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栓塞
」 血管瘤 胸悶才做完心臟手術!趙少康自曝跌倒「肝臟出血」深夜送加護 近況曝光
74歲資深媒體人、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月初現身,表示自己日前才入院做了心臟大手術,術中心臟還停了3小時猶如「死過1次」,休養近1個月身體也漸漸康復。沒想到他才剛恢復錄影不久,又爆出住院消息。他今(19)日在臉書上報平安,表示自己上週三(13)摔了一跤,沒想到週日(17)忽然嚴重腹痛,緊急送振興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肝臟出血」,一直到今天才穩定下來。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受訪時透露:「預計這一兩天就可以出加護病房,本週可以出院回家。」趙少康19日下午在臉書PO文「報平安」,表示自己上週三摔了一跤,當下覺得沒事,但到週日上午突然感覺到腹痛嚴重,還越來越沒精神,最後是坐救護車去了振興醫院。當晚,振興醫院蘇正熙主任醫師替他做檢查,發現是肝臟邊角破裂,又由於之前術後吃抗凝血劑,因此發生內出血。趙少康被送進加護病房治療後,週一狀況已大幅改善,今日已穩定下來。提到病況,趙少康自述:「照了電腦斷層,找不到肝臟動脈出血點,所以認為是靜脈出血,不需要做動脈栓塞手術,只能一面輸血,一面自行吸收腹腔積血」、「治療以針劑為主,今天已穩定下來。」趙少康事後檢討:「一是血壓太低時不可站立,二是術後我的動作要慢,偏偏我什麼都快,身體可能一時協調不過來,以後要改掉『快』這個毛病,三是大手術後要充份休息,我休息時間不夠就急著主持節目,還是有壓力的。」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指出,趙少康上週上節目前摔了一跤,當下覺得沒事,就上節目了。一直到星期天開始不舒服,到醫院時,摔的位置也講不太清楚,只記得是撞到右上腹,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點受傷出血,所以做了輸血處置,可是因為當時還未查清楚出血點,所以就安排住加護病房觀察,所幸最後並無大礙,一兩天內即可轉出加護病房,預計本週就可以回家。
吃避孕藥引發血栓!20歲女「3條靜脈全堵住」 醫示警1類人注意
20歲的張小姐平時身體健康,日前因肚子痛合併噁心嘔吐症狀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排除盲腸炎等常見問題後,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發現患者的上腸繫膜靜脈、肝門靜脈、脾靜脈等3條血管都出現血栓,進一步詢問後得知她長期服用避孕藥,家人也曾發生過腿部深層靜脈血栓,是血栓高危險群,因此第一時間施打抗凝血藥物後,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以微創方式進行溶栓手術,免除腸子缺血、壞死甚至腹膜炎的風險。楊凱文說明,人體腹腔有許多供應腸子循環的動脈血流,而血流回流到心臟則是要仰賴靜脈。脾靜脈、上腸繫膜靜脈會匯合成肝門靜脈,與心臟的下腔靜脈相通,可說是相當重要的3條血管,要是因堵塞導致腸子血液無法回流,就會造成腸水腫、血液循環變差甚至缺血,症狀表現上則會因蠕動變差導致腹脹、噁心想吐及腹痛。在早年文獻中,約有4成病人因此死亡,原因多是未即時處置,併發嚴重腸子缺血、腸子破裂、廣泛性腸子壞死或是腹膜炎;而今治療進步,死亡率減少至不到1成。醫師指出,靜脈栓塞的常見部位在雙下肢,但任何位置皆有可能形成血栓,危險因子包含遺傳性凝血異常、癌症、手術、長期臥床等,此外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若是病人合併有家族史,更會增加血栓機率。醫師提醒,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圖/院方提供)楊凱文進一步解釋,腸繫膜靜脈栓塞不似腸繫膜動脈栓塞緊急,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若是慢性栓塞,人體的血管會長出側枝循環,讓血流繞過原本阻塞的地方,不會產生立即危險,但若是急性栓塞,身體沒有時間產生側枝循環,血液就會無法回流,產生各種不適症狀。醫師提到,靜脈栓塞的診斷除了症狀及病史詢問,還要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治療則分成一般抗凝血藥物、溶栓手術、取栓手術3種,大部分病人在抗凝血藥物治療下可以溶解8成血栓,而溶栓手術或取栓手術的選擇則取決於病況緊急的程度。以張小姐為例,由於是急性靜脈血栓,因此醫療團隊先給予24小時的抗凝血藥物注射,之後考量病人尚有腹痛症狀,且年紀較輕,溶栓的出血風險低、有家族病史、栓塞範圍廣泛,為了避免未來因血栓未清除乾淨,長出側枝循環造成食道靜脈曲張等後遺症,醫療團隊選擇執行溶栓手術。不過,患者栓塞的3條靜脈沒有與周邊靜脈相通,無法以傳統給溶栓藥的方式直接將導管置入病灶血管,若要將導管直達肝門靜脈,就必須經過肝臟,可能造成出血風險。因此,楊凱文選擇將導管沿著腿部動脈送達腹主動脈,最後進入上腸繫膜動脈,將藥打入動脈後,藉由血液回流到栓塞的3條靜脈,間接給藥。在連續給藥24小時後,張小姐的不適已經改善,且部分的血栓都已溶解,且順利出院,改以口服抗凝血藥治療並定期追蹤。楊凱文醫師提醒,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多,並沒有想像中罕見,平常應注意以下幾點來減少靜脈血栓的發生:1、 保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避免長時間不活動(尤其是長時間坐著不動,如長途飛行或乘車)和戒煙。2、 如果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應積極管理和控制這些疾病,定期檢查和回診。3、 有血栓形成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者,應向醫生諮詢是否需要進行血栓風險評估,並在必要時採取預防措施。女性病患要使用避孕藥前,也應諮詢醫師評估風險。
下個月就要結婚…28歲女經期血崩 子宮驚現「3cm怪物」醫嚇壞
大陸28歲女子小吳(化名)3年前因患子宮腺肌症導致經期大量出血,血紅蛋白低到只有28g/l(女性正常血紅蛋白為115-130g/l),重度貧血。雖然緊急輸血後撿回一條命,但小吳的子宮已經增大到像懷孕4個多月,有明確的手術需要。然而,已經有男友的她還沒有生育,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接受醫生的建議,就自行出院了。《每日商報》報導,小吳近日再次來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婦科,這次她的情況更糟了,不僅經期大量出血,經超音波檢查還提示腹腔內大量積液,雪上加霜的是,還合併下肢靜脈血栓及感染高熱,血紅蛋白僅有41g/l,體溫一度超過40℃,多項指標嚴重超標。婦科主任醫師呂雯第一時間給出了針對子宮動脈栓塞的治療方案,隨即,婦科李武副主任進行床邊腹部穿刺,引流出陳舊性積血1300ml,而存在腹腔出血,說明很有可能是子宮破裂。這時,小吳的子宮腺肌症已非常嚴重,子宮增大到如孕6月大小,按照治療原則,肯定是切除子宮。「呂醫生,救救我,我真的不想失去子宮!」小吳苦苦掙扎,不肯手術。原來,1個月後她將與男友步入婚姻殿堂,所以無論醫生怎樣勸導,她都誓死要保留子宮,堅決不接受手術。呂雯深知子宮對於未婚未育女性的重要意義,因此同意在手術過程中盡最大努力保住子宮。很快,呂雯聯繫了血庫以保證紅細胞及血漿的充分供應,接著,又開啟全院多學科會診,請各個相關科室協助搶救,由血管外科進行下腔靜脈濾網置入以減少肺栓塞發生率,感染科指導抗炎治療,手術室及麻醉科做好緊急手術準備,ICU為圍術期保駕護航。在麻醉科和手術室的密切配合下,手術很快開始。術中,醫生發現小吳巨大的子宮充斥了整個下腹腔,表面密布巨大扭曲、像蚯蚓一樣的成團血管和2至3cm大突起的內異病竈囊腔,如同面目猙獰的怪物,其中,一個3cm大的囊腔破裂正在活動性出血,這導致了腹腔內大量出血,且證實了術前「子宮破裂」的猜測。呂雯介紹,子宮腺肌症導致的子宮破裂極其罕見,如果不是急診手術,還不知要再失多少血。「術中我們及時用一根止血帶捆住子宮,壓迫子宮血管後切除了子宮大部分腺肌癥病竈,使巨大子宮成功瘦身到幾乎正常大小,因腹腔沒有發現明顯感染,又將患者的腹腔內出血成功回收進行自體血回輸,整個手術相當於0出血。」最終,這場驚險萬分的手術,歷時2個小時才得以結束,術後剔除的腺肌症病竈組織重達860g,而正常的子宮重量只有50g。這場手術不僅挽救了小吳的生命,還成功保住了她的子宮。另外,在整個救治過程中,小吳共輸紅細胞及血漿3260ml,幾乎把全身的血換了一遍。術後陰道流血停止,醫生又為她開始了溶栓治療,隨著各項指標穩定,小吳的身體逐漸康復,術後第10天順利出院。出院時,小吳流下熱淚,「感謝治療中所有幫助過我的醫生,是你們精湛的醫術,成全了我想做母親的願望,真的太感激了!」
8旬翁急性動脈血管阻塞 「新科技搶救」避免截肢
一位84歲男性因心房顫動合併缺血性腦中風而被送入醫院。因大面積腦中風合併出血性轉化,無法使用抗凝血劑。住院期間,他突然出現右腳劇烈疼痛、發紺和冰冷的症狀。進行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右側腹腔髂動脈以下的血管已被血栓完全阻塞。考慮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無法採取手術切除血栓的方式。同時由於腦出血,也不能注射血栓溶解劑。患者面臨著右腳缺血壞死和截肢的風險。周邊血管學會理事長徐中和指出,幸運的是,台灣已經引進了經皮血栓機械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技術,是亞洲領先的國家之一。這項技術使用Rotarex導管,前端配有螺旋狀的旋切頭,旋轉切除血栓並將其排出體外。血栓清除後,再使用塗藥球囊(SELUTION SLR)對殘留的狹窄病灶進行擴張。經過治療後,患者的右腳發紺症狀立即改善,一週後他的肢體狀況良好,順利出院。周邊血管學會張景棠秘書長說明,急性肢體缺血症是一種極其嚴重的疾病,可能導致肢體組織壞死、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有著重大的影響。然而其治療並不容易,因為患者身體狀況可能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而血栓溶解劑治療收效較慢且易引起出血併發症。機械性取栓術能夠快速移除血栓,顯著改善治療效果,同時降低長時間使用血栓溶解劑導致的出血風險。塗藥球囊將傳統的血管球囊擴張術與藥物釋放技術相結合,可以更有效地處理動脈疾病。透過塗藥球囊釋放藥物到血管壁上,抑制新的內膜增生,減少血管再狹窄的風險,可以使治療效果更持久,降低了再次手術的需要。SELUTION SLR屬於最新一代的塗藥球囊,透過創新的微載體與細胞黏附技術(CAT),可以在90天內持續釋放sirolimus藥物,達到穩定良好的治療效果。周邊血管學會是台灣第一個專注於周邊血管的學會,其成員包括心臟內科醫師、心臟外科醫師、放射科醫師、放射師以及護理師等專業人士。周邊血管學學會日前在台中舉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並邀請來自日本Osamu lida、韓國Su Hong kim、Jae-hwan Lee、香港Bryan Yan、新加坡Tang Tjun Yip與印尼Reza Juniery Pasciolly的專家參與會議,分享最新的治療方法。在年會上,專家們探討周邊動脈疾病的最新治療方法、挽救缺血肢體的新策略、慢性完全閉塞性病變的微妙技術,以及其他周邊血管相關主題,如慢性栓塞性肺動脈高壓(CTEPH)、用於肌肉骨骼疼痛的經動脈微栓塞(TAME)、前列腺動脈栓塞(PAE)、骨盆動脈介入和腎交感神經阻斷術。透過各方專家的交流與討論,分享與傳播最新的知識,期望將台灣周邊血管治療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這癌奪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 醫籲:高危族群定期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109年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約為1.1萬人,為國內十大癌症第5位,但卻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2位,由此可見,肝癌相對其他癌症預後差。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種類包含肝細胞癌、膽管癌等,其中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約佔成人肝臟惡性腫瘤的85%,為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類型。B、C肝炎患者占肝癌總人口逾5成肝癌是肝臟腫瘤的其中一種,有肝腫瘤並不一定代表是肝癌,台大癌醫中心吳耀銘副院長說明,肝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腫瘤包含血管瘤、局部增生性結節、腺瘤等;而惡性腫瘤包含原發性肝癌、膽管癌、轉移性肝癌。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癌是由肝炎到肝硬化演變而來,並非單一因素造成,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者、肝硬化、或是有長期酗酒習慣者皆為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其中,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為高度危險群,約占肝癌總人口50-60%。三項診斷工具 幫助確診肝癌肝癌的診斷方式包含抽血、影像學檢查與組織病理學檢查。抽血與超音波檢查是初步篩檢肝癌的工具之一,透過抽血檢驗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是否超標來初步懷疑是否有肝癌,但並非每位肝癌患者的AFP都會升高,因此即便數值正常也不能斷定沒有肝癌,而肝癌的另一個腫瘤指標-異常凝血酶原 (PIVKA-II),敏感性較AFP高,也被應用於臨床檢測,政府有對符合條件的民眾提供健保給付。影像學檢查則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當超音波掃描發現疑似肝腫瘤,則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來確認。若檢查出腫瘤是否需切片?吳耀銘副院長指出,因肝腫瘤穿刺切片過程多少會出血,也有機率增加癌細胞擴散風險,因此若評估後高度懷疑為肝癌,就建議直接治療。術前評估很重要 這群肝癌患者可手術吳耀銘副院長表示,目前肝癌的完全性治療包括手術切除、電燒與肝臟移植。根據經驗,僅有約20%的肝癌患者適合手術切除,而除了腫瘤數量、大小之外,醫師還會根據腫瘤位置、肝臟殘餘功能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手術治療。肝臟殘餘功能被視為重要的評估條件,手術前可以透過綠靛基質氯化物(ICG)檢查,透過藥物注射後抽血檢驗藥物在肝臟代謝後於血中殘留的濃度,了解肝臟代謝功能是否適合手術切除治療。肝癌手術難度高 新式器械助操作更順利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臟內部的血液循環相當豐富,因此手術困難度高,如何在精準切除的同時也要妥善控制出血,就是一大挑戰。近年來,隨著手術器械的大幅改良,有效降低了手術的意外狀況和出血量,同時也縮短了手術時間,現在約95%的肝癌手術個案已不須輸血。吳耀銘副院長舉例,像是腹腔鏡手術搭配超音波刀可以有效震碎肝細胞並清楚看到血管、膽管的管狀結構,若管狀結構直徑小於0.5公分,還可以在完成切割的同時一併止血,但過往超音波刀都有連接線材,需要在手術中邊操作邊整理,影響醫師視線與操作靈活度,所幸目前已有無線超音波刀,幫助手術過程更加順利。若屬於肝功能不好、有肝硬化、反覆性癌症復發者,根據「美國舊金山大學準則」,沒有轉移或血管侵犯、單一腫瘤6.5公分以下、腫瘤顆數小於等於3顆,加起來直徑小於8公分,則可以考慮肝臟移植。若被評估手術、電燒都不適合,則可考慮肝動脈栓塞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質子治療等;若癌細胞已經轉移,則考慮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高危險群須定期追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末期,吳耀銘副院長呼籲,目前並沒有完全避免癌症發生與復發的方法,高危險族群,特別是B、C型肝炎患者,須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連走路都會喘!就醫竟發現是肺高壓作祟 接受「1治療」連爬山也OK
熱愛戶外活動的60歲蕭先生,兩年前某天突然變得很容易喘,連走路、爬樓梯都會喘,更無法從事最愛的戶外運動,在外院診斷為慢性肺栓塞造成肺高壓,但治療幾個月未好轉,輾轉到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就醫,進行三次肺動脈氣球成型術及使用肺高壓藥物治療,心衰竭指數恢復正常,第二次手術後就能爬獨立山。肺高壓這樣定義 臨床分5大類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簡振宇表示,肺高壓定義為若休息時平均肺動脈壓大於20毫米汞柱,根據肺高壓的臨床分類總共分五大類︰一、因肺動脈異常而造成的肺高壓;二、因左心疾病引起的肺高壓;三、因肺臟疾病引起的肺高壓;四、因慢性血栓栓塞引起的肺高壓;五、其他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肺高壓。世界衛生組織肺高壓功能性評估分級︰第一級日常活動不受限,無論休息或運動狀態皆無症狀。第二級休息狀態無症狀,活動時會受到輕微限制,一般活動會引發氣喘、疲倦、胸痛、早期暈厥第三級休息狀態可能無症狀,但活動時會受到顯著限制,輕微活動會引發氣喘、疲倦、胸痛、早期暈厥第四級休息狀態即有症狀。可能已合併右心衰竭症狀 第四類肺高壓屬罕見 5年內死亡率高達36%簡振宇醫師指出,蕭先生之前有急性肺栓塞病史,因為活動會喘,在外院診斷慢性肺動脈栓塞造成的肺高壓,在進一步的診療發現,主要問題是肺高壓造成右心衰竭。慢性肺栓塞造成的肺高壓,是第四類的肺高壓,屬於罕見疾病,每百萬人只有二至六個病例,主要是因為慢性的血栓,造成血管阻塞、血管重塑、內皮增生,導致血管收縮而引發肺高壓。常見症狀包括活動會喘、咳嗽、咳血或者下肢水腫,或是活動時暈厥等,嚴重時可能致死,5年內的死亡率高達36%。治療慢性肺栓塞肺高壓 3種方式一次看慢性肺栓塞肺高壓治療有三種選擇,其中實施肺動脈內膜剝除手術,可以治癒疾病,但因是開胸手術,風險較高;簡振宇醫師積極發展肺動脈氣球成型術,以心導管打通血管,病人術後隔天可出院,風險較低,也不必承受開刀之苦;此外還可以使用藥物,協助放鬆血管。不過,因蕭先生不願意開刀,因此陸續為他施行三次肺動脈氣球成型術,並協助申請肺高壓藥物治療,讓蕭先生心衰竭指數恢復正常,活動喘的狀況改善許多,整體恢復非常好。曾發生急性肺栓塞要留意 牢記這些守則簡振宇醫師提醒,曾發生過急性肺栓塞的病人,有一小部份會因為內皮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轉變為慢性肺栓塞,並影響血管結構,慢慢演變成肺高壓,這類病人需要終身使用抗凝血劑。病人平時需注意飲食清淡、按時服藥,並按時回診追蹤,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手術或調整藥物。
心血管沉默殺手!56歲男罹急性肺栓塞 「超微創導管抽吸血栓」救回一命
56歲的曾先生是肺癌病人,外出購物時突然感覺胸悶,接著漸漸感覺呼吸不到空氣與嘔吐,緊急由家人轉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發現曾先生有雙側肺動脈都有血栓,也就是「急性肺動脈栓塞」,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徐中和主任評估,曾先生的肺癌病情已有腦轉移,若採傳統靜脈注射溶栓藥,或是強效溶栓藥輔以超音波震碎血栓的治療方式,對腦部將造成大量出血風險,與家屬討論後,改採以「超微創導管抽吸血栓」,以針孔大小的導管順利清除血栓,成功救回一命,術後第8天曾先生順利出院,門診固定追蹤,曾先生病情也控制良好。另一個案為50歲的吳女士,無三高病史,平日保持運動跑步健身,作息正常,3年前爬樓梯忽然呼吸嚴重轉為短促,進行胸部電腦斷層,竟發現吳女士雙側的肺動脈栓塞,轉介到徐中和主任緊急進行手術取栓;徐中和主任分析,吳女士有大片肺栓塞需打通,如果採傳統的靜脈注射溶栓藥,可能有高出血風險,因此改採新一代治療:以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也就是局部麻醉靜脈的方式,將導管直接置放在肺動脈,以超音波的能量配合溶栓藥物來震碎血栓,吳女士血栓清除率達9成以上,輔予血栓溶解劑治療,不僅減少出血風險,施打的溶栓藥物劑量約傳統治療的5分之1,腦出血的風險極低,相對安全的治療。美國醫界研究報告顯示,約3成肺栓塞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為心肌梗塞、腦中風之後,排名第三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而高齡長者、長期臥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肥胖、抽煙、罹癌、心肺或是腎臟疾病等人,都屬於肺栓篩的高風險族群。徐中和主任指出,急性肺動脈栓塞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的情況,常見的情形是腿部發生靜脈栓塞之後,漂移進入心臟和肺臟之後發生的。由於肺動脈遭到血塊堵塞後,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的打入肺臟,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缺氧的現象。徐中和強調,急性肺栓塞並不容易在第一時間診斷就能找出問題,然而,嚴重急性肺栓塞若併發循環系統休克,死亡率超過 50%,因此需快速投入精準診斷和正確治療,治療的方法包括抗凝血治療、血栓溶解治療、心導管介入治療之血栓抽吸手術、導管置入之局部血栓溶解術及外科手術等。徐中和主任進一步說明,治療肺栓塞的方式,傳統是藥物治療與傳統開刀手術,新一代的治療,是以微創導管進行抽吸血栓,病人只有進行局部麻醉,依靠醫療科技透過導管吸出體積較大的血塊,血栓清除率都在8到9成以上,施打的溶栓藥物劑量約傳統治療的5分之1,手術的傷口也非常小僅0.2-0.3 cm,有助於大幅改善病人預後、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同時也縮短了病人住院天數。
孕產婦隱形殺手! 「深層靜脈栓塞」變「肺栓塞」恐致命
懷孕後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造成孕產婦們處於血液較容易凝血的狀態,以便產後可以快速停止子宮出血,但是缺點是會造成孕產婦發生血栓疾病風險為一般婦女的4到5倍,尤其產後階段風險更是增加高達20倍!國泰綜合醫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佳潔表示,懷孕期間的深部靜脈栓塞常見在下肢,若下肢的血栓掉落,就可能順著血流到達肺部形成致命的肺栓塞。懷孕期間血栓的發生機率約為0.5-2/1000,其中80%與懷孕相關的血栓疾病為靜脈栓塞。這些靜脈栓塞中有80%是深部靜脈栓塞,20%是肺栓塞。懷孕期間的深部靜脈栓塞常見在下肢,若下肢的血栓掉落,就可能順著血流到達肺部形成致命的肺栓塞。剖腹產風險高 產後3個月內最危險靜脈栓塞疾病是美國最常見孕婦死亡原因之一,發生率為每10萬產次約有1.1人;且大約占孕產婦死亡原因的9-10%。剖腹生產的媽媽較陰道生產的媽媽發生機率高約2-4倍。另外,懷孕期間若需要長期臥床安胎,也是高風險因子之一。血栓發生的機率隨著孕齡而增加,甚至到產後3個月內,都是高風險期。比例上,大約一半的血栓發生在懷孕期間,另一半在生產後3個月內發生,其中風險最高的時機為產後的第1個星期。深部靜脈栓塞的臨床症狀:單側或雙側下肢腫脹、疼痛、發熱、發紅、水腫及壓痛肺栓塞的臨床表現:呼吸困難或急促、心跳加速、咳嗽咳血、胸痛、頭暈頭痛或昏厥,嚴重時甚至可能死亡。高風險族群要當心:剖腹生產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產前出血多胞胎妊娠劇吐經產婦慢性高血壓或妊娠相關高血壓疾病產褥期感染死產產後大出血結締組織疾病曾經有過血栓病史心血管疾病長期安胎、低活動度肥胖早產早期破水鐮刀型貧血狼瘡疾病抽菸腎病症候群抗磷脂質症候群血液相關疾病史根據2018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所有剖腹產的孕婦都應該使用氣壓式加壓系統,並在術後盡快下床活動。間歇充氣加壓系統是一種物理性的治療方式,以非侵入的方式,透過腳套氣囊充氣膨脹收縮,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心臟,避免血液積聚,達到降低靜脈栓塞以及肺動脈栓塞的風險。並且也有減少下肢水腫的功能。李佳潔說明,對於高風險的孕產婦,預防靜脈栓塞除了使用抗凝血劑之外,研究證實使用或搭配氣壓式加壓系統,能有效地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為了避免產中及產後大出血,通常會建議正在使用抗凝血劑的孕婦,產前及產後停用抗凝血劑約1週。此時就可使用氣壓式加壓系統這種物理性的方式來預防血栓形成,並且使用至能下床活動或重新使用抗凝血劑為止。如院內引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醫療用預防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裝置設備,以期提供孕產婦更安全的生產。原文出處:隱形的殺手 孕產婦深層靜脈栓塞與肺栓塞
慢性腎病成因6大項「病況進展分5期」 醫曝護腎8原則:減輕負擔
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在世界居高不下,腎臟科醫師陳佑丞表示,慢性腎病變的原因大概可分成六大項,病況進展則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若進入第三期就要留意,一旦發展至第五期就要洗腎。他提醒,可藉由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不當藥物、足量飲水等舉動減輕腎臟負擔,此外,定期赴門診追蹤也很重要。陳佑丞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慢性腎病變可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首先把eGFR看成是一個時鐘,eGFR 90以上為第一期、60-90為第二期、30-60為第三期、15-30為第四期、15以下為第五期,「第一期、第二期在臨床上意義較不大,此階段重點在於治療相關疾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一般來說只要腎臟沒有結構上的問題,沒有蛋白尿,通常不太用處理。」陳佑丞舉例,「我們可以把腎臟比喻成一個工廠,當工廠裡有120位員工時,工廠可以順利運作;當工廠只剩60位員工(第三期),而還要做一樣多的工作時,這時員工就會開始過勞;當工廠剩下30位員工(第四期)、15位員工(第五期)時,這間工廠運作起來就會非常吃力,員工開始吃不消。」他也提醒,一般來說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以後就要留意,開始限制蛋白質攝取、評估及治療併發症;進入第四期後,就要更密切追蹤,此時更需注意腎臟保養,以減緩進入第五期的時間;當腎功能逐漸惡化、進入第五期後,已經完全不可逆,就要準備透析了。對此,陳佑丞呼籲,謹記護腎黃金8守則,分別是三高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健康飲食(少吃加工食品、紅肉、重鹹食物、含糖飲料)、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不當藥物(止痛消炎藥、中草藥、偏方、電台藥、來路不明的藥物)、足量飲水、戒除抽菸、定期門診追蹤,基本上就是在幫腎臟大忙。(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此外,談及慢性腎病變的原因,陳佑丞指出,大概可分成六大項,分別是腎臟實質疾病、系統性疾病、阻塞性腎病變、腎血管病變、遺傳性疾病。他表示,長期服用中藥也會造成腎臟損傷,主要表現為慢性腎間質發炎,而腎臟實質疾病講白了就是腎臟本身的問題,其中最大宗是慢性腎絲球腎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佔了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二名(僅次於糖尿病),診斷上又可分成臨床診斷與切片診斷。陳佑丞列舉,切片診斷則分成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IgA nephropathy,IgAN,又名Berger’s disease)、局部腎絲球硬化症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膜性增生性腎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間質增生性腎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微小變化型腎病變 (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半月狀腎絲球腎炎(Cresentic glomerulonephritis)、鏈球菌感染後腎絲球腎炎(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PSGN)、腎小管組織腎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止痛藥腎病變 (Analgesic nephropathy)、其他型腎絲球腎炎。陳佑丞說,其他型腎絲球腎炎包括快速進行性腎絲球腎炎(Rapid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慢性腎間質腎炎(Chron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CIN)、中藥引起之慢性間質性腎炎(Chinese herb nephropathy,CHN)、慢性腎盂腎炎(Chronic pyelonephritis,CPN)、急性腎衰竭(未恢復)(Acute renal failure,ARF)、其他腎實質疾病。提到系統性疾病,陳佑丞透露,會影響腎功能的全身性疾病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跟高血壓,在台灣分別佔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一名及第三名,其中糖尿病佔約45%將近一半,其他的系統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腎病變(Ischemic nephropathy)、類澱粉腎病變(Amyloidosis)、紅斑性狼瘡(SLE)、多發性骨髓病(Multiple myeloma)、痛風性腎病變(Gouty nephropathy)、硬皮症(Scleroderma)、肝硬化(Liver cirrhosis)、心衰竭(Heart failure)、敗血症(Sepsis)、妊娠毒血症(子癲前症)(Toxemia/Pre-eclampsia)、其他代謝異常、其他系統性疾病。陳佑丞指出,肝硬化會造成肝腎症候群(Hepatorenal syndrome);心衰竭會造成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兩者都是臨床上造成急性腎損傷的原因之一,若不處理,腎功能持續受損超過三個月,定義上就是慢性腎衰竭。此外,他表示,敗血症也是住院病人常見急性腎損傷的原因,必要時會要用到血液透析治療,而臨床上比較嚴重的敗血症病人,或稱敗血性休克,可能需要用到24小時連續透析(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敗血症對腎臟的影響,大多是急性腎臟損傷,大部分病人在治療完成後,腎功能可恢復原本的基準(或接近原本的基準)。至於阻塞性腎病變,陳佑丞透露,其可分為結石(Urolithiasis)、惡性腫瘤(Malignancy)、逆流性腎病變(Reflux nephropathy)、腎結核(Nephrophthisis)、其他原因引起之阻塞性腎病變。他說,尿路阻塞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是結石,用超音波即可診斷;另一個阻塞的原因是泌尿道的惡性腫瘤,在處置上急性期可先做經皮造口引流術(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緩解積水,避免腎功能持續惡化,但最終還是得找泌尿外科拿掉腫瘤。陳佑丞說明,腎血管病變細分成腎梗塞(Renal infarction)、腎動脈栓塞(Renal artery thrombosis)、腎靜脈血栓(Renal vein embolism)、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其他腎血管疾病。陳佑丞指出,遺傳性疾病分為多囊腎(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其他腎囊腫性疾病、遺傳性腎炎(Hereditary nephritis)、腎形成不全(Renal aplasia)、其他遺傳性疾病。最後,他說,中毒分為一般藥物中毒、化學製劑中毒、農藥中毒、其他中毒。(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
胸悶氣喘反覆發作 當心是肺動脈高壓!
65歲張阿姨,有慢性支氣管炎、乾燥症以及雙下肢慢性深層靜脈血栓,長期在胸腔科、風濕免疫科及心臟科追蹤治療,並長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凝血劑等藥物控制,然而在各科有效治療之下,胸悶、氣喘仍反覆頻繁發作,令張阿姨不勝其擾,經過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詳細問診及檢查之後,發現竟是「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在作祟,於是在心導管介入治療及藥物調整之下,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肺高壓疾病 分為五大類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佔1%,常見的症狀有胸悶、喘、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若狀況持續惡化,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的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造成死亡,需要有經驗的心臟科及胸腔科醫師才能加以診斷辨識和提供合適的治療模式。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可大致分為五大類,以第二型及第三型最為常見,也最容易診斷,而剩下的三種型態則較少,必須有經驗的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1)第一型:肺動脈高壓,因遺傳、特殊疾病、藥物、結締組織疾病、肝硬化門脈高壓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2)第二型: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3)第三型: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所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4)第四型: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5)第五型: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要診斷肺高壓 利用檢查工具陳玠宇醫師表示,診斷肺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包括血液檢驗、心電圖、胸部X光片、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子醫學掃描、核磁共振掃描及心導管血行動力學檢測或血管攝影等,依據不同病況安排進一步相關的檢查。一旦確立肺高壓診斷,須加以判斷其種類成因,並提供相對應之治療,並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且加以檢視治療後之療效。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已下修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過往需大於25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大於2.8米/秒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
頻繁氣喘胸悶難以控制 當心肺動脈高壓「嚴重恐致死」
65歲張阿姨患有慢性支氣管炎、乾燥症以及雙下肢慢性深層靜脈血栓,長期在胸腔科、風濕免疫科及心臟科追蹤治療,並長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凝血劑等藥物控制,然而在各科有效治療之下,胸悶、氣喘仍反覆頻繁發作,令張阿姨不勝其擾,於是在家人建議之下至醫學中心尋求第二意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經過詳細問診及檢查之後,發現竟是「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在作祟,於是在心導管介入治療及藥物調整之下,張阿姨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陳玠宇表示,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佔1%,常見的症狀有胸悶、喘、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若狀況持續惡化,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的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造成死亡,需要有經驗的心臟科及胸腔科醫師才能加以診斷辨識和提供合適的治療模式。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可大致分為五大類:第一型:肺動脈高壓,因遺傳、特殊疾病、藥物、結締組織疾病、肝硬化門脈高壓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第二型: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第三型: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所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第四型: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第五型: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陳玠宇表示,這五型當中,以第二型及第三型最為常見,也最容易診斷,而剩下的三種型態則較少,必須有經驗的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根據美國過往的資料統計,肺高壓相關致死率約為每10萬人有8人,因此須謹慎面對。 診斷肺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包括血液檢驗、心電圖、胸部X光片、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子醫學掃描、核磁共振掃描及心導管血行動力學檢測或血管攝影等,依據不同病況安排進一步相關的檢查。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已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 (過往需大於25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大於2.8米/秒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立肺高壓診斷,須加以判斷其種類成因,並提供相對應之治療,並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且加以檢視治療後之療效。陳玠宇說,不少疾病易隱藏且不容易在第一時間點診斷,如當今新冠病毒感染後的長新冠,當中就包含了相關的心肺共病:肺纖維化、微血栓、心律不整、肺動脈高壓等,導致後遺症殘存長久不易根治,需詳細判斷安排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困擾已久的問題。
醫定感動1/母愛動人!拚命把「過世寶寶」生回來 一連串的巧合令人驚嘆
每天面對生離死別的醫師,往往已被訓練成「理性大於感性」,本刊特別整理出過去一年中「連醫師都感動」的故事,這些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人生百態,看完讓人暖暖的之餘,也格外珍惜眼前的幸福。專長高危險妊娠的台大婦產科名醫施景中,每天都在與老天爺拔河,看看是救媽媽、還是救孩子,最棒的結局是母子均安,施景中見證過許多令人動容的生死故事,其中一段媽媽拼命把「過世寶寶」生回來的故事,更讓他印象深刻。去年6月,施景中發文表示一位住在桃園的孕婦,由於掛不到施景中總院的門診,因此特別到竹北就診。孕婦的前一胎寶寶在5個月大時從床上不慎摔落而重傷,最後在醫師的勸說下,父母才放手讓寶寶離去。施景中說,有感於救護車幾乎都是為大人設計,在轉送的過程當中,為了配合運送小嬰兒的床,耽誤了一些時間,爸爸於是發心,想要捐一台嬰幼兒專用的救護車給醫院,其實當時爸爸的事業正跌到谷底,但始終不忘這個心願。小孩走後,夫妻很傷心。而媽媽在最後一次生產時已經結紮了,於是來台大醫院接通了輸卵管,施景中跟她說,「即使接通也不見得可以順利懷孕,文獻都建議,這情況可直接選擇做試管嬰兒就好,妳為什麼選一條跟別人不同的路?」媽媽跟施景中說:「我們是很想他,但是如果是做試管,回來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現在我把門重新打開來,他想回來就自己會找到路。」巧合的是,在離世寶寶的2歲生日時,孕婦驗出懷孕了。幾天前,爸爸夢到離世寶寶跟他說:「再過一個多禮拜,我就要回去找你們了。」結果媽媽竟真的在一周後突然陣痛,趕緊到台大找施景中幫忙接生。施景中說,這一連串的巧合,不管你們信或不信,他是相信了,他常常覺得,許多病人們都是菩薩化身來渡化他,例如這對夫妻沒有因為自己的不幸,去詛咒別人的人生;反而在事業的最低潮時,發了一個很大的善願,這些故事都讓施景中提醒自己不離菩提心。味全龍前隊長林旺衛與老婆特別拜訪婦產科名醫施景中(最左),希望帶兒子來見見他的救命恩人。(圖/翻攝自施景中臉書)另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則是8月時施景中回到台南時,味全龍前隊長林旺衛的老婆主動與他聯繫,表示「要拜訪小孩的恩人」。施景中說,他絕對不敢自居,這對善良的夫妻對他來說是難忘的痛苦歷程。林旺衛老婆懷第二胎時,被診斷出有植入性胎盤,胎盤甚至被形容像「蛋花湯」,許多醫生看過後都希望她放棄,最後林旺衛和妻子求助於施景中,並決定在台北安胎。懷孕7個月左右,林旺衛的妻子大出血,醫療團隊決定在30週附近生產,施景中說第一次開刀已經非常難開,當晚立刻大出血,即使經過子宮動脈栓塞也無法止血。於是施景中決定在半夜進行第二次手術,當時林旺衛曾哽咽詢問「她會不會有生命危險?」當下施景中只能安慰林旺衛,因為他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幸後來手術成功,如今施景中才能與他們一家快樂合照。施景中坦言,「我對她還是有非常大的內疚,不過夫婦從不引以為意。」雖然施景中未說明內疚何事,但網友猜測可能為止血而切除子宮,也安慰施景中,「這已經是當時最好的結局,不必對自己太苛刻了」。
腳是第二個心臟!冰冷、疼痛、麻木恐「中風」了 醫授1招防截肢
一名七旬婦人突然出現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安排了血管攝影檢查發現是俗稱「腳中風」的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因此緊急聯繫周邊血管團隊進行導管介入治療,來搶救這個危在旦夕的肢體。下肢血管阻塞 寒流肢體「凍未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教授表示,過往大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認知,主要在冠狀動脈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往往忽略周邊血管疾病也是重要的環節,以嚴重肢體缺血病人為例,如果肢體傷口不易癒合,據文獻資料,三年後的死亡率可高達五成。周邊靜脈疾病方面,常見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其主要症狀是單側患肢腫脹,嚴重者會因血栓跑到肺部造成可能致命的肺栓塞,若無好好治療,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栓塞後症候群,如靜脈潰瘍、肺高壓等問題。腳是第二心臟 幫助保肢救命緊急周邊血管團隊主要召集人許栢超教授進一步表示,一般通稱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了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只是民眾常把周邊血管疾病給忽略了,然而這部分是維持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過往因為民眾對於周邊血管疾病的認知有限,再加上早期導管的治療效果不佳,且設備不夠精良,因此最後患者常面臨截肢的悲慘命運,甚至可能因此失去生命。導管介入治療 控制病情惡化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指出,周邊動脈疾病與心臟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險因子,因此在危險因子的控制(如治療三高、戒菸等)就非常重要,一旦診斷確定,醫師除了會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外,同時也會將危險因子控制好;而導管的介入主要是針對有跛行或是傷口無法癒合的病患,藉由打通血管來改善跛行症狀,並使傷口能夠癒合。
冷氣團報到!四肢「凍未條」 醫:小心「腳中風」恐變「烏骨雞」
隨著冷氣團不停報到,民眾經常出現四肢「凍未條」的狀況。一名七旬婦人日前發生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因此轉院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經過醫院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婦人是「腳中風」的急性下肢動脈栓塞,醫師團隊立即藉由機械性血栓抽吸設備及溶栓術,將婦人慘變「烏骨雞」的下肢搶救回來。一名七旬婦人因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到他院就醫,經過外院醫院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婦人有下肢動脈栓塞情況,因此轉院到高醫進行處置,高醫團隊經確認婦人狀況後,藉由機械性血栓抽吸設備及溶栓術將婦人栓塞的腳部搶救回來。「腳是人的第二心臟」高醫緊急周邊血管團隊主要召集人許栢超強調,周邊血管疾病不是只靠心臟科打通血管就好 它是需要跨領域團隊來共同照護的疾病,心臟血管內科這些年在周邊導管治療的進步,幫助民眾保肢且救命,就是希望能讓民眾的2個心臟都一樣強大。許栢超教授進一步表示,一般通稱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了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只是民眾常把周邊血管疾病給忽略了,過往因為民眾對於周邊血管疾病的認知有限,再加上早期導管的治療效果不佳,且設備不夠精良,因此最後患者常面臨截肢的悲慘命運,甚至可能因此失去生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過往大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認知,主要在冠狀動脈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往往忽略周邊血管疾病也是重要的環節,以嚴重肢體缺血病人為例,如果肢體傷口不易癒合,據文獻資料,3年後的死亡率可高達5成。但常見下肢深層靜脈栓塞也可能致命,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主要症狀是單側患肢腫脹,嚴重者會因血栓跑到肺部造成可能致命的肺栓塞,若無好好治療,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栓塞後症候群,如靜脈潰瘍、肺高壓等問題,緊急的導管搶救就成了拯救肢體和生命的關鍵。
心律不整恐導致中風 胸悶頭暈須提高警覺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也是導致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統計,心房顫動若未正確接受治療,除了會增加心臟衰竭及死亡風險,中風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出5倍。醫師提醒,一旦出現心悸伴隨胸悶、頭暈等症狀時,就應提高警覺,儘快就醫接受診治。65歲以上長者逾5%患心房顫動!台中榮民總醫院陳適安院長解釋,心房顫動是一種因心臟內產生節律訊號功能異常,導致心跳不規則且經常過快的病症,主要原因為老化或疾病造成,進而引起不正常的電力釋放。常見的高危險群包括患有三高的慢性病患者、有心臟血管狹窄或心臟瓣膜疾病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或是經常打呼、有睡眠異常的民眾。此外,由於成因和心臟老化有關,因此心房顫動患者普遍多為高齡長者;統計顯示,年輕人出現心房顫動的比例約1%,但超過65歲以上長者,平均每一百人就會有5~6人罹患此症。心房顫動者,中風機率多5倍!心房顫動發作時,常以心悸、頭暈或胸悶來表現,值得注意的是,當心房長期不規律且快速的跳動,容易引起周圍血流循環不穩定,導致血液在心臟內凝滯而形成血栓。陳適安院長進一步說明,當血栓隨著動脈流至全身,便可能造成動脈栓塞,不幸的是,當血液凝塊流到大腦時,就會引起缺血性腦中風,因此心房顫動的病人需要積極接受預防腦中風的治療。獨創電燒治療術,引領世界的新跳!治療方面,陳適安院長指出,目前心房顫動治療仍以藥物控制為主,透過藥物減少發作機率、控制心跳速度,並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形成,假如患者服藥後仍無法改善發作的頻率和強度時,才會考慮進行手術治療。台中榮總做為中部唯一的公立醫學中心,致力於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功能性整合照護團隊,並與北榮醫療團隊合作研究多年,使心臟血管病患得到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成為世界領頭羊。其中,陳適安院長深耕心律不整研究多年,獨創全球頂尖的心房顫動電燒術,被美國心律醫學會稱為「台北方法」,他也在今年出版新書《引領世界的心跳》。心房顫動宣傳片,提升疾病認知!隨著台灣人口邁入高齡老化,心房顫動盛行率逐漸提升,所幸,受惠於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醫界已有新的電燒技術能讓患者免於承擔傳統一般射頻電燒中長時間的輻射風險,也能協助醫師更快速、準確、有效地判斷病灶位置,提供患者新的治療選擇。為了響應2022心律不整衛教宣導週,並喚醒民眾對心房顫動的意識,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特地推出心房顫動衛教動畫影片,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至心律醫學會心律不整衛教網觀看 (網址: www.thrscare.org.tw),了解更多關於心房顫動的訊息。動畫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t1bnAa2_a30
屏東蕉農突遭「整串香蕉砸肚」!送醫驚見「肝臟10cm惡瘤」破裂出血
屏東縣一名58歲林姓農民,於本月2日上午在香蕉園工作時,突然遭到整串掉落香蕉砸中腹部,緊急送往衛福部屏東醫院急診後,竟意外發現肝臟有顆10公分大的惡性腫瘤破裂,所幸轉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救治後,林姓蕉農目前恢復狀況良好。衛福部屏東醫院昨(17日)指出,林姓蕉農被送至醫院後,已出現心跳過快、意識遲鈍等狀況,經腹部外傷超音波發現,病患的右上腹大量積血及肝臟邊緣不規則,疑似肝臟大面積撕裂傷,隨即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病人右側肝臟第6節處出現大面積撕裂傷併發大量腹內出血,判定屬肝臟撕裂傷第3、4級。經由輸血穩定生命跡象後,醫師安排林姓蕉農進行剖腹探查手術,意外驚見肝臟第6節處長了一顆逾10公分大的惡性腫瘤,且已破裂出血,緊急施以外科填塞術式穩定生命徵象,隨即啟動二院腹部急症綠色通道,轉往高醫進行血管攝影及肝腫瘤動脈栓塞治療,目前病患已無大礙、恢復狀況良好。屏醫外科主治醫師蔡文豪表示,肝臟撕裂傷分為6級,其中1~2級的輕微撕裂傷最為常見,只要接受治療並住院觀察即可,而3級以上屬嚴重,症狀可見右肩疼痛、右上腹痛,伴隨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膚蒼白發冷、腹脹、噁心和嘔吐等,甚至病況嚴重將導致患者休克死亡。
子宮瀕破裂「胎盤像蛋花湯」 台大仁醫救回味全龍前隊長愛妻:還是有內疚
味全龍前隊長林旺衛的妻子在懷第二胎時,被診斷出有植入性胎盤,胎盤被形容像「蛋花湯」,子宮還瀕臨破裂,痛到無法走路,更在開刀時歷經生死關頭,接連2次手術,總算度過難關。動刀的台大醫師施景中坦言,「我對她還是有非常大的內疚,不過夫婦從不引以為意。」施景中表示,回到台南,林旺衛夫妻倆主動和他聯絡,要拜訪小孩的恩人,「我絕對不敢自居,這對善良的夫妻對我來說,是難忘的一段痛苦歷程。」他回憶,當時林旺衛妻子被診斷出有植入性胎盤,看過的醫師都要夫妻倆放棄,早點把小孩引產,免得後面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有醫師形容「胎盤像蛋花湯」,胎盤本應是實心的,但她的胎盤充滿恐怖的血池,滾盪翻攪。後來在台大醫院的復健科同仁引薦下,夫妻倆來到施景中的門診,期間因為子宮瀕臨破裂,林妻痛到無法走路,需要林旺衛推輪椅。施景中指出,林妻在7個月時大出血,經過團隊評估,在30周附近生產,「當初轉來的時候超音波已經很恐怖,開刀更是非常難開,勉強開完刀,當晚就大出血,既使經過子宮動脈栓塞,一樣沒有辦法止住,我決定在半夜時分,再進去幫她做手術。」林旺衛在送老婆進開刀房前哽咽詢問,「會不會有生命危險?」由於施景中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因此只能安慰林旺衛。施景中透露,所幸手術順利成功,林妻平安度過難關,也才會有今天的快樂合照,「小孩現在發育非常好,進度超前,我感覺非常欣慰,幸好當時我們有堅持下去。」而林妻也得以親口致謝,「謝謝當年的你救了我的命和我的小孩。」雖然順利度過難關,施景中卻在留言處坦言,「我對她還是有非常大的內疚,不過夫婦從不引以為意。」對此網友安慰,「別內疚,他們夫妻倆懷著感恩的心來的,寬心吧。」
視力突模糊不清? 醫示警:恐是眼中風
炎熱的夏天來臨,許多民眾在家紛紛開啟空調享受涼爽的室溫,但有醫師提醒,若突然自高熱環境進入低溫環境,極有可能引發眼中風,民眾須多加注意。醫師指出眼中風就是視網膜動脈阻塞所造成。(圖/翻攝自央視網)根據《央視網》報導,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周強表示,所謂眼中風就是指視網膜動脈阻塞,其中又分為中央動脈阻塞,或者是分支動脈阻塞。主要原因為某些因素刺激之下,會使血管中出現一些異常栓子,栓子隨著血液流動進入眼動脈,就阻塞眼動脈的某部位,讓眼動脈供應區域的視網膜發生血液中斷,從而引起了缺血缺氧性的眼睛疾病。醫師警告,視網膜動脈阻塞屬急症,原則上超過一小時以上未獲得治療,恐將讓視力永久受損;至於眼中風有哪些症狀可判別,醫師則說明,主要症狀為突發無痛性的視力下降或者喪失,發病時往往為單眼發病,患者容易突然間感到視力下降與模糊,且時間愈長狀況愈嚴重,其中又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為高風險族群。另外,醫師表示,長期吸菸者也容易罹患眼中風,因為香菸中的有害物質,容易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血管痙攣,嚴重者就會讓血管發生阻塞。另外,若民眾長期待在冷氣房內,也容易造成血管痙攣,若室溫突然發生寒冷或高熱等變化,也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引起視網膜動脈栓塞風險。醫師提到,若民眾真的發生眼中風的情況,切勿突然站起,避免造成眼部壓力突然發生改變,另外也可持續壓迫眼球約4至5秒鐘,減少眼部損傷,也可以使用密閉的紙袋包覆口鼻呼氣,讓局部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吸入後可讓二氧化碳刺激血管擴張,讓栓子盡可能往遠端走,降低視力損害。
高血壓患者卻突罹肝癌! 醫師示警「每年一定要做這個檢查」
B肝是台灣的國病,主因是B肝疫苗全面施打之前,台灣有15~20%的B肝帶原者,另外有4%成年人是C肝帶原者。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科暨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牟聯瑞醫師表示,慢性肝病患者絕大多數毫無症狀,只有在病情嚴重時,才會有肝硬化、腹水、肝昏迷等症狀。牟聯瑞醫師呼籲,肝是沉默的器官,不只B、C肝帶原者要定期檢查,一般民眾也建議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照護肝臟、膽囊、腎臟、脾臟、胰臟…等腹部器官,為自己的健康超前部署。 73歲的陳先生,罹患B型肝炎,也持續追蹤超過20年,但由於肝功能數據正常,陳先生在5年前就沒有定期追蹤,至108年抽血檢查發現胎兒蛋白(AFP)高達2415(正常值小於7),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內有達5.2公分的腫瘤,所幸經過治療,目前腫瘤已獲控制。 77歲的高女士,過去並無B、C肝病史,僅有高血壓且長期服藥控制,108年因上腹痛至急診就醫,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4.3公分的腫瘤,經過動脈栓塞及電燒灼術後,腫瘤控制下來,腫瘤標記、胎兒蛋白(AFP)也已從1275下降至3.44。 牟聯瑞醫師表示,兩個案例都顯示,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的重要性,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出現症狀往往已經是晚期了,早期的診斷需靠定期的追蹤,病人若是B、C肝的高危險群,一定要每半年一次腹部超音波及抽血檢查,但對於沒有B、C肝的民眾,特別是年長者,也應養成定期健檢的方式來檢查肝臟狀況。 肝癌成因有許多,以往是B、C型肝炎為大宗,約佔了90%的癌症成因,但隨著B、C肝逐漸受到控制,其他非B型、非C型肝炎引起的肝炎逐漸增加,已佔了3成。肝炎的存活取決於診斷的早晚,目前肝癌各期別的治療方式都有很大的進步,存活率不斷的提高,特別是早期肝癌若好好治療及追蹤,是可以長期的存活的。牟聯瑞醫師提醒,B、C肝患者是高危險群一定要每半年追蹤一次,即使是沒有B、C肝的一般民眾(特別是年長者或有糖尿病 脂肪肝的患者)則最好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超前部署全面防守自我健康。
無症狀猝死2/走7步直接倒地!新冠肺炎引發動脈栓塞死亡風險增50%
本土確診數雖然下降,但台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卻一路從2%、3%逐漸上升,截至6/28為止,死亡率已經升至4.6%,比起全球平均值2%多出一倍,新冠疫情的陰影仍然壟罩著台灣。根據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死亡患者中有將近1成是到院前死亡,許多確診者在家突然暴斃,從發病到死亡速度之快,令人心驚。其實國外早有前例,2020年4月全紐約市猝死的發生率是2018年4月的250%,台灣此刻彷彿重演悲劇。醫師指出,慢性病患由於免疫力差,就算染疫也幾乎沒有症狀,卻可能瞬間倒地身亡,是新冠肺炎猝死的高危險族群。醫師莊子儀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猝死,與隱形缺氧、肺栓塞有很大的關係,若沒及時處置恐送命。(圖/莊子儀提供)除了隱形缺氧之外,肺栓塞也是慢性病患預防猝死的重點之一。德國曾針對12名新冠猝死病患進行解剖,發現其中4人是因為肺栓塞而死,機率為1/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台灣確實也有這樣的死亡案例。莊子儀醫師表示,感染新冠病毒會造成全身的發炎反應,導致免疫失調,進而導致血管栓塞,尤其是肺動脈栓塞(簡稱肺栓塞),會更加重患者缺氧的現象,形成惡性循環。醫師李建璋指出,確診者若發生肺栓塞(右圖紅圈處)會使得病情急轉直下,猝死機率高達5成。(圖/報系資料庫、豐原醫院提供)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日前表示,新冠肺炎會引起高凝血狀態,若發生在肺主動脈,就會引起肺栓塞,症狀為胸痛、咳血、咳嗽,病情很可能在幾分鐘內急轉直下,甚至有些人走了7步就直接倒地,猝死風險增加5成。「為預防血管栓塞,國外的做法是針對住院新冠患者都會施打抗凝血劑,一直使用到出院為主。」莊子儀說,由於亞洲人的血栓機率較歐美人低,目前台灣醫界的共識是,若確診個案已經需要使用氧氣時,就應該考慮使用抗凝血劑,以降低後續肺動脈栓塞,甚至腦血管栓塞併發症的機率。儘管有方法預防慢性病患或高齡者罹患新冠肺炎轉重症的機率,但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才是終結疫情的最大關鍵。(圖/宋岱融攝)別亂買!伊維菌素是處方用藥新冠肺炎目前沒有專門的治療藥物,近來一款驅蟲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引發討論,由於印度、巴西用此藥治療患者獲得不錯的效果,因此讓很多人寄予厚望。不過,由於沒有嚴謹的科學證據顯示伊維菌素有效,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食藥局(FDA)、歐盟等組織都不建議使用伊維菌素來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