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藥都亳州2/地下長城重見天日 曹操靠運兵道變魔術
亳州市是安徽省的省轄市,城市不大,卻是中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有3700多年的建城史。亳州不僅是是全中國重要的藥材生產交易中心,與亳州有關的歷史上名人也很多,除了東漢神醫華佗外,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曹操。是以整座亳州城,處處可見與曹操及曹氏家族有關的歷史遺跡。 位在亳州老城內地下的「曹操地下運兵道」,於1969年被發現而重見天日。這個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因為黃河決堤淹沒亳州,而被黃河夾帶的泥沙灌滿,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總長超過8公里,被譽為「地下長城」。目前修復開放的部分只有700多公尺,還不足十分之一。 傳說曹操在討伐董卓失敗後,率軍返回家鄉,以圖再起,但因為兵少將寡,為了不暴露弱點,曹操在家鄉譙郡(亳州古稱)修築地下戰道,把數量不多的士兵從地道內暗暗送出城外,再從城外開進城內,反覆多次,像變魔術般迷惑敵人。 運兵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總長超過8公里,被譽為「地下長城」。(圖/王若攝)曹操運兵道的解說員李曉彤表示,運兵道的功能不僅用來運輸,「地道內設有貓耳洞、絆腿板、陷阱等軍事設施,完全可以用來實戰。」本刊記者實地進入運兵古道,只見地道時寬時窄,還有不少障礙、陷阱,不得不佩服起曹操的軍事才能。 據了解,曹操運兵古道在唐宋時期仍有在使用,歷朝各代也曾進行多次修築、修復,所以現今看到的運兵古道並非三國時期曹操修築時的原貌,而是加上了各朝代的歷史痕跡。 有趣的是,當地耆老說,亳州千百年來以來一直口耳相傳著「曹阿瞞,真正玄,將成群,兵連連,隱兵道裡練兵馬,闖出亳州站中原」的民謠,直到運兵道的重見天日,這個傳說材得到印證。 運兵古道的上方為「譙望樓」,也是曹操所建,主要功能在於軍事眺望以及宴請賓客之用。根據史料記載,「譙望樓高八仞」,相當於20公尺高。如今的譙望樓是2015年新建的仿漢建築,建築共有地上六層,地下一層,從地下一層即可進入曹操地下運兵道。而在古運兵道出口處的一塊石碑上,刻著「袞雪」二字,據考據是曹操留下的唯一書跡。 占地10平方公里的曹操公園,城樓狀的入口十分雄偉。(圖/王若攝)曹操雕像聳立在曹操公園中,雕像後方為魏武祠,展示曹操極富傳奇的一生。(圖/王若攝)此外,在亳州市區還有一個很大的「曹操公園」,占地約10平方公里。據當地文化研究學者表示,曹操公園原名曹氏公園,前身是一片荒涼而又神秘的孤堆墳地。公園裡建有曹操紀念館和魏武祠,以及一座曹操宗族墓「曹四孤堆」。 其實「曹四孤堆」就是四座高5到8公尺的墳塚,面積約2500平方公尺。1970年代初期,在這四座孤堆附近發現了曹操父親曹嵩墓、曹操祖父曹騰墓等一系列曹操家族墓群,因此這「曹四孤堆」雖無法斷定主人是誰,但確定都是曹氏家人。 曹氏墓群主要包括有曹騰、曹嵩的墓外,還包括曹褒(曹騰之兄)、曹燦、曹胤(曹褒之子)等人的墓群,這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皆有記載。近年經過考古發掘證實,亳州城南除了上述曹騰等人的墓外,還有曹鼎、曹鸞、曹勳、曹水、曹憲以及許多不知名的墓。可見曹氏家族,自曹騰發跡後所形成的龐大官僚群,對亳州影響之大。 眾多曹氏墓塚皆曾被盜,僅能從剩下的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精緻的象牙、玉石雕刻等精美的殉葬品中,窺見當年上層社會奢侈靡費的厚葬之風。最可惜的是,2010年才被確定的曹操墓地卻不在亳州,而是在遠在400公里外的河南安陽。 從曹氏墓群的規模,不難看出曹氏在東漢末年影響力之龐大。(圖/王若攝)
中國景點亂象 龍門石窟多名導遊拿雷射筆照文物惹議
近日是中國的中秋與國慶連假,各地景區湧入大批遊客,不過在河南省龍門石窟景區卻有遊客發現,多名導遊用雷射筆指著石像講解,此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龍門石窟工作人員也對這1事件高度重視,並迅速回應「這個事情是不允許的。」景區內有導遊違反規定使用雷射筆照射文物。(圖/如皋老猫微博)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石窟,是中國3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自北魏孝文帝以來,歷經10多個朝代,建設時間長達1400多年,景區內保存了2345個洞窟,和逾11萬尊造像。據了解,雷射筆及相機閃光燈等都會對文物造成傷害,不過近日就有遊客至龍門石窟時發現,有多名導遊使用雷射筆照射文物進行導覽,事情一經曝光,立刻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龍門石窟景區工作人員對此表達高度重視,且迅速回應表示「這個事情是不允許的,雷射筆會對文物造成損傷。」經過調查,景區工作人員也發現,是現場警衛監管不嚴,沒有及時制止這種行為。工作人員也表示會通報相關部門,加強安保措施,以確保類似情形不會再度發生。
這對新人好狂!竟邀「仇家親戚」吃喜酒…真相笑翻網
充滿喜氣的婚宴竟有「仇家」到場?社群媒體「小紅書」最近瘋傳一段「仇家親戚」喜酒桌照片,許多人起初都以為新人特地請仇家吃喜酒,或是字卡打錯字,結果真相其實是這桌親戚都姓仇,讓不少恍然大悟的網友笑翻。這張圖片曝光後立刻掀起網友討論,有人讚嘆:「仇家都能請過來,請了也能來,說明都挺厲害」、「這桌真不是隨便都敢坐,誰結婚請仇家的。」但也有人認為新人應該要變通,以免讓人誤會,「人家姓仇,做卡人情商直下,寫成男方或女方親戚,不就好了」。不過,絕大多數的人都笑翻,「本來沒覺得好笑看到評論解釋才反應過來,笑傻了」、「笑死哈哈哈哈哈哈哈」、「有親戚兩個字算不錯了,我見過只寫仇家的」,還有網友指出:「我就是這個姓。」據統計,仇姓在中國僅有29萬人,只占總人口的0.023%。另據《百家姓》指出,仇姓排名第242,其來源目前有三種說法,分別為夏朝諸侯「九吾氏」、為主君報仇但失敗的春秋忠臣「子牧之」的改姓後人,以及被收養後改姓的北魏望族「侯洛齊」。
洛陽發現240座北魏皇室倉庫 目前已知「最高等級」倉儲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團隊近日在河南漢魏洛陽城宮城遺址內發現大量北魏時期倉窖遺跡,目前已勘查出240座,為北魏皇家府庫。報導指出,這是漢魏洛陽城內首次發現倉儲類建築遺跡,也是目前大陸所確知等級最高的古代倉儲類建築。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隊長劉濤介紹,為進一步探索漢魏洛陽城宮城建築布局,2022年考古隊繼續對宮城東牆進行發掘,並在宮城東牆內側發現了3座北魏時期的大型半地下式倉窖遺跡。據介紹,已發掘的倉窖直徑約11公尺,深約7公尺,倉窖口部和邊壁坍塌破壞。考古人員進一步勘察發現,該區域內有大量倉窖,且排列規律,南北共24排,每排10座,總數達240座。其分布情況大約是:西側以司馬門內大路為界,南側為東掖門內大道,北臨永巷,東依宮城東牆。劉濤說,「這是我們首次在漢魏洛陽城內發現倉儲類建築遺跡,不僅數量大,而且地處宮城內,等級較高」。研究表明,這些倉窖在宮城內形成一個較為獨立的倉窖區,整個倉窖區東西約150公尺,南北約600公尺,區域外側以夯土牆合圍,北部有官署等建築遺跡,應為北魏皇家府庫的一部分。「這是大陸首個考古確證的宮城內倉窖區,也是等級最高的古代倉儲類建築,該發現極大地豐富了古代都城形制布局及倉儲類建築遺址研究的內涵」,劉濤說。此外,考古人員在其中一個倉窖底部,發現少量的炭化植物遺存。劉濤表示,「依據現有資料分析,這些倉窖內儲存的糧食等物資,是通過運河水系從全國各地調運到北魏都城,並儲存於此」,後續將對這一區域內的倉窖等建築遺跡進行系統發掘,以進一步明確其時代、形制演變。報導指出,漢魏洛陽城位於河南洛陽,始建於西周時期,前後延續1500多年,其中作為都城的時間長達600年,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目前,相關發掘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中。
搜奇/世界十大危險建築連詩仙李白也折服 「懸空寺」屹立絕壁千年
詩仙李白一生好道,足跡踏遍名山大川,拜訪過很多廟宇道觀,所到之處留下許多驚人詩作,其中有一首詩意境高遠,他在著名的「夜宿山寺」中寫道,「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被認為描寫的就是同樣出現在小說家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懸空寺」。懸空寺被美國《時代雜誌》列入「世界十大危險建築」。(圖/翻攝自新華網)李白以「壯觀」兩字墨寶形容懸空寺絕美的奇險,但仍覺得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巧妙於「壯」字旁邊多加一點,寓意「比壯觀再多一點」,而金庸則是以「久聞翠屏山懸空寺建於北魏年間,於松不能生、猿不能攀之處,憑空建寺,那是天下奇景」來形容。詩仙李白也為懸空寺的奇景所折服,留下獨具創意的墨寶,被後世刻於石壁上。(圖/翻攝自維基百科)這座懸空寺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是一座囊括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懸空寺原名「玄空閣」,「玄」取自於道教,「空」則來自佛教教義,後來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山壁之上,遂改名「懸空寺」,據傳,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15年,也就是西元491年,現存之建築均為明清時期重建。懸空寺位於翠峰山的半山腰上,距離地面約60公尺,最高處離地約90公尺,由木頭架構而成,寺內十分寬敞,讓人不禁讚嘆古人的建築工藝能如此精湛。整座寺廟有40間房屋,為木質框架結構,主體建築間由走廊、棧道相連。遠望可見3層樓閣依山勢漸次抬升,寺廟面朝南方,下面就是山谷,如此屹立了上千年,2010年時更被美國《時代雜誌》列入「世界十大危險建築」。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風景名勝區內的懸空寺。(圖/翻攝自新華網)不過懸空寺何以能盤據在絕壁之上?專家發現,寺廟不僅有支撐的柱子,柱子上方是托起整間寺廟的27根橫樑,這些直徑約50公分的木頭深深扎進了懸崖上人工開鑿的石孔中。90年代時,大陸文物保護部門曾打算更換損壞的橫樑,但發現無法將橫樑拔出石孔,原來插入石孔那端被打上楔子,緊緊卡在石洞中。專家還發現,所有的橫樑、立柱和樓閣的主要樑柱皆為鐵杉木,都是經過桐油浸泡作過防腐以及抗風化的處理。除此之外,懸空寺能挺過無數風雨飄搖1500年,和寺廟位於石崖中間的凹處也有很大的關係。原來,石崖頂峰的突出部分就像屋簷,保護古寺免受雨水沖襲和烈日曝曬,另外,懸空寺也暗藏抵禦地震的功能,根據已故的中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表示,懸空寺能挺過多場大地震,原因就是橫樑立柱採用的是「榫鉚結構」,重點就是防震,使用這項結構的建築,在遭受巨大外力作用時,部件彼此錯動,不過當外力消失時又能恢復原狀,不易遭受損壞。
中國「3000萬男」找嘸另一半 成社會慘案原爆點
大陸媒體早在公布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資料時就警告:「到2020年我國將出現3000萬(男性)光棍大軍,且尤以農村最為嚴重。」這支龐大的男性光棍大軍湧現後,人口拐賣、買賣婚姻、家庭暴力、農村早婚惡化、冥婚習俗復燃等一連串後遺症也隨之而來,婦幼人身安全、權益保障的問題也應該提到檯面來討論。11月,山東的法院重審了方洋洋案,有智力障礙的女性方洋洋因遲遲未育被丈夫一家虐待至死,死後屍體還被安排冥婚。也是11月,河北魏縣精神康復醫院的一名女性患者「小雨」(化名)因醫院男護工郭某性侵被查出懷孕。3月,雲南昭通市15歲的殘疾少女被人持刀脅迫賣淫,不從,從五樓跳下受傷。2019年,廣東茂名信宜市12歲殘障少女被性侵,且一年內兩度被發現懷孕,警方調查發現多名男子涉及性侵,其中包括一位82歲的老年男性。2016年,甘肅兩名精神殘疾的婦女被謀殺,殺害者的目的是為了出售她們的屍體用於配冥婚。連續爆發的婦幼被虐、被害事件,是單個社會事件,或是重大社會問題的冰山一角?「澎湃新聞」指出,這些事件本質是極具典型性和系統性的現代社會問題:性別篩選和計畫生育深刻地改寫了人口結構,造成男多女少的性別失衡;同時,城鄉二元和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中,農村最底層的男性在層級梯隊序列中被排擠出婚姻市場。換言之,3千萬名找不到老婆的男光棍是這些社會慘案的原爆點。據大陸媒體的深入報導,「小雨」生活在河北魏縣,當地適婚男女性別比高達159:100,男人比女人多出一萬一千餘人,自然形成人肉市場,小雨的母親就是被拐賣到魏縣;小雨從小就被賣掉,結過兩次結婚(都是買賣婚姻),又因不孕最終被送入精神病院,遭到性侵並懷孕。至於涉嫌性侵的郭某和小雨的丈夫都是3千萬光棍大軍的一員,兩人老家相隔二十華里,郭某31歲還打著光棍,小雨丈夫22歲因為娶小雨負債20多萬人民幣,必須外出打工。從社會學的分析,人口結構的「男多女少」,加上擇偶條件的「男高女低」,女性比男性更可能通過婚姻的方式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留在農村的男性則越來越難找到老婆。在這種情況下,非主流的婚姻模式就成為農村光棍解決性需求和傳宗接代的另類選擇。大陸許多田野調查已經發現入贅、招贅婚姻、買婚以及收繼婚(弟收兄妻的轉婚)現象普遍存在。而男性婚姻遭擠壓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女性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女性面對的失蹤、拐賣和暴力的風險上升,巫山童養媳馬泮豔就大陸民眾熟知的典型案例。
歷史課本用圖惹議!宋朝「古錢幣」成北魏 編輯認錯:會修改教材
大陸上海光華中學一名學生,今年暑假在翻看歷史課本時,赫然發現書中的「古錢幣」照片與圖說不太符合,於是他開始查閱相關資料,同時也找上了專家請教,隨後提出教科書用圖有誤的質疑,在與責任編輯確認過後,證實內容的確有所不妥,出版社將針對教材內容進行修改。綜合陸媒報導,顧則行是一名愛好廣泛,能輕鬆駕馭各科的「小學霸」,他在暑假時翻看《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一冊) 第41頁時,發現內容引用了2枚古錢幣照片,圖說標註為「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銅錢太和五銖和宣和通寶」,但他直覺認為,「宣和」並不是北魏孝文帝的年號。(圖/翻攝自微博)隨後,顧則行立刻上網查了宋徽宗、北魏孝文帝的年號,也查閱了其他古錢幣書籍,同時還向上海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大陸錢幣學會第七屆理事傅為群求證,確認「宣和通寶」是宋徽宗時期所製造,傅為群直言:「這是個明顯的錯誤,中小學的教材應該要更加嚴謹才是!」該教材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和中華地圖學社出版,責任編輯張懷指出,他在收集教材的過程中發現,「宣和通寶」在宋徽宗時期給大家的印象較為深刻,然而在孝文帝時期確實存在過,只是時間很短,不過為了避免爭議,張懷表示明年修改教材時,將會考慮把這一處圖文刪除。(圖/翻攝自微博)
北魏皇家祭天遺址挖出「馬羊肢骨+陶罐」!孝文帝在此「觀雲川」
近日考古人員對位於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境內的北魏皇帝祭天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該遺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發現,但一直未被發掘,這次是中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綜合陸媒報導,此遺址在呼和浩特市區北面的大青山蜈蚣壩頂上,分佈範圍約1萬平方公尺,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發現,近日才進行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遺址中部發現一座皇帝祭天的圓形房屋遺址,房址內徑約15.5公尺,外徑約32.5公尺,東南部留有寬約1公尺的門道,房內出土少量祭祀用的陶罐。(圖/翻攝微博新華網)而圓形房屋週邊有內外兩道放羊、馬等祭品的環壕,有少量馬和羊的肢骨等從中出土。圓形房屋外邊還發現內外兩個垓,是皇帝祭天時文武官員陪祭站立的平臺。(圖/翻攝微博新華網)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494年遷都洛陽之前,「行幸陰山,觀雲川」,即來到陰山祭天。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表示,初步判斷,孝文帝「觀雲川」就是在此地。(圖/翻攝微博新華網)張文平也透露,史書上雖然記載了許多北魏皇家祭天相關之事,但在此次發掘之前,從沒有發現過北魏皇家祭天遺址。根據對出土文物的年代鑒定,初步推斷這一遺址使用時間大約在西元430年至490年之間。
鄱陽湖水位下降 千年遺跡「落星墩」重見天日
中國長江中下游自7月下旬以來陷入嚴重乾旱,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分被列為「特旱地區」,江西省境內的「中國第二大淡水湖」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湖內的千年歷史古蹟「落星墩」因此重見天日,露出水面下的全景。綜合陸媒報導,過去鄱陽湖通常要到11月中旬才會進入枯水期,一直到隔年的3月才會結束,因此落星墩僅有約5個月的觀賞期;根據鄱陽湖水文站「星子站」8日的統計數據,當地水位比長年來的同期均水位少了5.06公尺,只剩下9.99公尺。今年乾旱情形嚴重,因此落星墩提早重現於世。鄱陽湖的湖面龜裂。(圖/翻攝自《中新社》)傳說落星墩在五代時期就已出現,由於形如星斗而得名,當時被稱為「寶石山」,宋初曾在石島上建亭院,往後歷代都進行維修;明代時又增建浮玉樓、玉京軒、崗漪軒、清暉閣等亭台樓閣,但都已歷盡滄桑,剩下些許殘跡。落星墩遠看像是漂浮在水面,在北魏時期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就曾形容:「落星石,周蛔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而宋人蔣之奇也曾經用「今日湖中石,當年天上星」來形容它。此外東晉陶淵明、宋朝王安石均曾作詩吟詠。由於受到乾旱影響,當局預估目前鄱陽湖的水位將持續下降,且江西省10月中旬的降水仍將持續減少,甚至是毫無降雨,為此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分的氣象局公告,已出動進行防災抗旱,只要氣候條件允許,也會從11月開始,適時啟用人造雨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