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婚年齡
」 晚婚 結婚 生育婦科7項機械手臂手術納健保 精準守護晚孕子宮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的報告,112年女性的初婚年齡為31歲,而首胎平均年齡達31.5歲。這與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30-40歲重疊,並且40歲以下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人數也相較10年前顯著增加。許多女性在同一時期面臨婦科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承受在生育計畫、疾病治療和經濟負擔三者之間抉擇的壓力。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更是首次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威君醫師表示,對於女性的良性肌瘤與部分的惡性腫瘤,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都是治療極佳的利器之一。如今健保開始擴大給付手術費用,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能使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抑或是需要精確手術的癌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患者與其家屬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32歲的林小姐在婚後積極備孕1年但苦無進展,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出複雜性子宮肌瘤,子宮內外多達9-10顆肌瘤密布,最大的肌瘤直徑達9公分。經與醫師討論,傳統的開腹手術可能會影響她的生育功能,最後她選擇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的狀況下,徹底清除了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其盛行率極高,大約1/3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曾患過此病,最讓患者糾結的是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的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但若要進行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或是縫合不當導致孕期子宮破裂。所幸目前治療選擇眾多,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直接使用腹腔鏡手術處理,不過複雜性子宮肌瘤因肌瘤位置較深也較不好清理,則更適合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其具備靈活的多角度操作及清晰的視野,不僅能完整摘除看得到的肌瘤,也能更細緻地縫合手術傷口。除了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也不能輕忽!子宮體癌中有近90%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國健署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相較10年前罹癌總人數成長近82%,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陳威君醫師表示,目前手術仍是子宮內膜癌主要的治療方式,較年輕的患者因忙碌於工作,因此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是她們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大重要考量。在科技業擔任主管職的李小姐因長期經期不規律至鄰近醫療院所就診,起初以為是子宮肌瘤引起的症狀,直到發生月經大出血的情形,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幸而當時病況為早期,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婦癌分期手術,術後預後良好。陳威君醫師表示,90%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正常出血,此為重要的警訊。第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高達95%不會再復發。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尤其是BMI值超過30的患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可將手術屏幕放大到極高的倍率,使醫師擁有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對於腫大或有病變的淋巴可仔細地剝離,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陳威君醫師表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許多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預估可以為患者節省2萬至7萬不等的費用,讓更多的女性能在減輕經濟負擔下多一個先進醫療技術的選擇,從而保護她們的健康和生育機會。陳威君醫師也提醒,雖然研究上顯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具有其優勢,但仍須根據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疾病情況以及個人考量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晚婚、不婚族變多!她好奇「女生30歲↑」還有市場 網曝真相:超讚的好不好
為何越來越多30歲後的女生都選擇單身?根據內政部統計發現,不婚族群越來越多,去年女性有偶率僅有48.37%,創下統計以來最低,不僅不婚,晚婚的人也日益增加,初婚年齡在近10年來幾乎是一路往後移,對此,有女網友就好奇,小弟弟真的會看上成熟有韻味的大姐姐嗎?女生30歲以上還有市場嗎?文章曝光引發不少網也熱議,甚至表示「熟女姐姐超讚的好不好」、「談戀愛不是看年紀,是看條件」。這名原PO在Dcard發文稱,最近看了一部陸劇,劇中女主角年約30歲,男主角則是20歲出頭,看完之後讓她好奇,如果這樣的劇情在現實生活中上演,「像我們這種30歲以上的,還有這種小弟弟看上嗎?30歲以上的大姐姐還有市場嗎」?對此,有不少人回應,其實年齡根本不是問題,「重點不是年齡,是外表狀態」、「我偏愛年紀大的女生,覺得成熟的同時又偶爾犯蠢,這種反差萌超暈」、「幾歲真的不重要,外表好看贏一半,成熟有魅力又會賺錢根本天菜」、「市場是看自身的條件吧?條件好,就算40歲一樣優質」、「我三十歲,外表像大學生,好像沒什麼差別欸,感覺視覺年齡比較重要哈哈」、「幾歲不是很重要,外表保養好、有談吐、有想法,都可以很有價值,男女都一樣」。另外,還有網友表示,「外表感覺中了沒有一定標準,條件符合就可以發展,我24歲跟老婆34歲時結婚,現在已經滿四周年了,姐姐型是看氣質的,不然20幾歲也可能像阿姨一樣囉唆」、「我真的有被小9歲的剛畢業弟弟追過,但我沒興趣」、「我28-30的時候交往了兩三個對象都比我小,然後在32歲的時候跟當時24歲的先生登記結婚了」、「我跟我男友也差了一輪啊(我大男友12)目前42歲…交往4年了~幾歲真的不重要,只要外表身材都保養得當,一點問題都沒有」。除此之外,有網友更指出,「重點不是你幾歲,是你外表多正,你就算50歲外表能保持跟林志玲一樣,一樣一堆市場」、「劉亦菲到50歲我都可以」、「妳48歲長得像內田有紀,不要說市場,百貨公司都給妳一個專櫃」。據內政部統計,隨著社會風氣改變、女性自主權提升等,2013年時女性有偶率有50.64%,但去年僅有48.37%,創下統計以來新低,其中25到29歲的女性步入婚姻比率僅17.72%,30到34歲也僅剩41.41%,女性初婚年齡不管是平均數或中位數都超過30歲,顯示不婚現象日益增加。初婚年齡平均數方面,內政部指出,2022年時男性為31.9歲、女性為31.1歲,初婚年齡中位數男性為32.6歲、女性為30.7歲,近10年來幾乎是一路往後移。
高房價導致不婚不生? 內政部秀數據指這才是影響結婚的主因
買了房,生育率更低!內政部駁「高房價導致不婚不生」等說法,並以數據分析表示,30-49歲青壯年無房者的結婚率和生育率,均高於30-49歲婚前就已買房或生育前已有房者。內政部統計,30至49歲青壯年無房者,結婚率為67.23%,高於婚前擁有自有住宅者(47.71%),多了19.52個百分點此外,30至49歲青壯年無房者,生育率58.36%,也高於生育前擁有自有住宅者的40.31%,高出18.05個百分點。此外,內政部補充,在台灣,年紀越大的人住的房子越老,年紀越輕的,住的房子越新;且這項內部調查現象屬完全正相關、中間沒有波動,推測反映世代差異現象。官員說明,世代因為成長過程不一樣,對於自己人生階段的設定會有不同世代的差異,老一輩買房先買中古屋,等到再有錢一點換比較好一點的中古屋,真的有錢才換到新房子;極少數才是一開始就買新房子,而年輕人想要「一步到位」再結婚,這就是世代的價值觀差異。內政部表示,近年婦女勞動參與率提升,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則呈現下降,少子化趨勢愈加明顯;生母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自2012年起就已超過30歲,故聚焦探討30-49歲影響婚育之因素至為重要。運用戶籍、地政、社會經濟空間統計串聯之內政數據資料,輔以公務統計資料,觀察我國30-49歲青壯年結婚/生育結構趨勢變化與有無自有住宅之關聯。2023年統計,30至49歲的青壯年約713萬423人,較2018年的738萬2,822人減少25萬餘人;內政部指出,青壯年平均初婚年齡,隨學歷越高而越延後,大學學歷者的平均初婚年齡為30.23歲,碩士以上學歷31.29歲。觀察各教育程度結婚率及生育率,內政部表示,大學學歷者結婚率57.77%最低,碩士以上學歷者64.88%次低,而大學學歷者生育率46.79%最低,碩士以上學歷者52.07%次低。不過,內政部強調,是否「結婚」最主要影響因子為年齡,有無自有住宅則並非影響結婚的重要因子。婚前無自有住宅者結婚率67.23%,較有自有住宅者結婚率47.71%高19.52個百分點;生育前無自有住宅者生育率58.36%,也較有自有住宅者生育率40.31%高18.05個百分點。
試管嬰兒補助提高生育率 龍年望創生育率高峰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顯示,台灣人口已連續三年負成長,2022年的新生兒人數更跌破14萬人大關,總生育率僅有0.87%。而受到晚婚晚孕的社會風氣、大環境因素,或是節節升高的不孕症比率,都會對生育造成重大影響。台灣生育率跌谷底 女性平均31.43歲才生第一胎去年(2022年)台灣的新生兒人數跌破14萬人大關,是光復以來新低點,僅剩13萬8986名寶寶出生;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更預測今年全球總生育率,台灣將以1.09位居末位。其實以內政部的統計數據就能看出端倪,去年國人「平均初婚年齡」再度提高,男、女性分別為32.6歲、30.7歲;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年紀也隨之升高,全國平均為31.43歲,台北市的女性甚至到33.63歲才生下第一胎;更有約三分之一的女性在35歲以上才成功生育。顯示國人生育年齡正不斷往後延。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生育數據普遍下滑,35歲以上高齡媽媽卻是不減反升。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超過35歲的女性發生不孕、流產、死胎或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會較高,如今在生殖醫學技術的輔助之下,可透過提前凍卵,或是試管嬰兒療程,都能大幅提高受孕成功的機會。挽救生育頹勢 「試管嬰兒補助」助產超過1.1萬新生兒李世明醫師表示,夫妻在正常性生活下,若嘗試自然懷孕一年仍未傳出好消息,即符合醫學上「不孕症」的定義。其中年紀、生理疾病、心理因素,以及環境荷爾蒙的影響等,都有可能是會導致不孕的發生,建議民眾應尋求專業生殖醫學門診及早診斷,尋求最佳的生育方式。政府為了鼓勵生育,於前年(民國110年)7月起開始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方案」,大幅放寬試管嬰兒補助對象及限制,可望減輕夫妻財務負擔,提高生育率。而補助政策上路至今兩年多,共有5萬多件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更助產超過1萬1千名新生兒,幫助有目共睹!目前只要不孕夫妻有一方具我國國籍、妻子年齡小於45歲,並且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登記,即符合補助申請資格。金額除低收、中低收入戶族群,每胎上限15萬元之外;一般對象首次申請補助上限為10萬元,再次申請最高6萬元。39歲以下女性每胎最多得以補助6次(40至44歲女性每胎最多補助3次)。龍年在即望創生育高峰 醫:明年四月前把握機會!「生肖」對於生育的影響甚鉅,回顧往年的龍年,據國發會資料顯示,在2012年、2000年、1988年、1976年等年度,出生率皆呈現高峰。而明年即將再次迎接龍年,可望再創生育高峰。傳統社會常有「望子成龍」觀念,因此常追求孩子的生肖,對此李世明醫師也表示,寶寶只要能健康都是好事,不過若要拼個龍寶寶,現在至明年四月前都是最佳時機!呼籲有生育計劃的女性可算好排卵期,在排卵前一天或排卵當天「做功課」,男方則禁慾3到5天,可以大幅提高中獎機率。面對歷經多次嘗試懷孕未果的民眾,李世明醫師建議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及早診斷、治療。若經醫師診斷需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建議可到國健署核可的人工生殖機構洽詢,一旦符合資格可向衛福部申請試管嬰兒補助。
國人初婚年齡再往後延!晚婚、晚育衍生不孕 國健署提3招助生、降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內政部111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平均初婚年齡再往後延,而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為31.43歲,35歲以上者占32.44%(110年為31.64%),顯示國人生育年齡也普遍延後。面對國人遲婚、晚育衍生的不孕問題,國健署提出3招鼓勵助生圓夢、降低母嬰懷孕風險,並希望民眾把握黃金孕期,及早尋求治療協助。初婚年齡往後延0.3歲 應把握黃金孕期、善用補助內政部111年人口統計資料指出,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6歲,女性為30.7歲,相較110年(男性32.3歲、女性30.4歲)增加0.3歲。由於生育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考量生育風險及胎兒健康、夫妻養育子女年齡等因素,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有生育規劃的民眾可儘早於25至35歲之間完成。目前,政府也有試管嬰兒補助,夫妻只要一方為我國國籍且妻未滿45歲,在沒有任何避孕措施,且有規律性生活經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經醫師診斷需進行試管嬰兒療程者,可以到全臺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補助。3招添好「孕」降風險 及早尋求專業評估、協助而國健署也提出3招,提醒夫妻注意相關事項,才能添好「孕」並降低母嬰懷孕風險:正常性生活持續1年以上沒有好消息建議門診檢查:如果年輕夫妻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且有規律性生活,經過1年以上仍未懷孕者,建議夫妻一起做生育檢查,透過專業生殖醫學的評估與診斷,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接受治療,把握黃金年齡的生育期。有試管嬰兒需求,可至特約人工生殖機構尋求協助:經主管機關許可之機構,並非所有的婦產科醫院或診所都可以進行人工生殖手術,且需要與國民健康署簽約之人工生殖機構進行試管嬰兒療程才可以申請政府補助。若不孕夫妻有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之需求,建議至特約人工生殖機構進行治療,經評估符合補助方案的條件,還可直接由機構代為申請費用補助,通過審查後會直接撥付至指定帳戶中,減緩經濟壓力,方便又快速。植入胚胎數不是愈多愈好:依據109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的資料顯示,植入單一胚胎之成功率為34.8%,植入2個或3個胚胎之成功率為35.1%,兩者之成功率並無明顯差異。國際研究也顯示,胚胎植入數越多,孕產婦發生併發症的風險,產下早產兒、低體重兒的機率亦會隨之提高,因此,國際趨勢皆鼓勵在療程中降低胚胎植入數,以維護母嬰健康。國健署也提到,民眾若想瞭解申辦流程及補助內容詳細資訊,可點選國民健康署官方網站「試管嬰兒專區」,或撥打試管嬰兒補助諮詢專線02-2558-0900洽詢。
脫單好難?陸單身人口達2.3億 專家:年輕人缺乏談情說愛能力
昨(22日)是七夕情人節,大陸很多年輕人卻找不到另一半共度佳節,「脫單難」似乎成為社會一大問題。專家表示,截至2021年,大陸全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約為2.39億人,主要原因是年輕人缺乏談情說愛的能力,由於情感教育被忽略,往往面臨「上學期間父母禁止戀愛,畢業之後父母催促結婚」的尷尬局面。《環球時報》報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簽約心理咨詢師鄭莉指出,《中國統計年鑑(2022)》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約為2.39億人,且年輕人婚育年齡普遍推遲,《中國人口普查年鑑-2020》顯示,2020年大陸的平均初婚年齡28.67歲,比2010年的24.89歲增加了3.78歲。鄭莉認為,年輕人面臨3大戀愛難題,分別是社交圈固定、宅、不喜社交,都與情感教育缺失有關,長久以來教育制度以智力學歷教育為主,戀愛課、性教育課等課程缺乏。情感教育是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情感引導、情感表達和情感調節的全面性情商能力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情感關係,促進其情感智慧、情感溝通、自我認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發展,全方位提升生命幸福感和滿意度。專家表示,現在年輕人普遍缺乏談情說愛的能力,他們從小到大培養的都是各種生存能力,而與戀愛、情商等相關的知識灌輸極少。孩子的社交、表達,乃至與異性溝通、矛盾處理等能力,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到了初、高中進一步強化。由於情感教育被忽略,年輕人往往面臨「上學期間父母禁止戀愛,畢業之後父母催促結婚」的尷尬局面。此外,隨著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等普及應用,年輕人越來越習慣在社交媒體等線上互動。面對面交流的減少,影響年輕人對社交情景的感知、觀察與理解能力,妨礙共情能力的發展,阻礙社交技能的提升。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加劇了有些人的面對面社交焦慮、恐懼。要解決年輕人面臨的問題,鄭莉認為,一方面,單身青年要從根本上著手,即從科學正規渠道,主動接受成人情感教育、成人性教育,補上孩童時代所缺的情感課。
逾35歲才生第一胎「暴增至3成」 5類人建議凍卵保生機
去年全台新生兒僅13.8萬人,生育率降至百分之0.87,創下歷史新低。數據顯示,20年來已婚女性生育率不減反增,國人晚婚晚育已成趨勢,從內政部統計指出,2004年到2022年間,台灣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30.7歲延後到32.6歲、女性則從26.9歲延後到30.7歲,台灣女性初婚年齡延後速度是男性的2倍。此外,35歲以上首次生產的高齡產婦佔比也從9.44%(21,468人)向上攀升到32.44%(44,583人),三個新手媽媽就有一位是高齡產婦。王家瑋生殖醫學中心院長王家瑋指出,35歲以上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死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機會較高,藝人Janet謝怡芬婚前檢查時得知AMH指數過低,為不易懷孕體質,因此求診於王家瑋醫師後決定凍卵,並順利成功取出6顆健康卵子。婚後第一胎以自然受孕方式生下長子Egan,然2019年二度自然受孕時卻意外承受流產煎熬,隔年五月決定解凍2016年凍存的卵子求助試管嬰兒治療,因此雖然Dylan比較晚出生,但實際上他的出現比哥哥Egan還早。王家瑋醫師指出,年齡是女性生育能力的頭號敵人,逾35歲女性往往正值工作及事業奮鬥期,但生育能力也處在不可逆的狀態,而女性生育的黃金年齡在25至35歲,此時是卵子品質的黃金期,步入35歲之後,女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尤其是38歲後卵巢功能及呈現陡坡下降,以致女性必須在生育與工作或事業發展上,做出妥協。王家瑋建議可以這麼做:一、主動關注自己的生育能力;建議30歲以上女性,應定期進行AMH指數(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檢測,評估卵巢衰退或多囊性卵巢的指標之一,指數愈高,表示卵巢的卵子庫存量越多,指數太低,不代表不孕,而是需要比別人更早啟動,積極規劃生育計畫,並建議考慮提早凍卵,作為分散不孕風險的替代方案。二、凍存卵子,讓時間不再成為生育阻力:凍卵技術為試管嬰兒技術之延伸,預存年輕的卵子,妥善保存於攝氏零下196度低溫的液態氮環境,可减緩新陳代謝達到保存效果。王醫師也建議五類對象可考慮先行凍卵,包含:35歲以上無對象、未婚女性,但未來仍有婚育計畫者;計劃出國、長期打拼事業預估晚婚的女性;存在婦科疾病或有手術需求如罹患癌症者需進行化療或放射線治療;AMH值偏低(小於2);卵巢早衰者。王家瑋醫師補充,政府看見不孕症夫妻的難處與壓力,2021年7月公告大幅放寬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限制,過往僅補助中低收入以下之不孕症家庭,目前擴大包含45歲以下女性之夫妻,提供每次6至15萬元補助,統計平均每年有2萬多個家庭得以受惠。
比10年前平均多1歲!台灣初婚年齡31.7歲 再創歷史新高
根據內政部6月最新統計,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1.7歲,其中男32.6歲、女30.7歲,再創歷年新高,較10年前增加1歲,22縣市以六都最明顯,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男性都逾32歲、女性都逾30.4歲。桃園雖然是最年輕的直轄市,但也呈現晚婚、晚生的趨勢,目前與新竹市是全國唯二補助凍卵的縣市。桃園市長張善政上任後祭出多項高齡產婦健康措施,除了接軌中央的試管嬰兒補助,桃園也提供孕前健康檢查、母血唐氏症篩檢、羊膜穿刺、中醫助孕養胎調理等補助,今年已有3757人次申請。他也率全台之先,在4月開辦凍卵營養金補助最高2.2萬,已有68人申請,其中36至40歲為大宗達45人,30至35歲有23人。2002年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0.6歲,去年增至31.7歲,男增0.7歲、女增1.2歲,男女年齡差距日漸縮小。各縣市以首都台北33.2歲最高,男性34.1歲、女性32.3歲,較10年前增加1.07歲,增幅最多的則是新北市,從31.1歲增加到32.3歲,尤其新北女性大增1.4歲。桃園市近年人口激增,是最年輕的直轄市,初婚平均年齡也是六都最低,但仍呈現晚婚趨勢,男女分別為32.3歲及30.4歲,差距1.9歲,男性以30至34歲占34.9%最多,女性以25至29歲占37.9%最多,男性35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占比都明顯增加,整體較10年前男性增0.6歲、女性增1.2歲。女性晚婚也導致生育年齡大幅延後,生育首胎較10年前增1.3歲、達31.1歲,仍為六都最年輕,但35歲以上占比明顯增加,從12.6%提高到22.2%。新竹市政府「凍卵補助」政策已於今年5月1日正式上路,補助共計有3個項目,包括AMH的抽向檢測費用1000元,補助對象為2023年1月1日前設籍於竹市25至40歲的女性,為卵巢功能健康檢查名額每年2000名。另外有凍卵療程補助每年1000名,每人2萬元,及凍卵管理費補助,每案每年2000元,最高補助5年。截至7月18日,AMH申請數有246人、已執行183人,凍卵療程108人、已執行22人,凍卵數位平台瀏覽人次則有4498人次。
大陸結婚人數持續減少 初婚年齡推遲
大陸《第一財經》1日報導,中國結婚人數近年來持續減少,初婚年齡推遲,單身群體日益擴大。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結婚登記為764.3萬對。這是自2003年以來,結婚人數首次低於800萬對大關。從2022年前三季數據看,結婚人數仍在下滑。結婚登記數據包括初婚人數和再婚人數,相比再婚人數,初婚人數與出生人口的關係更為密切。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2》,2021年中國初婚人數為1157.8萬人,比上一年減少70.8萬人。這也是多年來初婚人數首次跌破1200萬人,為1985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大陸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1999年以來的歷年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得出)以來的新低。去年大陸初婚人數跌破1200萬創37年新低,今年更低。(圖/觀察者網╱大陸國家統計局 )以省分看,廣東初婚人數以98.74萬人第一,河南以92.12萬人第二。江蘇、四川和山東分列三到五位。從歷年數據看,2013年是中國初婚人數的最高峰,達到2385.96萬人,也就是說,近8年來,中國初婚人數下降了51.5%。初婚人數持續下滑,有多個方面原因,包括適婚人數減少、初婚年齡推遲、經濟壓力、婚戀觀念變化等。近年來中國青年初婚年齡大幅推遲。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2020年中國的平均初婚年齡28.67歲,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齡(24.89歲)增加了3.78歲。2022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90後」「00後」作為新的婚育主體,絕大部分成長和工作在城鎮,受教育年限更長,面臨的就業競爭壓力更大,婚育推遲現象十分突出。《第一財經》報導,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分析,整對當前年輕人對於結婚的必要性、重要性,對於婚育的社會價值的看法都發生了變化,有的人認為結婚生育並不一定是人生的必修科目,甚至認為單身更自由。特別是在大城市,許多大齡青年還處於未婚未育狀態,盡管他們的父母和親人十分焦慮,但他們自己卻並不著急。「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結婚帶來的負擔,承受不起,如此等等。這些思想觀念意識及其行為選擇,對於結婚都不是積極的。」董玉整說。此外,大城市化、經濟壓力以及婚戀觀念變化,也使得結婚年齡不斷推遲,晚婚甚至不婚的人越來越多。例如,高學歷群體,很多人碩士畢業一般都25、26歲了,工作幾年就接近30歲了。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影響了青年的婚戀。11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網站刊發的《疫情之下內蒙古居民結婚對數創新低》介紹稱:「持續3年的新冠疫情,不僅對我區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也影響著我區居民的正常生活,結婚率也在下降,2021年全區依法辦理結婚登記居民13.27萬對,創2004年以來全區居民登記結婚對數的新低。」大陸民政部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中國結婚登記人數為544.5萬對,比2021年同期下滑7.5%。也創下2007年(民政部公布有2007年以來歷年前三季數據)同期新低。董玉整說,結婚人數、初婚人數的下降,也必將對未來的人口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一是出生人口數量更加減少,出生率繼續降低;二是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受到影響;三是伴隨人們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提高,人口結構將進一步老化。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達到14.2%。董玉整說,由於初婚人數減少等原因,這個比例會繼續提高。
好傻好天真!5成民眾自認懷孕容易 醫揭殘酷真相「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今日(22)於兩大醫學會聯合舉辦的記者會,公布台灣首份針對不孕家庭的大型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6.1年的時間,光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2.9年,超出WHO定義的1年不孕標準判定期將近2倍的時間,顯見國人輕忽不孕問題且存在拖延傾向。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憂心表示,從調查來看,對「自然懷孕率的極度高估」、「對自身看不見的生殖能力的過度自信」與「對求助生殖醫學的優先次序的誤解」,是三大拖延主因。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務實面對國人初婚年齡已延後到30歲,且男女性的生殖機能隨年齡往下降、不可逆的事實,人生藍圖中有成家求子計畫者,生育知識不足或偏差恐造成備孕求子行動失策而繞遠路、浪費時間。吳昭軍署長則強調,自去(110)年7月擴大不孕症補助起已看見初步成效,截至今年3月19日已有超過3萬件申請、近2萬件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擴大補助後半年治療人次即成長7成,呼籲民眾除了應提前建立好育齡知識、科學備孕外,也可善用政府提供的補助方案助好孕。嘗試自然懷孕是多數求子民眾的第一直覺。然而根據台灣生殖醫學會與台灣輝凌藥品共同調查發現,有5成民眾認為,男女性在排卵期進行無避孕措施性行為,懷孕率超過50%。何信頤醫師戳破民眾對於年齡與自然懷孕率的極度美好想像,強調「以30歲健康女性來說,每月自然懷孕率剩20%,到了40歲僅剩5%,民眾的認知差很大!」張帆醫師分享,臨床上常見夫妻是要到完全認知不可能自然懷孕時,才要求助生殖醫學,其實都太晚了。因女性卵巢功能與男性精子品質在30歲之後都是逐年下降,自然懷孕率下滑是自然的,即便採用生殖技術,40歲後的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僅30歲時的1/2,對於自然懷孕率的錯誤認知恐造成夫妻在求子行動方針的誤判,也錯失求助生殖醫學幫助夫妻雙方提高懷孕率的最佳良機。張帆醫師強調:「生理機能不可逆,一旦年過30,更要對懷孕率有正確的認知,不拖延開始科學求子計畫。」超過9成備孕民眾認為若身體健康,生育能力自然就會好。調查顯示高達8成民眾認為性行為品質會應響到生育能力,以為夠硬、夠久、有射精就會生 。此外,女性常見的經期不順、經痛等症狀,也可能是不孕的徵兆,文獻證實內分泌失調恐伴隨排卵失敗與無月經症,恐進一步增加不孕的風險,但仍有近半數備孕民眾不認為這類警訊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放任這些危險因子的發生。何信頤醫師分享,臨床上常見先生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拖延很久才願意檢查,才發現是精子出問題。張帆醫師說明,從受精到著床懷孕是一連串複雜且精密的過程,想要順利求子,需要夫妻同時具備高品質的精卵子、暢通的輸卵管、良好卵巢環境、正常的荷爾蒙分泌運作等要件,但這些成功要件都不是肉眼看得見或自我感覺即可掌握,且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不良生活習慣多,造成的婦科問題與精卵狀況也多,都是不孕風險。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5-39歲女性每4人就有1人不孕,比例25%,40-44歲每3人就有1位不孕女性,比例30% 。張帆醫師表示,台灣不孕症盛行率10%-15%,等於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與台灣常見的糖尿病與消化性潰瘍盛行率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及早借助醫學手段檢查、找出卡關之處相當重要。台灣生殖醫學技術領先全球,然而調查發現,民眾常見的備孕方式如調整生活作息(72%)、中醫調養(39%)、拜拜(34%),以及金鏟子等傳統信仰求子物品(27%)相比,僅16%備孕民眾會尋求專業生殖醫學協助。此外,調查也發現,許多夫妻在被診斷不孕症之前,平均花了1.2年嘗試民俗療法,何信頤醫師指出,造成不孕症的危險因子,諸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精卵品質問題等,都不是非醫學手段可以解決的,在未能掌握自身生殖狀況前,就埋頭備孕恐耗費無謂的精力與寶貴的、隨年齡下滑的懷孕率資本。張帆醫師表示,懷孕是相當複雜的科學過程,所以更應該科學性的處理、理性精準的備孕,夫妻只要有求子的念頭,「最重要、最正確的第一步是先透過專業生殖醫學進行檢查與評估,掌握自身的生殖相關功能的狀況」,接下來不管是要制定自然懷孕或人工生殖計畫才不會失準,次要才是在醫師的建議下採用非科學的方式作為其他身心理狀況的支持。
因應少子女化 行政院今拍板實施三大政策搶救生育率
因應少子女化,衛福部及勞動部今於行政院會向行政院長蘇貞昌報告「建構安心懷孕友善生養環境」,蘇揆聽取報告後,同意實施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方案、增加產檢次數及項目、放寬育嬰留停及調整工時彈性等三大政策。內政部統計,我國總生育率趨勢,近10餘年總生育率都徘徊在1.10至1.20間,2017年底出生嬰兒數降至20萬人以下,去年僅出生16萬5429名嬰兒。晚婚及不婚影響生育人數部分,前年婦女平均初婚年齡為30.4歲,婦女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1歲,育齡婦女生育第1胎年齡逐年延後,生育胎次也會有減少趨勢,因此,政府提出「助圓夢、安心生、放心養」三項具體措施,以因應少子女化。衛福部表示,參考醫學實證及國際作法,將現行免費提供10次產前檢查增加至14次、新增妊娠糖尿病篩檢、貧血檢驗與2次一般超音波,及調高產檢診察費及檢驗費用,以提升產檢品質,降低妊娠與生產併發症,減少孕婦和新生兒死亡。預估每年將投入12.5億元,有16餘萬孕婦受惠。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現行產檢假為5天,未來將提升至7日,增加的2日薪資由政府補貼,不加重雇主負擔。育嬰留職停薪彈性申請部分,為鼓勵雙薪家庭父母能夠共同陪伴子女成長,並給予經濟支持,將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就業保險法及相關辦法,使育兒父母可同時申請育嬰留職停薪並請領津貼(含補助)。此外,未來不論配偶是否就業,也不再限定需有正當理由,受僱者都可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基於雇主人力調配,以申請時「應提前預告雇主」為配套措施,使勞雇雙方在和諧關係下,共同營造友善生養的職場環境。為降低接受人工生殖療程費用的經濟壓力,政府將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對象為一般不孕夫妻(至少一方具我國國籍,且妻年齡未滿45歲)。補助金額除現行低收及中低收入戶維持每次15萬元補助上限外,一般夫妻首次申請補助上限10萬元,再次申請上限6萬元,每胎最多6次,並依年齡區間及療程範圍提供每胎不同次數及成數的補助條件,預估每年投入26至32億元,嘉惠不孕夫妻2.3至2.8萬對。
當媽不容易!39歲女月經不規律 中西醫齊攻終獲女
一名39歲P姓病患,結婚兩年都沒懷孕,曾在他院婦產科就診,檢查無特殊異常,平常月經規律但週期較長,約45天才會來mc,基於求子心切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沈俐伶醫師,P患者就診時月經不規律超過2個月沒來,經看診之後,發現患者體質偏氣虛夾痰濕,建議服用中藥並配合針灸,同時量測基礎體溫。沈俐伶指出,P患者年齡較年長,除了接受中醫調理,建議同時接受生殖醫學中心輔助。中醫調理兩個月,經期就來了,加上接受西醫人工生殖技術,看診後三個月後就懷孕,如願產下女寶寶。沈俐伶表示,中醫有句話,「助孕先調經」,因此一開始以「當歸芍藥散」調理月經不規律,去除身體的痰濕,夫妻倆決定要接受生殖醫學中心西醫療程後,再加上中藥丸「左歸丸」及「右歸丸」在月經週期不同時期加強補養,促進卵巢功能。沈俐伶也指出,P姓病患進入人工生殖療程時,也搭配中醫赤芍、香附、仙茅、仙靈脾加強循環,穩定情緒,讓病患心情放鬆,成功受孕。另外,孕婦在懷孕期間感到噁心欲嘔,血壓偏高,沈俐伶應用中藥紫蘇梗、夏枯草與針灸中脘、內關、足三里等部位緩解症狀。懷孕過程順利,產下約2700公克的寶寶。沈俐伶表示,現代人因為生涯規畫或是生活壓力越來越晚婚,根據內政部2018年資料指出,台灣女性平均初婚年齡30.2歲,第一胎子女平均生育年齡30.90歲,也再度雙雙刷新紀錄。但是,年齡其實是困難懷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外研究指出,不孕有一半以上是超過31歲的女性,絕育的女性有一半以上超過41歲,所以不孕症其實也是個搶時間抓緊時機的治療。
新任公務員難成家 時力籲鬆綁3年禁轉調
現行《公務人員考試法》規定新任公務員3年內不得轉調,但對異地就業的公務員難以顧及家庭,影響正值適婚、適生育年齡的公務員的成家意願,對此,立法院時代力量黨團今(8)日對此召開記者會呼籲鬆綁法規,幫助公務員成家、照顧家中老小。時力立法院黨團主任、鳳山區立委參選人陳惠敏指出,考量到異地就業衍生交通、搬遷及租屋等成本,勞動部對於一般勞工設有「跨域就業津貼」,但對於公務員卻設有服務3年內不得轉調之的規定,如果分發到外縣市,等於將面臨3年的跨域就業,無論是生活成本或者與家人分隔兩地,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時力高雄市議員林于凱更指出,已經接到多位公務員陳情反映,像是有一對台中到台北兩地相隔的公務員夫妻,太太一個人帶不足2歲的幼子,到後來嚴重憂鬱到需要看精神科醫師;也有新進人員因此一報到就請育嬰留停,對機關人力調度毫無幫助。陳惠敏引述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的新任公務員平均年齡約29歲,同年的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男女分別為32.5歲、30.2歲,首胎平均年齡則為30.9歲,顯示初任公務人員幾乎都是在適婚年齡的區間。陳惠敏呼籲透過修正《公務人員考試法》,開放讓「家庭有疾病、懷孕、生產、父母病危、子女重症或其他不可歸責事由者,以及養育三足歲以下子女者」能夠不受「3年內不得轉調」限制。她強調,希望能在本屆立院最後一會期完成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