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大腦
」抓癢成商機!美國新興放鬆療法 專家曝嗨翻天原因
「抓癢」居然能成為商機,在美國邁阿密就有人創立了「抓癢女孩」(TheScratcher Girls)工作室,提供消費者客製化的「抓癢療法」,從客人的背部、四肢到頭皮、耳廓,這項療程每小時要價約新台幣4100元,不過這項很夯的服務卻讓業者有時候感到困擾。《紐約郵報》報導,55歲的東妮(ToniGeorge)在邁阿密提供這種客製化的服務,她會運用7.5公分長的專業美甲,為客人服務,據東妮表示,這種療程能為顧客帶來前所未有的放鬆感,許多人甚至在過程中不自覺睡著,有的人還會忘我發出舒服的呻吟。隨著口碑發酵,東妮的服務需求不斷擴大,不僅在邁阿密有固定客群,如今業務還擴展至紐約、洛杉磯和費城,東妮甚至計畫將觸角延伸到歐洲,針對東妮的服務,美國仙納杜亞大學(Shenandoah University)生物醫學科學教授理克雷格(CraigRichard)表示,其實輕柔的抓癢能夠刺激大腦釋放「快樂荷爾蒙」,更深層的就是觸發大腦中「自主感官經絡反應」(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也就是所謂的ASMR。這種反應會帶給被抓癢的人感到酥麻、飄飄欲仙的感受,包括身心能達到極度放鬆的狀態。這或許就是顧客對抓癢服務如此著迷,願意付出高額代價。根據報導,這項療程每小時要價130美元(約新台幣4,100元)的本意卻常被曲解,曾有男性顧客提出逾越服務,像是抓乳頭或下腹部位等,對此,東妮表示,自己的服務不涉及性暗示,但卻常遇到「想色色」的顧客,讓她相當困擾。東妮在美國邁阿密經營創立「抓癢女孩」工作室,提供客製化的「極致抓癢療法」服務。(示意圖/Pixabay)
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成治療新解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36歲的張先生(化名)是竹科知名科技大廠的中階主管,常出現莫名的害怕與緊張感,因此被診斷為恐慌症,也曾接受過30多次的經顱磁刺激治療仍未見病情好轉,後來接受NIRS腦功能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的是躁鬱症,接受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並可回歸正常生活。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表示,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其實都是精神科門診常見的疾病,三種病症確實有許多共同的症狀,目前臨床上多靠醫師問診跟患者主訴症狀來進行判定,確實容易造成誤判的情況,導致病情未能即時有效獲得控制,延誤治療黃金期。躁鬱症患者半數未求助!專家:精準診斷是關鍵據統計,全台約30萬人深受躁鬱症所擾,其中高達5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患者在躁期可能感到情緒興奮、精力旺盛、睡眠需求減少、行為衝動。至於在鬱期則表現為沮喪、失去興趣、精神疲憊、睡眠困難等症狀;其中鬱期往往對患者的個人生活、工作帶來巨大的痛苦負擔。周伯翰院長表示,約有60%的躁鬱症患者常被誤當憂鬱症治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精準診斷在臨床上相當重要。新竹科學園區職場霸凌事件時有耳聞,根據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全台精神疾病門診件數正逐年增加中,2022年和2016年相比,複合年均成長率為4.8%,其中新竹市又以6.2%的成長率,勇奪全台第一,足見新竹市不僅僅是全台「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台精神壓力最大的城市。周伯翰坦言,診間收治的患者有逾半數都是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多數更是來自數一數二的知名科技大廠,許多人也像上述個案一樣,因職場上的高工時、高壓力而導致精神狀況明顯出現問題。先診斷再治療!近80%患者症狀顯著改善周伯翰進一步說明,目前臨床上仍仰賴憂鬱症篩檢量表評估、搭配醫師問診,以及患者自我描述症狀來進行病症判斷,他希望能夠將『精準診斷』的概念導入,引進NIRS腦功能檢查,其原理是利用近紅外光偵測大腦前額葉在執行語言測驗時的活性,來區別患者到底是罹患憂鬱症、躁鬱症還是思覺失調症。因患者多來自園區,身為高知識分子的他們即便是就醫,也十分相信科學化的數據分析與論證,且不希望因為病情誤判而影響病情,因此約有7成的患者都會要求先進行NIRS腦功能檢查後再接受相關治療,經過NIRS腦功能檢查後,確實有近80%的患者在結合藥物治療與非侵入性的腦刺激治療後,都可獲得顯著的症狀緩解與改善。不僅僅是著重精準治療,為了更優異的精準治療效果,診所引進新式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周伯翰解釋新式治療系統屬於深部經顱磁刺激(Deep TMS,簡稱dTMS),相較傳統TMS儀器可同時刺激到大腦其他區域,達到更廣泛與更深層的刺激範圍,這是一種特別且無法替代的治療模式。研究指出dTMS緩解患者憂鬱症狀2021年衛福部正式准許dTMS可用於重度憂鬱症治療應用,所謂的dTMS是藉由磁力線圈引起短暫、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電磁脈衝,使磁場經由頭顱到達大腦皮質,透過電流變化得以重複刺激失調的腦區域與神經活動,進而造成大腦神經迴路發生變化,根據2020年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研究指出,針對不同憂鬱症類型的患者症狀,需要刺激的大腦前額葉位置不盡相同,因此透過dTMS廣泛刺激大腦前額葉的特性,可以同時針對憂鬱症患者不同類型的症狀進行刺激,達到提升憂鬱症狀改善的速度與療效的目的。
藥劑師警告12種「絕不能與咖啡同服」藥物 部分感冒、過敏藥也中標
對不少人來說,每天早上一杯咖啡,是開啟忙碌一天的鑰匙。不過有藥劑師警告,某些藥物不應與咖啡一起服用,否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副作用」。英國《每日郵報》訪問了任職於網路藥房「SingleCare」的藥劑師珍妮佛布爾喬亞(Jennifer Bourgeois)博士,以及明尼蘇達大學醫學中心的藥劑師哈維恩格漢彌爾頓(HaVy Ngo-Hamilton),點名了12種藥物,警告不應與咖啡同時服用。一、抗抑鬱藥布爾喬亞指出,咖啡因可能會與抗抑鬱藥發生互動,導致血壓危險性上升。特別是老一類的抗抑鬱藥,如三環類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會阻止身體正常代謝咖啡因,導致其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引起持續的高心率和高血壓。藥物例子:氟伏沙明(Fluvoxamine)、苯乙肼(Nardil)、反苯環丙胺(Parnate)。二、非處方感冒和過敏藥部分非處方感冒藥含有偽麻黃碱(pseudoephedrine),會刺激大腦反應。與咖啡一起服用可能會加劇這些症狀,使人感到焦慮和緊張。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這些藥物。藥物例子:偽麻黃鹼(Sudafed)、呱芬那辛(Mucinex)。三、糖尿病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任何含咖啡因的飲料都會增加血糖水平,咖啡內有糖或奶更是如此,因此又喝咖啡又服糖尿藥,會降低藥物效果;建議先密切監測血糖水平,再決定應與咖啡同服這類藥物。藥物例子:胰島素(insulin)、二甲雙胍(metformin)。四、抗生素布爾喬亞指出,某些抗生素會抑制咖啡因的代謝,導致血液中咖啡因水平上升,使人感到心跳加速和緊張。藥物例子:環丙沙星(Cipro)。五、薄血藥(抗凝血藥)咖啡因會抑制薄血藥的分解,使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一旦身體有輕微損傷,可能導致過量出血。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服用薄血藥後至少等待6至8小時再喝咖啡。藥物例子:華法林(warfarin)。六、降壓藥咖啡因會增加心率和血壓,與降壓藥的效果相抵。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喝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降壓藥。藥物例子:β受體阻滯劑(beta blockers)。七、甲狀腺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任何食物或水(包括咖啡)都會減少身體對這些藥物的吸收率。建議空腹用水服用這些藥物,並等待30至60分鐘後才再攝取咖啡因。藥物例子: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八、阿茲海默症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使血腦屏障變緊,減少阿茲海默症藥物進入大腦的效果。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才再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藥物例子:多奈哌齊(Donepezil)、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ivastigmine)。九、骨質疏鬆症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減少身體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吸收,使其效果減弱。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骨質疏鬆症藥物。藥物例子:利塞膦酸(Risedronate)、伊班膦酸(Ibandronate)。十、哮喘藥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加劇哮喘藥的副作用,包括易怒和不安等。建議在喝咖啡4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哮喘藥。藥物例子:氨茶鹼(aminophylline)、茶鹼(theophylline)。十一、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藥物布爾喬亞指出,咖啡和ADHD藥物均屬興奮劑,合併使用會導致過度刺激。藥物例子:阿得拉(Adderall)、哌甲酯(Ritalin)。12 抗精神病藥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減少身體對抗精神病藥的吸收,使其效果減弱。建議躁狂症發作時完全避免咖啡。藥物例子:氯氮平(clozapine)、利培酮(risperidone)、奧氮平(olanzapine)。
杜絕社群網站干擾生活 美青少年回歸「功能性手機」
雖然目前全球主流手機均為智慧型手機,但由於社群網站服務所引起的人際關係問題越演越烈,因此目前有不少美國青少年選擇捨棄智慧型手機,回歸使用更傳統的「功能性手機」。根據《BBC》報導指出,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過量的使用社群網站,會過度刺激大腦中產生成癮物質的區域。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社群網站的使用與心理健康負面影響(尤其是兒童)之間有明顯的關聯。除了學界提出不少因為社群網站而延伸出的問題外,其實社群網站的普及也造成不少青少年之間的人際關係問題,目前美國Z世代(1990至2010年出生)的青少年,開始轉頭去選擇使用功能性智慧型手機。擁有知名Nokia品牌使用權的HMD Global,先前就曾推出一系列的「功能性手機」,結果其銷量從2022年起,每月銷量就不斷上升,甚至有單月銷量破萬的紀錄。而根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資料顯示,過往功能性手機的銷量主要來自於中東、非洲、印度等地,但如今已經有明顯的改變。一名育有5歲小孩的家長也表示,他近期將自己的手機更換成傳統的功能性手機,原因是他自認必須要「調整自己的使用習慣」,而他也表示,當自己換成功能性手機後,就不會在像之前那樣耗費大量時間在手機的社群網站上,自己反而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小孩。
肥胖加上慢性病纏身 「減重藥物控制食慾」他成功找回健康
35歲男在科技業工作,因工時長、缺乏運動,導致身形肥胖。最近員工體檢結果顯示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脂偏高,肝指數也異常,就醫診察發現他的體重112公斤,腰圍超過100公分,血壓稍微偏高136/86 mmHg,確定診斷為代謝症候群,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患有重度脂肪肝。多元方法應對肥胖 全方位減重有攻略A男曾多次嘗試減肥但成效不彰,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尚賢建議,規律運動及調整飲食,並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減重藥物控制食慾及降低飢餓感。A男藉著藥物和重新塑造的健康生活型態,在三個月內成功減掉五公斤,血糖和肝指數異常也有所改善。吳尚賢醫師強調,減重的基本原理來自於能量的負平衡,亦即消耗的能量多於攝取的能量,一個全面的減重計畫應包含飲食控制及運動。飲食降低能量攝取,減少高醣、高油脂的食品,增加蔬果與高纖全穀來提供飽足感,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食;運動方面建議達到每週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兩者都對健康有顯著益處。減重藥物「腸泌素製劑」 有效控制食慾吳尚賢醫師指出,衛生福利部近年核准的減重藥物腸泌素製劑成為食慾控制困難者的救星。腸泌素是由腸道分泌的賀爾蒙,除了能增加餐後胰島素分泌來改善血糖控制,也會減緩胃排空跟刺激大腦產生飽足感,幫助減少進食量。此外,針對嚴重肥胖的病人,減重手術也是一個快速有效的方法,目前健保署核可的適應症為BMI≧37.5 kg/m2,或BMI≧32.5 kg/m2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肥胖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 搭配生活習慣調整避免復胖吳尚賢醫師醫師表示,肥胖不僅是一個外在美問題,更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肥胖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積極改變生活型態對於肥胖病人帶來健康益處不言而喻。對已出現併發症的肥胖病人,透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評估使用減重藥物,搭配飲食調整和運動,通常有良好效果,但藥物建議持續至少半年以上,停藥之後也應盡量維持調整過後的健康生活,減少復胖機會,為健康保駕護航。
夏季重傷害3/遠離癌症體質!必吃4食物增免疫力 減糖9水果過癮又健康
夏季想遠離癌症風險,專家推薦4種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包括蕃茄、梅干、大蒜和薑。另外也推薦9種當季水果,包括百香果、奇異果、紅龍果、美濃瓜、西瓜、哈密瓜、水梨、水蜜桃、芭樂,它們不僅富含維生素C、A等營養素,而且都屬於低糖度水果,可以滿足糖癮又健康。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消費的總糖量約為60萬公噸,每人每年平均吃掉26公斤的糖,換算成每天的攝取量為72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糖份攝取量(25克)的將近3倍。糖癮讓人無法自拔,且會增加癌症風險。程涵宇營養師說,糖癮的可怕之處,在於讓你不停地想吃東西!「研究顯示,攝取甜食會刺激大腦的獎勵機制,即使不感到飢餓,但大腦仍然會持續渴望攝取糖份,進而增加體重以及體脂肪。」以果糖為例,進入體內就會刺激多巴胺對下視丘的作用,而增加進食量。如果想戒糖,程涵宇建議先減少液態糖、再減少固態糖。「液態糖是指任何甜甜的飲料中所含的糖,例如手搖飲、碳酸飲料、果汁、能量飲,飲料中的糖分通常高度濃縮,容易大量飲用而不會有飽的感覺,只會越吃越多。」如果想要滿足一下糖癮,低糖的夏天當季水果則是不錯的選擇。「甜度從高到低,依序為百香果、奇異果、紅龍果、美濃瓜、西瓜、哈密瓜、水梨、水蜜桃、芭樂。」程涵宇說,百香果高纖有助腸道健康,搭配無糖綠茶就能取代含糖飲料,而芭樂糖份低,既有維生素C又高纖,非常適合天天吃。可利用夏天盛產的百香果搭配無糖綠茶自製天然飲料,遠離手搖飲的糖害。(圖/報系資料照)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則推薦蕃茄、梅干、大蒜和薑來提升免疫力,她認為蕃茄富含的蕃茄紅素抗氧化力強;梅干則富含消除疲勞的檸檬酸,能提升代謝與免疫力。大蒜可提振食慾,且研究證實能降低乳癌、大腸癌罹患的機率;薑的強力殺菌力,可以提升因中暑而降低的免疫力,也有預防癌細胞繁殖與活性化的效果。程涵宇則提醒,台灣梅干大多含有較高的鈉,甚至含有許多添加物,建議可以柑橘類水果取代,例如柳橙、柑橘、萊姆、檸檬、柚子等,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和其他抗氧化成分,研究顯示,維生素C可以破壞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4秘訣打造不發炎體質。(圖/ 程涵宇營養師提供)
快報名!長照機構開徵「打麻將志工」 陪打條件曝光
還有這種好康!台北市一間長照機構日前徵求「陪打麻將志工」,希望民眾能在下午時段陪院內長者們「摸幾把」。文章曝光後讓不少網友躍躍欲試。位於松山區的「愛馨居家長照機構」, 日前在臉書貼出招募打麻將志工文章,希望大家能在每星期一下午2點到3點50分陪長者打麻將,也「可提供志工時數」。不過,雖然有不少網友想陪打,還有部分網友認為陪打麻將能幫助長者預防失智,不失為一項善舉,可惜長照機構只限「65歲以上」或「大學生」陪打,讓許多人感到可惜。另據《Hello醫師》報導,研究指出固定從事「心智活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鮮少進行心智活動的人減少近5成,顯示多從事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或創造性活動,能增強腦細胞間神經有效連結,降低失智症罹病風險,而打麻將、玩撲克牌、下棋、運動與社交,就被認為能減緩失智症。不過,胡廷岳藥師曾指出,「單純」打麻將有時不是真正在動腦,一旦把打麻將等減緩失智症風險的行為變成「習慣」、「反射動作」,實際上就是沒訓練到大腦。重點應在於學習有點挑戰的新事物、新知識,讓大腦感到像運動時「微微不舒服」,才有訓練到大腦。他表示,自己外公外婆很會打麻將與游泳,但最後還是罹患失智症,因此要用打麻將減緩失智,應該要讓平常沒打麻將的人玩,這樣才會動到腦,打麻將減緩失智症不能適用於每個人。不過,長照機構徵求陪打員,依然能讓長者們動動腦、與不同的人接觸,讓生活更加繽紛。
解答巧克力%數差異! 專家曝每周吃5次心臟病風險降低57%
許多人會好奇,巧克力包裝上面標記的%數,差異到底在哪。對此,營養師Ricky分享,其實黑巧克力的%數,代表的是「可可粉」與「可可脂」的總固體含量,剩下的就是其他添加物的含量。營養師Ricky日前在Instagram上發文,指出許多人對於巧克力包裝上標記的%數差異,有相當大的疑問。對此,他解釋,其實那個%數,是可可粉與可可脂的總固體含量,剩下的就是其他添加物的含量。營養師Ricky還分享,其實適量食用黑巧克力的好處有很多,黑巧克力很適合拿來當減脂期的點心。因為黑巧克力裡面,含有纖維質與礦物質鐵、鎂、錳、銅等,3小片的黑巧克力約100大卡,嘴饞的時候,稍微適量的吃三小片,就能幫助解決對零食的渴望。另外,營養師Ricky指出,研究表明,黑巧克力能刺激大腦中與愉悅相關區域的神經活動,幫助減輕壓力、改善情緒及認知功能。而根據《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研究顯示:每個禮拜吃五次以上黑巧克力,可將患上心臟病的風險降低 57%。最後,黑巧克力中的黃酮醇可以幫助防止陽光的傷害,並增加皮膚密度和水分,還富含的多種的營養素,像是「錳」,可以有效幫助膠原蛋白的產生。
增愛情荷爾蒙看這12招 醫:愛愛完男生勿忘做「這動作」
許多男女常因相處一陣子,感情逐漸變淡,或少了新鮮感。對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表示,這是荷爾蒙反應,而他也分享提升催產素的12招,恩愛完更要抱抱另一半,而不要倒頭就睡。黃軒說,熱戀時需要荷爾蒙,名為神經成長因子,之後要維持良好關係,就需要催產素,「神經成長因子(NGF)在戀愛初期會大量釋放,使人感到愉悅和興奮。然而,這種狀態通常持續1年左右(12個月~24個月),然後NGF水平會回歸正常,意味著浪漫愛情的強度會減淡。」黃軒表示,如果超過1年,就需要擁抱和鼓勵,「通常在大腦分泌的物質NGF,不會超過於一年的時間,但此時如果雙方的關係想要繼續維持的話,接下來你需要的荷爾蒙叫催產素(Oxytocin)」黃軒指出,「催產素,被許多人稱為『愛情荷爾蒙』,在人類情感和生理功能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從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到調節生理過程,催產素的影響深遠。」而他提供的一些建議,只是日常生活中夫妻的相處之道。1.身體接觸:黃軒表示,「無論是擁抱、親吻還是撫摸,這些親密的身體接觸都能促使催產素上升。特別是在男性中,與所愛之人的接觸會釋放更多的催產素。」2.正面語言:黃軒說,「受到他人的讚美和肯定,會使人感到被愛和被尊重。此時,催產素的釋放會加快,幫助增強這種正面情感。」3.真誠傾聽:黃軒指出,「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和被接受。細心地聆聽他人,放下手中的手機和其他干擾,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從而提高催產素的分泌。」4.開懷大笑:黃軒說,「無論是嬉戲的孩子還是成年人之間的玩笑,笑容和笑聲都能快速地提高催產素。此外,笑容有著神奇的傳染力,它能夠引發更多的正面情感。」5.冥想和祈禱:黃軒解釋,「定期的冥想或祈禱不僅能夠放鬆心靈,也能夠平衡體內的荷爾蒙,使催產素得到合理的釋放。」6.規律運動:黃軒說,「適量的運動能夠帶來良好的心情和生理效益,其中之一就是增加催產素的分泌。走路、瑜伽等輕型運動同樣有效。」男性中與愛人身體接觸,會釋放許多催產素。7.允許自己哭泣:黃軒表示,「哭泣是情感的一種宣洩方式。當情感得到宣洩,壓抑的情感得到釋放,身體也會分泌更多的催產素,幫助我們回到平靜的狀態。」8.無私給予:黃軒說明,「無論是物質上的給予還是情感上的分享,慷慨的給予總能帶來深厚的快樂和滿足,從而促使催產素的釋放。」9.發揮創意:黃軒指出,「進行創作活動,如繪畫、手工、寫作等,不僅可以讓人放鬆心情,還可以刺激大腦中與催產素有關的部分,促進其釋放。」10.養寵物:黃軒說,「與寵物的互動和接觸會帶來許多的樂趣和親密感,也能夠迅速地提高體內的催產素。」11.做呼吸練習:黃軒表示,「如深呼吸、正念呼吸或瑜伽呼吸。這些練習可以放鬆身心,減少壓力激素,增加催產素和其他快樂激素的分泌。」12.看感人有趣影片:黃軒說,「如小寶寶、小動物或小喜劇片段。這些影片可以引起正向的情感反應,激發催產素和其他神經遞質的釋放。」黃軒強調,男女產生催產激素的時間點不同,恩愛完女生高潮後需要男性擁抱,而男生高潮後的擁抱,只是想睡覺。黃軒提醒,「記得趕快去抱抱你的另一半,那是可以增加催產素和其他快樂激素的分泌喔!」
喝熱飲能降溫嗎、哪些情況不宜喝? 專家這樣說
當氣溫居高不下,來杯冰涼的手搖飲消暑暢快!不過有的國家偏好喝熱飲降溫,例如日本、孟加拉、印度和沙烏地阿拉伯,熱茶一整年都受到民眾歡迎。這聽起來似乎有違常理,喝下熱氣騰騰的飲料是否能讓人在炎熱的天氣裡降溫呢?倫敦國王學院研究體溫調節的藥理學教授彼得麥克諾頓(Peter McNaughton)表示,只要天氣不過度潮濕,喝熱飲確實可以降低人的體溫。熱飲和辣椒類似 刺激神經調降溫度許多人發現熱天喝熱茶可以提神,在傳統中醫中,特定茶飲即使泡熱飲也具有清涼的特性。熱飲真的能讓人在炎熱的天氣裡降溫嗎?麥克諾頓說明,如果飲料溫度比人體溫度高,一開始喝下去會讓人感到更熱。但是人類和所有恆溫動物一樣,會不斷調整體溫以保持恆定的內部溫度。熱飲和辣椒類似,會刺激人體神經中的一種名為TRPV1的受體(離子通道蛋白,能傳遞熱覺、痛覺等訊號),告訴身體需要降溫。為了調節體溫,身體會開始排汗。大量汗水黏在皮膚上令人備感不適,但如果有微風或風扇,吹過的空氣有助於汗水蒸發,帶走熱量。總體來說,人體維持生命與出汗相關,流汗可以幫助人類在地球表面高溫地帶生存,至少在乾熱條件下是這樣。不過在高濕度情況下,人體出汗的效果較差,因為空氣中已經充滿了水蒸氣,皮膚無法吸收那麼多的水蒸氣;也因此在高濕度下,適合人生存的溫度就降低許多。2012年發表在《生理學報》(Acta Physiologica)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汗水蒸發後,喝熱飲可以幫助人體暫時降溫。這項研究觀察了騎自行車的人在乾爽氣候下騎車速度是否快到可產生微風,這是讓汗水蒸發的理想條件。相反的,冷飲會降低體溫,然後刺激大腦減少出汗,使體溫回到基礎水準。美國國家衛生院於2018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若是風較小、濕度較大或存在其他出汗障礙(例如消防員穿厚衣服),透過飲用碎冰來降溫,會比較有效。麥克諾頓表示,冷水肯定會讓身體更冷,它也會抑制出汗。如果人已經熱到大汗淋漓,那就非常適合喝冰水。感知口渴能力下降 年長者應多喝水倫敦大學學院的臨床研究員西尼巴努(Cini Bhanu)研究了英國年長者的飲水情況,對許多長者來說,含咖啡因的熱茶通常是他們習慣喝的飲料。就算不是水,而是喝10杯茶,也對人體保持充足水分有好處。由於感知口渴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巴努建議年長者無論是否感到口渴,都盡量全天喝水。另外,喝茶的人添加奶油、糖或鹽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可以像運動飲料般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電解質。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不宜喝熱水職場熱量諮詢專家馬特布里爾利(Matt Brearley),也發現了人們對飲料溫度和水分的另一項誤解。2017年《工作安全與健康》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雖然許多戶外工作者熱愛冰水,但他們誤認為寒冷會衝擊身體系統,經常避免飲用冷水。由於這種觀念,許多戶外工作者攝取水份的總量更少,體內水分也更少。布里爾利在澳大利亞炎熱潮濕的地區工作,當地工人由於容易出汗,難以降溫,很少喝冷水若熱水。他建議戶外工作者「想喝冰水就喝」,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時間與冷氣來維持人體運作。不過有一種情況應避免喝熱飲,專家提醒,當身體無法擺脫多餘的熱量,產生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症狀,此時就建議避免喝熱飲,免得適得其反。 原文出處:Can hot drinks help you cool down?
夏天炎熱 專家教你12種不冷氣就會涼的方法
暑假進入下半場,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指出,雖然炎熱天氣可以促進有趣的夏季活動,但人體不可過熱太久,否則會損害大腦和身體器官。人體可以透過排汗自然冷卻,但若流汗仍無法讓人體降到適度溫度時,就會增加熱痙攣、熱水腫和中暑等風險。無論是停電、忍受酷熱還是想省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推薦12種方法,讓人不吹冷氣也能舒適生活。NG降溫法:冷藏或冷凍棉被或衣服有的人可能會將棉被或衣物拿去冷藏或冷凍。佛羅里達大學農業和生物工程名譽高級講師溫德爾波特(Wendell Porter)表示,這並非好主意,由於低溫的織品會從人體吸收大量熱量,因此會在短短幾分鐘內變熱,織物甚至可能因為潮濕而發霉,「你絕對不會想要這麼做的。」1攝取足夠的水分當感到炎熱和臉潮紅時,給自己補水是降溫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水溫並不是重點,因為喝進人體就會加熱。如果身體感到炎熱,需要涼一下,沒有足夠的水分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身體是通過排汗來冷卻體溫。2沖冷水澡+薄荷肥皂洗冷水澡或泡澡有助於降低核心溫度,幫助身體降溫。如果想要增加清涼感,可以嘗試使用薄荷肥皂,薄荷油中的薄荷醇會刺激大腦受體,讓身體感到涼感。3在脖子或手腕上使用冷感毛巾將冷毛巾或冰袋放在手腕上或掛在脖子上,能夠冷卻身體。這些脈搏點是血管靠近皮膚的區域,因此可讓人體更快速降溫。4使用箱型風扇將箱型風扇朝向房間的窗外,將熱空氣吹出去,以冷空氣取代室內空氣。清晨與夜晚時打開房子兩側的窗戶,有助於促進通風,再加上開電風扇,可以讓降溫速度更快。不過,記得在日出時關閉窗戶,且在日落後再打開窗戶。只要待在電風扇附近,就能夠降低體溫。5關上窗簾或百葉窗若窗戶面朝太陽的方向(東邊與西邊),建議拉上窗簾或百葉窗,以防止陽光直接進入房屋,並使內部升溫。另外還可以安裝遮光窗簾來隔離房間並減少白天升溫。6睡在透氣的床單上棉花是最透氣的織品之一,因此睡在純棉床單上可以幫助人在夜間保持涼爽。棉紗的紗支數越低,透氣性就越好。這是因為每平方英寸的紗支數越高,編織的數量就越多。7在地下室就寢如果溫度太熱而無法入睡,可嘗試睡在臥室以外的地方睡眠。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因此可睡在家中較低的樓層較低或地下室,即可在夜間體驗涼爽的溫度。8關上沒人使用房間的門如果家中房間沒有通風口或沒人使用,可關上該區域的門,以將冷空氣控制在房屋內人會活動的區域。9在廚房和浴室使用排氣扇打開廚房排氣扇的開關,可抽出烹飪後上升的熱空氣,或洗澡時打開浴室排氣扇,也可排出淋浴後的溫熱蒸汽。10安裝節能燈泡白熾燈泡產生的溫度高於LED燈泡。專家推薦關注何時有促銷活動,以便逐漸更換家裡的燈泡。11早上做飯或在室外烹調烤箱的熱量會蔓延到整個房子。專家建議將熱量集中在一個區域,例如使用慢燉鍋,或者在戶外的烤架上烹飪,以將熱量保持在室外。12享受冰涼美食炎炎夏日大啖冰棒或冰淇淋,沁涼心脾。但專家表示,如果身體已經過熱或有過熱的危險,此時就不要攝取太多糖,「糖會加速新陳代謝,你會感覺體內很熱。涼爽降溫可能很好,但額外的糖就不好了。」適量攝取即可。 原文出處:In extreme heat, here are 14 ways to keep your body and home cool without AC
失眠「狂看時間」會更焦慮睡不著! 醫5撇步教你放鬆入睡
「睡不著覺」一直是許多人夜晚時分的困擾,睡眠不足更會影響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而若是躺在床上不斷擔心「現在幾點了」,亦會因壓力、焦慮使得失眠變得更加嚴重。對此,重症醫師作家黃軒提出了5點有效策略,用以幫助自己能夠放鬆入睡。黃軒醫師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分享,經常看鐘檢查時間的行為,在醫療專業名詞上稱作「時間監控行為」,這將會增加挫敗感並誘發失眠,並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或需加重安眠藥的使用量。他提到,「時間焦慮」可能導致人更難入睡、更容易醒來(因為會不斷地檢查時間或聽鬧鐘的聲音)、更難再次入睡(會想計算剩下的睡眠時間,或擔心第二天的工作),種種結果都指向對於時間的過度關注和擔心,並將讓人更易感到疲勞與情緒低落。為此,黃軒提出了以下5點策略,以有效避免時間焦慮:1.睡前避免使用電子設備,如手機、電視等這些設備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這是一種調節睡眠週期的荷爾蒙,並且,電子設備可能會提供一些令人興奮或擔憂的信息,如社交媒體、新聞或郵件等等,從而刺激大腦、干擾放鬆。2.睡前做助於放鬆的活動如閱讀、冥想、聽音樂,或是深呼吸等等,可以幫助減少壓力及焦慮,促進身心平靜。3.設定1個固定鬧鐘將其放在床頭櫃或其他無法直接看到的地方,得以避免人在夜間不斷地看時間,或被鬧鐘的亮度、聲音打擾;或是想起床上廁所或喝水,則盡量不要看時間或開燈。4.起來等睏了再回床上如果在夜晚醒來,且無法在15分鐘內再次入睡,可以起身先去另一個房間,或是做一些安靜、放鬆的活動,直到感到困倦再回床上,這樣可以避免人與床產生負面聯想,並幫助人重新建立床與睡眠間的關係。5.不要過分自責不要過分擔憂自己有困難入睡,這些情緒只會加劇時間焦慮,使得人更難入睡;相反的,可以嘗試接受自己的失眠,並相信那只是暫時的,或試圖與自己進行正面對話,如「我不需要完美的睡眠才能有一個好的一天」。綜上所述,黃軒也建議,可以嘗試每天在同一時間上床和起床,盡量不要小睡或晚睡,建立一個規律的睡眠習慣,但若是失眠仍然嚴重且已長時間持續,還是應該去尋求專業的協助。
如何設計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退化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即每5人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隨著人口高齡化現象的加劇,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的罹病率也隨之攀升。面對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立基於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復健心理學,可提供高齡者健腦之心理照護模式。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蘇倍儀助理教授今年以「核心能力為導向教學模式於復健心理學之應用」課程主題,獲得中山醫學大學優良教材及創意教學媒體第一名,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的她表示健腦處方可被應用於協助失智症延緩退化、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然而,要設計出一個有效的健腦處方並不容易。健腦處方設計原則:個別化、生態化、維持生活能力和提供正向經驗蘇倍儀老師分享,首先,需要有效快速的評估和了解個案,作為設計貼近個人特性與生活的依據,即達到處方「個別化」與「生態化」。臨床心理師在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評估時,需考慮個案的疾病特性、教育程度、生活經驗和數位接受度,以選擇適合他們的素材和活動形式。還有,活動設計需循序漸進且難度適中,避免讓個案感到疲倦和挫折,但也不能讓他們覺得過於容易,以便他們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增加正向經驗,使他們願意持續參與。持續帶來的微小進步是延緩退化的關鍵。此外,雖然學習新事物可以刺激大腦,但是應考量患者可能會感到挫折,因此,健腦活動設計比重上以維持能力為主,除了個別化和難度適中之外,可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元感官來刺激失智症者的感官體驗;可鼓勵合作解決問題或與人交談,促進情感連結和增加社交互動;可運用回憶或記憶喚起的活動,幫助失智症者保持記憶和認知功能,遊戲應該鼓勵參與者使用並維繫日常生活能力。蘇老師分享,要將上述元素實際運用,可謂知易行難,要培養新血更是不簡單,以這次得獎教案為例,課程規劃涵蓋下列歷程:(1)學生閱讀與整理文獻(2)設計適用於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病友神經心理功能優若是能力之生態化大腦認知運動處方(3)資深臨床心理師進行活動前與活動後的深度督導(4)實作。經過此四步驟,學生才能將生硬的知識轉化為實作技能,在實作結束後檢視成效,進一步省思及調整。 透過復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雖然可以開發出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的退化,提高生活品質。但是,蘇老師師提醒,無論是活動設計或與患者互動,理解和接受十分重要,增加對疾病的理解與接受,比較能帶著適切的期待,更友善地理解患者的反應,降低對他們的改變感到困惑和挫折 。除了理解與接受,與被照護者溝通和互動時,蘇老師建議多鼓勵、少責備,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這樣他們就能更能在穩定情緒下表達自己,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連結。 同時,照護者的支持系統、資源,和自我照顧也不可忽視,在面臨沉重的照護壓力時,照護者對自己的理解和接受同樣重要,承認與接納這些情緒,而不是責備自己或患者,以便騰出照護自己的空間,只有在保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之後,才能有能力去照顧家人。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資源不足?還是沒有給到需要的? 最後,蘇老師依研究資料與臨床觀察指出,失智症或大腦退化與生理-心理-社會多重因子息息相關,整合性醫療系統的建立,可以降低跨科就診導致藥物重複或交互影響等問題,為患者提供方便且有效的診療服務,減輕他們前往醫院和等待看診的負擔,提高儘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之動機。其次,雖然心理衡鑑有助於了解患者的大腦認知功能現況,但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在符合臨床標準前便已開始退化,提早介入才是延緩失能的關鍵。另外,平常就養成照顧大腦健康的習慣更是至關重要,預防失智從年輕時做起。蘇老師認為大腦健康知識與醫療整合之議題應獲重視,以減少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在金錢、時間和身心上的負荷,提升失智症預防與照護的成效。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專訪/蘇倍儀 中山醫心理系助理教授,整理/郭慈明)
延緩老化、避免腦中風與失智 專家推「鍛鍊6招式」每天做
「腦中風」和「失智」除了是長者常見疾病,綜覽全球人口失能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兩者皆列位其中。安南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典松進一步指出兩者關聯,中風後可能引發血管性失智,且中風患者失智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不可不防。訓練肌力和記憶力 遠離腦中風及失智葉典松主任分享腦中風常見的危險因子,像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酗酒、或作息不規律等,多數人為了預防腦中風會控制飲食,並建立健康生活型態。葉典松主任認為,最好的方式便是維持運動習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國人,每天至少做3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包含慢跑、騎腳踏車、登山、游泳、球類運動等,預防各類慢性病纏身。此外,平時可以將搭乘交通工具,替換成快走或騎腳踏車,或是少搭電梯、多走樓梯,來促進每日運動量。居家肌力訓練 3招加強身體代謝職能治療師尤芝伃補充,居家肌力訓練亦是不錯的運動選擇,能加強身體的代謝,建議下列動作每回做10至15次,每天可執行2至3回:一、起立坐下:身體後方放椅子,將雙手向前平舉,雙腳與肩同寬,膝蓋朝向腳尖方向起立坐下。加強版則可在坐下時,接近但不碰到椅子,做深蹲運動。二、上肢抬舉寶特瓶:雙手握裝水的寶特瓶,向上方舉起,可依據水量調整難易度,或以啞鈴替代。三、身體狀況較佳者,可進行:伏地挺身、弓箭步蹲等較高強度運動。不過,切記運動仍需量力而為,且運動前後記得進行伸展,以減緩肌肉痠痛。鍛鍊記憶力 日常3招有幫助至於和失智高度相關的「記憶力」,同樣可以鍛鍊。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陳玉秋表示,若平常覺得自己記憶力不好、容易忘東忘西,可以試著透過三招來訓練:一、數字聯想法:給大腦一些關鍵數字以幫助記憶,例如出門「三」寶(鑰匙、手機、錢包),每次出門只要想到出門三寶,就會自然檢查身上物品,避免忘記帶到重要物品。二、視覺聯想法:可以用誇張、不合常理的故事化或圖像化方式,將相關物件分類,再加上數字聯想增加連結,達到提升記憶效果。若物品較多,可以先寫下來,例如購物需買衛生紙、牛奶、泡麵、洗面乳、麵包、牙膏、牙刷等七樣物品,便試著想像成一張畫面誇張的照片或故事。三、主動回想法:在睡前回想一下今天所做過的事情,可以自己決定主題,好比今天做過三件特別的事、今天的三餐吃了什麼,多主動回想能刺激大腦,進而提升記憶力。
避免兒童被3C綁架 國健署揭「3妙招」增戶外活動量
「運動」對於兒童的發展相當重要,兒童正值成長的黃金時期,需要透過活動來幫助神經、肌肉系統的發展。尤其現在電視、手機、電視等3C產品對兒童吸引力更大,在戶外動態活動的時間也相對減少,更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國健署社區健康組指出,在動態活動的時間相對減少的情況下,也會減少與同儕之間的人際互動,無形之間更增加兒童期肥胖及長大後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因此,社區健康組提供兒童運動3妙招,希望家長陪孩子一起動起來。運動減少兒童肥胖問題 還有「這些」好處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兒童每天應累積6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每週應累積達420分鐘。若沒有足夠的身體活動量,可能會對兒童的發育產生負面影響。運動不僅能減少兒童期肥胖問題,還有其他好處。國民健康署表示,在日光下的運動愈多,可以減少近視的發生,且有益於眼睛健康,若家長陪伴一起運動,還能創造多贏的健康身心靈。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也呼籲,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動起來,藉由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促進體能發展以及維持健康體位,並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促進正向情緒,提升記憶力與注意力。兒童運動怎麼做? 3項運動建議學起來!根據國健署資料、教育部體育署110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顯示,國小學童超過一半以上運動時間不夠。為了改善兒童運動不足的問題,國健署社區健康組提供3妙招,增加孩童活動量。第一,「有氧適能不可少」。有氧適能運動又稱心肺耐力運動,以大肌群為主。社區健康組建議,兒童可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如:丟皮球、溜直排輪、散步、騎自行車、推推球都是很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中度身體活動。此外,社區健康組表示,運動也可以跟日常生活結合,從坐車上學改為一起走路上學,或是假日到河濱公園騎自行車,不僅可累積運動量,還能增加親子的互動與感情。第二,「強度增加慢慢來」。社區健康組說明,在逐漸養成運動習慣後,可以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例如溜滑板、游泳、踢足球、玩鬼抓人遊戲等,都能讓心跳加速,並達到運動強度而流汗。社區健康組提到,尤其假日不妨與小朋友來場跑步比賽或是親子籃球鬥牛大賽,運用比賽或遊戲的方式增加親子互動,培養喜歡運動的好習慣。第三,「強化骨骼長得高」。適度的快跑或彈跳運動,可以刺激骨骼生長,促進身體發展。社區健康組建議,跳繩、單腳跳、快跑、跳躍性的球類運動(籃球、排球等),也都是很好的骨骼強化活動。
兒童愛用3C產品不運動 3妙招增加活動量及親子關係
「運動」是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兒童階段正值身體發展的黃金時期,需要大量的身體活動來發展肌肉與神經系統!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兒童每天要累積6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每週累積達420分鐘。兒童愛用3C產品不運動 恐致人際互動減少、增肥胖風險您家中的兒童有達到這樣的建議嗎?還是運動時間被強烈聲光刺激的3C電子產品取而代之呢?當動態活動的時間相對減少,也會減少與同儕之間的人際互動,無形之間增加兒童期肥胖及長大後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兒童運動3妙招 增加活動量及親子關係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動起來,藉由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促進體能發展以及維持健康體位,並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促進正向情緒,提升記憶力與注意力。有氧適能不可少:有氧適能運動又稱心肺耐力運動,以大肌群為主,建議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如丟皮球、溜直排輪、散步、騎自行車、推推球都是很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中度身體活動。此外,也可以跟日常生活結合,從坐車上學改為一起走路上學,或是假日到河濱公園騎自行車,不僅累積了運動量,還能增加親子的互動與感情。強度增加慢慢來:在逐漸養成運動的習慣後,也可以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例如溜滑板、游泳、踢足球、玩鬼抓人遊戲等,都能讓心跳加速,並達到運動強度而流汗。尤其,假日不妨與小朋友來場跑步比賽或是親子籃球鬥牛大賽,運用比賽或遊戲的方式增加親子互動,培養喜歡運動的好習慣。強化骨骼長得高:適度的快跑或彈跳運動,可以刺激骨骼生長,促進身體發展,例:跳繩、單腳跳、快跑、跳躍性的球類運動(籃球、排球等),也都是很好的骨骼強化活動。
周六補班課「對孩子發展不好」 專家列5大壞影響…家長們朝聖狂推
今年總共6次的補班課,不只讓上班族哀號,孩童其實也深受其害。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便在臉書粉專直言,「我反對孩子假日要補課!這個對孩子整體的發展不好」,並整理出過多補課會對學童造成學習效果更差、剝奪身體活動量,讓下周更分心、影響心態及學習效率、影響親子關係,以及影響周末家庭行程,總共5項反對理由。首先,學童在周末需要足夠休息及活動,才能刺激大腦記憶力和專注力,而做些別的事不只對腦部有益,也有益學習狀態,所以「補課讓孩子學習效果更差」;還會「剝奪孩子身體活動量,讓他下一周更分心」,嚴重影響體適能和學習專注力;加上孩子已習慣在周末抱持放鬆心情,在上補課時自然有較鬆散狀態,「補課影響孩子的心態,也影響學習效率」。王宏哲也強調,連大人都會受補班影響,更何況是小孩,而補課造成的情緒緊繃和焦慮,「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絕對不利於親子親密關係發展;更不用說會影響「周末的家庭行程」,或是才藝學習,也會導致時間被壓縮、家庭的規劃變得混亂。王宏哲認為,「孩子才是教育的本體,學習不一定要在教室裡」,且「家庭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室;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而周末又是父母和孩子好好相處、溝通的寶貴時光,反對孩子在假日補課。(圖/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臉書粉專)
吃一口飯要咬20下?營養師揭「4大關鍵」 充分咀嚼可預防過敏
營養師廖容綺透露,自己先前做了牙齒矯正,主要原因是咬合不正,「牙齒長期隱隱作痛,自認為是牙周病,想了很久鼓起勇氣看牙醫」,後來才發現咬合對身體健康影響巨大,「咬合影響咀嚼,咀嚼影響消化,沒有充分消化,就很難吸收營養」,因此她特地整理出4大關鍵,提醒網友吃飯時多咀嚼。1.有意識的咀嚼才能好好品嚐食物的味道透過咀嚼,食物停在口腔時間久,才能讓舌頭上的味蕾好好品嚐食物的味道。2.透過咀嚼才有真正的飽足感咀嚼可以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飽食中樞發出訊號,讓人感到滿足感,能避免吃過量食物。建議一口20下並拉長用餐時間到20分鐘以上。3.充分的咀嚼幫助消化消化就是將食物變成人體可吸收營養的過程,消化道從口腔,食道,胃,胰臟,肝膽,小腸,大腸,消化道是需要團結合作的,首先第一棒就是口腔。透過充分的咀嚼,切割食物,可以減輕胃的工作負擔。透過咀嚼可以刺激唾液中澱粉酶的分泌,將食物做初步的消化。即便是液體或軟爛食物,也建議停留在口腔一段時間,如果呼嚕呼嚕地就喝下肚,很容易消化不良引起脹氣問題。4.充分咀嚼可以預防過敏很多人過敏找不到原因,可以檢視一下是不是吃東西的速度過快?可以從改變吃的速度,試著慢慢吃,充分咀嚼也許過敏的問題就解決了。當我們吃東西快,沒有好好的把食物咀嚼分解成小分子時,人體的腸道粘膜要吸收營養時,會把這些沒有充分消化的大分子以為是外來物質,視同為過敏原,不但沒有辦法吸收,還會引發慢性發炎 以及過敏問題。營養師特地整理出4大關鍵,提醒網友吃飯時多咀嚼。(圖/翻攝自廖容綺營養師臉書)
「開電視睡覺」不僅干擾睡眠還會短命! 美研究:環境光是關鍵
為了排解夜晚孤單一人的寂寞,開著電視入睡可能是很多現代人的習慣,但美國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作法不但無法助眠,還容易影響睡眠品質,提高罹患糖尿病、肥胖症和高血壓的風險,反而更容易早死,而且不只電視、電腦和手機的光線,窗外或小夜燈太亮也會干擾睡眠。根據《紐約郵報》的報導,美國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Northwestern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在近期針對525名63歲至84歲的老年人,進行環境光如何影響睡眠和健康的檢測分析,並在當地時間29日發表了最新的研究結果。數據顯示,即使是在最微量的環境光線下入睡也會影響睡眠,提高罹患糖尿病、肥胖症和高血壓的風險。首席研究員菲利斯(Phyllis Zee)表示,人們應該盡一切努力避免在睡覺時接觸任何光線,因為這更有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根據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的資料,「胰島素阻抗」是指肌肉、脂肪和肝臟的細胞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沒有適當的反應,這通常會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習慣在環境光充足的夜間就寢的受試者中有17.8%患有糖尿病,40.7%則有肥胖問題。相反的,在全暗環境下入睡的人裡面只有9.8%患有糖尿病,26.7%患有肥胖問題。而且那些在環境光充足下入睡的人更有可能晚睡晚起,「而我們都知道晚睡的人通常有更高的機率罹患心血管和肥胖疾病。」菲利斯補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還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試者在全黑的環境下入眠可以睡超過5小時以上,這表示還有其他東西也會干擾睡眠。2019年的一項調查就顯示,36%的青少年和26%的成年人每晚會醒來至少一次,只為了查看他們的智慧型手機。睡眠專家建議民眾至少在睡前3小時放下手機,因為螢幕發出的藍光會直接刺激大腦,阻礙身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導致失眠或更容易在半夜醒來,不只如此,窗外的路燈或房間的小夜燈太亮也會干擾睡眠。
夏日看展去4/名畫變實景! 向日葵鏡屋╳露天咖啡館 「再見梵谷展」台南新亮點
曾吸引全球千萬人觀賞的「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再度於台灣登場,即日起於台南新光三越中山店13樓文化館盛大開展,展期長達3個月。距離該展首次於台北及高雄展出已有兩年,現在來到文化之都台南,製作團隊大膽突破展覽過去規格,首度加入黑色鏡面視覺效果,將30多座巨幕環繞的視覺饗宴向下延伸,讓觀眾一腳踩進展區瞬間,便宛如陷入梵谷瑰麗迷幻的異境,將沉浸式體驗再度升級。展覽巡迴十餘年首度加入鏡像效果,讓台南站的沉浸式體驗升級。睽違兩年,「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首度移展台南。「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首展至今十餘年,巡迴超過70個城市,因應場地環境不斷蛻變,讓這個展覽宛如有機體般,持續更新、進化。原本展覽就將後印象派巨擘梵谷的經典畫作〈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共3千幅作品與珍貴影像,透過當代光影科技,搭配巨幕投影以及舒伯特、巴哈等音樂家的經典樂章,以經典作品串聯梵谷一生,除了視覺及聽覺的觸動,在徜徉梵谷畫作同時,還能感受到撲鼻而來的香味,透過前中後調香氛刺激大腦,讓觀展體驗更加深刻。梵谷經典名作〈夜晚的露天咖啡館〉實景裝置,讓人宛如置身法國街道。展覽將梵谷經典畫作結合當代光影科技呈現新意。台南站除了黑色鏡面之外,還以〈向日葵〉和〈夜晚的露天咖啡館〉兩幅經典畫作打造實景藝術裝置,消息一出更引起梵谷迷討論。以向日葵為主題的「向日葵鏡屋」,用環繞的鏡面折射,讓花朵360度無限延伸、渲染,讓觀眾徹底沐浴在梵谷最鍾愛的黃色與向日葵之中;另外〈夜晚的露天咖啡館〉除了呈現法國南部夏夜情懷場景,還巧妙重現經典畫作之餘,並讓梵谷經典畫作在窗戶門扉內動起來,製作彷彿窺伺沉浸式投影區的奇幻感受。【展覽資訊】展期:即日起~10/2,11:00~20:00展覽地點:新光三越台南中山店文化館(台南市中西區中山路162號13樓)票價:展期票350元、學生票330元、特惠票175元(後兩票種僅於展覽現場販售)售票單位:KKTIX、全家便利商店 FamiPort,現場開放購票購票網址:https://kklivetw.kktix.cc/events/van-gogh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