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變型商品
」不保證紅利2/買分紅保單要比二個%數 保誠人壽這一項硬是「高」2成
在國內本土壽險公司消失逾十年的「分紅保單」重現江湖!「分紅保單滿六年後解約,沒法拿到優於銀行定存利息報酬,讓愛買儲蓄險保本的國人『不滿足』!」保險公司主管告訴CTWANT記者,富邦人壽在躉繳型、期繳型的終身壽險,增加保費收入,逆勢重推「分紅保單」,主要也是因為接軌IFRS 17與積極推動產品轉型等。考慮買最新推出的分紅保單之前,可以先了解以前該類保單的分紅表現。CTWANT記者採訪到一對52歲謝氏夫婦,他們在13年前分別向中國人壽、富邦人壽各買了一張六年期、二十年期的分紅終身壽險保單,年繳保費各約5.7萬元,準備做為退休金。「中壽保單到期時,我們先打電話到公司問會領回多少元?想說應該會比總繳了約34.6萬保險費多些,沒想到還少了約2.4萬元。」(保單價值準備金、解約金皆約32.2萬元)「當時中壽也建議,若沒急需用到這筆資金,可先擱著不用領回,放愈久可以領愈多;迄今也13年了,這幾年給每年約給紅利4千多元,且有逐年增加一兩百元,累計以前未領計息儲存共逾4.1萬元。」謝太太並說,「我翻了保單,滿13年度可領回的保險金為37.3萬元,比總繳保費多了快3萬元。」再看他們向富邦人壽投保的分紅保單,計算保單價值準備金的預定利率為年利率2.25%,分配紅利盈餘率70%;迄今保費共繳了73多萬元,連續十二年每領1.25萬元生存保險金共15萬元,今年富邦通知還會加給1,118元的紅利增額/分享金增額。謝太太說,「我細看保單,載明今年解約金為42.2萬元,比我總繳保費扣掉已領生存保險金後的58萬元還少了16萬元,因此提前解約一定不划算。」富邦人壽執行副總董采苓點出重返「分紅保單」市場,考量保戶風險性。(圖/報系資料照、CTWANT合成)「其實分紅保單就是類儲蓄險,保戶看重紅利與複利效果,保險公司則是透過收取大量保費,拿去市場找標得投資,賺取利差,再分享一些盈餘給保戶」,「這也是保險集中大眾資金去助人、自助的初衷,分紅保單的保費是需放進『專款專戶』專做投資,不能挪去做其他用途。」保險資深業務副總說。該資深副總分析,分紅保單為壽險公司在身故給付、解約金等傳統保證給付項目之外,還額外把死差益、費差益、利差益等紅利,依規定至少分紅70%給保戶,壽險公司最高只能拿30%。無論分紅保單的紅利來源與計算方式如何,一律載明「不保證每年分紅」,因此當分紅保單給的紅利愈少到沒有,漸漸失寵,本土保險公司也難再新推新商品。為何富邦人壽重返分紅保單市場?「它對客戶的風險介於利變型保單跟投資型保單之間,分紅保單的資產配置比較多在股票,保戶持有年期夠長的話,拿到的報酬率會多於利變型商品,報酬率的波動也不會像投資型商品那麼大。」富邦人壽執行副總董采苓向記者解釋。富邦人壽目前上市的四張分紅保單,有躉繳型長紅及三年期、六年期的年年分紅終身壽險,首先強調「不保證給付紅利」,「年度保單紅利也是在契約屆滿第2年起,每一保單週年日給」,但每年紅利金額不同,依當時宣告為準;終期保單紅利則是等到保單屆滿第5保單年度起,因身故、完全失能、保障期滿或終止契約時給付。「不保證有紅利,滿期要三、六年,保戶會願意等嗎?還不如去買高配息ETF、債券等,不會被綁很久。」一名保險業幹部語帶保留地說,「分紅保單適合願意長期投資,重視壽險保障、傳承的保戶。」以富邦人壽今年最新推出的四張終身壽險分紅保單來看,有台幣與美元計價兩種,分為躉繳型與3年期、6年期,「保證給付」皆有壽險保障的身故保險金或喪葬補助費、失能保險金以及保戶屆滿110歲仍活著的「祝壽保險金」。紅利則為「不保證給付」,來自分紅保單的死差、費差及利差,其中以利差益為主要來源,也就是分紅保單實際投資收益率「高於」保單計算保單價值準備金之預定利率;紅利數值為假設不同投資報酬率,據了解業界多會以低分紅3.0%、中分紅5.5%、高分紅6.0%來預估,且通常保險公司會以「中分紅」為目標。因此,當這一家保險公司經營投資好不好,攸關分紅保單保戶能不能拿到紅利,除了看會達到「低分紅、中分紅、高分紅」哪一階段,還要了解保險公司允諾分享給保戶的紅利盈餘%數,依法規不能低於70%。據悉,目前英商保誠人壽即拿出「連續十年逾100%中分紅成績」,而中分紅投資報酬率4.5%,加上保費預定利率,依保誠人壽揭露平均保戶實質總報酬約2.91%;而且,保誠人壽允諾紅利盈餘分配給90%,富邦人壽則是依法令規範保戶可分配盈餘70%以上,並明訂於保單條款。也就是說,當民眾投保「分紅保單」且看重「可分享公司盈餘的紅利」時,便可多了解富邦、保誠人壽會將「分紅保單」的保費拿去做的投資績效,以及紅利分配率的計算方式。
壽險業力拼轉虧為盈!富邦人壽賺最多領先 南山人壽奪2月獲利王
各家金控陸續公布2月自結盈餘財務,以保險業單月獲利表現來看,南山人壽(5874)2023年2月自結獲利14.3億元為壽險業之冠,其次為富邦人壽。南山人壽2023年合併新契約保費52億元,受惠於穩定的經常性收益及掌握市場波段實現資本利得,2月份合併損益為14.3億元,累計今年前2月自結獲利1.1億元;2月合併新契約保費52億元,以傳統型躉繳商品為銷售主力,尤以利變壽商品業績表現突出,長照商品新契約保費逾14.7億元蟬聯市占第一;去年外溢保單新契約銷售件數逾67萬件,較前一年翻倍成長,連續四年第一。富邦人壽2月稅後淨利10.27億元,累計前2月稅後淨利24.17億元。前2月初年度保費收入141億元,總保費收入480.48億元,估皆業界第二,2月初年度保費75.69億元較上月成長15.9%,主要來自投資型成長30.5%與利變型商品表現,其中投資型較上月、利變型較上月成長12.0%,另持續穩固長期經營利潤,強化分期繳銷售,分期繳商品較去年同期成長73.1%。台灣人壽2月受惠於美元升值且投資方面有處分利益挹注,單月稅後獲利2.46億元,今年則虧損9.56億元;持續導入高價值商品策略及多元化投資布局,損益兩平率持續降低,2022年初年度保費收入市占率為7.4%,業界排名第五。中國人壽受聯準會持續升息,台美利差擴大影響,整體避險成本仍維持高點;二月份稅後獲利為2.08億元,今年前二月累計稅後損失5.83億元。國泰人壽2月稅後淨損11.8億元,累計稅後淨損26.0億元。2月初年度保費及初年度等價保費分別為90億元及38億元,為業界第一。隨農曆年假結束,民眾偏好具資產累積功能的商品,帶動理財型商品銷售回溫,投資型商品單月初年度保費收入較上月成長20%;美元傳統理財型商品初年度保費收入較上月成長11%。A&H商品初年度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13%。
金控獲利王再發威!富邦、國泰今年大賺近2,700億元
國泰、富邦兩家金控今天(10日)公布營收,今年累計前十月的獲利,雙雙各破千餘億,總計近2,700億元,成長幅度皆超過80%,為國內金控史再創新里程。國泰金分析,今年以來受惠於經濟復甦及金融市場上行,各子公司皆有亮眼表現,獲利再創歷史新猷。富邦金控(2881)2021年10月自結稅後淨利56.04億元,累計今年前10月稅前淨利達1,558.19億元,前10月稅後淨利1,358.15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 82%,每股盈餘EPS達11.81元,續居金控每股獲利王寶座。國泰金控(2882) 2021年10月份稅後淨利57.6億元,累計稅後淨利達1,279.4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88%,累計獲利續創歷史新高,旗下各子公司國泰人壽、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國泰證券及國泰投信的單月及累計獲利皆創同期新高。富邦金控總經理韓蔚廷指出,今年富邦金控累計前10月稅後淨利、每股獲利雙雙續創歷史新高,子公司富邦人壽、富邦產險、富邦證券的獲利也是創新高,由於匯兌損益與避險成本均持續大幅優於去年同期,利變型商品較去年同期成長約26%,富邦人壽稅後淨利983.13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9%,表現亮眼。富邦證券獲利達63.30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2%,主要受惠於10月台股量能與上月相當,加權指數逐步回升,今年1~10月台股日均值約4,900億元,帶動富邦證券經紀、財管、承銷及金融交易收入較去年同期顯著成長。國泰金則分析,旗下的國泰人壽今年獲利已達1,032.4億,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20%,反映投資績效良好,避險成本顯著下降,保險本業死費差穩定貢獻獲利,以及商品策略切中市場需求,帶動營運續創佳績。國泰證券獲利18.4億元成長72%,持續受惠今年以來國內外股市交易活絡,零售投資人積極參與市場,與數位證券服務的快速普及,其中,台股、複委託經紀業務、定期定額業務表現持續創下佳績。
27元投資術3/類全委保單二千億神秘操盤手曝 股票型、債券型基金這樣買
包括國泰人壽等多家壽險公司類全委(類似全權委託代操)保單基金帳戶,委託國泰投信投資操盤部位達新台幣二千億元,操盤手之一的投資型商品部主管粘逸尊分析:「美國總統拜登政府提出一‧九兆美元的經濟刺激政策,市場預期直接受惠者為基礎建設及新能源建設,金融、汽車、電動車、太陽能及風電產業均大漲,顯示市場邏輯持續押寶拜登在完全執政下,能落實政策承諾。」「在沒有惡性通膨的前提下,股市漲幅明顯優於債市,且以新興市場漲幅最為兇猛。再看產業類別,循環類股及小型股的表現通常優於成長股。2020年代操的主要帳戶投資報酬率即達13至16℅,以境內外基金為主,著重於股票型基金多於債券型基金。」粘逸尊說。央行總裁楊金龍去年曾說:「新台幣匯率28元或許成新常態。」如今新台幣匯率更游走於27字頭。(圖/黃鵬杰攝)除了股債,美元保單近期也成為台灣投資人的理財選項。「許多民眾趁美元便宜,購買美元保單,像是利變型商品(依宣告利率變動計算保單價值的商品)、分紅保單等儲蓄型商品,可賺到匯差,未來若要用這筆錢,也賺到了利息。」對此,磊山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總監王鈺婷建議:「年輕的小資族群可選擇分紅保單,年紀較長者可考慮免體檢、額度較高的美元保單,規劃未來資產傳承。」
哪一家壽險公司做得好? 關鍵6數據揭密
壽險業2026年之前進入「黎明前黑暗」的轉型期,保發中心董事長桂先農11日首度揭露影響壽險未來經營的六大關鍵數字,第一就是壽險海外投資逾新台幣18.2兆元,其中有12%是完全未避險,只要新台幣升值1%,壽險業匯損就達350億元;二是壽險業投資國內外股市市值逾2.23兆元,股市每增減10%,壽險未實現利益或損失就增加2,200億元以上。第三是壽險業2020年業務並未受新冠肺炎影響,但因全球降息,長期持續的低利率環境預估要到2026年,壽險業宣告利率下降、保單責任準備金下降,保單內部報酬率(IRR)跟著下降,利變型商品占率也將跟著逐年下降,前10月總保費2.55兆元,衰退9.6%,估計全年亦是衰退,2019年壽險總保費已衰退1.28%,預期2021年應也是衰退趨勢,即壽險總保費將連續三年衰退,但桂先農強調,銷售保障型商品是增加死差益,降低利差損風險,是朝健康方向發展。第四是壽險業從2012年開始就每年試算資產負債適足性及準備金缺口,近5年壽險業增資金額高達新台幣4,707億元,桂先農說,加上保險局要求獲利儘可能保留在帳上,接軌大魔王會計IFRS17的缺口已越來越小,增資壓力「已減緩相當大的程度」。第五是接軌IFRS17與新清償能力ICS2.0,各險公司都需要聘請外部顧問、精算系統升級、導入新資訊系統或擴大資訊引擎,估算小型公司至少2~3億元,大型公司則要5~15億元以上的成本。亦即22家壽險公司可能要花逾百億元,更新資訊系統與作相關接軌準備;而小型公司商品要朝低資本計提發展,如投資型保單,若無法轉型者,恐面臨併購。第六就是國內欠缺投資工具,公債及公司債等利率極低,壽險業平均責任準備金利率逾3%,等於投資國內標的就會出現「利差損」,所以壽險業逾6成資金投資海外,桂先農建議,若能開放壽險資金投資長照機構,符合高齡化社會需求,讓照護可以差異化,由政府提供基礎保障,但也有壽險業者提供的「商務艙」供民眾選擇,亦可引導壽險資金投資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