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肉
」 食道癌 癌症 大腸癌 飲食 健康![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93295/sm-1d77adbe325379b25b6282e36f7c31e3.jpg)
心血管患者注意!營養師揭「過年飲食紅黑榜」:盡量避免
農曆新年期間,家家戶戶少不了大魚大肉的豐盛餐點,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如何在佳節中兼顧健康與美食,成為一大挑戰。心臟科醫師陳裕峰與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提醒,這個時期飲食必須更加謹慎,應優先選擇對心血管有益的原型食物,並避免高糖、高油、高鹽的加工品,以降低健康風險。在主食方面,建議選擇低GI的澱粉類,如五穀雜糧、蒸蘿蔔糕、芋頭、地瓜和南瓜,這些食物能夠減少血糖劇烈波動,並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營養師建議,每餐的澱粉攝取量可控制在八分滿的碗公內,避免過量攝取影響血糖與血脂。相對而言,像油飯、八寶飯、炒飯、炒米粉及牛肉麵等食物,則屬於黑榜食物,因為其升糖指數較高,且在烹調過程中往往加入大量的調味料與油脂,可能增加心血管負擔,應盡量避免。在蛋白質攝取上,紅榜食物包括燉雞、蒸魚、蒸蛋、豆腐與豆乾,這些食材富含優質蛋白質,且以蒸、煮、滷、烤等較健康的方式烹調,更適合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然而加工肉品、火鍋料、三層肉以及煎炸類食物則應盡量少吃,因為這些食物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可能促使血管硬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飲料的選擇同樣至關重要,高敏敏表示,優酪乳、鮮奶、保久乳、茶類、豆漿及不濾渣的果汁屬於健康選擇,能為身體補充營養,但碳酸飲料、調和果汁、含糖手搖飲與酒精類飲品則應盡量避免,特別是高糖飲品,可能增加動脈硬化風險,而酒精則可能影響心律,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是一大隱憂。至於年節常見的點心,水果、堅果、仙草、優格及豆花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應以簡單配料為主,避免額外添加過多糖分。反之,麻荖、豬肉乾、各類糖果與糕餅類食品則應少吃,這類點心不僅糖分高,也容易導致肥胖與糖尿病,進而加重心血管負擔。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年節期間的生活作息也不容忽視。與親友團聚時,應避免暴飲暴食,盡量保持飲食節制。此外,應維持正常作息,避免長時間熬夜追劇或通宵打牌,才能確保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在歡慶新年的同時,也守護心血管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90941/sm-1fdd3c099b4108019328c599e4acba43.jpg)
小心!專家示警「長期吃」這類食品 老人癡呆風險大增88%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飲食習慣與健康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不當的飲食方式可能會引發身體炎症,甚至增加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日前發表於《阿爾茨海默病與癡呆症》雜誌的一項研究揭示,長期攝入促炎食物會顯著提升老年癡呆的發病率。根據外媒《光明網》的報導,這項研究長達22.3年,針對1487名受試者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與膳食炎症指數(DII)得分最低的人相比,那些得分最高的人患癡呆症的風險上升了84%,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則提高了88%。在這段研究期間,共有246名參與者被診斷出患有癡呆症,其中187人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飲食對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不容忽視。促炎飲食已被證實與多種慢性疾病相關,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從膳食炎症指數評估來看,紅肉、加工肉類、高糖食物、反式脂肪及油炸食品均屬於促炎食物。然而這些食物卻是許多人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攝入過量會促進體內炎症反應,進而增加肥胖和結直腸癌的風險。加工肉類,如火腿、培根等,因為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會提升人體的氧化應激水平。高糖食物則可能擾亂腸道菌群環境,誘發慢性炎症。此外,反式脂肪與高溫油炸食品也是促炎飲食的代表,它們不僅會導致體內炎症反應,還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面對促炎飲食帶來的健康風險,如何通過飲食調整來降低身體的炎症水平,成為學界與公眾關注的焦點。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等多個機構於2023年聯合發布的《抗炎飲食預防腫瘤的專家共識》指出,抗炎飲食能夠有效減少身體炎症,對預防多種疾病具有積極作用。專家建議,在主食選擇上應多攝取全谷物,如糙米、燕麥、黑米等,這些食物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營養,還有助於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在油脂攝取方面,應優先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如三文魚、核桃、橄欖油等,以幫助形成良好的抗炎內環境。肉類方面,則應以魚類、家禽、雞蛋、大豆製品等優質蛋白為主,並儘量減少加工肉類的攝取。新鮮的蔬果應成為日常飲食的重點,蔬菜與水果應占總食物攝取量的三分之二。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能有效降低機體的炎症標誌物,並對新陳代謝產生積極影響。例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A、B6、C、D、E,以及鋅和鎂等微量元素都具有抗炎特性。除此之外,適量飲用綠茶或紅茶也是一種良好的抗炎方式,因為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能夠抑制炎症反應,甚至被證實對多種癌症有預防作用。從最新的研究結果來看,飲食模式對於健康影響深遠,尤其是在預防癡呆症和其他慢性疾病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專家呼籲大眾提高飲食意識,減少促炎食物的攝取,並積極採取抗炎飲食習慣,為健康長壽奠定堅實基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90275/sm-afb9eca52016ccca80d3cda4c2eec5ca.jpg)
素食妹「改吃純肉」6年 親揭身體驚人變化:改善皮膚病
一名28歲的前素食主義者伊莎貝拉(Isabella Bella Ma)宣稱,自己通過只吃肉類和乳製品,她成功治癒了多種健康問題,並減輕了約25磅(約11.3公斤)的體重。她也在Instagram上分享她的飲食經驗,吸引了42萬粉絲的關注。根據外媒《每日郵報》的報導,貝拉透露,過去六年自己完全避免攝入碳水化合物、水果和蔬菜,並堅持以肉類為主的飲食計劃。她將此歸功於改善月經周期、克服抑鬱、以及治癒痤瘡、濕疹和牛皮癬等皮膚問題。她在影片中表示,「我的能量並未耗盡,荷爾蒙也沒有失調。我減掉了25磅(約11.3公斤),現在的經期毫無疼痛,精力和情緒都穩定得令人難以置信,因為我的身體正在燃燒脂肪作為主要燃料。」然而貝拉的主張與全球健康機構的建議背道而馳。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提倡均衡飲食,包括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新鮮水果和蔬菜。根據研究,富含紅肉的飲食可能導致多種健康問題,202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週只吃兩份肉的人,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此外,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也顯示,紅肉攝入量的增加與心臟病和癌症風險提升有顯著相關性。貝拉的飲食宣稱包括一些備受質疑的說法,例如她瘦身是因為肉類飲食所致。此外,她還聲稱自己不再需要使用肥皂或沐浴露,並宣稱每天食用一根黃油改善了欲望。肉食飲食法的支持者主張,模仿人類遠古時代的飲食方式具有健康益處,但專家警告這類極端飲食可能帶來長期健康風險。缺乏維生素C和纖維會增加壞血病、便秘及腸癌的風險,而過多的飽和脂肪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不過一些專家指出,與未加工的瘦肉相比,加工肉類(如香腸和漢堡)對健康的影響更為顯著,應加以區分。儘管如此,醫學界普遍建議避免過於極端的飲食方式,均衡飲食應包括瘦肉、乳製品、雞蛋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以確保獲取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對於極端飲食如純素食、果食主義或肉食飲食,專家強調謹慎行事,並建議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飲食調整,以降低健康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384876/sm-61648a8db8a75f45533b1f9850ff3ea2.jpg)
冬天不找死2/熱呼呼火鍋恐釀劇烈溫差 「2動作」降心血管風險
氣溫驟降時,最幸福的莫過於大嗑熱呼呼的火鍋,專家提醒,除了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火鍋這類的熱食,若是吃完立刻到寒冷的戶外、或泡澡,劇烈的溫差變化會使得血壓劇烈震盪,建議「吃完先休息」、「做好保暖措施」,再到戶外活動,同時建議1~2小時後再泡澡。「三高患者最須當心!」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冬天時氣溫較低會使得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血壓升高,對已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特別危險,如果大啖火鍋後貿然到戶外活動,更會增加心臟病、中風機率。「因為吃火鍋會讓身體非常暖活,如果突然吹到冷風,溫度快速變化會導致血管快速收縮或擴張,造成血壓劇烈波動,增加心臟負擔。」程涵宇說,建議修稍作休息,讓身體稍微調節一下體溫,接著戴帽子、穿外套後再走到戶外,避免溫差劇烈變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醫師劉俊廷表示,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患者至少比夏天增加5成以上。「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同時記錄血壓、心跳變化,戶外活動時要注意保暖,建議採洋蔥式穿法;室內溫度也要控制好,一旦寒流來襲就避免外出,減少血壓劇烈波動的風險。溫差變化會使得血管突然收縮或擴張,進而引發血壓升降,造成心血管風險。(圖/報系資料照)程涵宇建議飲食也要多加注意。「針對三高患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議採地中海飲食及得舒飲食,這兩種飲食都是鼓勵多食用植物性食物、魚、低脂乳品、適量堅果、使用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藉此促進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血壓震盪是冬天猝死的主因之一,程涵宇建議採4方式預防血壓劇烈變化。「首先要減少鈉攝取量,以孩童來說要少吃加工食品,19歲以上成人要控制外食時少沾醬,也要少吃炸雞、雞排等炸物;老人家則要注意醃漬蔬菜,適量即可。」第二,多補充鉀離子。程涵宇表示,鉀有助於降低鈉對血壓的影響,並且有助於緩解血管壁的緊張,這也有助於降低血壓。富含鉀的食物包括香蕉、菠菜、鱷梨、馬鈴薯等。另外,需注意烹調對鉀的影響,因鉀離子可溶於水中,建議盡量先洗再切,避免熱水燙青菜,以無水料理、快炒等方式烹調盡量減少鉀的流失。第三,多補充水分。在寒冷或高溫環境下常常補充水分,以避免因脫水而導致血液濃稠,進一步增加血管負擔。第四,多攝取抗氧化食物。程涵宇說,富含維生素 C 和多酚的水果(柑橘類、莓果類)與蔬菜可保護血管壁、減少血管收縮。程涵宇也呼籲冬天喝酒要小心。「冬季飲酒後,因酒精的血管擴張作用使皮膚感覺暖和,但實際上身體核心溫度正在下降,這可能掩蓋寒冷對心血管的影響,增加意外風險,建議喝酒適量即可,而且酒後不要突然吹冷風、泡澡,否則恐增加血管壓力。程涵宇營養師提醒,冬天吃火鍋時要選擇清湯鍋底,或是少喝或不喝湯,同時不使用高鈉醬料,以減少鹽的攝取。(圖/程涵宇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83347/sm-11babfa652a735655bedafddc20cd1ec.jpg)
不菸不酒中年男接受健檢 醫師檢查發現2顆超迷你「癌王」
先前衛福部曾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其中有「癌王」支撐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而當時衛福部也表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而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也分享案例,表示自己在一名不菸不酒的50歲男子體內,診斷出0.5公分的胰臟癌腫瘤。林相宏醫師在FB發文表示,該患者為一名50歲男性,無吸菸、飲酒習慣,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症狀,但有顯著的家族癌症病史。患者的母親罹患乳癌,外婆則是胰臟癌患者,因此他主動接受了胰臟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而透過檢查,林相宏醫師發現患者的胰臟內有兩顆微小腫瘤,分別為0.5公分和0.6公分。這一發現打破了他過去0.7公分的診斷極限。林相宏醫師解釋,透過傳統的影像檢查,像是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均是無法檢測到如此細小的腫瘤,而內視鏡超音波不僅可以清楚觀察到腫瘤,還能進行切片檢查,進一步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林相宏醫師表示,胰臟癌的家族遺傳風險不容忽視。如果家族中有一位成員罹患胰臟癌,其他成員罹病的相對風險高達4.5倍;若有兩位,風險上升至6.4倍;三位則飆升至32倍。此外,若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病史,也應考慮接受胰臟癌篩檢。家族史患者往往在50歲前發病,因此提早篩檢至關重要。但林相宏醫師也提醒,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然應留意胰臟癌的風險「僅有一成的癌症與家族遺傳有關,九成則是由於後天基因突變」。林相宏醫師提到,最常見的胰臟癌危險因素就是抽菸、飲酒和糖尿病。此外,肥胖、缺乏運動以及不良飲食習慣,如過量攝取紅肉、加工肉品和缺乏蔬果等,也會增加罹病風險。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甚至達到30以上,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更高。林相宏醫師也呼籲,有家族癌症病史或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及早前往胰臟癌篩檢中心接受檢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82805/sm-889e34db23a5d37fb9fe64f8e2c6041c.jpg)
肉食主義者要當心!他才35歲就大腸癌3期 醫曝罹癌關鍵
肉食主義者要當心!1名35歲年輕工程師罹患大腸癌第3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指出,這名病患的罹癌原因,可能與他愛吃紅肉及加工肉品有密切相關。劉博仁昨(13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他記得10年前1位科技公司35歲年輕工程師,因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心灰意冷的來到他的門診討論營養療法,因為他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無肉不歡的他在罹患大腸癌後開始吃素,「他告訴我說,他罹患大腸癌應該跟他喜歡吃肉有關,尤其是牛排、牛肉麵都是他的最愛,其實他也喜歡吃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我想這些都跟他的大腸癌脫不了關係。」劉博仁也強調,當總蛋白質量攝取不足時,可能就不要太強調動物性蛋白或是植物性蛋白了,「因為當你的攝取量不足,身體許多功能是維持不下去了。當總蛋白質攝取量無虞的時候,就值得探討動物性蛋白及植物性蛋白的分別了。」他續稱,大家對於動物性蛋白最大的疑慮是來自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腸、臘肉、熱狗、火腿等列為一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被列為二A級可能致癌物。所謂的一級致癌物是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而二A級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一些流行病學調查認為紅肉與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甚至是乳癌有關。劉博仁也解釋,紅肉之所以跟腫瘤有關,可能是因為裡頭的血紅素(heme)、亞硝胺(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olycyst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或是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CAs)等,其中血紅素的鐵因為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跟細胞的癌變有關,另外,紅肉過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而膽酸會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之一。姑且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如何,劉博仁認為,這些肉類能少吃就少吃,最起碼,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總量不要超過每星期500克,如果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1個手掌大小的量。劉博仁也提醒,大家記得每日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因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的好處是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裡頭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還可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至於有癌友疑問,在接受化放療時,醫師及營養師一直建議患者大量吃紅肉來補血補體力,尤其是牛肉,因為裡頭的蛋白質、鐵、鋅、鎂、維生素B6、B12、飽和脂肪高,可是流行病學又告訴他們少吃紅肉,那怎麼辦?對此,劉博仁也建議,癌友可以先補充雞蛋及白肉優先,也就是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蝦肉等,加上足量的豆類穀類植物蛋白,如果此時血紅素以及白血球仍然維持的不錯,那當然就不必吃紅肉了,「除非化療結束後,血紅素降到10以下或是白血球降到3000以下,那再吃一些紅肉來補充也是OK的,這時候的紅肉就算是必要之惡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82773/sm-d3fe0933d46e3a991248f5243623a05c.jpg)
「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2/379692/sm-f645d05f672368525834ffcc1a4df72a.jpg)
天冷洗澡前後溫度變化大「增心臟疾病中風可能」 醫給2建議預防
天氣寒冷,辛苦在外一整天,只想回家趕快洗個暖呼呼的熱水澡,但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民眾,天氣冷洗澡前後的溫度不宜變化太大,若過度刺激心血管,會增加心臟疾病以及中風的可能。因此他建議,晚上洗澡前,要等到身體回暖再洗澡,洗完澡之後,立即穿上保暖衣物。劉博仁日前在臉書粉絲專頁「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發文分享,天氣很冷,一定要注意洗澡前後的溫度不宜變化太大,以免過度刺激心血管。他提醒,保暖是寒流來的第一重點,因溫差變化極大的情況之下,會造成血管過度擴張,或是快速收縮,會增加心臟疾病以及中風的可能,因此他建議,晚上洗澡前,要等到身體回暖再洗澡,洗完澡之後,立即穿上保暖衣物。此外,具有營養專業的整合行銷團隊在臉書「好食課」發文指出,這幾天氣溫有感下降,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 容易導致循環不良,血液變得濃稠,血管硬化或阻塞的機率便會提升。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三高患者,以及銀髮族長輩,最應該注意保暖,以免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假如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可以多吃蔬果,每日吃足「3份蔬菜、2拳頭水果」;以全穀類及未精製雜糧,取代精緻澱粉(全穀雜糧:糙米、胚芽米、黑米、地瓜、山藥、南瓜等);以海鮮替代紅肉,建議每周吃魚2次以上;少吃加工肉、含糖製品、高鈉高脂食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79191/sm-89443b951aee93e4eb46ddf2e9880126.jpg)
知名漢堡餐車遭爆「絞肉變色發黑」食材放地板!廚房髒亂驚見鼠輩亂竄
以販售美式手作漢堡聞名的行動餐車「Yeah Right Food Truck」近日遭踢爆,業者不僅經常違規亂停車,還售賣放了好幾天的漢堡肉,就連廚房也是髒亂不堪,引起衛生疑慮。照片曝光後,網友紛紛驚呼,「肉的顏色看起來很母湯!」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PO出多張食材照片及廚房內部影片,發文揭露知名漢堡餐車「Yeah Right Food Truck」的黑心內幕,「這台到處違停、引發各種交通疑慮的黑色黃招牌餐車,大家應該不陌生吧,除了交通的問題,他們內部的品管也涉及嚴重的食安問題。」原本應該呈現嫩粉色的漢堡排,顏色卻明顯變色發黑,不免令人懷疑肉品是否變質、不新鮮。(圖/擷取自Facebook/爆料公社)生菜、絞肉等食材全放置在地面,引起衛生疑慮。(圖/擷取自Facebook/爆料公社)備料廚房不僅髒亂不堪,還有老鼠出沒。(圖/擷取自Facebook/爆料公社)從畫面中可見,廚房不僅髒亂有老鼠出沒,備料空間也只有一台電風扇,食品在悶熱室溫下恐滋生大量細菌,甚至就連生菜、絞肉等食材也全被放置在地面,還與多雙拖鞋的距離相當靠近,讓原PO忍不住大酸,「品牌理念真的是,在地美食呢!?」更誇張的是,原本應該呈現嫩粉色的漢堡排,顏色卻明顯變色發黑,不免令人懷疑肉品是否變質、不新鮮。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留言熱議,「食物放地上真的不行」、「光食物容器需離地十公分就重大缺失了」、「那個肉都放到微發黑了餒...很不行」、「那個肉排,顏色怪怪的」、「為什麼肉還沒煎,就已經是煎熟的顏色...」、「這食材品質真的母湯」、「鞋子也離食物太近了吧!超噁」、「鞋子跟食物放在一起,看起來就很有味道。」對此,一名知情人士向《三立新聞網》投訴,該間餐車的漢堡排並非當天現做,「如果生意比較差的情況放個3至5天都有,原本漢堡排是用牛肉絞肉製作,生意越來越差以後開始使用加工肉」,食物品質大不如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77704/sm-ccaf866511be10ede586d9a98f3d5bf4.jpg)
天冷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醫給3建議預防:每周吃魚至少2次
心血管疾病會引發各種病症,包括心肌梗塞、心律不整、主動脈剝離、肺栓塞、心包膜填塞等,嚴重甚至可能猝死。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多吃魚類來預防,每周至少吃2次,還有蔬菜水果等,少吃其他加工食品。由具有營養專業的整合行銷團隊在臉書「好食課」發文指出,這幾天氣溫有感下降,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 容易導致循環不良,血液變得濃稠,血管硬化或阻塞的機率便會提升。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三高患者,以及銀髮族長輩,最應該注意保暖,以免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預防。(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假如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可以多吃蔬果,每日吃足「3份蔬菜、2拳頭水果」;以全穀類及未精製雜糧,取代精緻澱粉(全穀雜糧:糙米、胚芽米、黑米、地瓜、山藥、南瓜等);以海鮮替代紅肉,建議每周吃魚2次以上;少吃加工肉、含糖製品、高鈉高脂食物。營養治療專家劉博仁醫師也曾在節目中分享,深海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主要功效成分DHA和EPA,除了有助護腦、顧眼外,更是抗癌的好幫手。國外多項研究更發現,若每周可以吃到3次魚類,就能減少罹患心悸、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77396/sm-a2fccf3393e37e542ceee614bc5639d1.jpg)
厚鬆餅堡熱量可觀! 營養師:控制體重與血糖者需注意
最近社群軟體上,大家紛紛曬出原先日本熱銷的麥當勞「楓糖厚鬆餅堡」美照,有3種口味,限時只賣35天,因此,在台掀起一股熱潮,因為屬於早餐時段的品項,又是限量商品,太晚去還可能買不到。但要注意的是楓糖厚鬆餅堡的熱量不低,需要控制體重和血糖的民眾,一定要特別注意。台灣是出了名的美食王國,早餐當然也是應有盡有,中式的清粥小菜、豆漿店的燒餅油條、西式的漢堡薯餅,都有一票忠實的擁戴者。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早餐並不是以多「早」來認定,起床後的第一餐即可被當作早餐,選擇上建議盡量以少油、少糖、天然無加工物的飲食為主,只要避開NG地雷食物,就算是沒時間自己煮的外食族,依舊可以吃得均衡又健康。1.含糖飲料 NG!含糖飲料內所添加的糖分,大多使用了人工合成的糖漿,容易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動,也難以維持飽足感。在醫學上更被證實有提昇高血脂、失智、癌症等疾病的罹患風險。因此程涵宇建議,無論中式米漿、豆漿,還是西式的奶茶、紅茶、咖啡,都應盡量選擇無糖為佳。2.高飽和脂肪或高油脂 NG!選擇奶茶、拿鐵等添加奶類的飲品時,建議用鮮奶來代替奶精,以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滷肉飯、油條、燒餅、蔥油餅等可口早餐,都屬於高油脂、高熱量食物,應注意攝取量與頻率。3.精緻澱粉 NG!過度精緻的澱粉如麵包、蛋糕、中式飯糰都是營養師眼中的NG食物,長期且過量的攝取容易導致高血糖、肥胖等問題,更是減肥人士的一大敵人,不可不注意。4.加工食品 NG!火腿、培根、熱狗、鑫鑫腸是台灣人的早餐首選配料之一,世界衞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將加工肉品列為「人類致癌物」,並且明確指出,每天每多吃50公克的加工肉品(約兩片火腿),就會提高18%的大腸癌風險。(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76615/sm-3c5a07f00e43f8f7ba0276fb678aa5eb.jpg)
小心失智症年輕化!營養師激推「麥得飲食」10大健腦食物曝
小心失智症年輕化!預防失智越早越好。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平時可多吃10種健腦食物預防失智,包括深色及各色蔬菜、堅果、莓果類、豆製品、全穀雜糧類、雞肉、魚類、橄欖油和紅酒,能幫助控制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健康、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等疾病。高敏敏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預防失智建議可採用「麥得飲食」(Mediterranean-DASH diet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MIND),是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而延伸的一種飲食型態,被認為能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病程,又稱為心智飲食,也就是「以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為主」,能幫助控制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健康、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等疾病。高敏敏也舉例,採用麥得飲食的話,平時可多吃10種「健腦食物」,包括花椰菜、菠菜等深色蔬菜;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各色蔬菜;每天1湯匙的堅果;莓果類,藍莓為佳,1週至少吃2次;以非油炸的豆腐、豆漿為主的豆製品,1週至少吃3次;燕麥、全麥麵包等全穀雜糧類,每天至少3份;1週至少吃2次雞肉、1次魚肉,如果不吃雞和魚,可用植物性蛋白質代替;每日30c.c的橄欖油等植物油;每天1小杯紅酒,約30c.c到40c.c,最多不超過150 c.c。高敏敏還提醒,飲食上要盡量避開傷腦食物,像是奶油或人造奶油,1天應攝取少於1茶匙的奶油,可以的話就用橄欖油來取代奶油,不論涼拌或炒菜都可以替換;起司的攝取1週不要超過1次;1週不要攝取超過2份的紅肉、加工肉品;油炸、速食應該限制在1週少於1次;糕點和甜點,包括垃圾食物和所有的甜品,像是冰淇淋、餅乾、蛋糕、甜甜圈或糖果等零食,都應該盡量少吃,1週少於4次較為理想。高敏敏還列出10個「預防失智的生活習慣」,幫助活化大腦:飲酒勿過量:酒精過量加速身體老化,也會增加失智風險。運動習慣:提高肌肉量、代謝,有效防止老化。良好作息:使皮膚、大腦充分休息,維持正常認知能力。充足水分:維持體液平衡狀態、降低老化速度。外出載口罩:空污易增加失智風險,加速認知功能衰退。保持好心情:憂鬱狀態易增加失智症風險。適當學習:學習新事物,幫助刺激認知能力。避免肥胖:脂肪使腦部發炎、受損,使認知功能衰退。避免頭部外傷:腦震湯、腦部腫瘤等等,會增加失智風險。避免噪音環境:長期在高壓、不安的環境,會增加失智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74178/sm-ab385703c93cc2e10ecfa2fcd5712f69.jpg)
汗臭是身體警訊!專家揭「5種汗臭」意義:聞焦味需注意心血管、腥味該保護腸胃
許多人有飽受汗味的尷尬之苦,為此不惜想方設法動手術、噴制汗劑或是用各種秘方除臭。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提醒,當流汗有明顯異味時,可能是身體在對你發出警訊!她列出5種汗臭背後可能代表的健康問題,比如當流汗出現「油垢味」,可能代表高油飲食導致肝膽功能不佳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又比如排汗有「甜膩味」,可能代表吃太多糖,使胃、胰臟功能不佳,建議三餐補充山藥、秋葵、地瓜、玉米等菜色。高敏敏在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汗臭是身體的警訊,並整理出以下5種汗臭可能代表的健康問題,以供民眾參考:一、油垢味:可能是高油飲食導致肝膽功能不佳所致,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高敏敏指出,脂肪肝會使代謝變慢,無法排除毒素,進而導致毒素從汗液中排出。多吃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中油脂的含量,降低油脂吸收。日常進食時宜以蒸、煮、滷、燉等方式料理,避免攝取過多油脂。二、焦味:愛吃燒烤,會對心臟、腸道負擔大,建議適量補充攝取各色蔬果、黑巧克力、綠茶。高敏敏指出,含有澱粉或油脂的食材,經過高溫燒烤後易產生致癌物;而富含多酚的食物,有保護心血管的功效,也可以減少自由基傷害腸道、幫助體內抗發炎。三、甜膩味:吃太多糖,使胃、胰臟功能不佳,建議三餐補充山藥、秋葵、地瓜、玉米。高敏敏解釋,吃甜食容易刺激分泌胃酸,增加胃部負擔,而山藥、秋葵含有多醣體,可以增加胃部黏膜的保護力。若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過高,也會產生體味,可以多吃低升糖(GI)澱粉,維持血糖平衡。四、腥味:愛吃乳製品,導致肺、腸胃不佳,建議吃點白蘿蔔,或泡點生薑茶。高敏敏指出,乳製品中的「酪蛋白」不易分解,在消化過程中容易產生異味。生薑有溫潤腸胃的效果,而白蘿蔔富含蘿蔔硫素等,都可幫助防癌、抗氧化,2樣食材都有助於清除體內油脂、改善體味。五、腐味:排汗出現腐味,可能代表你愛吃加工肉,攝取鹽分過高導使腎臟功能受損、膀胱結石。建議多吃植物性蛋白質的豆類、豆製品。應多多補充水分,足夠飲水量有助於尿液中的鈣、草酸鹽溶解,從而減少結石形成。高敏敏還表示,想到對抗汗臭,應該要在飲食上多吃以下食品:深綠色蔬菜:含鉀、鈣、鎂的蔬菜,可維持酸鹼平衡,幫助淡化體味。高纖水果:維持消化道健康,有助於減少體味。柑橘類:富含檸檬酸&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改善體臭。植物性蛋白質:減少攝取紅肉,減少高油脂肉類。綠茶:富含茶多酚,可幫助抗菌、抗氧化,可改善體臭、口臭。充足飲水:促進代謝力,幫助排毒、排便順暢。高敏敏還提醒,透過維持標準體重、放鬆心情、多清潔、局部除毛、適當使用止汗劑產品等方法,也都能幫助降低體味。倘若真的深受體位困擾,應尋求專業醫生幫助,切忌不要自行胡亂嘗試偏方。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70390/sm-e13317c7321e3149f9361e8294cbca42.jpg)
29歲男「長期胃食道逆流」買成藥緩解 醫照胃鏡驚覺「食道癌」
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常暴露於致癌因子及病菌當中,進而產生病變。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而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也提醒,除了基因影響外,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新增約2700名食道癌病例,約1800人因此病過世,且九成以上為男性。食道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中排名第6,死亡原因則排第5。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長期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醃燻燒烤、醃漬、加工肉類等食物,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指出,除了基因影響外,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抽菸、喝酒、嚼檳榔及過燙飲食(超過攝氏65度)都是高危險因子。此外,胃食道逆流也是食道癌的風險之一。蕭敦仁解釋,食道癌患者年齡多集中在50至70歲之間,年齡中位數為59歲,但該病有年輕化趨勢。蕭敦仁也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最年輕的病例是一名29歲男子,他沒有抽菸、喝酒或嚼檳榔等不良習慣,卻因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困擾,選擇自行購買成藥緩解症狀。直到某次病情加劇,感到不適才前往就醫,結果經胃鏡檢查發現已罹患食道癌。蕭敦仁說明,胃酸持續逆流會損傷食道黏膜,導致不同於其他危險因子引發的癌細胞類型。大多數食道癌為鱗狀細胞癌,但胃食道逆流引發的食道癌多為腺癌。儘管腺癌僅佔食道癌病例的10%,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罹患胃食道逆流,因此這類風險不容忽視。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67975/sm-7f5b1784b66faddb6ba97a3865e5d241.jpg)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享年56歲 營養師點出「肺癌飲食3害」:沒抽菸也可能確診
男星汪建民平時不菸不酒,在去(2023)年10月因背部劇痛,竟檢查出肺腺癌,雖然前後歷經多次化療、電療,他仍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曾解釋,沒有抽菸習慣也會得肺癌,若想要遠離肺癌,應設法避開「肺癌飲食3害」。高敏敏在臉舒粉專發文提到,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肺癌家族病史、變異基因、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或肺部病變、吸菸或二手菸、吸入烹調產生的油煙、吸入汽機車廢氣或石化燃料等污染源懸浮微粒等等。其中,研究發現,華人肺腺癌與高風險遺傳因子YAP1變異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女性罹患機率會更高,是正常基因的5.9倍。高敏敏建議,若想要遠離肺癌,應避免以下「飲食3害」:1. 少吃紅肉、加工肉:加工肉品已被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紅肉被列為第二級A類致癌物,營養師建議還是少吃為妙。2. 避免飽和脂肪、精緻糖:飽和脂肪酸攝取和肺癌風險正相關,且肥胖者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而精緻糖也會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3.縮短烹煮時間: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如:油炸、燒烤、煙燻、煎炒,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以蒸煮、燉滷的方式烹調。此外,高敏敏也點出5種「防肺癌營養素」,提醒民眾盡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更為天然健康,也避免一次補過頭,反而出現反效果:1. 植化素:各色蔬果各色蔬果本身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而植化素本身就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消除自由基、減緩發炎的功效,也可抑制癌細胞初期分裂2. 膳食纖維:菇類、深綠色蔬菜腸道健康自然可以有良好的免疫力,因此攝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罹癌風險。3. 天然β-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有助於修護粘膜,進而提升防護力。4. Omega-3:魚油、藻油、堅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發炎症狀、維持免疫力。5. 天然維生素C:芭樂、櫻桃、蔓越莓維生素C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維生素,也可以透過攝取維生素C來增加膠原蛋白製造,幫助增強肺部的結締組織。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4/365454/sm-4e84d57b221b8c4c316a956f24a999a0.jpg)
男「不酒不吃檳榔」…首次健檢驚罹食道癌 醫曝1症狀:恐已3期
定期健檢相當重要,可以及早發現潛藏的疾病並提早治療。醫師近日就分享1起案例,一名略為肥胖的40歲男子,平時沒有吃檳榔、喝烈酒習慣,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沒想到首次健檢,竟然就檢查出食道腺癌。對此,醫師特別示警,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發現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因此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日前在粉專發文分享,先前有名40歲的男子,身高170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為28屬於略為肥胖,雖然有抽菸習慣,但不會吃檳榔及喝烈酒,平常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只有偶爾有胃食道逆流、胸口灼熱感等症狀,沒想到首次做健康檢查,赫然發現胃和食道交接處有一個腫瘤,切片後發現是食道腺癌,所幸發現當下為早期,可即早接受手術治療。林相宏說明,食道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吞嚥困難,初期是固體食物吞不太下去,經常需要配水,但9成的民眾「要腫瘤阻塞食道近4分之3,才會發生吞嚥困難,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林相宏補充表示,其他不明顯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胃酸逆流、胸痛等,與胃食道逆流通常難以區分,若晚期還會出現體重減輕、吐血、解黑便及咳血等情況。而肥胖與胃食道逆流都是食道癌的風險因子,建議患者要定期做內視鏡追蹤。至於該如何預防食道癌呢?林相宏提醒,食物方面要避免含有亞硝酸鹽,像是醃漬、燒烤、煙燻、加工肉品等;也要避免過燙的食物,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因此當覺得食物燙口時,儘量等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最後林相宏強調,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喉嚨卡卡、咳嗽、常清痰、聲音沙啞、食物逆流、火燒心、胸痛、體重減輕等,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65405/sm-7c5c30457eae0a1eddb26fd8cddfa12f.jpg)
擁「短命癌」惡名!一發現幾乎皆晚期 口腔細菌也會導致食道癌
59歲女星方文琳昨(25)日深夜在社群上自曝6月底罹患食道癌,她回顧過去生活習慣,認為「這幾年睡前喝一小杯58高粱、超愛喝熱湯」應是罹癌主因。根據衛福部112年的統計,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食道癌」排名第九且由於食道癌的5年存活率只有20~25%,一旦轉移至淋巴、肺部或其他遠端器官,5年存活率甚至不到5%,因此被封為「短命癌」。57歲藝人安迪、54歲的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都因為食道癌而英年早世,從發現罹癌到去世只有短短一年。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食道癌初期因食物尚能通過,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到晚期,食道腫瘤持續變大造成管腔狹小阻塞,進而出現吞嚥困難症狀,因此多數患者都是晚期才確診。食道癌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食物逆流、心窩灼熱感(胃酸逆流)、胸骨後面疼痛或上腹部疼痛。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另外,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口腔衛生不良、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及高溫或燙口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因此遠離菸、檳、酒等高風險致癌因子可減少對食道的刺激傷害,平時建立良好的衛生及飲食習慣,從食健康是預防保健的不二法門。其中關於口腔衛生,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牙科學院、中國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當中,約有61%的人口腔帶有上述牙周病致病菌。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細菌特別喜歡住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癌組織,也可能是細菌感染促使癌細胞滋長。想要預防食道癌?癌症基金會建議民眾少吃太燙熱的食品,尤其是不抽菸、不喝酒及不嚼檳榔更可預防多種癌症的發生。另外多吃蔬菜、水果、含維他命C食物等,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此外,基金會也表示吞嚥感覺異常雖並非食道癌特有的症狀,若超過兩三週仍未消失,就應儘快就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64356/sm-624fb98e5e6ab04a21d22669638f8917.jpg)
重組肉不健康? 營養師破解三大迷思:不用擔心
許多人的觀念都認為重組肉不健康,但民眾日常生活中其實經常接觸到重組肉,舉凡平價火鍋的肉片、早餐店漢堡肉、夜市平價牛排、熱狗、火腿、培根、香腸、魚板、肉丸加工品、雞塊、加工魚排等等都屬於重組肉。許多人對重組肉會有迷思,對此,營養師鄭惠文表示,其實只要符合法規、適量食用,正常的生理代謝都不用擔心。鄭惠文在臉書粉專「Rain Bread 飲食信仰-鄭惠文營養師」發文表示,重組肉的定義是禽畜肉或水產品經過組合、黏著或壓型等加工程序,製作成肉排、肉片、肉塊等產品,「主成分有蛋白質、澱粉、TG酵素、磷酸鹽類」,蛋白質就是由碎肉聚集成整塊的重組肉;而澱粉作為黏著劑,同時可改善肉品肉質與口感;TG酵素全名為轉麩醯胺酸酶(Transglutaminase),屬酵素型黏著劑,將蛋白質成分黏合在一起;磷酸鹽類作為黏著劑,同時也能保水,使產品保有水分與柔嫩口感。鄭惠文說明,常見的重組肉有漢堡排、香腸、火腿、培根、熱狗、雞塊、魚排、魚板、丸子類加工品,「由於重組肉是由多塊肉組合而成,有些產品會先打成絞肉再組合,加工過程中已接觸到細菌並混入肉排內部,所以必須全熟食用,讓肉排均勻受熱並完整殺菌,才能降低食安風險」。鄭惠文也提醒,許多重組肉外觀和原肉相似,單純以肉眼難以分辨,因此業者應依規定標示「重組」或同字義,或加入相關文字說明。不過像是漢堡肉、熱狗、火腿、培根、香腸、加工肉丸等,大部分民眾知道這些是加工過的重組肉品,則可以不用標示。鄭惠文表示,許多新聞標題對重組肉的解讀,就是「用膠水黏的重組肉」、「重組肉沒營養」、「重組肉高磷恐傷身」等,「但難道重組肉一定不好嗎?我們來一一破除重組肉迷思」。第一個迷思為「用膠水黏的重組肉?」鄭惠文說明,其實膠水指的是澱粉、TG酵素、磷酸鹽類等「合法食品添加物」,都是可以作為黏著劑,讓碎肉緊密接合在一起,烹煮過程中才不至於散開,市售產品都應符合法規的添加限量使用這些食品添加物。第二個迷思為「重組肉沒營養?」鄭惠文指出,與新鮮的原肉相比,重組肉的食品添加物跟鈉含量、熱量普遍會比較高,但考量消費者預算、店家成本,總是有需求才讓這樣的產品應運而生。第三個迷思為「重組肉高磷恐傷身?」鄭惠文表示,磷酸鹽傷身或是腎的重點是要考慮「食用量」,成人磷的建議攝取量為每天800毫克,「每天」要吃超過40個冷凍雞塊、100克的漢堡排6片、12條香腸、2客以上夜市牛排、三餐都吃平價火鍋的肉片才會超過,「如果我們降低食用重組肉的頻率與份量,其實是不用太擔心磷的問題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363718/sm-213e78de64ec8815642fff8dda427dc6.jpg)
48歲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 超越子宮頸癌居首!2大原因造成年輕化
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積極接受化療後,不敵病魔,今(18日)凌晨2點25分病逝,享年48歲。據衛福部資料,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而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子宮內膜癌已超越子宮頸癌,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10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2021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據衛福部統計,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有1500位新確診的病患。子宮內膜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經期不規則、停經後出血、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目前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飲食西化、肥胖是子宮內膜癌年輕化的主要原因,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報告證實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原因,因體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而誘發癌症細胞成長。而長期攝取高升糖負荷飲食使體內處於高胰島素濃度,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除了增加肥胖的風險之外,研究指出也與癌細胞的生長正相關。美國癌症研究所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要多吃蔬菜、全穀類食物、豆類、水果;少吃高升糖、紅肉、加工肉品、高鹽、鹽漬食物;以及不使用市售防癌健康食品。同時不可過重及規律的運動,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運動;任何能讓心跳加快及呼吸深沉的活動為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62991/sm-5800700c7490c8a6b4afc52645f3d55a.jpg)
每當聚餐、中秋就過敏!這「婦科病」竟惹禍 醫示警:烤肉5食材要小心
中秋節是家人團聚、一起享受美食的時刻,但有一名年約30歲的女性患者卻稱,自己每逢中秋節就會過敏,甚至曾因皮膚嚴重搔癢而掛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原因與雌激素過高有關。醫師就解釋,此類患者若短期內大量攝取高組織胺食物,包括加工肉品、柑橘類水果、帶殼海鮮等等,就容易引發過敏反應。「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提到,她日前收治一名年約30歲的女性個案,該患者自述,只要聚餐頻繁,就會出現皮膚搔癢等過敏現象,去年中秋節,她在烤肉後因過敏反應強烈掛急診。患者表示,她至皮膚科進行過敏源檢測,確認對蝦、蟹與塵蟎過敏,當下也立即進行飲食調整、定期清洗床單,希望改善過敏狀況,沒想到一旦聚餐增多,過敏仍然會反覆發作。楊智雯詢問其病史後,發現她患有巧克力囊腫,認為可能是因其體內雌激素與黃體素的比例失衡,以至於抑制了分解組織胺的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導致組織胺代謝不良,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Histamine Intolerance)。楊智雯說明,當婦科疾病患者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取高組織胺食物,就容易引發過敏反應,而中秋節的烤肉食材,部分就含有高濃度組織胺,這也正是患者每逢中秋就會過敏加劇的原因。楊智雯進一步整理中秋烤肉常見的5大高組織胺食材,包括:加工肉品(香腸、培根)、柑橘類水果(柚子、橘子)、發酵食品(乳酪、起司、泡菜)、酒精(紅白酒、啤酒、香檳)、海鮮(帶殼海鮮、鯖魚)。楊智雯提醒,婦科患者除了避免大量食用高組織胺食物外,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維持體內雌激素的平衡;而肥胖、長期便祕、肝功能代謝異常以及接觸環境荷爾蒙是雌激素增加的4大原因,從源頭改善體質,才能真正解決因組織胺引起的「假性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