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搔癢症
」冬季皮膚缺水!不自覺發癢 藥師曝「3不5藥」保養肌膚
隨著氣溫逐漸下滑,許多人發現,皮膚總是不自覺的發癢,尤其是晨起、睡前,更是奇癢無比。皮膚保養如果沒做好不只是肌膚不再美麗,更有可能疾病上身,最常見的就是冬季搔癢症,主要引起的原因是皮膚缺乏水分,嚴重時會引起皮膚發炎,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冬季癢乾燥、脫屑及龜裂 嚴重發炎常發生在四肢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藥師蕭麗美表示,冬天氣溫下降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減少,一開始皮膚會變得粗糙失去彈性,表面出現乾燥、脫屑、龜裂,進而出現紅疹伴有癢感,皮膚表面充血及腫脹,嚴重者併有滲漏、發炎及疼痛的急性皮膚發炎反應。常見的部位在四肢的身側,尤其是小腿前面,而腰部鬆緊帶束縛處因為摩擦的關係,也是好發的部位,病患常在晚上癢得睡不著,蓋上棉被後癢得更加厲害。預防冬季癢 牢記「3不5藥」蕭麗美藥師提出「3不5藥」預防冬季癢的秘訣:一、「3不」不宜用超過40°C的水沐浴,沐浴後以乳液、嬰兒油、凡士林補充皮膚的油脂適當塗抹身體,但要注意五分鐘內身體未完全乾燥時立刻塗抹。某些水性乳液在蒸發時,會使表皮層脫水情況惡化,應避免使用。不可搔抓患部,以免使皮膚表層的破損加劇,引起更嚴重的發炎。可採輕拍患部、塗止癢藥水,或冰敷來止癢。不宜泡澡或過度清潔,勿使用去污力過強的肥皂。穿著的衣物宜選擇棉質衣物對皮膚的刺激最小,避免使用毛料。二、「5藥」潤膚劑功用為滋潤皮膚,使皮膚有充足的水份而避免乾燥、搔癢及不適。潤膚劑的性質溫和而沒有太大的副作用,病人應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時使用,以確保皮膚滋潤,在病情好轉的情況下,仍需繼續使用,從而避免皮膚乾燥。外用類固醇藥膏使用潤膚劑後仍未能控制病情,可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以減低皮膚發炎的情況,如搔癢和紅腫。外用類固醇依其藥效有不同強度之分,醫生會按病人的年齡、患處的嚴重程度、位置及大小選擇使用的藥膏。使用此藥時務必依照醫生指示,在患處適量薄薄的塗擦一層並依照醫生處方的療程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具有抗敏感及止癢的作用。第一代的抗組織胺有較強的昏睡及鎮靜作用,對於因搔癢而導致入睡困難者有幫助,服藥期間切忌飲酒。口服類固醇比外用類固醇藥膏有更多全身性的副作用,通常不會長期使用。但在一些急性濕疹及皮膚廣泛受到影響時,可使用短期療程以加強控制病情,但病人必須在醫生的處方下才可使用。中藥治療方面保養的部分可外用及內服雙管齊下,外用的部分可以容易取得的麻油及紫雲膏外敷,內服的部分則以當歸飲子來改善皮膚癢的症狀,當歸飲子中何首烏、生地黃補腎填精;當歸、黃耆補氣血、潤肌膚,而又能固表;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白鮮皮祛風止癢。
冬天皮膚癢抓不停…小心一病找上門 皮膚科醫師教你乳液怎麼擦
冬天天氣冷冷的,不少民眾喜歡泡湯、泡澡,讓自己暖和起來,但不少民眾泡完後發現皮膚會有局部乾癢,忍不住一直抓。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入冬後「冬季搔癢症」患者明顯增加,有部分民眾是蓋上棉被、溫度提高,小腿就會搔癢難耐,狂抓一通,直到流血,分不清是痛還是癢,才會停手。所謂的「冬季搔癢症」其實就是「缺脂性皮膚炎」,趙昭明表示,當身體溫度下降時,體內的新陳代謝會變慢,皮脂腺及汗腺分泌也會跟著減少,導致皮膚角質層水分及油脂明顯減少,之後遇冷或遇熱時,都會產生搔癢症狀。「缺脂性皮膚炎」也可依症狀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輕度症狀為皮膚出現白色乾燥脫屑、毛孔明顯粗糙、伴隨搔癢,重度則皮膚可能出現紅腫、龜裂、極度搔癢,如遇天氣轉變,冬季搔癢症會更惡化。好發部位以四肢為主,其中小腿前脛區最為明顯,典型皮膚病灶為網狀紅斑,紅色細紋、交錯排列,並有脫屑現象,有時也會出現在腹部兩側。另外趙昭明也強調,「冬季搔癢症常伴隨著糖尿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等慢性疾病,建議洗腎患者、孕婦、更年期婦女、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等,平常做好肌膚保濕,如果搔癢難耐,影響生活及睡眠,就應該就醫接受治療。」至於如何預防冬季癢,趙昭明提出6大秘訣:洗澡時盡量避免洗太熱的水,沐浴後要適當塗抹保濕乳液。盡量不要使用肥皂,而選擇無皂鹼及低刺激的潔膚產品。天冷時不見得要每天洗澡,可2至3天洗1次。晚上蓋被子不要太溫暖,溫度適當即可。使用暖氣或暖爐容易造成肌膚乾癢,儘量減少使用頻率。如有冬季搔癢症困擾,不建議浸泡溫泉,若要泡湯可先塗抹保濕阻斷劑(凡士林)於容易搔癢部位,泡完後再擦拭乳液,做好保濕效果。另外對於日常擦拭乳液的部分,趙昭明表示通常都是保養用,每天擦的次數沒有一定限制,冬天一天擦個3到4次其實無妨。他也提到,冬天也不一定要洗完澡後就馬上擦乳液,因為乳液粒子較大,不會因為洗完澡毛孔打開,就會讓吸收變得更好,就算是在洗澡後之外的時間擦乳液,一樣也可以達到保濕保養的作用。最後他提醒民眾,乳液每次擦不要擦太厚,要均勻的塗抹在皮膚表皮上,若一次塗抹過多乳液,有可能會造成毛囊炎,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