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融化
」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透過聲光科技互動 讓孩子理解防災與環保重要性
是什麼原因造成應該要冷冷的冬天,氣溫卻越來越高?讓北極熊可以打滾的厚厚冰層正在快速融化中,而找不到貝殼的寄居蟹開始用塑膠瓶蓋來當自己的家!請您跟我們一起去了解,最近地球生病的原因。地、水、火、風,四大不調,讓廣袤的森林出現野火侵襲,造成無數的動物燒傷、死亡,以及人類的生命財產損失,無家可歸。冰山融化後水平面上升,使得地勢低窪的島國發生水災,淹沒了許多的鄉村與城市,陸地面積因此變小了。(圖/實習記者胡正初攝)人類生活中製造的許多汙染與廢棄垃圾日益增加,其中塑膠汙染正在農地、海洋、空氣蔓延,出現小鳥誤食橡皮筋、海豹被塑膠袋噎死等,讓無辜動物因此葬送生命。環境保護刻不容緩,也不僅是現在也是未來要謹慎面對的問題。「防災Follow me,環保Let's go!」透過活潑互動、虛擬科技等元素,加入現實環境保護、極端氣候之 議題與慈濟獨特研製之災害防救急難物資等知識為主體,結合內政部消防署及桃園防災教育館等國家級別的涵養,整合互動科技與運用專業的教材教案,使民眾能透過展覽、體驗與互動參與,達到環保與防災並重生活理念的目標(圖/實習記者胡正初攝)展覽相關資訊如下: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3樓(臺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展出期程:112年7月7日(星期五)至11月12日(星期日)。展覽時間:1,周二~周五09:00-17:002,周末及例假日09:00-18:003,暑假期間周一~週日09:00-18:00
北極冰層逐漸融化 研究人員示警:北極熊「近親繁殖」增加
人類為了生活方便,對地球帶來無法估計的傷害,而全球暖化加快冰層融化腳步,使得北極熊的生存面臨危機;由於冰層融化,北極熊遷移範圍限縮,導致近親繁殖情況越來越嚴重。研究人員表示,近親繁殖持續增加,將導致年輕北極熊的存活率和生育能力下降。根據《UNILAD》網站報導,一項針對北極地區的群島斯瓦爾巴(Svalbard Archipelago)之種群新研究發現,冰層融化導致近親繁殖增加。來自挪威極地研究所的團隊,自1995年開始,就一直收集北極熊身上的組織樣本。在將樣本與2016年採集的樣本進行比較後,團隊發現北極熊發生了「重大的人口變化」,牠們的遺傳多樣性比起1995年低10%左右。研究人員認為,令人擔憂的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可能是因為冰層融化,導致水屏障的時間越來越長,北極熊遷移的機會較少,這意味著牠們轉而在自己的棲息地內,進行近親繁殖。根據《天空新聞》報導,研究人員在評論調查結果寫下,「北極熊在歷史上,即使在全球範圍內,也顯示出相對較少的遺傳分化,但現在正面臨越來越強的氣候壓力,我們觀察到的遺傳多樣性和基因流喪失的幅度和速度令人震驚。」研究人員指出,模擬結果表明,冰層融化將導致斯瓦爾巴群島北極熊當地遺傳多樣性的持續侵蝕,並加劇當地地區之間的隔離,尤其是在北極熊數量同時減少的情況下;近親繁殖的持續增加,預計會導致所謂的「近親繁殖衰退」,相關個體所孕育的年輕北極熊的存活率和生育能力下降。
世界最大冰山融化 國冰中心:分裂成數千無法追蹤的小碎塊
世紀最大的冰山自2017年分裂出來後,至今已經有4年之久,但近日卻傳出,這座冰山已經分裂融化成細小的碎冰,小到甚至連衛星都難以追蹤。根據《天空新聞台》報導指出,南極半島「拉森C冰棚」(Larsen C ice shelf)在2017年7月時曾經裂解冰山「A86a」出來,冰山「A86a」由於體積達到5800平方公里,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冰山。但美國國冰中心(US National Ice Center)表示,經過4年的時間後,當初的冰山「A86a」已經分裂成數以千計的小碎冰,而這些碎冰小到難以使用衛星來進行追蹤。其實冰山「A86a」的裂解一直沒有停止過,但一開始並沒有離「拉森C冰棚」太遠,但在2020年12月時,冰山「A86a」開始隨著水流往東北方前進,專家推估,冰山「A86a」其最後可能會撞上英國在南大西洋的屬地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而當時英國也曾派遣偵察機去拍攝冰山「A86a」的照片,讓專家評估是否會發生撞擊。而此時,冰山「A86a」已經從原本的5800平方公里縮小到4200平方公里。而在2020年1月,冰山「A86a」再度發生裂解,在17日的空拍圖中,冰山「A86a」已經急速縮小成「3x2海哩」(約為5.55公里 x 3.7公里),而負責觀測、命名、歸檔南極冰山的美國國冰中心,只針對20平方海哩或是長度有10海哩的冰山進行命名與觀察,這也代表原本世界最大冰山「A86a」,在歷經4年後,已經縮小到被踢出觀察清單。
冰山融化顯蹤跡 Google地球在南極拍攝到「神秘骸骨」
YouTube頻道「MrMBB333」日前上傳一段影片,表示他透過Google地球的搜尋,在南極的偏遠地區發現了神祕的骸骨,而目前這個影像在Google地球上還可以查詢的到。MrMBB333於4日在YouTube上傳影片,表示一名網友提供一組坐標「77°31'53.0"S 161°43'59.0"E」給他,他透過Google地球檢視後,在該處發現神秘的骨骸,MrMBB333也在影片中表示,這看起來是具非常大的骨骸,推測整體長度大概是3.65至6.1公尺。而由於該處附近並沒有冰雪,MrMBB333推測,這具骨骸有可能是史前生物遺留下來的骸骨,因為冰川融化後才跑出來。也推測這具骨骸有可能是恐龍的遺骨。但不少看到影片的網友,對於MrMBB333的神祕生物論表示不置可否,留言表示「這看起來像海豹的骨骸」、「這看起來像是某種路上的爬行類生物,有可能是鱷魚」。
史上首次!南極洲高溫飆破20℃ 融冰恐摧毀企鵝家園
近日熱浪襲擊南半球,繼本月6日在埃斯佩蘭薩基地(Base Esperanza)監測溫度達攝氏18.3度,巴西科學家9日在南極洲的西摩島(Seymour Island),測得攝氏20.75度的高溫,是南極洲氣溫首次突破攝氏20度,寫下自1961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根據《衛報》報導,南極洲半島與鄰近島嶼,近期的氣溫變化已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目前平均溫度已經比工業革命前的年代,高出近攝氏3度。科學家史基佛(Carlos Schaefer)表示,「我們每天都在觀測氣溫變化,也有看到變暖的趨勢,但測到攝氏20的紀錄,真的是前所未見!」不過最新的高溫數據還須由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核實後確認。在氣溫持續暖化下,勢必造成大片冰山融化,科學家也預測,本世紀末海平面高度將會上升30至110公分,屆時恐會衍生出許多動物災難,包括企鵝的數量有可能減少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