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生產
」 孕婦 生產 剖腹 懷孕 自然產高齡產婦產後突發心衰竭! 成功換心順利救回一命
一名46歲的高齡產婦小文,從42歲結婚開始就經歷一連串辛苦的生育歷程,期間不僅曾不得已中止妊娠、懷孕期間車禍,甚至在緊急剖腹產後還心臟衰竭歷經生死關頭;其中經歷共10次大小麻醉、手術後,所幸最後換心成功,順利出院與親愛的家人團聚。高齡接受生殖治療 一次就成功受孕收治小文的彰基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吳信宏醫師表示,小文女士42歲才結婚,43歲時經歷了人生的第一場懷孕。然而,產檢卻發現胎兒腦部異常,迫使她不得不中止妊娠,並接受陳明醫療長進行全基因定序技術確認胎兒病因。經過數年的努力,她在45歲時至彰基生殖醫學中心接受第一次試管嬰兒療程,幸運地第一次的試管嬰兒治療,就順利懷孕成功,且初期產檢結果顯示一切正常。然而,在懷孕6個月時,小文遭遇車禍導致骨折,所幸尚可保守觀察治療。由於她的子宮曾進行過手術,這次懷孕需剖腹生產,她與先生考慮得來不易的小孩,原計畫38周以後再生產,但醫療團隊綜合評估她的情況,建議在第36周就進行剖腹產,確保母嬰安全。懷孕引發周產期心肌病變 心臟移植成功換心 隨著懷孕進展及規則產檢,並無異樣,並於36周時,依約定計畫到院接受剖腹生產。然而,當天到產房報到準備生產時,她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開始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醫療團隊緊急 進行全身麻醉剖腹產,小文的寶寶順利出生,健康活產。然而,小文卻在生產後突發心衰竭 ( 周產期心肌病變;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 ),並出現休克。接手處置小文心臟衰竭緊急狀況的彰基心臟外科團隊及陳映澄主任,隨即安排小文裝設葉克膜 ( ECMO ),並因腎衰竭接受緊急洗腎;但情況惡化、小文左心室回流鬱積引發肝衰竭,隨即緊急安裝心室輔助器 ( LVAD ) 維持生命,並開始等待換心。陳映澄主任表示,小文的狀況緊急,但在嚴密的觀察治療下竟然在一個月內,等到配對成功的心臟捐贈者,並順利完成換心手術。提高疾病意識感 有異狀快就醫小文也建議婦女朋友,「早點生產,不要像我一樣這麼晚,但晚也沒關係,可以求助醫學中心。」另,也提醒心臟衰竭的有夜咳、喘及水腫等症狀,所以不分男女,如有狀況一定要及早就醫。
73歲張紀中升格4寶爸 小31歲愛妻產下女娃他感性告白:愛永不流失
大陸73歲資深男星張紀中,2017年娶了小他31歲的女助理杜星霖,兩人雖然因為年紀經常被外界形容是「父女戀」,但婚後他們先後生下一對子女,今年4月又報喜訊懷第三胎,昨(18)日張紀中公開小女兒「龍珠」來到這世界的消息,更甜蜜告白妻子,「時光會奔走,但愛永遠不會消失」。張紀中昨日晚間在微博分享妻子順利產下小女兒「龍珠」,透露小女兒是在全家人期待下來到這個世界,哥哥姊姊都爭著把妹妹擁入懷中,他也忍不住親親小女兒的腳,滿臉喜悅藏不住。張紀中也感性地吐露對杜星霖的愛,「相互依偎的心,永遠熾熱,永遠堅守」,縱使歲月會流轉,時光會奔走,但愛,永遠不會流失。夫妻倆也在抖音分享杜星霖生產前的狀況,杜星霖提早入院待產,因為她已經是高齡產婦還胎盤營養不足,胎兒出現臍帶繞頸一周,醫師緊急打催產針,但過了7小時子宮口沒開,臨時決定剖腹生產;所幸小女兒平安出生,母女均安,影片中一家人聚在一起,張紀中和孩子們都圍繞在杜星霖身邊,畫面相當溫馨幸福,湧入大票粉絲留言祝福。事實上張紀中在大陸是一名地位崇高的資深男星和名導,《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都是他的經典作品,他更是許多演員景仰的大前輩。不過張紀中感情生活也很精彩,他有過一段婚姻,又和神祕女子生下一個孩子,直到娶了杜星霖才穩定下來;儘管有網友嘲諷他們是「父女戀」,當張紀中被質疑70多歲怎麼可能還能有孩子,杜星霖第一時間站出來,建議大家多看看歷史科學,從中得到解答。
KID剛生二寶老婆宣布封肚 揪吳宗憲一起結紮
中視、三立《綜藝玩很大》自2014年開播至今已屆滿10年,今(14日)主持人吳宗憲、KID及坤達一同出席10周年記者會,吳宗憲感性提到過世4年的主持人黃鴻升(小鬼),直言至今大家都依然相當懷念他,連現在穿的T恤都還有小鬼設計的小蘋果圖案。吳宗憲也透露坤達剛接下主持工作,在節目中都耍帥不說話,沒想到也撐到現在。《綜藝玩很大》迎接10周年,吳宗憲、KID、坤達即將前往土耳其錄影。(圖/楊澍攝)主持《綜藝玩很大》10年時間,吳宗憲笑曝最糗的就是9周年節目遠赴阿曼外景,當拍攝結束時,由於旅行社搞錯時間,所有人就硬生生被趕出旅館房間。吳宗憲笑說自己當時只穿著內褲,而KID也說當下很生氣,但看穿著內褲的吳宗憲也被趕出來就沒話說了。KID老婆在10月10日剖腹生產,升格為二寶爸,開玩笑說有了女兒之後就對兒子木木熱情減少一點了,「生女兒就是不一樣,一直注意她的五官」,家有3女1兒的吳宗憲則笑說:「「女兒就是寵愛,兒子的話耍賴就踢出去。」KID透露老婆這次生二寶痛得比第一胎嚴重,懷孕過程也比較辛苦,因此已經向他投降,兩人確定不生第三胎了,自已會找時間去結紮,還搞笑詢問一旁的吳宗憲說:「敢不敢一起去?」《綜藝玩很大》10周年即將前往土耳其錄影,KID說老婆得知後有點走心,因為她一直想去土耳其度蜜月,讓他連忙安撫老婆說這次先去勘景。
史上最慘龍年!「新生兒減7成」國慶寶寶也變少 醫示警:5年內恐掉到12.5萬人
少子化浪潮下,各大醫療院所近年來的國慶寶寶都只是零星數量,台中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10日坦言,今年新生兒人數與12年前龍年相比大減7成,龍年光環失靈,政府再不設法改善,5年內新生兒恐掉到12.5萬人。不過,衛福部南投醫院昨誕生的伍姓男寶寶,他跟父親、祖父祖孫三代生日都是國慶日,讓醫院醫護人員超驚喜。南投醫院昨誕生的伍姓國慶男寶寶,是全姓產婦第4胎,因高齡產婦,有妊娠毒血症,經醫師追蹤,以37周為目標生產。39歲伍爸爸表示,他們一家人來自南投信義鄉東埔村,父親和他都是自然生產,剛好是國慶日出生,這次兒子預產期時間點很靠近國慶日,想讓孩子也在特別節日出生,所以家人商量之後,選在昨天剖腹生產,迎接家中第4名子女。伍爸爸說,他父親在世時,每逢國慶日總是以他為主慶生,兒子是他4名子女中唯一的國慶寶寶,就算忘記過生日,國家會一起幫他們慶生、普天同慶。台中茂盛醫院昨也迎接至少7名國慶寶寶,院長李茂盛坦言,內政部統計今年1至9月新生兒出生數為9萬7733人,茂盛醫院1至9月接生的寶寶人數僅1378人,堪稱「台灣史上最慘的龍年」。少子化的原因包括,社會以小家庭為主流,照護小孩的人力不足,房價高,買不起,不敢生小孩,以及教養小孩的費用高。李茂盛預估,今年新生兒人數恐將和去年差不多,約在13.2萬至13.5萬人之間,今年的龍動不了,跟12年前的龍年相比,出生人數大減7成,如果政府再不想辦法改善,可能5年內新生兒人數會掉到12.5萬人。彰化基督教醫院與秀傳醫療體系都有4名國慶寶寶,多數都是自然產。彰基、秀傳的醫護人員均發現,除國慶寶寶有逐年減少的趨勢,自然產的國慶寶寶比例逐年升高,有可能是現在的年輕媽媽不迷信擇時生產,因此大都選擇自然生產所致。
媽媽生妹妹竟要留6歲兒照顧 男童在醫院吃泡麵、獨自整理到凌晨遭安置
誇張!桃園市驚傳家庭照顧功能失調案,一名產婦住院生產時,竟要求有過動症的6歲兒子在醫院照顧,社工上門時,發現男童以泡麵果腹,新生的女嬰也只用枕頭套包裹,社工已緊急介入安置,並安排協助育兒指導。桃市議員張碩芳30日質詢時表示,該名產婦17日住院剖腹生產,住院時沒有其他家屬探視,僅6歲兒子向學校請假,在醫院照顧媽媽,期間僅一名男子現身,付清10萬生產和住院費後就離開。張碩芳指出,該名產婦22日出院,但疑似有屯物癖,病房的私人物品四處堆積,產婦收拾不完,竟直接帶著剛出生的女兒回家,讓男童在醫院整理到1點,院方見男童在醫院吃泡麵、自行搭車,連忙通報社工關心。社工22日前往家訪,多次都無法與產婦取得聯繫,卻發現男童全身髒亂在樓下閒晃,進入住家後驚見屋內髒亂不堪,新生兒也只用枕頭套包裹,立刻緊急安置2個孩子,產婦26日向法院聲請提審,法官27日下午開庭駁回提審。家防中心指出,目前2童已向法院聲請繼續安置3個月,由機構照顧中,待母親申請孩子會面時,會安排「育兒指導員」協助教導有關育兒技巧與知能等,以提升其親職教養能力。
KID反駁被退出《木曜4超玩》 不認外務忙「邰哥一定沒那個意思」
KID今(10日)出席《上船了各位》媒體聯訪,被問日前《木曜4超玩》製作人重回該節目直播,與邰智源談到KID、坤達、溫妮、泱泱、阿部瑪利亞等「木曜一代軍」已經退役,原始主持陣容將走入歷史,對此,KID透露仍有陸續在拍一日系列,「只是成員們工作比較繁忙,沒辦法配合周四晚上直播」,沒有所謂一代軍退役。網綜《木曜4超玩》去年才爆出幕後團隊集體離職,如今又傳出初代節目成員將成為歷史,邰智源更指稱其他人外務太多。今KID做出回應:「我還好吧 我跟坤達哥《綜藝玩很大》是一起的 如果有時間我們一定會去直播。」更直言不會對於邰智源的指控心裡有疙瘩,「邰哥一定沒那個意思,上次宣傳《正港分局》我們都會聚在一起」。KID說《木曜4》仍在拍攝中,對於「木曜一代軍」6人合體也報呈正面態度,「只是現在大家有很多事情要忙,現在還要忙小孩」,透露老婆預產期是10月10日,仍會採取剖腹生產,「這次比較有經驗了,月中都找好了,準備比較完善,也已經把木木移到我房間,原本的房間空出來給妹妹」。提到小孩,KID說兩個小孩恰恰好,這次生完妹妹後,老婆就會正式封肚,生二胎就好,身為居家好男人的KID也說,已經考慮要去結紮。
美女議員鍾沛君生了 歌手老公三天沒闔眼全程陪產
歌手陳布朗與美女市議員鍾沛君十分恩愛,鍾沛君日前進醫院待產,昨(13日)早上9點25分剖腹生產,兒子陳實健康誕生,母子均安,目前鍾沛君在醫院休息恢復,身為老公的陳布朗全程待在身邊照顧,一家三口和樂融融。身為新手爸爸的陳布朗看到可愛兒子出生,直呼感動,全程陪產的他從周日進醫院至今,已經三天三夜沒睡,雖然累但看到兒子笑容,頓時疲勞消失。不改酷酷個性的他看到兒子出生,竟然對著兒子說:「老爸很辛苦!記得以後來餐廳打工!」鍾沛君看到兒子陳實出生後笑說:「產台上抱來給我看的那一秒讓我直接笑出來,『天啊簡直就是布朗2號』,這句話脫口而出!」她感謝乖兒子在肚子裡陪她諮質詢,感動表示:「出生前40小時還跟媽媽一起在市議會質詢,算是認真配合的乖寶!」鍾沛君稱兒子是陳布朗二號。(圖/一氣水產陳布朗提供)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醫曝:「這些」食物懷孕別吃!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在潛伏期間沒有旅遊史、動物接觸史,但在懷孕期間曾食用過生菜沙拉、隔餐食品,屬於感染風險較高的食物。不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感染源其實難以追溯,但孕婦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應盡量避免感染風險,因此不建議在懷孕期間吃生菜沙拉,應注意飲食安全、手部衛生。女嬰垂直感染李斯特菌 母曾吃沙拉但感染源難釐清疾管署5月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為今年首例。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的母親在4月中,大約懷孕34週時出現發燒、倦怠、腹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較高,而且胎心音異常,因此在住院隔天剖腹生產一名女嬰。不過,女嬰出生後活動力不佳、臉色蒼白,所以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女嬰、產婦血液培養都檢出李斯特菌,因此研判為李斯特菌症確定個案,而且為母嬰垂直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提到,經過治療後,媽媽在住院將近2週時康復出院,女嬰也在兩週大的時候順利出院。經過疫調發現,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但是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因此不容易釐清確定的感染源。李斯特菌症有哪些症狀? 懷孕該如何預防感染?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外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也有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小於3日(含)的個案占93%。李斯特菌症是一個細菌感染的傳染病,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受汙染的食物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表示,病原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在4度以下仍然可以生長繁殖,因此冰箱內的食品仍可能有病原體存在,並繼續繁殖至可致病的量,常見汙染食物包括生菜、水果、未經消毒的乳製品、即時肉品等。若受到李斯特菌感染,免疫力正常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非侵襲性症狀,但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若是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有較高的機會會發生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若未妥善治療致死率可達2成。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因此,林詠青防疫醫師提醒,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未徹底煮熟的肉品、飲用未消毒的乳製品,也要避免生熟食交叉感染。同時疾管署也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44歲產婦自然產第3胎命喪手術台! 家屬氣捧遺照骨灰罈至婦產科抗議
44歲周姓產婦於1月在桃園中壢一間婦產科診所自然產下第三胎,疑似子宮無法收縮,大量出血,緊急移送長庚醫院急救,仍不幸命喪手術台,家屬於4月19日捧遺照到診所抗議,怒控診所有醫療失職,診所事後以案件進入司法程序為由,無多作回應。家屬表示,周女今年44歲,身高150公分,身形嬌小,產下3400公克的男嬰,家屬怪罪醫生沒有建議他們剖腹生產,也並未告知產婦在子宮無法收縮時,應通知家屬緊急做子宮摘除手術,明明可以避開風險,但診所卻完全無以上2項作為,家屬19日捧遺照和骨灰罈至診所前抗議,並請法師到場招魂,希望診所可以對此回應給予回覆。據了解,周女與前夫曾自然產生下2個孩子,離婚後與現任男友也想要小孩,才會再生第3胎,家屬強調周女懷孕過程產檢時都沒大礙,本該是一家三口相見歡的時刻,孩子生日卻變成母親忌日。 非當事婦產科醫師說明:「產婦年紀大子宮比較沒有彈性,懷孕這麼久,生出來之後子宮可能會忘記收縮,導致產後大出血。」高齡產婦生產風險相對較高,桃園市衛生局說明,後續將依相關規定進行偵辦,診所則回覆,目前案件已進入司法調查,不便發表回應,一切將靜待司法調查。
四十一歲吳宇舒自嘲老蚌生珠 曾面試虐嬰保母姊妹「嚇到頭皮發麻」
四十一歲高齡生下女兒的主播吳宇舒,自嘲自己是「老蚌生珠」,卻也慶幸自己早早凍卵,擺脫年齡的限制,將生不生小孩的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上。吳宇舒日前和女兒拍攝嬰兒與母親四月號雜誌封面,分享自己的懷孕經歷外,更透露曾面試過新聞中的虐嬰保母姊妹。歸論起結婚十年後才想生孩子的原因,吳宇舒說工作忙是一回事,但主因是沒想過要進階到三人世界,當初會決定凍卵也是一場意外,因為她在三十八歲那年發現自己患有子宮肌瘤,讓她對未來產生危機感,於是決定在開刀切除肌瘤前,先凍二十顆胚胎。某天晚上,當吳宇舒跟老公朱凱翔在家看《岳父大人》,老公在看到最後時,竟然突然抱著狗女兒說:「我們來生一個妹妹吧!」便讓她開始動了「想孕」的念頭,但讓她開始真正想當媽媽的契機卻是一場大手術。在備孕第一次看診做腹腔鏡時,吳宇舒發現輸卵管水腫造成子宮積水,排定開刀手術當天,她突然絞痛、嘔吐,就醫後發現骨盆腔發炎導致嚴重腸沾黏而阻塞,而且沾黏的位置就在輸卵管附近。因為這次驚險的手術,讓吳宇舒赫然發現說:「其實不是我想要,臨時可能就會有,原來想要懷孕好像不是那麼簡單。」讓她開始認真備孕,試管也一次成功,「以一個老蚌生珠來說,我覺得很幸運!」她也說在懷孕過程中其實滿順利的,不僅沒有孕吐、沒有太多不適,也幾乎沒有水腫,所以在初期身邊一起工作的同事幾乎沒有人知道她懷孕了。吳宇舒透露曾面試過新聞中的虐嬰保母姊妹。(圖/嬰兒與母親雜誌)而在預定剖腹生產的前兩三天,寶寶在子宮裡大翻滾,造成吳宇舒的出血,醫生馬上安排隔天剖腹生產,當醫生很緊張地說明天就剖一剖好了時,她跟老公有點呆掉,「想說:蛤!寶寶有這麼急喔!為什麼要自己挑時間呢?因為剛好預定要剖腹的時間是獅子座,但因為寶寶剛好提前兩天,就變成巨蟹座最後一天。我想說,是她自己要挑的吧?這麼不想要當獅子座嗎?」無奈又想笑的說寶寶非常有主見。吳宇舒因為工作關係當起「假日媽媽」,但女兒Ellie非常黏自己,「像新聞工作尤其連假時,還是要支援個一兩天,那時候就是崩潰的時候,因為假日沒有保母,然後Ellie現在又很認我。」夫妻倆甚至試過「原味衣」,由吳宇舒穿一件爸爸size的T-shirt一個禮拜不洗,在她不在的那一天給爸爸穿,想說這樣就會有媽媽的味道,應該可以「騙」過Ellie,沒想到卻失敗。吳宇舒在懷孕五、六個月後開始尋找保母時,竟然曾面試過日前震驚社會的虐嬰保母姊妹,當她確定就是自己去面試過的保母時,真的嚇到頭皮發麻,「還好當初決定不把寶寶交給她們照顧!不然Ellie可能就變成她們取得保母執照照顧的第一個寶寶了。」還好她在面試了起碼七八個保母後,才決定好適合的全日托保母人選。而身為新聞人的夫妻倆,相當珍惜假日跟女兒相處的時光,也不看手機訊息、不看新聞、不追劇,全心全意陪女兒。吳宇舒希望女兒是一個獨立的小孩,「因為媽媽很忙,所以她必須獨立!她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學著吃飯、睡覺,還要有規矩、要自己學會堅強。」身為新時代女力代表的她,衷心希望女兒長大後會覺得:有事業的媽媽,是她的榜樣。
她剛剖腹產…老公餵吃飯! 公公竟不爽喊:剖腹又不會痛
或許常聽到的都是婆媳問題,但其實正在面對公媳問題的也大有人在!有名新手媽媽抱怨,剖腹生產後,在坐月子的期間,丈夫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令她十分欣慰,未料公公卻對此感到不滿,除了叮囑兒子不要太寵老婆,不然會被踩在頭上,還直言「剖腹又不會痛!」令她聽了十分心寒。據星洲網報導,這名來自馬來西亞的新手媽媽在臉書社團透露,當時她正抱著寶寶,丈夫則在旁為她吃飯,未料公公卻對此感到不滿,私下告訴兒子,不要太寵老婆,否則會被踩在頭上。不僅如此,公公還認為她在裝病,直言「剖腹又不會痛!」當下丈夫則力挺老婆,隨即反問「餵自己的妻子吃飯有錯嗎?又不是別人的妻子」,並說因為當時妻子正抱著小孩不方便,自己才會親手餵,公公聽完則當場沉默。女子表示,公公的責備,令她十分心寒,且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因為丈夫在外地工作,所以孩子都是由她獨自照顧,「但對於公公來說,他認為是正常的,並不會很累」。她也求問網友,也許有人有類似經驗,「是如何處裡的呢?」對此,網友紛紛鼓勵她,「要有耐心,只要丈夫在我們身邊就足夠了」、「哇,這樣的公公太可怕了,幸運的是你有位很好的丈夫。」也有人建議,「只要還能裝聾作啞,忍受你的公公,只要婆婆沒什麼,那就當什麼事都沒有,能忍就忍吧!」
診所推自費「腹膜外剖腹產」誆民 最高開罰50萬
坊間不少診所標榜「腹膜外剖腹產」不沾黏、較不痛、少感染,向產婦推行自費「腹膜外剖腹產」,並收取2萬元不等之費用。立委林淑芬以及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5日召開記者會踢爆「違法」。衛生福利部回應,健保對於剖腹產有相關給付規定,若符合適應症不應再向產婦收費,若產婦因為腹膜外剖腹產被收取自費費用,可持收據到健保署,將依法查辦,最高開罰50萬。診所推自費「腹膜外剖腹產」 產婦噴13萬元台灣女人連理事長線黃淑英表示,先前有位產婦透露到台北某知名婦產科診所生產,因診所網站標榜「腹膜外剖腹產」比較不痛且可防沾粘,她受到各種優點吸引,不僅自費腹膜外剖腹產,還加碼買防沾粘等醫材,光是生一胎就花了13萬元。醫學會建議:優先選擇安全性較高的「腹膜內剖腹產」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暨台灣周產期醫學會副理事長黃建霈說明,腹膜內、腹膜外對於醫師而言都是同一種術式,手術難度相同,但對產婦來說「風險不同」。對於診所標榜腹膜外剖腹產比較不痛、免排氣即可進食、不會沾黏等優點,常規的腹膜內剖腹產具有同樣效果,有完善處置。「腹膜外剖腹產」與目前的常規剖腹產(腹膜內剖腹產)的差異是,剖腹時不切開腹膜,而是撥離膀胱進入腹腔。但因腹膜外剖腹產切口較低,且位置周邊血管較多,因此可能發生膀胱沾黏、大出血等不可逆的併發症,未來對泌尿系統或有骨盆腔醫療手術需求都會受到影響。▲腹膜內剖腹產(左)就像是走雪隧,除非雪隧全塞住,不然不會繞道走省道。(圖/台灣女人連線提供)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形容,腹膜內剖腹產就像是走雪隧,除非雪隧全塞住,不然不會繞道走省道。近期無論是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馬偕醫院等,急診都收到好幾個從診所轉來,採腹膜外剖腹產大出血的案例,而且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陳思原表示,醫學會的立場是以產婦安全為最優先考量,近年與各大醫院婦產科醫師交流時發現,使用腹膜外剖腹產的併發症頻傳,不論是嬰兒受傷甚至死亡,或是產婦大出血的狀況皆有發生。因此基於目前腹膜內剖腹產安全性較高,站在產婦及胎兒安全的考量下,建議在剖腹產術式上應以腹膜內剖腹產為優先選擇。產婦剖腹產 衛福部:若符合適應症不應額外收費對於有醫療院所以「腹膜外剖腹產」名目加收20,000元不等之費用,立法委員林淑芬指出,醫療法原本就有針對醫療院所的定價權進行規範。根據醫療法第21條規定,醫療院所如有必要加收費用,必須經過地方衛生局核准。若經地方衛生局廣邀專家評估收取該項費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後,醫療機構要收取費用當然可行。然經查察目前並未有縣市衛生局核可此項目之申請,是以醫療院所以腹膜外剖腹產為名目向產婦額外加收費用屬違法行為。對此,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林右鈞表示,經專家會議共識及結論為,腹膜外剖腹產為剖腹產術式之一,成本與腹膜內剖腹產未有差異,健保對於剖腹產已有相關給付規定,故認為給付應為一致,且應依健保規定,若符合適應症不應再向產婦收費。若產婦為自願剖腹產,也僅需支付差額,不可額外收費。若產婦因為腹膜外剖腹產被收取自費費用,請持收據到健保署各分區業務組,將會依法查辦,若屬違規,依法會要求診所限期償還產婦腹膜外剖腹產生產費用,如果限期未歸還,將可依醫療法開罰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剖腹產20項適應症1.胎兒窘迫(須附胎兒監視器報告)2.產程進展不良。3.產前出血。4.胎位不正。5.臍帶脫垂。6.催生失敗者。7.生殖道疱疹者8.前次剖腹產(須註明前次剖腹產的理由)。9.先前有子宮手術者。10.陰部或陰道長尖形濕疣。11.胎兒先天不正常可治療者。12.子癇前症(1)無法控制的嚴重型子癇前症。(2)有HELLP症候群,引產6小時失敗者。。(3)引產6小時但產程進展不良。13.胎兒體重小於1500公克(限有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設備的醫院)。14.骨盆畸形(包括小兒麻痺或車禍受傷)。15.胎兒體重超過4000公克。16.胎頭骨盆不對稱(CPD)。17.阻生性生產(例如有子宮肌瘤或卵巢腫塊)。18.主要內科併發症。19.經診斷為HIV(愛滋病毒)陽性者。20.其他特殊適應症,但須詳細說明。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呂念慈則回應,醫療機構向產婦額外收取「腹膜外剖腹產」費用已經違法,民眾如有發現相關情事歡迎向地方衛生局檢舉,同時也會請地方衛生局進行宣導,以落實充分告知之義務,讓民眾在選擇上更安全。針對生產事故調查部分,或可透過生產事故救濟調查機制,將此因素納入生產事故報告項目中,未來即可建立相關統計資料。民團呼籲:女人生產應由國家負擔並提供友善生產環境黃淑英喊話,基於對產婦權益及安全的保障,不論使用哪一種剖腹生產方式,產婦生產都不應該被額外加收費用,即使因術式不同有不同計費,也應由國家負擔,而非向產婦收取費用。然就目前台灣的醫療看來,腹膜外剖腹產並非優先選項,向產婦額外收費更不合法亦不合理。國家也應針對「腹膜外剖腹產」進行相關調查研究,提供女性更完整的資訊,建立女性友善生產環境。林淑芬也認為,目前網路資訊都只看到腹膜外剖腹產的優點,風險資訊不足,因此強調主管機關應加強風險告知義務,對於頻傳的生產事故也應進行更多的研究及調查,不要讓產婦落入非預期的生產風險之中。
孕媽媽「10分鐘產6胎」…最小僅635公克重 醫院動員32人接生
巴西一名孕婦懷上了6胞胎,並於27周就早產進行剖腹,在多達32名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僅花費了10分鐘就將6個孩子抱出,雖然其中1個嬰兒比醫生手掌還要小,更只有635公克重,但母子恢復狀況良好、都很健康。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的報導,29歲的奎齊亞(Quezia Romualdo)居住在巴西的科拉蒂納(Colatina),此前,她與31歲的丈夫已經育有一名5歲的女兒,而在4月,奎齊亞再次懷孕,並在產檢時發現是6胞胎。報導指出,奎齊亞於9月5日開始住院接受觀察,並在9月7日動了子宮頸環紮手術,以確保子宮頸能夠閉鎖完全,來避免因此狀況而造成的流產。而在10月1日的下午,也就是懷孕滿27周時,共有32名醫療專業人員,包括醫生、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護理技術人員、麻醉師和兒科醫生,來協助奎齊亞剖腹生產。共有32名醫護團隊協助生產。(圖/翻攝自臉書/Colatina em Ação)幸運的是,手術開始10分鐘後,醫生就回報稱6個孩子都已順利出生,且都很健康。不過,第1個出世的嬰兒僅有醫師的手掌那麼大,並只有635公克重,最大的嬰兒體重則有1.03公斤,而據悉,6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有呼吸過緩的問題,並在插管後已經迅速穩定下來,被分別命名為西奧(Theo)、馬修(Matteu)、盧卡(Lucca)、亨利(Henry)、埃洛亞(Eloa)和梅特(Mayte)。
新傳記曝光馬斯克已成10寶爸 前女友怨豬隊友行徑:把我剖腹照傳給親友
世界首富、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被外媒爆料,與前歌手女友格萊姆斯(Grimes)密生第3胎,晉升為10寶爸,不過這位孩子的媽卻爆料,馬斯克將一張她剖腹生產的照片,發送給了朋友和家人,包括格萊姆斯的父親和兄弟。馬斯克已經與3個不同的女人生下10個孩子。(圖/翻攝自IG)根據Page Six報導,由記者艾薩森(Walter Isaason)撰寫的馬斯克最新傳記在美國時間12日出版,內容則首次提到馬斯克與格萊姆斯從未公開過的第3個孩子。據了解,第3胎是名男孩,姓名為Techno Mechanicus,暱稱則是Tau,並未延續兄姊X和Y的暱稱風格。不過報導指出,格萊姆斯抱怨馬斯克是豬隊友,因為他未經同意,就將格萊姆斯剖腹生產照片發送給了雙方親友,包括女方的父親和兄弟,「他還不知道我為什麼感到沮喪」。除此之外,格萊姆斯日前也被認為不滿馬斯克旗下企業高層齊莉絲(Shivon Zilis),並在社交平台上抱怨。原來,馬斯克於2021年與人工智能公司Neuralink的高層齊莉絲生了一對雙胞胎;但雙胞胎的照片格萊姆斯卻無法瀏覽,馬斯克也不准她去探訪小孩,當雙胞胎照片日前經記者艾薩森公布後,格萊姆斯氣到在推特上PO文:「告訴齊莉絲解除對我的權限,並要馬斯克讓我見我的兒子,或者請聯繫我的律師」,目前尚不清楚這位歌手指的是她的哪個兒子。不過格萊姆斯隨後就刪除推文,幾天後她在推特上透露和齊莉絲之間的關係「已經緩和」,「我終於和齊莉絲進行了『姍姍來遲的詳細的交談』,這不是她的錯,請不要生她的氣」,格萊姆斯並表示:「我們非常尊重彼此,我們很高興能成為朋友並讓孩子們一起成長」。馬斯克和格萊姆斯2018年5月首度宣布戀情,並在2020年誕下第1個孩子X Æ A-12X Musk ,暱稱X,而2023年3月,兩人再度宣布透過代理孕母生下女兒Exa Dark Sideræl Musk,暱稱為Y。不過兩人在女兒出生前已分手,進入一段「不穩定」的關係。格萊姆斯抱怨馬斯克將她剖腹生產的照片,發送給了朋友和家人。(圖/翻攝自推特)
母嬰親善環境 母乳哺餵讓寶寶擁有人生美好起點
為了供媽媽與寶寶最好的生產與出生環境,母嬰親善醫院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起的一個全球運動。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專科護理師王曉萍表示,從孕期準備、產中接觸、產後照護,母嬰親善環境提供媽媽哺乳所需的協助,在任何場所享有免受干擾的福利與尊重,可依寶寶需求給予哺育母乳;也藉由餵哺母乳,讓寶寶有個美好的人生起點,也使媽媽達到人生自我實現的目標。對父母來說,新生命的降臨是溫馨而充滿期待的,哺育母乳時的肌膚接觸,正是滿足寶寶被愛及安全感最直接的方式,同時也是建立親子關係最好的時機。母嬰親善環境期許提升母乳哺餵,支持最好的嬰兒餵食法。孕期準備 護理人員專業哺餵指導孕期初期:孕媽媽可以建立親子共讀的習慣。在懷孕期中藉由繪本書籍的閱讀朗誦,寶寶可以感受到媽媽閱讀時的情緒及聲音共鳴。懷孕12週:護理人員會向孕媽媽介紹醫院為母嬰親善醫院,與孕媽媽討論哺乳與育兒的想法與意願。懷孕28週:門診護理人員給予媽媽有關哺餵的指導,包括:教導如何抱寶寶,依照嬰兒的需求哺乳,不限制哺餵母乳的時間及次數,非醫療需要不添加母乳以外的飲食、不用奶瓶及奶嘴,及執行親子同室等。讓孕產婦及家屬了解哺餵母乳的重要性,建立其純哺乳的信心。定期舉辦媽媽教室,由醫護人員詳細講解各種懷孕期間會遇到的狀況,鼓勵產婦及家屬參加。產中接觸 親子享受初見面的接觸不論是陰道分娩或是剖腹生產,評估母嬰情況許可下,立即協助「skin to skin」的肌膚接觸,新生兒若出現飢餓線索,依循媽媽的味道,可藉由醫護人員協助,自己找尋母親的乳房吸吮,促進乳汁分泌,不限制不催促母嬰接觸的時間,讓新生兒及母親有充分的時間,享受初見面的接觸。產後照護 母嬰同室做足安全政策寶寶經小兒科醫師檢查情況正常,如果產婦願意,即可施行親子同室;鼓勵產婦一家人共同參與母嬰陪伴與支持照顧,才能讓產婦得到適當喘息機會,家人的支持系統對母嬰的照護及母乳的哺餵是很重要的。藉由親子同室期間,隨時可以觀察到寶寶想喝奶的行為,也可以觀察了解寶寶的作息及學習如何照顧寶寶,讓寶寶及母親有更多的肌膚接觸,促進寶寶的安全感,減少哭鬧,增加親子間的依附關係。親子同室期間,醫院有嚴格的感染管制政策及母嬰安全政策,母親與家人不需擔心感染問題,做好安全措施讓「母嬰同室不同床室」,嬰兒室及產後病房護理人員會定時至產婦床邊巡視,以了解嬰兒狀況及哺餵情形;整個在院期間皆有專業護理人員在旁指導及協助產婦如何哺餵母奶、維持泌乳及儲存奶水等相關知識及技巧。產後返家 持續哺餵免費諮詢服務王曉萍表示,返家後持續的哺餵母乳是必要的,當然最好的哺餵方式是親餵,但當母親無法親自哺乳時(如母嬰分離、上班),產婦可以擠出乳汁,正確儲存乳汁,離院前醫護人員皆會教導,也提供產婦嬰兒餵食計畫及尋求幫助的團體與諮詢電話,並提供醫院母乳哺育免費諮詢服務,讓母親能夠電詢或親洽院所,獲得協助。醫護人員也會致電母親,探詢持續哺餵的情形,更可轉介支持團體,提供母親們互助分享哺乳經驗。母嬰親善環境可幫助產婦成功哺餵母乳,以期提供給媽媽母乳哺育的專業資源,促進媽媽及寶寶更健康。 原文出處:母嬰親善環境的推動
孕產婦隱形殺手! 「深層靜脈栓塞」變「肺栓塞」恐致命
懷孕後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造成孕產婦們處於血液較容易凝血的狀態,以便產後可以快速停止子宮出血,但是缺點是會造成孕產婦發生血栓疾病風險為一般婦女的4到5倍,尤其產後階段風險更是增加高達20倍!國泰綜合醫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佳潔表示,懷孕期間的深部靜脈栓塞常見在下肢,若下肢的血栓掉落,就可能順著血流到達肺部形成致命的肺栓塞。懷孕期間血栓的發生機率約為0.5-2/1000,其中80%與懷孕相關的血栓疾病為靜脈栓塞。這些靜脈栓塞中有80%是深部靜脈栓塞,20%是肺栓塞。懷孕期間的深部靜脈栓塞常見在下肢,若下肢的血栓掉落,就可能順著血流到達肺部形成致命的肺栓塞。剖腹產風險高 產後3個月內最危險靜脈栓塞疾病是美國最常見孕婦死亡原因之一,發生率為每10萬產次約有1.1人;且大約占孕產婦死亡原因的9-10%。剖腹生產的媽媽較陰道生產的媽媽發生機率高約2-4倍。另外,懷孕期間若需要長期臥床安胎,也是高風險因子之一。血栓發生的機率隨著孕齡而增加,甚至到產後3個月內,都是高風險期。比例上,大約一半的血栓發生在懷孕期間,另一半在生產後3個月內發生,其中風險最高的時機為產後的第1個星期。深部靜脈栓塞的臨床症狀:單側或雙側下肢腫脹、疼痛、發熱、發紅、水腫及壓痛肺栓塞的臨床表現:呼吸困難或急促、心跳加速、咳嗽咳血、胸痛、頭暈頭痛或昏厥,嚴重時甚至可能死亡。高風險族群要當心:剖腹生產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產前出血多胞胎妊娠劇吐經產婦慢性高血壓或妊娠相關高血壓疾病產褥期感染死產產後大出血結締組織疾病曾經有過血栓病史心血管疾病長期安胎、低活動度肥胖早產早期破水鐮刀型貧血狼瘡疾病抽菸腎病症候群抗磷脂質症候群血液相關疾病史根據2018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所有剖腹產的孕婦都應該使用氣壓式加壓系統,並在術後盡快下床活動。間歇充氣加壓系統是一種物理性的治療方式,以非侵入的方式,透過腳套氣囊充氣膨脹收縮,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心臟,避免血液積聚,達到降低靜脈栓塞以及肺動脈栓塞的風險。並且也有減少下肢水腫的功能。李佳潔說明,對於高風險的孕產婦,預防靜脈栓塞除了使用抗凝血劑之外,研究證實使用或搭配氣壓式加壓系統,能有效地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為了避免產中及產後大出血,通常會建議正在使用抗凝血劑的孕婦,產前及產後停用抗凝血劑約1週。此時就可使用氣壓式加壓系統這種物理性的方式來預防血栓形成,並且使用至能下床活動或重新使用抗凝血劑為止。如院內引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醫療用預防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裝置設備,以期提供孕產婦更安全的生產。原文出處:隱形的殺手 孕產婦深層靜脈栓塞與肺栓塞
宜蘭女行善多年罹癌癱瘓 盼大眾伸援
宜蘭縣一名林小姐熱衷行善,各大公益協會都能看見她的身影,甚至自掏腰包送物資,幾年下來幫助不少弱勢家庭;不料,她在今年初、懷孕7個月時發現中樞神經長腫瘤,無法開刀導致全身癱瘓,僅能仰賴化療,她的女兒早產患有先天性視網膜剝離需要長期治療,母女因此積欠龐大醫藥費,盼外界救助。40歲的林小姐做網路行銷工作,平時對公益不遺餘力,她對縣內許多公益團體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還加入義剪行列,也曾輔導中輟生培養一技之長,臉書上都是滿滿行善的貼文,充滿正能量並散發「慈悲為本、以愛為源」的精神與大家共勉。不料,今年初林小姐忽然四肢無力,到醫院檢查得知脖子長了腫瘤,因腫瘤包覆在中樞神經無法開刀,導致全身癱瘓僅能仰賴化療,而發現罹癌時已懷孕7個月,緊急剖腹生產,女兒也因早產檢查出先天性視網膜剝離,雖已開刀治療,但2周需要回診1次,母女倆積欠醫院龐大醫藥費,經濟頓時陷入困境。林小姐是家中經濟來源,還需要照顧年邁雙親,林父雖有種西瓜、香瓜、蔥等農產品販賣,但收入相當少,林母雙腳不良於行,家庭處境令人相當不捨,但堅強的林小姐仍相信自己會變好。宜蘭縣蘭陽愛心關懷發展協會表示,林小姐對公益無私付出有目共睹,事情發生突然,大家心裡既不捨又難過,而且全身癱瘓需要有專業人士幫忙復健萎縮的四肢,希望廣大善心人伸出援手,如欲捐款可上網搜尋「宜蘭縣蘭陽愛心關懷發展協會」。
經血量多、腹部大恐是子宮肌瘤作怪! 微創手術無傷口甩病痛
42歲陳姓女病人,兩三年前因為經期不規律,經期來的時候血量多、血塊多、頭痛與腰痠,到鄰近婦產科診所進行診療,發現子宮內長了一顆近10公分的肌瘤,醫師建議進行手術切除治療,但因擔心害怕遲遲不敢手術。直到最近不舒服的症狀越來越嚴重,而且腹部明顯凸出就好像懷孕,就醫經檢查後發現,不僅只有一顆近10公分肌瘤,還有另一顆7公分的肌瘤,進而接受治療。子宮肌瘤好發30歲女性 經血量大、有血塊都是症狀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子宮肌瘤是由子宮內肌肉細胞形成,好發於30歲以上的女性,可能每四人就有一人會罹患子宮肌瘤,雖然大部分是良性腫瘤,但仍需即早發現即早治療。子宮肌瘤大多沒有症狀,但肌瘤所在位置與大小會影響身體器官,經血量大與血塊多都是子宮肌瘤的典型症狀;若經血量突然增加且有大量血塊,甚至經期持續了10天以上,就應盡早就醫治療,避免貧血的發生與惡化。傳統子宮肌瘤手術 留疤且疼痛感強烈子宮肌瘤傳統手術方式,常以開腹或微創腹腔鏡來切除,需要麻醉且會留下傷口,術後還有疼痛感及照顧傷口的困擾。劉錦成主任提及,新型海芙刀治療儀器,利用超音波熱效應,從體外將能量集中焦點在體內子宮肌瘤,進而子宮腫瘤凝固性消融,不僅達到消除肌瘤治療之目的,而且子宮組織及其他正常器官不會受到損傷,肌瘤消融後則會被身體正常組織吸收,達到治癒的目的。微創海芙刀手無傷口、恢復快 術後養成良好習慣防復發此外,海芙刀治療不必全身麻醉、完全沒有腹部或子宮傷口、可以保住子宮、不出血、不沾黏、無輻射線、術後迅速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也讓想懷孕的婦女備孕期縮短,並且生產時可以不需使用剖腹生產。病人在進行海芙刀治療時使用仰臥方式,平躺著接受治療,更加舒適無負擔。手術後病人只要配合簡單的藥物治療與調整作息、健康的生活,就能減少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症的復發機率。
子宮良性腫瘤恐導致不孕! 「治療新選擇」一次看
子宮良性腫瘤包含子宮肌瘤與子宮肌腺症,是很常見的婦女疾病,在台灣約每2~3位女性就會有1位有這樣的問題。這類患者常見的臨床症狀為經痛、經血量過多、不孕及懷孕合併症的問題,隨著腫瘤體積增加壓迫膀胱、直腸,患者也會出現排尿及腸胃的症狀。肌瘤、肌腺症成因不明 嚴重症狀建議手術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任陳敬軒表示,肌瘤與肌腺症的確切成因目前尚未明朗,目前已知病灶組織會受女性荷爾蒙刺激成長,因此大多數的病患30歲以後才開始有明顯症狀,待雌激素與黃體素停止分泌後病灶就會慢慢萎縮。若是更年期的婦女可以採用藥物保守治療,等待停經後肌瘤與肌腺症的問題便會漸漸消失。育齡婦女如果有嚴重經痛、經血過多造成貧血、腫瘤生長速度太多、壓迫症狀產生困擾、不孕或是有懷孕合併症的情形就會建議手術治療。欲懷孕婦女 建議傳統開腹或消融手術陳敬軒說明,近年來因為平均生育年齡增加,越來越多想要懷孕的婦女被肌瘤或肌腺症問題所困擾。而目前傳統手術方式有腫瘤切除與子宮切除等兩種,依傷口種類可分為開腹手術與內視鏡手術兩種;新型態消融手術則可分為超音波消融與微波消融等方式。一般而言,有接受過子宮手術的孕婦會建議剖腹產。對於欲懷孕患者,醫師建議進行傳統開腹切除手術,因之後懷孕可從先前傷口處剖腹生產,且子宮破裂的風險較內視鏡手術低;消融手術則是採用高能量殺死腫瘤細胞,比較不會破壞正常組織,對於有相關問題的育齡婦女而言是另一個治療選擇。醫病共享決策 找到最適合治療方式 陳敬軒提醒,關於個別子宮腫瘤的治療方式,需依腫瘤大小、位置、數目、型態而決定。在肌瘤與肌腺症的治療方面,建議與醫師深度溝通,進行醫病共享決策,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方法。
健身後身體發現異常腫塊? 竟是罹患疝氣
有1/3的患者有疝氣卻不自知,因此呼籲民眾,身上若出現不明腫塊,用力或站起會跑出來,但平躺又縮回去,就應儘快找醫師診斷,若延誤造成造成器官絞勒壞死,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肌肉薄弱的情況是先天的肌肉或筋膜較薄,但疝氣的發生通常是後天的原因,因應發生的原因及部位,而可能因為老化、受傷、用力過度,手術切口產生,並且發生於臍、側腹部、腹股溝、股等疝氣最為常見,其中腹股溝疝氣佔了九成。疝氣有哪些成因?有哪些症狀?疝氣由肌肉或筋膜弱化缺損的區域裂開擠出造成,大部分發生在腹部,特別是下腹部,由於生理結構上較難鍛鍊,周圍組織較難形成足夠的保護,致病原因可能是肌肉以及筋膜受傷、退化、先天性筋膜缺損等等,並且長期或突發性的局部增壓,就可能會造成疝氣,例如久站、粗重工作、肥胖、長期便祕、長期咳嗽、打噴嚏等等。因為壓力加上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器官或組織會因受壓就會順著通道,從這個開口或薄弱的區域擠出,但根據患部不同,疝氣不一定會產生疼痛感,甚至有的疝氣可能無症狀。但幾乎所有疝氣都可能會影響到疝氣孔周圍的肌肉組織,並且絞勒、移位器官,導致移位器官的血液循環被阻斷,最常見的是當患處從缺口隆起,疝氣中的血管受到壓迫,造成血液減少或無法循環。並且疝氣在腹壁缺口的血液供應受到勒壓阻斷,血液無法透過循環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組織的血液無法回流,就是所謂的「嵌頓式疝氣」,會造成移位器官的缺血性壞死,有生命危險,這時就要馬上進行治療或手術,所以只要發現有疝氣一定要盡快就醫,避免疝氣進一步擴大傷害。常見的疝氣:腹股溝疝氣(鼠蹊部)切口性疝氣(因為以前開過刀)股疝氣(鼠蹊韌帶下方)臍疝氣(肚臍)食道裂孔疝氣(腹部上方)健身會產生疝氣?那些人是疝氣高危險群?疝氣病患雖好發於男性族群,但女性因剖腹生產而發生疝氣的情況也不少,近來健身風氣盛行,也有因練舉重一下子負重太多而擠出疝氣的病例。此種案例的發生可能會在受傷的術後復健,一次性超量訓練時發生,或者是長期做粗重的工作、老煙槍、慢性咳嗽者,這些患者的腹部筋膜不健康,又長期承受突發劇烈運動,就非常容易產生職業病、運動傷害,產生疝氣的機率也隨之提高。但一般民眾無須太過擔心健身會不會產生疝氣,若是讓腹部、髖關節等周圍肌群經過適量的良好訓練,反而能夠強化周圍肌群與筋膜彈性,能夠減少與避免疝氣的發生。疝氣有哪些手術治療方式?黃奕竣醫師也分析了傳統及腹腔鏡手術之差別,傳統手術的方式直接把傷口打開、分離沾黏、把腹壁缺口縫起來的方式,但復發率卻有 63%之高。但若在皮膚與腹壁之間,多用一層沒有張力的人工網膜修復,可以降低復發率到 10~20%。但這種傳統手術方式,皮下組織就要清掃出大出缺口好幾倍的空間來鋪下夠大的網膜,所以開刀傷口就會很大。若是在 3~15 公分的腹壁缺損的疝氣,部分的醫師會用腹腔鏡修補,只需要開3個小洞共約3公分,不但傷口小且恢復快。目前台東馬偕外科已使用腹腔鏡,解決了很多民眾的疝氣問題,提供民眾更優的疝氣手術選擇。手術後的病人需特別注意疝氣發生!呼籲曾經動過開腹手術病人:平均有 10~30% 的機率發生腹壁切口疝氣,八九成在術後 6 個月到 3 年中間發生,要特別小心!一般建議術後一個月避免劇烈運動、腹部出力、並用束腹帶,來減少疝氣發生。 資料來源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黃奕竣醫師:https://ttw3.mmh.org.tw/news_view.php?id=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