共享模式
」台日合作微型電動車獲10億籌資 Lean3啟動生產首發日本商業合作
極智移動(Lean Mobility)通過新一輪籌資,累計籌資達46億日圓(約新台幣10億元),達成量產都市微型電動車RideRoid「Lean3」的重要里程碑。極智移動表示,「現階段車體及零件設計已完成。隨著大部分零件供應商的確定,我們已著手製作量產模具,同時也在台灣進行高效率的組裝流程。」現階段,極智移動將預先展開日本市場的商業合作,首先在Japan Mobility Show 2024首次公開展出Lean3原型車輛,並計畫在11月於東京大田區的羽田創新城市(HANEDA INNOVATION CITY)舉辦公開試駕活動。此外,為實現創新的城市交通,除了既有的B2C市場之外,同時也展開與企業夥伴(B2B)及政府單位(B2G)等合作計畫,現今已達成與愛知縣豐田市的合作。極智移動強調,除了提供Lean3車輛硬體,也開發能提升日常生活便利性、導入便捷性及駕駛樂趣的綜合服務與商業模式。此一全新的移動生態圈包含與停車場業者合作,善用閒置空間;與智能手機應用程式整合,用戶資料集中管理。同時也降低使用門檻,提供租賃與保險服務、建立共享模式、也有全面維修服務;在優化移動體驗上,利用LTE和用戶智能手機收集並分析車輛資訊,並根據用戶體驗持續開發並改進服務。未來也將拓展多樣化使用場景,除了導入觀光地區與度假設施,也會推出對企業及員工雙方都有利的通勤方案(如企業內部的AC插座使用等)。
搶救Gogoro 2/成敗關鍵都是「電池」 競爭對手直言:走換電模式很燒錢
電動機車龍頭Gogoro創辦人陸學森9月13日走人後,整個車界、消費者及投資人都在問「Gogoro到底怎麼了?」依Gogoro財報揭露,機車銷量下滑影響營收,電池耗損及升級則侵蝕毛利,業界人士向CTWANT記者分析,「關鍵之一,與Gogoro走換電系統而非充電系統有關,因為電池成本真的太高。」依8月15日Gogoro公布的第2季財報,總營收為8,090萬美元、年減7.2%,換電服務收入3,470萬美元、年增4%,硬體銷售(電動機車及換電系統建置)4,630萬美元、年減15.2%;淨損2,010萬美元,遠高於去年同期淨損560萬美元;毛利率更自去年同期15.2%,大減至5.2%。當時,陸學森解釋,「因為交車不及,營運狀況不如預期。」由於供應鏈和製造生產問題,約有6,500輛Pulse和JEGO新車積壓訂單延到第3季交貨,總價值1,230萬美元。由於供應念和製造生產問題,因此有多輛車款交車不及,導致第2季表現不如預期。(圖/報系資料照)事實上,疫情爆發後,台灣電動機車市場銷量即逐年下滑。台灣電動機車市場從2011年掛牌7,286輛起步,2015年成長翻倍,2019年衝破16.8萬輛,2020年受疫情影響、汰舊換新及電車補助調整影響下,僅賣出9.8萬輛,年減逾4成,接下來三年,更是逐年下滑,分別為9.3萬輛、8.7萬輛及7.9萬輛。其中,Gogoro在2023年銷5.67萬輛,年減12.33%,不僅受三陽、光陽油車促銷大戰擠壓,不少車主告訴CTWANT記者,「騎電車根本沒有比油車便宜」、「常換完電池以後,續航力還是很差」,也因為「電池問題」及「政府補助油車」2大面向而換回油車,加上去年初取消的「騎到飽資費方案」,更引發民眾負面觀感,降低購買Gogoro的可能性。而依Gogoro最新財報,毛利潤虧損 910萬美元歸因電池持續升級,也就是說造成虧損的主因之一正是電池。一位業內人士曾告訴本刊,以Gogoro Network每顆電池使用120顆18650規格的松下(Panasonic)鋰電池,成本估約1.8萬元至2萬元,光是100萬顆電池就要200億元,還不包含換電站、電池耗損成本。目前Gogoro全台約有63萬台電動機車,使用Gogoro Network的車主約45萬名,全台換電站(Gogoro Network)共2,511站、機櫃(每8至10個電池槽數為一單位)達12,178個,去年底取消吃到飽後,每月資費為319元、519元及819元,以519元為計,每月約有2.3億元資費收入,每年約28億元。專業人士告訴CTWANT記者,去年11月的斷電事件多為第3代以後的電池,「Gogoro第3代電池推出時,除了提升電池容量,公司高層也要求降低生產成本,因此有更換部分零組件的採購標準。」也就是說,如果製程和設計沒有大幅變動,就是採購零件的問題。Gogoro最初預估電池可使用8年,而實際上在5年後就陸續開始出現衰退問題。財經專家黃啟乙曾公開表示:「電池價格成本高且有一定的壽命,而電池壽命並非以使用年份計算,而是充放電次數。」換句話說,Gogoro電池採用共享模式,因此充放電次數提高,導致電池使用壽命較短,等於「Gogoro越賣越多台,電池需求也會提高,造成更大的成本壓力。」全球電動車發展多年,不管兩輪或四輪,在充電與換電的天秤上始終大幅度傾向充電式,「原因很簡單,就是成本考量,不需要另外建置換電站的成本(每座換電站約需200萬元),也不須準備額外的換電電池。」一位內部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也因此,Gogoro的勁敵光陽董事長柯勝峯曾表示,「經營電動機車、電池與換電站的模式太燒錢。」因此光陽電動機車的經營策略,採取充電為主、換電為輔路線,2023年底提出「電動機車版安卓(Android)平台」想法,透過開放ionex平台,號召電池供應商、機車製造商及業者加入,今年5月更推出「可充電、可換電」的充換合一解決方案,並公開首款充換合一電動車S Techno車系。電動機車老二光陽集團董事長柯勝峯發現換電問題,因此推出充換合一解決方案。(圖/記者方萬民攝)「廣設電動站成就了Gogoro,卻也讓Gogoro陷入困境。」一如黃啟乙所言,Gogoro經歷人事地大震後,要如何走出此一困境,靜待觀察。
開放全商品共享!全家「隨買跨店取」擴大3服務 全台破500萬人用過
「全家」(5903)最強共享功能登場!「全家」APP去年推出「訂閱商品共享制」,即日起更擴大服務,開放「隨買跨店取」全商品共享,不僅商品數超過300項,更有全帳戶、單件商品2大共享模式可選擇。共享功能設定與說明。(圖/全家提供)全家便利商店表示,「全家」APP隨買跨店取具備跨店領取、商品轉贈、多組數折扣等特色,每月超過上百萬人次使用,為APP使用排行第一的服務,自2017年推出至今累計超過500萬名會員使用,相當於全台每4人就有1人使用。透過觀察會員使用行為,全家發現商品轉贈筆數一年超過上億次,且轉贈對象固定、商品重複性高,顯見隨買跨店取已成日常與親友分享交流的管道。瞄準消費者家戶需求,全家去年推出「訂閱型商品共享」服務,如匠土司或鮮乳等訂閱制商組,可與3位親友長期共享,省去重複訂購及多次轉贈的麻煩。即日起,「隨買跨店取」共享服務再提升,推出3大功能:一﹑全商品開放共享:不再限制訂閱制商品,隨買跨店取所有品項皆可共享,包含咖啡、鮮食、飲料、生鮮以及日用品等,合計超過300項。二﹑全帳戶、單件商品兩大共享模式:消費者可選擇全帳戶商品一鍵共享,或逐一針對不同商品進行共享設定,可依家人不同需求或辦公室同事分享等。三、共享人彈性設定:消費者若使用全帳戶一鍵共享,將可與10位親友共享,如選擇單件商品共享模式,每項商品將可設定不重複的10位友人,即商品數愈多,可共享人數就愈多,如「隨買跨店取」若已購買20項商品,共享人數就可高達200人。
「產險聯盟區塊鏈」首創共享模式 一站式審核更快速!汽機車強制險先啟動
疫情影響下,金融市場的數位科技需求明顯提升,產險公會因而首創全台第一個「產險聯盟區塊鏈」,攜手14家業者,將區塊鏈應用延伸至實務作業,並獲金管會核准試辦,5月起開啟資料共享新模式。首波應用範圍,主要針對汽機車強制險與任意險,一站式完成案件審核、給付及追償,將能大幅降低理賠作業時間。「產險聯盟區塊鏈」成員幾乎涵蓋整個業界,包括台灣產險、兆豐產險、富邦產險、和泰產險、泰安產險、明台產險、南山產險、第一產險、旺旺友聯產險、國泰產險、新光產險、華南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中國信託產險,合計14家,並整合各會員公司資源。目前「產險聯盟區塊鏈」已獲得金管會核准試辦,同時借助國泰金控所創立的區塊鏈團隊,提供技術開發。運用區塊鏈即時、可信任、資料不可竄改與匿名等特性,聯盟成員能在鏈上安全無虞的傳遞數位資料,加速資訊共享與保險服務的數位化進展,也強化風險控管能力。產險公會預期,區塊鏈的試辦,將有助於各產險公司加速理賠服務,優化理賠審核作業,而成員公司也能攜手共築保險創新生態圈,透過共享技術獲得更大的數位資產運用與管理彈性,進而強化風險控管能力,並且進一步提升對消費者的服務效率。
人人吃塑膠3/減塑新潮流 無塑商店崛起 循環杯推入都會區
台灣的減塑腳步比歐美早,但成效卻不盡理想。除了塑膠袋杯盤吸管的生產及供應端尚未立法限塑,CTWANT記者調查發現,塑膠袋及吸管回收再利用率偏低,甚至虎頭蛇尾,慶幸的是,民間「無塑商店」及不提供塑膠袋市場興起,在小琉球獨有的「琉行杯」(循環杯)明年將推入台灣都會區。根據環保署統計,塑膠袋的回收率約只有9%,遠低於寶特瓶的96%。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只有單一材質的乾淨塑膠袋才可回收,「市面上像裝洋芋片、洗髮乳或洗衣乳等塑膠袋,為了防潮和避光,生產時會複合鋁箔或錫箔,這些都無法回收。」此外,在塑膠吸管方面,由於不屬於塑膠「容器」,塑膠吸管並非環保署規定的回收項目,是由各縣市政府自行決定是否回收。但目前回收塑膠吸管的僅有新北市、基隆市、南投縣、嘉義市、台南市、金門縣幾個縣市,且吸管必須沖洗乾淨並晾乾才能回收。「只要必須經過沖洗、晾乾的程序,回收成效一定不好。」環保署官員表示,過去就曾有保護水資源的團體,質疑沖洗塑膠垃圾回收的必要性。本刊記者時地走訪幾家資源回收場,也發現除了塑膠瓶、寶特瓶外,對於塑膠袋、塑膠吸管等回收品興趣缺缺,甚至直接當成垃圾處理。回收業者表示,「塑膠袋、塑膠吸管體積小,分類麻煩,根本不夠成本。」北部一位回收業者坦白告訴記者,「號稱可生物分解的環保塑膠袋,在回收業者眼中根本就跟一般塑膠袋毫無差別--都是垃圾。」綠色和平表示,「可分解塑膠袋外觀和一般垃圾袋很難區別,加上必須在特定的溫度、濕度環境下才可分解,政府也沒針對可分解塑膠袋有特別政策,回收業者根本無暇也不願去處理。」台灣在塑膠回收再製方面的研發有不錯的成果。(圖/黃威彬攝)另一方面,台灣在塑膠回收再製成品方面也有不錯的成果,譬如2020年世界杯足球賽的T恤就是「MIT」的塑膠再生利用產品;另外,環保署也表示,最近也有廠商研發出以再生塑膠製成風力發電的扇葉。但記者詢問彰化一家以再生塑膠生產襪子的工廠則表示,「再生塑膠的成本不比一般人造纖維織料便宜,如果政府沒有補貼政策或配套,也只能偶爾做做。」比起令人氣餒的塑膠袋回收及再利用,民間興起的「無塑商店」讓人振奮不少。這些「無塑商店」的經營模式回到古早沒有塑膠袋時期,標榜無包裝,需自備容器包材;再如新北市蘆洲區的永平市場,商家不主動提供新塑膠,或使用回收塑膠袋。台塑生醫建置投幣式洗衣精補給站,自備容器半價優惠。(圖/黃耀徵攝)而台灣石化龍頭台塑董事長林健男更在7月29日股東會上宣佈,自2025年起,停止生產聚氯乙烯(PVC)、聚乙烯聚合物(PE)、聚丙烯(PP)等一次性民生用品塑膠 ,被外界視為「自廢武功」卻贏得讚許;同門的台塑生醫,10月間更建置投幣式洗衣精補給站,自備容器半價優惠,明年將廣設補給站。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副執行秘書魏文宜表示,目前環保署正在規劃「循環杯」的共享模式,預計明年起在都會區實施。據了解,這個在小琉球推行一年多的「琉行杯」,島上共有3,500個不銹鋼環保杯在一百多家飲料店家中流通,由政府補貼委外負責回收、清洗、消毒、鋪送,平均年使用率超過10萬杯,若大舉推入都會區,必能大量減少一次性塑膠吸管及杯品的使用。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副執行秘書魏文宜表示,「琉行杯」的模式若推入都會區,必能大量減少塑膠吸管及杯品的使用。(圖/黃威彬攝)
共享單車欠85億「驚傳跑路」法院都找不到 退款要等572年
共享商機無限,其中交通工具的共享模式更已深入民眾生活。創立於2014年的大陸共享自行車ofo傳出辦公室「人去樓空」,就這樣憑空消失、完全找不到人,但是ofo債台高築,若以應該要退給用戶的押金和其他債物來計算,總額上看人民幣20億元(約台幣85億元),有用戶無奈表示,想等退款須等上572年,根本不可能。綜合《新浪財經》、《快科技》報導,被稱為「小黃車」的大陸知名共享自行車ofo,前(28日)辦公室被發現空無一人,官網、APP、微信公眾號中公開的地址,已經找不到這間公司了。至於ofo登記營業的地址,因為無法聯繫,已經被監督管理單位列為「經營異常名錄」,就連法院也找不到。ofo小黃車。(圖/百度)ofo據稱有1500萬名用戶,每位都有付人民幣99元的押金(約台幣423元),這筆鉅款都還沒退款,另外還得加上供應商也在等退款,ofo未履行金額恐怕高達台幣85億元。其實,2017年12月時,ofo就已傳出資金出現狀況。當時ofo遭傳挪用用戶的押金來解決資金問題,但公司創辦人戴威表示一切都是謠言,澄清道:「ofo不會動用任何一筆押金。」之後ofo連續8個月都無法從銀行獲得融資,隔年開始出現APP無法提領出押金的情況,甚至有人開始向ofo討債;有用戶無奈表示,如果依照2天退款90人的速度計算,要足足等上572年才能輪到自己。
【玩命關頭幕後黑手5】不想讓兒子升學或出國讀書 老董:很多二代只學到花錢
相較一般公司害怕員工自立打對台,合擎卻鼓勵師傅創業,提供技術、機器、資金,甚至負責外銷通路。「我們做汽車零件沖壓件和許多股票上市公司不一樣,有太多老車太多鈑件要生產。」全球骨董車復刻龍頭合擎,總共生產七千多種零件,並非單靠一個工廠能夠完成,羅修賢解釋,「像我們做這種靠技術的行業,要有團隊才行,9個工廠就是這樣來的。」合擎的利潤共享模式是業界前所未見,有些模具是獨資開發,有些與經銷商合資,讓經銷商擁有獨賣權,但他更鼓勵的是車廠師傅出來創業,合擎提供技術、負責銷售,合資開發模具。「如果全部用家族企業的話,就引進不了外面的好人材。」國中畢業、白手起家的羅修賢身邊最信任的副總彭進良,並非黑手出身。彭進良原本在地政事務所上班,打球認識羅修賢,「1997年以前他們的公司連數位相機都不會,還在手繪工程圖,我用過去在竹科的經驗,幫忙他建立倉管、進出口制度,後來加入投資,乾脆辭去公職來上班。合擎是後來改組成立,有30多個股東,大家投資的股票至今漲了3倍多,每年還有現金股利。」羅修賢認為自己的兒子目前還不成氣候接班,需要更多磨練;目前希望比較資深的老幹部先接棒。(圖/王永泰攝)「我們打球時賭一竿100塊,有些人會以少報多,但彭進良不會,我說希望培養他當接班人,他不信,我跟他講,如果我騙你,你以後就騙我兒子!」今年60歲的羅修賢並不認為自己兒子有能力馬上接班,他不顧太太異議,要兒子高中畢業就來工廠上班,還可以找幾個同學進來一塊學。有些朋友勸他退休讓兒子接班,他不以為然的說:「我兒子還年輕,現在叫他接班會害死他!他會比這些叔叔伯伯更了解公司運作嗎?像我們這種中小企業的第一代老闆,書讀不多,很多人希望小孩去讀大學或赴美進修,卻沒想過,兒子不見得讀的來。叫孩子去國外讀書,若非自願,學到什麼?學到花錢而已。很多企業培養兒子坐辦公室,沒有班底,容易失敗,如果沒有失敗,就要靠上一輩撐著。上一代留下的班底,兒子要叫叔叔阿伯,怎麼會聽二代的?要自己去培養實力才有辦法帶人!」(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