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清零
」 中國 清零 疫情 封控 上海龍年抄底時刻1/台商看2024風向三大關鍵時刻 「三黨不過半兩岸可望破冰」
儘管不少政經名嘴大喊「中國崩潰論」與「去中化」,但兩岸經貿仍是台灣經濟主力,佔總出口三成五,也因此,16日的「2024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上,總統蔡英文領著一票官員拜年,對著在國際局勢夾縫求生的台商們說:「我們從未停下腳步,持續地尋求兩岸對話可能,希望逐步恢復雙邊有序的交流。」農曆春節過後,CTWANT記者就2024年牽動美中台三方政經關係的影響因素,與中國大陸北中南多地台商交流,整理出台商集體關注的三大重要轉折點,分別是3月中國召開「兩會」、5月台灣新總統團隊上任、以及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國「兩會」,指的是一年一度的「人民全國代表大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合稱,今年的人大在3月5日、政協在3月4日啟動,在北京聚集全中國的官員、商界與民間代表,傳達當年的重點政策,「誰能當代表」也象徵著政策重點。陸股年前出現「千股跌停」後,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也被免職,改由前上海副市長吳清接任。(圖/翻攝自Google股市、中新社)「由於近年失敗的經濟政策,決策團隊開始轉換,大家都在看是否有改變的可能。」經營航運物流的台商跟CTWANT記者說。這一波動盪,從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後採取「動態清零」封城開始,同一年加緊政府監管、內部維穩,尤其是網路科技、教育培訓業、平台經濟和數位經濟等產業,包括阿里巴巴與騰訊這兩大龍頭企業。「特別是上海封城,如同親手把會下金蛋的母雞掐死!」這位台商觀察。上海是中國經濟最開放的示範點,吸引外資企業總部、外國移民、富豪匯集,但2022年3月底封城、持續到6月中,解除後引發大量居民離開上海,儘管整個中國在2023年1月全面解封,但不見「疫後反彈的報復型消費潮」,因為百業受創民眾不敢消費。戴德梁行表示,截至2023年末,上海A級商辦空置率高達21.8%,租金則跌回10年前價格。據彭博報導,外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FDI)金額在2023年為330億美元,年減82%,創下1993年以來最低。但中國外匯管理局18日連忙表示,去年「外商股權性質」直接投資中國為621億美元。但2022年時FDI為1833億美元,2021年更高達3440億美元,不管怎麼算都是慘跌。扮演經濟櫥窗的陸股上證指數,更是從2021年9月的3700高點,一路跌到今年2月5日的2700點關卡,跌回疫情前新低,為挽救市場低迷信心,證監會喊話,央行也在1月24日突襲式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將大約新台幣4.43兆元的資金活水投放市場,但陸股漲勢曇花一現。就在陸股出現「千股跌停」後的兩天,也就是2月7日,「名字吉利」的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被免職,換上前上海副市長吳清,為要打擊「不法放空」,同時有多家官股銀行換將。一位物流業的台商樂看「換將」動作,並向CTWANT記者透露,「地方上傳出去年3月退休的前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人馬有望重新回歸,借重他的財政經驗來救經濟。」這是傳聞或事實?就看3月的兩會會推出什麼財經政策。第二個重要時刻,就是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執政團隊5月20日就職。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杰向CTWANT記者表示,「若仍堅持台獨路線,賴清德當政必然引發兩岸高度緊張,若政權不穩,多數溫和、理性的聲音力量就會起來,可能採取有限、局部的開放政策。」倪永杰也盼望,兩岸有辦法走出黎明前的黑暗,形成全新的兩岸局面。去年兩岸關係不佳,甚至向ECFA的關稅優惠開鍘,針對12項出口大陸的石化產品恢復高額關稅,又讓一些鷹派對台學者放話,表示會繼續針對紡織、工具機等產業下手,以顯示中方「能施壓的籌碼很多」,產業界都不希望傷害繼續擴大。在珠三角超過30年的東莞台協榮譽會長葉春榮跟CTWANT記者表示,雖然民進黨拿下總統寶座,「但現在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局勢,不再是一黨獨大說了算,預期在兩岸政策上會有更多轉圜的餘地,也是兩岸破冰的契機。」美國總統大選將在今年11月登場,選舉結果也將持續影響兩岸的代工產業鏈。(圖/新華社)第三時間點就是美國總統大選,在美中貿易戰持續進行下,如果鷹派的川普當選,勢必會更加激烈,在對中國科技的出口禁令、以及供應鏈上會更嚴苛,影響兩岸的代工產業鏈,這是台灣出口大宗。依財政部統計,台灣2023年全年出口4324.8億美元,創下史上第三高,其中對中國出口1522.4億美元,占總出口35.2%,第二名的美國和東協都占17.6%,可見若中國經濟不好,台灣也會受影響。從事電子代工30多年的台商對CTWANT記者說,「中國仍是目前最好的製造基地,東南亞不管是哪個國家,成本至少都要多15%以上。」其實東協各國有各自不同的困境,像是越南已經出現缺工缺電等問題,若不是美國的選邊站的壓力,台商其實不需要如此匆促地轉移陣地。即使全球供應鏈已一分為二,不少台廠移出中國,「事實上,東南亞的貿易量大增,也是因為很多零件還是必須從中國進口,只是組裝改道東南亞去規避美國的禁令,實際上仍難以脫離中國製造。」這位台商道出真相及心聲,也希望兩岸政府能放下政治立場、好好思索如何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下,不要兩敗俱傷。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預期新政府在兩岸政策上會有更多轉圜的餘地。圖為立法院臨時主席柯建銘(右)頒發當選證書予新任立法長韓國瑜。(圖/報系資料照)
市場需求浮現鋼價呈U型反轉 中鋼2月盤價每噸調漲500~1000元
中鋼(2002)上周五(13日)開出2月盤價,因鐵礦砂等原物料價格支撐全球鋼價走高,中鋼認為全球近乎全面解封、鋼價U型反轉儼然成形,春節後下游進入回補庫存階段,2月算是起漲點,於是決議,8項月盤產品每噸適度調漲500~1000元,漲幅較1月擴大,但並未全額反映原料成本。中鋼表示,世界鋼鐵協會原預估今年用鋼需求成長1%、約1815萬噸,加上中國解除動態清零後用鋼需求上升,且國際預期農曆年後鋼市重啟回補庫存。2月盤價以接軌國際行情漲勢為基調,國際鋼價開始回升,中鋼採循序漸進、溫和調漲方式,蓄積未來鋼市上漲動能,預留下游報價空間、爭取擴大接單契機。中鋼指出,國際鋼價強勁漲勢料將延續,加上煉鋼原料鐵礦砂、冶金煤價格仍高漲,支撐鋼價,而本次月盤調漲並未完全反映原物料成本高漲壓力,仍續採「順勢、合宜、穩健」的一貫訂價原則,同時考量適逢農曆春節前夕,下游生產調度需時間因應,盼攜手下游迎接鋼市上漲新格局,也呼籲各用鋼產業應積極備料。但在原物料價格部分,鐵礦砂價格超過每公噸120美元水準,冶金煤價格也突破每公噸300美元,煉鋼成本攀升,中鋼執行副總黃建智說,目前煉鋼成本相對在高檔、支撐國際鋼價漲勢,2月算是起漲點。國際鋼價方面,美歐主流鋼廠連番調漲,美國當地熱軋流通價格自去年12月低點,累積漲幅每噸超過110美元至每公噸800美元左右;美國Nucor鋼廠再次推漲薄板價格每公噸約55美元;歐洲鋼廠ArcelorMittal調漲每公噸86美元。亞洲方面,韓國POSCO鋼鐵調漲1月份內銷熱軋價格每公噸5萬韓元(約38美元);中國寶武鋼廠2月份內銷出廠價相較上月每公噸上漲每公噸人民幣50~100元(約7~14美元);越南台塑河靜鋼廠亦提漲熱軋每噸40美元。中鋼最新盤價中,包括熱軋鋼捲(一般料、軋延料)與冷軋鋼捲(一般料)、熱浸鍍鋅鋼捲(建材、烤漆料)都調漲1000元,熱軋鋼捲(API)調漲800元,其餘則漲500元。總體經濟來看,中鋼指出,目前國際通膨觸頂回落,美國聯準會升息步調收緩,就業市場穩健強勁;歐洲經濟築底回穩,俄烏雙方釋出和談意向;中國邊境解封後推動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提振需求加速回溫。
2023年台海局勢走向受關注 學者研判:將會是安而不穩
2022年台海局勢兵凶戰危,今年兩岸情勢何去何從備受關注。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助研究員曾偉峯研判,2023年兩岸關係將是「安而不穩」,許多不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兩岸關係國際化、中美戰略競爭、中共常態性軍機艦擾台等問題,都有可能讓兩岸衝突忽然升級。曾偉峯11日出席由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共研究雜誌社主辦的「2022年中國大陸情勢總結與未來發展趨勢觀察」論壇時,提出上述觀點。曾偉峯認為,除了前述幾項因素,中共二十大後對台人事安排,大陸解封後的新冠疫情與經濟走向,以及2024年台灣的總統大選,將是觀察兩岸關係發展的三大重要面向。曾偉峯表示,觀察二十大人事,儘管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手在握,但內政與外交工作似有顯著不同分工。內政如李強、蔡奇、李希等皆是新手上任,但外 交、對台與軍事如王滬寧、王毅、張又俠、何衛東或是秦剛,都是有經驗老手,也熟悉對台事務。觀察此對台人事,後續中共對台工作整體措施預計會更深化現有手段與理論,無論在法律戰、認知戰或是軟硬手法上,都會越來越精緻與深入。其次是新冠疫情爆發與社會動盪,恐影響兩岸政經社交流。曾偉峯分析,大陸政策由原先的「動態清零」變成類共存的「優化防控」,染疫人數大增,2023年大陸將面臨社會大規模染疫的動盪,而中共高層染疫機會大增,也可能影響政府施政,而動盪的中共可能讓其在對台政策上更加僵化。最後,曾偉峯指出,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中共必然關注總統人選,以及採取各項措施影響可能的選舉結果。他說,中共可能採取的外交戰與宣傳戰行動,也讓兩岸政治互動更加艱困。由以上觀察,兩岸關係進入2023年,將仍是安而不穩,更需兩岸雙方智慧處理任何可能的危機。
中國解封紅利1/恆生指數連漲追捧中概股 外資加碼買賣超港陸股ETF
中國防疫政策從「清零」,急轉彎到「動態清零」,再到「與病毒共存」,中國解封消費紅利頓時成了全球市場焦點,台股近期外資買賣超前100檔個股中,可見到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中信中國高股息(00882)等陸港股ETF,相關個股也活蹦亂跳。小資族該如何觀察買點跟進?「可斟酌股價相對低點、交易量大的為宜」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告訴CTWANT記者;國泰證期分析師蔡明翰則提醒為題材股熱度,可做短波不宜長抱。根據富邦證券統計9日外資賣超排行榜中,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居第二名,中信中國高股息(00882)排第六名,FH香港正2(00650L)則排在第十八名,以及富邦恒生國企正2(00665L)排第四十五名。再看Yahoo!股市統計顯示,5日外資在台股買超前100檔個股排名中,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以15,844張居冠,成交量達120,352張,股價上漲了0.83元來到16.11元,富邦上証正2(00633L)買超2,628張,富邦恒生國企正2(00665L)買超2,380張及FH香港正2(00650L)買超1,681張,分列第二十四名、第二十八名與第三十九名。國泰中國A50正2(00655L)、FH中國5G(00877)則為外資當日買超排行榜的第八十七名與八十八名,買超張數多於相關的中國概念股,包括亞泥(1102)、儒鴻(1476)、裕民(2606)、正新(2105)、百和(9938)、遠東新(1402)、和碩(4928)等。此外,統一恒生科期ETN(020033)同期漲了6成。事實上,外資法人5日在台股買爆陸港兩倍槓桿指數ETF的同時,恆生指數大漲259.06點、漲幅1.25%,來到21052.17點,今年元旦開市後連漲三天,總共上揚1270.76點,漲破二萬一,重量級藍籌股幾乎通通漲,阿里巴巴升3.3%,騰訊升1.4%,美團升5.2%,京東升2.7%。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提醒觀察陸股相關ETF,要注意其交易量的規模。(圖/華南投顧提供)「中國是全球解封最慢的經濟體,不開放則已,一開就很快地,也帶來染疫人數衝高峰,雖然現在已未公布詳細數據,長期來看還是正面的,就連外資對中國市場也是轉趨樂觀。」國泰證期投資顧問處經理蔡明翰說。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提醒,「今年第一季是投資關鍵期」,要觀察解封後中國疫情的新變化,是否像2021年上海封控、生產線停工的緊張,還是在沒有出現大規模封鎖下,民眾普遍都願意出來上班,與各國疫情過後一樣得過日子重生般。儲祥生進一步點出,解封後的第一波內需消費人潮與金流是投資重點,「我們不會等著看零售消費指數統計公布,這樣太慢,可以多看新聞與網路上的討論,觀察中國民眾出門逛實體店、百貨公司,衣褲、手機賣得好不好,從消費氣氛就可嗅出端倪。」「這幾年陸股、港股自成一個圈圈,連動性強。農曆年前陸港股ETF會走出自己的路!隨著市場加大對與中國相關投資標的的交易量能,偏多頭,也會持續震盪。」蔡明翰說。台股投資人若要跟進外資,同步錢進陸港股ETF,蔡明翰提想要注意兩大要點,「一是目前僅止於題材議題熱度,二是做短線不適合長抱。」他解釋,因為疫情期間投資陸港股獲利未浮現,市場的觀望氛圍尚未散去,成交量難放大,「有量才有價,這是非常重要關鍵。」
明年GDP保二「看這五指標」 國泰金:出口投資不確定性景氣恐緩衰退
國泰台大產學合作計畫團隊今天(28日)舉辦2022年第四季「臺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展望發表會,下修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預估,預期2023年GDP仍可保二;台灣出口與投資面臨不確定性,明年初景氣將面臨溫和衰退之風險,明年第一季台灣經濟氣候將呈現象徵景氣衰退之「雨」,出現機率將在40%以上。國泰台大產學合作計畫包括黃裕烈、何耕宇、徐之強、徐士勛等多名來自台大、中央、政大等財金系、經濟系等教授,發表會由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主持,更新2022年及最新2023年臺灣經濟成長率預測,並分析短期經濟氣候及金融情勢與重要影響因素。徐之強教授代表團隊說明,影響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與金融情勢的主要因素有五點,首先是中國大幅鬆綁防疫措施,引發COVID-19變種病毒風險;其次為美歐通膨高燒不退,迫使央行持續收緊貨幣政策;以及主要央行過度緊縮,導致美歐景氣衰退幅度大於預期與全球需求疲軟加劇庫存壓力,投資需求遞延;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俄烏戰事與美中爭端的不確定性。根據該團隊分析指出,歷經海外極具波動的一年,微幅下調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3.0%(原為3.2%)。展望2023年,受累於外需疲軟與廠商去化庫存壓抑出口和投資表現,預測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為2.3% (原為2.7%),研判全年成長率有80%的機率落在1.5~3.0%之間 (原為2.0~4.0%)。由於美國通膨出現觸頂跡象、中國防疫政策有所鬆綁,令主要地區金融情勢指數小幅改善,惟仍處相對緊縮水準。隨通膨放緩、景氣下行風險增加,明年上半台灣央行或有機會停止升息,惟降息可能性仍低;明年第一季台灣金融情勢指數(FCI)將溫和偏緊,惟仍處「趨向寬鬆」,不致落入緊縮狀態。下調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至2.3%,GDP成長率仍有機會保二:主要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將拖累全球景氣進一步放緩,電子業持續面臨庫存去化之壓力,加上需求疲軟、外需改善有限,投資將連帶下滑。本團隊因而下修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至2.3% (原為2.7%),研判全年成長率有80%的機率落在1.5~3.0%之間 (原為2.0~4.0%)。觀察主要分項表現,全球高利率環境可能壓抑需求進一步下滑,廠商持續調整庫存並遞延投資,出口、投資仍不樂觀,惟民間消費基期低且疫後消費需求提振,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期仍可保二。景氣動能持續轉弱,明年第一季經濟氣候將由「陰」轉「雨」,出現機率在40%以上:主要央行加速升息抑制需求,加重廠商去化庫存壓力,且中國大幅鬆綁防疫措施,短期內將面臨確診病例暴增之挑戰,增添台灣出口與投資之不確定性,明年初景氣將面臨溫和衰退之風險。我們評估:2023年第一季台灣經濟氣候將呈現象徵景氣衰退之「雨」,出現機率將在40%以上。台灣央行1H23可能停止升息;1Q23金融情勢將溫和偏緊:隨著美國通膨出現觸頂跡象,Fed升息速度放慢,加上中國動態清零將提早退場,激勵風險偏好轉強,非美貨幣止貶回升,近期美、歐、中國及新興亞洲金融情勢指數小幅改善,但仍處相對緊縮水準。台灣央行於12月升息半碼,但未調升存準率,主要考量貨幣市場資金偏緊,擔憂過度影響經濟活動。展望未來,本團隊研判,Fed放慢升息步伐,台灣通膨應可於明年第一季底降至2%,景氣下行風險增加,上半年台灣央行或有機會停止升息。不過,考量台灣政策利率較低,且先前升息步伐溫和,除非金融面衝擊過大,否則應無降息必要。今年10-11月,得益於台幣貶值、長短利差擴大與台股反彈影響,台灣金融情勢指數(FCI)回升至「寬鬆」區間。本團隊評估,今年12月及明年1~3月,景氣溫和衰退之風險可能不利金融市場表現,預期金融情勢指數將溫和偏緊,惟仍處「趨向寬鬆」,不致落入緊縮狀態。
中國防疫政策鬆綁 春節台商返台恐引發「外溢效應」
台灣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過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曾表示,台灣疫情趨勢和新加坡相似,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認為,台灣疫情若套用新加坡模式來看,下一波疫情不用太擔心,但是現在恐有變數,1月6日後台商返台可能會造成「外溢效應」,針對疫情他也提出3項忠告提醒民眾。中國防疫鬆綁疫情擴散 台商返鄉「外溢」影響大於他國中國面對COVID-19疫情一直是採取清零政策,進行嚴格的防疫管控,然而在「白紙運動」影響下,近日中國清零政策大轉彎,防疫措施快速進行全面鬆綁,不再堅持動態清零,疫情也因此快速展開。姜冠宇醫師推測,中國有數億人口,接下來六個月應該會有1.12億人有COVID-19症狀,大約會有270萬人重症,重症ICU治療需求應該會超過其醫療量能的15.6倍,預期將有155萬人死亡。而且他認為一定會有「外溢效應」,疫情影響範圍不會只有中國境內,尤其台灣,農曆新年台商返鄉,受到的影響可能是其他亞太國家的N倍。施打時間拉長保護力↑ 但醫師籲「盡速」接種雙價疫苗姜冠宇醫師形容中國有如一大片純淨的紙現在才真正要接受挑戰,疫情的外溢效應會增加台灣確診母數,而需要醫療支持的分子也會隨之增加,他提醒民眾明年還是要特別注意,並提出美國數據呼籲民眾應「盡速」施打雙價次世代疫苗。他在臉書上提到,根據美國CDC MMWR之前釋出的資訊顯示,施打兩劑以上單價疫苗的保護力,50-64歲平均為28%,65歲以上為22%,幾乎已經沒有什麼保護力,間隔4-5個月施打美國當地雙價疫苗後,才勉強有接近四成的保護力。姜冠宇醫師表示,隨著施打間隔拉長,保護力其實會更高,也就是說很久沒打疫苗的民眾,施打一下雙價疫苗反而會獲得比較高的保護力。但他也特別提醒,民眾不要為了更好的保護力,而一直拖延施打疫苗的時間,因為很有可能在台商返鄉期間就被感染了。姜冠宇醫師強調,尤其長者受急性後遺症困擾居多,臨床上遇到許多長輩從專責病房轉至一般病房後仍出不了院,有的需要類固醇治療,導致慢性疾病控制變差,有的甚至不幸走向安寧治療,家中長輩們保護力不夠,急性後遺症是相當可怕的。三重威脅:新冠、流感、RSV 醫師有3忠告提醒此外,冬季適逢許多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流行期,面臨新冠病毒、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三重威脅,加上「免疫負債」影響,過去有許多專家示警,病毒恐會反撲,姜冠宇醫師也表示,尤其是0-4歲的小朋友,流感和呼吸道融合病毒在很多先進國家幾乎都指數飆升。因此,姜冠宇醫師提出3點忠告,第一,小心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第二,1月6日後小心台商返鄉潮;第三,打針、再打針,打雙價疫苗、適齡者打流感疫苗。他表示,「有打有保佑」,不僅能保護自己,減少後遺症可能性,也能保護家人。資料來源: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陸駐法國大使出席外交記者協會晚宴 談到「白紙遊行」這樣說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7日出席法國外交記者協會晚餐交流會,對於中國疫情防控等問題。他說,中國最近發生的遊行示威是百姓不滿地方政府的嚴格控制疫情措施,外部勢力很快抓住機會進行政治化操弄。「白紙遊行」雖然是白色,但也是顏色革命。因為白色也是一種顔色。盧沙野表示,中國政府於11月11日出台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來放寬「動態清零」政策。遺憾的是,中國地方政府並未完全理解中央政府的意圖,地方政府在看到新冠感染數字迅速攀升後感到手足無措,又回到依靠老辦法來控制疫情的老路上來,這就讓老百姓感到不滿。各地的老百姓質問,中央政府是要放鬆疫情管控,爲什麽你們還要加碼?這是導致街頭遊行的真正原因。盧沙野稱,中國百姓有表達不滿和抱怨的權力,這很正常。政府可以通過這些遊行了解百姓的願望和訴求。但這一次,外部勢力很快抓住機會進行政治化操弄。可以從中清楚地嗅到近些年在發展中國家頻繁發生的顔色革命的味道。他強調所說都是有依據,有的中國人被外部勢力收買。他說,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有人進行了分析,他們甚至指出哪些人被操縱,因為這些人在社交媒體上蠱惑煽動。比方說「白紙遊行」,雖然是白色,但也是顔色革命。因為白色也是一種顔色。他指出,一場普通的遊行不可能有如此嚴重的意味。注意到法國媒體都進行誇大報導,說這是1989年以來規模最大的遊行。事實上這與1989年的政治風波毫無關係,是有人故意把兩者聯繫起來。盧沙野指出,近期的遊行即便不是外部反華勢力策動和發起的,至少是受到他們的利用,這些反華勢力總試圖把遊行推向政治化。任何國家都不是完美的,任何政府都有缺點。中國要做的就是改正缺點。而外部勢力則是要毀掉中國。兩者有本質區別。
疫控鬆綁大利多1/人民幣兌美元走高外資大舉買入 陸股ETF看俏報酬率翻紅
「最困難時期已過。」中國股市在新華社12月6日釋出放鬆防疫政策訊息後,被市場解讀為鬆綁大利多,早在訊息發布前夕,上海綜合指數(滬指)5日大漲1.76%站上3200點,地產、互聯網、醫療、科技股、金融股集體衝高,外資也大舉湧入一系列佈局中國重點的ETF基金。2022年全球跟著美國掀起升息潮之際,中國仍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但在清零防疫政策下,股市隨經濟一塊積弱不振,直到11月底防疫政策出現鬆動跡象,股匯市才從谷底反彈。「今年中國貨幣政策三次降準、一次降息的貨幣寬鬆,對企業、民眾與地方政府借貸等社會融資需求,都是走『撒錢』方向,照理股市應該跟著走高。」群益投信ETF經理人洪祥益說,「但在嚴管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下,錢無法花出去,傳不到實質經濟市場,股市也跟著低迷。」直到今年11月間,陸股隨著防疫政策放寬訊息有了大幅波動。「先是11月1日市場傳出解封消息,上證指、深圳指漲福3~4%,連漲了快四天,後被證實謠傳。」「但我認為11月有打底的跡象。」洪祥益解釋,因為11月10日中國政治局會議中提出優化防疫政策20條,隔天還放寬隔離細則,「這讓投資人看到一些曙光出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1日在北京會晤歐盟主席米歇爾後,一位歐盟官員轉述習近平提及「中國青年對清零政策感到沮喪」後,不少主要城市陸續放鬆防疫措施,大陸國務院7日更公布防疫政策「新十條」,輕症與無症狀者可居家隔離,不再提動態清零。12月8日零時起,上海對來滬返滬人員抵滬後不再實施「落地檢」,為進一步優化調整疫情防控的相關措施。(圖/中新社)連帶地,中國股匯市也火速走出陰霾。CTWANT調查,11月28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走高,離岸、在岸皆雙雙收復7.00關口,華爾街大行輪番上陣「唱多」中國股市,資金大舉買入,A股、港股上漲;12月5日滬指上漲,港股恒生科技指數也收漲9.25%,恒指收漲4.55%,就連代表外資看好的國企指數也收漲5.26%。事實上,外資已不約而同看好中國市場,「從今年10月流出573億人民幣創歷史第三高紀錄,而在11月流進600億人民幣。」台新投信亞太部主管葉宇真則表示。摩根大通策略師在2023年全球股市展望中提到「MSCI中國指數可能上漲17%」,看好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將得到進一步政策支持;摩根士丹利上調對中國股市目標價,預計MSCI中國指數到明年年底將上漲14%;美銀策略團隊則認為「中國居民擁有超額儲蓄,放寬防疫後,國內股票勢將上漲」。確實,在過去一個月以來,美股中追蹤MSCI中國指數的iShares MSCI中國ETF在11月上漲了約32%,資金流入量約為5.67億美元;向來被投資者用來做空中國市場的KraneShares CSI中國互聯網ETF也上漲了48%,iShares China Large-Cap ETF上漲24%,Xtrackers Harvest CSI 300中國A股ETF上漲17%。「國內陸股ETF都是指數型ETF,跟著上證指、深圳指數走,近一月以來報酬率多檔翻紅。」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告訴CTWANT記者。目前架上新台幣計價陸股原型、槓桿型等ETF共25檔,再加上債券型ETF共計37檔;截至12月8日,這些股票原型ETF總規模較10月底成長了8.25%,來到470.87億元。據CMoney統計,陸股ETF近期以來績效,中信中國50正2(00753L)逾34%報酬率最突出,其他超過10%還有富邦上証正2(0066L)、國泰中國A50+U(00636K)、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國泰中國A50正2(00655L)、台新MSCI中國(00703)、中信中國50(00752)與中信中國高股息(00882)。
放寬封控措施! 工商界:明Q1產能可恢復7、8成
經歷了反封控的白紙運動後,中國大陸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採行逐漸鬆綁,放寬許多嚴格的防疫封控措施。不過對於北京政府要求鬆綁重新開放,諸多分析師表示中國不可能迅速回復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狀態,重新開放之路恐怕相當艱辛。中國政府周三(7)宣布全面調整防疫措施,開放輕症、無症狀患者居家隔離,同時開放餐飲業內用、維持企業營運、廢除強制掃碼,不再強調動態清零。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報告,中國想邁向重新開放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過去多數人因為從未感染過,所以重新開放這段期間感染人數恐將暴增。高盛指出,基於文化相近,中國可以以香港、台灣的解封作為借鏡,經驗顯示在重新開放後病例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暴增,而年長者的高疫苗接種率將成為安全解封的關鍵,目前中國年長族群在各地普遍仍是接種率較低。另一份高盛報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為3%,2023年為4.5%,分析師預期中國要到2023年第二季才會重新開放,並指出目前過早的開放雖能讓分析師對明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進行小幅上修;剛解封也會面臨感染人數暴增、勞動力供應暫時短缺的困境,以及供應鏈中斷可能加劇的風險。工商界正面看待台商在大陸營運恢復,包含運輸、人員流動可以逐漸恢復正常,認為明年第一季後中國大陸有機會全面鬆綁,產能大約恢復7、8成,要完全恢復可能要回到明年下半年。工總認為,目前中國大陸寬鬆僅執行數天,效果還不明顯,仍要觀察後續的情況,不過大陸日前封控對台商影響甚大,運輸、物流、人員流動都受到限制,所以鬆綁對台商的確有利。目前中國大陸幾個大城市都已經有鬆綁,但是解封的程度並不一致,例如上海、四川等地鬆綁幾乎與台灣差不多;有些城市則還是採取較嚴格的措施,不過整體而言都朝向寬鬆方向。好的現象是,中國大陸現在較明顯可以不用統一進行核酸、人員往來健康碼管理也較為放鬆、染疫者可居家隔離等。 不過,鬆綁後民眾也要有心理準備,很難短期就完全恢復,台商不論是製造業或者服務業在完全解封之後,產能與營運可望恢復7到8成。疫情過後,大陸需要台商投資、提振經濟,仍會祭出台商投資優惠,台商也仍需要大陸市場,投資中國大陸繼續擴大。
大陸財政部發特別國債3.3兆元 史上第4次
大陸財政部昨日宣布,為籌集財政資金,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決定發行2022年特別國債。本期國債為3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債,發行面值人民幣7500億元(下同,約新台幣3.3兆元)。外界解讀,這可能是替未來解封,增加基礎建設以提振經濟做準備,及替即將到期的特別國債「等額定向續作」。據陸媒《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這是中國史上第4次發行特別國債,前3次發行分別於1998年(因應亞洲金融風暴)、2007年(因應美國次貸風暴)和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額度分別為2700億元、1.55兆元、1兆元。據大陸財政部官網發布,這次國債可以上市交易,發行日和起息日為2022年12月12日。按年支付,每年12月12日(節假日順延)支付利息,2025年12月12日償還本金並支付最後一次利息。根據通知,這次國債的票面利率,是發行日前1至5個工作日(含第1和第5個工作日)財政部公布的財政部-中國國債收益率曲線中,待償期為3年的國債收益率算術平均值。目前中國國債收益率曲線3年期的利率為2.5033%。據了解,大陸特別國債並非用於彌補財政赤字,而是專款專用,扶持特定重大專案,往往與解決重大金融或改革問題高度相關,一般以提高收益為主要目標。大陸先前堅持動態清零防疫,導致財政開支大增。2020年曾發行抗疫特別國債1兆元,主要用於地方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並預留部分資金用於地方解決基層特殊困難。2007年,大陸財政部發行了1.55兆元特別國債,其中7500億將於今年12月11日到期,該債券簡稱為「07特別國債07」。分析人士指出,特別國債到期不續的可能性較小,特別國債到期後,大概率是再定向發同等額度的特別國債,這是第4次發行特別國債的目的之一。
11月出口年減13.1% 創近7年最大跌幅
財政部昨日公布11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11月出口額為361.3億美元,創19個月來最低,年減13.1%,除了連續第3個月負成長外,也是2016年2月、將近7年以來最大減幅,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形容,11月的外貿可說是「黯淡無光」。展望未來,蔡美娜表示,今年第4季、明年的全球經濟趨緩、主要國家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低於50,美國同步轉弱,大多數廠商目前都還在去化庫存,以及雙11、黑色星期五購物節,都受到中國大陸清零和美國大雪衝擊,買氣不如預期,對於部分產業如面板而言,簡直雪上加霜。財政部預估,12月的出口金額為358到374億美元,年減幅度8到12%,以此來看,比主計總處日前預估第4季出口年減3.89%跌幅還深,甚至倍數以上,跌幅可能超過7%。蔡美娜說明,主要原因為全球高通膨、面臨升息壓力,終端需求萎縮,加上中國大陸的清零抗疫,生產活動受到干擾,廠商深陷調整庫存當中,尚未看到落底現象,旺季效應徹底落空。連過去一枝獨秀的科技產品也顯露疲態,11項貨類全數轉為負成長,這也是2016年5月以來首見。就出口市場而言,由於中國大陸動態清零措施,對中國大陸與香港11月出口金額135.6億美元,跌幅20.9%,是2013年3月、將近10年來最大跌幅。此外,11月出口年減13.1%,中國大陸與香港影響數就達6成6,顯示中國大陸與台灣外貿連結還相當深、難以脫鉤。好消息是,中國大陸逐漸解封,有廠商態度轉趨正向,例如中鋼對基本金屬看法,大陸防疫措施逐漸鬆綁、民眾恢復正常生活,將有助於基本金屬拉貨、觸底反彈,預期明年第2季上揚。蔡美娜指出,中國大陸解封長期來說確實會好,惟仍要看大陸疫情發展和解封情況,不太可能短期間內「一步到位」。
一夜變「紅碼」 廣東居民搶做核酸爆「踩踏意外」…小孩慘被踩到腿骨折
儘管世界各國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鬆綁,但大陸疫情持續緊繃,並持續進行動態清零,尤其一些確診數攀升的地區,當地就會進行嚴格的封閉式管理。而廣東省疫情仍嚴峻,沒想到卻傳出核酸檢測站爆發踩踏意外,影片也在網路上瘋傳,畫面相當驚人。廣東疫情繼續延燒,25日有網友爆料,佛山順德勒流鎮所有居民一夜之間都變紅碼,政府稱是系統故障。當地民眾冒雨做核酸,現場人山人海,發生踩踏事件。從影片可以看到,現場民眾撐著傘排隊,相當擁擠,還可以聽見有人大喊「踩到人啦」。當地一位民眾表示,當時他的朋友就在現場,因為大家聽說系統故障,健康碼全便成了紅碼,相當恐慌,加上很多路口封控,只有該遞可以做核酸檢測,因此大家一窩蜂都前往,「當時有八九千人。現場有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但是人員比較少。有一個小孩被踩到腿骨折。後來有人報警,形勢才控制下來。」後來警方到場,決定取消核酸檢測,人潮才漸漸散去。影片曝光後在陸網瘋傳,不少網友看了也紛紛留言「這種狀況,想不出事都很難。」、「系統發生故障,那怎麼測核酸它也是紅碼」、「折騰三年了,折騰得國窮民疲,還沒完!」、「只要核酸檢測這個行業存在,清零就會繼續,封控就會永遠進行下去……」、「韓國因為狂歡發生踩踏事件,中國因為核酸發生踩踏……」。
疫情釀封城工作受阻!劉樂妍回家路迢迢 嘆「愛犬遺體放冰箱」:沒空辦後事
儘管世界各國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鬆綁,但大陸疫情持續緊繃,並持續進行動態清零,尤其一些確診數攀升的地區,當地就會進行嚴格的封閉式管理。而有「女版黃安」稱號的女星劉樂妍,近日在大陸鄭州碰上封控,當地宣布從本月25日起,要實施「靜默」5天,逼得劉樂妍要放下工作,想搭高鐵回河北的家,但返家過程困難重重,讓她想到今年家中有2隻小狗死去,但受到疫情的活動限制,狗狗遺體「一直在冰箱裡」,她至今沒空回家處理小狗的後事。劉樂妍昨天(24日)在微博發文提到,大陸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地方封城,她原本29日要出席山東電影節、12月1日要去福州唱歌,但現在行程因為疫情管制關係,全部都泡湯。而人本來在鄭州的她,打算要回去河北的家,她也吐露心聲說,「自從決定要回家的念頭出現以後,昨晚睡覺就一直在哭」。女星劉樂妍自爆把小狗的遺體放在冰箱。(圖/翻攝自劉樂妍微博)劉樂妍說,她之所以會悲從中來,是因為想到赴大陸發展時,帶了5隻狗遠行,但光是2022年,她就死了兩隻狗,但她因為工作忙碌,忙到沒有時間哭,「小狗一直在冰箱裡,一直沒有空回去幫小狗辦後事。媽媽,對不起小狗」。而決定要回河北一趟的劉樂妍,為了符合當地的核酸檢測規定,早一步去高鐵站排隊做檢測,結果目睹現場排隊的人潮,讓她也體會到疫情肅殺的氣氛。
世足/卡達世界盃足球賽觀眾不戴口罩 陸網友:看到國外正在發生的現實
法新社報導,世界已與病毒並存,電視上轉播的卡達世界盃足球賽觀眾不戴口罩的畫面,讓熱愛國際足球大賽、但是至今還受動態清零政策限制的大陸人憤怒不已。大陸在2019年年底發現新冠疫情,現在是全球最後一個主要經濟體試圖通過封城或封鎖社區,以及迫使數千萬人做核酸的辦法來阻止新冠病毒傳播。其實,大陸23日確診病例為2萬9157例,數字之低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比,但已接近大陸4月分上海封城時期公布的最高紀錄。根據野村綜合研究所,截至22日,超過1/4的大陸人以各種不同形式被隔離在家,與無數不戴口罩的自由人群慶祝2022年卡達世界盃足球賽的畫面形成強烈對比。報導引述一位廣東居民的微博文章說,這個世界上一些人在現場觀看世界盃無需戴口罩,而另一些人被封鎖在自己家中已經數月,「是誰盜走了我的生活?我不會告訴你!」一名家住山西的網友在微博發文,世界盃讓大部分中國人看到了國外正在發生的現實,從而為自己國家的經濟和青年人的命運感到擔憂。一封質疑中國是否與卡達生活在同一個星球、題為「十問」的公開信22日在微博公布後引起強烈反響,但很快受到審查並被刪除。信中質疑,非洲的奈及利亞防疫工作成效顯著,我們不去對標和自己國情差不多的印度,不去學習奈及利亞,整天統計美國的數字,這樣對防疫有什麼意義?報導指出,大陸人越來越難忍受隔離,致使近日在廣州等地爆發遊行示威。
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防疫政策局部放鬆 國際油價飆2%
周五(11日),在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的衛生當局放鬆了該國對COVID-19的一些嚴格限制後,國際油價上漲了2%以上。《Market Watch》報導,由於中國能源需求不確定性仍存在,本週原油價格仍跌。中國放鬆的限制措施包括將病例密切接觸者和入境旅客的隔離時間縮短兩天,以及取消對航空公司因帶入受感染旅客的熔斷措施。SPI資產管理公司的執行合伙人斯蒂芬.英尼斯(Stephen Innes)提到,石油交易員對這一消息表示讚賞。石油市場的關鍵是繼續密切關注此事的發展,以及政府動態清零政策立場的進一步邊際積極變化。他表示,鑒於封鎖對流動性和油價的傷害比經濟活動更大,因此放寬動態清零政策將為石油市場提供一個跳板。由於美國通脹數據低於預期,增強了對美聯儲將放緩加息速度的希望,從而增加了全球最大經濟體軟著陸的可能性。美元走軟也支撐了油價,因為它使持有其他貨幣的買家更便宜。儘管如此,由於美國石油庫存增加,以及在每日新冠病毒病例增加的情況下,對中國燃料需求受限的擔憂揮之不去,基準石油合約仍將跌幅超過1%。專業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除了居家令減少流動性和燃料需求之外,中國各地的出行仍然受到限制,因為人們希望避免被隔離的風險。勘探和生產公司Velandera Energy Partners的財務長Manish Raj表示,中國的混亂防疫政策,正推動石油市場波動。他提到,中國一方面釋出放寬規定訊號,但又重申清零政策,市場還沒決定如何應對中國的疫情反應。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WTI)12月交割價上漲2.49美元或2.9%,收每桶88.96美元,但本週跌3.9%。倫敦市場北海布倫特原油的1月期貨價格上漲2.32美元,或 2.5%,收每桶 95.99 美元,但本週仍跌2.6%。
大陸放寬防疫措施 入境7+3改5+3!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
大陸官方11日放寬防疫措施,發布優化防控20條措施,入境隔離天數從7+3縮短成5+3,登機前48小時2次核酸減少為1次,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需要經常往返兩岸的台商對此樂觀其成,預期提高返台意願。對於境內防疫,不再判定次密接。大陸副總理孫春蘭對此強調,這是近三年防控經驗的總結,是穩中求進,「不是放鬆、更不是躺平」。大陸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宣布〈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對密切接觸者防控管理措施、國際航班、國際入境人員、次密接判定、風險區判定、重點人員隔離時間、核酸檢測等20個方面做了全新部署。針對入境人員,大陸將7+3(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3,期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入境人員在第一入境點完成隔離後,目的地不得重複隔離。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第1、2、3、5天各展開1次核酸檢測,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3天各展開1次核酸檢測。此外,原本登機前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減少為1次,入境人員陽性判定標準為核酸檢測Ct值<35,對解除集中隔離時核酸檢測Ct值35-40的人員進行風險評估,如為既往感染,居家隔離期間「三天兩檢」、賦碼管理、不得外出。對於入境重要商務人員、體育團體等,「點對點」轉運至免隔離閉環管理區(「閉環泡泡」),展開商務、比賽等活動,期間賦碼管理,不可離開管理區。雖然集中隔離只縮短2天,但終於邁出這一步,北京台商協會副會長陳哲彬表示樂觀其成,希望能再開放更多航點和航班。而登機前核酸只要做1次,可省下新台幣3、4000元,長期擔任赴陸隔離解答義工的畢依帆舉例,一個4口之家赴陸,光是核酸檢測就可省下新台幣1萬元,不無小補。新規同時修改大陸境內的防疫措施。對密切接觸者,也從7+3(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3,及時準確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將風險區由「高、中、低」3類調整為「高、低」2類,最大限度減少管控人員。新規並加大對「一刀切」、層層加碼問題的整治力度,嚴禁隨意封校停課、停工停產、未經批准阻斷交通、隨意採取「靜默」管理、隨意封控、長時間不解封、隨意停診等各類層層加碼行為,實施加大通報,對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依規嚴肅追責。此通知同時強調,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是為了防控更加科學精準,決不能造成放鬆疫情防控,甚至放開、「躺平」的誤讀。這份通知洋洋灑灑逾5千字,但還是看得許多人一頭霧水。大陸網友留言:「有執行標準嗎?」「什麼時候開始執行?我們快挺不住了!」
大陸地方政府負債累累 拖欠核酸檢測機構近2000億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會10日會議重申重申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不過,核酸檢測費用轉由地方財政負擔後,出現很多提供檢測服務的第三方機構,一直沒收到足額款項。今年前3季,大陸前15大核酸檢測機構應收未收帳款已高達440.94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1940億元)。河南省許昌市博奧潤康醫檢實驗室曾創下4天4夜不間斷檢測,累計完成61.75萬人次咽拭子核酸檢測的「許昌速度」,8日「開第一槍」宣布,將自11日凌晨零時起,暫停接收核酸檢測樣本,因核酸應付款項未付,將「待資金到位再恢復新冠核酸檢測工作」。其實這並非首例,早在8月19日「上海松江核酸檢測兩個月發不出工資,有的核酸採樣亭被迫關閉。」 接著,陝西西安多個核酸檢測站也被「自己人」貼上抗議字眼稱,因西安中美弘康醫檢所「偷稅漏稅」、「出結果慢」、「拖欠工資」才暫停檢測作業。大陸財新網報導,上述兩家準備「罷工」的檢測機構已溝通恢復運作。但積欠檢測費用以致發不出工資已讓眾檢測機構成了「坐擁金山的乞丐」。大陸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指出,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雖經多輪降價,但檢測費用支出仍居高不下。疫情至今檢測費用約3000億元,其中今年前4個月已花近1500億。如果保持2天一測頻率,全大陸醫保基金只能支撐3年半。醫保的錢不能全部用來做核酸檢測,埋單的只能是地方財政。今年5月,大陸國家醫保局明確所需費用,由各地方政府承擔。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大陸15家核酸檢測概念龍頭公司營收總額877.35億元,同比增長60.21%。應收帳款總額440.94億元,同比增長70.96%。應收帳款占總營收比例也從2021年第三季的47.1%上升至2022年同期的50.26%。大陸第一財經網報導,財政壓力下,貴州省貴陽市、畢節市織金縣、湖南省岳陽市、廣東惠州市等多地,已不再免費做核酸。
憂心經濟下行 外資10月從中國金融市場撤資近2800億
國際金融協會(IIF)統計顯示,隨著中國股市暴跌,境外投資人10月從中國金融市場撤資88億元(美元,下同,約合新台幣2792.28億元),其中從中國股市資金流出規模達76億元,債市流出規模為12億元,為連續第8個月減持中國債券。報告指出,10月份流出金額遠高於9月的21億元。IIF的預估證實當地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在岸金融工具在外資眼中變得多麼不受歡迎,原因是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和住房危機重創中國經濟,地緣政治擔憂也挫傷金融市場情緒。儘管中國股市從10月的歷史性暴跌中強勁反彈,但截至本月迄今為止,資金仍持續撤離。IIF 經濟學家福頓(Jonathan Fortun)在新聞稿中表示:「2022年資金外流的轉變值得注意,不僅反映資產管理界的大量討論,也反映地緣政治方面的擔憂以及中國政府的清零政策可能在中期內給中國帶來壓力。」香港《星島日報》報導,摩根史坦利也預測,中國今年或出現20多年來首次外國證券投資資金外流,規模可能超過1000億元(約合新台幣3兆1730.5億元),將與2020至2021年債券投資者牽頭的2000億資金流入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疫情嚴峻持續清零 傳民眾違反防疫規範遭毆
11月7號中國官方通報新增,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病例7475例,當地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政府堅持執行「動態清零」,日前網路上傳出一段影片,穿防護衣的人員竟暴力痛毆民眾。畫面中一群防護衣人員,疑似因民眾違反防疫規範而施暴,整段過程被人拍下PO上網,影片曝光讓網友感到相當可怕,其實這些穿白色防護衣的人員,是由各種職業身兼擔任,包括軍警、社區保安和醫療人員,甚至是民間自發性的維護志工,如今消息一出他們遭到網友諷刺「真的跟人民『打成一片』了」
《事實查核中心》確認 富士康726房影片是假的
11月3號中國官方通報新增,COVID-19本土病例(2019冠狀病毒疾病)3200例,當地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政府堅持執行「動態清零」,沒想到日前網路上開始瘋傳,一段「假訊息」影片。貼文寫著「鄭州富士康726宿舍,又是一個無辜的生命」,經《事實查核中心》調查指出,這段影片是假消息,查核中心將影片分為2部分,利用以圖反搜的方式進行確認,查證結果第一部分是一段舊影片,他們認為應該是遭人惡意剪輯,而第二部分他們比對第一部分,發現棉被顏色不一致,此外就連防護人員的穿著也不同,因此查核中心判定影片是假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