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擴張
」還不想停戰!普丁簽署增兵令 俄羅斯武裝部隊擴增17萬人
俄烏戰爭自2022年2月24日開戰至今已經來到第647天,再過不久即將準備進入2周年。不說時至今日依舊看不到雙方停戰的可能,現在甚至有消息指出,為了因應北約與烏克蘭方面的「威脅」,俄羅斯總統普丁再度簽署增兵令,允許俄羅斯武裝部隊的人數擴編17萬人之多。根據《Anadolu Ajansı》報導指出,根據克里姆林宮官方公告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丁已於1日簽署了一份法案,該法案讓俄羅斯武裝部隊的人數擴增至220萬9130人,其中包含132萬名士兵。相較於先前的法令規定,俄羅斯武裝部隊人數約為203萬9758人,其中有115萬0628名士兵,而這項法案讓士兵人數增加約16萬9372人,接近17萬人之多。簽署增兵擴增的法案,是代表俄羅斯又要進入另外一輪的徵兵嗎?為此,俄羅斯國防部也表示,法案只是讓部隊擁有人數上限的擴增,但目前並沒有計畫要大幅提高徵兵的數量。俄羅斯國防部表示「目前沒有動員的計畫,之所以會決定讓部隊人數上限擴增,主要是為了因應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與北約擴張的威脅」。
拜登與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通話 力促瑞典加入北約
美國總統拜登與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周一(29日)通電話。拜登向媒體透露雙方通話內容,除了祝賀對方在周日(28日)總統決選再次成功連任外,通話還談到包括艾爾多安重申希望向美國採購F-16戰機,以及美國希望瑞典能加入北約(NATO)等事宜。芬蘭與瑞典因應俄侵烏,放棄長期以來的軍事不結盟政策,在2022年5月申請加入北約,但加入北約需獲所有成員國批准。至今,土耳其和匈牙利尚未同意瑞典加入。北約7月將在立陶宛舉行領導人峰會,而讓瑞典加入北約是美國目前的首要任務之一。據《路透社》報導,拜登告訴記者,「我和艾爾多安談過。我祝賀了他,他想解決F-16戰機上的事宜,我告訴他,美國希望瑞典能加入(北約),所以讓我們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我們就能恢復彼此的關係。」當拜登被問及是否預計艾爾多安會就瑞典加入北約問題採取任何行動時,他說,「我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下周詳細討論這個問題。」另外,土耳其總統府在關於拜登和艾爾多安通話的聲明中表示,2位領導人同意在雙邊關係的各方面深化合作,這些合作在面對地區和全球挑戰時,變得愈來愈重要。土耳其欲從美國購買價值200億美元的F-16戰機和近80套現代化裝備,但美國會基於土耳其遲遲不願批准瑞典加入北約,以及對該國人權問題和敘利亞政策有意見,致使該軍售一直被擱置。在土耳其今年初批准芬蘭加入北約的幾天後,美國批准了一項價值2億5900萬美元的軍售案,包括為土耳其目前的F-16戰機機隊進行航空電子軟件升級。拜登政府一再否認軍售案與北約擴張存在「交換條件」的說法。據消息人士指出,美國此前曾告訴土耳其,如果土國不為瑞典入北約開綠燈,將很難讓美國會批准F-16戰機的交易。
俄烏開戰柱姐痛陳 台灣將未來全然託付「盟友」真萬無一失?
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戰局發展引發全球矚目,由於美國與北約盟國迄今堅持不出兵,俄軍已快速推進至烏國首都基輔,外媒研判基輔陷落只是時間早晚問題。戰火的慘烈,也讓也是「大國角力博奕棋子」的台灣民眾,感同身受,格外有感。對此,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表示,當台灣的政治人物任意撻伐「入侵者」、與同情「受害者」同時,也該負責任的進一步理解俄烏歷史,以及北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她說,俄烏之戰這一課,深刻而沉痛,但願台灣能從烏克蘭戰火當中,學習寶貴的教訓。洪秀柱指出,國際地緣政治學者曾提出「地緣政治三鐵律」,首先,沒有一個大國容許它週邊有敵對勢力的存在。第二,當大國必須在「本國重大利益」和「國際價值觀」之間做選擇時,他們必會選擇前者。第三,小國必須對週邊大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利益時時保持敏感。洪秀柱表示,俄烏衝突以及北約態度,就是上述三鐵律血淋淋見證,這兩天她看完俄羅斯總統普丁在21日的公開談話頗有感。當台灣政治人物任意撻伐「入侵者」、與同情「受害者」的同時,她呼籲,也應先負責任的進一步理解俄烏的歷史,以及北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洪秀柱指出,蘇聯解體以來,俄國受到的國際制裁屢見不鮮,但俄國與北約間的地緣政治衝突、烏克蘭問題卻是至今難解,世界秩序也沒有得到重整,「制裁」只是造成更多的貧窮、不安、饑饉,而不是溝通、磋商或者平等對話的機會。洪秀柱說,他注意到普丁談話當中提及,1990年,美國曾向蘇聯領導層承諾,不會將北約的管轄範圍或軍事存在向東延伸一寸。但如今,只要看一眼地圖,就足以看出西方國家是如何「遵守」美國昔日阻止北約東進的承諾的。普丁因此直言,俄羅斯簡直就是被騙了,因為俄羅斯以經面對五波北約擴張潮。她說,國際政治不該是非黑即白的零和賽局,與烏克蘭有正式邦交關係的美國,迄今仍明白對國際社會表示「不會派一兵一卒」,烏克蘭心心念念想獲取入場券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目前的動作也僅止於制裁和譴責。洪秀柱認為,俄羅斯、烏克蘭與北約間,究竟誰是「入侵者」和「受害者」,絕不是台灣說了算,政治人物也不必迫不及待地衝上前線,扮演「抗俄制裁」的急先鋒。他還說,無論台灣在國際地位到底有多少份量、與美國利益又有多大幅度的重疊,將台灣的未來和生路全然託付予給「盟友」,真是萬無一失的選擇嗎?台灣若無視地緣政治的現實面,一意孤行「親美」到底,難道就真能體現正義和良善嗎?這段時間,觀察台灣及西方媒體報導,大多都是由同一個視角出發,也就是「譴責俄羅斯、同情烏克蘭」,但台灣在這場本可避免的衝突當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教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