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避險
」12家金控獲利出爐!中信金Q1大賺EPS逾1元 新光金轉盈外資買超最多
上市金控陸續公布3月自結獲利,9日已公布12家金控中,累計至今年第1季每股稅後盈餘EPS以中信金(2891)1.07元暫居冠,且是目前每股超過1元的金控,新光金(2888)則轉虧為盈,Q1 EPS有0.2元。外資9日買超前10大個股中,最多的為中鋼(2002),還有友達(2409)、中石化(1314)、台積電(2330)、長榮航(2618)、聯電(2303);金融股中,則以買超新光金(2888)最多有2.6萬張,開發金(2883)2.4萬張、國泰金(2882)有1.8萬張、元大金(2885)則為1.4萬張,作為避險。金控股中,第一季的每股稅後盈餘EPS,中信金(2891)1.07暫居冠,其次為兆豐金(2886)的0.8元、元大金(2885)的0.73元、永豐金(2890)為0.56元、第一金(2892)為0.52元。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則還未公布;目前14家金控中,第1季EPS逾0.5元則有中信金、兆豐金、元大金、永豐金以及第一金共5家。中信金9日公告2024年3月份自結盈餘,3月份單月稅後盈餘為75.75億元,累計前三月份合併稅後盈餘209.2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07元。中國信託金控表示,3月份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因財富管理業務動能持續成長,加上金融商品操作得宜,單月稅後獲利達46.18億元;子公司台灣人壽保險公司3月份因美元升值,使避險成本壓力減緩,亦由於股票處分利得及股息紅利挹注,單月稅後獲利27.58億元。與去(2023)年同期相比,銀行業務因存放款基盤增加、財富管理銷售動能成長強勁以及金融市場操作得宜,帶動整體稅後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7%。保險業務方面,今年以來美元升值幅度逾4%,相關匯兌利益抵銷大部分避險成本壓力,且股債資本利得較佳,稅後獲利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保單銷售動能則較去年同期成長35%。新光金(2888)3月自結稅後盈餘大賺39.81億元,累計第1季獲利為30.47億元,每股盈餘0.2元,已連續二個月獲利。單月金控稅後盈餘39.81億元,子公司新光人壽單月獲利29.01億元,累計獲利4.13億元;新光銀行單月獲利6.43億元,累計獲利達16.77億元;元富證券單月獲利4.32億元,累計獲利10.02億元。新光金控發言人、副總林宜靜表示,新壽3月受到股票資本利得挹注近80億元,以及債券利息收入;加上新台幣貶值的匯率避險產生的匯兌利益等。永豐金控主要受惠於資本市場熱絡,銀行、證券獲利皆創下歷年同期新高;金控單月稅後淨利24.77億元,月增加32.9%,累計前三個月獲利68.78億元、年增44.8%;子公司永豐銀行單月獲利17.52億元,累計獲利52.33億元,年增33.4%;證券單月獲利6.21億元,月增46.5%,累計獲利為15.28億元,年增89.8%。
巴菲特增持日本五大商社 訪東京後日股漲逾15%掀ETF投資浪潮
日本市場長期被全球投資者忽略,但日本股市近日持續發力,自4月12日起,從巴菲特在東京接受CNBC採訪後,日經300指數已經猛漲超過7%,打破了歷史紀錄。今年以來,東證股指屢次刷新1990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累計漲超15%,超過了標普500指數9.8%的漲幅,成為市場關注焦點。目前波克夏在日本持有的股票,比在美國以外任何其他國家都多。今年稍早,巴菲特增持了日本五大商社,並暗示將進一步投資日本股票。在巴菲特的帶領下,外資持續流入日本股市。根據日本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5月12日一周,海外交易商淨買入7810億日元的股票和期貨。股神公開表態力挺日股後,對沖基金Point72、Citadel、黑石、KKR等華爾街大行也相繼造訪日本,越來越多的海外資金有意複製巴菲特的策略,通過低成本日元融資押注高股息日元資產。針對連續多日位於歷史高位的日股是否漲過頭,多家分析機構不約而同的指出,日股當前估值偏低,或許還有更多上漲空間。高盛策略師Bruce Kirk在周三(17日)受訪時表示,當前的日本股市正處於十年一遇的牛市,堅實基本面推動日股上漲,同時外資的流入和回購潮也將進一步支撐日本股市的看漲情緒。當前日本市場有許多投資機會,若對日本股市有興趣,藉ETF來參與也許是一個選擇。在美股市場上,追蹤日本股市的最大規模ETF「iShares MSCI日本ETF」今年迄今累計上漲10.3%,該基金追蹤MSCI明晟日本指數,而追蹤標普500指數的SPDR標普500指數ETF同期上漲了8.9%。EWJ成立至今已有將近27年的歷史。其涵蓋超過85%的日本市場股票,主要持倉大型與中型市值的股票,旗下資產管理規模達105.3億美元。而從行業偏好來看,佔比前三大為工業、科技及週期性消費,分別爲23.7%、16.8%和14.8%。與此同時,美股市場上,有不少機構還推出貨幣對沖ETF,如WisdomTree日本股票匯率避險ETF(DXJ)、iShares安碩外匯套期MSCI日本ETF(HEWJ)等。其中,DXJ提供對日本股票市場的風險敞口,同時對沖日元和美元之間的匯率風險。值得注意的是,作爲投資者掘金市場機會的工具,ETF同樣存在投資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管理風險、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等。因此,投資者需仔細遴選、因時而異地運用這一投資工具,以確保投資安全和收益最大化。
推估年底日美匯兌下探140元 分析師警告恐加劇美債拋售
近日來,美元指數接連刷新2020年3月以來高峰,日圓兌美元匯率則不斷觸及20年來低谷。分析師看年底下探140日圓,並且警告日圓急貶將迫使日本投資人削減外國債券部位,不利美債後市。22日盤中,美元指數觸及101.33的高點,今年來已勁揚5.37%。日圓22日盤中最低跌至129.12日圓兌1美元,收盤回穩至128.56日圓。今年來,日圓兌美元、澳元和加拿大元均已累計貶值逾11%,是全球最弱勢貨幣,甚至比俄羅斯盧布還要疲弱。凱投宏觀分析師葛特曼( Jonas Goltermann)表示,美日利差擴大將造成日圓在今年年底走跌到140日圓兌1美元,直到聯準會在2023年放慢升息,日圓才能反彈。葛特曼表示,日圓自3月初以來兌美元貶值近10%,主要是因為日本央行堅守超寬鬆政策立場,而美國聯準會將積極升息。他認為,日本面臨貨幣政策調整的壓力,這或許可以支撐日圓。富國證券的麥肯納(Brendan McKenna)則是預測日圓很快便會看到135日圓。日圓是全球第三常用的貨幣,因此日圓短短時間內劇跌不僅只會影響日本,也將對全球市場形成漣漪效應,尤其是美國公債市場。日本法人是美國公債最大外國買主,日圓疲弱已削減日本對美債的需求。10年期美債殖利率最近報2.905%,而10年期日債殖利率則只有0.25%。表面上看來仍有可觀的利差可賺。可是,匯率避險成本高漲之下,日本法人持有美債的獲利空間幾已消失。高盛使用12個月滾動避險成本的分析顯示,扣除匯率避險成本之後,美日10年期公債利差只剩0.2個百分點。日本財務省資料顯示,日本投資人自去年11月以來,除了一個月之外,都在淨賣出外國公債。今年3月淨賣出金額為2.36兆日圓(184億美元)。在聯準會主席鮑爾發表談話後,利率期貨交易數據顯示,交易商押注美國聯準會6月大幅升息3碼(0.75個百分點)的機率升至94%。不過,克利夫蘭聯準銀行總裁梅斯特等數名官員已強調,聯準會短期內一次升息3碼的機會不大。
新台幣強升害慘出口業? 央行回話「提升競爭力才是王道」
針對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喊貶新台幣,央行外匯局局長顏輝煌去函強調,新台幣今年來在主要貨幣中並非最強,且工具機出口衰退全球皆然,非獨台灣最差,更有工具機業者建議,產業應把握機會進行產業升級,提升競爭力才是王道。顏輝煌表示,由於國內防疫與經濟表現優於其他國家,且半導體及資通訊產品出口良好,加上美國聯準會(Fed)推出無限量QE(量化寬鬆),使得美元指數走貶,因此今年至11月12日止,新台幣對美元升值4.3%,但升幅並未顯著大於其他主要貨幣,如人民幣升5.1%、歐元升5.0%、韓元升3.7%、日圓升3.2%。顏輝煌指出,今年受到中美貿易爭端及疫情衝擊,全球景氣急凍,跨國貿易隨萎縮,因此今年以來至今,以中、美、歐為主的工具機市場進口減幅達約三成,受此影響,台灣、南韓、日本及歐盟工具機出口減幅皆近三成。最近某工具機業者對新台幣匯率發表看法,應可作為參考。顏輝煌說,該業者表示匯率本身是中性的,新台幣升值雖將衝擊出口產業,但可透過外匯管理及匯率避險,分散匯兌風險。同時還強調,國內業者不宜倚賴新台幣貶值,宜開發新產品及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把握機會進行產業升級,持續提升競爭力。央行一向重視業者的心聲,顏輝煌重申,且深切體會業者經營處境,面對當前外匯市場變動較大的情況下,將持續維持新台幣匯率的動態穩定,降低廠商對外報價的匯率風險,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度過難關。
高薪搶人大戲登場!接軌保險大魔王IFRS17 急需斜槓4類人才
壽險業急需「資料治理師」。2026年將接軌保險大魔王會計IFRS17及新清償能力ICS2.0,依金管會規劃,2023年底前,壽險業必須重新建置可進行巨量運算及示警等的資訊系統,同時須要大量懂保險精算、會計、IT與投資的專業技術「斜槓人才」,一場高薪搶人大戲已蓄勢待發。國泰人壽執行副總林昭廷指出,現行壽險公司的資訊系統,只要能進行保單管理、資產登錄及會計運算急可滿足,許多業者只要Excel表就能處理,但未來要因應IFRS17的負債面公允價值計算、資產負債匹配管理,還要連結新監理的ICS要求,有很多情境模擬、壓力測試,甚至要計算未來的資本要求、現金流量等,資訊系統須要升級與更新。也就是說,已有30兆資產的壽險業,未來的資訊系統須極先進又符合壽險行業的特性要求。林昭廷表示,不只硬體要擴充,軟體也要更新,且2023年底前要不斷調整,建構符合自家公司需求的計算模型,是極大的工程,除了靠自部努力外,各壽險公司也在尋求外部顧問。IFRS17、ICS2.0也是會顛覆壽險業經營現狀的新制度。過去投資與保單設計、銷售都分開進行,不少壽險公司銷售大量保單、收了保費後,再來想如何投資,因應年度獲利計畫,在股市、債市殺進殺出,獲利大起大落。未來則是從保單設計開始,就要設想投資搭配,現金流量、可能的資本要求,連經濟景氣變化、匯率避險都要考慮進去,且財報編制更複雜,資本要求及風險控管難度大增。林昭廷表示,未來壽險業會有巨量資訊需要管理,才能整理出策略,供董事會、經營層等參考,會需要跨領域專業人才,即懂得保險精算、會計、投資及IT等才能建構符合自家公司需求的資訊系統後,管理龐大的資產與負債資訊,並要進行各種壓力測試、情境及異常警示等判斷,所以不會只懂一項專業。這種斜槓人才,大學、研究所該念什麼科系?林昭廷表示,有很大一部分可能要靠工作中訓練,未來這類人才的需求會「極大量」,就看各公司能否自己培訓出來,否則就是會出現人才荒。
【財富綠角】綠角:為何有人要買負殖利率公債?
債券負殖利率現象近來有擴大的趨勢。十年期德國公債,在今年三月進入負殖利率狀況;八月二十一日發售的三十年期德國公債,殖利率是負○‧一一%,也是三十年期德國公債史上首度出現負殖利率。另外有不少已開發國家的十年期公債,也是負殖利率,如下表十年期公債殖利率買進這類債券,代表投資人持有債券到期,會有資本損失。為什麼還有人想要做註定虧損的投資呢?其實,負殖利率現象可以這樣看:第一,負殖利率代表對安全資產的需求提升,這通常會發生在經濟前景不看好、不確定性升高的時期。不意外的是,歐洲央行(ECB)近期宣布進一步降低利率,重啟量化寬鬆政策,當追求安全的資金進入債券市場,會推升債券價格,甚至造成負殖利率。例如出國旅行,有人會花錢將行李放在大型置物櫃確保安全;對某些投資人來說,負殖利債券就像資金保險箱,他們願意犧牲一些錢以換取安全。第二,負殖利率債券不代表其殖利率沒有再往下的可能。假如負殖利率從負○‧五%降到負一%,持有這支債券的投資人,仍可得到資本利得。對交易者來說,債券殖利率是正或負數,不是那麼重要,日後殖利率會更高或更低才是重點。第三,對於外國投資人,負殖利率債券也不代表負報酬。假如一位使用美元的美國投資人,投資負殖利率、歐元計價的德國公債,若有對歐元與美元間的匯率波動進行匯率避險,以目前美元利率高於歐元的情況,他會因而得到些許獲利(約等於兩國貨幣之間的利率差)。因此投資非本國貨幣計價債券,殖利率不是唯一的獲利來源。所以負殖利率的存在,是可以解釋的現象。但債券的預期報酬,的確跟買進當下的殖利率有很高的關聯,很低或負的殖利率,代表這類債券持有到期的話,報酬率不會很好。負殖利債券場景出現,是否代表投資人應該完全放棄投資?這恐怕不是穩健的作法。出現更低、甚至負的殖利率,代表現在投入債券的資金,未來預期報酬的確比較差,但先前已投入的債券部位,則是已有獲利。我們投資債券,不是一輩子只投一次,不要猜測未來的市場起伏與殖利率高低,只要投資組合仍需要債券的穩定性,高評等債券仍有持有的必要。持續地投資、參與市場,你會走過許多不同的經濟場景,得到許多不同的殖利率。今年只是低殖利率債券年度的其中之一,不需要為短期的市場變化而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