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醫科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教師因救病童遲到遭罰登熱搜 陸媒:制度應不應該有溫度
澎湃新聞18日報導,「南方醫科大學教師因救人上課遲到被罰」話題16日登上微博熱搜,引發業界及社會大眾廣泛討論。網傳學校發布的查處通報顯示,2024年5月10日上午,2019臨床醫學(英語授課)班級《Pediatrics》課程上課前,授課的俞莉老師發現其科室的患兒病情危重,疑似腦出血,死亡風險高,遂留下來緊急處理,導致未能及時趕到教室,上課遲到29分鐘。最後被認定為教學差錯,予以扣除當月獎金200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1.1萬元)、全校通報批評以及取消年度考評評優評先資格。對此,不少網友認為教師遲到的原因是臨時搶救病人,這比上課更為重要,校方不應予以如此之重的處罰。隨後,南方醫科大學也在6月16日公開回應質疑稱,已關注到該校第一臨床醫學院教師被通報的網路信息,正在核實情況,後續將跟進處理。「對學生來說,老師遲到,他們也許缺的是一堂課,但對於病人來說,如果醫生臨陣離開,也許會因此喪命。無論作為一個人,還是作為一所醫科大學,其價值排序都應該是生命排在最前面。」6月16日,大陸紅星新聞刊發評論文章〈教師因救患兒上課遲到被罰,校規之上應有人性良知〉在諸多媒體評論中頗具代表性。該文指出,盡管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仍有待調查,「但整體看,再複雜、再曲折的事件,也不能脫離情、理、法(規)視角」。文章強調,「無論如何,校規之上應有人性,有良知,也應有普遍的公序良俗。這名老師是否真的受到了委屈,乃至遭到不公平對待?期待調查還原真相,用徹底而全面的調查給出答案。」《新京報》評論文章〈醫學教師因救人上課遲到被處分,大眾為何不買單?〉則試圖闡釋公眾質疑的簡單認知基礎。文章寫道:「一所醫學院,除了培養學生精湛的醫術以外,醫學倫理、價值觀與職業操守也都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可以說,俞莉老師用親身經歷為同學們示範了何為『救死扶傷、濟世活人』的醫者天職,這是一次成功的、生動的醫德教育。」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如果救人者事後不是得到了褒揚,而是受到了處罰,那麼很多人在救人前,就要考慮會不會被罰、值不值得,越來越多的人會因為顧忌,在最後一刻猶豫了,社會的良知底線也必然節節退後。」除了「救人比教學更重要」的常識,也有媒體針對校方處罰程序和原則提出質疑。例如澎湃新聞6月16日刊發的〈馬上評|教師因救人遲到受處分?校方需給予合理解釋〉一文指出,「對教師作出處理,也應該舉行聽證會,聽取當事教師申辯。那麼,學校在對當事教師作出處理時,聽取過當事教師申辯嗎?既然校級層級開展調查了,不妨回溯這一決定做出的過程是否具備程序正義。文章稱,「或許在校方看來,已經把對教師責任的認定從『嚴重教學事故』降低為『教學差錯』,對當事人教師進行處理,體現了相對寬容的原則。然而,扣發獎金之外,也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無疑意味著學校否定了當事教師在面對『救人還是上課』時的抉擇。」極目新聞〈極目銳評|醫生因救人上課遲到被處分,說「已是最輕處理」實在荒謬〉則從行政理念與實際操作之間關係角度作了分析。文章認為,「或許,做出這項處罰決定的相關人員,還覺得學校已經充分體卹了俞醫生的難處,還生怕舉報她的人不服氣,所以才在通報裡非常詳盡地記錄了俞老師因為救人才遲到了29分鐘,並且之後還妥善安排了授課的全過程,無論從通報的字裡行間,還是從這位工作人員『真誠』的回應來看,都可以感覺到,學校行政理念之僵化,處理問題思維之機械,與社會大眾觀念之嚴重脫節。」在作者看來,「一所醫科大學究竟應該向學生,向大眾傳遞什麼樣的價值觀,應該如何從制度到行動去實踐『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光靠嘴巴說還不夠,得拿出實際行動來。」而科普微信公眾號「返樸」則刊發了一篇來自執業醫師視角的論述〈先救人還是先上課?醫生不該面臨如此選擇〉,指出「南方醫科大學發生的事件很可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多個環節都存在問題的結果」。文章稱,「醫療系統裡臨床、科研和教學三方面任務的矛盾由來已久。雖然一般說『醫教研」,教學排第二位,但眾所周知教學產出最少,又耗費時間,在人員和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是排在末尾的。授課熱情就會急降,找下級醫生或門徒(畢業留院的研究生)代課早就不稀奇。」「這次南方醫科大學發生的事件很可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不是一個科室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的問題,很可能是一個全系統的問題。」文章從更高層次拋出了質疑。
患兒腦出血病危…醫大女教授救人「耽誤上課」竟受罰 校方回應了
大陸南方醫科大學教師俞莉近日因搶救患兒導致上課遲到的查處通報引發關注。對此,南方醫科大學官方發布通報回應稱,已關注到上述信息,正在向相關單位了解核實情況,後續將跟進處理。醫院工作人員表示,她從同事處得知此事,俞莉老師因搶救腦出血患兒導致上課遲到,「她人挺好的,是在搶救,又不是別的情況」。綜合陸媒報導,查處通報顯示,2024年5月10日上午,2019臨床醫學班級《Pediatrics》課程由兒科俞莉老師授課,學生反饋上課鈴響,但授課教師未按時到達教室。經了解,俞老師分管的患兒病情危重,隨時可能發生病情變化,死亡風險高,遂在授課前到達科室查看情況,期間患兒疑似腦出血,遂進行緊急處理,俞老師因情況緊張未能及時報告教研室,最終導致上課遲到。根據《南方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教學事故(差錯)審定及處理辦法》文件規定,俞莉當日遲到時長為29分鐘,但是為了搶救病人並非故意為之,且在問題處理完後及時到達教室,將授課內容妥善安排,順利完成了投課任務,未造成不良影響。經研究決定,認定此事件為教學差錯,扣發該師5月獎金2000元,在全院範圍內通報批評,取消其本年度考評優評資格。對此,南方醫科大學黨委辦負責人稱不清楚情況,需要聯繫該校宣傳部。該校宣傳部、人事處等多個電話均無回應。醫院工作人員透露,她從同事處得知此事,俞莉老師因搶救腦出血患兒導致上課遲到,「她人挺好的,是在搶救,又不是別的情況」。南方醫科大學官方16日發布通報回應,學校已關注到有關該校第一臨床醫學院教師被通報的網路信息,「作為醫科院校及其附屬醫院,生命至上、救死扶傷優先是我們始終堅持的價值理念。學校正在向相關單位了解核實情況,後續將跟進處理。」
聽信民間偏方「生吞蛇膽」 導致他感染「寄生蟲」怪病纏身多年
中國廣東一名郭姓男子,近年身體狀況時好時壞,時常出現頭暈、噁心、走路不穩等症狀,多次就醫後才發現自己的脊髓神經嚴重被寄生蟲壓迫和侵蝕,而這全是因為15年前的他聽信民間療法——「吞蛇膽療法」,多次生吞蛇膽、飲蛇膽酒所導致。郭姓男子多次求醫未果,以為是怪病纏身,直到尋求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協助,經由醫護人員全身檢查後發現,郭姓男子的脊髓中存在一大團佔位性病變,並經過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郭姓男子受到「曼氏迭宮縧蟲」感染,並確診「腦脊髓裂頭蚴病」,若未經及時手術,很有可能會面臨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後果。黃敏軍醫師表示,郭姓男子體內寄生蟲殘存的病灶十分廣泛,形狀宛如口香糖黏在頭髮裡,且與脊髓和神經緊密粘合,雖然手術時間長達4小時,但大部分病灶已順利切除,目前患者已經可以行走,並正在進行驅蟲治療和神經功能康復。黃敏軍醫師指出,曼氏迭宮縧蟲的成蟲對人體致病力相對較弱,但其幼蟲裂頭蚴對人體可以造成嚴重危害。裂頭蚴會在人體組織中移行、寄生和緩慢生長,甚至存活長達數十年。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裂頭蚴感染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感染症狀常以癲病發作最為多見。此外,黃敏軍醫師強調,為了預防裂頭蚴感染需要提高科學認識及健康教育,呼籲大眾避免使用蛙肉外貼傷口,不飲生水,不吃生的、未煮熟的肉類,並建議分開使用生、熟肉的刀和菜板,以保障健康安全,以免造成不可逆的身體損害。
爽挖耳朵10年突「耳痛流膿」 檢查竟罹癌了
大陸一名50多歲周姓男子喜歡隨手拿起挖耳勺掏耳朵,習慣持續了將近10年,直到最近,左耳痛、耳流膿讓他不得不就醫,這才發現罹患癌症,所幸經過手術切除,並輔以放化療,恢復良好。醫師說明,長期掏耳朵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惡性循環使得耳道裡長出新生物,誘發外耳道癌。根據陸媒《中國新聞網》報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張宏徵表示,外耳道癌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約佔頭頸部腫瘤的0.2%,整體發生率約1/100萬人,屬於罕見疾病,容易漏診,確診時往往已屬於局部晚期。他提到,外耳道癌臨床表現不典型,初期易誤診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耳流膿、耳痛、聽力下降、耳鳴、耳悶、眩暈等症狀;晚期腫瘤因侵犯範圍擴大,可出現相應顏面神經及後組顱神經麻痺症狀,如顏面神經麻痺、聲音沙啞、飲水嗆咳、吞嚥困難等,侵犯顳顎關節可出現張口受限。張宏徵指出,外耳道癌的確診要靠病理,同時還需要進行聽力學、顳骨CT、顳骨頸部增強MRI、肺部CT等相關檢查,腫瘤累及大血管時還需做MRA、MRV,PET-CT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張宏徵進一步指出,外耳道癌多見於40歲至60歲的成人,和多種高危險因子相關,其中包括反覆的上皮刺激,例如習慣性挖耳、長期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均有誘發外耳道癌的風險;另外,在亞洲人群中,頭頸部放射治療是外耳道鱗狀細胞癌重要的誘發因素,經過放射治療後的鼻咽癌患者,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約0.15%,較健康者高出1000倍。張宏徵稱,外耳道癌主要分為鱗狀細胞癌、腺樣囊性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最常見,佔40%至60%,侵襲性較強且預後最差;腺樣囊性癌約佔40%,雖生長緩慢,但容易復發及遠端轉移;基底細胞癌佔5 %至10%,手術後效果優於其它病理類型。張宏徵解釋,外耳道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也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而外耳道癌的預後一般與分期、病理類型相關,早期外耳道癌手術切除後預後較好,5年存活率可達到90%-100%,晚期僅35.8%-72.5%,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險因子,有相關症狀時及時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期診斷、早治療。
被同學打成植物人!13歲少年「器捐救7人」 父淚訴:希望別再有霸凌
大陸廣州陽春市有名13歲男學生被同學毆打至植物人,其家長後來也忍痛將兒子的器官捐出去,最後也幫助了至少7人重獲新生。男學生的父親心痛表示,兒子從小就善良,直到離世仍是善良的人;同時更希望校園霸凌就此結束。據陸媒報導,廣州一名13歲的廖姓男同學在2022年12越4日早上9點左右被江姓同學推到講台旁,後被另名黃姓同學用掃把往後腦勺打了一下,隨後再持拳頭快速打了幾拳。廖同學被緊急送往廣州珠江醫院急救後,被診斷為植物人,並2024年1月31日下午,廖同學經過院方第4次腦死判定,而家長經過慎重的考慮後,決定簽署《人體器官捐贈親屬確認登記表》。整起事發原因據家屬透露,是因為廖同學拒絕幫同學寫作業,與江姓、黃姓同學等發生口角;隨後,多名同學把廖同學的校服掀起來蓋住頭,一人抱住他,另一人進行毆打。廖同學的父親回憶,2023年11月兒子才跟他說過,等滿18歲就去當兵。但如今兒子只能用另一種方式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我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很善良,到最後還是個善良的人。」據悉,經過19天的搶救,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在去年12越23日第一次判定廖同學腦死,廖父補充,「那時候就有醫生和身邊的人跟我說了器官捐贈,說是可以幫助其他人。」但是當時家屬都不願放棄最後一絲希望,堅持繼續治療。直到2024年1月,醫院又進行了一次腦死判定,一家人才開始思考如何讓孩子善終。《人體器官捐贈親屬確認登記表》顯示,除了廖同學的腦部,其他的身體器官都是好的,包含肝臟、腎臟、肺臟、眼角膜以及其他血管組織,都將捐用於臨床醫療、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
女大生逛街遭「墜樓男子砸中」癱瘓 父淚崩募款:不願放棄任何希望
大陸一名女大生今年9月30日和同學在商場裡的椅子上休息,不幸被一名墜樓的中年男子砸中,導致她頭皮裂傷,胸腰椎骨折,神經嚴重受損,雙下肢癱瘓,父親為了給女兒治病,在網路上發起募款,目前女大生正在康復中,至於能否站起來,要看後期的情況。綜合陸媒報導,一名女大生的父親日前在網上發文求助,稱他的獨生女今年21歲,成績優異,在211高校暨南大學人文學院廣告專業就讀,明年即將畢業;不過今年9月30日,女兒和同學在商場裡的椅子上休息,不幸被一名墜樓的中年男子砸中,致女兒頭皮裂傷,胸腰椎骨折,神經嚴重受損,雙下肢癱瘓,當晚緊急進行了長達8小時的連夜手術。時至今日,女兒仍處於癱瘓狀態,身體疼痛得無法安睡。該名父親表示,雖然手術成功,但醫生指出女兒康復時間保守估計需要好幾個月,而首次手術及治療已花費11萬餘(約新台幣48萬元),現在每天的費用平均需要1500元(約新台幣6千6百元),加上其餘的開銷,後續的治療及康復費用缺口巨大,因無法向墜樓男子索賠,涉及協力廠商責任學生醫保又無法報銷,目前商場墊付的20萬(約新台幣88萬元)已差不多用完。該名父親指出,他與妻子都是普通工薪階層,手裡剩下的錢遠遠不夠,雖然全家已竭盡全力,但作為父親,他不願放棄任何一絲讓女兒站起來的希望,希望好心人士能伸手相助,因此發文求助。對此,網路籌款平臺工作人員表示,該女生前兩天確實通過平臺發起了籌款,不過目前此籌款項目已經結束了,不方便透露女生家屬的聯繫方式;而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工作人員則表示,這名女生做完手術之後不能走路,只能坐在輪椅上,屬於高位截癱的狀態,目前已經轉到了康復醫院,最終能否站起來,要看後期的康復情況;暨南大學人文學院老師也表示,「她現在情況有所好轉,籌款也比較順利,暫時沒有休學。」
疫情打壞作息 專家:「情緒焦慮」睡眠品質下降
中國睡眠研究會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調查了中國大陸居民的睡眠狀況,結果發現,即便睡覺時間變長了,但睡眠品質普遍下降,今年疫情再起,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是情勢恐怕難以樂觀。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0全民宅家期間中國居民睡眠白皮書》,是以大數據為基礎,重點調查去年1月1日至2月29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陸民眾居家防疫階段的真實睡眠情況。調查發現,雖然平均睡眠時間都達到8小時,但作息更趨紊亂,晚睡晚起,平均睡眠品質下降。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中國睡眠研究會常務理事張斌解讀《白皮書》指出,睡眠對人極為重要,睡眠品質低對身體健康有極重要影響,使身體免疫力下降,引起一系列的身心疾病。《白皮書》顯示,疫情前90%的人集中在20時至24時上床睡覺;疫情期間80%的人養成晚睡習慣,16%的人幾乎天天晚睡,凌晨後睡覺人數超過50%。與晚睡相對應的是晚起,約50%受訪者起床時間在7時左右,宅家期間28%的人將懶覺持續到9點至12點,失去早起動力的人,比宅家前增加了21%。張斌分析,疫情期間大陸居民平均睡眠超過8小時,這些日子睡眠狀況是睡得多、睡得晚、睡得差。出現這種情況,「晚睡晚起」是一個重要原因,人們往往生理規律與睡眠時間不匹配,就會造成睡眠品質不好。之後經濟社會開始復工復產,疫情後創傷心理開始顯現。不良情緒、心理障礙影響降低了睡眠品質;長期睡眠不良也會導致情緒煩躁等心理精神問題,引發多種疾病。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睡眠問題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希望通過一些措施來提升睡眠品質。大數據發現,受到疫情帶來的各種訊息焦慮影響,大陸民眾夜間滑手機時間大幅拉長。此外,長時間在有限空間裡共處,家庭成員間摩擦矛盾的機會跟著增加,進一步破壞睡眠氛圍。經過歸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睡眠的幾個重要因素,通常是焦慮情緒、環境、手機等科技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