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
」 少子化 出生率 人口 大陸 新生兒龍年也救不了 今年出生率恐再創新低
台灣少子化嚴重,今年適逢龍年,但出生率恐再創下新低,生殖醫學權威、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預期未來出生率如自由落體崩毀,低薪、高房價、家庭結構改變都是年輕人不婚不生主要原因,但不能只靠央行打房,政府應有綜合對策,否則首當其衝就是兵源不足,國防安全失守。依據內政部公布近年出生率,2021年全台出生人口有15萬多人,2022年13萬多人,2023年也是13萬多人,最新公布統計顯示今年1至8月出生數為8萬5941人,可以預見若未來幾個月沒有大躍進,台灣新生兒數恐失守去年13萬人的水準,再創新低,龍年光環不再。台中市民政局統計2024年1至8月中市出生數為1萬364人,去年同期則為1萬1167人。李茂盛也說,茂盛醫院統計今年1至8月接生數為1264人,完全感受不到過往龍年的威力。李茂盛表示,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已從過去晚婚、晚生、生不出來,再提升到不婚不生,以目前1年13萬出生人口數,可以預見未來一定兵源不足,國防安全堪虞,另外缺工和老年照顧問題都會更嚴重,引入移工或可暫時解決,但不是長久之計。他認為雖然政府有許多生殖補助鼓勵生育仍嫌不足,真正影響年輕人不婚不生主要還是低薪、高房價和家庭結構改變,李茂盛痛批政府把地賣給建商助長炒房,他建議都市重畫區應保留30%土地建青年住宅,且優先讓新婚備孕或有小寶寶者購買或承租,方便就業和就學,不要把青年住宅或社宅蓋到邊陲區。台中市社會局指出,為鼓勵生育,在市長盧秀燕上任後生育津貼,由每胎1萬元加碼至2萬元,此外,正規畫好孕專車明年上路,補助設籍台中市的本國籍孕婦及配偶設籍台中市的非本國籍孕婦,自孕期起至預產期後6個月每趟上限200元、30趟次、最高6000元的乘車補助。
高齡少子嚴峻!連43月「生不如死」 7月僅萬人出生
內政部9日發布7月人口統計。7月出生數1萬人,死亡數1.8萬人,死亡比出生多了8,278人,連續43個月「生不如死」,折合年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4.17;高齡少子嚴峻,使得今年以來全國總人口比去年底少了11,119人,逐月減逾千人、降至2,340萬人。綜觀全國,僅金門縣呈現自然增加,其餘全盤皆為負成長,六都以新北、台南、高雄自然增加率最低,出生人口分別只比死亡多了34人、2人及4人,其他縣市均為負成長。若單以出生率來看,雲林縣的粗出生率為千分之11.12最高,而基隆市的出生率僅千分之3.27為全國最低,而人口最大城市新北市則是千分之3.81次低。就整體人口結構來看,少子化、高齡化現象仍嚴峻,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幼年人口(0至14歲)占比續降至11.82%;而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也不及7成,約1,624萬人、占69.38%;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則持續增加,已達440萬人、18.8%,逼近2成。
生育率低!韓最新報告指「15歲-64歲勞動人口」20年後將少近千萬
根據「韓半島未來人口研究院」6日公布的《2024年人口報告》,受低生育的影響,韓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基礎、勞動力人口(15歲-64歲)20年後將減少約1000萬。另外,到了2060年,死亡人口將達到出生人口的約5倍。韓國國際廣播電台引據報告指出,去年韓國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45.5歲,到2031年將升至50.3歲,這意味著屆時超過一半的國民年齡將超過50歲。年齡中位數是指將全體人口按照年齡大小順序排列後,位於中間位置的年齡。另外,屬於入學對象的7歲兒童人口將從2023年約43萬減少至2033年約22萬。兵力資源也將出現驟減。屬於新增現役入伍對象的20歲男性將從2023年約26萬減少至2038年約19萬,跌破20萬大關。受低生育的影響,勞動力人口(15歲-64歲)將從2023年的3657萬跌至2044年的2717萬。「韓半島未來人口研究院」指出,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將使消費活力衰退,引發內需市場崩潰;老年人贍養負擔的上升將導致經濟增速放緩,陷入長期性低增長。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獨居老人家庭也將大幅增多。65歲及以上一人家庭占總家庭數的比例將從去年的9.1%(199萬戶)升至2049年的20.2%(465萬戶)。到205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891萬,創歷史新高,占據總人口的40%。2060年的死亡人口預計為74.6萬,是出生人口(15.6萬)的4.8倍,總人口將隨之減少59萬。另外,以2023年為準,80歲及以上超老齡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僅為4.4%(229萬),到2061年則將升至20.3%(849萬)。韓國總人口去年為5171萬,到2065年將減少至3969萬。
批教育部對教改問題反應緩慢 郭昱晴:造成大學文憑眨值
大漢技術學院師生17日至立法院抗議,控訴學校董事會企圖無預警停止招生。民進黨立委郭昱晴針對教育部教改30年專題報告指出,「410教改」後,教育部預警性不足、政策反應緩慢、配套不全等問題,招生名額與實際招生人數有3%落差,更造成大學文憑眨值的問題,大學學歷的薪資中位數還低於專科生。郭昱晴以大學開設新生名額、整併招生、文憑貶值與公私立普大科大資源差距四大主題點出,從台灣出生人口情況即可預測,在民國83年的「410教改」廣設高中、大學以後,各級教育階段一年級新生,並不足以支撐因此開設的新生名額,大學名額必然供過於求。郭昱晴分析,民國83年公私立大學總計23所,至103年總計已達124所,教育部雖然在民國92年開始管制數量、提出大學整併計畫,但近5年國立大學「招生名額」與「實際招生人數」,仍有3%的落差,112學年度更有8所國立大學掛缺額,其中又以師範學院升格合併佔比最高。郭昱晴強調,面對如此困境,教育部除了鼓勵整併以外,竟無其他政策工具。郭昱晴進一步表示,根據2015年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報告指出,高等教育擴張政策除了並未達到當初弭平階級落差、促進階級流動的目標以外,更產生了「大學文憑貶值」問題,從2009年至2022年,連續13年,有大學學歷者所得中位數是低於專科學歷者。郭昱晴也關心,技職教育與一般教育目的不同,但以「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所核定的經費來看,公私立一般大學所取得的補助,皆遠高於技職體系,公立一般大學平均獲補助3.08億,私立科大平均得0.5億,最大差距可高達五倍之多。
少子化拚催生!全國唯一連2年成長 「這縣市」新生兒去年增63人
挽救少子化,台東縣政府催生有成,3日公布2023年兔年全縣新生兒出生總人口數,相較2022年虎年增加63位新生兒,全年出生人口數共計1468人,是全國唯一連續2年出生人口逆勢成長的縣市。為鼓勵生育、減輕新生兒家庭經濟負擔,台東縣政府連年提高生育津貼,原本首胎補助由1萬元調升至3萬元,今年1月1日起再加碼,調升為首胎每位補助4萬元,建構安心懷孕、願生能養的友善環境。依據2023年1月內政部公告全國各縣市出生人口數顯示,2022年台東縣全年出生人口數為1405人,與2021年出生人口數相比,增加89位新生兒,台東縣成為當年全台唯一呈現出生率正成長的縣市;而台東縣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數共計1468人,相較前1年,再增加63人,其中12月新生兒數增幅最高,增加28人。由於2022年適逢生肖虎,傳統習俗中有一說,屬虎之人命格硬且帶煞氣,易有血光之災,衍生諸多禁忌,各界預期出生率降低,台東縣擺脫疫情及虎年雙重夾擊,虎、兔寶寶接力出生。台東縣長饒慶鈴表示,很開心台東縣是全國唯一連續2年呈現正成長縣市,將持續致力建構安心懷孕、願生能養的友善環境。饒慶鈴進一步說明,2020年起開辦「免費育兒指導到宅服務」,隔年新增「低收、中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生產住院3至5日的月子餐補助;另搭配幼兒專責醫師制度、24小時兒科專門急診醫師、公私托收費一致等。
柯文哲:台灣人口生不如死 問題不解決會自動滅亡
中華民國第16任第16任總統副總統選舉,3組總統候選人今(26)日於中視進行第二場政見發表會,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第二階段討論人口問題,他表示目前出生人口13.8萬,死亡人口卻是27萬,認為台灣人口已經生不如死,若不改善恐會自動滅亡。柯文哲拋出人口政策,要提高生育補助也要規劃壯世代配套。(圖/翻攝自中視)柯文哲第二階段拋出人口政策,要面對少子化,共同創造友善的生育環境,讓年輕人願意生,面對高齡人口壯世代,要從根本改善,來做到老有所終、壯有所用。他也拉出未來十年有40家大學要倒閉,這不是第一天知道,18年前就知道,他表示過去他在當台北市長期間,高齡人口14%,但第二任還沒當完就出現20%的高齡人口。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她舉例這些倒閉的大學空間,可以改做給壯世代(老年人口)使用的地方。打造壯世代產業,針對銀髮族來設計壯世代產業。另外也要提高生育補助,懷孕滿三個月給5萬,生出來給10萬,申請育嬰假超過一定的員工比例時也要有所作為,去補助企業來補足人才。
服務業勞力短缺 業者盼全面開放移工
疫後觀光復甦,旅宿業缺工未解,據了解,由於政府遲未開放移工,不少飯店乾脆把房務、清潔等勞力密集度較高的工作外包給清潔公司,或委由人力仲介公司協助找人,是否可藉此間接雇用移工?飯店業者認為,缺工是結構性問題,很難簡化為要不要雇用移工。少子化、高齡化對職場衝擊漸顯,不見政府調整勞工政策,就業服務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黃杲傑批評政府移工政策「生不如死」,呼籲各行各業全面開放移工,解決服務業勞力短缺問題。黃杲傑說,政府開放運用移工已經30多年,近年呈現「牛步化」,產業當然不希望外籍移工大量輸入侵害國人的就業權益,目前營造業、製造業、看護工,農業等可聘雇移工,但台灣有300多行,其他行業的缺工問題得想辦法補足。黃杲傑表示,台灣現在生育率扣除死亡人口,每年減少13萬人,等於每天少300多人、平均每5分鐘減少1人。且死亡人口並非都是「老人」,甚至是不分行業,如製造業、服務業、不分年紀大小等都可能面臨死亡。此外,對照65年前台灣出生人口每年約43萬人、現在出生人口只剩下13萬人,也就是說65歲退休所空出來的職缺,根本很難遞補,形成大量的缺口。黃杲傑表示,政府把藍領移工變成中階,就能解決問題了嗎?旅宿業缺工,需要大量的清潔人員、房務人員等,不論是由國內的高齡者、年輕勞工甚至將藍領移工變成中階勞工,都無法改善的問題。他認為,產業長期缺工所造成的衝擊,可能會釀成企業倒閉,像是觀光業、旅宿業在疫情中就有大量倒閉的情況。而現在好不容易從疫後復甦,卻因缺工而繼續讓企業倒閉,反而使更多員工失業。飯店業者認為,政府為保護台灣勞工,禁止旅宿業使用移工,但房務、清潔等工作,本勞不願做,根本沒有搶飯碗的問題,「究竟是要保護誰?」
多明尼加幼童被非法移民婦「吊死卡車後」 震驚一幕爆輿論
近日多米尼加一名年幼孩子,被一名拘留婦女吊死在卡車後,而這令人震驚的一幕引發該國民眾的憤怒。移民局表示,在一旁觀看的官員僅工作20天,目前已被解僱。女子則被特工釋放。據《CNN》報導,該案件發生在6日,一名兒童被懸吊在地方當局用來運送非法移民卡車後,車內一名被拘留的婦女疑似想阻止他摔倒,用手臂伸過柵欄拉著小孩。而旁邊一名官員男子似乎在說話,伸手搭在小孩肩膀上。移民局局長阿爾坎塔拉(Venancio Alcántara)在聲明中說,這事件令人不安和心碎。移民局5日說,男子已被解僱,他只工作了20天。而女子是海地人,特工了解情況後將她釋放。據《NDTV》報導,據聯合國機構國際移民組織(IOM)稱,多米尼加共和國是加勒比國家中外國出生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銀行表示,2010年估計有45萬名移民。IOM說,這意味著其總人口中約有4.5%是在外國出生。
出生率再創新低!晚婚晚孕是主因 41歲護理師嘆「走完不孕療程才知病人多恐慌」
我國生育率直直落,內政部統計月報顯示,2022年新生兒僅13.89萬人,與2021年相比,出生人口竟減少了1.49萬人、銳減1成,再創歷史新低,造成出生率持續下降的主因之一就在於「晚婚晚孕」的趨勢。特別是生殖能力會隨著年齡退化,許多夫妻穩定事業、開始規劃生育計畫後,才發現求子之路道長且阻。41歲的陳小姐在醫院擔任護理師,因工作繁忙,直至數年前才遇上其丈夫,並於38歲與丈夫結婚。儘管已屬於高齡產婦的年齡但當時很幸運的在婚後沒多久便自然懷孕,在2021年誕下一女。然而,想要組成二寶家庭的夫妻兩人,在產後苦拚半年仍遲遲未見「兩條線」因此決定展開人工生殖療程。陳小姐回憶起過去施打排卵針的經驗表示:「當時我是採用短效型排卵針,需要每日定期施打,當教科書上的內容實際發生在我身上後,儘管自己是護理人員,扎針前仍然會感到害怕,我也才意識到『原來患者面對頻繁施針的療程,面對了多巨大的焦慮與恐懼』」。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婦產部黃楚珺主治醫師表示,假如夫妻有生育規劃,除了政府補助之孕前健康檢查,亦可在醫囑建議下進行卵巢功能檢測,若報告異常便可及時接受醫療諮詢或協助。即使進入不孕症治療也無須害怕,今日已有多元且有效的醫療選擇可挑選。以排卵針為例,民眾面對頻仍扎針會感到恐懼與疼痛,恐針者更是需要往返社區診所請醫療人員協助注射的舟車勞頓,或多或少會造成民眾的負擔。此外,部分上班族工作繁忙,也可能忙到忘記注射,或突然有出差需求,導致用藥中斷,治療恐成效不彰,甚至重新來過。所幸,今日已有多元、友善的排卵針可使用,透過個人化的療程,有望降低不孕症治療的門檻,打造更友善的環境,鼓勵更多家庭及早規劃不孕症治療。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暨馬偕高危險妊娠科主任陳震宇醫師也提醒,不只受孕是一大課題,確保孕婦與腹中胎兒的安全更是重要。為了守護母親與孩子的健康,自2021年7月開始,衛生福利部將公費產檢自10次提升至14次,確保孕婦在懷孕前期至後期,都能進行血液、超音波、妊娠糖尿病等重要檢查,幫助醫療團隊與孕婦全方面掌握先天與後天的潛在健康風險因素。舉例而言,超音波檢查可確認胚胎大小與著床位置,檢視胎兒四肢與身體雛形,心臟跳動與腔室有無異常,可幫助父母做好心理準備。此外,我國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屬於超過35歲(含)以上的高齡產婦,高危險妊娠發生率較多,可能會衝擊孕婦與胎兒的健康、甚至是生命,透過完善的孕期產檢,才能幫助醫療團隊掌握孕婦的身體狀況,更可以及時介入治療,降低健康危害發生衝擊。陳震宇醫師也強調,生產後絕不代表階段性任務結束,產後照護同樣相當重要。產後6至8周左右,產婦子宮會進入恢復期,非常需要細心觀察與照顧。除了子宮需要長時間恢復,如果孕期曾經發生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血糖與心肺功能最好能有長期性追蹤,哺育母乳媽媽們,也常會有乳腺炎或傷口感染等困擾。此外,不僅生理疾病,產後憂鬱症也經常困擾媽媽們,心理上非常需要強力支持。重視產後照護,能讓問題及早解決處置,也有望提升民眾再生下一胎意願。
少子化逆襲「這縣市」全台唯一出生正成長 房仲曝地方政府催生秘訣
兒童節連假,各餐廳力推兒童促銷活動吸引觀光人潮,但少子化影響,使得全台小孩卻越來越少。依據內政部資料,去年全台出生人數13.8萬人,年減9.6%,全台各縣市中僅剩台東縣去年出生人數正成長。據內政部資料顯示,去年全台22個縣市中,有13個縣市出生人口年減幅度超過10%,減少最多的為金門縣16.9%,宜蘭縣年減15.7%減幅第二大,出生人口減少較不嚴重的區域,有台中市及新竹縣,年減幅不到3%;而台東縣出生人數年成長6.8%,是全台唯一新生兒人數高於前年的縣市。 大家房屋台東四維加盟店店東楊玉鄉就透露台東縣府的催生秘訣,除了拉高生育補助,首胎3萬元,育兒津貼第一胎5000元,還有全國首創公私托收費平等,成為全台生育補助最高的縣市之一;不僅如此,近幾年東台灣觀光盛行,民宿業蓬勃發展,工作機會增加,由縣政府帶領行銷文化及觀光,許多青年返鄉設立工作室,進行文創相關工作。楊玉鄉也提到,台東縣雖然沒有園區跟新產業的帶動,這幾年居住需求也有明顯增加,市區一改過去透天為主的建築型態,建商推出百戶社區大樓,以2房為主,每坪單價來到23萬元,市中心的透天總價在1,400~1,600萬元,這幾年總價帶拉高不少,主要買盤除了在地需求外,來自高雄、屏東的買方約占3成,大多為在台東工作的公務員,甚至這些高雄、屏東買方的親人長輩也一同移居台東。有趣的是,雖然少子化帶來許多潛在危機,全台各縣市建物量近年卻是全面成長。根據內政部資料,出生人數減幅最大達16.9%的金門縣,同時也是建物量增加最多的縣市,建物較前年增加6.3%,可見多年來少子化並未衝擊房地產價量。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總監郎美囡分析,現在有些具生兒育女意願的小家庭,會根據各縣市的福利補助政策移動,原因在於生育費用高,但通勤、大眾運輸工具的便利性增加,且網際網路的發達、疫情造成職域變動,改變工作型態,促進各縣市輕移民及人口結構變化。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則認為,以往人口往都會區集中,少子化只會影響城鄉,但從數據顯示台北市出生人口萎縮也相當嚴重,出生人數已被台中、桃園、高雄超越,不僅越生越少,人口外移問題嚴峻,能否創造人口紅利,挑戰各縣市政府因應能力。
6000元大紅包「財政部編列1416億」 逾2355萬人領得到
政府6000元大紅包有多少人能領到,根據立法院財政委員會6日審查「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案」編列情形,預估這大紅包約2355萬多人能領到。立法院財政委員會6日會審「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案」編列情形,並邀請內政部、交通部、財政部和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列席。其中,攸關全民普發6000元的「疫後特別預算案全民普發現金」所需經費編列 1416 億 5141 萬元,其中,手續費用約3.36億元,每人發放6000元。財政部5日送到立法院的報告指出, 財源籌措情形疫後特別預算案總經費新台幣3800 億元,執行期間自 112 年至 114 年,財源規劃為「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 餘」1800 億元及「債務之舉借」2000 億元。根據財政部指出,疫後特別預算案全民普發現金所需經費編列1416億5141萬元,包括全民普發現金所需經費編列 1413 億 1481 萬元。依我國今年截至1月31日人口數,推估加計6 個月內出生人口、外籍人士取得永久居留證及中國大陸地區人民、港澳居民與外國人為我國國民之配偶,取得居留許可者人數等,按每人6000元計算,預估,預估2355萬2468人能領到。
中國2022年965萬人出生 總人口減少85萬「61年來首次負成長」
大陸國家統計局網站2月28日發布大陸《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年底大陸全國人口14億1175萬人,比上年底減少8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億207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死亡率為7.37‰;自然增長率為-0.60‰。圖表顯示,大陸全國人口中,男性有7億2206萬人,占比51.1%,女性有6億8969萬人,占比48.9%。60周歲以上人口2億8004萬人,占大陸全國人口19.8%;其中65周歲以上人口2億0978萬人,占全國人口14.9%。此外,大陸近期陸續有11個省市公布了2022年底常住人口規模和人口出生率數據,浙江、安徽等9省分實現正增長,合計增量約為86.04萬人,河南、河北2省分人口減少,合計規模達-39萬人。常住人口正增長的省分中,浙江以37萬人的增量領跑,安徽、江西、廣西的人口增量都達到10萬級,分別為14萬人、10.58萬人和10萬人。另外,海南去年末常住人口增加6.56萬人,貴州增加4萬人,甘肅增加了2萬人,青海增加1萬人,重慶增加0.9萬人。其中,浙江、安徽等省分人口規模的擴大得益於機械增長。如浙江去年自然增加人口僅為0.3萬人,新增淨流入人口規模約為36.7萬人,而安徽自然增長人口為-5.7萬人。目前公佈了2022年末常住人口變動情況的省分中,河南2022年末常住人口比2021年末減少11萬人,與2021年減少58萬人相比,降幅縮小;河北2022年末常住人口比上年末減少28萬人,與2021年減少16萬相比,降幅擴大。另外,相較於上一年,上述11個省分2022年人口出生率悉數下降,人口死亡率普遍略有上升。
中國大陸61年來首次人口負成長 人口學會副會長「人口紅利仍在」
截至2022年末,中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近61年來中國首次人口負增長。這組統計數據引發輿論熱議。人口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變量,也是影響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中新社專訪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解讀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在消失?這個負增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帶來哪些影響?在未來的全球人力資源結構中,中國又如何找到新機遇?等議題。「負增長」後,中國人口紅利仍在中新社記者:「人口負增長」意味著什麼?中國會不會就此正式進入「長期人口負增長」週期?杜鵬:人口負增長是指總人口數量開始減少這一標誌性轉變,其源於生育率的下降。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總和生育率就下降到了2.1,2.1也被稱作世代更替水平,即低於更替水平就相當於已經踩下了人口增長的剎車,或早或遲就會出現人口負增長。因此,中國人口負增長起因於30年前,只是到了2022年,直觀的數據才顯示出真正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中國人口負增長,它還伴隨著出生人口首次少於1000萬這一事件。觀察歷史,1963年中國出生人口接近3000萬,10年前都還在1500萬人以上,2022年降到了956萬。未來的幾十年,中國可能都要處於人口負增長狀態,只是速度快慢問題。中新社記者: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在人口結構中曾獲得哪些好處?「人口紅利」是不是真在消減?杜鵬:中國的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口紅利是經濟學概念,它不僅取決於人口結構,更關鍵的因素是能不能充分利用人口機會窗口。改革開放前,中國勞動力就非常豐富,但這並不是後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本身充分釋放了中國人口數量和結構的優勢,這才創造了人口紅利。我們說如今人口紅利依然存在,基於三方面原因:其一,中國勞動力數量仍然非常龐大。到2022年,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8.76億,規模依然龐大。其二,中國在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本大國。中國8億多勞動力中,絕大多數受過良好教育,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增長到近11年。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076萬,而中國一年新增就業人口在1300萬人左右,如果實現充分就業,絕大多數新增就業人口都是高教育素質人口。我們的勞動力數量可能在未來一些年出現緩慢下降,但勞動力素質在提高,這給我們充分利用龐大的高素質勞動人口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其三,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體制機制在進一步完善,可以不斷促進勞動力供給和就業需求更好匹配。促進城鎮化過程中,農業剩餘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到城鎮,實現了更有效的人力資源配置。因此,必須看到,我們依然有龐大的勞動力隊伍,有更好的勞動力素質結構,有更完善的機制使高素質勞動力更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所以人口紅利依然存在。政策放寬,為何有些年輕人不願生孩子?中新社記者:去年8月,大陸國家衛健委曾刊文談到,低生育率成為影響中國人口均衡發展的最主要風險。這裡的「風險」主要包括哪些?杜鵬:人口負增長後,一方面人口總量特別是勞動力數量在下降,另一方面人口在老齡化,特別是未來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加速趨勢。「少子」是人口負增長最主要動因,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關注未來幾十年中,生育率能否得到有效提升。這個「提升」不是恢復到一、二十年前的狀態,而是首先使它不再進一步下降,同時,使有生育意願的人們能夠充分實現生育意願。導致出生人口減少的相關因素,如果我們不能夠在未來5-10年盡快解決,可能人口負增長就會進入加速過程。而從長期來說,雖然人口增長總會進入到一個負增長階段,但我們還是要力爭生育率不出現急劇下降,不出現出生人口數量長期低迷,這樣才有利於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不斷調整優化生育政策,釋放生育潛力。那麼,政策調整後,出生人口為何不升反降?為什麼現在有些年輕人不願生孩子了?杜鵬:生育率下降背後有多方面因素。第一,社會保障普及後,養老不再僅依靠子女,人們的生育觀念也會隨之受到影響。第二,醫療衛生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在提高。如今,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8.2歲,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已經超過80歲,這也對生育水平產生了影響。人口結構變化以後,年輕的育齡人口在減少,所以在同樣出生率的情況下,每年生育的人數也在減少。第三,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中國女性就業率非常高,女性要去平衡生育和職業發展的關係。第四,教育水平在提高。我們常說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趨於下降,這裡有觀念的變化。同時,教育時間延長,初婚初育年齡也隨之推遲,職場女性在生育方面付出的代價會更高,這也會導致生育人口數量下降。綜合來看,育齡婦女人數在減少,初婚初育年齡在推遲,離婚率、不婚率也在提高。同時,年輕人也會遇到工作和生育之間平衡的難題。這些因素疊加,使得2022年的出生人口數創下了新低。「量的優勢」與「質的優勢」中新社記者:當「少子老齡化」成為常態,人口結構的「一減一增」之間,中國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杜鵬:中國在進行全面的準備。早在2006年,國家層面就已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此後又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共二十大報告將「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等放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部分進行部署。從實踐來看,這些年我們也在不斷探索解決「一老一小」難題,諸如不斷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進教育公平等,減輕年輕人在孩子擇校、課外輔導等方面的焦慮或撫育成本。此外,養老措施發揮作用與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關。家裡的第一個孩子,一般老人會照看,如果第二個孩子還讓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時間全部用來為子女照看孩子,這就提出新挑戰:老人是否願意幫助子女承擔撫養責任。跟養老一樣,這裡會涉及很多社會保障問題,怎麼促進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麼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年輕人優待,怎麼解決老年人的異地醫保問題等等,這些方面國家一直在不斷完善相關措施。當然,政策路徑上已非常清晰,但政策落地實施,還要有幾年時間才能夠看到真實成效。中新社記者:應對「少子老齡化」,國際上不少國家已有探索,我們能從其他國家獲得哪些經驗或教訓?當前,最需要做的是什麼?杜鵬:近年來,我們也在借鑒一些國家鼓勵生育的相關措施。但是,總體上來說,我們需要做的,一是戰略重視,要從戰略上關注和促進生育率的提升或穩定;二是綜合施策,不能單從某一方面著力;三是博採眾長,不同國家的好經驗,要結合自身國情進行取捨借鑒。歸根到底,中國還是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中新社記者:最近,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談到,通過提高個體勞動者的生產率來解決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問題。中國人口從「量的優勢」到「質的優勢」轉變,需要在哪些方向重點著力?杜鵬:首先要明確,我們不是擔心人口負增長導致勞動力不夠用了,而是更關注龐大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勞動力群體,能不能獲得與自己相匹配的就業崗位,使勞動力供給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當然,與此同時,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發展方式也會越來越關注於靠技術密集型產業去促進未來的發展。羅奇的觀點也非常重要,他強調個人要素、全要素的生產,也就是我們不能簡單比較勞動力數量,更要比的是勞動力素質、勞動力結構以及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中國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機遇?中新社記者:聯合國的人口預測稱,印度將在今年4月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未來的全球人力資源結構中,中國如何找到機遇?杜鵬:人口數量第一、第二,本身沒有優劣可言,我們沒必要過分關注人口規模排第幾,而更應關注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是否更有利,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是否在持續提高,更應關注人口結構變化會帶來哪些優勢與挑戰。優勢方面,無論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還是人口城鎮化進程,與印度相比,我們都高得多。挑戰方面,我們的生育率較低,人口老齡化較快,也意味著在社會保障方面,要花更大力氣去提升生育水平,解決托育養老問題、教育公平問題、地區間城鄉間差距問題等等。因此,不必拘泥人口數量的排名,我們必須看到過去40年,特別是過去10年的發展成就,從而利用自身優勢和發展勢能,立足人口國情,去走好自己的現代化道路。
戰後嬰兒潮的老年衝擊來了!南韓傳修改「高齡」定義 70歲才能免費搭捷運
過去因為「戰後嬰兒潮」,讓地球出生人口數節節攀升,但這批「戰後嬰兒潮」世代,逐漸邁入老年,南韓65歲以上高齡人口,去年首度突破900萬,逼近全體人口數的17.5%,讓南韓社會不得不開始正視「高齡」人口數過多帶來的問題。近日南韓社會除了在交通上,發現了高齡駕駛的隱憂,現在更傳出,南韓政府正在研擬提高「老人」的法定年齡,計畫要從原本的65歲,調高為70歲,如果一旦定案,未來南韓老人要活到70歲,出外才能免費搭捷運。根據南韓政府規定,目前年長者的法定年齡,是規定65歲(含)以上,但因為這個年齡層的人口正快速增加。綜合《韓國先驅報》等外媒報導,南韓年長者人口數已從1981年的149萬人(占總人口3.8%),增加到2023年最新的950萬人(占總人口18.5%)。預計到2025年,大概每5個人當中,就有1位是年紀超過65歲的長者。而過去南韓政府的法規規定,65歲(含)以上的年長者,出門可以免費搭乘地鐵,以首爾地區來說,就有將近370萬名長者,每年地鐵局支出的交通補貼金額過大,占了虧損金額的30%。有鑑於這個人口的發展趨勢,目前大邱、大田等城市,正在考慮是否要逐步提高免費搭乘地鐵的年齡,想要從現行的65歲,調高為70歲,希望能多少減輕市府的財政負擔。
61年來首見 陸人口去年負成長
大陸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2022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驚見總人口出現近61年首次負成長。統計到2022年底為14億1175萬人,較上年底減少85萬人。具體數據顯示,大陸去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6.77‰,來到1949年以後最低點,同時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7.37‰,換算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從性別構成看,統計到去年底大陸男性人口為7億2206萬人、女性6億8969萬人,男性多出3237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9(以女性為100)。再看人口年齡結構,大陸16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億75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62%;60歲以上人口則有2億8004萬人、占比19.8%,其中65歲以上人口有2億978萬人、占比14.9%。如從城鄉結構觀察,大陸城鎮常住人口有9億2071萬人,較上年底增加64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億9104萬人、減少731萬人。最終城鎮人口占比(城鎮化率)為65.22%,年增0.5個百分點。針對大陸總人口出現61年來首度衰退,據第一財經引述首都經貿大學中國新就業型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這是大陸人口總量、人口結構趨勢性變動的標誌性事件。他指出,人口變數是宏觀經濟中的緩慢變數,趨勢一旦形成,在中長期內難以改變,會對宏觀經濟、社會保障、就業等產生長期深遠影響。例如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勞動力規模、儲蓄率快速下降,降低宏觀經濟潛在增速,並導致消費結構變化,對不同產業帶來各自影響。同時當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也會衝擊勞動力成本提升,加劇企業用工荒、招工難,進而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遞減。不過,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認為,中國的人口發展進入新階段,但也有新的人口機會,「不能輕言人口紅利消失」。據預測,2035年中國總人口依然超過14億,2050年則在13億人以上。同時,人口數量負成長,將減少資源環境的人口總量壓力。
陸人口自然增長率-0.60‰ 比上年末少85萬人
大陸國家統計局今天(17日)上午舉行新聞發佈會,公布去年的人口出生與死亡數字。去年年末全大陸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14億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中國大陸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從性別構成看,男性人口72206萬人,女性人口68969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9(以女性為100)。從年齡構成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755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2.0%;60歲及以上人口2億8004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億0978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4.9%。從城鄉構成看,城鎮常住人口9億20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億9104萬人,減少731萬人;城鎮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個百分點。
雲林人口銳減!去年出生人口創新低 連15年死亡數高於出生數
雲林縣去年新生兒降到3340人創歷年新低,死亡人數多達8579人創新高,一年內人口銳減6040人,全縣人口降為66萬4092人。縣長張麗善表示,縣內人口老邁、氣候變化、疫情嚴重都有相關,未來要想辦法讓年輕人多生小孩。雲林縣5年前的出生數約4500人至4700人,2021年已降到3830人歷史新低,去年更銳減到3340人,以斗六市新生兒最多有506人,其次是全縣人口成長率最高的麥寮鄉474人、虎尾鎮有352人、西螺鎮237人。2022年年全縣出生數最低的是褒忠鄉42人、東勢鄉58人、林內鄉78人、大埤鄉81人、水林鄉82人、台西鄉96人,共有6個鄉新生兒未達100人。雲林縣近幾年來每年死亡人數約7000人左右,去年竟高達8579人。民政處表示,雲林縣自2008年以來,已連續15年死亡數高於出生數。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去年死亡人數創新高與人口老邁、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因素有關,最近參加公祭,聽家屬透露亡者過世前確診,類似狀況的人數偏高,她對此感到憂心,已經責成衛生局注意並分析死亡原因。張麗善表示,提高出生率似乎並非加碼生育補助就能鼓吹得動,3C科技世界來臨後,人的想法已有很大的差異,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一個人過得好就好,即使結婚也希望享受兩人世界,有傳宗接代家庭倫理觀念的人愈來愈少。她說,她除一直想怎麼減輕年輕人的負擔,也灌輸年輕人現在多生小孩未來成功機率會更大,因為生一個小孩,家庭就多一個成員,多一分才氣、多一分機會,生一個小孩就像創造一個事業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是「人才製造機」,人才可以自己製造。
大陸結婚人數持續減少 初婚年齡推遲
大陸《第一財經》1日報導,中國結婚人數近年來持續減少,初婚年齡推遲,單身群體日益擴大。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結婚登記為764.3萬對。這是自2003年以來,結婚人數首次低於800萬對大關。從2022年前三季數據看,結婚人數仍在下滑。結婚登記數據包括初婚人數和再婚人數,相比再婚人數,初婚人數與出生人口的關係更為密切。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2》,2021年中國初婚人數為1157.8萬人,比上一年減少70.8萬人。這也是多年來初婚人數首次跌破1200萬人,為1985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大陸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1999年以來的歷年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得出)以來的新低。去年大陸初婚人數跌破1200萬創37年新低,今年更低。(圖/觀察者網╱大陸國家統計局 )以省分看,廣東初婚人數以98.74萬人第一,河南以92.12萬人第二。江蘇、四川和山東分列三到五位。從歷年數據看,2013年是中國初婚人數的最高峰,達到2385.96萬人,也就是說,近8年來,中國初婚人數下降了51.5%。初婚人數持續下滑,有多個方面原因,包括適婚人數減少、初婚年齡推遲、經濟壓力、婚戀觀念變化等。近年來中國青年初婚年齡大幅推遲。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2020年中國的平均初婚年齡28.67歲,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齡(24.89歲)增加了3.78歲。2022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90後」「00後」作為新的婚育主體,絕大部分成長和工作在城鎮,受教育年限更長,面臨的就業競爭壓力更大,婚育推遲現象十分突出。《第一財經》報導,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分析,整對當前年輕人對於結婚的必要性、重要性,對於婚育的社會價值的看法都發生了變化,有的人認為結婚生育並不一定是人生的必修科目,甚至認為單身更自由。特別是在大城市,許多大齡青年還處於未婚未育狀態,盡管他們的父母和親人十分焦慮,但他們自己卻並不著急。「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結婚帶來的負擔,承受不起,如此等等。這些思想觀念意識及其行為選擇,對於結婚都不是積極的。」董玉整說。此外,大城市化、經濟壓力以及婚戀觀念變化,也使得結婚年齡不斷推遲,晚婚甚至不婚的人越來越多。例如,高學歷群體,很多人碩士畢業一般都25、26歲了,工作幾年就接近30歲了。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影響了青年的婚戀。11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網站刊發的《疫情之下內蒙古居民結婚對數創新低》介紹稱:「持續3年的新冠疫情,不僅對我區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也影響著我區居民的正常生活,結婚率也在下降,2021年全區依法辦理結婚登記居民13.27萬對,創2004年以來全區居民登記結婚對數的新低。」大陸民政部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中國結婚登記人數為544.5萬對,比2021年同期下滑7.5%。也創下2007年(民政部公布有2007年以來歷年前三季數據)同期新低。董玉整說,結婚人數、初婚人數的下降,也必將對未來的人口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一是出生人口數量更加減少,出生率繼續降低;二是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受到影響;三是伴隨人們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提高,人口結構將進一步老化。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達到14.2%。董玉整說,由於初婚人數減少等原因,這個比例會繼續提高。
全球人口明日達80億 2050年全球人口集中這8國
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指出,全球人口數在15日預估達80億,數字會在往後的數十年繼續增長,2030年會到約85億,2050年到97億。而人口增加的問題,會對社會和環境造成影響。據《央視網》報導,聯合國指出,2030年全球人口達85億,2050年達97億,21世紀80年代則會突破百億大關,來到104億。聯合國表示,2050年全球的人口集中在剛果、衣索比亞、巴基斯坦、菲律賓等8個國家。據《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指出,印度預計在明年會變成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在2050年全國達17億人。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在2019年為72.8歲,比1990年多9歲,2050年平均預期壽命來到77.2歲,65歲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今年為10%,到2050年變成16%。隨著全球人口預期壽命延長,加上生育率下降,會讓人口老化加據,老年人的照護需求增加,改變各國家地區的勞動力市場和國家養老金體系。據《BBC》報導,大陸在2016年放棄「一胎化」政策,鼓勵夫妻生2個或2個以上的孩子。據2020年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大陸當年出生人數為1200萬人,是1960年以來最低出生人口。此外,全球人口增加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像是碳排放量提升造成氣候變遷、人口過多導致糧食問題和移民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長卡內姆(Natalia Kanem)說,各國要都應該要關注社會弱勢族群,不要用強硬的人口政策來減輕壓力。
缺工嚴重影響疫後經濟復甦 餐飲服務業找無人
日前由20家飯店,組成自救聯盟,要求政府正視業者「引進移工、留住僑生、放寬工時」3項訴求,而同樣問題也正發生在台灣連鎖產業及婚宴業者身上,對疫後想趁著國境開放,搶救因三年疫情損失巨大的台灣餐飲產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疫情期間有賴政府及經濟部各項紓困振興措施,讓台灣中小企業,尚存一線生息,尤其是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內用的餐飲業者,營業額呈現跳崖式縮減,如今好不容易熬到即將度過疫情困境,卻又遇到原物料調漲及人工短缺的雙面夾殺,讓許多餐飲、婚宴業者面臨生存難關,如果政府及相關勞工部門再不重視這迫在眉睫的問題,並修改相關法規,連鎖餐飲業者及婚宴業者,也不排除加入串聯相關缺工問題嚴重的產業,上街去要「人」,因為依現行法規,針對外籍專業技能勞工均有相關規定,但是偏偏卻漏掉了各餐飲相關產業,因為少子化、外送行業興起,讓近年不僅發生高階人才荒,連第一線的門市服務人員,更是找不到人,如果主管機關還一昧遵行著舊法規,無法與時俱進修改相關規定,勢必影響到台灣疫後經濟復甦的速度。婚宴產業旺季缺人手(圖/台灣婚宴文創產業發展協會提供)社團法人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及台灣婚宴文創產業發展協會均接獲所屬會員企業反映,從疫情前就發現第一線從業人員短缺,疫情後更是找不到人,呼籲政府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並盡速邀請相關產業公會研擬策略,兩大協會也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建議:一、 針對餐飲及婚宴產業,放寬外籍移工申請限制,並依照實際需求,專案辦理。二、 聘任外籍員工數應照單店需求計算人力限額。三、 提供國內外籍學生,畢業後就業輔導計畫。四、 外籍生如取得專業執照,例:丙級廚師證照,可優先錄用,並延長任職期限。以上各項建議除了希望可以解決連鎖餐飲產業人才荒以外,更希望未來在這些外籍移工期滿回國時,能夠將台灣各類型的美食及餐飲文化輸出至各國,未來不僅可以透過餐飲外交彰顯台灣餐飲特色外,更能擔任最佳的台灣品牌代言人,所以殷切盼望各主管機關及立法委員重視,盡速邀請各產業代表,盡速研擬相關政策。台灣餐飲產業面臨勞工短缺問題(圖/社團法人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提供)最後以數據分析來看台灣勞工供給率,依出生人口數來看,2000年出生人數還有30.5萬人,2005年掉到20萬人,2010出生人數跌至16.9萬人,未來台灣勢必面臨勞工不足的問題,政府年年調整高基本薪資,各大小企業也均都配合且出席相關勞資會議,但是對於如何解決人力需求的會議,卻從未聽取相關產業建言,這是非常本末倒置的奇異現象,加上台灣新設企業屢創新高,用人需求量大增,唯有從現實面搭配法規修正,才能根本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