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
」 血友病 九把刀 法醫 瘀青 AZ疫苗1劑1億元!血友病新藥取得美國FDA許可 健保署評估是否納入給付範圍
近期一項革命性的血友病細胞治療新藥在醫界引起廣泛關注,這種基因治療針劑只要通過一次性注射,就可治療血友病,可以說是血友病患者的福音。但這款藥劑的售價接近新台幣1億元,目前健保署正在評估是否要將其納入健保給付中。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目前該款新藥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使用,但是藥廠在歐盟提出申請後,歐盟僅給予暫時性許可,主要原因是歐盟認為該款藥物的臨床試驗的樣本量較小,要求藥廠提供更多資料,以進一步證實該藥物的長期療效和安全性。而在台灣方面,目前傳出藥廠已經向食品藥物管理署申請許可證。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表示,一旦藥廠在台灣獲得許可證,下一步將是向健保署申請納入給付範圍。戴雪詠提到,健保署在評估藥物納入給付範圍時會從多個因素進行考量,首先是藥品的確實療效,其次是成本效益分析。此外,健保署也會評估藥物對病人生活品質的影響,以這次的藥物為例,在注射藥品後,是否能讓患者免除未來定期注射凝血因子的需求,也是關注重點。戴雪詠強調,健保署將與藥廠進行深入討論,仔細權衡各方面因素後,才會做出是否納入健保給付的決定。
吃避孕藥引發血栓!20歲女「3條靜脈全堵住」 醫示警1類人注意
20歲的張小姐平時身體健康,日前因肚子痛合併噁心嘔吐症狀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排除盲腸炎等常見問題後,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發現患者的上腸繫膜靜脈、肝門靜脈、脾靜脈等3條血管都出現血栓,進一步詢問後得知她長期服用避孕藥,家人也曾發生過腿部深層靜脈血栓,是血栓高危險群,因此第一時間施打抗凝血藥物後,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以微創方式進行溶栓手術,免除腸子缺血、壞死甚至腹膜炎的風險。楊凱文說明,人體腹腔有許多供應腸子循環的動脈血流,而血流回流到心臟則是要仰賴靜脈。脾靜脈、上腸繫膜靜脈會匯合成肝門靜脈,與心臟的下腔靜脈相通,可說是相當重要的3條血管,要是因堵塞導致腸子血液無法回流,就會造成腸水腫、血液循環變差甚至缺血,症狀表現上則會因蠕動變差導致腹脹、噁心想吐及腹痛。在早年文獻中,約有4成病人因此死亡,原因多是未即時處置,併發嚴重腸子缺血、腸子破裂、廣泛性腸子壞死或是腹膜炎;而今治療進步,死亡率減少至不到1成。醫師指出,靜脈栓塞的常見部位在雙下肢,但任何位置皆有可能形成血栓,危險因子包含遺傳性凝血異常、癌症、手術、長期臥床等,此外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若是病人合併有家族史,更會增加血栓機率。醫師提醒,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圖/院方提供)楊凱文進一步解釋,腸繫膜靜脈栓塞不似腸繫膜動脈栓塞緊急,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若是慢性栓塞,人體的血管會長出側枝循環,讓血流繞過原本阻塞的地方,不會產生立即危險,但若是急性栓塞,身體沒有時間產生側枝循環,血液就會無法回流,產生各種不適症狀。醫師提到,靜脈栓塞的診斷除了症狀及病史詢問,還要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治療則分成一般抗凝血藥物、溶栓手術、取栓手術3種,大部分病人在抗凝血藥物治療下可以溶解8成血栓,而溶栓手術或取栓手術的選擇則取決於病況緊急的程度。以張小姐為例,由於是急性靜脈血栓,因此醫療團隊先給予24小時的抗凝血藥物注射,之後考量病人尚有腹痛症狀,且年紀較輕,溶栓的出血風險低、有家族病史、栓塞範圍廣泛,為了避免未來因血栓未清除乾淨,長出側枝循環造成食道靜脈曲張等後遺症,醫療團隊選擇執行溶栓手術。不過,患者栓塞的3條靜脈沒有與周邊靜脈相通,無法以傳統給溶栓藥的方式直接將導管置入病灶血管,若要將導管直達肝門靜脈,就必須經過肝臟,可能造成出血風險。因此,楊凱文選擇將導管沿著腿部動脈送達腹主動脈,最後進入上腸繫膜動脈,將藥打入動脈後,藉由血液回流到栓塞的3條靜脈,間接給藥。在連續給藥24小時後,張小姐的不適已經改善,且部分的血栓都已溶解,且順利出院,改以口服抗凝血藥治療並定期追蹤。楊凱文醫師提醒,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多,並沒有想像中罕見,平常應注意以下幾點來減少靜脈血栓的發生:1、 保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避免長時間不活動(尤其是長時間坐著不動,如長途飛行或乘車)和戒煙。2、 如果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應積極管理和控制這些疾病,定期檢查和回診。3、 有血栓形成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者,應向醫生諮詢是否需要進行血栓風險評估,並在必要時採取預防措施。女性病患要使用避孕藥前,也應諮詢醫師評估風險。
寶林茶室第2名死者「也驗出米酵菌酸」 檢警積極追查來源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18例,共造成2死、5命危,受害者通報恐持續增加。如今衛福部昨(28日)傍晚也在首名死者39歲呂姓男子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為台灣首見。接著晚間又從第2例60多歲的死者胃內容物及血液中檢驗出米酵菌酸,檢警目前也在積極追查米酵素菌酸的來源。新北地檢署及士林地檢署檢察官昨會同法醫,在新北市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相驗,結果2名死者遺體解剖後,都發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又稱消耗性凝血病、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症。據悉,DIC肇因於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當下大量促凝物質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活化,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環中形成廣泛的微血栓,繼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增強,機體出現以止、凝血功能障礙為特徵的病理生理過程。法醫在採集上述2名死者的內臟組織及胃內容物後,送往法醫研究所等實驗室進行檢體分析,昨晚衛福部舉行記者會,證實從某首位死者血液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記者會結束後,第2例死者血液檢驗結果也出爐,證實2起死亡案件極有可能都是肇因於米酵菌酸這種強烈的粒線體呼吸毒素。通常米酵菌酸多於穀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受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後由該菌所分泌生成。目前調查方向和衛福部先前舉行的專家會議結論相同,台大法醫研究所等單位從國外購買的米酵菌酸標準品也已經在路上,檢警目前也在積極追查米酵素菌酸的來源,希望還給受害者家屬一個公道,也避免類似悲劇再度發生。
台基核聯手台大「肝標靶」核酸新藥 陳培哲:生物研發只有做第一沒有第二
泰宗(4169)董事長徐煥清16日宣布,旗下成立100%子公司台灣基因核酸新藥由總經理王雅俊出任董座,今天並與臺灣大學簽署產學合作協議,共同展開「肝臟為標靶」的核酸藥物研究計畫,規劃2028年IPO。「陳培哲院士(中研院)說的,我絕不說NO!」「這是一項大計畫,需要獨立出來做,我也希望IPO時程可以再提前。」今天活動現場也吸引了四家證券商出席,據生技界人士觀察,「由於工研院、生技中心共同成立的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募資逾百億,鎖定三類藥物包括核酸、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業界跟著政策走,受到許多激勵。」專注新藥開發的泰宗,2023年營收9.7億元,較前一年度成長20.84%,成績亮眼之外,2024年即邀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擔任計畫主持人,期望盡早完成相關先導候選藥物(lead candidate)之專利及優化與開發,後續提交臨床試驗申請(IND),針對目前全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肝癌與膽道、B型肝炎等領域,提供新一代創新療法以填補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這些年與泰宗合作密切,一年前討論跨足核酸藥物領域,像是胰島素、瘦瘦針等是以蛋白質為主的藥物,屬於短效型的,前者天天注射,後者一周打一次等,未來期能朝此方向研究以核酸為主,即可屬長效型,一年注射一次即可,受惠廣大患者,而這也是在研究上要找出安全性、有效型的新藥,並進而取得專利、達到授權商品化的目標。陳培哲院士並進一步說,「最近我比較黑,研究經費較為缺乏,泰宗評估值得冒險,研發新藥是生命產業,一直以來我也對泰宗提出許多意見,發現泰宗對新藥研發已到99%極致,有其態度與責任感」「現在是一個開始,只要是好的計畫,泰宗與台基核都會投入。」台基核董事長王雅俊則舉例說明,以2022年底美國FDA核准一款治療B型(缺少第9因子)血友病的核酸新藥Hemgenix上市,只需一次性治療就可以讓病患免於終身輸血之苦,達到完全根治,而該款新藥的訂價一劑高達350萬美元(相當新台幣逾1億元),堪稱目前全球最昂貴的藥物。Hemgenix藥物的作用原理就是將一種可以產生凝血因子的基因輸送到肝臟,並在肝臟中重新製造第9因子蛋白質,替補原本缺陷的基因功能。台基核與台大的這次合作,則鎖定開發以肝臟為導向的核酸藥物,初期藉由研究siRNA(小干擾核醣核酸)、DNA、mRNA等經脂質奈米載體(LNP)進入肝細胞後的作用,針對全身性疾病(肥胖、高血脂等)、及肝臟/肝癌與膽道疾道、B型肝炎等三大領域,希望找出抑制肝臟產生過多致病蛋白質、或是彌補肝臟無法製造足量功能性蛋白質因而致病的目標核酸,並進行優化與修飾,以及臨床前藥物開發確認與設計等,而後接續提交相關的臨床試驗申請。王雅俊說,台基核完成後續提交臨床試驗IND申請準備後,啟動增資計畫,預計2024年募資、候選藥物篩選,2026年A輪募資、臨床前研究提交IND申請,2027年B輪募資、啟動Phase 1/2臨床試驗,2028年的IPO、購併與授權的Proof of Concept。今日簽約儀式在臺灣大學副校長廖婉君、泰宗生技董事長徐煥清見證下,由台基核董事長王雅俊與臺灣大學陳培哲院士代表完成簽約。
中年男三年中風四次! 檢查竟發現是心房顫動惹禍
一名51歲、無抽菸、慢性病史的中年男子,因左腳無力至急診就醫,經心電圖檢查,顯示心跳明顯不規律,確診是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即使積極復健、治療,左腳仍無法正常行走,更令人難過的是初次中風後三年來,該名男子前後還經歷四次中風,不僅導致他智力下滑、視野缺損,甚至左半身癱瘓,終身都得靠輪椅代步。醫師提醒,預防腦中風,除了控制血壓外,心房顫動患者更要當心,因為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5倍!心房顫動者注意!再次中風機率多9倍根據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為國人第四大死因,且腦中風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更是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風中心孫穆乾主任指出,吸菸、運動量不足、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及中風家族病史為腦中風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中,心房顫動者中風的機率不僅是一般人的5倍,死亡率多2倍,二度中風的機會更是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且風險還會隨著年紀增加而變大。心房顫動者中風,預後較差、死亡率更高!心房顫動是心臟內產生節律訊號的功能異常,導致心跳異常或不規則,無法有效將血液排送出心臟,導致血液淤滯形成血栓,而當血栓隨著血流進入大腦,就會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孫穆乾主任進一步說明,部分腦中風是因動脈粥狀硬化,導致血管阻塞引發血流不順所引起,但心房顫動引起的腦中風很直接,和膽固醇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所導致的血栓,位置、原理不同。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後容易產生較嚴重的臨床症狀,預後較差,死亡率也更高,而且很容易出現再發性腦中風,若再合併抽菸或三高等危險因子,則每年發生中風的風險還會再增加。比電燒有效,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更有感!該如何避免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孫穆乾主任強調,透過口服抗凝血劑抑制血塊形成,是目前預防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有效治療方式,因為即使電燒治療好心房顫動,仍無法完全預防陣發性心房顫動,術後患者部份還是得吃抗凝血劑。然而,傳統口服抗凝血劑出血風險較高,需要患者定期回院追蹤凝血時間來調整劑量,加上容易與其他藥物及綠色蔬菜等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上較不方便。因此,除風濕性心臟病合併心房顫動或裝有機械性心臟瓣膜,大部分患者已轉而開始使用新型抗凝血劑。反觀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作用於單一凝血因子,穩定性高,效果較可預期,且幾乎不受食物、藥物交互作用影響,可大幅降低出血風險,能夠有效預防腦中風,使用上更安全、方便。擺脫失能風險,別等中風才發現!孫穆乾主任呼籲,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不整,患者可能平常好好的,但有時會突然頭暈、無力、胸悶、呼吸急促或莫名的心悸,提醒若上述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進行評估,一般只要照心電圖就可以確診。比較需要注意的是,臨床上約有四分之一的心房顫動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建議有家族病史的民眾,可以摸摸看自己的脈搏,觀察是否有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的情形,畢竟心房顫動容易引發腦中風,不可不慎!
眼睛通紅「結膜下出血」是中風前兆? 眼科醫師解釋破解迷思
雙眼通紅的「結膜下出血」讓人怵目驚心,其成因與相關的眼睛保健為何?結膜下出血 血管破裂所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張延瑞說明,結膜下出血就是結膜下的血管破裂,造成眼白紅腫,類似皮膚上的「瘀青」概念,但血液在眼球並不外流,而是積存在透明的結膜下,導致眼白明顯發紅。與中風無直接相關 這些原因都可能發生北醫附設醫院、台北醫學大學等單位,曾針對結膜下出血提出研究報告,顯示有結膜下出血症狀的人,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然而其他國際上的大規模流行病研究,扣除共病對數據的干擾後,結膜下出血與中風無「直接」關聯,不必過於擔憂。常見舉重、便秘、高血壓、劇烈咳嗽、打噴嚏、或用力過度等情形下,結膜下的微血管或小動脈可能會破裂出血,造成眼睛紅腫。多數無感 眼睛出現不適快就醫大多數病人並不自覺結膜下出血,通常是被他人指出或照鏡子時發現。如果無疼痛或模糊視覺,就無需過度擔心,即便出血範圍較大,亦不會對眼睛造成問題。但如果眼睛感到不適,如腫脹感,疼痛或有其他症狀,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結膜下出血,建議至眼科掛號進一步診斷。日常這樣做幫助修復 避免出血症狀治療過程中,紅眼症狀需要一到兩週才會完全消退,就像瘀青消退的時間一樣。另外,如果長期反覆多次出血,要懷疑有有凝血異常疾病,建議檢查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有無血友病史,大多數的人都是某條血管特別脆弱,一直反覆破裂,這時候注意減少用力、多吃維他命C幫助修復,或能避免出血症狀頻繁發生。控制血壓、避免過度用力 飲食清淡為宜張延瑞提醒,結膜下出血相關的眼睛保健,第一個還是要控制平日的血壓,血壓太高的時候,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會流血不止,年紀稍微大一點、血管硬化的族群也要特別注意,其次重訓、提重物導致腹壓上升、外力刮傷或刺傷眼睛等狀況,都有可能導致結膜下出血。平日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主,中醫所謂的「火氣大」指的就是食物屬性較為燥熱,存在體脂肪或血液當中,造成血管刺激,就會產生發炎、腫脹等狀況,都有可能會讓出血容易發生,日常重口味、醃漬、添加香料的東西適度的吃,不宜吃太多。
眼睛通紅恐是「結膜下出血」 醫揭6危險因子…出現這情況盡快就醫
小心,雙眼通紅可能是「結膜下出血」。醫師指出,造成眼白紅腫的結膜下出血,如無疼痛或模糊視覺便無需過度擔心,但如果感到腫脹、疼痛就建議到眼科檢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張延瑞表示,眼白為結膜、結締組織和最內部的鞏膜組成,並因結膜半透明、白色的鞏膜在後而呈現白色。結膜下血管破裂造成的結膜下出血,其實類似皮膚瘀青的概念,不過血液在眼球不會外流,而是積存在結膜下導致發紅,且大多數人不會自覺有結膜下出血。張延瑞指出,結膜下出血常見於舉重、便祕、高血壓、劇烈咳嗽、打噴嚏或用力過度等情況,一般不需太過擔心,且與中風沒有直接關係。平時也可多補充維生素C、減少用力避免出血。但若有腫脹感、疼痛感或其他症狀,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結膜下出血,建議到眼科就醫,若長期反覆多次出血,就要注意可能有凝血異常,最好檢查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有無血友病史。此外,平時應注意血壓,血管硬化族群尤要特別注意,飲食也應以清淡為主,減少攝取醃漬、重口味食物,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就可降低結膜下出血風險。
40歲女出現詭異瘀青竟是罹患肝癌 醫曝3跡象要小心別拖了
身上突然出現不明瘀青,小心可能是身體正對你發出警訊!一名40歲女子因身上冒出「詭異瘀青」,擔心罹患血液疾病就醫,經過超音波、手術等過程發現,這名女子除了罹患嚴重脂肪肝外,竟已罹患肝癌,醫師提醒,當身上出現3種瘀青恐是警訊,不可輕視。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在其臉書粉專及個人網站分享一案例,這名40歲身材略為豐腴的女性,因為身體出現不明瘀青就醫,擔心有血友病或其他血液疾病,檢查後發現有嚴重脂肪肝,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硬化,且肝臟有一些結節病變,內科醫師化驗更發現,已有一個異常的細胞,經手術切除下來,女子已是肝癌初期。根據衛福部統計,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為國人10大死因之一,而且不只 B、C 型肝炎引發肝癌,脂肪肝也要小心。陳榮堅表示,由於肝臟長期發炎,嚴重可能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進而發展成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再回來談瘀青,當受到外力撞擊時,容易導致微血管破裂,使血液在皮下組織淤積,在皮膚表面形成瘀青、瘀血,瘀青約在周後會消失,不過陳榮堅表示,身體有3種瘀青要小心。不明原因造成的瘀青:沒有任何外傷,身上卻一直莫名有瘀青出現。瘀青一直好不了:瘀血應該在7-10天內退掉。瘀青範圍擴大、顏色怪異:一般在退的時候瘀青範圍會擴大,顏色會變淺,但如果範圍一直在擴大,顏色還是很深,就要注意可能是系統性問題。陳榮堅表示,常見的狀況是缺乏維生素C、K,較易造成莫名其妙的瘀青,或是服用藥物,如心律不整的藥、心臟藥、血壓藥等,也會造成影響,更嚴重的狀況是肝、腎功能不好,甚至有肝硬化也很容易瘀血;或者身體出現感染,導致凝血因子異常,也容易有瘀青,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時,就要尋求專業醫師做鑑別診斷。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提醒,當身上出現3種瘀青恐是警訊,不可輕忽。(圖/翻攝自臉書)
A型血友病健保擴大補助 7月開跑!每年最多少扎91針!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出血性疾病,因體內缺乏凝血因子,病患的關節易長期反覆出血,造成不可逆的病變,其中A型重度血友病患接受傳統治療需每日扎針,往往造成患者與家庭沉重的壓力。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現今「非凝血因子藥物」注射方式更簡單,藥物半衰期長達27.8天,估計每年施打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而且健保7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範圍至4族群,對於醫病與照顧者來說是三贏局面。自發出血、關節變形 國際治療共識「預防性治療」血友病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造成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好發於男性。「台灣血友病之父」暨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銘鏡說明,目前國內大約有1千名患者,當中以缺乏第8因子的A型血友病患最多,其因子濃度缺乏的情形分為輕度(>5%),中度(1~5%),重度(<1%)。輕度A型血友病患者在有創傷或手術時會有出血的問題,但中、重度A型患者,除受傷之外,關節也可能會自發性出血,長期導致關節變形,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世界血友病聯盟(WFH)強烈建議重度A型血友病病患採用「預防性治療」來避免出血。沈銘鏡解說,定期補充凝血因子以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可有效降低出血風險、避免關節損傷。隨著醫藥科技發展及健保規範,台灣目前A型重度血友病治療,逐漸從需求性導向為預防性治療,以持續補充、維持體內穩定的凝血因子濃度作為常規治療。每月僅打1劑 「非凝血因子藥物」翻轉傳統治療周聖傑醫師表示,以往A型重度血友病的治療,因受限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只能使用靜脈注射,且第八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約只有8至12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每周至少注射2至3次補充,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此外,患者長期施打還可能對凝血因子產生抗體。隨著治療技術的突飛猛進,「非凝血因子藥物」從靜脈注射轉為更簡單的皮下注射,藥物半衰期長達至27.8天,注射頻率降低為每週至每4週一次,一年挨針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以一年52週,凝血因子靜脈注射每週2次與非凝血因子皮下注射每四週1次為計算基準)。無論有無第八凝血因子,非凝血因子都可以透過較低給藥頻率達到治療效果,而且年幼患童也適用。只要透過合適的預防性給藥方式、做好適當關節保護,就能降低出血風險。A型重度血友病患 4大族群7月起健保擴大給付12歲以下兒童。12歲以上、規定須有接受第8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每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曾發生腦出血者。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者。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林旭科理事長說道,靜脈注射從藥物前置準備到打藥往往需要30分鐘以上,目前有了皮下注射的給藥方式,快速又簡單,且非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長,保護性更提升,未來健保將給付非抗體A型血友患者使用,將可為病友及其照護者省下大量時間;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周瑞欽理事長也表示,許多病童父母看著孩子挨針,心裡總是萬分不捨又自責。幸好有了非凝血因子藥物出現,許多病友過去受限於疾病而無法長途旅行、出差外派,如今終於能夠追逐夢想實現自我。
5旬男攝護腺腫大血尿 血友病增治療難度「應定期檢查PSA」
血友病是一種出血性遺傳疾病,絕大多數病友都是男性,若至中高齡後出現泌尿道出血症狀時,更需要提高警覺!一名50多歲的血友病患者阿文(化名),日前小便時竟出現血尿、肚子下腹部疼痛感明顯,基隆長庚醫院血友病中心會診泌尿科進行檢查,發現是攝護腺腫大引起出血,最後經血腫與泌尿科醫師共同合作治療下,阿文的病況獲得改善。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主任黃彥閔醫師表示,中心設立多年來持續朝病友整合醫療目標邁進,除了已經結合血液、復健、牙科、眼科及泌尿科等眾多科別外,未來也將持續發展中高齡血友的三高慢性病照護工作。血友病友平均壽命跟一般人差不多,因血液中缺乏特定凝血因子,反覆出血可能會導致關節、眼睛、牙齒或泌尿道病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往病友採取需求性治療,發生出血時,才注射凝血因子;而更有效的防範方式,是採取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嚴重出血。黃彥閔醫師進一步解釋,血友病在十多年前採預防性治療至今,過去多採一週注射二至三針凝血因子減少出血風險,但部分患者活動力較高,加上有些人血管打針困難而受限。所幸相關藥物的進步,2020年後偏重「依病友生活型態量身打造」,現已有有更新的長效型藥品,僅需每5至7天注射一針,可依患者如學生、運動重訓者需求與生活作安排施打頻率。基隆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鴻毅表示,男性攝護腺問題一般為下泌尿道症狀,如尿流速弱、解尿斷斷續續或需用力解尿、殘尿感、頻尿、急尿及夜尿為常見的良性攝護腺肥大問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五,每年約有新診斷7,200位患者,死亡率則是在男性癌症排名第六。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有症狀或是合併非特異性之下泌尿道症狀,而晚期患者可能出現血尿、血精或骨頭疼痛等症狀,因此攝護腺癌之篩檢,在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其必要性。陳鴻毅醫師說,血友病病友跟一般人一樣也會因爲遺傳、老化或攝取高脂肪飲食而出現攝護腺及泌尿道問題,若遇到嚴重出血可能提高治療難度,因此提早發現出血症狀並及時治療更加重要。就醫時診間都會做初步肛門指診檢查,另外最普遍的篩檢工具就是抽血檢查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基本上都是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建議血友病友應定期篩檢。本身也是血友的「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說,協會長期跟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合作,照護包括高齡、行動不便或經濟較弱勢的血友,會協助行動困難的病友訂無障礙專車前往就醫、注射或是復健等;對於經濟困難的弱勢血友,也會提供較實質的長照用品幫助,因此跟病友就像一家人。在醫療照護逐漸完善下,血友也開始面對中老年慢性病或泌尿道老化等問題,協會會透過跟醫院舉辦定期健康講座,讓病友更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
淡大交換生誤食「超級華法林」命危 台大急診醫揭真相:水很深
24歲澳洲大學生肖雷(Alex Shorey)來台到淡大就讀華語班期間,疑誤食老鼠藥「超級華法林」,送醫後一度命危,家屬質疑與台灣小吃有關,引發網友炸鍋。對此,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直言「水很深」,因為成人對華法林有較高容忍量,通常需要食入大量才會導致大出血,不是少量誤食會引發的。李建璋醫師日前在臉書發文,「老鼠藥的成分是『超級華法林』,目的是要打亂老鼠的凝血系統,引發老鼠嚴重出血致死,華法林其實是醫學上常用的抗凝血藥物,主要使用於心房顫動患者預防血栓。老鼠藥不只是華法林,而是超級華法林(super warfarins),強度是傳統華法林的100倍,同時可以在體內停留超過100天以上。」醫師表示,「老鼠藥有兩種型式,一個是鉺劑,做成糖果模樣吸引老鼠,所以小朋友容易誤食。另一種是水劑,透明無色,成人除非故意,不至於誤食老鼠餌,通常是吃到水劑汙染食物無法察覺,由此導致。成人對於華法林有較高的容忍量,通常需要食入大量才會導致大出血的症狀,不是少量誤食會引發的。」李建璋提到,「依據文獻以及個人臨床經驗,確認的成人老鼠藥中毒案件,幾乎只有三種可能:自殺、他殺、或是精神疾病所引起。比較東西方文獻,更發現,亞州成人中毒比例較西方高,可能因為亞洲管制槍枝,老鼠藥取得方便,便宜,有心人就容易利用。台大沈銘鏡教曾經發表了一篇寶貴的台灣案例回顧,也表明成人中毒意外的機會少,蓄意的成分多。」醫師透露,「超級華法林會停留在體內很久,通常需要三個月以上治療,另外像這位同學嚴重到休克,需要大量輸注凝血因子,或考慮使用生技合成的凝血因子來止血。這些治療在台灣都可以完成。小吃汙染的意外,會是一群人的公安事件,還是一個人的意外呢?或許家屬和同學可以仔細想想身邊的人事物。」(圖/翻攝自李建璋臉書)
淡大交換生誤食「超級老鼠藥」 北醫曝最新病況揭:應與街頭小吃無關
24歲澳洲交換生肖雷(Alex Shorey)4月初誤食老鼠藥,目前仍在醫院治療中。家屬除在網路平台發起醫療專機回澳的募款,也懷疑肖雷吃到遭污染的街頭小吃中毒,對此,收治肖雷的北醫附醫今(29日)發表聲明,指出病患自述應與街頭小吃無關,但也不明白為何會接觸到滅鼠藥,外媒先前報導表示,1年前到淡江大學當交換生的肖雷本月1日誤食老鼠藥,7日醒來後全身不斷出血並持續數天,多次就醫後在18日因低血容量性休克,被送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加護病房搶救,24日又出現對維生素K治療產生過敏,導致心肺功能衰竭。而肖雷的家屬則質疑他吃到不潔街頭小吃中毒。北醫表示,肖雷因噁心、嘔吐、流鼻血、血尿等病症到該院治療,醫療團隊先施予維他命 K1治療凝血功能異常,經綜合凝血因子檢測結果及患者對維他命 K1治療出現效果,診斷為第二代抗凝血劑類滅鼠藥中毒,也就是超級老鼠藥中毒。醫療團隊問診時詢問發病前進食及生活起居,患者則自述應與街頭小吃無關,但亦不明白為何會接觸到滅鼠藥。北醫指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藥物過敏轉入加護病房,經調整用藥後病況穩定,已轉入普通病房。
血友病患者攝護腺出血恐提升治療難度! 基隆長庚呼籲病友定期檢查PSA
血友病是一種出血性遺傳疾病,絕大多數病友都是男性,若至中高齡後出現泌尿道出血症狀時,更需要提高警覺!一名50多歲的男性血友阿文(化名),日前小便時竟出現血尿、肚子下腹部疼痛感明顯,告訴好友「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後,立刻幫忙聯繫基隆長庚醫院血友病中心,並會診泌尿科進行檢查,幸好及早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腫大引起出血,最後經血腫與泌尿科醫師共同合作治療下,阿文的病況獲得改善。照護東北角民眾!基隆長庚不只是友善醫院、醫療更精進基隆長庚醫院響應「世界血友病日」,配合今(2023)年主題「全面醫療豐沛整體醫療資源,健全所有照護罕見出血疾病(Access for All)」,血友病中心特別與泌尿科合作舉辦「血友全方位守護-最強攝護腺衛教講座」,宣導泌尿道潛在健康危機,希望病友做到初級預防,及早治療的目標。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表示,基隆長庚是台灣東北角唯一的中重症責任醫院,多年來在醫療服務、學術研究以及教學訓練上不斷精進努力,近日順利完成第一例深層腦部刺激術(DBS),此也為東北角病患的第一例植入。基隆長庚近年在地醫療發展特色完整,不只是照顧基隆民眾,交界的東北角區域如金山、萬里、貢寮、平溪、雙溪及瑞芳等六區,甚至鄰近的汐止、南港等第二環地區民眾也都照顧到,期望能做到讓在地民眾未來可就近醫療、免去舟車勞頓之苦。照護罕見出血疾病!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整合性醫療更周全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主任黃彥閔醫師表示,中心設立多年來持續朝病友整合醫療目標邁進,除了已經結合血液、復健、牙科、眼科及泌尿科等眾多科別外,未來也將持續發展中高齡血友的三高慢性病照護工作。血友病友平均壽命跟一般人差不多,因血液中缺乏特定凝血因子,反覆出血可能會導致關節、眼睛、牙齒或泌尿道病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往病友採取需求性治療,發生出血時,才注射凝血因子;而更有效的防範方式,是採取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嚴重出血。他進一步解釋,血友病在十多年前採預防性治療至今,過去多採一週注射二至三針凝血因子減少出血風險,但部分患者活動力較高,加上有些人血管打針困難而受限。所幸相關藥物的進步,2020年後偏重「依病友生活型態量身打造」,現已有有更新的長效型藥品,僅需每五至七天注射一針,可依患者如學生、運動重訓者需求與生活作安排施打頻率。 血友攝護腺出血恐增治療難度! 建議定期抽血檢查PSA基隆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鴻毅表示,男性攝護腺問題一般為下泌尿道症狀,如尿流速弱、解尿斷斷續續或需用力解尿、殘尿感、頻尿、急尿及夜尿為常見的良性攝護腺肥大問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五,每年約有新診斷7,200位患者,死亡率則是在男性癌症排名第六。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有症狀或是合併非特異性之下泌尿道症狀,而晚期患者可能出現血尿、血精或骨頭疼痛等症狀,因此攝護腺癌之篩檢,在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其必要性。陳鴻毅醫師說,血友病病友跟一般人一樣也會因爲遺傳、老化或攝取高脂肪飲食而出現攝護腺及泌尿道問題,若遇到嚴重出血可能提高治療難度,因此提早發現出血症狀並及時治療更加重要。就醫時診間都會做初步肛門指診檢查,另外最普遍的篩檢工具就是抽血檢查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基本上都是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建議血友病友應定期篩檢。協會「即刻救援」 串接醫院完善血友病友照護本身也是血友的「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說,協會長期跟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合作,照護包括高齡、行動不便或經濟較弱勢的血友,會協助行動困難的病友訂無障礙專車前往就醫、注射或是復健等;對於經濟困難的弱勢血友,也會提供較實質的長照用品幫助,因此跟病友就像一家人。在醫療照護逐漸完善下,血友也開始面對中老年慢性病或泌尿道老化等問題,協會會透過跟醫院舉辦定期健康講座,讓病友更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
男子身上出現莫名瘀青 抽血結果竟是血癌
皮膚科醫生吳吉妮在《健康2.0》節目上提到,曾有一名48歲男病人,並無慢性病史,常手腳冰冷,容易疲憊,身上也會有莫名瘀青,經抽血檢查發現其白血球數超出正常值,轉診至血液科發現罹患慢性骨髓白血病。節目中,吳吉妮分享到,這名48歲男病患因濕疹就醫,太太向她描述丈夫半年來常手腳冰冷,且容易疲憊,患者也自述他前幾天不小心撞到,這次看診才發現肚子有一大片出血。吳吉妮一看覺得不對勁,立即安排抽血檢查,結果發現男子白血球數近3萬,超過正常值,血小板只剩5萬多,而一般正常值是15萬以上。將該名患者轉診至血液科後,經診斷發現罹患了慢性骨髓白血病。吳吉妮說白血病就是血癌,骨髓是造血細胞,被血癌細胞佔據後將無法造血,加上血小板數量過低將導致無法凝血,就會出現如牙齦出血、流鼻血抑或是大片瘀青等症狀,尤其是脖子和腹部,若莫名出現瘀青就要多留意。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也說明急性骨髓白血病常見症狀有3個:發燒、出血及感覺疲憊。而慢性骨髓白血病大部分以疲倦為主。若家中長輩有瘀青、莫名出血或是常感冒、反覆發燒等,也要小心是否為血癌。另外他也提到,肝功能問題也會影響肝臟製造凝血因子,臨床上某些患者長期肝臟發炎或是有病毒性肝炎等問題,會導致脾臟腫大,致使細胞被困住,血小板數量就會掉下來,影響凝血效果也會使病患容易瘀青。節目中醫師們也呼籲民眾若有上述症狀,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比較保險。若有身上出現莫名瘀青、容易疲憊等症狀,小心可能罹患慢性骨髓白血病。(圖/擷取自《健康2.0》YT頻道)
男子以為胃食道逆流 AI及時判斷「血管堵塞72%」逃過猝死
75歲陳伯伯平日生活習慣良好,有高血壓病史,有一天起床時陳伯伯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尋求協助,經消化內科再轉介到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吳宏彬醫師建議陳伯伯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血管狀態,運動心電圖顯示陳伯伯運動最大心跳每分鐘139下,ST段輕度下降呈現缺氧,依傳統人工判讀與風險因子評估僅為冠狀動脈中度風險(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程度50%),屬於後續追蹤觀察,無需介入檢查。為幫助精準評估陳伯伯的心血管健康狀態,吳宏彬醫師採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年五月起推行的「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同步判讀,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心電圖的資訊,AI報告顯示:陳伯伯的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機率已高達72%。於是吳宏彬醫師進一步建議,應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作內部精密檢查,結果顯示,陳伯伯左前降支狹窄竟已高達99%,吳宏彬醫師當下立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並緊急置入心臟支架於冠狀動脈治療,陳伯伯萬幸逃過心肌梗塞一劫。陳伯伯出院後,胸悶狀況明顯改善,且配合飲食調整、運動養成及藥物控制,目前心臟狀況良好,持續在門診穩定追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液系吳宏彬醫師指出,心臟本身所需的氧氣主要透過三條分枝的冠狀動脈供給,讓心臟保持完整的功能;當供給心肌血氧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肌缺氧,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血液量,嚴重者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一般而言,心絞痛、心肌梗塞是中高齡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更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吳醫師分析,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多重因素,例如抽菸、年紀大、糖尿病、高血酯等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瘢塊而限縮血管的管徑。當病人運動的時候,因為管徑縮小造成供應心臟的血流不足,病人因而會有胸悶、呼吸喘等癥狀,臨床上稱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心絞痛」。當動脈粥狀硬化瘢塊發生破裂與血管內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交互作用,快速形成血栓便完全塞住了血管,造成血管下游的心肌損傷甚至死亡,就是臨床上的急症「急性心肌梗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影像科梁馨月主任說,衛福部統計民國110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依然是高居國人第二大主要死因,僅次於癌症,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每年持續上升,顯示國人心血管健康議題,需要被重視,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分析,運動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傳統的人工判讀十多張心電圖不僅耗時,且往往難以區別細微的差異性,人工分析準確率臨床上只有40%-50%。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蒐集四年來近千筆冠狀動脈阻塞達70%以上的運動心電圖像,並與心導管資料結合,設計「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許凱程主任表示,「AI透過深度學習架構進行訓練,透過擷取運動心電圖3個時間點的訊號,使模型學習由靜態至動態運動心電圖訊號的變化;此外,AI模型也挑選10個量測特徵和2個衍生特徵訊號,如過去病史、最大做工等,一同輸入至模型中進行訓練,用以判別患者冠狀動脈是否嚴重狹窄超過70%。目前模型準確度約80%,敏感性為88%,分析後的數據可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限制」。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建議,中高齡族群為了瞭解與維持自身心血管健康,每年健檢不妨增加運動心電圖,進一步分析心臟運作,若增加透過人工智慧輔助分析,更能精準地預測心血管疾病演變,及早給予治療,防範未然。
挑戰極限!重度血友病患者多關節一次換 整合治療照護更全面
40歲陳先生從小罹患A型重度血友病,承重關節已退化變形。6年前一次意外,因步態不穩跌倒導致左股骨頸(左側髖關節)骨折開刀治療。4年前左股骨頸壞死,他院醫師建議置換髖關節。臺北榮總血友病中心骨科陳正豐醫師評估,陳先生除了壞死的左股骨頸,雙膝關節也達到置換標準,建議左股骨頸及雙膝關節一起置換。陳先生擔心一次多關節置換手術風險太大,決定先置換左側髖關節,術後恢復良好。再因雙膝關節頻繁出血腫痛,嚴重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今年5月接受雙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關節出血減少疼痛大幅改善,關節不再卡卡。血液科蕭樑材主任指出,血友病是一種凝血因子缺乏導致凝血功能異常且不易止血的疾病,較常發生出血部位為承重關節(例如膝關節或踝關節)和肘關節等,因反覆出血導致血友病關節病變,需注射預防性的凝血因子藥物預防出血,雙膝關節嚴重損壞最終需置換人工關節。陳正豐醫師表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期間必須供給充足的凝血因子藥物,預防不可預期的出血。術後關節腔的出血機率小,可減緩腫脹降低疼痛,配合規則的凝血因子藥物治療及積極復健,訓練步態、體態,對於病人重回正常生活有極大幫助。臺北榮總血友病整合治療中心提供一站式治療服務,由血液科、兒童血液科、骨科、復健科、牙科及胃腸肝膽科共同組成,提供血友病關節出血腫痛患者客製化、高品質的整合照護;劉嘉仁主任強調,一次性多關節置換,挑戰血友病關節手術的極限,全方位的整合醫療,大幅改善病友生活品質,幫助病友重回工作崗位貢獻社會。
血型竟影響中風機率!美研究:這類人最危險
據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College of Medicine ofMaryland)的研究顯示,罹患早發性中風的機率竟然與血型有關!其中A型血的族群在60歲前罹患該疾病的風險是所有血型中最高的,而O型血的人在上述年紀前則有最低的機率罹患中風。據《每日郵報》的報導,研究團隊總共蒐集了48項研究資料,將1.7萬名中風患者及將近60萬名未中風的健康人士進行比對,並排除掉了性別、體重及吸煙習慣等眾多因素,結果表明,60歲前罹患早發性中風的機率竟然與血型有關。其中與晚期中風、從未中風的族群相比,A型血罹患早發性中風的機率最高,比其他血型多出16%;O型血罹患同樣疾病的機率則比其他血型低12%;而B型和AB型沒有特別的影響。這項研究報告最早被刊登在《神經病學》(Journal Of Neurology)雜誌上,該實驗的聯合首席研究員奇特納(Steven J. Kittner)指出:「我們仍然不清楚為何A型血會帶來更高的患病風險,但推測可能與血小板、血管內襯細胞,以及循環蛋白質等凝血因子有關。」他補充,這意味著我們還無法針對早發性中風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但這份報告仍然為降低中風風險帶來了極大的參考價值。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A型血的族群其實不用過度擔心,因為其增加的患病風險還在適度的範圍內。此外,該項研究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受試者中只有大約35%的人是屬於非歐洲血統,因此參與者的多樣性不足。
「血友病、帕金森氏症、癲癇」新藥2月納健保 近2萬人受惠
中央健保署今宣佈,經藥物共擬會議決定擴大給付多項藥品,包括社區性肺炎、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血友病、帕金森氏症、癲癇都入列,初估5年內平均幫民眾省下2億元支出,1至5年內將有3000人至2萬人受惠。我國首個自行研發上市、用於社區性肺炎的含nemonoxacin成分藥品膠囊劑型已在2018年納入健保給付,但因急重症型患者不易口服,此次藥物共擬會議特別將注射劑型納入給付。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這款藥品在肺炎初期治療時,可快速增高體內藥物血中濃度,有助於每年約300至7000名患者的感染得到控制,1到5年內幫助民眾省下280萬至7300萬元藥費。另考量此藥製造成本,健保署以藥物支付標準17-1條規定核予較佳藥價,鼓勵生技製藥產業發展。另外,用於治療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含ixekizumab成分藥品,目前已給付在第2線治療。據臨床試驗結果,此藥用在未曾接受生物製劑的患者同樣有效,因此藥物共擬會議同意提前給付於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的第1線治療,讓患者及早治療。此外,此藥也可快速改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症狀,療效可維持1年,因此本次會議一併擴大給付於僵直性脊椎炎,可嘉惠每年約1200至2800名病患。1到5年內可助民眾省下498至3375萬元。至於嚴重A型血友病預防性治療之含simoctocog成分藥品的用法、用量規定,本次藥物共擬會議也決定放寬。近年已有多種長效之第8、第9凝血因子製劑納入健保給付,其療效可能因注射間距與劑型不同,使得其使用劑量與標準製劑不同,本次會議參考「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建議,可根據仿單,拉長長效製劑的用法用量,預估1至5年內可幫助民眾省下1250至943萬元,取代原有較昂貴的藥物。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持續增加,帕金森氏症患者也逐漸增加。連恆榮表示,經藥物共擬會議討論,同意將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新藥safinamide納入給付,用於治療在levodopa穩定劑量之下出現運動功能波動現象的特異性帕金森氏症患者,預估每年超過約1000至5000人受惠,1到5年內幫助民眾省下240至710萬元。至於需謹慎控制藥物使用的癲癇患者,由於國際治療指引都認為第2代的抗癲癇藥品對新發的局部癲癇有效,本次會議也決議新增給付對腦中突觸囊泡蛋白2A(SV2A)具高度選擇性的brivaracetam藥品注射劑型新藥,可用於16歲以上連續發作或重積狀態患者,有助於每年約700-4000人受惠,1-5年內幫助民眾省下62-308萬元。健保署表示,本次會議通過的新藥與放寬給付藥品雖多,但因可取代現有治療,加上健保將與廠商協議風險分攤,初步估計5年內整體財務影響將可控制在2億元左右,預計最快將在今年2月1日生效。
肚臍冒不明瘀青「一個月竟離世」 醫警告:肝臟恐出問題
身上出現不明瘀青,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屏東有2名男子因腹痛就醫,檢查發現肚臍周圍出現不明瘀青,進一步診療確定是肝癌末期和中期。雖然經過治療,但2人仍在就醫後一個月和7個月過世。對此,醫師就提醒,不只肚子出現莫名瘀青要注意,假如肝臟出問題,全身上下都可能會有瘀青,必須要注意。肝膽腸胃科蕭敦仁醫師在《健康2.0》表示,我們還在媽媽肚子的時候,肚臍是和臍帶連結的地方,最後變成圓形韌帶,位於腹腔裡面。如果圓形韌帶旁邊出血,可能就會沿著韌帶往外滲出,看起來肚臍旁就會有很多的瘀血。但是臨床上,醫師看到肚臍旁邊瘀血,最常見的是「壞死性急性胰臟炎」,因為胰臟本身有消化酵素,會把組織吃掉,造成出血,就會沿著圓韌帶往上,形成肚臍旁邊的瘀血。肚臍周圍瘀青可能是肝臟出問題。(圖/翻攝自健康2.0YouTube)蕭敦仁指出,屏東的2名男子是因為肝腫瘤破裂出血,而造成問題,但事實上肝臟不好,會出血的地方不只肚臍,「幾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是肝臟製造的,當你肝臟肝硬化的時候,就會出問題」,凝血因子不夠,所以到處出血,甚至有病人連刷牙都會出血。蕭敦仁表示,肝硬化的病人會有脾臟腫大的情況,會進一步把血小板吃掉,凝血功能需要血小板出動,再把凝血因子加進來,但血小板不夠,凝血因子也缺少,肝硬化的病人就會到處瘀青,「你碰到哪裡都會」,但他也直言肚臍瘀青很特別,「一般不會去撞到」。
九把刀岳母接種AZ疫苗後猝逝 解剖報告今出爐!
作家九把刀岳母7月26日接種AZ疫苗後突然過世,家屬懷疑與接種疫苗有關。桃園地檢署周五收到法醫研究所報告,5日偵查庭請家屬查看報告。檢方表示,尊重家屬意願,報告內容無法公布,將進行後續處理。九把刀日前在臉書發文,提及岳母的離去,是一生巨大的遺憾,每一天更是淚水的地獄,妻子周亭羽也深陷在巨大悲傷中,哭泣「我沒有媽媽了」。他提醒,要打疫苗的大家,如果身體嚴重不適,一定不能輕忽,特別是背部劇痛加暈眩,一定要立刻、馬上、冷靜去醫院請醫師確認狀況。九把刀也提到,岳母今年3月31日健檢,除了膽固醇329mg/dl,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54mg/dl超標外,其餘都正常。因家屬提出意見,檢方解剖並採檢釐清死因,九把刀當時也希望檢方採檢免疫螢光反應、小板第四凝血因子抗體。檢方表示,家屬5日到地檢署了解解剖報告,但尊重家屬意願,不願對外公布死因,因此死因為何?是否與接種疫苗有關?皆不公布,將再進行後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