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
」 颱風 天氣 氣象 林得恩 氣象署明東北季風增強「氣溫掉到19度」 準颱風「銀杏」恐釀共伴效應
今(3日)受到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基隆北海岸、宜花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大台北平地也有零星降雨。氣象署也提醒,今晚或明天有可能會生成「銀杏」颱風,目前預測朝呂宋島前進,若後續持續朝西到呂宋島,則要關注是否有共伴效應帶來降雨。氣象署指出,今日桃園以南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午後中南部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氣溫方面,白天馬祖仍偏涼,高溫約22度,北部、宜花及澎湖、金門較為舒適,高溫約25至27度,其他地區中午前後稍微悶熱,高溫可以來到29至31度。氣象署表示,隨著東北季風的增強,從4日(星期一)起,北部及東北部地區的天氣將變得較為涼爽,其他地區的早晚氣溫也會下降。水氣增加的同時,桃園以北、東北部及東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降雨的機會,北部及東南部地區亦可能出現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則以多雲到晴的天氣為主。特別是在週一晚上至週三,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北部地區降雨的機率較高。至於氣溫方面,氣象署說明,北部及宜蘭的氣溫預計在19至25度之間,花蓮為21至25度,中南部及台東則會在21至29度之間,澎湖的氣溫為23至25度,金門則為20至24度,而馬祖的氣溫則在18至21度。隨著季風的稍微減弱,11月8日(星期五)北部及東北部的氣溫將逐漸回升,早晚仍感稍涼。基隆北海岸、東北部、東部及大台北山區會有局部短暫雨,桃園以北及東南部地區則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預計的氣溫範圍為北部及宜蘭20至28度,花蓮21至26度,中南部及台東20至30度,澎湖23至26度,金門19至26度,馬祖18至21度。風力有所減弱,但桃園至雲林的沿海空曠地區、恆春半島及其他島嶼仍有8至9級的強陣風,浪高約為2至3米。氣象署也提到,9日隨著東北風及偏東風的影響,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及東半部地區將有局部短暫雨,北部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雨,其餘地區仍以多雲到晴為主。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劉宇其表示,西北太平洋上的熱帶低壓可能最快今晚或明天生成今年第22號颱風「銀杏」。不過颱風路徑仍有變數,預計下週三將抵達呂宋島東北方海域,行進速度放慢後,可能偏西進入南海,或北轉至琉球海域。劉宇其說明,即便颱風不直接靠近台灣,也會帶來強烈的東北風,影響台灣北部和東半部的風浪和降雨。共伴效應則需留意颱風是否與東北季風交會,進一步加強降雨。
台灣東南邊又現熱帶低壓 最快今晚生成第22號「銀杏」颱風
目前有消息指出,現如今有熱帶性低氣壓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形成,日本氣象廳已將熱帶擾動90W升級為熱帶性低氣壓,預計最快今(3日)晚可能增強為今年第22號颱風「銀杏」。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劉宇其表示,編號TD26的熱帶性低氣壓目前位於關島附近海域,與台灣相距約2400公里。預計3日晚至4日有機會變成今年第22號「銀杏」颱風。對於其未來路徑,劉宇其表示目前仍存在多種可能性。部分氣象資料顯示該系統可能偏西接近菲律賓北部後進入南海,但也有預測指出可能在菲律賓東方轉向北方,朝琉球群島方向移動。儘管目前與台灣保持一定距離,但低壓系統仍可能影響台灣的天氣型態,使北部及東半部地區出現東北風,造成天氣不穩定,實際降雨量則需視低壓系統與台灣的距離而定。氣象專家吳聖宇也表示,預計在下週週末前後會抵達台灣東南方至菲律賓呂宋島附近海域。根據日本氣象廳的資料,這個熱帶性低氣壓生成後將朝西北方向移動,待抵達呂宋島東方海域時,預計會轉向西邊前進。目前雖然不一定會直接影響台灣,但仍需持續關注其發展趨勢。而氣象粉專「觀氣象看天氣」也提到,目前尚未成形的「銀杏颱風」的預測跟康芮颱風一開始的預測一樣,直接侵襲台灣的機率偏低。接下來行經的海域發展的條件還不錯,強度的發展也須留意一下。
東北季風增強「下周氣溫恐降至16度」 年底還有颱風「侵台機率曝」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明(2日、2日)兩天東北季風增強,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對此,氣象專家吳聖宇提醒,週二到週四(5日至7日)東北季風強度增強,北台灣白天高溫可能只剩下22至24度,夜晚清晨低溫也會降到20度以下,空曠地區甚至有可能降到16至18度間。此外,11月甚至到12月,還是有可能出現熱帶擾動比較活躍發展的情況。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氣象部經理吳聖宇今早發文指出,「週末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局部有雨,夜晚清晨溫度較涼」強颱康芮襲台後,這個週末假期(2日至3日)恢復到典型的東北季風天氣型態,由於東北季風夾帶的水氣並不多,因此預估帶來的降雨有限,預報資料來看只有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東北角、宜蘭、花東沿岸局部區域會有些短暫陣雨機會,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是多雲或晴的天氣,雖然天氣良好適合出遊,但是因為颱風過後許多區域仍有潛在的危險性,海邊的風浪也還是很大,建議還是暫時先不要前往會比較安全。溫度方面,吳聖宇說明,東北季風帶來較涼的空氣,週末期間在北部、東北部以及花蓮一帶的溫度較為偏涼,白天高溫24至27度,中部、南部以及台東地區還是較為偏暖,白天高溫仍有機會超過30度或以上,南北之間有溫度上的差距,南來北往的朋友可能要留意一下。夜晚清晨則是在中北部、東北部、花東縱谷內空曠地區溫度會比較偏低,吳聖宇提醒,可能有20度上下的低溫出現機會,雖然感受上還不到冷,但是這個溫度已經算是有涼意了。南部空曠地區的低溫也有機會降到20至22度左右,預期在中南部、台東一帶的日夜溫差變化會比較大,早出晚歸的朋友要多加注意穿著,以免著涼感冒。吳聖宇續稱,展望到下週,目前來看東北季風仍將持續影響台灣,可能要持續影響下週一整個禮拜的天氣,其中週二到週四(5日至7日)這幾天東北季風的強度會比較強一些,預期迎風面的大台北、基隆北海岸、東北角、宜蘭到花東一帶下週將持續會有短暫陣雨,其中季風較強的時候局部單點的降雨會比較多,不過整體來看水氣並沒有很明顯,因此降雨量應該都不至於會太大,迎風面以外其他地方的天氣就比較穩定,大致以多雲或晴為主。溫度方面,吳聖宇特別提醒,下週北台灣的溫度將會持續偏涼,尤其週二到週四季風較強的時候,溫度會更低一點,白天高溫可能只剩下22至24度,夜晚清晨低溫也會降到20度以下,空曠地區甚至有可能降到16至18度間,感受上應該會頗有涼意。中南部的溫度也會較為下降,不過大致仍是日夜溫差較大的型態,白天高溫大約28至30度,夜晚清晨空曠地區低溫也有可能降到20度或以下,早出晚歸的朋友務必要多加留意。至於南邊的熱帶擾動部分,吳聖宇分析,下週在菲律賓以東的低緯度洋面預期仍可能有擾動發展,並且靠近菲律賓一帶的機會,不過預報比較分歧,因此實際情況還要觀察,是否影響台灣也都還言之過早。今年因為逐漸轉為反聖嬰現象海溫的關係,南海、菲律賓一帶的洋面海溫偏暖,因此吳聖宇預期,11月甚至到12月都還是有可能出現熱帶擾動比較活躍發展的情況。其實西北太平洋到南海這個區域一年四季都會有擾動或颱風發生,只是如果海溫偏高,擾動發展比較活躍,尤其是活躍區域可能比較接近台灣南邊海域的話,就要留意是不是對台灣天氣會有影響,即使擾動本身沒有很靠近台灣,也要留意會不會跟東北季風產生交互作用的異常降雨現象。針對颱風,前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也分析,氣候平均而言,11、12月西北太平洋還有3個颱風生成,若模式未來有颱風生成的模擬也「不用意外」。不過,此時東亞陸塊已經變冷,所以颱風靠近時就會快速減弱,不然就是在洋面上早早迴轉,或偏南通過菲律賓,因此侵台的機率統計上僅為0.1%。吳德榮也補充,這時生成的颱風侵台機率雖然很低,但對天氣有間接影響的機率還是高的,這也是為何仍需密切關注熱帶擾動的活動。
2波東北季風襲台氣溫明顯下降 北部下周恐現「1字頭低溫」
今(2)日由於受東北季風增強影響的關係,全台各地區氣溫及降雨情況呈現明顯差異。在桃園以北、宜蘭地區及恆春半島等迎風面地區出現局部短暫雨,花東地區則有零星降雨。新竹以南地區以及離島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區則是多雲到晴的天氣型態。而下周由於2波東北季風襲台的關係,下周北部恐會出現突破20度以下的「1字頭低溫」。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氣象署預報員曾昭誠受訪時表示,目前各地區溫度變化明顯,桃園以北及宜蘭地區天氣較為涼爽,其他地區則在清晨及夜晚時分感受到涼意。白天最高溫方面,北部、宜蘭及花蓮約在攝氏25至27度之間,中南部及台東則可達30至31度。至於最低溫度,中部以北及宜蘭約在22至23度,其他地區則維持在24至25度左右。而由於4日將迎來新一波東北季風增強。根據中央氣象署預報顯示,4日至7日這段期間,北部及東北部地區天氣轉涼,其他地區早晚也會感受到涼意。各地區的溫度預測為北部和宜蘭19至27度、花蓮在21至28度之間,中南部及台東則在20至31度範圍內。離島地區方面,澎湖溫度在22至26度之間,金門約19至27度,馬祖則在18至23度之間。另外,氣象署也提醒,由於近日持續降雨,民眾前往山區活動時需特別留意土石崩坍等危險情況。在未來幾天的天氣型態中,北部及東北部地區仍有局部短暫雨,東部及東南部地區則有零星降雨,其他地區以多雲到晴為主,午後中南部山區可能出現零星短暫陣雨。而FB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表示,2日、36日的天氣會由東北季風主宰。臺灣2日轉為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北部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它地區早晚亦涼;桃園以北、宜蘭氣溫在攝氏21至26度,花東攝氏22至30度,中南部氣溫則在攝氏22至32度之間。至於降雨部份,迎風面的北部、東北部、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雨,雨勢相當零星且微弱,其它地區則維持為多雲到晴天氣;午後,中南部山區仍有局部短暫陣雨發生的機會。而氣象專家吳德榮今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2日宜蘭、花蓮有微弱回波、伴隨局部降雨(右圖)。各地氣溫略降,截至5:43各地區平地最低氣溫約在19至22度:北部(新北石碇區)18.8度中部(雲林虎尾鎮)20.9度南部(高雄杉林區)20.9度東部(花蓮壽豐鄉)21.7度而根據最新(1日20點)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週末(2、3日)「康芮」已變性、遠離;各地天氣好轉,迎風面仍有殘餘水氣,北海岸、東半部多雲、偶有一些局部、零星降雨的機率,其他地區晴時多雲。北台稍涼、中南部白天微熱、早晚偏涼。各地區氣溫為:北部19至27度中部21至31度南部21至33度東部22至33度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下週一(4日)晚起至下週五(8日)另一波東北季風影響,下週二(5日)大台北、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下週三至五(6至8日)略轉乾,北海岸、東半部多雲、偶有一些局部、零星降雨的機率;背風面都是晴朗穩定的天氣。下週二起氣溫逐日略降,北台稍涼、中南部白天微熱、早晚涼。氣候平均而言,11、12月西北太平洋還有3個颱風生成,但是此時東亞陸塊已變冷,颱風在靠近時會快速減弱,否則在洋面上即早早迴轉,或偏南通過菲律賓,侵台的機率統計上約為0.1%。若模式未來有颱風生成的模擬,不用意外!其侵台機率雖然很低,但對天氣有間接影響的、機率就比較高了,這也是為何仍需對熱帶擾動的活動,繼續觀察的原因。
今年第20號颱風最快今生成 專家示警:對台有影響
今(20日)白天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基隆北海岸、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氣象專家也提醒,下週西北太平洋有颱風形成機會,目前在菲律賓東方海面有大範圍熱帶擾動發展,週日到週一確實有機會發展為熱帶性低氣壓,但預報路徑相當分歧。氣象署指出,今日清晨東北季風持續增強,清晨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台灣東北部、東部及大台北地區降雨較廣而明顯,有短延時強降雨,並有局部短延時大雨或豪雨發生,北部、東南部地區也有局部短暫陣雨,白天起東北季風持續影響,但水氣有稍減的趨勢,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地區轉為有局部短暫雨,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氣象粉專「天氣風險公司」表示,今天受東北季風影響,各地的天氣狀況不一。北部東北部將會感受到秋季的涼意。新竹以北高溫預計會降至攝氏24到25度之間。由於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這些地區的雲量會明顯增加,北海岸與東北角局部陣雨。宜蘭山區可能會有較強的降雨。粉專說明,今日中部地區天氣相對穩定。早上會有些許雲量,但大部分時間陽光露臉。高溫預計會在28至32度之間,適合戶外活動。南部地區,今天的天氣也相對穩定。雖然早晚氣溫稍涼,但白天高溫依然會達到31至32度。北花蓮天氣較不穩定,容易有陣雨,高溫降到29度左右,南花蓮到台東天氣還不錯,陽光露顯,高溫仍有30至31度。至於明天的天氣,粉專提到,明天東北季風減弱,只剩宜花地區有短暫陣雨,其他各地陽光露臉氣溫上升,北部東北部高溫會回升到27至29度左右。中南部與東南部高溫31至32度。但到了週二下半天,下波東北季風又增強,北部東北部又將轉為陰有雨的天氣,週三北部東北部氣溫轉涼,並持續到週末。中南部與東南部影響不大,都是晴時多雲,白天悶熱的穩定天氣。今年第20號颱風「潭美」何時生成?粉專表示,數值預報模式一直顯示下週西北太平洋有颱風形成機會,目前在菲律賓東方海面有大範圍熱帶擾動發展,週日到週一確實有機會發展為熱帶性低氣壓,但預報路徑相當分歧。主要原因是中高層太平洋高壓的強度,如果高壓強一點,就會引導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往呂宋島到南海方向移動,如果高壓明顯減弱,則可能由台灣東方海面北上。未來幾天還要持續觀察,但至少週三前對我們都還不會有影響。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表示,根據今晨歐洲ECMWF及美國NCEP最新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在關島附近的96W,最快在今、明2日,就會發展成熱帶性低氣壓,隨後並有繼續再增強為颱風的趨勢;強度最少在中度颱風或以上,結構相當紮實,屬中型到大型的颱風。從歐洲ECMWF系集模式對熱帶擾動路徑模擬預報來看,結果相當發散,但部分成員已經有修正朝台灣來的變化趨勢;美國NCEP則維持朝西,經過菲島呂宋附近,到南海海域,「不管怎麼走,評估對台灣都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需特別注意」。氣象專家吳德榮則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的「洩天機教室」專欄表示 ,北太平洋未來10天、大約有2個熱帶擾動發展,因為有中緯度與熱帶大氣的交互作用,比夏季複雜,故各模式模擬的行徑,不但有差異、且不斷大幅調整。吳德榮說明,根據歐洲(ECMWF)模式25日20時模擬圖已大幅調整前進至呂宋島東北角,未來轉向台灣東部近海,直接闖進警報區。美國(GFS)模式25日20時模擬圖則調整為、已通過呂宋島北部,未來向南海前進。歐洲模式模擬、有侵台疑慮;美國模式模擬則有「秋颱共伴效應」,不過各國模式持續大幅調整中,下定論還太早,應密切觀察。
鋒面+東北季風增強!這地區慎防強降雨 專家:下週小心共伴效應
今(19日)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轉涼,高溫約有2到3度的降幅,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提醒,「現於關島附近的94W,有繼續發展成熱帶性低氣壓,甚至成為颱風的趨勢」,要小心共伴效應。氣象署指出,隨著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增強,未來幾天台灣北部及東北部地區將迎來降溫及降雨天氣。氣象預報顯示,19日至20日清晨,北部及東北部天氣將轉涼,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地區及東北部有短暫陣雨,局部地區甚至可能出現短延時強降雨和大雨。而其他地區則以多雲到晴為主,午後山區有零星短暫雷陣雨。氣象署表示,20日白天,受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將持續涼爽天氣,預計21日東北季風減弱後,這些地區的氣溫將稍微回升。但從20日白天至22日,基隆北海岸、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地區仍有局部短暫雨,東部及東南部也將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則以多雲到晴的天氣為主,午後山區可能會有零星短暫陣雨。氣象署提醒,23日東北季風將再次增強,北部及東北部地區氣溫下降,並伴隨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仍維持多雲到晴的天氣,午後南部及中部山區有機會出現零星短暫陣雨;24日與25日,東北季風持續影響,並加上低壓帶接近,北部及東北部天氣將持續涼爽,其他地區也會在早晚感受到涼意,並伴隨局部短暫陣雨。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表示,從氣象學的定義來看,秋颱指的是每年9至11月間,當有颱風路徑從台灣南邊的巴士海峽由東向西運動,或是從南海北上時,它的外圍環流與環境東北季風在臺灣東北外海附近產生合流,隨後再循環境流場移入臺灣陸地,並造成北部或東北部顯著的降雨現象,此類形成共伴效應的颱風,才叫做「秋颱」;若否,頂多只能稱之為「秋天的颱風」。林得恩說明,1987年10月的琳恩、2000年11月的象神,以及2022年10月的尼莎颱風等,都是秋颱的例子。現於關島附近的94W,有繼續發展成熱帶性低氣壓,甚至成為颱風的趨勢,「以今晨歐洲ECMWF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向西運動,經菲島陸地後,進入南海,也是未來運動路徑的可能選項之一;此類的路徑,較易與環境東北季風在台灣東北外海附近產生共伴效應,需特別注意」。氣象專家吳德榮今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根據最新(18日20時)各國模式顯示,西北太平洋未來10天、大致有2或3個熱帶擾動發展,但各模式模擬的行徑,不但有差異、且不斷大幅調整。美國(GFS)模式25日20時模擬圖則調整為、在呂宋島東北方近海,未來通過巴士海峽,向廣東海面前進。歐洲模式模擬、擾動距離冷空氣較遠,「秋颱共伴效應」較弱;美國模式模擬則相對較近,「共伴效應」較強。不過各國模式持續調整中,下定論還太早,應密切觀察。
秋颱大爆發?下周恐有2熱帶擾動生成 專家示警「共伴效應」產生
今(18日)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僅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東北部、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各地山區亦有零星短暫雷陣雨。氣象專家吳德榮也提醒,西北太平洋大致有2或3個熱帶擾動發展,其位置、強度差異很大,雖無警報條件、但可能有「秋颱共伴效應」產生,需密切觀察。氣象署指出,今天水氣偏少,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東北部、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偶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雷陣雨侷限在各地山區並且較為零星;夜晚清晨各地低溫約24、25度,白天台灣各地及金門高溫30到33度,澎湖及馬祖27至29度,感受舒適微熱。氣象專家吳德榮於「洩天機教室」發文表示,根據最新(17日20時)各國模式模擬顯示,西北太平洋大致有2或3個熱帶擾動發展,其位置、強度差異很大。25日20時歐洲(ECMWF)模式模擬的距離,雖無警報條件、但有「秋颱共伴效應」產生、美國(GFS)模式則在台灣東側北上、無「共伴效應」;各國模式持續調整中,需密切觀察。氣象專家林得恩則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以「秋颱,大爆發!」為題發文,林得恩說明,10月下旬,菲島東部外海熱帶擾動訊號愈來愈清楚,周遭環境除攝氏31度的高海溫外,還有附近海域的垂直風切小及高海水熱焓量等有利條件加持,評估應該至少還會有1至2個熱帶擾動生成,並有極高機會再增強為「強度都不弱」的颱風(至少為中度颱風或以上)。林得恩提醒,根據今晨美國NCEP最新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要留意菲島東部外海的這顆熱帶擾動未來的發展趨勢,評估對台灣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不過由於時間尚久,不確定性大,仍需持續追蹤監測觀察。至於10月中下旬過後還有無颱風可能性?根據《壹蘋新聞網》的報導,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張承傳表示,下週菲律賓東方遠海有熱帶系統發展機率,不過張承傳也解釋,由於目前預期較早,強度、路徑、中心位置等條件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要再持續觀察。
今晴到多雲!這日東北季風再增強 恐又有颱風生成
今(13日)天環境偏東風,台灣各地為晴到多雲的天氣,氣象署表示,僅東北部地區可能出現局部短暫陣雨。氣象專家林得恩提醒,20日前後在關島附近又有熱帶擾動生成的訊號。氣象署指出,今天環境偏東風,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為晴到多雲,僅宜蘭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花東地區及馬祖偶有零星飄雨,午後南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下午外出請注意天氣的變化。至於溫度方面,氣象署表示,今日夜晚清晨各地及澎金馬低溫約22至25度,白天高溫馬祖約25度,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可以來到28至32度,感受較為溫暖舒適。氣象署也提到,今日、明日各地大多為晴到多雲,僅東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部、東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雨,午後南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13日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氣象署說明,15日至18日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南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15日大台北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雨。19日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天氣稍轉涼,北部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氣象專家林得恩則在臉書粉專表示,今年颱風生成的總數,迄今共計19個,與日本JMA所統計每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平均約有25個颱風生成相較,數量明顯偏少,其中目前也只有凱米及山陀兒颱風侵襲台灣,「根據歐洲EC-AIFS今晨最新數值模擬結果顯示,10月20日前後,在關島附近又有熱帶擾動生成的訊號,隨後並有繼續再發展成颱風的趨勢」。林得恩提醒,該熱帶擾動在環境駛流場的導引下,由東向西走的機會大,10月23日前後,就會很靠近菲律賓的呂宋島。不過由於時間尚久,不確定性大,仍有變化,需繼續追蹤觀察。
明起變天東北季風增強 10月又有新颱風生成?最新預測曝
今(6日)台灣東半部、大台北地區及馬祖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為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中南部地區並有局部較大雨勢出現的機率。氣象署預報,今(6日)天氣大致穩定,東半部地區及馬祖偶有的局部短暫陣雨,大台北地區則有零星短暫陣雨機率,中午過後主要在桃園以南近山區及南部地區,有局部午後短暫雷陣雨,並有局部較大雨勢出現的機率;氣溫方面,各地氣溫舒適溫暖,低溫普遍約24、25度,而高溫為30至32度。氣象署指出,7日東北季風增強,8日至12日基本受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氣溫稍下降,7日、8日水氣較多,迎風面北部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中北部及東北部降雨較為明顯,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而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中南部地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9日至12日水氣稍減,迎風面降雨範圍縮減至桃園以北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山區及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10月份又有新颱風生成?林德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答案是,有的,但是數量會明顯少許多,且直接侵襲台灣的機會相對是小的;根據今晨美國NCEP及歐洲ECMWF最新數值模擬結果顯示,就在9日前後,西北太平洋海域會有新的颱風(99W)生成,但是,是將朝日本東南方外海前進,對台灣並無影響。林德恩指出,統計1958至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10月份發生颱風總個數共計為249個,佔全年總數的14.6%,是僅次於7、8、9月颱風肇生次數的月份;要提醒注意的是,每年9至11月侵襲台灣的秋颱,外圍環流的暖空氣和東北季風的冷空氣合流,常會在東北部外海產生所謂的共伴效應,易在迎風面的東北部(或北部)降下豪大雨,2022年10月16日的尼莎颱風與東北季風所產生的共伴效應,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西北太平洋9月「生成8颱」多於氣候平均值 10月還有3.5個
中央氣象署昨(30日)發布「季長期天氣展望」,預估未來1季台灣氣溫正常至偏暖為主,西北太平洋在10月仍有颱風生成及侵臺的可能,氣候上颱風生成平均數為3.5個,侵臺平均數為0.3個。而回顧9月,西北太平洋有8個颱風生成,多於氣候平均值的5.1個。氣象署昨透過臉書粉專「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發文公布「季長期天氣展望」,氣候上而言,10月至12月為臺灣秋末冬初,進入東北季風型的氣候,天氣轉涼。10月至12月北太平洋西部海域仍有颱風生成的機會,平均10月和11月分別有3.5個和2.2個颱風形成,12月仍有1.0個颱風形成。另回顧今年9月,西北太平洋有8個颱風生成,多於氣候平均值的5.1個。粉專續稱,而中南部將進入氣候上的枯水期,降雨機會逐漸減少。未來一季臺灣氣溫預報以正常至偏暖為主;雨量預報10月為正常至偏多,11、12月為正常至偏少。粉專補充,根據目前熱帶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顯示,熱帶東太平洋冷海溫距平稍微增強且向赤道中太平洋延伸,模式預測熱帶中東太平洋的冷海溫距平持續增加,反聖嬰有機會於冬季發展,但模式間分岐較大,「本署將持續關注。」氣象署指出,強烈颱風山陀兒今(1日)7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0.7度,東經119.7度,即在鵝鑾鼻的西南方約180公里之處。今、明兩天第18號颱風及其外圍環流影響,今日臺灣東部、東南部、南部地區及澎湖、馬祖有陣雨或雷雨,東北部地區、金門及中部、大臺北山區有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東半部地區、恆春半島及高雄、屏東、新北山區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尤其東南部山區有局部大豪雨發生的機率。
山陀兒颱風周日升級中颱 氣象局預計上午發布海警
山陀兒颱風於28日生成並持續增強中。中央氣象署預估29日將增強為中度颱風,並預計最快29日上午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後續也不排除發布陸上颱風警報的可能性。目前山陀兒預計朝台灣東邊近海移動,10月1日、10月2日對台灣的影響最為明顯。其暴風半徑可達250公里,範圍廣大,不排除東部地區、恆春半島匯率先受到暴風圈影響。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指出,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劉沛滕表示,山陀兒颱風於28日8點在距離台灣鵝鑾鼻東南方620公里的海面上生成,目前以較慢的速度向西北北西移動。同時,中央氣象署也觀測到山陀兒颱風有增強的跡象,預計29日會增強為中度颱風。山陀兒將於30日朝台灣東邊近海靠近,開始對台灣造成影響,東半部地區將出現明顯降雨。10月1日、10月2日是影響最明顯的時段。劉沛滕也提到,目前西北太平洋上有2個颱風活動中,一個是距離台灣較遠的燕子颱風,位於台灣東方2400公里的海面上,對台灣沒有影響;另一個則是山陀兒颱風,距離台灣東南方620公里,移動速度較慢,接下來將向西北轉北北西方向接近台灣近海。但山陀兒的路徑仍有不確定性,這也會直接影響10月1日、10月2日台灣的降雨趨勢與雨勢大小。報導中也提到,山陀兒的暴風圈預計在30日逐漸接近台灣東半部和南部陸地,暴風圈有機會觸及台灣陸地。如果颱風從台灣東部近海通過,山陀兒的暴風圈相當大,影響的陸地範圍不小。預計72小時後(下週二),暴風半徑將達到250公里,台灣許多陸地都會受到暴風圈影響,東半部地區或恆春半島可能是首波受到暴風圈影響的地區。降雨趨勢方面,30日在東半部、大台北地區將有明顯風雨,可能出現大雨或豪雨。10月1日、10月2日是影響最顯著時期,全台各地都可能有局部大雨或豪雨,北部、宜蘭、中部山區可能出現豪雨。10月3日,颱風將移動到台灣北邊,外圍環流轉為偏西北風、北風,北部的雨勢會較大,中部以北和東半部也會有降雨,但雨勢將趨於緩和。颱風遠離後,受北方東北風影響,下週四、五的低溫可能明顯下降,約降至22到24度。劉沛滕強調,無論颱風是否登陸,台灣都將面臨相當可觀的雨量,風雨強度也會較大。關於是否會出現共伴效應,劉沛滕表示,由於颱風環流較大且逆時針旋轉,加上北邊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颱風北側可能出現兩個風向輻合的情況,容易在東北季風影響期間形成共伴效應。但是否影響台灣,還要視颱風路徑而定。
颱風「大角度北轉」撲台機率高! 氣象粉專:這2區強風大雨躲不掉
目前在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性低氣壓TD22,預計最快將在27日生成為今年第17號颱風「燕子」(JEBI)或第18號颱風「山陀兒」(KRATHON),TD22在28、29日會先向西南方移動,接著「V字迴轉」逼近台灣,且預期接近台灣時有可能成為中度颱風,到了10月1日至2日影響最大,放颱風假機率大幅增加。對此,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強調,無論颱風怎麼走,北部、宜花東的強風及大雨肯定躲不掉。《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指,位於台灣東南方的熱帶低壓即將成為17燕子或18山陀兒颱風,未來2天會先往西南移動,之後才會大角度北轉,加上颱風環流結構調整,以及北上過程中導引氣流偏弱,導致路徑變數非常高,還有大幅修正的空間(往西修正、更靠近台灣的機率偏高甚至登陸)。《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提醒,無論怎麼走,北部、宜花東的強風及大雨躲不掉,暴風圈籠罩機率很高,中部、南部及南台東的狀況則須視颱風路徑及距離而定,「再觀察兩天左右就會更加明朗了,到時候再來評估影響程度會更有參考價值哦!」據《壹蘋新聞網》報導,中央氣象署則表示TD22最快28日清晨升級為颱風,且28、29日還會持續增強,預期接近台灣時有可能成為中度颱風,生成後會先往菲律賓東方海面移動,接著於30日「V字迴轉」逼近台灣。
山陀兒今晚生成!強度至少中颱以上 暴風圈掃台機率曝
中央氣象署今(27日)指出,西北太平洋目前有2個熱帶性低氣壓,分別為TD21及TD22。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也說明,TD21預估在今晚就會增強為颱風,搶先名字為燕子,但隨後很快就會減弱;而TD22則在明日(28日)清晨前後,也會增強為颱風,名字叫山陀兒,「這個颱風對我臺灣是會有影響的。」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燕子名字被搶,山陀兒逼近臺灣!」目前,在西北太平洋有2個熱帶性低氣壓,分別為TD21及TD22。TD21預估在今晚就會增強為颱風,搶先名字為燕子,但隨後很快就會減弱;而TD22則在明日清晨前後,也會增強為颱風,名字叫山陀兒,這個颱風對我臺灣是會有影響的。林得恩續稱,山陀兒颱風由於生長環境條件相當優渥,附近海域海溫在攝氏30至31度,加上垂直風切微弱,以及高層強輻散區的助攻,評估未來強度至少在中度颱風以上,7級暴風圈半徑至少也在150公里或以上。由於,位置距離臺灣非常近,一旦發展成颱,有發布海上颱風警報的機會。至於未來運動路徑,林得恩解釋,由於環境導引的駛流場並不明確,使得準山陀兒的速度相當緩慢,也延長了對我們造成影響的時間。9月29日之後,向北分量增加,會一路朝著臺灣東部海面前進。由於接近期間,與東北風所造成的氣壓梯度快速增大,臺灣北部、東北部、東部及西部地區沿海近岸浪湧增高,各地瞬間強陣風也會相當明顯,要特別注意預先防範,「預估風雨最為顯著會落在9月30日至10月2日;要到10月3日以後,颱風才會逐漸遠離。」對此,中央氣象署預報員黃恩鴻也表示,位在台灣東面的熱帶低壓TD22,預估最快今晚會增強為颱風,未來路徑會先朝菲律賓移動,在週日時180度大迴轉回到台灣東部海面北上前進,下週一至週三(9月30日至10月2日)影響台灣最大,預估強度為中度颱風、暴風圈掃到台灣機率很高。
上海魔都結界傳說破滅 三天兩颱風登陸慘淹水
澎湃新聞20日報導,過去75年來,上海只迎來11個颱風,因此有「魔都結界」之稱,然而,其中有7個颱風,係發生在最近10年內,特別是熱帶風暴級颱風葡萄桑,19日21時45分在上海市奉賢區沿海二次登陸,帶來強降雨淹水;距離上一場登陸上海的強颱貝碧佳,僅過了3日,上海魔都結界傳說幾乎破滅。上海市防汛指揮部稱,截至20日上午,全市平均雨量為73.28公釐,最大小時雨量是浦東泥城公園氣象觀測站116公釐,浦東泥城和奉賢四團兩個測站6小時累計雨量超過300公釐,分別打破浦東和奉賢歷史記錄。暴雨後部分路段積水嚴重,黃浦江超過警戒水位。接連襲向上海的颱風,宣告「魔都結界」已不存在。中國氣象熱帶氣旋數據中心統計,1949年以來75年間,上海曾受到11個颱風襲擊,其中,有7個發生在近10年內。上海市氣象局服務長鄔銳表示,「魔都結界」說法缺乏科學依據,不過確有一些客觀因素, 使得颱風很少在上海登陸,其中有一條是「從上海的地理位置來看,上海是處於北和南之間的一個點,一般來說,颱風在上海以南都會轉向或者直接登陸。」據中國氣象局資料,颱風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副高)影響,有的沿著副高西行,有的在副高的轉角處轉彎而北上。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武亮說:「副高就相當於一堵牆,如果堵在上海附近,從南邊海上來的颱風,就會沿著副高的南側,一路向西運動影響上海,這種情況下颱風很難在海上穿過副高向北走。」在正常情況下,副高在 7、8月底移至最北,位於北緯30-35度的範圍內,這恰好將處在北緯31度附近的上海囊括在內。然而,隨著全球變暖加劇,颱風正向北移。上海市氣象局發表一篇科普文章指出,統計數據表明,1979-2018 年,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整體活動範圍每10年向北移動約78±31公里,不僅颱風的平均生成位置北移,颱風達到生命周期中最強強度的平均位置也明顯北移。據中國氣象熱帶氣旋數據中心統計,從1954年至2023年,全中國每10年的颱風數量均無明顯變化,但上海、山東、遼寧這三個長江口及以北地區,最近10年(2014-2023年)一共被颱風登陸11次,而此前數量最多的10年(1964-1973 年),颱風才登陸了5次。值得一提是,在颱風北移之餘,登陸中國大陸的超強颱風也在增加。歷史數據顯示,在中國登陸的熱帶氣旋中,超強颱風占比呈波動上升,其中,1974年-1973年、2004年-2013年和2014 年-2023年這三個10年的超強颱風占比超過 1.5%。最近10年,超強颱風的占比驟升至 5.31%,較前一個10年增長 3.57%。
為何今年登「陸」颱風特別多?專家給解答
中國天氣網微信公號18日報導,中秋假期結束,開工第一天,發現颱風「排班表」上又要多一個颱風了,11、13、14、15、16,都已經排到16號颱風了。細數近期登「陸」颱風:11號颱風摩羯重創華南後,繼續強勢橫掃中南半島,之後拖著殘留環流進入印度洋,又重新積蓄能量,並深入印度北部,將製造一波暴雨、大暴雨。13號颱風貝碧佳深入內陸後,給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山東西南部製造同期少見的大暴雨,其中安徽蕭縣和淮北降水量超300毫米,為當地觀測史上最晚的特大暴雨。18日貝碧佳減弱後的熱帶低壓的中心基本在河南省境內轉圈,等到19日影響基本也就結束了。今年登「陸」颱風為什麼這麼多?(圖/中國天氣網)14號颱風葡萄桑是急性子,眼看貝碧佳不行了,正快馬加鞭地直奔浙江而來。17到18日,葡萄桑一路飛奔,17日08時到18日11時,27小時直線距離大約1110公里(41.1公里/小時),考慮路徑並非直線,移速只會更快。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信欣表示,1949年以來西北太平洋跑得最快的颱風是1986年的南施Nancy颱風,生命史平均移速38.28公里/小時。葡萄桑登陸後移速會放慢,最終能否成為跑得最快的颱風,有待觀察。葡萄桑強度雖不算強,登陸時可能是熱帶風暴或強熱帶風暴級,但要注意葡萄桑的降雨影響將大過風的影響。因為葡萄桑登陸後將遭遇南下冷空氣,二者「碰撞」結合將會激發更強降雨。預計受葡萄桑影響,19-20日,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東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15號颱風蘇力現在還是個熱帶低壓,18日夜間到19日凌晨可能就會加強為熱帶風暴,拿到颱風「戶口」。目前來看,雖然不會登陸中國,但將從海南南側海域經過,預計19日晚上到20日,華南沿海、海南島等地有中到大雨,海南島東部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16號颱風西馬隆也不遠了。9月下旬,西北太平洋還可能生成1個颱風,隨著副高斷裂東退,將引導未來這個颱風北上與南下冷空氣對峙,預計未來將影響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浙閩粵等地沿海可能遭遇連續強降雨,後期保持關注。為什麼最近颱風這麼多?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信欣解釋,常年平均來看,9月本就是颱風活躍季,生成的颱風數量僅次於8月,為全年第二多的月分。其次,近期因為副熱帶高壓形狀、位置也是利於颱風形成。副熱帶高壓邊緣如同刀把形狀,當西南季風氣流推進上來後,受副熱帶高壓阻擋,如同遇到牆,氣流就會被迫拐彎,呈現逆時針轉,這樣就容易「搓出」低壓渦旋,在高海溫有利條件下,發展成颱風,並且在北側副高引導下,向中國大陸而去。
冬天反聖嬰發生機率衝最高峰 專家:颱風生成位置較靠台灣
中央氣象署表示,南海的熱帶性低氣壓18日可能會變成第15號輕度颱風「蘇力」,朝中南半島前進。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以也說,「今冬,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而如果颱風生成,位置也會較靠近台灣。林得恩在《林老師氣象站》發文,「今冬,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9月最新研究指出,根據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反聖嬰現象愈來愈加顯著,預測評估在今年9月之後,形成的機率將再躍升超過70%,且影響時間將延長到明年2月;9月之後,一路居高不下,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發生的可能性將達最高值,形成的機率將再躍升超過80%。」至於反聖嬰對台灣的影響,林得恩解釋,「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肇生時,當年臺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冬天到隔年春季氣溫(約6成左右)會比較低。另一方面,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今年統計迄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所生成的颱風,共計14個,仍低於同期統計平均值的18.5個;但一旦生成後,位置通常都會比較靠近臺灣。」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最新模式模擬顯示,週五至下週二(20至24日)南方水氣北抬,大氣很不穩定,愈來愈多雨。週五、六白天偏熱,南台灣有局部陣雨或雷雨,西半部午後有大雷雨發生的機率;週日至下週二各地有局部陣雨或雷雨,有局部大雷雨發生的機率,皆應慎防雷擊、強風及瞬間強降雨。
又來!葡萄桑颱風周四最靠近台灣 蘇力颱風預計「明日生成」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近期可說是熱帶氣旋活動頻繁,根據日本氣象廳的最新資料,位於菲律賓東方外海的熱帶擾動已於今日上午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中央氣象署預測,這個系統有可能在明天發展成為今年第15號颱風「蘇力」。而於15日晚間生成的葡萄桑颱風,預計周四會最靠近台灣。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氣象署預報員黃恩鴻表示,雖然熱帶性低氣壓TD17預計會向西朝南海移動,但由於距離台灣較遠,預計不會對台灣天氣造成直接影響。但在未來一週內,菲律賓東方海面到南海地區仍可能出現新的熱帶擾動,需要持續觀察。至於15日晚間生成的葡萄桑颱風,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在其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表示,葡萄桑颱風的路徑預測較為一致,預計將於18日晚間通過沖繩那霸,20日登陸中國華中地區,而且這個路徑與之前的貝碧佳颱風極為相似。林得恩表示,葡萄桑颱風的強度預計維持在輕度颱風級別,最大7級暴風圈半徑約100公里或以下,屬於一個「小而美、有速度又有方向」的9月颱風。林得恩也提到,雖然目前評估葡萄桑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但如果路徑再往南偏200至300公里,或暴風圈半徑擴大至150公里以上,可能會接觸到台灣北部外海,達到發布海上颱風警報的標準。而根據中央氣象署的資料顯示,截至今晨2時,葡萄桑颱風位於鵝鑾鼻東南東方2650公里的海面上。儘管其未來路徑和動向仍存在不確定性,但氣象部門將持續密切關注其發展。
貝碧佳颱風最新路徑曝光!「這兩日」對台灣影響最大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年第13號輕度颱風「貝碧佳」(Bebinca)於昨(10)日晚間生成,預測向西北朝琉球前進,依路徑顯示,15日有可能來到台灣北部、東海附近,侵台機率低。週末,台灣東側有水氣移入,會帶來不穩定的天氣,午後容易出現局部短暫陣雨。中央氣象署昨日晚間宣布,位在關島附近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TD14,昨晚8點已發展為今年第13號颱風「貝碧佳」,預測未來往西北轉西北西朝琉球南方海域移動。今日凌晨2點氣象署更新貝碧佳資訊,中心位置在北緯 13.2 度,東經 144.0 度,以每小時27公里速度,向西北進行。氣象署指出,未來一周台灣仍處於低壓帶內,雲量較多且易降雨,各地高溫普遍在32度左右。14至17日受低壓帶影響,水氣多,天氣不穩定;周末吹東北風,迎風面的北東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午後亦有短暫雷陣雨。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目前,在西北太平洋海域上,共有1個熱帶性低氣壓TD14及1個颱風貝碧佳。TD14,今日仍有增強為颱風的機會,不過,就算是強度增強為颱風,也是個短命颱,很快就會再減弱。因為,中心就快登陸中國大陸華中的浙江一帶;對我臺灣已無影響。」林得恩指出,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含蘭嶼、綠島)、恆春半島及馬祖先會有長浪發生的機會;迎風面的北部、東北部及東半部地區有間歇性強陣風及局部性短暫陣雨,其它地區則維持為多雲,午後局部地區仍有短暫雷陣雨機會。台灣風、浪最顯著的時間點為15、16日。林得恩評估貝碧佳15、16日最靠近台灣。(圖/林老師氣象站臉書)
貝碧佳颱風最快明生成「靠近台灣」時間點曝 氣象粉專揭侵台機率
中央氣象署指出,熱帶性低氣壓TD14今(10日)2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9.8度,東經147.6度,以每小時31公里速度,向西北進行。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指出,熱帶性低氣壓TD14最快明天(11日)就有機會增強為颱風,名字就叫貝碧佳,由澳門命名,是一種牛奶布丁,而貝碧佳靠近台灣的時間點則可能落在中秋節前夕。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有一種月餅,是『牛奶布丁』口味!」由於西北太平洋海溫高達攝氏30度或以上,垂直風切也相對微弱,加上海水熱焓量值又高等綜合有利環境條件下;原位於菲島東方外海的95W,評估最快在今天,就有機會再發展成熱帶性低氣壓,最快明天(9/11)更有機會再增強為颱風,名字就叫貝碧佳,「它由澳門命名,是一種牛奶布丁。」(圖/翻攝自Facebook/林老師氣象站)林得恩續稱,根據今晨日本JMA最新數值模式模擬路徑結果顯示,準貝碧佳颱風將循環境駛流場的導引下,向北轉西北方向前進,也就是非常靠近臺灣的方向,時間點可能落在中秋節前夕。而美國NCEP及歐洲ECMWF模擬路徑較為偏東,距離台灣位置較遠,「由於時間尚久,不確定性大,仍需持續追蹤守視監測。」氣象粉專《天氣風險WeatherRisk》分析師廖于霆今早也發文指出,「低氣壓影響,全台天氣不穩定」,今天低氣壓環流通過台灣北部海面,台灣各地的天氣受到它的影響,顯得較不穩定,北部地區全天有短暫陣雨,中南部山區午後有雷陣雨。這種情況預計會持續到明天,屆時低氣壓中心將進入大陸,台灣的降雨才會逐漸減少,但是各地山區仍有午後雷陣雨,「沒下雨的時候,天氣到還不錯,多雲時晴,可見陽光。」氣溫方面,廖于霆說明,由於雲量多且偶有陣雨,加上風速較大,今天中午的高溫將有所下降。北部地區的氣溫預計在31至33度之間,中南部和東半部則在32至34度,相較於前幾天的高溫,這樣的氣溫顯得舒適許多。廖于霆續稱,週四到週五(12日至13日)受偏東風影響,東半部整天有短暫雨,各地山區午後有雷陣雨,中午高溫會回升到34至35度,沒下雨的時間,日照還是比較強。雖然已經來到九月,但炎熱的天氣還是持續。至於颱風消息,廖于霆分析,未來1週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擾動仍然活躍,今天凌晨在台灣東南方3200公里海面上有新的熱帶性低氣壓形成,最快24小時內就會發展為颱風貝碧佳,大致往琉球海面移動,直接侵台機會不高,「但週末受颱風外圍水氣影響,仍會帶來不穩定的天氣,午後容易出現短時強降雨。因此,計劃前往山區或溪邊的朋友應特別留意天氣預報,評估是否適合出行。」廖于霆補充,下週數值模式持續預報有颱風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形成,且有接近台灣的趨勢,建議大家每天稍加關注即可,因為活在數值模式裡的颱風變數還很大,不確定性高。
低氣壓接近「各地天氣不穩定」!降雨下到禮拜三 下週成颱機率曝
低氣壓逐漸接近,各地天氣不穩定!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今(9日)也發文表示,「94W,今、明2日最靠近臺灣!」但成颱機率非常低,且風、浪的影響遠較降雨來的顯著,持續時間也不超過36小時。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稍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今、明2日,受低氣壓(94W,成颱機率非常非常低)接近及影響,環境風場轉為東北風,隨後再調整為北風到西北風,迎風面的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地區會有局部短暫陣雨機會。」林得恩續稱,苗栗以北及宜蘭、花蓮地區沿海空曠地區有較強陣風發生;桃園以北、東北部及東部地區近海近岸的風浪較大,籲請多加注意防範。「整體來看,94W對我們的影響,風、浪遠較降雨來的顯著;且影響持續時間不長,不超過36小時。」至於溫度部分,林得恩指出,由於本週雲量轉多,加上降雨機會增大,「所以極端高溫發生的機會也跟著會下降,各地高溫普遍在攝氏32至35度之間,沒有下雨時,體感悶熱,也請多多補充水分,避免中暑。」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廖于霆也指出,今天全台受到低氣壓逐漸接近影響,各地天氣不穩定,整天時晴時雨,中南部山區午後也有雷陣雨,局部地區雨勢較大,「雖然不下雨時艷陽高照,但請不要被騙了,外出請記得攜帶雨具,免得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淋成落湯雞。」廖于霆續稱,影響我們的低氣壓中心目前在琉球東南方海面,向西移動,預估週二(10日)離台最近,會從台灣北部海面通過,雖然這個系統比颱風弱得多,但他的環流帶來的對流胞還是會為全台帶來降雨,週一是全台有零星陣雨,週二則是北部降雨較明顯,要到週三(11日)低氣壓中心進入大陸,台灣降雨才會趨緩。氣溫方面,廖于霆說明,週一到週三因為各地雲量多、偶陣雨,且風速大,中午高溫下降,北部33至34度,中南部與東半部32至33度,相較上週動不動36至38度,可以說舒緩很多。到了週四(12日)以後,低氣壓遠離,受偏東風影響,北部高溫將會上升,可能還是會出現35至36度的高溫。廖于霆分析,目前在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擾動還是比較活躍,除了這2天有低氣壓影響外,週末也還有另一個低氣壓影響可能,雖然都不是颱風,但讓我們天氣較不穩定,容易發生短時較大雨勢。「提醒大家若要前往山區溪邊,一定要留意天氣預報,如有強降雨或午後雷陣雨發生機會,要仔細評估是否前往。另外,南部沿海有長浪發生,從事海上活動也要注意安全。」根據數值模式模擬,下週西北太平洋持續有颱風形成機會,但廖于霆表示,位置離台灣不會太遠,「不過這是7天以上預報,颱風是否真的形成,未來對台灣的影響如何,都還有很高的不確定性,這週要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