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市場
」 出口 台灣 中國 財政部 經濟部![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93960/sm-f24c4f9a8b3069075e432ae99300ae8d.jpg)
2025看台灣/中經院院長連賢明「給4字」預測景氣 2個男人是最大變數
川普重返白宮,「川普風險」看似烏雲罩頂,台灣2025年將如何?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表示,「現在討論還言之尚早,但他確實是一個大變數。」不過,他給了一個重要提醒,「韓國三星在美國的遊說人力,是台積電的數倍甚至10倍以上。」分析台灣2025年的經濟走勢,連賢明以「震盪走高」四字,簡單做出總結,「震盪,是因為目前不確定性增加滿多;走高,則是半導體等優勢的產業還會持續。」連賢明原是政治大學財政系特聘教授,2024年8月借調擔任國家級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歲末年初,各大財經智庫多提出來年展望,中經院最新預測2025年GDP年增率3.22%,較2024年的3.96%走緩,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約1.93%。連賢明受訪時直言,「去年是比較好的一年」,因為前年基期比較低,今年GDP年增率不太可能像去年那麼多,但台灣在優勢產業向好的趨勢不變,AI還會扮演經濟神隊友,目前還看不到明顯的對手。至於今年CPI預估1.93%,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他解釋,「今年沒有辦法像過去十幾年來通膨那麼低(除疫情後2022年為2.95%,疫情前CPI年增率介於-0.31%到1.4%),原因是少子化越來越明顯,人力的供給越來越困難,會推升薪資水準。」連賢明表示,今年台灣半導體等優勢的產業還會持續。(圖/翻攝自Nvidia CES 2025 keynote)不同於過去,去年台灣貿易最大的變化是美國超越中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過去台商努力進軍中國,希望把中國消費市場變成『練兵』的地方,可是成果不理想」,現在台灣最強的產業半導體,則卡關「國家安全」上,「我們大概沒辦法『左右逢源』,選擇供應鏈『價值觀接近』的安全一些。」連賢明說。他解釋,過去全球化主宰全球經濟,地球是平的,哪裡便宜,就到哪裡採購、到哪裡生產,但近年美中貿易戰、COVID、熱戰⋯⋯,讓許多廠商吃盡苦頭,愈來愈多企業及國家開始思考「在地化」和「區域化」取代全球化的可能性。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全球化已死」論點不同,連賢明認為「全球化還在,只是慢下來了,甚至在逆轉。」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全球化「下降的速度快」,因為關鍵性產業背後有國家安全的考量,現在很難想像,「美國跟中國會在半導體產業上合作。據此,連賢明觀察,製造供應鏈「短鏈化」趨勢,越發明顯,長鏈變短鏈的重組過程中,政治力介入力度也越來越大,台積電赴美設廠就是一例。對於台灣社會憂心,台積電赴美設廠恐「去台化」,連賢明笑著說,「2002年台灣就經歷類似的討論,那時熱議半導體去中國設廠會不會完蛋。」20多年後的今天,台積電反而越來越壯,假設用這個方面來看赴美,現在很多討論都言之過早。連賢明2024年8月借調擔任國家級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圖/劉耿豪攝)不過,連賢明清楚指出,台灣2025年最大變數是這2個男人,「川普」和「習近平」,「這兩位都是不曉得會做什麼的個性,所以更要做好準備,因為要做時他們一定是非常快。」川普重返白宮前以昭告天下,將加徵關稅,這對台灣經濟殺傷力有多大?連賢明表示,川普1.0時也有課稅,但對台企影響不大,因為台企很大比例是做ICT(資訊及通訊技術或資訊通訊科技),ICT本身在國際上就是免稅,現在2.0到底怎麼課稅還不知,假如納入ICT,對台灣肯定影響很大,但即使成真也有程序作業時間,下半年才會比較清楚,落實可能要到明年,台灣還有時間準備。川普2.0供應鏈會否進一步洗牌?他認為仍要觀望,因為「不確定川普要做什麼」,趨勢確實存在,但對台灣未嘗不好。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台灣確實要提前做好準備。連賢明表示,台灣企業國際化的準備和國際大企業距離還很遠,舉例來說,韓國三星的遊說人力是台積電的數倍甚至10倍以上,「台灣企業目前沒有準備好迎接這部分,這才是比較大的挑戰。」他提醒,對川普可能出的招式,政府與民間可先沙盤推演,預做準備,比如軍售,過去有很多買不到,現在反而可以利用這種契機,「談判之前要準備好」,這才是重點,可替台灣爭取到比較好的待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2/389082/sm-541e24412f461f1cec71502da59b5649.jpg)
美國成台灣機械出口第一大市場 機械公會:川普2.0間接影響有待觀察
2024年台灣機械設備及工具機2024年12月出口雙雙轉正成長,2024年機械設備出口值若以美元計價,年減0.6%;折合新台幣計價年增2.4%。銷美國超越中國大陸,美國成為台灣機械設備最大出口市場。機械公會統計,2024年12月台灣機械出口值26.18億美元,年增0.1%;折合新台幣計價850.21億元,年增3.4%。2024年台灣機械設備出口值292.75億美元,年減0.6%;折合新台幣計價9,391.41億元,年增2.4%。機械公會指出,台灣機械設備2024年出口值292.75億美元,年減0.6%,其中,前三大出口產品,電子設備出口年成長4.0%,檢量測設備出口年增3.6%,但工具機受到地緣政治影響較大,2024年出口值22.18億美元,年減14.8%,是主要出口品項中,減少幅度最大者。機械公會指稱,受到俄烏戰爭影響,為避免台灣工具機淪為戰爭武器之生產工具,工具機相關業者積極配合管制規定,善盡客戶調查責任, 出口訂單受不少影響。加上日幣大幅貶值與中國大陸低價商品傾銷,2023年工具機出口年減14%,2024年再年減14.8%,累計兩年出口下滑26.7%,是台灣機械出口產品中受影響最大的產業。機械公會表示,美國與中國大陸仍為台灣機械出口的前兩大市場,以往中國大陸是台灣機械最大出口市場, 2021年中國大陸市場占比 30.9% ,出口金額102.27億美元;2022年出口占比下滑至25.9%,出口金額89.8億美元;2023年占比持續下滑至23.5%,出口金額69.3億美元,2023年出口美國市場占比也達23.5%,是出口美中兩大市場的重要分水嶺。2024年出口美國市場占比達 24.6%,出口金額71.9億美元,中國大陸出口占比降至23.4%,出口金額68.6億美元,美國躍升為台灣機械設備出口的最大市場。機械公會指出,川普即將就任美國總統,川普2.0的新挑戰,正逐漸影響國際政經情勢,未來美國的高關稅與美國製造優先,將會是台灣商品出口的挑戰。機械公會預期,台灣機械產品雖不會受到川普2.0的直接影響,但間接影響仍無法避免,後續影響程度,仍需持續觀察。機械公會表示,2024年台灣機械產業產值預估與2023年接近,產值約新台幣1.2兆元。展望 2025年,國際政經情勢仍是影響台灣機械出口的關鍵因素,尤其美中競爭與其國內之經濟發展情形更是扮演重要角色,歷經 2023 年的大幅衰退、2024 持平,參考機械外銷訂單、美中經濟政策與國際經濟發展情形,預期2025年機械整體出口將逐漸向上成長,緩步復甦。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88728/sm-d6e4a490f79b9c0e9d15406c410a4687.jpg)
台塑四寶失血入冬眠? 這2檔已見2字頭賣壓又一波
石化景氣不佳,台塑四寶破底之路看不到盡頭!台塑(1301)今(9)日持續破底下殺,收盤收住32元,其餘三寶委靡不振,台塑化(6505)跌幅超過3%、南亞(1303)、台化(1326)跌幅近3%,台塑集團綠光罩頂,不知何時能迎來轉機。南亞8日收盤沒守住30元,恐慌賣壓再湧一波,早盤下探至28.6元,小幅移動維持至收盤,續寫逾20年新低價。台化與台塑化跌幅亦介於1~2%,出現新底。台塑集團之中,個股壓力最大則是南亞科(2408)重挫4%,9日南亞科下殺半根跌停6.19%,收25.75元。台塑四寶在6日創下一天的反彈行情之後,開始失速下挫。9日全寫低價。台化、南亞已跌到2字頭,台塑與台塑化即將面臨3字頭保衛戰,綠光罩頂。截至收盤,台塑四寶一片綠油油,台塑化下跌2.04%,收33.55元;台塑下殺3.75%,收報32元;南亞跌2.38%,收28.6元;台化下跌2.87 %,收至25.35元。由於大陸將持續推動本土塑化廠擴產,台廠倚賴的出口市場版圖恐瓦解。台塑集團積極開闢新局,近年與供應鏈策略結盟,合作研究開發新產品或擴展新應用領域,朝科技與醫療產業轉型發展。台塑開發乾噴溼紡超高強度碳纖及全材質PP耐寒服用料、南亞減白過濾血袋及離型膜、台化複合材料及廢漁網回收再製耐隆,及南亞電路板的高階ABF載板等陸續完工投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85969/sm-88a7eb9b44e1c8f3d3d12ce2d789aaf0.jpg)
馬來西亞爆發禽鳥疾病「新城病」 嚴重衝擊燕窩產業
馬來西亞近日爆發一種高度傳染且致命的禽鳥疾病「新城病」(Newcastle Disease),嚴重衝擊當地燕窩產業,對此燕窩加工商MyMBN Bhd表示,政府已暫停向中國出口燕窩產品。據外媒報導,MyMBN在26日向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表示,該公司已收到獸醫服務部的勒令暫停通知,並於1月1日生效,該公司表示「此次暫停適用於整個行業,包括加工燕窩和加工燕窩的周邊產品。」MyMBN承認此事件將對公司的業績產生潛在的影響,但公司正在採取措施以減輕任何不利的影響,包括將銷售重點重新分配到越南現有的替代出口市場和當地市場。該公司在先前的聲明中表示,中國和當地對燕窩產品的需求減少,導致價格下跌。MyMBN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第三季(2024財年第三季)淨虧損從1年前的157萬令吉縮減至896,000令吉,而收入則從865萬令吉增長32.6%至1,147萬令吉。在2024財年首9個月,MyMBN淨虧損34萬3000令吉,而去年同期淨利為148萬令吉,而收入則從4,939萬令吉增長9.7%至5,418萬令吉。今年迄今為止,MyMBN在ACE上市的股票已下跌31.6%。新城病是由於副粘波病毒感染之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引起呼吸器,神經症狀及胃腸之病變,本病自 1926年首次發現以來,已廣佈於全球大部份國家,台灣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資料顯示,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因病毒株及感染鳥類的年齡、免疫狀況、種別等因素而異,由幾乎無明顯的呼吸症狀到非常嚴重的沈鬱、產蛋量下降、呼吸頻率增加、大量下痢後死亡或存活者出現神經症狀,嚴重病型之死亡率可達100%。對人類的威脅相對較低,僅可能引起輕微症狀如結膜炎或感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376163/sm-43a7a1727c24a4f76e6c84eaef2b9a6c.jpg)
「澳洲食品與葡萄酒聯盟」積極拓展台灣市場 屏東小農食材變身精緻餐飲主角
無論是進口食材或具有在地風土的小農食材,現在在台灣推廣優質食材的活動可以說愈來愈多,也顯現國人對食材品質的重視度。日前由澳洲乳業局(Dairy Australia)、澳洲肉類畜牧協會(Meat and Livestock Australia)、澳洲農業創新協會(Horticulture Innovation Australia)、澳洲葡萄酒協會(Wine Australia)和澳洲海鮮產業協會(Seafood Industry Australia)等5個協會組成的「澳洲食品與葡萄酒聯盟」(Australian Food and Wine Collaboration,AFWC),便在台北舉辦「Taste the Wonders of Australia」圓桌會議、工作坊以及晚宴活動,希望將更多優質澳洲食材與葡萄酒推介給台灣民眾。澳洲辦事處商業處(左起)、澳洲農業創新協會、澳洲海鮮產業協會、澳洲葡萄酒協會、澳洲乳業局、澳洲肉類畜牧協會皆派代表共同推廣澳洲食材。(圖/澳洲食品與葡萄酒聯盟提供)澳洲農業創新協會希望能增加台灣市場對健康、新鮮和安全的澳洲農產品的需求,同時建立雙方穩定的合作關係。(圖/魏妤靜攝)為突顯澳洲食品和葡萄酒的品質與多樣性,Taste the Wonders of Australia活動以精心策劃的美食與葡萄酒工作坊揭開序幕,包括邀請備受推崇的主廚邱兆毅(Thomas Chiu)以及The Studio共同創辦人林佳蓉(Jessica Lin)使用澳洲乳製品、龍蝦、蔬果等新鮮農產品和牛肉,示範一系列的菜餚烹煮;葡萄酒專家王鵬也為澳洲葡萄酒開設工作坊,除了餐酒搭教學也分享澳洲葡萄酒的多樣性。晚宴亦邀請超過100位台灣食品和貿易界的代表出席,這也是該聯盟繼泰國、越南、韓國和印尼之後,橫跨亞洲第五度舉辦盛大晚宴,在台灣充分展示澳洲的頂級物產。截至2024年9月的一年中,台灣進口了250萬公升的澳洲葡萄酒。(圖/魏妤靜攝)在這次活動推廣中,可觀察到對澳洲乳製品產業而言,台灣市場的價值目前已超過1億澳幣(折合台幣約21.5億元),未來乳製品領域不但具有潛在增長空間,高端產品的需求也充滿潛力;另外綜觀澳洲肉類市場,台灣是澳洲牛肉的第六大出口市場;另外台灣對優質澳洲海鮮的需求十分穩定,尤其活凍龍蝦、扇貝、鮑魚和章魚產品的市場需求增加,其中澳洲岩龍蝦是最大的出口海鮮之一,截至2023年6月,龍蝦出口價值達8,700萬澳幣(折合台幣約10億8,740萬元),比2022年增加了31%,出口量也增加了18%。針對蔬果等農業的貿易交流,台灣目前在澳洲出口價值上排名第16 位,主要產品包括櫻桃、馬鈴薯、洋蔥、柑橘和葡萄;台灣同樣是高價澳洲葡萄酒的新興舞台,儘管基數相對較小,但過去十年銷售額已翻倍,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增長。MMHG湘樂餐飲集團創辦人林泉(右2)與高雄餐旅大學老師一同探訪屏東幸福莊園民宿。(圖/MMHG提供)另外「從產地到餐桌」與「永續飲食」一直是近十年精緻餐飲的重心,適逢知名主廚林泉(Richie Lin)創立的MMHG湘樂餐飲集團旗下餐廳MUME邁入10週年,特地以屏東高樹鄉小農食材為重點,攜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與西餐廚藝系40位學生於11/29舉辦「食藝綠境」餐酒會。團隊特地前往食材發源地,了解農作生長、產品製作過程與背後故事進而研發當季食材菜單,此次以屏東高樹產區為創作主題,將屏東的芋頭、無毒蝦、愛玉、可可豆等,搭配台灣在地發酵果汁、台灣巧克力一起上桌,精心打造6道式套餐,藉由菜色呈現屏東的故事。在這次餐會中屏東愛玉(左)、九如鄉泰國黃金蝦都是使用食材之一。(圖/MMHG提供)餐會地點選擇緊鄰大武山脈的屏東幸福莊園庭園民宿,11/29當天餐會開始前,賓客可提早到場享受由專業侍茶師推廣的屏東在地好茶。這次每道料理都帶入了「發酵」元素,利用豐富的風味變化及香氣轉變,賦予多元層次。例如第一道菜是清爽的「黃金蝦/紅心芭樂/蜜棗」,將紅心芭樂及當季水果製成發酵果醋淋於當地養殖的無毒蝦蝦身,再點綴蜜棗片,透過發酵酸度賦予蝦肉回甘的風味;主餐之一「黑豬梅花/鳳梨豆醬/季節蔬菜」則選用肉質緊實的台灣黑豬,舒肥至半熟後留住鮮美肉汁,再將表皮煎至金黃,達到外酥內軟,醬汁採用當地金鑽鳳梨經兩次發酵而成,當豬肉的油脂香氣配上鳳梨豆醬的甘鹹甜,滋味更加鮮明渾厚;另一道主餐則使用前菜剩餘的黃金蝦蝦殼熬煮醬汁,搭配在地五穀米翻玩傳統燉飯。甜點「可可/水果凍/蜂蜜蛋糕」靈感來自英式傳統甜點Triffle,原是一款由新鮮水果、鮮奶油、果凍與海綿蛋糕,層層堆疊而成的甜點,在主廚的巧思下,改以屏東產花蜜製作蛋糕體、疊上百香果丁,上桌前創意淋上可可豆製成的醬汁收尾。發酵的可可液香氣迷人,團隊將剩餘食材可可果肉循環再利用,配上蜂蜜帶出輕盈風味。每道菜色都包含了「屏東在地元素」、「發酵」與「西式手法」,為在地食材注入了現代感。MMHG湘樂餐飲集團更推派了3位高雄餐旅大學的畢業校友作為活動導師,由年輕廚師作為學生的領導者,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傳承經驗,也同步給予新生代廚師發揮的空間。餐會每位售價1,980元,包含Tasting Menu與主廚特調pairing,即日起開放訂位。※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4/365734/sm-c8217aa8505e418f27c39473e130b691.jpg)
雲林烏龍蕉韓國超市上架 張麗善續推農產品躍國際
張麗善24日率團到韓國與日本參訪,26日拜會韓國世界超市會長Yang Yeon-ju(音譯:楊晏如),希望推動雲林縣農產品持續進入韓國市場,並加強雙方在貿易和經濟領域的合作,初步談妥6公噸雲林「烏龍蕉」,將於近期在韓國22間世界超市分店上架。張麗善指出,雲林所生產的烏龍蕉口感Q、香味濃、體型小,過去以內銷為主,部分曾外銷日本品質受到肯定,今年透過貿易商媒合,促成雲林香蕉上架到韓國的世界超市22間分店,首批外銷6公噸。張麗善說,雲林「烏龍蕉」產地遍布莿桐鄉與虎尾鎮等地區,從選擇土地、種苗、定植、照顧到收成,都充滿學問也由農友嚴格把關,才能穩定產出香Q甜營養價值極高的優質產品,再經過選別、篩選、水洗、分把包裝、冷藏出貨等步驟,最終出貨到門市,在台灣獲得高度評價後,進一步受到東北亞日本與韓國青睞。楊晏如則說,這次合作交流涵蓋產品供應鏈、行銷推廣、物流支持等多方面,將有助於世界超市提供更多優質的產品給韓國消費者,同時也促進韓台雙方的經濟交流。張麗善重申,雲林是農業大縣,不僅是台灣的糧倉,也是畜產及蔬果中心,擁有獨特的氣候與土壤條件,培育出的香蕉,香甜可口,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他說,縣府將持續尋求更多國際合作機會,進一步拓展農產品的出口市場,這一次雙方交流希望進一步擴大雲林縣產品的國際市場銷售渠道,期待能在韓國市場大放異彩,也帶動更多縣內其他農特產品外銷韓國的機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7/359837/sm-366b27c7f1837f170d3cc8580c866684.jpg)
尤努斯會陸大使 爭取中國太陽能板產線遷移孟加拉
孟加拉經過7月一連串示威動盪,總理哈希娜8月5日逃亡印度,而軍方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達成共識,8月8日起由尤努斯主持臨時政府。為使孟加拉盡快恢復政局穩定、經濟復甦,尤努斯近期向中國大陸表達,希望將部分太陽能板生產廠遷往孟加拉,以支持該國實現綠色轉型。現年84歲的尤努斯為孟加拉經濟學家,因其發展了「小額貸款」和「微型金融」,創建孟加拉鄉村銀行,幫助貧窮而無法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創業者能貸款創業,於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哈希娜出逃印度後,軍方組織了臨時政府,並邀請尤努斯於8月8日在孟加拉宣誓就職成為該國臨時政府首席顧問。孟加拉翻開了民主新頁,但前方是國內政局不穩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巨大挑戰,西方國家、中國、印度等都在關注尤努斯能不能成功帶領孟加拉迎向新時代。中國大陸過剩的太陽能板產能,也成為孟加拉振興經濟的希望。根據孟加拉媒體報導,大陸駐孟加拉大使姚文25日拜會尤努斯,尤努斯正以多種途徑確保孟加拉的經濟發展,在與姚文會談期間提到盼中方將部分太陽能板生產廠遷往孟加拉,以支持該國實現綠色轉型,並增加出口的多樣性。中國大陸駐孟加拉大使姚文(左)日前拜會孟加拉臨時政府首席顧問尤努斯,提及希望部分太陽能板生產廠能遷往孟加拉。(圖/取自大陸駐孟加拉大使館官網)中媒《觀察者網》綜合孟加拉與印度媒體報導稱,尤努斯表示,中國已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太陽能板製造大國之一,但在全球出口市場正遇到愈來愈大的挑戰和限制下,他建議將製造業轉移到孟加拉,作為一種戰略對策,使兩國都從中受益。此外,尤努斯還呼籲兩國開展有關技術轉讓的活動,並加強雙邊在災害管理、教育和農業等領域的合作。根據大陸外交部官網消息,中國是孟加拉第一大貿易夥伴,孟加拉則是中國在南亞第二大貿易夥伴。2023年,兩國貿易額為239.7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孟加拉出口229.5億美元,自孟加拉進口10.2億美元。中國從孟加拉進口的商品主要有皮革、棉紡織制品和魚類食品等原料性商品;出口商品主要有紡織品、機電產品、水泥、化肥、輪胎、生絲、玉米等。尤努斯希望中國從孟加拉進口更多商品,以增加兩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孟媒《達卡論壇報》就指出,孟加拉正處於巨大變革,目前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其他國際夥伴的鼎力相助,其中就包括綠色能源轉型領域。尤努斯希望中方同意將部分太陽能廠遷往孟加拉是明智選擇,這不僅能極大地幫助孟加拉解決經濟困境,也能推進孟加拉實現在綠色轉型方面的遠大目標。近日,台灣尤努斯基金會董事長蔡慧玲在接受惜食共享平台Tasteme製播《Coffee, Tea, or Tasteme》Podcast專訪時,也談論尤努斯的社會影響力,並提到創立尤努斯基金會的歷程與近幾年推動的社會創新概念。蔡慧玲表示,日前尤努斯已被推舉孟加拉臨時最高領導人,台灣尤努斯基金會祝福尤努斯領導孟加拉民主改革成功,基金會透過各種活動推動社會型企業,目前全球有109所大學設有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YSBC),基金會已在台推動14所大學成立尤努斯中心、每月台北及高雄舉辦創新交流平台,以及舉辦尤努斯創新獎鼓勵青年社會創新創業行動,希望更多青年打造社會型企業,如同創立一個個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引擎,邁向三零世界。台灣尤努斯基金會於2006年由尤努斯授權成立,尤努斯亦為基金會創始人暨首席顧問,基金會旨在推動社會型企業與三零願景「零淨碳排放、零貧窮、零失業」。Tasteme創辦人葉柏軍專訪蔡慧玲,期盼呈現多元的永續內容,透過國際視野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角度,放眼台灣的社會行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0/350320/sm-d1b5a48947494f692b4144d5c16fdcb7.jpg)
韓國主流媒體報導黃偉哲的韓國行 台南知名度大幅提升
台南市長黃偉哲日前快閃韓國行銷台南愛文芒果,登上韓國最大直播購物平台Kakao Shopping Live直播銷售,創下同時間高達27萬以上人次觀看、總觀看人次破200萬人次的紀錄,5噸的備貨量更快速被韓國民眾搶購售罄,如此火爆的買氣讓韓國大報如朝鮮日報、首爾新聞等媒體相繼報導,新聞強調台南愛文芒果因新鮮甜美、口感適宜,逐漸受到韓國消費者的喜歡,台南的知名度也因此大幅推升!台南市長黃偉哲日前登上韓國最大直播購物平台Kakao Shopping Live直播銷售,創下同時間高達27萬以上人次觀看、總觀看人次破200萬人次的紀錄。(圖/台南市政府提供)韓國三大報之一的朝鮮日報以半版的版面大篇幅報導黃偉哲市長此次的拓銷,文中提及台南近年開始深耕韓國作為芒果出口市場,而黃偉哲市長的直播達到了比去年更狂熱的銷售成績。記者也讚揚黃偉哲市長的親民形象,描述他親自宣傳台南農特產品,並在緊湊的出訪行程中選擇廉航及平價旅館以節省公帑等,此外記者詳細報導了這次直播的情況。(圖/台南市政府提供)(圖/台南市政府提供)韓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首爾日報也同樣刊出大篇幅報導,介紹了台南是台灣半導體重鎮,而黃偉哲市長則分析了台南能吸引台積電落腳的因素,並表達台南盼能跟韓國開展多方面交流的意願。在報導中不管是提及愛文芒果在韓國直播買氣火爆,或是介紹台南科技產業發展以及對韓交流的相關議題,皆可讓韓國讀者一窺台南身為文化古都、農業大市與科技新城的兼容並蓄樣貌,對此,黃偉哲市長表示感謝。台南市長黃偉哲日前快閃韓國行銷台南愛文芒果,更受到韓國朝鮮日報、首爾新聞等媒體相繼報導。 (圖/台南市政府提供)台南市政府表示,韓國媒體不僅報導了黃偉哲市長此行的芒果行銷成果,也介紹了台南城市特色及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成果,市府未來將繼續透過多元的行銷方式,為台南農特產品開拓更廣闊的國際銷售市場,提升台南在國際的能見度。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348643/sm-9c52dacbd822310348243d361943b658.jpg)
創近2年最大增幅!6月出口年增23.5% 財政部:要再觀察
財政部9日公布6月出口,金額為399億美元,年增率23.5%,是2022年3月以來、2年4個月最大增幅,為連8個月成長。至於出口是否算是全面復甦、繁花盛開?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態度仍保守,形容「受熱面不太一樣」要再觀察。累計上半年出口金額2250.3億美元,年增率為11.4%;整個第2季出口1147.3億美元,相較於主計總處預估少約47億美元,年增方面少了4.6個百分點,顯示主計總處對於第2季預估,仍是過於樂觀。蔡美娜分析,6月表現主要是受到全球景氣復甦平穩、終端需求也回溫現象、AI商機擴散、供應鏈的庫存改善國內廠商接單好轉及進入國際品牌新機備貨期。就11項貨類中有9個貨類上升,資通與視聽產品仍強勢回升,同樣AI商機持續,出口金額107.8億美元,年增率1.1倍,為歷年單月第3高;至於電子零組件出口金額115.8億美元,年增7.3%,終止長達1年半的下滑。整體看資通產品與電子零組件來看,6月份年增率36.2%,總出口成長年增率23.5%,有9成是來自資通訊產品與電子零組件。傳產類中機械、塑橡膠及其製品、化學品、紡織不受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6月中旬終止134項關稅優惠的影響,皆為正成長。機械業年增率10.5%,有一半來自生產半導體機械所貢獻;另外紡織業隨著服飾消費市場回溫以及奧運商機,年增率16.5%。主要出口市場中,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出口在連續4個月連衰之後,終於止跌回溫,出口金額128.6億元,年增7.3%。相較於上一次連衰17個月,這次復甦時間較短,是否能夠解讀為大陸景氣回穩,財政部認為還要觀察。至於7月進入傳統外銷旺季,預估399億美元與410億美元,年增率3到6%,可望創下連續9個月正成長。中華信評昨提預測,受惠人工智慧相關科技產品需求持續成長,加上溫和的國內消費支出增加,看好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提升至4%。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47329/sm-d181367519c5b2f4be58b0aa7e47d3fb.jpg)
韓國泡麵風靡全球 上半年出口額直逼200億台幣
泡麵已成為韓國食品出口的最強品項,2024上半年出口額較2023年同期增長30%,直逼6億美元(約新台幣195.3億)。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3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農副食品出口額較去年同期增長6.7%,總額為47.7億美元,其中泡麵出口大增32.3%來到5.9億美元。泡麵得益於網路和實體銷售管道都持續擴大,對兩大主要出口市場中國和美國的累計出口額均在6月底突破1億美元。美國市場的漲勢尤為驚人,增幅達到58%。對歐洲市場上半年的出口額也首次超過1億美元。按出口目的地來看,農副食品出口排名前3的國家依序為美國、中國和日本。此外,歐洲、中南美、中東和大洋洲市場也出現超過10%的漲幅。依照出口品項進一步細分,泡麵、零食、飲料、人參、米加工食品和泡菜等6項產品出口額較高。其中,米加工食品出口上半年較去年同期增長41.4%達到1.37億美元;泡菜出口增長4%至8400萬美元;人參出口上升1.2%至1.53億美元。除此之外,同樣分類在食品下的寵物飼料(寵物食品)出口也激增10.3%,創下8000萬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6/332736/sm-ec679f58adc0169166e0071cc716f302.jpg)
與台斷交後慘了!宏都拉斯水產單季損失破5億 6成白蝦養殖場倒閉
台宏外交生變後,宏都拉斯遲遲無法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又遭到另一市場墨西哥宣布禁止水產輸入,導致宏都拉斯南部的重要產業白蝦養殖遭受重創,當地6成白蝦養殖場已經止損停運,連帶著相關加工產業也紛紛倒閉,至少上萬人因此失去工作。宏都拉斯國會議員痛斥:「這都是宏都拉斯史上最具災難性和最無能的自由政府的錯,他們與台灣斷絕了關係,並且無法保證出口產品的新市場。」2023年,台宏外交關係生變,宏都拉斯在總統卡蕬楚(Xiomara Castro)指示下改投中國大陸懷抱。但由於中國與宏都拉斯自由貿易協定遲遲未談妥,又遭逢另一大市場墨西哥宣布禁止進口來自宏都拉斯的蝦子,導致宏都拉斯南部的重要產業「白蝦養殖」如今面臨崩潰危機。宏國媒體近日連出多篇報導揭露蝦農慘況,表示當地至少有6成養殖場已經停運,連帶著相關加工產業也紛紛倒閉,至少數萬人因此失去工作,整體養蝦業可能已經到了崩潰邊緣。據宏都拉斯媒體《先驅報》(El Heraldo)報導,由於糟糕的政治決策、缺乏政府支持以及國際市場關閉,在宏都拉斯南部沿海城市,可以看到曾經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推動宏國經濟成長的白蝦養殖場正遭受嚴重生存危機,因為蝦農費心養出了大量白蝦,卻沒有市場可以銷售。《先驅報》記者走訪當地,發現原本作為養殖場的潟湖如今幾乎徹底乾涸,無人維護。而宏都拉斯全國水產養殖協會(Andah)表示,高峰期登記的420個白蝦養殖場,如今至少有250個已經停運,倒閉率高達6成,而數千名員工也遭到解雇,生計無著。雪上加霜的是,這些蝦農產出白蝦後,原本會經過冷凍送往購買地,或是運往周遭地區的工廠加工後,再銷往海內外市場。然而如今只剩下國內市場可供銷售,國際資本紛紛撤資,工廠停運,導致一系列的失業、移民、熟練勞動力流失和更多更嚴重的貧困問題。據估計,光是2024年第一季,就造成2000萬美元(約台幣6.5億元)的外匯損失,與台斷交大約造成1600萬美元損失(約台幣5.2億元),墨西哥市場則損失400萬美元(約台幣1.3億元)。最讓蝦農崩潰的是,宏都拉斯有關當局根本不在意他們的死活,根據蝦農的說法,宏國農業和畜牧業部(SAG)負責人蘇阿索(Laura Suazo)曾告訴他們,就算宏都拉斯停止白蝦生產,「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宏都拉斯國家黨主席托馬斯贊布拉諾(Tomás Zambrano)4月24日公開指責有關當局「對失去工作的家庭遭受的苦難不感興趣」,還表示:「這都是宏都拉斯史上最具災難性和最無能的自由政府的錯,他們與台灣斷絕了關係,並且無法保證出口產品的新市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331493/sm-70ec86cbc278e490d295b982b13d053c.jpg)
認定台「聚碳酸酯」存在傾銷 中國20日起徵收反傾銷稅
大陸商務部今天(4月19日)發佈公告,調查機關最終認定,原產於台灣地區的進口聚碳酸酯存在傾銷,大陸聚碳酸酯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而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24年4月20日起,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進口聚碳酸酯徵收反傾銷稅。根據《反傾銷條例》第38條的規定,商務部向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提出征收反傾銷稅的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自2024年4月20日起,對被調查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對台灣地區公司徵收的反傾銷稅稅率如下: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9.0%、台灣出光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9.0%、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2.2%、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2%、其他台灣地區公司22.4%。大陸商務部2022年11月30日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於台灣的進口聚碳酸酯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2023年8月14日再宣布,初步裁定認定存在傾銷,大陸聚碳酸酯產業受到實質損害,且傾銷與實質損害間存在因果關係。2023年8月15日起,以「保證金」形式,大陸對從台灣進口的聚碳酸酯課徵臨時反傾銷稅、最高稅率22.4%,僅奇美、台化等4間公司保證金比率在20%以內。大陸商務部2023年11月10日公告,表示鑒於本案情況複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26條規定,將調查期限延長至該案件最後期限日 的2024年5月29日。但現在截止期限還沒到,陸方提前在520賴清德政府上台前公布調查結果,引發外界政治聯想。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是一種熱塑性塑膠,主要用於電子電器、板材/薄膜、汽 車、光學、包裝、醫療器械、安全防護等領域,同時也是ECFA早收清單小項之一。目前大陸是台灣聚碳酸酯最大出口市場,以2022年數據來看,有約8.3億美元出口至大陸、市場占比78.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29556/sm-2534cb006bc7071b76e34a862a807e9e.jpg)
製造業投資總金額大跌23%!創14年來最慘紀錄 經濟部解釋
近5年製造業固定資產增購廠商對未來景氣看淡,投資也跟著收手、態度審慎保守!經濟部10日發表2023年製造業「固定資產增購」金額,全年總金額1.73兆元,大跌2成3,創下14年來最慘紀錄;不過,出口表現則揮別去年同期負成長陰霾,3月海關出口統計為418.2億美元,年增率18.9%,連續5個月正成長,是近2年來最大增幅。統計顯示,我國首季出口為1103.3億美元,創歷年次高規模,年增率12.9%,是7季以來最大增速;財政部不諱言Q1出口成長,主要是去年比較基期低所致。不過,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我國首季出口表現比主計總處預測高出4.5個百分點,在亞洲主要經濟體,表現僅次香港,仍屬於前段班。但經濟表現光靠出口是不夠的,固定資產增購是企業資本支出一環,攸關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須一併來觀察;出爐的去年第4季固定資產增購為4287億元,非但未好轉,年減幅還擴大到37.2%。導致2023年整年增購金額下滑23.7%,是自2009年衰退24%後的新低紀錄。經濟部解釋,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受高利率及通膨影響,終端商品需求未明顯回溫,致企業投資擴產偏趨保守,另一個是上一年比較基期較高。就行業別觀察,半導體、記憶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業」全年增購雖有1.03兆元,但減少達36.7%,是各業別最大衰退。其他「金屬製品業」、「機械設備業」也倒退,但減幅在個位數。購置成長最高的是「石油及煤製品業」,年增45%。反觀出口市場,美國、東協皆有亮眼表現,日本也從1、2月的年減逾20%,3月轉為年增8.4%,外界好奇是否與台積電設熊本廠有關,蔡美娜表示,看不出與單一廠商的關聯,但觀察到電子零組件出口到日本確實有增加。展望4月表現,財政部預測,出口金額在388億到399億美元,年增率8到11%,篤定連續6個月正成。經濟部則看好隨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應用擴展,加以淨零及數位自動化轉型,廠商為維持技術領先優勢,可帶動相關製程與供應鏈投資。但全球景氣回升步調尚緩,企業資本支出態度仍偏審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28913/sm-bbd6aa39a4c2e2c270cd7447aab7ab4c.jpg)
2023年積體電路產值3.2兆 經濟部:今年恢復正成長但「這領域」有隱憂
經濟部統計處8日表示,受惠於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不斷攀升,2014年1月12吋晶圓代工產值已由負轉正,年增7.2%,IC設計亦因業者旗艦級新品持續熱銷,年增14.5%,推升積體電路業產值年增8.4%,預期第1季產值年增率將由負轉正,且在上年各季基數相對偏低下,今年的積體電路業各季產值可望皆呈正成長。經濟部統計處8日公布的「產業經濟統計簡訊」提到,我國積體電路業的產值自2012年起連續11年正成長,並自2014年起超越石油及煤製品業及化學原材料業,產值躍居製造業各細行業之首;2022年產值3兆7431億元,創歷史新高。不過,2023年前3季,受到全球通膨及升息影響,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疲軟,供應鏈進行庫存調整,產值呈雙位數減幅下滑;一直到去年第4季才受惠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慧需求強勁,減幅收斂至1.3%。去年全年產值3兆2612億元,年減12.9%;產值仍為歷年次高。經濟部表示,我國積體電路業產值主要由IC設計、12吋晶圓代工、8吋晶圓代工、DRAM構成;12吋晶圓代工為我積體電路業最重要的支柱,去年產值2兆2181億元,占比68.0%,在先進製程技術上具高度競爭優勢,居世界領導地位,也是支撐積體電路業產值連續正成長的最主要關鍵,不過2023年在全球景氣不佳下,中斷連續11年正成長、年減8.4%,但在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慧的需求帶動下,產值減幅逐季收緩,2023年第4季減幅已降至2.6%。IC設計位居積體電路業上游,對終端電子產品消費市場之消長極為敏感,去年產值6954億元,占比21.3%,產值在2022年第3季時不敵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買氣走跌,年增率由正轉負,大幅減少30.6%,但IC設計業者致力擴展晶片應用領域,持續研發高階技術晶片,於2023年第3季產值減幅縮小至個位數的-1.2%,第4季更較其他積體電路業產品率先由負轉正,年增16.6%。然而8吋以下晶圓代工,2023年產值2027億元,占比6.2%。經濟部表示,由於國際市場上成熟製程新產能不斷開出,以及陸廠的價格競爭,擠壓我國8吋以下晶圓代工之成長空間,加上產業鏈因應市況下滑而持續進行庫存調整,致去年產值年減30.3%。DRAM方面,去年產值464億元,占比1.4%,也是自2022年第3季起明顯走跌,但2023年第4季隨國際大廠積極控制供給,加以終端應用規格提升,推高記憶體容量需求,減幅由前3季平均年減6成,明顯收斂至年減17.4%。經濟部表示,台灣的積體電路以出口為導向,去年直接外銷比率高達88.1%,出口金額1666億美元,年減 9.5%,其中以最大出口市場中國大陸與香港年減15.3%影響最鉅,但受惠全球供應鏈分散布局,帶動我國出口其他國家如印度年增137.5%、泰國年增21.0%、越南年增11.9%、美國年增8.2%、新加坡年增2.8%等逆勢成長,扺銷部分減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7/326167/sm-b4aee9ee8eac799a254b9ae45ff658ca.jpg)
南韓最大在野黨魁稱兩岸問題是「國內問題」 批南韓政府不應多做干涉
南韓第22屆國會議員選舉在即,身為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魁的李在明,也將出戰仁川市桂陽乙選區。近日他出席忠清南道唐津市造勢時,除了批評尹錫悅政府的總總政策,更指出南韓不該介入台灣與中國的「國內問題」,烏俄戰爭也不應該過於傾向烏克蘭,李在明此言一出引起熱議。南韓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在第22屆國會議員選舉時,將出戰仁川市桂陽乙選區。他22日出席忠清南道唐津市的造勢活動,為黨內拉票,根據韓媒報導,李在明在演說時批評尹錫悅政府的外交政策,並表示「過去2年尹錫悅政權做了什麼好事,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經濟情況慘不忍睹,如果他(尹錫悅)什麼都不做,狀況可能還會好一點。為何他要到處插手干涉,讓事情變得更糟?」李在明指出受害程度最大的就是南韓的外交,本來中國是南韓最大的出口市場,現在卻變成南韓最大的進口國。兩國的貿易演變成中國人因為討厭韓國,而不再購買韓國的商品。李在明進一步批評尹錫悅政府「為何要干涉中國與台灣之間的事?只要向中國喊『謝謝』,對台灣也說『謝謝』就好了,為何要到處去干涉?」李在明還稱中國與台灣間的問題是「國內問題」,表示「台灣海峽、中國和台灣的『國內問題』會變得怎樣,與我們何干?我們只要自己過得好就好。」除此之外,李在明對於南韓介入烏俄戰爭也非常不滿,他說道「為何我們要介入烏俄戰爭,一旦我們過於親近烏克蘭,就會得罪到俄羅斯,進而讓朝鮮半島的國安問題變得更嚴重。俄羅斯已經與北韓合作,向北韓提供軍事技術了。」對此,南韓國民力量黨批評李在明的言論為「中國事大主義」,國民力量黨中央選舉委員會宣傳部長朴正河說道「我們對於國際事務不應袖手旁觀,但指出錯誤並提出替代方案是可以的。」朴正河更表示「李在明的話清楚地反映出對中國的屈從態度。」、「我們一定會阻止否認我們國家身分、親朝(北韓)及對中國諂媚的危險人物進入國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0/311640/sm-1b56f8d47fc6d2cfeb8d94aa58430f38.jpg)
全球第三大遊艇公司是「他」 2023年營收63億元續創歷史新高
台灣其實是個「遊艇王國」,經濟部統計處15日發布數據顯示,我國遊艇業去年前10月產值為68億元,全年產值可望創金融海嘯以來新高,在去年各國大型遊艇訂單總長度排名中,台灣以3391公尺排全球第4,其中,東哥遊艇(8478)拿下全球遊艇業接單第三名,嘉鴻遊艇則拿下全球第11名,預期在美、歐景氣持續復甦,以及大型遊艇產能陸續開出下,全年產值可望創金融海嘯以來新高。經濟部表示,遊艇是指專供娛樂,不以從事客、貨運送或漁業為目的,以機械為主動力或輔助動力之船舶。由於我國產品品質佳、交期準確,深獲客戶信賴,近年遊艇業因廠商加強上下游供應鏈整合,積極拓展外銷市場。但在2020至2021年時,全球船展因疫情影響大多取消,船主無法親自賞船影響買氣,加上國際供應鏈瓶頸及貨運塞港影響上游供料,致2021年時產值滑落至56億元、年減25.2%,2022年因缺料問題緩解,遊艇出貨量提升,恢復到86億美元,而2023年持續成長,預計產值能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新高。數據顯示,台灣遊艇出口市場以美國為主,約占七成三,其次為澳洲的12.3%,加拿大占5.2%排名第3。根據Boat International統計,2023年各國大型遊艇訂單總長度排名,以義大利22056公尺居首位,接下來為荷蘭、土耳其,我國以3391公尺排名全球第4;在全球遊艇接單前20強廠商中,「東哥企業」與「嘉鴻遊艇」分別排名全球第3與第11名。東哥創立於1978年,以「Ocean Alexander」自創品牌生產及行銷,受惠於市場需求,東哥9日公告2023年12月營收6.24億元,年增10.40%,累計2023年全年營收63.25億元,比2022年的55.55億元,成長13.85%,營收4年連續成長,再創歷史新高。東哥表示,公司現有兩個後段組裝工廠將達滿載,因應未來市場成長、新系列及各呎型產品規劃,已啟動第三組裝廠的建廠計畫。嘉鴻則創立於1987年,主要製造52到150呎的豪華遊艇,集團旗下擁有四家自創工廠,包括嘉鴻、鴻洋、旗津廠三家遊艇製造廠及先進複合材料船模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5/309755/sm-eec8111243abe15cdd6d362780db726a.jpg)
史上第三高!2023出口上看4300億美元 學者:今年追高「還很困難」
財政部9日將公布2023年12月及全年出口,預估12月出口值將落在372億至382億美元,年增率介於4%至7%,出口將迎接連二紅,且2023年全年出口規模上看4,300億美元,將是史上第三高。財政部統計2023年前11月總出口值3,925.6億美元、年減11.5%。財政部表示,根據主計總處預測,依然看好2023年第四季是出口轉折點,但屬於低度成長格局,至於2024年首季至第四季預估均為正成長,回升態勢趨於明朗、黎明曙光已慢慢亮。其中出口主力商品電子零組件,截至2023年11月已連續13個月衰退,但若有短單、急單挹注,電子零組件不排除12月轉正,2024年1月重返正成長則「應該比較篤定」。財政部表示,2023年基期較低,加上全球景氣將略有好轉,AI商機可望延續,供應鏈庫存逐漸回到健康水準後將開始拉貨,對2024年出口表現並不悲觀。五大主要出口市場部分,財政部統計至2023年前11月,台灣對美國出超已經到達308億美元、對東協則是314億美元,雙雙提前刷新歷年全年紀錄,並跨越300億美元的重要關卡。外銷訂單去年11月金額為506.3億美元,年增率0.1%。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但是出口金額仍呈現月減,顯示復甦的力道仍然不足。此外,外銷訂單3成依賴美國,而美國耶誕節消費旺季已經過了,首季原本就會趨於平淡。加以家庭消費、舉債的壓力來到高檔,減弱美國的消費能力。外界預期,美國第2季才開始降息,吳大任表示,降息之後對經濟、消費有多少刺激還要繼續觀察,一般要產生效果大約需要3到6個月,換句話說,台灣今年上半年出口挑戰極大。吳大任表示,2022年8月以前平均每月400億美元,是屬於台灣出口高光時刻,不過今年面臨美國高通膨、經濟挑戰等,要回到400億美元有相當大的困難。另外,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至11月已連16黑,主因電子零組件出口拉貨力道不足,若12月對陸港出口仍無起色,恐將追平史上最長下滑周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08238/sm-2eb97a3f7842ad487510dd11492c6ffc.jpg)
辯論會在野談全球布局、降低風險 經濟部回應了
總統辯論會30日下午舉辦,對於在野黨候選人對經貿議題的評論,經濟部30日也回應表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談布局全球,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提到ECFA要降低風險,「這些政府已經在做,也從經貿數字可以看出成績」,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比今年1至11月已降到35.4%。經濟部強調,近幾年台灣不僅出口成長快速,也在2016年後及早啟動轉移市場,現在才能跟上全球供應鏈「去風險」的大方向,以2023年1至11月來看,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比降到35.4%,已成為2010年ECFA生效後最低的比例,而主要市場轉移則為美國、東協與日本,也樂見在野領袖持續支持此方向。經濟部表示,2010年ECFA生效後,早收清單項目產品的對中國出口金額,從2011年的180億美金持續增加,但最近三年出口金額則顯著下降,2022年較前年下降大約兩成47億美金,2023年則預計再下降52億美金,大約25%的降幅。但是相對來說,若從2016年與2022年來比較,台灣對日本出口從194億美金成長到336億美金,成長率超過七成,對新南向18國出口從592億美金成長到968億美金,成長率超過六成,對美國出口從334億美金成長到750億美金,成長率超過120%,凸顯降低ECFA風險,讓經濟脅迫的風險可控,以及近年轉移出口市場的成果。至於對重啟對中服貿的議題,經濟部說明,相對過去全球經濟情勢變化很大,各國已有對中國去風險的普遍看法,台灣也高度珍惜好不容易做出來的品牌差異及信任。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累計兩兆一千六百億元,形成台灣在疫情期間經濟成長,融入歐美國際市場,以及未來持續掌握AI、電動車商機基礎的關鍵供應鏈,此時回頭討論對中經濟整合,恐非好的時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1/307751/sm-0f1839f0507575b01e7efbe03399b468.jpg)
選前放利多! 經濟部加碼20億元助出口拓銷
經濟部28日在行政院會報告「受全球景氣影響產業補助執行情形」,表示今年下半年製造業外銷訂單及出口衰退幅度已逐步收斂,主要機構皆預測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優於今年,明年出口將持續復甦;行政院長陳建仁在院會中拍板,加碼20億元,協助受景氣影響的產業拓展出口市場。經濟部表示,景氣低迷期間,政府提供受衝擊業者包含資金融通、電價、拓展貿易市場等面向協助,目前已推動企業貸款還本期限展延、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貸款期限展延以及疫後振興專案貸款持續受理等3項措施,且每週調查是否有廠商貸款困難並提供協助。為推動產業及中小企業朝低碳化與智慧化升級轉型,明年加碼20億元協助業者拓展國際市場,提高參展補助金額並加強貿易金融支援,海外參展每攤補助提高至9萬,設立國家形象館補助提高至300至500萬元,出口貸放金額擴大至70億元。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轉述,陳建仁要求落實推動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特別是受景氣影響的產業,除了協助產業智慧化、低碳化的轉型,也應改善中小企業所需基礎設施、對小店家、中小企業提供行銷、貸款等多元的協助,共同攜手踏穩疫後經濟復甦的腳步;而石化產品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優惠關稅遭取消,經濟部應持續輔導石化業,並提供妥適協助。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28日表示,雖然外銷狀況回溫,但仍有衝突方興未艾、通膨及降息、另闢科技戰場等三大變數,總體經濟挑戰仍多,AI將會是國家與企業競爭的決戰點,所以貿協除了提供AI應用架構、開發企業專屬AI外,也透過AI人工智慧彙整巨量資料,明年首季推出「TAITRA 貿易指數」,協助廠商能快速掌握市場趨勢,找到「對的買主、對的市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6/307246/sm-d5fabc5fb30489e0ac8c778eb2e534a4.jpg)
ECFA被凌遲1/政府撒手不管稱「影響不大」 產業大老怒:就算1%也是最弱勢的20萬人
2023年末,當台灣社會喜迎來年春燕復甦之際,12月21日一則新聞在政商圈颳起暴風雪:大陸自2024年元旦起將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中,包括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的關稅優惠,而這只是第一刀。石化業第一個被祭旗,消息一出業界沸騰,這12項石化產品今年對大陸出口額18億美元,未來若擴大至88項石化適用產品,原本零關稅、若開徵平均7.38%稅率,屆時將多出163億元的關稅。這把刀還隨時可能切向農產、石化、機械、紡織等任何一種傳統產業。「關稅從零到恢復課徵,不但減少利潤,最怕的是因成本、價格墊高後,打不過國際其他對手,最後丟了訂單。」石化業者說。除了直接受影響的石化公會,第一時間就馬上發聲,工業總會、商業總會和工商協進會這台灣最大的三個工商團體近日也急著發聲,若ECFA被全面取消,恐造成產業外移,盼政府盡快尋求多方管道協商。2010年兩岸由海基會、海協會在重慶簽署ECFA,先就早收清單做關稅減免。(圖/報系資料照)這場年末颳起的產業暴風雪,源於2010年兩岸就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簽署ECFA(自由貿易協議,類似FTA),因全面談完耗時太久,雙方協商先挑選台灣出口大陸貨品其中539項進行關稅減免的早收清單,包括18項農漁產品及石化、機械、紡織,台灣開放給大陸約267項貨品,然而進入服貿談判時,2014年爆發太陽花學運而暫停,兩年後民進黨政府執政,官方協商機制全面停擺,對大陸來說,沒有「九二共識」等於「免談」。依WTO架構,國際間FTA協商有10年期限的原則性慣例,也就是說兩岸ECFA協商於2020年9月屆滿10年後會需要盤點結果並討論下一步,而在當前局勢下,「ECFA何時被喊卡」成了台灣工商界夢魘,不時發聲盼政府重啟協商,始終未果。直到今年4月,大陸官方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我方卻沒有行動,遂在12日15日向全球宣告台灣有貿易壁壘問題,並要求我方溝通解決,然我方依然未理會,21日便宣布取消早收清單中的12項石化產品關稅優惠。對於大陸官方出手,行政院12月21日表示,大陸透過貿易手段達到政治目的,是典型的經濟脅迫,從經濟部、行政院到總統府,口徑一致地說「ECFA影響不大」,且「只佔整體出口中國的4.3%!」毫無重啟協商的意思。在官方帶頭定位「不重要」下,網路也出現「霸凌ECFA相關傳統產業」的聲量,認為台灣有半導體和電子產業等「護國神山」就好,說石化產品是高污染行業、傳統產業不升級活該被淘汰之類的言論。2014年,因為抗議兩岸的服務貿易協議內容,引發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多日。(圖/報系資料照)此番言論風向及政府說法,就連沒被ECFA風暴波及的產業界大老們也看不下去。「我們企業可以說『影響不大』,但政府不可以,就算只有1%的人,那也代表20幾萬的國民,且他們就是最弱勢的那一群,政府應該要保護的人!」國內汽車產業大老語重心長地跟CTWANT記者說。所謂的「ECFA影響不大」,究竟有多不大?經濟部數據顯示,ECFA開始的201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值為851.22億美元,其中早收清單貨品出口值為179.76億美元,占21.12%;到了2022年,對大陸出口值增至1211.14億美元,其中早收204.95億美元,雖然占比降到16.92%,但也絕非「可有可無的市場」。再者,台灣總就業人口約1152萬人,IC半導體直接就業人數為22萬人,加上其他資通訊與電子行業等約82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7%;台灣傳統產業就業人口則高達195萬人,約占製造業7成比重,規模又以中小企業居多,其中紡織業為13.7萬人,4500家廠商中98%為中小型企業。就產值而言,半導體產業固然居冠,但社會需要百業合作運行。一家傳產大廠老闆被CTWANT記者追問後,拋下真心話,「政治的東西,我不能說,」「但企業若要等政府『做好』才行動,公司絕對會完蛋!所以我們早已轉移產線了。」「兩岸關係不好,受到最大傷害的就是『根留台灣』的人。」台灣的工具機產業蓬勃發展,外銷約占七成。(圖/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提供)以工具機業為例,台中市經發局數據顯示,全台機械設備家數超過1.4萬家,光是臺中市的大肚山60公里黃金縱谷,擁有1500家精密機械、上萬家的下游供應商,就業人口超過30萬人,年產值9千億,是全球單位面積產值第一、密度最高的精密機械聚落,直接外銷約占七成,主要出口市場以中國大陸占26.7%居首,美國占14.7%居次。大陸是全球最大工具機消費市場,台灣甚至有3成以上的中小型廠是專做大陸生意,若少了ECFA關稅減讓優惠,成本墊高利潤縮水、就會喪失議價權,不是出走、就會被迫退場,所以台灣機械工業公會已拜託大陸同業幫忙反映,千萬不要砍向他們。「你有沒有討論過,傳產一旦碰到大衝擊後造成的失業?請問這些人要去哪邊就業?」前立法委員郭正亮憤怒提到,「如果傳產因為ECFA被終止,造成大量失業,我們社會的總消費量一定會降低嘛!這不是必然的嗎?」屆時連台灣最龐大的服務業也難逃波及,事關700萬從業人口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