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
」 劉銘傳鐵路 江芝華 基隆 劉銘傳9年前加入柯文哲廉政團隊 呂秋遠嘆:逐漸不對勁
前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涉入京華城弊案,於9月5日被台北地院裁定羈押禁見。知名律師呂秋遠也於今(6日)在臉書分享他對柯文哲的觀感,透露自己從柯粉到現在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件事可以告訴所有的政治人物,請對得起你的選票,跟那些相信你的人」。呂秋遠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自己9年前加入柯的廉政團隊,對柯文哲的素人風格感到有趣,「我曾經擔任柯文哲市長的廉政委員會委員。這是我第一次擔任無給職的政府工作,目前看來,也是最後一次。每次去劉銘傳廳,都會有一種光榮感,因為覺得自己除了律師本業外,還可以為民眾服務,這是再好不過的工作了」。呂秋遠說明,自己和柯文哲開了幾次會以後,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柯文哲這個人,確實覺得他很有趣,因為他非常的素人風格。即使在公開場合,他也會大剌剌的虧人、罵人,加上他自詡的公開透明,「我承認到2016年以前,我都還是喜歡他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呂秋遠認為,柯文哲對政務處理愈發漫不經心,「不過2016年以後,我逐漸覺得不對勁。其實應該是從他的性別平權觀念開始。他對於性別平權的認識,糟糕得一塌糊塗;對於人權,我還記得是街頭攝影機的事情,也完全沒概念。剛開始我選擇容忍,安慰自己說,他大概只是講話白目,唉唷,畢竟他是舊時代的教育出身,難免講話不修邊幅,或許他以後會慢慢改變的。我願意給他修正的機會,會好的、會好的」。呂秋遠回顧柯過去的言論,像是「第一任就不要想第二任」、「降低競選費用」等,這些話曾讓他感動,但自柯文哲提出「兩岸一家親」言論後,他對柯的態度產生了質疑,認為在國家認同上與自己不同。隨著柯文哲與民進黨漸行漸遠,呂秋遠認為,柯的態度愈發傲慢,特別是在2018年的「北門會」中,柯對蔡英文總統的不屑眼神,成為他與柯徹底決裂的契機。呂秋遠表示,「他如果會這麼對待曾經的恩人,他會怎麼對待手無寸鐵的小市民?」呂秋遠指出,柯文哲的行為與過去的承諾大相徑庭,從強調廉潔到如今遭到羈押禁見,從公開透明到財務不清,讓他感到失望,「他強調廉潔自守,結果收押禁見;他強調與財團切割,結果去隱園唱歌;他強調公開透明,結果帳目不清;他強調首長負責,結果都不知情;他強調居住正義,結果是三宅醫生。他越來越喜歡以傳教的方式,解決公共議題,他以為是搖滾明星,卻不知道自己在唱些什麼」。呂秋遠強調,柯文哲的被收押並未讓他感到幸災樂禍,反而讓他悲傷,「畢竟我們花了十年,養成了一個第三大黨的主席,進了台北看守所。希望這件事可以告訴所有的政治人物,請對得起你的選票,跟那些相信你的人。九年前的9月5日,他登記參選台北市長;九年後的9月5日,他被收押禁見。終究,政治本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我們得要一起繼續努力,讓台灣可以成為更好的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驚世喊「看到蝙蝠下蛋」!謝國樑二度致歉:抱歉和鳥類搞混了
基隆市市長謝國樑日前出席活動時,脫口曾看見「蝙蝠產卵」,驚世言論一出立刻引起話題性,只是明明知道市長口誤出糗,但市府卻未刪除該片段,直接將影片釋出到網路上。針對鬧出烏龍事件,謝國樑也二度致歉直呼「和鳥類搞混了」。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因此是胎生並不會產卵,不過日前謝國樑參觀基隆剛啟用的室內兒童樂園時,看見樂園設計融入當地最知名的「劉銘傳隧道」,忍不住脫口一句「它很出名的是在隧道裡面,已經有看到蝙蝠有產卵。」基隆市長謝國樑日前出席活動時,因一句「蝙蝠會下蛋」掀起輿論風波。(圖/翻攝自臉書)當下謝國樑經記者提醒,立馬更正直呼「說錯了對不起對不起,就是我們在劉銘傳隧道,現在都有看到這些小蝙蝠。」該段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調侃,「蝙蝠有產卵啊啊啊啊啊!世界奇觀了」、「恭喜基隆發現最新蝙蝠物種!」、「謝謝蝙蝠蛋,基隆又被嘲笑了」、「公然給錯誤訊息洗腦小朋友,卵生、胎生傻傻分不清楚。」對此,謝國樑接受媒體訪問時,因一句「蝙蝠會下蛋」再度向大眾致歉了,「真的非常抱歉,我一下把牠跟鳥類的生產方式,把牠搞混了,在這邊跟大家做誠摯的歉意。」
遠東寶慶店重建挖到古蹟!未來將分階段施工監看
台北市現存最老百貨公司遠東百貨寶慶店,去年經核准危老重建,因部分新建工程基地下方為市定古蹟「番學堂遺構」,被北市文化局要求試掘,試掘成果報告顯示,底下遺留物多屬近現代至現代,雖挖出清代建材沙岩石塊但成分破碎,難以推論是番學堂遺構,建議未來分階段施工監看,25日經北市文資會審查通過。遠東百貨寶慶店自1972年開幕以來,已在台北市西門町屹立逾50年,成為台北現存最老百貨,但建築本身耐震能力未達最低等級且所有權人100%同意重建,台北市建管處2023年初核准危老重建申請,成為北市首件申請危老重建的百貨公司。遠東百貨寶慶店去年7月24日熄燈後,將原地拆除改建,但因新建工程基地部分地號鄰近市定古蹟「番學堂遺構」,文化局請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試掘,以確認基地是否留有地下遺構,並要求試掘計畫送審,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委託龍門顧問公司送交試掘成果報告,昨天由北市文資會審查。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介紹,番學堂是劉銘傳治台時期推動自強新政的建物,用於教導原住民學童習字、讀書及官話,日據時期先後改為總督官邸、旅團司令部、守備隊司令部及乃木希典總督官邸,因番學堂是少數清代現存與原住民直接相關證物,也是台灣重要原住民教育歷史見證,加上是僅存少數清代建築及遺構,屋台基礎是罕見歷史遺構,2017年被登錄為市定古蹟。龍門顧問公司指出,選定尚未規畫興建地下室2處挖掘2公尺深坑,並在坑底以人工鑽探深度介於170至190公分,發現基地地下層3公尺以內都是回填土方、紅磚、柏油等建築廢材及現代遺留物,即使有挖到屬於清代建材的砂岩石塊,但因本體破碎已失去原有脈絡,難以推論是否為番學堂遺構,或日據時期拆除台北城石牆再利用為憲兵隊本部相關建築所遺留。龍門顧問公司建議,開發基地仍有部分位於新建築應採番學堂監管範圍,新建築可採打工法施作,並以分階段方式施工監看,淺層監看須留意可能存在清代及日據時期遺構,大底降挖監看須注意史前時代遺留。
只在嘉義市! 全台唯一「百年家將圖」列古物
嘉義市政府古物審議會通過4件寺廟古物指定為一般古物,其中「慈濟宮如意振裕堂日治時期八家將圖」經調研推斷於1919年即繪製,是嘉義市乃至全台目前發現唯一近百年的家將圖組,是難得一見的家將古物。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去年12月15日召開嘉義市古物審議會第九屆第1次定期會,審議通過「小早川篤四郎〈新高山遠望〉」、「普濟寺鎮殿觀音與善財龍女佛像組」、「普濟寺章高元獻慈航普渡匾」、「慈濟宮如意振裕堂日治時期八家將圖」,指定為嘉義市一般古物。審議委員們認為,這些古物符合〈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一般古物指定基準,「慈濟宮如意振裕堂日治時期八家將圖」是稀世珍寶、有藝術性,因為家將文化多為口傳,此家將圖是家將文化的重要文本與傳承資料,呈現日據時期家將臉譜與服裝風格,印證嘉義「家將窟」之名,且能保留至今,實屬不易。嘉市府文化局指出,慈濟宮如意振裕堂是嘉義八家將元祖首堂,開拓了全台「振」字脈系的八家將堂館,經該局委託雲林科技大學、逢甲大學調查研究,進而推論此8幅家將圖約於振裕堂成立的1919至1946年間繪製,懸掛使用至1964年,因受損才下架收藏至無酸紙盒保存。審議委員表示,〈新高山遠望〉作者小早川篤四郎曾居住台灣,作品也曾入選帝展,此畫與已指定為重要古物的「多多羅義雄〈新高山〉」於2014年在阿里山賓館被發現,當時狀況不佳,2018年委由台南藝術大學修復完成後,負責保管的農業部林保署嘉義分署向嘉義市政府提報。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則提報「普濟寺鎮殿觀音與善財龍女佛像組」,反映出19世紀末民間雕刻技法;「普濟寺章高元獻慈航普渡匾」獻匾人是清代台灣巡撫劉銘傳的部將章高元,匾額用九芎木,材質罕見,有清代工藝風格。
藍色教堂2/「太原第」被拆屋主判刑 劉銘傳鐵路遭破壞官員沒事
基督教長老教會富里教會從2015年起傳出將拆除改建,引起文資團體和不少網友婉惜,認為教堂美麗又有特色、拆了太可惜,連忙向花蓮縣文化局提報,經過花蓮縣「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審議會」2022年8月1日開會審議,決議解除列冊追蹤,不少文資人士氣得破口大罵,教會則表示只會進行整體修繕、以重新考量使用規畫。有法界人士指出,如果今天是民眾自己的家「被指定為古蹟」,會有什麼反應,就耐人尋味了。法界人士表示,當別人的私有財產「被古蹟」時,旁觀者當然可以一派輕鬆地慶幸台灣又保存了一件歷史文物,讓台灣人都能繼續共享一段美好的歷史記憶,可是如果「被古蹟」的地方是自己的家或祖產,而家中的經濟狀況無力維持,或派下子孫經濟狀況不一,有人必須要變賣老宅才能維持生計時,這時「被古蹟」的心情,可能就開心不起來!一位家產「被古蹟」的民眾表示,憲法明文規定保障人民的私有財產,政府確立了一個《文化資產保護法》,強制把私有財產「古蹟化」,還限定用途,雖然還是可以買賣,但是不能參加都市重劃,政府回饋的容積率獲利空間又有限,「被古蹟」的地點恐怕只有在台北才划算。新竹市暫定古蹟「太原第」2018年除夕清晨遭突襲拆除,文資保護團體前往遺址抗議。(圖/報系資料照)此外,古蹟保存不易,傳統工法修復不但價格高,師傅也很難找,政府又不會全額補助修繕及維持費用,雖然大法官釋字第813號解釋,規定主管機關應給予合理補償,具體作法到現在仍是空中樓閣,依舊沒有完整的獎勵配套措施,無怪乎古蹟「自燃」時有所聞,有時慘遭連夜拆除,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以完工於1935年的新竹「太原第」為例,具有傳統閩式合院的紅瓦建築,還有精緻泥塑鵝頭墜裝飾,曾被新竹市政府列為暫定古蹟,不過2018年2月15日除夕,3名溫姓房屋所有權人僱工拆除夷為平地,觸犯《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毀損暫定古蹟罪」,法官體恤房屋所有權人可能因為「太原第」一旦登錄為古蹟,將受《文資法》等諸多限制,且古蹟容積移轉與現地開發獲益差距甚大,才鋌而走險,因此輕判10月徒刑,緩刑3年,但是一件古蹟因為政府獎勵配套措施不完整,一夕之間就消失了,政府也難辭其咎。另一個文資保存失敗的例子則是桃園火車站三鐵共構,挖出了劉銘傳鐵路遺構,這是保存最完整的清代鐵路,不料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22年8月初突然在劉銘傳鐵路遺址施工,桃園市文化局也未阻止,當大量混擬土灌進遺址時,台灣第一條鐵路就這樣永遠走進歷史,當時桃園市主政者是現在的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如果政府自己的土地挖出古蹟,都不願意保存,卻要求民眾不能破壞古蹟,違者還要追究刑責,就成了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笑話了。台灣第一條鐵路遺址出土後,慘遭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整地灌漿而消失。(圖/搶救清代鐵道遺址群小組提供)
台北城故事2/百年歷經三朝統治 監獄官舍大變身內藏多秘聞
中正紀念堂旁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以其日式屋舍風格吸引15家各具特色的品牌店家進駐,一直是網美打卡及民眾消費熱點,該日式屋舍原為日據時期「台北刑務所(即台北監獄)」官舍,屋舍後方還有「台北監獄圍牆遺蹟」,不久前挖出史前陶器等古物,再度成為鎂光燈焦點。不少考古學者指出,很少有一個古蹟遺址在不到140年的時間竟然歷經清朝、日據、國民政府3個不同的統治時期,這也完全反映在舊稱「台北刑務所」的建物及遺構上。台北刑務所原先是在1896年(日明治29年)時,日本殖民台灣第2年,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加以修補而成,當時名稱為「台北縣台北監獄署」,並於1904年另於台北城外重建,1924年命名為台北刑務所。總面積有58752坪,採取美國「賓夕凡尼亞式」監獄空間配置法則,強調獨居監禁,牢房呈放射狀,透過中央走道與中央戒護台連結,方便管理監控。台灣光復後,「台北刑務所」仍持續使用,關押過不少共黨嫌疑人士,1963年遷往桃園龜山。「台北刑務所」採取美國「賓夕凡尼亞式」監獄空間配置法則,強調獨居監控。(圖/黃威彬攝)「台北刑務所」圍牆的材料,主要來自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台北城的城牆,日本殖民政府從1900年起拆除台北府城牆,作為「台北刑務所」等官方廳舍建材。目前仍保存兩道當時的圍牆,分別是位於台北市金華街的南牆,以及金山南路二段44巷的北牆,北牆上有一座圓形拱門,這是日人在刑場處決抗日義士等犯人後,運送遺體的出口,所以北牆也被稱為「哭牆」。在台北刑務所遇害的抗日義士,首推曾參加黃花崗之役的廣東客家人羅福星,他的母親是具荷蘭與印尼血統的爪哇華僑,因此羅福星長相酷似歐洲人。羅福星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到台灣苗栗成立同盟會支部,主張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統治,隔年被捕,上千人遭牽連調查,史稱「苗栗事件」。羅就義前神色自若,就連當時的總督府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也對羅的硬頸革命家風範大為欽佩。此外,台灣文化協會領導人蔣渭水、霧峰林家的林幼春,以及被稱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的賴和,都曾因抗日問題關押在台北刑務所,「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也在此遇害。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到台北刑務所北牆遺址旁,紀念遭日本殖民政府殺害的14位美軍戰俘,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到場致意。(圖/翻攝退輔會官網)醫師出身的蔣渭水曾誇獎台北刑務所牢房的衛生條件良好,比一般家庭還更乾淨,不過,日本人刑求手段的殘酷卻令人髮指。澎湖出生的律師歐清石因懷抱民族氣節,不願與日人合作,遭陷構入獄,歐清石曾寫下《獄中吟》,描寫自己遭受灌水、龍蝦綑、挾指、十八機械等酷刑,可惜他未能等到日本投降、國土重光,就因盟軍轟炸死於獄中。日本人的無差別殺人不限台灣人,二次大戰結束前夕,台北刑務所關押數十位盟軍飛行員,其中14位年紀19到24歲的美軍飛行員,在草率審判下慘遭處決,離日本無條件投降僅57天。2015年6月20日,在風笛手的引領下,「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與美國、英國等駐台外交官,齊聚台北刑務所北牆遺址前,紀念盟軍飛行員罹難70週年。
鐵花村驚傳火警 起火原因仍待查
台東市著名景點鐵花新聚落裡,一處緊鄰台東設計中心的木造房屋突然起火,由於是以老式火車廂改造的木屋,火勢延燒迅速,警消獲報到場,火勢20分鐘內控制,無人傷亡。台東市鐵花村今晚發生火警。(圖/中國時報蔡旻妤攝)不過這個火車木屋是清朝時期的車廂,疑似是劉銘傳座車之一,是否具有歷史價值,仍待台東縣政府再調查,起火原因則由台東消防局調查中。台東市鐵花村今晚發生火警。(圖/中國時報蔡旻妤攝)
劉銘傳也哭泣1/清代鐵路遺址被消失 監院、立委究責桃園市府
台灣第一條鐵路慘遭灌漿填平!桃園火車站進行捷運施工時,意外挖到清朝劉銘傳鐵路,全台最完整的清代鐵路遺跡隨之重見天日,加上一併挖出的日據時期桃園車站遺構及國民政府興建的桃園火車站,讓台灣找回了百年鐵道歷史縮影,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不料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今年8月初突然在劉銘傳鐵路遺址施工,桃園文化局也未阻止,當大量混擬土灌進遺址時,台灣第一條鐵路就這樣永遠走進歷史!「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等文資團體向立委邱顯智陳情,邱顯智在10月14日在國會辦公室召開諮商會議,邀集文化部文資局和桃園市文化局及捷運工程局等機關代表與會,文化部文資局代表認為本案如有違法之處,應依《文資法》議處,不過桃園市文化局和捷工局都自認沒有疏失,邱顯智認為仍有相關爭議需要釐清,因此附上相關資料函請監察院處理,監院函覆已經展開調查,文資團體希望監委能主持公道,莫讓歷史遺跡因地方政府不當作為而湮滅。曾參與剿滅太平天國和捻亂的淮軍名將劉銘傳被稱為台灣現代化之父,台灣第一條鐵路由他規劃興建。話說1884年法國侵略中國藩屬越南,還意圖染指台灣,清廷派劉銘傳來台指揮協防,最後領導守軍和台灣鄉勇擊退船堅炮利的法軍。中法戰爭結束後台灣正式建省,劉銘傳當上首任台灣巡撫,他體會到鐵路對台灣建設和國防的重要,欲以「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白話文來說,就是想把台灣建設成中國的模範省,奏請清廷批准後,1887年起聘請德國和英國技師興建台灣鐵路。劉銘傳鐵路遺跡重見天日,文資團體和考古學者都認為是活的鐵路教室。(圖/搶救清代鐵道遺址群小組提供)劉銘傳規劃台灣鐵路路線為基隆到台南,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就在台灣現代化建設蒸蒸日上之際,劉銘傳卻因為煤礦招商等問題遭清廷懲處,心灰意冷的他辭去巡撫職務、並在1891年6月4日告老還鄉,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因經費不足,南下鐵路只興建完成到新竹,劉未能親眼看到基隆到台北段、台北到新竹段鐵路通車,不過台灣鐵路主要是劉銘傳規劃、籌資和構工,因此一般將清代鐵路通稱為劉銘傳鐵路。100多年來,台灣鐵路和火車站歷經日據時期和國民政府改建,鐵路設施、路線和車站樣貌已有極大改變,就在大家以為清代鐵路已因改朝換代和城鄉發展而湮沒之際,2016年5月間,也就是劉銘傳鐵路台北到新竹段通車後123年,桃園車站因捷運施工和台鐵地下化工程拆除時,意外發現日據時期桃園車站的二爪磚,民眾在同年12月向文化局提報為考古遺址,經過考古團隊多次發掘,先後出土清朝劉銘傳鐵路、日據時期車站便所(廁所)遺構,甚至還有4500年前史前時代遺跡。文資團體「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成員藍博瀚(右)、林岳德(左),呼籲監委主持公道,不能讓台灣鐵路遺跡湮滅。(圖/黃鵬杰攝)文資團體「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成員藍博瀚和林岳德指出,考古團隊2021年發現清代鐵路遺構,並再出土日據時期桃園驛牆基柱礎等遺構,因此提報文化資產評估與建議。藍博瀚說,第一次看到清代鐵路的樣子很感動,「現場能清楚看到鐵路基座的鵝卵石排列,甚至連枕木位置都很清楚,而且還發現當時鐵路的側線,讓我們能一窺清代興建鐵路的工法」。他表示,如果再循線挖掘,還可能發現清代桃園火車站的票房(售票處)遺構。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曾指出,挖出的這小小的一段鐵路,涵蓋並見證台灣135年來的鐵路歷史,堪稱是活的鐵路教室。不過就在文資團體和考古學者振奮之際,施工單位桃園捷運工程局竟在8月5日回填清代鐵路遺址,並在其上灌漿,然後全面開工對遺址位置打樁,完全破壞已挖掘的考古遺址,桃園市文化局也未有積極作為保護古蹟,讓文資團體和考古學者氣憤不已,將透過立委和監委追究責任。
劉銘傳也哭泣2/桃園市府兩機關遭控毀古蹟 考古學者自嘲狗吠火車
100多年前劉銘傳鐵路順著當時桃園台地地形修築,雖然坡陡路斜、火車速度不快,「卻可以想像祖先們看到這個在地面上從未見過的龐然大物緩緩出現時的驚訝」。不過「清代火車即便緩慢,卻似乎已感受到島嶼歷史開始往另一個方向前進!」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以考古學者和台灣子民的雙重身分,娓娓道來劉銘傳鐵路對台灣的貢獻,然而桃園挖出全台僅存一段的最早鐵路遺跡,竟消失在桃園市文化局和捷運工程局手裡。文資團體、「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成員林岳德指出,當初民眾向桃園市文化局提報為遺址,但文化局在今年6月29日召開的桃園市考古遺址審議會卻未將清代鐵路遺址列入,不但從未給予文資身份,也未依照《考古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進行考古遺址指定審查,只將「桃園舊火車站第一、第二月台鋼棚架」列為古蹟歷史建築類。林岳德說,本案另一個重要關係機關、桃園捷運工程局遲至民眾提報遺址的3年後,即2020年2月才委託考古團隊試掘,終於發現全台最完整的清代鐵路基礎遺址,後續又發現日據時期二爪磚砌便所與1913年車站遺構與溝渠,以及4000多年前文化遺址。日據時期桃園車站二爪磚砌廁所,在考古團隊細心挖掘下出土。(圖/庶古文創公司提供、報系資料照)桃園捷運工程局在文資審議會決定下,今年3月短暫開放現地參觀,但名額只有300個,包括林岳德在內的許多民眾都無法成功報名參加。林岳德指出,民眾被迫2022年5月再次提報遺址,雖然6月29日審議會通過施工範圍保存與活化計畫,但僅願意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代鐵道基礎、日據時期廁所遺構及少數原物,還以粗糙的表面翻模與3D 掃描後便破壞清代鐵道基礎,且翻模面積只有遺址面積的一半。林岳德指控,桃園市文化局刻意迴避文資價值審議,只以疑似遺址的狀況下通過了保存計畫,迴避給予文資身分。並在文資審議會同一天就做了保存活化計畫審議,替捷運復工開了一條路,讓桃園捷運工程局在8月5日回填考古發現的遺址,並在上面灌漿、打樁,而民眾依《文資法》再次提報歷史建物,但文化局仍未回覆,也未要求捷運工程局停工。江芝華表示,在台灣,縣市文化局考古遺址審議會是唯一有機會為各地岌岌可危考古遺產說話之處。考古家身為當代便利生活的受益者,面對各項建設與考古遺產間的衝突時會格外謹慎,因為考古家也最清楚考古遺址對於當代無可計價的意義。文資團體今年9月1日在桃園市政府前召開記者會,爭取文化遺址和車站共存。(圖/搶救清代鐵道遺址群小組提供)江芝華指出,原本信任行政單位會以「前瞻」視野來執行保存計畫,讓桃園市未來的車站不但有嶄新面貌,更有深厚的歷史脈絡讓民眾學習、體會跟感動。但就在計畫「通過」後1個月,工程單位以工程無法修改為由,在8月初僅運用幾天的時間,就將考古團隊歷經數月日曬雨淋發掘的百年時光鐵道覆蓋、灌漿,當時一卡車、一卡車的填土已顯示,審議會的「通過」兩字才是行政單位所要的重點,其餘所有的專業建議也成了標準的狗吠火車了!「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指出,由於鄰近的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範圍,可能還有劉銘傳鐵路遺址,因此提出5大訴求:趕快指定遺址的文資身分、提報為國定古蹟、開放提供民眾教育、撥列經費保存遺址、重新規劃目前保存方式並予原址保留。
「蔣柯會」市政啟動對接 蔣萬安提韓國梨泰院事件應對3大活動
台北市長當選人蔣萬安今(5)日上午赴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召開「台北市政交流暨交接討論會」;蔣萬安會後表示,雙方談得很順利也有共識,接下來將由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與自己團隊交接小組召集人、立委林奕華擔任交接窗口,並提及他一上任後將面對跨年晚會、農曆新年和2023年台灣燈會在台北,而韓國梨泰院事件殷鑑不遠,絕對要求安全至上。台北市政交流暨交接討論會今日上午在台北市政府劉銘傳廳舉行,柯市府由柯文哲、彭振聲、台北市政府秘書長陳志銘、市府發言人陳智菡,以及市長室副主任戴于文代表;蔣萬安也率交接小組召集人林奕華及交接小組成員出席。蔣萬安指出,今天拜會柯市長及市府團隊,希望透過充分完整溝通,讓交接工作非常順利、市政無縫接軌,這也是歷經幾個月激情選戰後,市民希望看到的。他也說,交接小組由林奕華擔任召集人與柯市府對接,讓新團隊都能明確掌握市府各局處相關業務,以及重大政策的推行狀況,同時也會就各局處相關政策業務屬性做通盤檢視,並就輕重緩急研擬妥適對應。「我一上任就會面對跨年晚會、農曆新年,以及2023年台灣燈會在台北。」蔣萬安說,春節期間包含治安、交通及垃圾清運等,都攸關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與節奏,接下來會積極向市府團隊了解目前的規劃狀況,並要求更精進周延,確保相關措施便民、市民安心。他也表示,跨年晚會及2023年台灣燈會都是大型群眾活動,韓國梨泰院事件殷鑑不遠,絕對要求安全至上,並要即刻了解人流管控疏導、大眾運輸接駁、行進動線的導引、現場工作人力配置等,務必讓市民朋友有舒適愉快的體驗。蔣萬安也強調,對於幾項長遠性重大政策的推動狀況,包含重大工程施工延宕、招標工程不順利的情形,都希望能了解。他說,推動都更遇到的瓶頸、內湖交通的解決方案評估、現有公有市場改建進度、士林北投科技園區的招商績效,以及大巨蛋後續處置等,都很希望能就細部資料、目前執行狀況即早了解,也請柯市府準備完整資料,讓新市府團隊能提早因應,接下來他的團隊跟柯市府的交接小組就要捲起袖子、上工幹活。蔣萬安說,未來柯文哲市府好的政策方向會延續下去,同步滾動式檢討,在執行面做到更加完善、讓市民有感,追求「好還要更好」。他說,將來柯文哲市長也會是市政上的顧問,希望藉由柯市長的施政經驗,能多加交流,並邀請柯市長一同在跨年晚會上與市民倒數,見證台北挺過疫情、迎接新年度的時刻。針對媒體詢問內閣團隊名單是否已經有初步討論,蔣萬安說,市府的內閣成員都是市政推動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齒輪,環環相扣,整個徵詢過程都非常慎重,相信市民朋友希望未來市政的推動能有感、有效率,並謹慎遴選人才。他強調,用人原則就是「專業、品格、用人唯才」,會持續堅持這樣的原則,在徵詢作業過程廣納人才,未來組建一個廉能、有效率、服務型的政府,更要有溫度、有同理心,接下來也會在適當時間點完整說明。
公布與宋楚瑜合影 蔡適應獲勉勵要「勤政愛民」
基隆市長選戰進入尾聲,民進黨基隆市長候選人蔡適應今(25)日晚上在臉書發布他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合影,並指出宋對他勉勵施政必須「勤政愛民」。蔡適應表示,明天就是投票日,在這一段日子以來,感謝很多人對他的支持與鼓勵,自從被民進黨徵召以來,來自各界的好友都為自己加油打氣。蔡適應也透露,前陣子收到宋楚瑜的祝福,不只受贈一本書《寧為劉銘傳,宋楚瑜的僕人領導哲學》,還勉勵他「政治就是人性關懷」,施政更要「勤政愛民」。據指出,宋楚瑜對這8年來,基隆市長林右昌與蔡適應一起改變的基隆相當有感,見證了基隆的改變與翻轉,也希望蔡適應能延續勤政愛民的精神,一起讓基隆更好。蔡適應表示,他要特別感謝宋楚瑜的勉勵,並牢記在心,接棒林右昌讓基隆繼續延續光榮。他也再次呼籲,期盼市民集中選票,只要支持者都去投票,他就會贏。
「這一波春燕會晚一點」 絲織公會千人疫後造訪百年貿易重鎮大稻埕
昨(6)日上午是台北冬日裡難得的好天氣,絲織公會舉行一年一度的「絲織健行」,聲勢浩大,造訪大稻埕,隊伍從大龍峒綿延到大稻埕,當地居民驚呆了,「好久沒有一次這麼多人來這裡」。聯華食品的起家厝在迪化街。(圖/陳柔蓁攝)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台北科技大學紡織系暨分子科學工程系系友會、台灣產業用紡織品協會及中華民國紡織品國際研發交流協會共同主辦2022年絲織業健行暨聯誼摸彩活動,這次健行路線深度漫遊大龍峒、淡水河及大稻埕,全程共約5公里,參加人數逾1,650人,在疫情肆孽後,再度展現紡織業生氣蓬勃,充滿活力。儘管因為通膨斲傷消費力道,導致紡織景氣還未明朗,這支紡織業大軍士氣高昂,絲織公會理事長、富綢董事長莊燿銘壓陣,指出「這波的春燕會晚一點來,大約明年第二季,現在谷底,這是我們展現產業韌性的時候」。「大稻埕在19世紀初是台北貿易最鼎盛的地方,交易量佔了北部2/3」,絲織公會顧問王能賢介紹,極盛時期在貴德街有五、六十家茶行,成為台灣最大的茶葉交易中心,出口值佔當時台灣的三分之二,清領時期劉銘傳從基隆到新竹的台灣第一條鐵路、日治時代淡水到台北的鐵路,都行經此地,南北貨、中藥、布匹批發業等,各行業在此集散。最新流行的印花布、洋裝款式,掀起台灣服飾革新,大稻埕成為台灣紡織工業流行櫥窗。王能賢介紹,「台灣早期茶葉、布商都在這裡做生意,許多紡織上市公司、食品都在這裡發跡,並帶動台灣後續電子產業發展,同時也帶動人文薈萃」,如台南幫侯雨利、吳修齊家族,統一集團高清愿、新光集團吳火獅、東帝士陳由豪、中信辜家、義美高騰蛟等。
桃園千人連署守護文化資產 憂心清朝劉銘傳鐵路遺址不保
桃園文化資產工作者組成「搶救清代鐵道遺址群小組」,發起千人連署守護文化遺址活動,短短2週已有1500 人參與連署,今天上午10點帶連署書到桃園市政府正門口召開記者會,希望爭取一個文化遺址共存的車站。桃園文資人士指出,桃園火車站附近進行捷運施工時,挖到清朝劉銘傳鐵路遺跡,雖然桃園市長鄭文燦曾在市政會議要求所有開發案必須要有備案,還要求各局處盡可能避開遺址或預做準備,不過2020年6月間遺址出土後,2年來,相關單位態度消極,台灣僅存最早鐵路遺跡恐將消失,因此要求桃園捷運局立即停工,變更捷運與鐵路地下化設計,提出以原址原地保存的雙贏方案,並將全區指定為法定文化資產,把捷運綠線與鐵道地下化的公共藝術經費用於遺址保存與展示。文資人士指出,130 年前,經外國技師精密的勘量,將臺灣第一條鐵路鋪設經過桃仔園城南門外,並設置一座票房車站,帶給桃園全新的時空格局。就在捷運綠線與鐵路系統工程進行前,意外發現全台最完整的清代鐵路基礎與日據時期車站遺構,後來更發現了新石器時代訊塘埔文化遺址,如果這些遺址和文化資產沒有妥善保存,將立即消失。目前發現文資的地方分為捷運局與路鐵局管的兩部分,鐵路局部分經民眾提報,目前正在審議中。而捷運局部分,已開始施工,處理過程疑點重重。在文化局文資審議許可下,桃園捷運局遂在8 月5 日回填考古遺址,並在其上灌漿,並即將全面開工在遺址位置打樁,而民眾於8月5日以歷史建物再次提報,但文化局仍未回覆,也未要求捷運局停工,讓文資人士十分憂心,強調文資審議疑點重重,桃捷G07 站不應動工。
清朝鐵路出土1/桃園捷運挖到「寶」? 台灣最老鐵路遺址恐不保
全台最早鐵路遺跡恐將不保!桃園火車站附近進行捷運施工時,挖到清朝鐵路遺跡,雖然桃園市長鄭文燦曾在市政會議要求所有開發案必須要有備案,還要求各局處盡可能避開遺址或預做準備,不過考古界人士披露,2020年6月間遺址出土後,2年來,相關單位態度消極,並未讓大眾積極參與討論清朝鐵路遺跡應否保存,連遺跡現場導覽解說也只開放短短2周,導致許多想深入了解台灣鐵路歷史的民眾向隅,呼籲桃園市政府和捷運施工單位正視此問題,讓更多民眾參與討論。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指出,桃園火車站附近挖出的清朝劉銘傳鐵路,是全台僅存一段的台灣最早鐵路遺跡,此外,當地還挖出日據時代鐵路基座和便所,加上附近的桃園火車站是國民政府後來蓋的,小小的一段鐵路,涵蓋並見證台灣135年來的鐵路歷史,堪稱是活的鐵路教室,無法理解開發單位為何只是圍住現場、不讓更多民眾接觸觀看,導致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遺跡在幹嘛。江芝華指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古遺產保護與經營憲章1990》規定,積極的公眾參與為考古遺產保護政策中不可或缺一環,而考古遺產保護的主要目標是原地保存,對公眾展示考古遺址是推廣理解當代社會起源及發展的主要方法。以德國科隆為例,興建輕軌鐵路時,就與考古單位進行討論和規劃,並加強深度以避免觸及考古遺址。再以日本為例,若有重大考古發現,會主動安排各級學校及民眾參觀,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進行公共教育,而不是像桃園這種作法。負責現場考古發掘的庶古文創公司是台灣第1家考古專業公司,本身也是考古學家的庶古董事長兼總經理朱正宜表示,現場已挖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以鵝卵石鋪成的鐵路遺構,鵝卵石是固定鐵軌所用,初步認定是清朝劉銘傳鐵路的雙股(兩條鐵路車道)鐵路遺跡,另外還有日據時代的鐵路遺構,包括二爪磚、鐵路基座等,再加上國民政府來台時期的鐵路建設,形成台灣唯一一段完整的鐵路發展史。台大人類系副教授江芝華呼籲相關單位:清朝鐵路遺跡不管是要保存還是開發,都應該讓社會大眾充分知悉並進行討論。(圖/趙世勳攝)庶古文創公司課長戴志家還指出,現場還挖到陶器及玉器碎片,證實桃園火車站附近在45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朱正宜和戴志家強調,清朝和日據鐵路遺跡是全民的文化財,希望能透過全民參與討論,聽聽社會大眾的意見,再決定保存方式。中華民國鐵路文化協會理事長劉宥緯也呼籲保留這段鐵路遺跡,但是不能為了保留而保留,應該做好相關展示讓民眾和遊客充分了解台灣的鐵路歷史。據了解,桃園捷運施工單位正對劉銘傳鐵路遺址翻模和3D掃描,並進行提取約20平方公尺遺跡。桃園市文化局雖曾開過一次文資審查會,後來不了了之,但桃市府是否會再召開文資審議會,至今仍不明朗。江芝華副教授指出,因為遺址現場說明導覽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周、且名額有限,還有許多想親眼見證和親身感受的人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它,而且遺址應該留下或離開,不應只由少數「專家」來決定,因此台灣考古學會發動民眾一起打電話給桃園市文化局或是捷運工程局,希望讓更多人見證台灣鐵路這段百年歷史,再決定遺址怎麼處理。桃園市府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張俊雄表示,遺址現場受限於路寬和四周建築物,且與桃園捷運路線高度重疊,無法進行工程變更,如果採取現地保留,可能連鐵路地下化也沒辦法做,目前已經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朝鐵路遺構,先請考古公司庶古文創予以保留,未來將放置展覽館。另外也根據文化局的文資審議會決議,翻模並3D掃描鐵路遺構、並提取日據時代便所等文物,未來活化遺址文物資產的部分則由台鐵規畫展示。至於當初遺址現場展示的時間和場次,則根據文化局意見辦理。桃園市府文化局則表示,遺址是否現地保存,目前還沒定案,臺鐵及相關單位還在規劃方案,後續會送該局的審議會討論。另外,未來地下鐵路完工後,將於桃園新站內規劃相關文物展示空間。桃園捷運施工還挖出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碎片(左),以及日據時期便所(右)。(圖/庶古文創公司提供)
清朝鐵路出土2/台灣鐵道之父是日本人? 蘇揆一句話保住劉銘傳
臺灣鐵路首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由臺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為當時中國第一條自行出資興建、載客的鐵路,又稱為劉銘傳鐵路。不過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度在展區介紹日據時期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引發不少爭議。史載劉銘傳先在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聘請德國人柏克爾(Becker)、英國人瓦遜(W. Watson)等人當工程師,開始動工興建。路線分為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兩線,從1887年開始修築分段通車,至1893年台灣鐵路基隆新竹間全線營運,費時7年,總長107公里。這條劉銘傳鐵路的「前世」,其實是來自1876年上海的英國商人擅自興建的吳淞鐵路,路線從吳淞碼頭至上海,屬於窄軌鐵路,全長14.5公里,是中國最早的營業鐵路,但火車撞死人後,讓村民相當不滿,認為鐵路會破壞龍穴,清廷擔心引發英商和村民衝突,可能會激起民變,於是以白銀28.5萬兩白銀贖回並於隔年拆毀。1887年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奏請清廷修建台灣鐵路,但清廷國庫空虛、經費不足,後來把吳淞鐵路拆下來的設備運到台灣,當作鐵路材料。原本劉銘傳希望鐵路能蓋到台南,新竹以南至崎頂已有築路堤,且新竹還興建一條搬運料的鐵路支線,稱「舊港支線」,但劉銘傳的繼任者邵友濂不似他雄才大略,鐵路只能完成到新竹。劉銘傳鐵路開工初期,先興建從基隆港口到台北路段,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1888年春動工,到1890年8月完成,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為台灣和中國第一座鐵路隧道,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車。日據時期繪製的清朝劉銘傳鐵路路線圖,大部分路線經過日本殖民政府改良和變更。(圖/翻攝自網路)甲午戰爭清廷戰敗,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日本殖民政府認為劉銘傳鐵路品質不佳,且鐵路往北經台北橋後,再經三重、新莊、到桃園龜山(龜崙嶺)路段的山區坡度大,效率及安全性堪虞等因素,加上劉銘傳蓋的木質結構台北橋常被大水沖毀,因此鐵路改線從艋舺(萬華)經板橋、鶯歌到桃園,但劉銘傳和日本殖民政府規劃的桃園火車站,都在現今桃園火車站附近,因此才會被捷運施工單位挖出歷經清朝和日據時代的桃園鐵路遺跡。特別的是,2020年桃園捷運施工挖出劉銘傳鐵路遺跡的同時,還爆發「台灣鐵道之父」究竟是誰的爭議,同年7月正式營運的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度在展區介紹日據時期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被外界質疑博物館方面配合民進黨政府親日、去中國化的主旋律。許多民眾則認為,「台灣鐵道之父」應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後來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我對為台灣做過事的任何人都致上最高的敬意與感謝」,「不管什麼時代,最重要是要為愛土地、愛國家來做事」,鐵道部園區的展區也拿掉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字樣,相關爭議才畫下句點。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右)開幕時,在展區介紹日本人長谷川謹介(左)為「台灣鐵道之父」,遭外界質疑。(圖/翻攝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報系資料照)桃園市府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張俊雄表示,遺址現場受限於路寬和四周建築物,且與桃園捷運路線高度重疊,無法進行工程變更,如果採取現地保留,可能連鐵路地下化也沒辦法做,目前已經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朝鐵路遺構,先請考古公司庶古文創予以保留,未來將放置展覽館。另外也根據文化局的文資審議會決議,翻模並3D掃描鐵路遺構、並提取日據時代便所等文物,未來活化遺址文物資產的部分則由台鐵規畫展示。至於當初遺址現場展示的時間和場次,則根據文化局意見辦理。桃園市府文化局則表示,遺址是否現地保存,目前還沒定案,臺鐵及相關單位還在規劃方案,後續會送該局的審議會討論。另外,未來地下鐵路完工後,將於桃園新站內規劃相關文物展示空間。
公園教的歷史課/台灣現代化之父 國小到大學都有他為名
台北市228和平紀念公園內有一座「大潛亭」,裡頭立著一尊開台先賢劉銘傳的半身像,他不僅是台灣建省的首任巡撫,也為台灣開闢了第一條鐵路,因而被尊稱為「台灣現代化之父」。位於台北車站、博愛特區與台大醫院之間的228和平紀念公園,園內花草扶疏,到處可見和平鐘、牌坊和老火車頭等文物,走進這座公園就彷彿墜入時光廊道,公園裡還有五座古色古香的八角亭,劉銘傳就位列其中一座。劉銘傳生於1836年,自號大潛山人,父親是一名鹽梟,據稱他年少時也曾參與販賣私鹽,後來參加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與平定「捻亂」,1884年中法戰争期間,劉銘傳以福建巡捕頭銜在台灣主持軍務,擊退法軍;劉在1885年台灣福建省後擔任首任巡撫,推動電報、電燈、西式學堂、郵局及鐵路建設。「除了孫中山、蔣中正外,『劉銘傳』是少數從國小到大學都有以他為校名的人物。」立委鍾佳濱說,他在台大就讀歷史系的時候,發現校園旁有間學校叫做「銘傳國小」,當時在士林有「銘傳商專」,後來改制為「銘傳大學」,各級學校以他為名,也有不少地方為他立銅像,可見劉銘傳對於台灣近代建樹與影響深遠。 蒸汽火車1901年時在龜崙嶺古道路段行駛;騰雲號老火車頭1999修復後曾在台北街頭「遊街」展示。(CTWANT合成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維基百科)鍾佳濱說,劉銘傳也被譽為「台灣的鐵路之父」,因為台灣第一條鐵路就是在他任內規劃,從現在的台北大稻埕建構到基隆。在清國的時候,台北是主要的商港,港口就位在現在的大稻埕,貨物上岸後,利用鐵道運往外地。鍾佳濱說,當年日軍登陸是從基隆港進來,國民黨增兵來台也是從基隆上岸,重型武器都必須由鐵路運送到台灣各地;另一方面,屏東這個糧倉生產的稻米與蔗糖,也是經由鐵路運到基隆,再利用停靠在深水港的大型船隻運往日本,二十世紀前的鐵路,不僅是經濟的重要動脈,也是國防的主要命脈。「二十二世紀的後人來看現在的台灣,有哪些人的名字能像當年的劉銘傳一樣被提出來?」鍾佳濱說,劉銘傳是過去台灣現代化的指標性人物,台灣在二十世紀還能被後人記得的,就是故總統蔣經國的十大建設。然而現在的台灣人能留給後代的或許有二件事情,其一是環島的高速鐵路,其二就是低軌道衛星的發展。他指出,未來的高速鐵路是載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載貨主要是汽車,然而未來將會發展成無人自駕車,這就需要發展低軌衛星來輔助自駕系統。立委鍾佳濱指出,劉銘傳對台灣近代建樹厥偉,是少數從國小到大學都以他為名的歷史人物之一。(CTWANT合成圖/方萬民攝、翻攝自銘傳國小臉書)
公園教的歷史課/日軍攻擊斯卡羅原住民 意外開啟沈葆楨護台人生
億載金城公園是許多造訪台南的觀光客必到景點,又名「二鯤鯓砲台」,是由清廷任命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台灣海防欽差大臣的名義來台規劃興建。台南市政府後來也在1975年設置沈葆楨半身銅像,以紀念二鯤鯓砲台建立一百周年。沈葆楨原本追隨湘軍統領曾國藩對抗太平天國,先後任職清朝江西巡撫、船政大臣(監督福州馬尾造船廠),為何會臨危受命擔任台灣海防欽差大臣,開啟他的「護台人生」?原來是與1874年(同治13年)日本攻台的牡丹社事件有關,當時日軍攻擊對象也包括住在恆春半島的「斯卡羅」族原住民。沈葆楨出生在1820年,是清朝同治中興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1847年考上進士後,在咸豐年間歷任御史、江西巡撫,曾追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擒獲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等人,1866年(同治五年)升任船政總理大臣,監管福州馬尾造船廠、建造北洋、南洋海軍使用的軍艦,並設立第一個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替北洋水師與洋務運動培養不少人才。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日軍出兵攻打恆春,清廷查知日本侵略台灣的意圖,緊急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籌辦防務。日軍登陸台灣後,與恆春的斯卡羅族原住民激戰,清廷認為事態嚴重,擢升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兼領台灣海防,可統帥福建總兵、道尹兵力及江蘇、廣東沿海各港口輪船,並有權與日方交涉。沈葆楨隨即提出「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等四項對台政務建議,清廷都予以同意辦理。為紀念沈葆楨對台灣的貢獻,馬前總統2006年曾在台北市長任內,將市政府一樓大廳命名為「沈葆楨廳」,但「沈葆楨廳」的匾額在柯文哲擔任市長後已經取下。(圖/報系資料庫)文化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倪仲俊認為,台灣的「銅像」近年來雖常被「政治」解讀,但銅像其實是供後人探究歷史的索引工具。例如看見億載金城內的沈葆楨銅像,若進一步瞭解,沈葆楨是在何種時代背景下,被清廷派到台灣,以及他在台灣近代化過程扮演的角色,進而對當時的台灣為何有近代化需求的議題感興趣,就可能產生進一步探索,自從清末鴉片戰爭後,台灣被迫面對的國際環境與戰略角色變化,沈葆楨在清末身處大時代下的進退應對,就能讓不會動的雕像,透過耙梳其背後的歷史,而顯示出意義。倪仲俊建議,若要進一步探討沈葆楨銅像與你我的關聯,不妨先瞭解自己與社會、時代的連結為何,進而思考台灣在世界上的位置與角色,他認為「以史為鑑」其實有助於提升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當時面對的是清朝國力衰退、帝國主義崛起,沈葆楨到台灣後,有感於列強對台灣虎視眈眈,他提出的「解方」就是積極推動洋務運動的經驗用在規劃台灣建設;反觀現今的台灣,也仍是在大國博奕下的夾縫努力求生,時代背景雖不同,但面對的大環境考驗卻有相類似之處,自然就會凸顯讀沈葆楨歷史的實用價值,而協助後人盡量做出正確的決定,就是學歷史的目的之一。細屬沈葆楨在台灣推動的建設,包括任內重行規劃台灣的行政區域,設置恆春縣、成立台北府等等,加速台灣各地發展;另外,加強台灣防禦能力,例如興建台南二鯤鯓砲台、恆春縣城牆等;他還同時開發東台灣地區,招撫高山原住民,防止原住民再「出草」漢人。沈葆楨並曾上奏清廷,請求解除關於台灣之各種禁令,獲得朝廷同意,讓漢人大量來台,替開發台灣增加生力軍。沈葆楨在台灣的時間僅一年,雖然不長,但卻打下台灣日後持續發展的基礎,包括用機器開採基隆煤礦,1875年(光緒元年),沈葆楨被派任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離開台灣,改負責督辦南洋水師。五年後在江寧任上病逝。1886年(光緒十一年)台灣正式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也繼續依循沈葆楨任內的基礎繼續建設台灣,讓台灣的發展邁入了另一個新的里程。文化大學歷史系主任倪仲俊認為,古人銅像是耙梳歷史的一種索引,若看到沈葆楨銅像能引起民眾對於台灣史的好奇與興趣,進而研究探索,即能令歷史產生實用意義(圖/報系資料庫、翻攝自文大歷史系臉書)
古蹟氾濫2/婦聯會「至德堂」列古蹟 台北地院遷建案一度喊卡
台灣的日據時期建物動輒成為古蹟或歷史建築,讓不少擁有該處土地的民眾叫苦連天,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連替人平亭曲直為常業的司法機關也是受災戶,以台北地院為例,該院取自「中華民國反共抗俄婦女聯合會(婦聯會)」位於台北市長沙街的土地及建物,其中的主建物「至德堂」也被列為古蹟,由於「至德堂」剛好位於原婦聯會土地正中央,打亂了北院的遷建計畫。據了解,這棟「至德堂」建築物原址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興建的西學堂和番學堂所在地,與相鄰的台北府所屬登瀛書院,成為北台灣最大規模的書院建築,1912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原地蓋屋成立日本陸軍俱樂部「偕行社」,二次大戰中遭盟軍轟炸,國民政府來台後,1950年起由已故總統蔣中正夫人宋美齡主持的婦聯會使用。不過該建物因年久失修,婦聯會在1983年改建並命名主建物為「至德堂」,除騎樓和立面外觀大致維持原貌,其他隔間、室內外形式多已重新裝修,1998年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直到2006年才轉交給台北地院作為辦公用途,對於辦公區域內的古蹟則讓台北地院一個頭兩個大。這塊地當初在前司法院副院長城仲模、台北地院已故前院長林錦芳等相關司法官員的奔走協調下,原本希望作為北院民事執行處遷建用地,好不容易婦聯會同意遷走,原使用機關國防部軍備局及土地所有權機關國有財產局,也同意撥交台北地院使用,但沒想到遷建計畫最後卻卡在古蹟上。因為古蹟不是說搬就能搬、說拆就能拆,有許多繁雜的行政作業程序,因此現在只能當成一般的辦公廳舍,供北院等司法機關使用,當初北院和司法院耗盡心力要來的土地及建物,如今看來宛如雞肋。熟悉內情人士指出,其實當初有兩塊地給北院選,一個是基地較大的婦聯會舊址,另一個是附近的交通部舊址,同時還殺出程咬金國史館等機關也看上婦聯會舊址這塊地,在前司法院副院長城仲模從中協調下,國史館同意退讓,轉而爭取交通部舊址成功,遷入至今已超過10年,反觀拿到婦聯會舊址的台北地院,到現在還陷入古蹟泥沼,無法高密度使利用土地,每年為維護這個市定古蹟勞神傷腦,只好跟行政院協調取得華山園區部分用地,做為日後遷建辦公用地。「至德堂」原為日本陸軍俱樂部「偕行社」,二戰期間毀損,國民政府遷台後修建為婦聯會辦公室,現由台北地院等司法機關使用。(圖/方萬民攝)
基隆民宅火警!童喊「電視爆炸了」下秒火舌狂竄 1男受困2F慘死
基隆市仁愛區劉銘傳路一間民宅今(13日)晚間傳出火警,火勢一發不可收拾。警消獲報趕往現場,到場時2樓已全面燃燒,甚至有往上擴散的趨勢,熊熊火舌也不斷從窗戶竄出,趕緊佈水線灌救,約1小時後順利撲滅。警消控制火勢後展開搜索,最後在內側臥室找到一名鄭姓男子,送醫後宣告不治。基隆市消防局表示,警消趕到現場時,民宅2樓已陷入一片火海,並有擴散到3樓的趨勢,人員立即布置水線灌救,約1小時後撲滅火勢;由於有民眾受困屋內,警消當下除了滅火,同時突入火場展開搜救,後來在2樓最內側的臥室找到20多歲鄭男,但傷者已失去生命跡象,送醫急救後仍回天乏術。據了解,和死者同住的梁姓女子在火災發生第一時間,就帶著孩子們順利逃生,懷疑是電線走火引發火警;隔壁鄰居也透露,她當時聽見孩子大喊「電視爆炸了」,嚇得趕緊開門查看,未料一出門就看到火光,自己也馬上逃生。至於詳細起火原因及經過,仍待火調人員進一步勘驗現場後釐清。
【漫遊台南情報】臺南後花園小旅行 發現台86線經典之美
擁有豐富歷史人文的台南,不論美食或景點都極具特色,入選為2020臺灣經典小鎮的「新化區」,保留早期台南最原始真實樣貌,而且交通十分便利,沿著台86線來趟小旅行,走訪新化林場、大目降文化園區、西拉雅官田遊客中心等地,亦可親子同遊瓜瓜園、大坑休閒農場,感受經典小鎮裡最單純的快樂新化舊稱「大目降」,名稱來自西拉雅語的Tavocan,在日治時期留下許多經典建築與文化,緊臨新化老街的建築有日式宿舍群、武德殿、故事館等等,老街商店亦可見到古董級的碾米機,充滿復古懷舊的美感。民眾來此可步行走訪楊逵文學紀念館、街役場等地,欣賞早期辦公室的建築美學,內部亦有當時舉辦移動建築物的「乾坤大挪移」照片資料,用老照片來說故事,更能深入了解在地歷史與文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新化林場,動植物種類多元豐富,優雅環境吸引大冠鳩、五色鳥、領角鴞來此聚集,園區亦可見筆筒樹、相思樹、九重葛等自然生態植物,透過森林教育課程及青農講座,讓民眾了解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育,76森林餐坊同時展售小農商品及伴手禮,也適合全家大小一同來遊玩。甫開幕啟用就獲得廣大迴響的西拉雅官田遊客中心,歷時3年建造是近期臺南的新地標,內部有嘉義鐵孩子劉銘傳老師策展以及VR互動體驗設施,占地11.2公頃的大草原上「許願鶴 幸福翔起」地景藝術作品由蕭青陽老師操刀,而象徵嘉南平原上梅花鹿成群的「鹿群雕塑」,也成為民眾拍照必去景點。以創意鄉土料理為主打的大坑休閒農場,招牌的碳烤山土雞肉質鮮甜、焦香帶脆,迷迭香香腸與藥膳破布子雞湯更是一絕,獨家製作的醬菜格外下飯,令人回味再三。園區附設山泉水療浴場、森林原木屋、歐式別墅、觀景樓等設施,還可跟天竺鼠、麝香豬、母雞帶小雞等小動物一起互動,瞬間融化你的心,療癒指數一百分!除此之外,台南週邊還有許多豐富景點如十鼓文化園區、萬國通路觀光工廠,以及網美打卡熱點安平虎鯨亮晶鯨、黃金海岸方舟踏浪等您探索,順路品嚐阿裕牛肉涮涮鍋崑崙店的美味鍋物,讓身心靈達到完美平衡,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台南,重新感受經典小鎮,來趟86線小旅行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