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暈症
」美女主播罹「地震症候群」4條件全中…釣出大批苦主 醫公開解方
花蓮本月3日發生規模7.2強震,造成全台災情慘重,直到現在仍然餘震不斷,讓民眾相當害怕。美女主播蕭彤雯就坦言自己罹患「地震後頭暈症候群」,因為明明沒地震,她卻時常感到有晃動,而且醫生說的4個條件全都滿足。蕭彤雯在臉書發文表示,她晚上不過是去買麵,站在店門口等的時候,突然覺得腳底有上下晃動感,但實際上沒有地震,查詢相關資料才發現,根據2021年一篇日本熊本地震的大型研究,女性、年紀超過20歲、居住樓層在3樓以上,或有動暈症病史(容易暈車暈船)的人比較容易出現症狀,而這3項她全都符合,確定自己患有「地震後頭暈症候群」。另外,蕭彤雯也提到,如果地震後,有產生耳鳴、焦慮或其他自律神經症狀(盜汗、消化不良等等)的話,也有比較高的機會產生地震後頭暈症候群,同時也好奇是否也有人覺得一直在晃,「除了花蓮的朋友…他們是真的一直在晃」。蕭彤雯只是站在店門口,竟有搖晃的感覺。(圖/翻攝自蕭彤雯臉書)貼文曝光後,釣出一票網友回應:「其實我也有這種感覺…」、「我也不時地感覺暈」、「驚魂未定,新聞又一直報相關後續狀況,心理還有壓力」、「我也覺得無時無刻都在搖」、「我連坐著,都會有這種感覺」。至於如何預防和處理地震後頭暈症候群?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說明,平常保持運動習慣,就可以預防;如果發生了,就盡量到戶外走走,看看遠方,都有助於緩解症狀,也盡可能避免重複觀看地震的新聞訊息,過度緊張焦慮會讓頭暈症狀變嚴重,假如生活上調整都無法改善,建議還是找專業醫師治療。
一搭飛機就嚴重暈眩?竟是「這1地方」在作怪
疫情的抗戰持續2年之久,不少民眾都希望可以早日出國遊玩。如今隨著國境解封,醞釀已久的出國旅遊潮開始爆發,不過部分民眾卻出現了一搭飛機就暈眩的情況,難道是太久沒搭飛機,產生不適應的症狀嗎?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指出,搭機暈眩症背後成因難用「暈機」一言以蔽之,不過如果及早正確就醫、對症下藥,就能安心享有無後顧之憂的出國體驗。搭機暈眩症作祟!4大常見成因總整理1. 動暈症動暈正是最為常見的暈機成因,這是因為在航程中,機身搖晃會刺激人體前庭系統,導致產生眼球轉動及身體擺動反射,但同時卻因為身處密閉空間,視覺影像無法搭配,於是大腦就會自動解釋為震動視幻覺,進而帶來眩暈的感受。 2. 偏頭痛發作出國前,部分民眾有過度興奮或焦慮的情況,因此睡眠不足,進而誘發偏頭痛。當電位通過腦幹時,引發功能異常,再隨著機身搖晃,大量的前庭訊號輸入腦幹,前庭神經核無法有效調節及抑制,就會全數輸入大腦,引發眩暈。 3. 耳石膠病變此類患者本身已有過敏體質,組織胺循環至內耳,橢圓囊內耳石膠生成品質不良,一旦機身搖晃,就會使耳石掙脫耳石斑,導致兩側內耳靜態平衡覺輸入不同,患者就會誤以為身體正向一側傾斜。若有耳石掉入某一支半規管內,就會在患者轉頭時,繼續帶動內淋巴液的循環,引發眩暈。4. 上半規管裂這類患者上半規管跟顱底間,已無骨質間隔,膜性半規管直接暴露於腦脊髓液中,如此一來就會在機身搖晃時,致使該處不斷突起又凹陷,而內淋巴液產生多餘的擾動,就會引發眩暈。▲陳建志醫師解釋,搭飛機暈眩症有4大機轉,分別是動暈症、偏頭痛發作、耳石膠病變、上半規管裂等。 改善以上情況,醫師會根據病因給予治療。精神專科醫師曾秉濤指出,若是焦慮、失眠或偏頭痛發作,會開立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或血清素受器調節劑;若是耳石沉積症,會施行耳石復位術;若是過敏發作,會給予抗組織胺,改善耳石膠品質;若是上半規管裂,會施行平衡訓練,加強大腦對於暈眩的調控,抑制眩暈。正確就醫不拖延,擁有開心出國的體驗針對暈機症狀,陳建志醫師建議,民眾若在航行過程中遇到暈眩發作,可以儘早服用暈車藥;回國下機後,若仍持續暈眩,可先前往住家附近的診所就診,如耳鼻喉科、內科、神經科、家庭醫學科或一般科皆可。▲圖為陳建志醫師以耳石復位術治療搭機暈眩症患者(非當事者)陳建志醫師舉例,診間曾有一位老太太在某次搭乘長途航班飛往歐洲後,眩暈持續發作超過半年,以為是俗稱的「登陸不適症」,但後來確認只是三半規管耳石沉積症及頂帽耳石黏著症,經過耳石復位術就痊癒了。陳建志醫師呼籲大家,已有暈眩症者,最好及早就醫找出病因,或是在搭機前,先服用暈車藥預防搭機暈眩症,讓出遊品質不因疾病而大打折扣!
寒武紀開始的「傳承」 暈車才是正常
澳洲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博士研究員沙特(Spencer Salter)是專門研究暈車及暈機行為的專家,他透露,暈車的行為從5億5千萬年前寒武紀時代就有、「繼承」而來的「正常」反應。頭昏眼花的感覺其實很不好受。(圖/pixabay)其實,會「動暈」的不只人類,馬、貓、狗及老鼠等哺乳類、魚類及兩棲生物也都會,因為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盲鰻」及「七鰓鰻亞綱」,而且不只是從牠們進化繁衍的生物,都會暈車,其他甲殼類的蝦蟹,其實也有同樣的情形。沙特表示,從5億5千萬年前開始,生物們就會暈車,和寒武紀大爆發有關。當時的大爆發之後,產生許多新生物,而且環境中的鈣濃度及氧氣濃度提高,讓生物的平衡感開始進化,但海中因為波浪會產生搖晃震動,海洋生物就會受到影響。像鯛科的魚類,就會習慣避開波浪較大的區域。至於和人類比較相近的黑猩猩,牠們會分辨藉由樹枝粗細分辨「會搖的樹」及「不會搖的樹」,會搖的樹相對比較危險,牠們就會主動避開。沙特也說,人類開始騎馬、坐船及飛機,相對於人類史來說是比較近期的事,目前所有人類的感知系統,其實都還在適應中。暈車的正式名稱為「動暈症」,因為「動」才發生「暈」的現象。人類的大腦藉由視覺及各種感官來確立身體的空間感與方向感,而在搭乘交通工具時,因速度改變、路面顛簸、擺動或旋轉,使大腦對外在環境的預期與感官接受到的訊息不同而發生衝突,內耳前庭功能受刺激產生不平衡,就會發生暈車症狀。2至12歲兒童是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會跟著降低,而且女性較男性容易暈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