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
」 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 化石燃料 台電 石油COP29最新氣候融資協議草案陷僵局 富國、窮國都有意見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COP29)原預定22日閉幕,主辦國亞塞拜然發布最新版氣候融資協議草案,提出由富國承諾每年提供2500億美元,並在2035年達到預定規模,以協助窮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這一數字是《巴黎協定》所訂定目標的2.5倍,但不到開發中國家要求金額的1/4,因此同遭窮國與富國批評,各方分歧仍在。極可能延後閉幕。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要求各締約國都須設定「國家自主貢獻」(NDC)方案,每5年更新一次。NDC是一個旨在減少排放、適應氣候影響的氣候行動計畫。隨著2025年期限將至,COP29一大重點在於設定關於氣候資金的「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按《巴黎協定》,各國必須許下新的數字目標,取代原先的每年1000億美元目標。亞塞拜然22日下午發布關於NCQG的最新版協議草案,就全球氣候融資訂出新的具體數字目標,提出由已開發國家帶頭,每年提供2500億美元資金,並在2035年達到預定規模。草案也設定每年籌措1.3兆美元的更廣泛目標,其中資金來源同時包括公部門和私部門。一位歐洲談判代表告訴路透,新協議草案訂定的成本過高,而且在擴大捐助國數量方面做得不夠。在有關總金額多少、應採取何種融資結構、該由誰付錢等核心問題上,富國與窮國迄仍缺乏共識。過去氣候峰會就經常因談判陷入膠著,導致延後閉幕。由逾130個開發中國家組成的「77國集團加中國」(G77 and China),要求2030年底前達成每年提供1.3兆美元公共氣候融資,且其中至少須有5000億美元來自已開發國家。歐洲聯盟表示反對,並堅稱需要民間部門的資金配合。川普即將於明年1月20日重返白宮,美國的角色存在不確定性,也為COP29談判蒙上陰影。即便拜登政府做出承諾,是否會得到川普政府同意,大家顯然都打上一個問號。川普是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懷疑論者,外界擔心他再度退出在限制全球暖化方面具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恐嚴重破壞全球在減少依賴化石燃料的舉措,也可能讓中國、印度等碳排大國找到藉口來限縮國內的減碳計畫。
川普找石油業CEO當能源部長 再生能源將受限?市場看法分歧
川普16日宣佈將提名油田服務公司(Liberty Energy)執行長克里斯·萊特(Chris Wright)擔任下一屆能源部長,並表示將設立國家能源委員會來推動美國的能源生產。萊特表示,化石燃料對促進經濟繁榮和使人們擺脫貧困至關重要。他還表示:「在我們建立一個新的能源系統之前,就阻礙現在的油氣能源系統是沒有好處的。」根據美媒分析表示,待萊特上任後,他將會大力推動化石燃料的發展,結束拜登政府長達一年的天然氣出口許可審批擱置狀態。川普表示,國家能源委員會是一個新成立的部門,將參與美國所有形式能源的許可、生產、發電、分配、監管和運輸。該委員會將通過減少繁瑣手續、加強私營部門對經濟各個領域的投資,以及通過專注於創新來監督美國繼續處於能源主導的地位。市場認爲,美國能源政策重點將放在發展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上,和拜登的政策相悖 。在競選期間川普承諾將廢除拜登政府旨在減少碳排放的法規,將撤銷《通膨削減法案》,收回未使用的資金,並終止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市場分析師Richard Valdmanis指出,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的能源政策將重新聚焦於最大限度提高石油和天然氣產量,而不再關注應對氣候變化,但不太可能大幅減緩美國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
澳洲沙灘「神祕小黑球」超噁成分曝光 變相警示「海洋遭受嚴重汙染」
澳洲雪梨海灘在10月時出現大量神秘黑色球狀物,大小如高爾夫球,雪梨海灘也因此關閉數日以進行清理。後續經過專家分析後,發現這些球狀物其中是含有人類糞便、永久化學物質及甲基安非他命的脂肪聚合物。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再送到實驗室檢驗之初,當時科學家初步判斷這些球狀物可能是油污洩漏的產物,其中含有未精煉的油和碎屑,對人體「沒有極大毒性」。但隨著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進行更深入的實驗,發現這些球狀物並非是化石燃料所構成,其中主要成分是由碳組成。科學家們使用了光譜分析技術,發現它們含有「人類排泄物」,主要成分是脂肪、油脂,還包括通常在肥皂垢、食用油和食品中找到的油膩分子。透過更進一步的質譜分析測試顯示,這些球狀物中含有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車用燃料等級」的成分。此外,還檢測出毒性工業化學物質,如全氟烷基化合物(「永久化學物質」)、殺蟲劑、類固醇化合物如炔諾孕酮,以及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如氯沙坦(losartan)。科學家還發現球狀物中含有膽固醇、人類糞便以及娛樂性毒品如甲基安非他命和四氫大麻酚(THC)。根據這些成分,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球狀物可能源自家庭污水和工業排放,但目前尚無法確定這些球狀物的來源。科學家也認為「這種不確定性反映了科學家和環保機構在追蹤和應對沿海地區污染問題時面臨的更廣泛挑戰。」新南威爾士州環境保護局(EPA)於6日發表聲明,表示這些球狀物含有脂肪酸、石油烴及其他有機和無機物質,包括毒品、頭髮、機油、食物廢棄物、動物物質及人類糞便的痕跡。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副教授貝維斯(Jon Beves)表示,這些球狀物的成分「與一般下水道中的人為廢棄物一致」,他與EPA協調了相關測試,並指出這些球狀物「可能是脂肪聚合物的塊狀物」。10月16日,蘭德威克市(Randwick)市議會表示,初步測試顯示這些碎屑與「焦油球」的成分一致,焦油球通常由海上油污洩漏或滲漏形成。後續EPA於10月17日表示,其測試結果與市議會一致。但在8日,EPA發言人更改說法「EPA從未表示這些球狀物是『焦油球』。初步測試確實發現樣本中存在烴類,但EPA一直強調需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以確認球狀物的組成。」但由於監管機構其實早在10月25日就已知這些污染物與人為廢棄物一致,但卻未及時向公眾通報。新南威爾士州綠黨議員希金森(Sue Higginson)也為此抨擊「EPA知道公眾心中的疑問,應該在他們得知真相時立即更正。」希金森強調,考慮到這些球狀物可能是「具有高毒性的污水產品」,公共健康的考量應該擺在首位。他呼籲EPA應向公眾道歉,並保證系統失誤將得到解決。希金森認為「這些球狀物中含有糞便、甲基安非他命、THC,所有這些物質都是有害的,它們都是污染物和毒素。我們無法確定污染源是否仍在其他地方繼續排放。」EPA發言人表示,由於這些球狀物的有機和無機材料組成非常複雜,因此無法確定其來源。目前,所有受影響的海灘均已由蘭德威克市議會清理並重新開放,沒有發現進一步的碎屑報告。雪梨水務則表示,邦迪(Bondi)或馬拉巴(Malabar)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沒有出現問題,並且這些球狀物並非由其污水排放所致。希金森則回應「我們需要對雪梨水務的下水道系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大陸封鎖台灣「這2國最慘」 華府智庫:將重創全球經濟
根據華府智庫1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如果中國採取行動中斷台灣海峽的航線,全球經濟將受到重大影響,其中亞洲、非洲和中東的影響最為劇烈。國際與戰略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指出,短期內中國對台灣的封鎖比兩棲攻擊更有可能。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封鎖強度較低,但此類突發事件仍可能威脅每年通過台灣海峽價值數兆美元的貿易。報導稱,如果台灣確實發生封鎖情勢,航運公司可能會被迫改變航線,以降低風險並避免保費飆升帶來的成本增加。報告稱,在中東衝突升級之際,葉門胡塞武裝攻擊航道,使該現象發生在紅海。報告指出:「智慧型手機、數據中心和先進軍事設備中使用的最尖端晶片,有90%以上都是台灣生產的。因此若台海衝突造成生產中斷,可能導致全球GDP損失數兆美元。」此外,全球1/5的航運貿易通過該水道。在亞洲,以進出口百分比計算,台灣對海峽的依賴程度最高,而以美元計算,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則最高。台灣超過1/4的出口和34.15%的進口經過台灣海峽,貿易額達2979億美元。同時,中國透過台灣海峽接收了32.46%的進口,14.86%的出口,價值1.298兆美元。日本和韓國也嚴重依賴通過台灣海峽的開放航線。據稱,這2個國家將是受航線中斷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報告稱:「對於這兩個美國的盟友來說,他們的進口原材料對台灣海峽的依賴至關重要。每年,油輪和其他船隻都會通過海峽將大量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運往日本和韓國,以滿足其巨大的能源需求。」與此同時,以化石燃料和金屬礦石貿易為主的澳洲與中國的貿易也將受到重大影響,「澳洲出口鐵礦石到中國的貿易額,佔其全球出口額的1/6。」報告也指出,以百分比計算,中東和非洲國家是全球貿易最依賴台灣海峽的國家。例如:剛果、加彭、安哥拉等非洲國家全部或絕大部分原料經由海峽出口到中國,而阿曼、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達和葉門等國家則將30%以上的原料出口到中國。而且如果台灣發生大規模衝突,例如封鎖或入侵,中國自己的經濟也將受到重大打擊。報導稱:「北京的決策者無疑意識到了這一現實,這可能在他們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決策中發揮了關鍵嚇阻作用。」報告顯示,在封鎖期間,北京確實有其他途徑可以取代通過台灣海峽的運輸,但這些都會帶來不同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能包括日本和美國對日本週邊水道實施的封鎖。該份報告也鼓勵華盛頓與盟友和夥伴合作,維護台海穩定,並保障國際貿易,因為這樣的舉措「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
海倫升級為4級颶風!美國佛州進入緊急狀態
美國颶風中心表示,海倫(Helene)颶風週四在佛羅里達州登陸時將達到災難性的4級強度,佛州居民面臨強風、洪水和風暴潮威脅,部分地區已開始緊急撤離,目前61個縣進入緊急狀態。颶風中心指出,海倫可能是一年多來襲擊美國的最強颶風,提醒大家務必做好準備,注意人身安全。海倫週三迅速增強為颶風,並將在穿越墨西哥灣創紀錄溫暖海水時繼續增強。由於化石燃料污染,全球變暖, 像海倫這樣迅速加劇的風暴變得越來越頻繁。預計到週四下午,風暴中的風速將至少達到130英里/小時,但颶風中心指出,在登陸前的幾個小時內,「風速可能會進一步增強」。預計將於週四晚上在佛羅里達州阿巴拉契科拉附近登陸。據《CNN》報導,海倫颶風在向北移動時將成長為一個巨大的、蔓延的怪物,不僅會襲擊佛羅里達州,還會襲擊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數千名佛羅里達州居民已被迫撤離,幾乎整個州都處於戒備狀態,因為風暴可能帶來洪水氾濫、破壞性大風和危及生命的風暴潮。海倫未來的發展軌跡可能會更糟。這場颶風將是今年第四次登陸美國,也是自2022年以來第五次襲擊佛羅里達州。颶風專家Larry表示,預計海倫將成為上個世紀墨西哥灣最大的風暴之一。颶風的風場可能足夠大,可以從華盛頓特區延伸到印第安納波利斯。這意味著更多的風暴潮和更廣泛的影響,即使風暴中心遠離海岸。據航班追蹤平台「FlightAware」稱,週四已有600多個航班被取消。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坦帕國際機場起飛的航班,該機場週四宣布暫停所有商業和貨運業務。從邁爾斯堡、克利爾沃特、薩拉索塔和塔拉哈西出發的航班也受到嚴重影響。佛羅里達州的主要主題樂園週四宣布關閉,其中布希花園、坦帕灣、奧蘭多環球影城火山灣和迪士尼颱風湖水上樂園全面關閉。
全球暖化讓海平面快速上升 聯合國秘書長:遲早影響全球人類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太平洋島國論壇領袖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的污染大國必須減少碳排放,否則將面臨全球性的災難。古特雷斯表示,目前太平洋地區的島國是全球最脆弱的地區,小島國雖然對氣候變遷的貢獻微乎其微,但卻承受著最嚴重的後果,而如果不加以遏止,遲早會影響到全球人類。根據《BBC》報導指出,古特雷斯表示,海平面上升、海洋暖化和酸化等現象正加劇對太平洋島國的威脅。古特雷斯將這些現象歸因於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古特雷斯警告「海洋正在吸收大量的熱量,這些變化最終將影響到所有人。」根據聯合國發布的《暖化世界中的洶湧海潮》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海平面正在以3000年來前所未見的速度上升中,報告提到,過去30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約9.4公分,但在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海平面上升了15公分。除了氣候變遷對對太平洋島國產生影響外,古特雷斯也批評國際金融機構沒有為這些國家提供足夠的支持。古特雷斯解釋,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的資金分配程序過於繁瑣,對小島國的援助反應遲緩,許多當地的社區已經因為海平面上升受到生計威脅,但批核建設海堤的資金已經等待長達七年。在會中,許多太平洋島國代表對澳洲也是大肆表達不滿,批評其未能採取足夠的措施應對氣候變遷。古特雷斯呼籲全球大污染國,尤其是G20國家,必須肩負起減排責任,否則世界將突破2015年《巴黎協定》中設定的1.5攝氏度升溫門檻。古特雷斯強調,只有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內,才能避免格陵蘭、西南極洲冰蓋的不可逆的崩塌危機發生,呼籲全球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確保減少碳排放,並且強調這是全球共同的責任。
夫妻時隔15年復刻甜蜜合影 背後1變化讓他難過落淚
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氣溫驟升,包括冰川也以驚人的速度消退,就有一對英國夫妻檔近日回到瑞士回憶當初渡假時的甜蜜合照,但兩人舊地重遊卻驚訝發現,15年前的冰河美景早已消失一大半,其中的英國人夫甚至哀傷表示,「沒騙你,這讓我哭了」。英國一對夫妻相隔15年後舊地重遊,但兩人背後的冰河卻消失大半。 (圖/翻攝自X)從這名人夫波特(Duncan Porter)分享的兩張照片可見,夫妻倆背後的隆冰河15年前還是滿滿的冰,不過15年後的確向後收縮、甚至露出灰色岩石,底部一個曾經的小水池原先還看不見,如今成了一片巨大的綠色湖泊。根據英國的《衛報》報導,來自英國布里斯托的軟體開發工程師波特4日晚在社群平台「X」發布了照片,拍攝時間分別是2009年8月和2024年8月。據波特表示,近日和妻子海倫(Helen Porter)到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隆冰河(Rhone glacier)舊地重遊,還特地選了15年前的同一處地點拍照留念,但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對比,波特在文中感慨表示,「沒騙你,這讓我哭了」。波特透露,他和妻子2009年8月時,在現已關閉的飯店觀景台拍下照片,他一直將其掛在家中廚房,為了讓縣在10幾歲的女兒也能見到冰川夫妻倆決定開著露營車穿越歐洲,重返15年前的拍攝地。問廖見到現況的波特遺憾表示,「但顯然,這張照片的情況已截然不同」,就連海倫也指出,「這真的令人難以置信」。波特表示,冰河體積確實會因為自然因素縮小或擴大,但這應該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而不是在短短15年內,「人們應該關注的是變化的速度」,照片曝光後也在網上掀發熱烈討論,不少人也對各國冰雪逐年消失的狀況感到擔憂,但也有人質疑,是否只是拍攝角度的問題,波特也回應,「我們在渡假,這也從來不是一項學術研究。如果你有半顆正常運轉的大腦,從照片上就能明顯看得出來(變化)」。根據官方統計,瑞士2000年以來已經失去1/3冰河,光是過去2年就消失了10%。《衛報》報導,自從前工業時代以來,燃燒化石燃料與破壞大自然所釋出的碳污染,已經讓地球升溫1.3°C,而歐洲是暖化最快速的大陸,氣溫正以全球平均的2倍升高。英國一對夫妻相隔15年後舊地重遊,但兩人背後的冰河卻消失大半。 (圖/翻攝自X)
全球暖化!美阿拉斯加「冰川大壩潰堤」 破紀錄洪水侵襲首府
近年受到全球氣候暖化影響,冰川融化的情況變得頻繁出現,美國阿拉斯加州(Alaska)日前就有因一處冰川大壩潰堤,導致破紀錄的洪水侵襲首府朱諾(Juneau),造成100多棟房屋受損或受到影響。根據外媒《CNN》的報導,自2011年以來,由於化石燃料污染造成全球氣溫上升,包括阿拉斯加在內的北極地區暖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兩倍,這也導致冰川變薄,甚至是完全融化,這讓過去是冰川一部分的地區現在已經被一片土窪所取代,而每年夏天這些土窪都會被洪水填滿。據市政府官員報道,七月非常潮濕,降雨量大約是平常的兩倍,而阿拉斯加州一處冰川大壩於8月1日漲滿湖水,最終潰堤,當地官員也於8月5日警告居民可能需要撤離。在冰川大壩潰堤之後,湖泊的水位下降了400多英尺,其中在8月5日到8月6日24小時內下降了350多英尺。官員指出,這些水也於6日導致門登霍爾河水位飆升至創紀錄的15.99英尺,比去年房屋倒塌到被侵蝕的河岸並流入水道時的水位高出一英尺多。當地官員指出,有些街道一度積水3到4英尺,甚至可能更多,造成100多棟房屋受損或受到影響,所幸的是並沒有人員受傷,當地政府也開設了緊急避難所,約有40人在那裡過夜。美國國家氣象局(NWS)報告也稱,5日晚間隨著水位上升,朱諾附近的門登霍爾河(Mendenhall River)周圍的大樹倒塌,河岸被侵蝕。該局進一步補充說,6日清晨,門登霍爾湖的水位達到近15英尺(約4.6公尺),這比2016年創下的紀錄高出3英尺(約0.91公尺),也比中度洪水水位高出5英尺(約1.52公尺)。
探險家夫婦橫渡大西洋失聯 遺體6週後在大西洋「鬼島」岸邊被發現
一對冒險家夫婦在駕船橫渡大西洋後失蹤,他們的遺體日前在一艘被海浪打壞的救生筏上被發現。被發現時距離他們失聯,已經過了足足6週。據《BBC》報導,來自英國的54歲女性莎拉帕克伍德(Sarah Packwood)與她的加拿大丈夫布雷特克利伯里(Brett Clibbery)日前出海冒險橫渡大西洋,隨即失聯。他們的遺體7月12日在一艘破舊的救生筏上被發現,當時這艘救生艇擱淺在大西洋中有名的「大西洋墳場」塞布爾島(Sable Island)上。據了解,這對夫婦日前乘坐一艘長13公尺(折42英尺)的綠能環保遊艇「塞洛斯」號(Theros),離開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的海岸,並在6月18日失踪。當時他們正打算前往位於3228公里外的亞速爾群島(Azores),整趟航程計劃需時21天。加拿大皇家騎警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對夫婦在航程中遭遇了什麼,調查仍在進行中。而根據加拿大新聞網站《Saltwire》報導,調查人員正在探索的一個假設是,這艘遊艇在海上被路過的貨輪撞到,而貨輪沒有注意到這次碰撞。但根據該篇報道,加拿大海岸防衛隊和軍用飛機目前尚未發現「塞洛斯」號的殘骸或其他蛛絲馬跡。在夫妻倆經營的YouTube頻道「塞洛斯的冒險」(Theros Adventures)發布的一段影片中,2人解釋了他們的旅程「綠色遠征」(Green Odyssey)將如何依賴風帆、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由汽車引擎改造而成的電動引擎來完成。「我們正在盡一切努力證明,人們可以在不燃燒化石燃料的情況下旅行。」克利伯里在4月發布的一支影片中說道。而帕克伍德女士則在一旁補充:「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我們一生中最大的冒險。」2015年,兩人在倫敦偶然相識,當時克利伯里先生是一名退休工程師,當時他正準備向妹妹捐贈腎臟。據帕克伍德女士的個人部落格文章,2人2016年在加拿大的一艘遊艇上結婚,然後在2017年在英國巨石陣舉行的傳統封齋儀式上宣誓。帕克伍德女士來自英格蘭沃里克郡(Warwickshire)朗伊欽頓(Long Itchington),1994年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事件發生後曾派駐在盧安達替聯合國合作,擁有豐富的人道主義工作經驗。在6月11日的最後一篇臉書貼文中,兩人寫道:「布雷特船長和莎拉大副將乘坐42英尺的帆船Theros號,開始了綠色遠征的第二段航段。我們將僅靠由風和太陽提供動力,向東航向亞速爾群島。」塞洛斯號的名字「Theros」來自卡牌遊戲魔法風雲會,指稱一個由諸神統治的位面,英雄們在這裡面對兇猛的怪物、洶湧的大海、祭祀與冒險,象徵人類與世界原始力量的鬥爭。綠色遠征(Green Odyssey)的Odyssey一詞則出自荷馬的希臘史詩「奧德賽」,講述曾獻計「木馬屠城」攻破特洛伊城的大英雄奧德修斯,在返鄉途中經歷種種磨難冒險,最終返鄉與家人團聚的故事。至於2人遺體被發現的塞布爾島(Sable Island),是位於大西洋上的一座彎月形小島,有著「魔影的鬼島」、「大西洋墓地」、「毀船的屠刀」、「吞船怪」等嚇人的惡名。因為它堪稱世上最危險的「沉船之島」,在周邊沉沒的船,已知超過500艘,共造成逾5000人送命。
核能2050淨零排放目標 民進黨支持者意見分歧
民進黨政府宣示2050淨零排放目標,並非推動非核家園政策,核三廠也將在今年7月27日停機,即將進入除役階段。然而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24第七屆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顯示,有44.3%的民進黨認同者支持以核電作為淨零策略,只比不認同者少0.9%,並且民進黨認同者較偏好重啟核一、核二。根據民調顯示,大多數人支持以核電為淨零策略,國民黨認同者(88.1%)、民眾黨認同者(69.8%)與無政黨偏好者(65.6%),不過民進黨認同者支持(44.3%)與不支持(45.2%),比例相差僅0.9%,顯示民進黨認同者對於該政策仍意見分歧。根據調查,整體趨勢上,多數民眾支持再生能源和核能發電,反對化石燃料,其中有超過6成民眾支持以核電作為2050淨零因應策略,相較去年,民眾對核能議題的表態度有所提升。而在具體策略上,超過半數支持重啟核四,而核三延役和核一核二重啟的支持度也在4成以上。而民調也顯示,國民黨認同者、民眾黨認同者與無政黨偏好者都認為應以重啟核四及核三延役的作為發展核電的具體作法比例最高。唯有民進黨認同者支持重啟核一、核二的比例略高。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長顧洋表示,民進黨認同者針對核電作為淨零策略,支持與反對態度基本上是一半一半,顯示民進黨認同者近幾年來對核能看法產生很多變化,意見分歧。這項民調由TAISE委託大社會股份有限公司調查中心,於今年6月11-18日晚間,針對台灣本島19個縣市18歲以上民眾,透過分層隨機抽樣以市內電話調查方式進行。在信心水準95%、抽樣誤差正負3%以下,有效樣本數為1068人。
未來仍以新能源為主!四接環評月底召開 環境部:天然氣是過渡能源
原訂6月除役的台塑麥寮電廠1號燃煤機組傳出延役,引起爭議,環境部長彭啟明8日強調,這涉及台電與麥寮電廠的合約,環境部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嚴排放標準。至於四接環評即將在台電7月底前補件後召開,彭啟明表示,一定尊重環委專業,結果不會因為外界壓力受影響。他不諱言,天然氣是橋接、過渡型能源,未來仍要以氫能、綠能等新能源為主。彭啟明8日接受網路媒體專訪,面對麥寮電廠1號燃煤機組傳出延役,彭啟明表示,這與台電與麥寮電廠的合約有關,環境部沒有參與,不過台灣煤炭用量已在往下降,還有很多學者都在探討關閉所有燃煤電廠對空汙改善程度,「其實有比例,但沒有特別多」,當然不能說燃煤很乾淨,然麥寮電廠相對中火,已採用較嚴格的標準管控排放。不過他強調,燒煤不好,從氣候變遷角度來看,仍希望台灣早一點走到無煤,只是時間點要由電力部門規畫,環境部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嚴排放標準。此外,環境部去年7月舉辦四接「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環評專案小組會議,因黑箱爭議擇期再審,台電7月底前補件後,環委將先進行書面審查,再開始實質審查。彭啟明強調,四接案一定尊重環委專業,而且經濟部或開發單位、公民團體將推薦「海洋生態」、「操船安全」及「港埠營運」專家、學者各1名,總共6人參與審查,各方意見都會在環評討論,結果不受外界壓力影響。他提到,8年前空汙嚴重時的社會輿論,曾期盼燃煤轉天然氣,然隨著淨零排放越來越受重視,天然氣被視為化石燃料,自己則認為天然氣是橋接、過渡型能源,未來仍要以氫能、綠能等新能源為主。彭啟明補充,即使天然氣的汙染比燃煤少很多,但它產生的氮氧化物會導致臭氧濃度變高,不過全世界很多國家在淨零路上都用燃氣過渡。
反聖嬰現象發展 估2-4個颱風「生成位置近台」
颱風季即將到來,預估2024年下半年也即將迎來「反聖嬰」。氣象署預測,今年2到4個颱風機率偏高,反聖嬰年的颱風是有機會離台灣比較近而生成的。氣象署分析,目前熱帶太平洋東部海溫持續下降,反聖嬰現象有發展的趨勢,根據歷史統計資料顯示,反聖嬰發展年台灣的夏季可能更加炎熱,颱風生成位置則較靠近台灣;針對未來一季展望,經檢視該署及各國數值模式預報結果,預估今年7至9月台灣氣溫偏高至正常的機率較大,雨量則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說,「今年最新的預測是2到4個颱風是機率比較高,所以它預報的機率部分,是有正常偏少這樣子的趨勢,所以反聖嬰年的颱風是有機會離台灣比較近而生成的。」根據CNN報導,聖嬰現象現象已正式結束,然而其消亡所產生的漣漪將撼動全球天氣。隨著聖嬰現象淡出人們的視線,它的反面反聖嬰現象正準備在今年夏天晚些時候登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氣候預報中心稱,目前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均不存在,所謂的中性階段已經開始,但隨著反聖嬰現象在整個夏季不斷增強,這種情況將很快發生變化,其影響可能在9月颱風季節高峰期時更為顯著。報導指出,預計今年夏天,美國48個州幾乎所有地區的氣溫都將高於平均值,不過反聖嬰現象的轉變並不是影響一年中最熱時期氣溫的唯一因素,而是化石燃料導致全球暖化加劇。隨著天氣更加炎熱,季節性預測顯示,美國西半部大部分地區的降水趨勢令人擔憂,預計大多數西部州和平原部分地區的天氣將比正常情況乾燥;此外,乾燥和炎熱是循環的,一個地區變得越熱,就越乾燥,這可能會導致新的乾旱或加劇乾旱,乾燥地區會變得更熱,因為大部分太陽能用於加熱地面,濕土壤蒸發損失的能量很少。聖嬰現象的消失也將對大西洋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專家呼籲颱風季節過度活躍的主要原因之一。聖嬰現象往往會產生不友善的高空風,將風暴撕裂,而反聖嬰現象則相反。另外,大西洋破紀錄的水溫也可能成為風暴的食物,幫助風暴形成、增強和生存。在過去的一年裡,聖嬰現象導致全球平均海洋溫度達到破紀錄的水平;反聖嬰現象最終可能會對世界海洋產生一定程度的降溫作用,有可能使去年失控的升溫趨於平穩,但這不會很快發生,因為海洋的冷卻速度極其緩慢。
氣候變遷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 前聯合國氣候機構官員:我們尚未面臨至暗時刻
氣候變遷本周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並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帶來災難性的極端天氣事件。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我們現在正歷經一場全球性的熱浪,這給我們帶來了決策壓力。」據路透社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開始燃燒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如今已上升了近1.3°C。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碳排放,空氣將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並導致全球平均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科學家們曾示警,至2030年前,全世界必須將碳排放量降低至1995年水平的一半,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保持在比工業革命前平均氣溫高1.5°C左右的水準。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圖/達志/美聯社)據悉,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然而,自1995年以來,全球碳排放量卻是在不斷上升。一場災難性且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已經開始,科學家也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致災性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南亞4月出現致命性高溫的可能性增加了45倍。在這場熱浪中,印度東北部城市加爾各答(Kolkata)的溫度達到了46°C,比季節平均值高出整整10度。對此,菲格雷斯也於美東時間20日向路透社警告:「近期有數百萬美國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熱浪,這表明我們尚未面臨最嚴重的氣候變遷災害。」
「極端高溫」今年恐破紀錄創最熱夏季 歐亞非遊客旅途中慘被熱死
近年來極端氣候出現的越來越頻繁,近期北半球的四大洲溫度更是居高不下,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的氣溫可能會再次創下過去高溫的新紀錄,超越去年夏天,成為全球最熱的夏季。外媒也指出,最近幾天創紀錄的氣溫可能導致亞洲和歐洲數百人,甚至是數千人死亡。根據外媒《路透社》的報導,今年歐洲由於危險的高溫問題,出現大量遊客死亡和失蹤,警方於當地時間17日指出,一名55歲的美國人在希臘馬特拉基島被發現死亡,且這是一周內第三起類似遊客死亡事件;而在沙烏地阿拉伯,近兩百萬穆斯林朝聖者於本周在麥加大清真寺結束朝覲,但據當局報導,有數百人在旅途中因氣溫超過51攝氏度而死亡,至少有530名埃及人死亡,另有40人仍失蹤。報導中指出,許多國家也出現高溫警訊,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地球觀測站稱,地中海沿岸國家由於一周的高溫,導致從葡萄牙到希臘以及非洲北海岸的阿爾及利亞發生森林火災;而塞爾維亞的氣象學家也預測本周氣溫將達到 40攝氏度左右,並發布了氣象警報,並建議人們不要冒險外出。美國氣象部門也在當地時間20日,對包括鳳凰城在內的美國亞利桑那州部分地區發布了高溫警告,預計氣溫將達到45.5攝氏度,根據聯邦政府的國家綜合高溫健康資訊系統,周四有近1億美國人受到極端高溫警告,且紐約和大西洋中部各州將在周末繼續承受接近創紀錄的高溫。此外,印度衛生部也指出,3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印度西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熱浪天數是平時的兩倍,印度西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熱浪日數是全國最長熱浪天數的兩倍,而在3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有超過4萬例疑似中暑病例,至少有110人確診死亡,然而要獲得熱浪造成的準確死亡人數是很困難的,大多數衛生當局並不會將死亡歸因於高溫,而是將死亡歸因於高溫加劇的疾病,例如心血管問題,因此當局大幅低估了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這通常會是數千,甚至數萬人。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未來5年有86%的可能性,氣溫將超過2023年,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整體氣溫上升了近1.3度,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氣候變遷正在助長更極端的氣溫峰值,使熱浪更加普遍、更加強烈和持續時間更長。根據國際科學家團隊的說法,就全球範圍內平均而言,在工業化前的氣候,每10年發生一次的熱浪,現在將在10年內發生2.8次,且氣溫升高1.2度。根據WWA的數據,如果全球暖化達到2度,熱浪將在10年內平均出現5.6次,並且溫度會升高2.6度,因此科學家也示警,如果世界繼續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導致氣候暖化的排放物,熱浪將繼續加劇。
環團對英國「巨石陣」噴大量橘粉 2人當場遭逮…犯案原因曝
英國史前遺跡「巨石陣」(Stonehenge)是許多遊客必造訪的地標,19日卻遭生態恐怖主義組織「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人士噴橘色粉末,2人當場遭逮,環團呼籲,政府要立法2030年以前淘汰化石燃料。環團噴噴橘粉。(圖/翻攝X)據《BBC》報導,2名「停止石油」活動人士對有5000年歷史的巨石陣噴粉末,該處20日才要舉行夏至慶祝活動。警方證實,2人涉嫌破壞古蹟被捕。「停止石油」在聲明中稱,2名抗議者是21歲學生和73歲男子。「停止石油」強調,希望下一屆英國政府在2030年前淘汰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會讓數百萬人死亡,大家需要團結起來保護人類。BBC記者事發後不久就到現場,他指出,3個石塊都噴滿粉末,很多遊客看到都一臉困惑,巨石陣管理人員和保全都在路邊。對此,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痛批,這是可恥的破壞行為。工黨領袖斯塔默(Keir Starmer)也說,這損失令人震驚,「停止石油」的行為很可悲。英國遺產發言人稱,噴灑行為令人不安,但巨石陣遺址仍然向公眾開放,也不會影響一年一度的夏至慶祝活動,粉末也許能清除不會造成永久損壞,還需要跟專家請教。考古學家麥皮茨(Mike Pitts)說,這座紀念碑幾十年來一直被圍起來,巨石的表面也受到了保護,任何損壞都令人擔憂。
若不用核能 IAEA署長:2050年無法實現「全球脫碳」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葛羅西(Rafael Grossi)日前對《聯合國新聞》表示,如果不使用核能,不可能順利實現2050年脫碳的全球目標。《聯合國新聞》日前專訪格羅西,針對核能發展以及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8)協議對大眾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剖析。格羅西指出,全球生產的清潔能源(指生產過程中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中超過3分之1來自核能,核能早已是減排過程中的關鍵角色。然而,大眾因為事故對核能產生許多反感和誤解,讓核能幾乎無法參與各種能源政策會議,先前的大會上也沒有提及核能。部分國家承諾將在能源政策中將核能占比提高三倍,格羅西表示:「我不認為這是核能的復興,而是現實主義的回歸」。鑽研全球氣候問題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也已經察覺,如果沒有核能,2050年幾乎不可能實現全球脫碳的目標。因此未來將會更大規模發展核能,國際原子能總署和整個聯合國系統將確保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實現目標。格羅西也點出當今存在許多與核能有關的錯誤資訊,並警告各國不可「因噎廢食」 。傳統觀點認為「福島核災造成數千人死亡」,但死亡人數其實來自襲擊日本的海嘯,而沒有人死於核災輻射。他表示,核能的死亡率甚至低於某些再生能源——世上也有很多人死於空難,但我們並沒有停止搭飛機,各國政府有責任讓大眾充分了解狀況並澄清事實。格羅西強調,使用核能不代表百分之百依賴核能,而是以核能為基礎混合其他能源。因為核能非常穩定,無論任何天候都可以使用,也可以結合再生能源。他也表示,核能和任何工業活動一樣確實存在風險。他以核廢料為例,在核電廠商業運轉70年後,核廢料得到了充分的管理,廢料的數量也是有限的,相較於化石燃料的廢料,後者產生的廢料顯然對地球危害更大。
郭智輝不支持補貼台電 環長彭啟明這樣說
針對台電補助問題,經濟部長郭智輝5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他個人不支持對台電進行補助,認為「台電應該靠自己的努力賺錢」。環境部長彭啟明6日則強調,不再補貼化石燃料是全球共識,但台灣需要考量民眾感受及生活物價指數,未來能源價格勢必會逐步上升,因此,節能才是關鍵。郭智輝昨日表示,國家要補助弱勢團體或是居民,這是國家社會福利的一部份,但台電的虧損問題,「台電應該靠自己的努力賺錢」,他個人不支持政府補貼台電虧損。不過,他也說,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前,將提出相關能源配比以及台電財務虧損的解決方案。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日邀請環境部長彭啟明就「廢棄物暫存量逐年攀升,廢棄物處理政策短中長程規劃」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針對政府補貼台電議題,彭啟明表示,全球氣候會議的結論是,各國應避免補貼化石燃料,這是全球共識,但台灣要考量到民眾的感受和生活物價指數,價格稍微調漲的部分需尊重經濟部的決定。彭啟明也說,核電並非最便宜的選擇,傳統電力若計算碳費並不便宜,未來應讓民眾了解低廉電費的時代已經過去,不是說用綠電會比較貴,而是因為要淨零碳排,未來排碳量必須有碳定價,且能源價格勢必會逐步上升,所以重點在於節能。至於核電廠是否延役的議題,彭啟明坦言,各國提出2050淨零目標,但現實上仍有差距,需要非常努力才能達成,「如果從氣候科學來看的確是達不到,但要非常努力,因為這是一個目標,要盡量縮短差距」。他也說,許多國家在重啟核能都有但書,也要面臨抗爭和壓力,例如日本和南韓,所以也不是每個地方想重起就能重啟,全球也沒有鼓勵一定要用核能,而是尊重各國的選擇。
核電歸零缺口誰來補? 國民黨智庫籲政府檢討能源政策
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2日表示,民進黨政府提倡2025年將核電歸零,但依據現實狀況,綠色能源短期內無法滿足核電缺口。未來政府走回火力發電的老路,將面對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與碳排放永續兩大問題,呼籲民進黨政府重新檢討相關能源政策。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指出,夏日還沒真正到來,台灣卻已傳多次跳電消息,連台積電等多家用電大戶,都曾被「協調」緊急減少用電避免備轉容量率過低可能造成北台灣大停電,顯示民進黨政府過去一再強調「台灣不缺電」根本不可信。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表示,民進黨政府規劃在2025年要將核電歸零,但現實情況是綠電短期內根本無法滿足核電缺口,重新走回火力發電的老路,受制於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及碳排放等永續問題。非核家園的代價就是漲電價、高排碳或是頻缺電,任何一種都足以打擊台灣經濟穩定或環境永續。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進一步說明,目前台積電、三星、英特爾正處於「決戰二奈米」階段,具風險性的能源政策,讓廠商暴露在生產風險中。若政府不調整能源政策,未來可能造成產業缺電、跳電或是繼續調漲電費,無異於是陷產業於高度風險之中,若再加上外資卻步,將不利台灣經濟發展。依據國際能源署2022年發布報告指出2050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核能發電量要倍增,繼續或增加使用核能的國家,未來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排放。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說明,台灣也應該跟上世界多數主流國家的腳步,將核能作為減碳能源之一。國民黨智庫提及,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的外商投資卻步,電費調漲的通貨膨漲,以及碳關稅造成的出口衝擊,都是可預見的事,但更令人憂心的是,一旦台灣選擇放棄核能,而全球先進國家都朝著核能倍增的路上走,有一天若台灣要回頭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全球最大「碳捕獲工廠」即將營運! 每噸「除碳成本」高達3萬元
全球最大的「直接空氣捕獲工廠」(Direct Air Capture Plant)即將於美東時間8日開始在冰島運行,該工廠可利用化學或物理製程直接從環境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CO 2),並將提取的CO 2進行長期安全封存,整個過程將消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實現所謂的「負排放技術」(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y,NET)。據CNN的報導,瑞士公司「Climeworks」在冰島開設的第2家商業直接空氣捕獲工廠「猛瑪」(Mammoth)即將在美東時間8日開始運行,據悉「猛瑪」比2021年開始營運的「虎鯨」(Orca)還大10倍,且2座工廠的營運過程都是透過冰島豐富且乾淨的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提供動力。「直接空氣碳捕獲和封存」(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DACCS)顧名思義就是1項利用化學或物理製程直接從環境空氣中提取CO 2,並將提取的CO 2進行長期安全封存的技術,碳最終會注入地下深處,並在那裡自然轉化為石頭,以此永久封存碳。目前「Climeworks」正計畫與冰島公司「Carbfix」合作進行封存過程。瑞士公司「Climeworks」。(圖/達志/美聯社)報導補充,「Climeworks」於2022年6月開始建造「猛瑪」,並聲稱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直接空氣捕獲工廠,其不僅採用模組化設計,還容納了72個用於從空氣中捕獲碳的「收集容器」(Collector Containers),這些容器可相互堆疊並輕鬆拆解,目前已有12個到位,未來幾個月將全數補齊。「Climeworks」還誇口稱,「猛瑪」每年可從大氣中捕獲36000噸的碳,這相當於全球1年內減少約7800輛燃油車。雖然該家瑞士公司並未提供消除每噸碳所需的確切成本,但其聲稱的金額高達近1000美元(約合新台幣3.2萬元),這遠高於該技術被視為實際可行的關鍵門檻「每噸100美元」。隨著人類持續燃燒化石燃料,2023年的CO 2濃度再度創下歷史新高,溫室效應和氣候變遷也為人類和大自然帶來毀滅性後果,許多科學家因此大聲疾呼,各國除了應迅速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之外,還需要找到從大氣中消除碳的方法。於是DACCS等新一代氣候問題解決方案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私人企業的關注,但相關除碳技術仍相當具有爭議,它們不但被批評過於昂貴且耗能,其負排放效果更是未經大規模驗證。一些氣候倡議者也憂心,碳捕獲技術的出現,可能會降低全球對削減化石燃料政策的興趣。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IEL)化石經濟計畫(Fossil Economy Program)主任福爾(Lili Fuhr)更在提及碳捕獲技術時也示警,這項技術「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生態風險」。
2024年4月史上最熱! 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破紀錄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在月度報告中表示,剛結束的4月均溫高達攝氏15.03度,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4月。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2023年6月至今連續11個月均溫刷新紀錄,東亞地區的韓國與日本也都面臨高溫衝擊,台灣今年4月平均溫達25.7度,是歷年同期最高溫。報告指出,1991至2020年4月均溫為14.36度,較今年4月均溫低0.67度;第二炎熱的4月則出現於2016年,月均溫為14.89度。最近12個月均溫已較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平均高出1.61度。除了北歐5國,全球各地氣溫大多高於往年平均。赤道東太平洋聖嬰現象持續減弱,趨於中性,但海洋氣溫整體仍處於異常高水準。全球195國2015年所簽《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度之內。該目標雖採用連續數十年數據進行平均,現階段暫時不能稱作失敗,但路透報導稱,許多科學家認為實現目標可能性早已微乎其微,各國政府應盡速減少排放量,限縮升溫幅度。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元凶,而最近數月聖嬰現象導致表層海水變暖,也導致氣溫升高。科學家證實,4月部分極端天氣事件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包括非洲撒赫爾地區導致數千人身亡的熱浪。氣候變遷造成的蝴蝶效應擴及各行各業。以日本為例,2023年國產米因高溫枯萎而欠收,仙貝製造商只得轉向採購外國米。1家製造商社長就指出,採購米價幾乎上漲1倍,去年末至今利潤因此下降5%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