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醫療
」 醫療臺灣台北醫療聯盟攜手醫療產業簽署公益交流合作備忘錄MOU 共推醫療與學術發展
今日(10/30)臺灣台北醫療聯盟和產業界精英合作夥伴共同簽署「公益交流合作備忘錄MOU」 ,此次合作旨在促進醫療資源的整合,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並強化社會公益。簽署儀式有來自醫療、科技及商業領域的多位領袖參加,同時邀請北醫盟榮譽理事長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和中華開發資本資深副總王必勝為簽約儀式作見証。本次MOU合作夥伴來自醫療產官學精英,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皇家康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明發,台灣美容醫學產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蔡豐州,博惠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晶耀,慈恩健康諮詢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振,優醫國際生醫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俊林,開曼群島商雅智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邦彥,國立中興大學秘書長李長晏,昕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勝富,醫凡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玉堂,梅花媒體集團好醫生新聞網董事長王綽中,特別邀請波蘭投資貿易台北辦事處首席代表吾志遠Lukasz Piotr Lanski和中華趙族宗親總會副理事長趙世聰和五洲製藥董事長侯振榮等共襄盛舉。台北醫療聯盟 理事長 趙忠傑博士致詞。(圖片提供/台北醫療聯盟)北醫盟理事長趙忠傑博士表示,此次合作將不僅能促進醫療技術的創新,還能進一步拓展醫療服務的可及性,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優質的健康照護。北醫盟和合作夥伴強調了共同的使命,即結合醫療資源與產業創新,攜手應對當前醫療體系所面臨的各種挑戰。通過資源共享、經驗交流及技術合作,期望能為台灣的醫療發展注入新的動能。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致詞。(圖片提供/台北醫療聯盟)在簽署儀式上,北醫盟榮譽理事長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強調,醫療服務的提升不僅需要醫療專業知識,希望整合大家的力量並結合多方面支持,共同推動醫療改革,攜手解決當前醫療體系面臨的挑戰,並推動創新醫療解決方案。未來,台北醫療聯盟將與產業界夥伴持續保持密切合作,推動各項公益計畫,並定期檢視合作成效,以確保各項目標的達成。此次MOU的簽署標誌著一個新合作的開始,未來雙方將共同努力,提升台灣醫療健康的整體水平,為社會帶來更大的福祉。
「ACRFP+脂肪幹細胞」軟骨再生率達88% 公衛專家何美鄉不再膝蓋痛
從SARS、伊波拉到COVID-19,重大公衛事件無役不與的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醫師,近年卻苦於膝蓋疼痛,只要運動後就會痛,甚至要用枴杖輔助行走,直到她決定就醫接受治療,醫師居然跟她說:「妳膝蓋退化的程度,幾乎嚴重到可以換人工膝蓋了。」看過的醫師都只能提供減輕疼痛的治療;唯獨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呂紹睿醫師對她說「退化的膝蓋有機會恢復」!過去兩年,呂紹睿醫師為78名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不僅收案數佔全台脂肪幹細胞各適應症總收案數的51%,治療結果更刷新軟骨再生率,達到88%!這項突破也驗證了呂紹睿多年來提倡「軟骨可以再生」的觀念,為全台350萬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帶來嶄新的希望,何美鄉醫師也是見證之一。根據衛福部已公布的資料,全台以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的追蹤成效報告,平均追蹤217天,約6成病患疼痛指數降低;而呂紹睿醫師與訊聯生技合作的細胞治療計畫,詳細記錄病況、收案期程、疼痛及功能量表、治療前後影像及MRI等數據,已完成長達一年的完整追蹤治療成效分析,結果顯示:疼痛及功能指數有具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更有高達88%的軟骨再生率。這一項「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追蹤成果,堪稱目前全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最有力的臨床實證研究報告,累積的數據與醫學成果也超越國際水平。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特管辦法》、《再生醫療雙法》的通過,為台灣醫療產業奠定了穩固基礎,樂見創新醫療科技為國內外患者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何美鄉在接受這項治療後,2個月就前往日本四國爬山;至今追蹤一年,主觀感受是打網球、爬山、跑步、重訓都不再疼痛。何美鄉希望自己膝蓋的「重生」經驗,能為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累積數據,讓這項治療方法變得更普遍,讓更多人受惠。她表示「再生與退化是兩股互相拉鋸的力量,我的案例是,再生得到了初步的勝利」,她對未來參與各種運動的可能,沒有設限。傳統觀念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軟骨無法再生;呂紹睿醫師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軟骨可以再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並不是退化,更不是老化!9成以上是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經年累月磨損破壞軟骨所致」,不同病程的患者能以他獨創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三對策治癒,至今已造福國內外上萬名膝關節炎患者。其中,針對第二、三期關鍵期患者施行的第二對策「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因為能幫助患者軟骨再生,擺脫疼痛、重拾行動力,最受矚目。呂紹睿說,「多年的經驗,單純執行ACRFP,就能達到70%的軟骨再生率,我一直期待細胞治療的加入讓ACRFP如虎添翼,患者在經由ACRFP清理病灶、重塑關節腔大環境之後,若能接受細胞治療,將大幅縮短等候軟骨再生所需要的時間,達到更高的治癒率。20多年引頸企盼,終於等到相關政策開放,而ACRFP在加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兩年後,果然見證了軟骨再生機率的大幅提高!」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博士指出,訊聯獲准《特管辦法》核可計畫已達57項,脂肪幹細胞獲准件數最多,收案人數更高達全台8成。國際間,外泌體是軟骨再生領域的熱門議題,訊聯近期已連續取得2項外泌體組合物新專利I849962、I841414,用於製備治療、預防或減緩關節炎藥物,相關發明之組合物,可降低發炎、降低軟骨細胞之受損程度、並促進軟骨細胞增生,因而可用於治療關節炎,可望改善350萬膝關節退化族群的問題。
逢總統大選年「抱緊美股」? 法人:可布局這兩類基金
華爾街過往每年的5月至10月常會被認為是股市表現最差的六個月,依統計看這30年與近10年的股價起伏與報酬率數據,卻有可能顛覆了「5月賣股走人」的魔咒,中租基金平台總經理蘇皓毅表示認為,今年正逢美國總統大選年,宜緊抱美股,布局側重於引領AI發展的美國大型成長股基金等。永豐投信也看好全球科技業帶動的創新醫療商機,包括「醫療平台、設備、通路」的投資趨勢,將在5月27日開始募集「永豐創新醫療多重資產基金」,在配置上以美國企業為主,並輔以歐洲、亞洲等國家企業進行投資。國泰證券更是觀察到國人投資前進美股的熱潮,首推複委託「美股免低消大優惠」,手續費率大調降,美股金額單門檻自1000美元降至100美元,新制上路後,每次下單的手續費大幅下降,並且不論是電子交易或人工交易都沒有低消門檻。中租基金平台總經理蘇皓毅表示,《霸榮周刊》曾統計過去三十年標普500指數平均單月報酬率顯示,5~10月份上漲機率確實較其他月份低,可見「5月賣股」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但值得留意的是,若將時間區間拉近至近十年,觀察每年5月進場投資美股至10月份的報酬表現,除了2022股債齊跌年之外,其餘年份皆為正報酬,最高漲幅甚至達12%,可見近年5月賣股魔咒已明顯淡化,甚至是逢震盪進場的良機。蘇皓毅認為,今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年,根據Schaeffer’s Research統計1948年至今,總統大選年度5~10月期間的美股績效表現,平均報酬率為4.67%,正報酬機率高達89%,明顯優於期中選舉年及非選舉年的63%,在降息預期與總統選舉端牛肉等利多加持下,美股中長線看俏。永豐創新醫療多重資產基金擬任經理人陳世杰則指出,瞄準創新醫療產業帶來的投資機會,是觀察到醫療照護產業較不受到經濟逆風影響,產業相對穩定,而目前已來到升息尾聲,正是布局好時機;醫療產業商機也由傳統的製藥,轉往如遠距醫療、智慧監測、機器人手臂、照護中心等創新的應用商機。陳世杰表示,可透過多重資產投資策略,投資全球具有創新醫療主題概念的有價證券,包含:股票、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受益憑證、債券及ETF等,廣泛參與醫療產業的數位轉型及創新發展機會。申購該檔基金還提供美元、台幣、南非幣與人民幣四種幣別。此外,依國泰證券統計2023全年複委託業務交易金額,高達8,894億元,占全台複委託業務20%,連續八年穩居複委託市場龍頭,且自2019年起陸續推出美股定期投資、美股ETF交易手續費均一價及美股金額單等業界首創服務,至今,國泰證券美股定期定額市占率亦近40%,顯示國人投資美股比率逐漸增加。
「藝援複使工作坊」帶領乳癌病友 從環保藝術創作綻放生命故事
唯有一個健康的地球,才能守護人類健康與社會安定。如何從永續的精神出發,達到社會共好,以深化促動大眾以行動支持環境永續,是企業回饋社會的重要課題。全球製藥公司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Taiwan,以下簡稱臺灣AZ)持續在臺推動落實多項減碳措施,今年引薦專長藝術教育的張書婷老師,與亞東醫院合作「藝援複使工作坊」,引導13位乳癌病友透過剪裁、組合廢棄藥盒,藉由凸版畫的原理進行印製,一步步將個人生活期許、或是生命故事,呈現在每一張版畫作品上。藥盒成為作畫工具!乳癌病友藉版畫訴說生命故事「哇,原來版畫這麼好看!」「你的作品好精緻!手太巧了,真厲害!」在一陣陣雀躍又驚呼的聲音中,病友們在看見自己作品印製出來的那一刻,都充滿了驚喜,也迫不及待的想與自己創作合影留念。現為師大美術系博士班張書婷老師表示,「今年春天,我們就開始與臺灣AZ永續小組討論,激盪交流許多想法後,終於誕生藝援複使工作坊,將環保的理念與藝術、病友做出永續又美麗的連線!也非常感謝亞東醫院的支持合作,許多病友沉浸在自己的創作,最後激發了許多獨創角色的相遇,展現無邊際的藝術力與生命力!」「我的眼睛是愛心形狀,因為我看到的都是愛;沒有嘴巴代表我保持安靜,但我有大大的耳朵傾聽每個病友想說的故事。我有不同形狀的腳,甚至變成輪子,因為我也想無拘無束的繼續探索環遊世界更多風景!」邱小姐在乳癌治療後,回到亞東醫院為病友提供剪髮服務。由於個人的罹癌經歷,更讓她對每位前來修剪頭髮的病友更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在製作版畫過程中,也一點一滴注入這溫暖的心意。為人類、社會、地球,打造更永續的未來響應AZ全球總部的零碳排雄心計畫(Ambition Zero Carbon),AZ臺灣將在2023年底將全數內部近300輛業務人員用車更換成油電混和車,今年更引入首批使用藥品電子仿單的藥品,取代紙本仿單,接軌國際無紙化趨勢。今年更首創亞太地區首家與Uber企業版合作的藥廠,攜手Uber企業版以「減碳優步Uber Green」做為企業乘車代步首選。臺灣AZ總裁簡劭庭表示:「永續是一條不能獨自行走的路。臺灣AZ在推動各式永續減碳行動中,很榮幸能與許多夥伴共行,付諸更強大長遠的力量。亞東醫院推廣永續努力有目共睹,我們非常感謝能有機會以這共同信念,相互合作完成這場藝援複使工作坊。也期待在拋磚引玉之下,持續擴大永續意識信念,看見更健康的地球與未來。」醫療與環保藝術完美結合,為永續發展注入生動元素人類的行為對地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而醫院每年的用電量更是驚人。亞東醫院張至宏副院長說,在不斷創新醫療專業的同時,也扮演了社區守護者的角色。更在今年積極導入碳盤查,致力於改善能源使用效率、推動綠色能源的應用、提倡環保節能的生活方式,使其成為醫院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張至宏副院長強調,醫院作為社區守護者,不僅要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更要積極參與社會責任,推動環保與社會公益。非常感謝這次與臺灣AZ藥廠的合作,將醫療與環保藝術結合,不僅能夠喚起社會大眾對於環保的關注,也在藝術的襯托下,為永續發展注入更多生動的元素。亞東醫院致力實現環境永續、社會公益和醫療服務的完美結合,成為模範醫療永續機構。此次藝援複使工作坊的創作,張書婷老師更集結成一共創作品,即日起在亞東醫院2樓藝文走廊展出,展期將至明年11月,邀請民眾一起感受永續與環保帶來的無限生命能量!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開跑 AI精準醫療成最大亮點
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今(30)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四天,榮獲美國Newsweek 2024世界最佳智慧醫療醫院、2023世界最佳醫院、美HIMSS 戴維斯卓越獎(智慧醫療頂級榮譽)等多項國際大獎的中醫大附醫展區備受關注。今年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創新醫療 邁向國際」為參展主軸:「AI智慧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中醫大研究」以及「獲獎專區」等五大展區,其中領先全球的多項創新研發成果,技轉體系衍生企業成為生技新藥等市場產品,吸睛度最高。包括長聖生醫的異體免疫細胞CAR-T新藥,今年九月已獲美國FDA核准,針對全球盛行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可望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翻轉難治癌症搶救生命;聖安生醫的廣效性治療癌症新藥-「奈米三特異性雙免疫檢查點T細胞銜接抗體」,技術來自中醫大附醫2022年國家新創獎成果,為亞洲領先的次世代抗癌奈米抗藥體藥物;技轉長佳智能的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大幅減少醫護人員75%輸入資料的時間,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照護,此產品七月問世以來,獲得亞洲國家不少醫院頻頻詢問。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中醫大附醫擁有龐大的醫療大數據,運用AI智慧醫療與科技新知,分析臨床數據在重症與難治癌症疾病上,為全球醫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破。中醫大展區還設置有民眾體驗互動區-肥胖基因檢測,利用Real-Time PCR(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方式,只需刮取口腔黏膜細胞,約一週後掃QR code即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基因,寓教於樂增進了解肥胖的可能成因。國內醫療體系規模最大的長庚紀念醫院,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本次展出分為「特色醫療」、「創新研發」、「智慧醫院」及「公益長庚」四大專區。「特色醫療」專區主要介紹尖端醫療、微創手術和全人醫療。<尖端醫療>有2大主題,包括與國際同軌的質子治療和細胞治療。目前林口及高雄長庚的質子治療配備先進的筆尖掃描系統,已服務超過6,500名癌症病患,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全體系院區也提供全方位細胞治療服務,如:免疫自體、肝癌、退化性膝關節炎、惡性腦瘤等。<微創手術>有7大主題,包含達文西機械手臂、無痕消腫甲狀腺暨頭頸腫瘤消融、自然孔達文西甲狀腺手術、腰椎微創內視鏡融合手術、脊椎微創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及逆行性(內視鏡)腎臟內碎石手術。<全人醫療>有9大主題,包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精準麻醉、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心律不整整合照護、數位牙科及all-on-4、成人腹股溝疝氣手術、中西醫診療服務與養身藥材包、醫師臨場健康服務及勞工健康巡檢。「創新研發」專區則展出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專利主題,包含2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和11項自行研發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前者可應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做出臨床精準診斷,後者則是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例如:口服抗凝血劑的劑量太高,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重大出血,劑量太低反而因藥效不足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機器輔助藥品治療決策系統,整合個人用藥行為與雲端個人健康存摺,不限距離、不限同專科、不限同醫院,可及時幫助病人在就醫時能完善評估用藥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用藥。鑑於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2千多人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仁宗帶領腦中風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台大電機系共同開發「可攜式脫水檢測儀」,檢測時間僅需1分鐘,快速又簡易,醫護人員可即時得知病人生理狀況、即時介入評估並處遇,幫助病人掌握黃金治療契機。其他創新研發項目還包括:應用人工智慧輔助分辨視網膜病變及治療、利用基因與免疫檢測平台以預防磺胺類免疫調節藥物所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之發生、無導線心律調節裝置及系統、外科手術縫合輔助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新型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標記之應用、利用口咽罩來防止在口腔治療或清潔中意外吸入或吞入異物、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生物標記及潛在治療標的、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精準基因檢測、精準環境賀爾蒙檢測及腸造口居家護理行動應用程式等亮眼成果。
2030全球智慧醫療市場直逼4千億美元,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記者會,搶先亮相智慧醫療產品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 (Medical Taiwan)」將於今年6月8日至10日在台北南港展覽2館登場。今(23)日舉行展前記者會,主辦單位外貿協會邀請台北市醫材公會、開發呼吸治療與智慧床墊等輔具的雃博,以及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共同針對智慧醫療發展趨勢進行對談,也搶先曝光本次參展企業安盛生科、蓋德科技及矽響先創的最新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產品。外貿協會副秘書長李惠玲表示,本年度展覽主打兩展區及兩專館,以「智慧醫療及高齡科技」展區與「數位健康」展區,展示臺灣前瞻創新醫療科技,並以「數位健康永續未來館」與「M-novator新創專館」,提供醫院與居家不同情境的數位科技落地應用,李惠玲副秘書長也提到,醫療展是以使用者為核心的平台,歡迎消費者、醫護業者等醫材使用者來參觀,於展場中直接回饋意見,促進醫療產業的交流,勾勒大健康產業願景。生醫產業是國家戰略級的產業,精準健康更是下一個世代的生醫產業發展軸心。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本次也組團參加醫療展,而公會理事長王綉子提到,科技與醫療的結合是未來的趨勢,AI醫療最後會融入整個健康照護價值鏈,其中需要同時理解醫學與科技的人才相互緊密合作,台灣醫材公會也協助臺灣智慧醫療輸出海外,帶動精準健康產業產值提升。(圖/外貿協會提供)2030全球智慧醫療市場直逼4千億美元!業者盼跨域整合躍上國際根據市場調研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3,85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12.8%,並主要集中於「智慧監護設備與器材」和「醫學影像設備」兩大領域。記者會的綜合對談中,也針對臺灣醫材智慧化與國際化進行探討。台北市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燕山表示,公會有1,000家企業成員,具備豐富的進口銷售通路經驗與資源,此次參展也邀請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一同參與,期望共同推動臺灣智慧醫材的發展,開發出能打國際盃的醫材,並透過與日本、韓國醫材協會的結盟,將臺灣醫材推到國際舞台。雃博資深副總崔益德分享,雃博在去年成立Wellell品牌後,將有三大策略推動公司未來發展,策略一為從氣墊床衍伸到周邊智慧醫療及物聯網產品,策略二為重視臨床驗證並與臨床專業人員共同開發產品,策略三為將產品價值透過數位平台傳遞給消費者。崔益德也呼籲,希望臺灣市場可做為醫療設備使用場域,並多多支持國產產品。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王欽堂表示,該協會是由國內資通訊(ICT)、醫療、金融保險、通訊等業者組成的平台,專注於數位健康促進、數位醫療、數位照護等面向,期待能夠促進更多健康照護產業的跨域融合與創新。(圖/外貿協會提供)安盛、蓋德、矽響先創 搶先大秀數位健康產品本次記者會中,也搶先展出了三家參展企業創新產品,展現國內醫材企業的創新量能。安盛生科展出預計下半年上市的安必測PixoTest®,可進行多種包含脂質和糖化血色素等生化檢測,數值同步傳輸及記錄,幫助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實行長期居家健康監測與管理。蓋德科技推出的生醫數據智慧監控手環系統,可將體溫、血壓、血氧、心率等數據整合至醫療資訊系統(HIS),以隨需服務(on-demand services)的方式解決醫護人力的缺口;矽響先創則主打「穿戴式聽診器」及「智慧感測鞋墊」,結合穿戴感測科技、AI與物聯網技術下,將感測器與衣物結合,同時蒐集及分析運動與健康的數據,架構起「運動健康感測平台」。因應「大健康產業」轉型,今年展覽訂定「數位躍進」、「醫材鏈結」、「創新動能」、「人本未來」及「全齡照護」五大主題,呈現臺灣醫療產業伴隨在生活中的未來樣貌。國境重新開放後,國際業者回流,外貿協會也表示,本年度展覽有12個國家企業參展,包含印尼及德國巴伐利亞兩個國家館,登記參觀的國際業者已超過830位,前5大國際買主來源國依序是泰國、新加坡、日本、越南及美國。展中亦有豐富的論壇活動,聚焦預防保健、健康促進、遠距醫療、高齡照護、醫材法規等共50場次論壇。更多展覽訊息請至本展官網: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index.html
台大打造人工智慧急診 改善壅塞「圖像式管理人流病床」
急診來診病患具高度不確定性及時效壓力:無法預知來診時間、病患疾病種類、特殊事件導致急診快速湧入大量病患等狀況。因此,於病患看診流程之各階段導入人工智慧輔助診斷處置,可維持一致的看診品質、減低醫護人員負擔、有效縮短病患留院時間、提高急診處理量能。台大醫院由急診醫學部與台灣大學人工智慧技術暨全幅健康照護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台大AI中心)藉由執行國科會Capstone拔尖整合計畫「智慧急診:以人工智慧改善急診病人流動及解決壅塞之全面性策略」建立智慧急診創新醫療流程,並實際於臺大醫院急診完成近萬人次初步驗證,急診流程全面智慧化,在六個急診流程關鍵,成功開發13個AI模型,改善急診壅塞問題。本計畫由台灣大學陳銘憲前副校長與廖婉君副校長,帶領台灣大學陳信希教授、傅立成教授、陳祝嵩教授、與王偉仲教授等技術團隊,以及由本院吳明賢院長,急診醫學部黃建華主任帶領近十位急診主治醫師,組成堅強跨領域團隊共同規畫進行。整合台大醫院各科部室 (急診部、資訊室、醫研部、智醫中心等)、台灣大學AI中心多個研究團隊、業界夥伴 (華碩雲端、研華、商之器科技、維曙智能科技等)投入人力、設備、軟體等,協力建置本院急診私有雲基礎算力、數據平台、以及串接院內數百項即時多模態病歷資料,開發即時AI輔助系統。目前於台大醫院內所建置的急診私有雲平台,其中有六台專屬GPU與CPU伺服主機,區分為兩個高可用叢集 (HA Clusters),以提供AI模型訓練與推論的算力資源,並能支應急診24小時穩定運作需求。智慧急診流程所需之各項服務、AI模型、數據管理平台均在此私有雲平台運行。此平台整合數據介接傳輸、模型部署更新、運算資源分配、數據分析圖像化顯示介面等功能;平台上也同時運行數項臨床服務系統,包括AI輔助系統、急診中控台即時看板、病床管理系統、病床與設備定位系統等。在急診看診流程中,選擇六個關鍵,開發對應的AI模型用以輔助醫師進行診療。模型開發階段需先向院內申請回溯性資料,並輔以國外的開放醫療資料進行訓練,多項模型效能達到世界最佳 (SOTA,state-of-the-art),並累積發表近30篇國際期刊與會議論文。成功開發13個適用於急診的AI模型。分別運用在急診檢傷、醫師問診、胸部X光檢查、管路誤置偵測、院內心跳停止預後建議、留觀離部評估、早期高危險偵測預警各階段,於病患留院期間,隨時根據當下狀況提供最新AI輔助建議:1.快速精確的電子化檢傷:用於預測檢傷等級、住院機率、留院時間,輔助醫師進行有效準確的檢傷分級分流。2.快速精準的病史分析:依據病人病史預測潛在癥狀與診斷的ICD code,提醒醫師可能的病因與處置。3.即時危險分級及辨識:對躺床病患以平躺胸部X光影像進行即時判斷,同時偵測是否感染肺結核、偵測有無氣胸癥狀與位置、及偵測是否有導管誤置情況發生。4.及早及適當安全的離部:預測三日再回診可能性、留觀期間死亡機率預測、住院可能性預測、停留超過 24 小時預測、相似病歷取回機制,輔助醫師評估病患離院風險。5.心跳停止事件的預後評估:本團隊獨創開發之技術,由腦部CT影像自動偵測與計算腦部灰白質比率,輔助醫師快速且精確評估病患後續治療規劃。6.病患手環早期高危示警:急診病患藉由戴上智慧型手環,隨時進行生理訊號監看,由模型偵測30~60分鐘後高危險狀況發生機率並即時提出警告,臨床醫護人員可提早介入處置。研究團隊與業界夥伴依據本院急診使用需求,在急診私有雲平台上,以一年半時間共同開發出智慧急診AI輔助系統,介接數百個即時病歷項目欄位與醫療影像,以每15分鐘頻率更新每位急診病患狀態與AI建議,並能同時追蹤多院區至少五百名以上急診病患。藉由使用AI輔助系統,醫師能隨時掌握負責的病患狀況,如同有位AI助理隨時提醒,不僅減輕醫師負擔也達到一致的醫療品質。為確認臨床效益,並兼顧病患隱私,整個急診創新流程撰寫嚴謹的IRB計畫書經台大醫院倫委會審核同意,所有病歷與影像資料以即時去識別化的方式進行臨床試驗,已有近萬名案例進行驗證。為使各地區均能運用創新智慧醫療工具,台大醫院規畫於今年2月起陸續在雲林分院及新竹分院導入試用。不僅能平衡城鄉醫療資源差距,也能依據不同區透過院內定位系統,準確定位總院急診場域內一百多張病床與數百項設備;嘗試調整臨床流程,使用病床管理系統以掌握病床位置與使用狀態(如空床、使用中、待清床、維護中等)。急診醫師與護理師可使用診間電腦,或行動式平板手機,透過連接急診中控台即時看板頁面快速掌握現場病患與資源的全面狀況,以快速因應緊急狀況。智慧急診創新醫療流程可說是台大醫院啟動智慧醫療最好的範例,為持續加速轉動這個創新循環,除了擴大應用持續營運優化之外,也將台大醫院過去十年的急診病歷資料,清理建置為「急診特色資料庫」,交由醫學研究部管理,開放供本院未來醫學研究使用。
個資外洩?桃醫驚傳遭陸駭客入侵 立委再爆國防部12項標案都同廠商得標
衛福部桃園醫院醫療系統驚傳遭對岸駭客入侵,導致大量醫護、病患個資外流,植入惡意程式等,甚至造成給藥錯誤,險危及病患性命,當前桃醫仍採用這套由昱誠智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所提供的系統,立委陳椒華7日指出,國防部軍醫局近4年有多達12項標案由同廠商得標,要求全面徹查,避免軍醫院再有類似情況發生;國防部長邱國正承諾將據此當作檢討依據。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今邀請國防部進行「新式教召、後輩戰士暨全民防衛動員署執行成效」專案報告,陳椒華關心軍方資安問題,並以衛福部桃園醫院醫療系統遭駭客入侵為例,詢問國防部如何看待資安;邱國正回覆,個資外洩當然嚴重,不管任何部門。陳椒華接著指出,國防部近4年有多項標案由昱誠智能公司得標,高達12項的國防部軍醫局的標案也是該公司得標,內容包括智慧科技醫照護系統建制、整合創新醫療資訊系統、檢驗科電子白板動態即時戰情系統建置暨升級擴充案,護理站電子白板動態即時系統等,皆用在軍醫局轄下的醫療院所,詢問國防部是否要查。邱國正表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任何單位的案例都能給國防部警訊,承諾將據此當做事前檢討依據;國防部官員表示,此廠商確實有得到國防部的標案,招標資格符合,不能排除,目前在運作上都正常陳椒華憂心,不要等出問題才來查,國軍相關各級系統都有面臨高度風險的情況,要求盤點各級供應鏈的資安強度和可靠度,當前衛福部醫院已經出事,軍醫院必須警惕。國防部官員回應,當前都有履約督導的機制,未來會查,無論在合約面或制度面都有相關辦法。
亞洲生技大會今登場 個人醫療再進化!生物融合可預測疾病走向
「2022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2)」今天登場,默克全球首席科技長Laura Matz發表「生物融合:對個人化醫療的未來潛在影響(Bioconvergence: Potential Future Impacts to Personalized Medicine)」的專題演說,透過分享「生物融合」(Bioconvergence)這項革命性的跨領域創新趨勢,說明生物醫學如何結合數位科技與高速電腦運算技術,逐步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大未來。「生物融合」是以跨學科專業駕馭整合「數位科技」、「材料科學」與「生物科技」,以加速發現新科學並擴大其影響力。這項整合有助於實現個人化醫療的理想,透過分析個人生物特徵,為病人量身訂製治療策略,以最佳劑量與治療組合,讓療效最佳化。這項整合將為生醫產業開啟全新的機會和療效選擇,特別是針對個人生物特徵,為病人量身訂製治療策略的精準醫療將有正面啟發。Laura Matz表示:「生物融合的革命性發展正蓄勢待發,不僅大幅加速個人化醫療進展、提升藥物研發的效率及創新醫療的成效,更強化人際與人機間互動,這將需要彙整生命科學、醫療保健與電子科技的能量。」默克旗下事業體橫跨醫療保健、生命科學與電子科技,具備「生物融合」所需之跨界科技整合的獨特能力,因此將其視為未來發展新機會。在生物融合領域,默克專注於三大關鍵技術:類神經網路型態運算技術(Neuromorphic Computing)、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科技以及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Laura Matz進一步說明,默克致力於研發類神經網路型態運算技術,透過模擬人腦運作模式,強化電腦高效運算能力,以研發AI人工智慧等相關科技應用;數位分身技術在未來不只能透過智慧製造技術提升產能,同時可以加速臨床試驗並降低成本。進一步,將數位科技運用在轉譯醫學,透過多種生醫資料庫串聯,從藥物探索、早期測試到臨床試驗,更精確找到治療標靶、病人族群、用藥劑量,得到對藥物研發的關鍵洞察。這種嶄新的藥物研發模式,有助加速藥物研發進程、增加臨床試驗成功率,加速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醫療理念。Laura Matz更以臨床試驗中,透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提前6個月預測疾病進展,並找到早期預測指標做為案例分享。藉由這項精密分析,改善了人類對發病機轉的了解,進而可以超前部署,治療、預防以及密集監測等各項必要措施,最終得以造福病人。除了大數據進行預測與分析,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導入人體生物資料,針對個人的基因資訊,量身打造精準用藥建議,使用相對應標靶用藥的精準醫療,亦是未來重要趨勢。默克去年參與衛生福利部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攜手產官學研醫,期盼透過次世代基因檢測提升醫療照護效能、促進真實世界數據應用,並建立高效能的臨床試驗系統,以加速新藥研發。Laura Matz表示,「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合作平台,透過各方的貢獻,將有助於推進台灣精準醫療到次世代里程碑。」
免疫療法挽救晚期癌患生機 病友盼納入健保「更早有效治療」
隨著新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新型態的治療方式與檢測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如何應用戰勝疾病為病友關注重點。臺灣病友聯盟舉辦「精準健康與創新醫療趨勢座談會」,包括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等眾多病友團體共同與會討論癌症新醫療科技,會議也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司徒惠康副院長、長庚醫院張文震醫師等專家於會中分享癌症治療新趨勢。民間病友團體共同呼籲,盼癌症基因檢測與免疫合併療法應儘速納入健保,幫助癌友度過難關。「以往癌症治療通常採用同一套療法,然而同種癌症,變異基因大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也應不一樣。」國衛院司徒惠康副院長在分享時表示,隨著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癌症已邁向個人化精準醫療。搭配癌症基因檢測,讓病友迅速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在治療上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司徒惠康副院長認為,政府近年大力發展各項精準醫療計畫,期待透過創新精準醫療幫助病友。衛福部、國衛院、羅氏大藥廠三方去年合作「癌症精準醫療整合平台示範計畫」是首要模範,也是目前的國家精準醫療計畫中,唯一結合後端治療藥物,為癌症病友制定最精準的治療規劃。該計畫目前提供六大晚期癌症(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胰臟癌)的病友予以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並依基因檢測結果給予精準用藥。目前已有羅氏大藥廠、台灣默克集團與台灣中外製藥等藥廠相繼加入,已是成熟的生態系。符合資格的病友可洽詢合作醫院。王正旭醫師認為除了精準醫療可為病友助力,其中「免疫療法」也是近幾年來病友抗癌的一大利器。他解釋道,所謂免疫治療就是活化病友本身的免疫系統,讓病友以自身免疫系統活化殺死癌細胞。國內臨床也常將免疫療法應用於肺癌、肝癌、頭頸癌、乳癌等適應症,王正旭醫師也強調,目前免疫藥品的適應症與給付存在一段距離,台灣的免疫療法長期受限於健保預算問題,不僅有給付名額限制,適應症範圍也與國際臨床指引有所落差,像肝癌目前就已被停止給付,目前多數可用藥的病患都已是狀況很差、二三線的病友,然而,此時病友免疫力、身體狀況較差,不見得適合做切片,治療效果就會有限,健保應在療效與病友健康之間思量預算衝擊,考量國際指引,讓癌友能夠在正確的時間使用到適合的藥物。張文震醫師也表示,病人身上的癌症腫瘤具有異質性,需要仰賴不同的治療方式,免疫合併療法是趨勢,透過免疫藥物搭配標靶治療、化療等,治療反應率有機會提升1-3成以上,死亡的風險也夠減少一半,為病友帶來有意義的存活,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都將基因檢測與免疫治療以國家級政策來推動,台灣已落後2-3年,現在雖然有醫院提出相關治療申請,只可惜台灣健保都尚未給付,但是病患不能等,如能參考日、韓等先進國家的做法與經驗,將基因檢測及免疫合併療法納入給付,有助於提升病友的存活率,同時帶動健康生技產業的發展。對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呼籲健保署放寬免疫合併療法給付條件,讓更多病友提早用藥、提升療效並帶來更好的生命價值,特別是國病肝癌,她表示,2019年台灣大學鄭安理教授在歐洲腫瘤醫學會上發表肝癌合併治療的研究,發現免疫合併療法可讓晚期肝癌的病患平均存活率多於2年,對病友來說是相當振奮的訊息,2021年底美國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也就把免疫合併治療列為晚期肝癌的一線治療指引,只是3年過去國內健保一直無法給付,足見給付的速度與創新治療的成果仍有努力的空間。對此民間團體也積極協助病友仿照英國建立「癌症藥品基金」,透過額外的基金財源,加速癌症創新醫療給付,同時確保健保資源永續,增加病友用藥可近性。
醫療科技展吸引國際大廠來台 重量級半導體大廠以台灣為研發基地
醫療科技展周四(12/2)登場,在ICT(資通訊)+BIO(生技)的結合下陸續迸出火花下,也吸引國際大廠來台揪團卡位,除了百靈佳殷格翰啟動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支持計畫之外,另一個全球重量級的半導體大廠也將與國內科技業簽署合約,將以台灣的醫院為試驗場域,開發創新醫療產品,引領生醫業打世界盃。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表示,透過與國際大廠的結合,台灣生醫業就有率先制定新創產品規格的機會,帶動產業進入新的里程碑。未演先轟動的醫療科技展,在生策會和衛福部推波下,去年面板廠開發的醫療顯示器,目前已進入台大和成大醫院體系,預期因有醫院的試驗場域,加上法規支持,開啟ICT+BIO的新典範下,目前已引起半導體業者的爭相卡位,今年也吸引國際大廠來台組策略夥伴,並將以台灣為研發基地。楊泮池表示,國內面板全球市占率逾五成,其中醫療顯示器更高達八成,但過去該產品都採代工方式由國際大廠行銷,國內的醫院再花約20倍的價格買回來,但去年醫療展後,面板廠在TFDA支持下,目前已以台大和成大醫院為試驗場域,都有不錯的效益。楊泮池舉例,以台大醫院來看,每個門診就需要四台醫療顯示器,每個病房、檢測室、看護站等,也都需要醫療顯示器,光是台大一家醫院的需求量就要數萬台,即可見全台的醫院需求量將十分可觀,足以支撐醫療顯示器產業的發展。因此,目前在醫院主導下,ICT和BIO也開始結合開發新的創新產品,複製醫療顯示器模式,創造另一個可以進軍國際,甚至是全球首創的創新醫材。有鑑於ICT+BIO逐步形成風潮,加上生技業的研發能量,據了解,目前已有全球重量級的半導體廠來台尋求策略夥伴,並可望在醫療科技展時正式簽署合約。另外,百靈佳也啟動來台培育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計劃。Grass Roots自2010年成立以來,已培育多項創新計畫,台灣是繼德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與奧地利後,該藥廠全球第八個引進Grass Roots支持計畫的國家。
受惠疫苗與長壽需求 永豐投信:中國創新科技、生醫動能強
全球新冠疫情依舊嚴峻,尤其是變種病毒肆虐,未來疫苗施打可能成為常態。永豐投信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林永祥認為,全球推升疫苗施打覆蓋率,與新冠病毒相關的醫藥概念股可望成為重中之重,新冠製藥、疫苗等醫療生技產業將持續成為投資焦點,COVID-19疫苗研發、用藥相關概念股成長動能強,中國創新科技近期深受矚目的生醫板塊,同時受惠疫苗與長壽醫療需求,成長前景持續可期。中國國家藥品監管局(CDE)於7月初祭出《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其中針對部分藥效重複與其同類型的藥物制定相關更嚴格的上市法規。對此,林永祥認為,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製藥大國,新政策影響不少新藥公司與生產企業,但站在創新醫療的角度之下,加大的監管政策反而更加利於龍頭藥廠的研發,穩定且有品質的創新療效方可帶來長遠的投資價值。(圖表/永豐投信提供)根據Wind數據統計中國生醫板塊企業2020年年報發現,中國近400家A股醫藥公司研發佔比較低,僅有部分藥廠投入超過10億的金額進行研發,如恆瑞醫藥、復星醫藥、邁瑞醫療等龍頭企業。林永祥強調,2021年是十四五計畫的開局之年,更是中國醫藥行業迎來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政策鎖定創新醫療升級和供應鏈完備等,此外,還有針對中國老齡化社會所聚焦的長壽醫療等研發及市場。近期陸股大盤指數受到國家監管政策影響,跨國掛牌網科股受衝擊大,中証科技50指數表現逆勢優於A50、上證、滬深300等綜合型指數,林永祥表示整體中國股市仍保持看好,包含貨幣政策降準、釋出長期資金等,皆有利於下半年市場資金流動性持續保持寬鬆狀態,建議投資人可保持樂觀態度,並把握中國境內具題材性、成長性的科技型陸股ETF為首選。
ETF挖寶戰略3/都想參與全球電動車 這一檔報酬率交出16.15%成績
永豐投信則在今年初搶推了3檔科技概念ETF─永豐美國科技(00886)、永豐中國科技50大(00887)和永豐台灣ESG(00888),「三檔ETF都參與全球電動車題材,分散風險,不單壓同一產業。」永豐投信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林永祥強調。永豐投信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林永祥進一步表示,永豐美國科技ETF(00886)的個股投資上限為4%,標的涵蓋雲端運算、電動車、科技巨擘(FAANG)、創新醫療等,前10大持股分別為谷歌、輝達、微軟、臉書、蘋果、亞馬遜、莫德納等。至7月27日,交出報酬率16.15%的成績單,暫時領先其他同類產品。大陸新能源電池大廠寧德時代(CATL)發布鈉離子電池,掀起「成本更低、更安全」的劃時代電池革命。(圖/新華社、翻攝自電車匯網站)永豐中國科技50大ETF(00887)則聚焦「中國十四五計劃」(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可說是中國版那斯達克,篩選滬深市值最大的50間科技與生技公司,最能反映中國科技股整體表現。」永豐投信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林永祥說。永豐中國科技50大ETF(00887)的第一大持股,正是7月起向美國特斯拉供應鋰電池的車用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占比達10.08%。永豐投信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林永祥認為,追蹤陸股的ETF預期走到10月的報酬率不會太差。(圖/永豐金提供)國泰智能電動車ETF(00893)經理人游凱卉則表示,該檔ETF追蹤30檔成分股,涵蓋電動車上中下游產業鏈,除了美國特斯拉、中國電動車「三劍客」(蔚來NIO、小鵬Xpeng、理想汽車Li Auto)等,還有電池製造商LG化學、三星SDI和松下電器等。富邦未來車ETF(00895)擬任經理人蔡宗勲則指出,該檔ETF以「未來智慧電網、車聯網、自駕晶片、新能源發展(固態電池、氫能車)與電池回收技術」為主,自駕車相關科技產業占比45.62%,個股以美國特斯拉19.61%的占比最高,台積電居次占18.84%,美股輝達(Nvidia)占18.60%,位居第三。
醫療科技展 緯創醫學秀成果
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將在5日登場,緯創(3231)集團旗下的緯創醫學科技參展,將展出智能化解決方案、體外診斷醫材、醫學影像儀器等成果,全面強攻醫療產品及應用服務。緯創資通集團近年來積極轉型,2016年成立緯創生技控股公司,負責投資生醫技術整合,進行生技相關創投育成。旗下百分之百投資子公司--緯創醫學科技,專注耕耘醫療領域,不僅將設計生產及製造優勢應用於高端醫療器材,更協助醫療場域落實資訊化、數位化及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以人為中心的智慧醫療流程與服務。緯創醫學總經理黃俊東表示,緯創醫學攜手醫療院所開發的全國唯一的「智能血透解決方案」,今年於腎臟醫學會發表多篇智能血透解決方案臨床效益論文,獲得廣大回響,因應國內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及健保支出現狀,規畫將此解決方案延伸至慢性腎臟病(CKD)病人照護管理及其他慢性病照護,包含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打造慢性病照護平台。此外,緯創醫學延續數據分析與軟體開發能量,協助醫療場域導入智能系統,優化醫院臨床作業流程,包括透過機器學習,精準提供臨床人員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碼的「ICD-10 CM 智能推薦系統」、支援中英文語音輸入的「智能醫療語音平台」、遠距無線監測呼吸及心跳的「非接觸生理資訊系統」,以及醫學影像的「肝腫瘤AI判讀平台」,期望透過科技與臨床結合,造福國人健康,並放眼全球軟體醫材(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SaMD)市場。緯創醫學副總經理莊詔仁表示,緯創醫學整合軟硬實力,打造創新醫療儀器設備,在癌症篩檢方面,團隊整合光機電及極微流技術,透過微流體晶片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數量,作為診斷癌症指標。在基因檢測領域,亦與加拿大的Spartan公司合作開發全球體積最小,尺寸約手掌大小的分子檢測儀器,可輕鬆完成複雜的檢測,提升精準醫療的方便性及可行性。同時與客戶開發、生產製造全世界最輕量機器輔具,提供行動不便者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