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
」 南極 南極洲 企鵝 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熱能逸散較8年前多2倍!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 風暴更頻繁出現
南極洲擁有地球上最大的冰原,約含全球約90%冰量,根據英國國家海洋中心(NOC)本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南極海冰消退量已突破紀錄,冰山面積也創下歷史新低紀錄,而這將導致無冰地區發生風暴的頻率增加,更可能讓全球氣候系統產生變化。據《法新社》(AFP)報導,科學家過去已經知道,南極海冰流失會使族群數量減少,造成冰架因海水升而更容易融化,同時會降低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這項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新研究則探討了另一個後果,科學家認為,若海洋向大氣釋放更多熱能,將帶來更頻繁的風暴出現。自2016年以來,南極海冰已經大規模消退,但與2023年的情況不同,當年已經無法像往常一樣在冬季恢復大量海冰,其規模更破了紀錄。在這項研究中,英國國家海洋中心海洋學教授喬西(Simon Josey)和夥伴重點關注了2023年南冰洋海冰異常消退的3大區域,分析衛星影像、海洋與大氣、風速與溫度等觀測數據,發現這些新近的無冰海域,平均逸散到大氣層的熱能,是2015年前較穩定期的約2倍多。研究人員指出,在這些海冰消退區域,與1990到2015年期間相較,2023年6到7月間風暴發生頻率,每月增加多達7天。研究人員說明,海洋是重要的氣候調節器和碳儲存槽,能吸收超過90%因溫室氣體排放而被滯留地球表面附近的多餘熱量,若海冰減少,所造成的熱量損失可能對海洋循環方式、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產生影響,如改變南冰洋更深層的低溫、高密度底層水的熱能吸收與儲存機制。研究人員也強調,人們有必要更深入了解海冰消融可能帶來更深遠的後果,「若在連續幾個冬季反覆出現低冰層覆蓋率,將強化這些負面影響,也可能讓熱帶和北半球等更遠處發生嚴重的變化」。
南極洲皇帝企鵝流浪到澳洲!牠現身數千里外西澳海灘 專家親揭原因
澳洲的海洋海灘(Ocean Beach)近日出現一隻皇帝企鵝,引發當地人關注,由於皇帝企鵝棲息地在南極洲,推測這隻皇帝企鵝從南極洲到海洋海灘,只少穿越了2200英里,約3540公里。皇帝企鵝只在南極洲野外被發現,不過牠們的生存環境如今飽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日報導,澳洲動保部門證實這隻來自數千里遠外南極洲的皇帝企鵝(Emperor Penguin),日前在經歷史詩般的長途海上之旅後,現身西澳州(Western Australia)海灘。報導引述西澳洲生物多樣性、保育、景點部(DBCA)說法,這隻皇帝企鵝在本月2日出現在海洋海灘,而且有營養不良的狀態,目前由當地專業野生動物保育員照顧中,估計需要幾週才能康復。皇帝企鵝只在南極洲野外被發現,不過牠們的生存環境如今飽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另外,由於海洋海灘和南極洲相距超過3540公里,也就是這隻皇帝企鵝顯然游超過3540公里,才能現身澳洲。另據《澳洲廣播公司新聞》(ABC News)引述西澳洲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研究員坎內爾(BelindaCannell)推測,這隻皇帝企鵝可能是順著洋流往北漂,「牠們在覓食的時候傾向順著洋流移動,可以找到更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所以可能是這些洋流流向了比正常距離更遠的地方」。據了解,皇帝企鵝是18種企鵝中最高和最重的企鵝,體重可達40公斤,站立身高約1.1公尺,雌皇帝企鵝在繁殖季可產下1顆蛋,並交由雄性伴侶孵化,然後花大約2個月時間下海覓食。1隻來自南極洲的皇帝企鵝現身數千公里外的西澳洲的海灘。(圖/翻攝自X)
富二代環遊世界一圈!還是「這國家」最好 網一面倒同意
不少人都有出國的經驗,哪一個國家最好玩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一名男網友透露,朋友環遊世界一圈,去了南極、南非、南美洲等,發現還是日本最好玩。貼文一出,引起討論。原PO在PTT以「朋友說走遍世界還是日本好玩」為題表示,朋友46歲,是上市公司董事長的長子,曾在英國留學,擁有美國籍,「他說他走遍世界,最後還是覺得日本好玩,歐洲以前是一個相當好玩的地方,他上個月回來,這次去了快一個月,他說他這輩子不會再去歐洲了。」原PO指出,朋友也分享,硬要說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是土耳其,另外美洲除了壯觀的大自然,沒什麼好說的,而南美洲去過2次,朋友認為就是又黑、又危險的地方,至於非洲南部就是達成成就,北非還不錯,但沒什麼好玩的。原PO提到,朋友還說,去了南極洲花了快100萬根本是自虐,這輩子沒那麼抖過,「極光很美,好,看夠了嗎?回房睡覺,澳洲適合退休,愛海的一定要來,但是他不愛,他說世界玩了一圈,還是日本好玩。」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不一定是最好玩,但整體的旅遊體驗是最舒服的」、「日本是舒服,不是好玩」、「日本舒服倒是真的,一天走3萬步,還是很舒服」、「確實好玩,好吃的食物也多」、「歐洲扒手被抓包還會回頭嗆你」。
太平洋將逐漸消失「形成超大陸」 專家揭台灣未來位置:長久存在
科學家研究表明,馬里亞納海溝每年吞沒約30億噸海水,從建模研究來看,未來太平洋將逐漸消失,最終形成新的超大陸「阿美西亞」(Amasia)。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預測顯示台灣將位於這個未來超大陸的核心,並將長久存在。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2018年美國科學家發現馬里亞納海溝數百萬年間已吞噬約3000萬億噸海水,換算後每年約吞沒30億噸,相當於120萬座奧運標準泳池的水量。郭鎧紋解釋,未來超大陸的形成依賴地球深處的熱點活動,包括來自地函的上升熱流和隱沒帶的火山活動,而馬里亞納海溝吞噬的海水正參與這一過程。他認為,未來超大陸將位於從堪察加半島延伸至紐西蘭、澳洲和西藏的三角形區域,台灣位處其中的核心地帶。事實上,科學家表示,根據建模研究,海洋岩石圈的強度是決定超大陸如何形成的關鍵因素。地球內部的熱量在數十億年內逐漸流失,導致大洋中脊地函熔融程度降低,海洋地殼隨之變薄,並形成新的岩石圈。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中國北京大學的研究指出,隨著地球地函逐漸冷卻,海洋板塊整體強度減弱,太平洋將縮小,最終將比大西洋和印度洋更小。阿美西亞的形成過程包括美洲向西移動、亞洲向東移動,南極洲靠近南美洲,非洲的一側與亞洲接壤,另一側則與歐洲連接。不過這一超大陸的形成預計至少還需2至3億年。「阿美西亞」這一名稱來源於美洲與亞洲兩塊大陸的碰撞結合。上一個超大陸「盤古大陸」(Pangea)於約1.8億年前解體,分裂成今天的各大陸,當時這些大陸被環繞在一個名為「泛古洋」(Panthalassa)的巨大海洋之中。
上班不要吃同事!遊樂園驚見鵜鶘「職場暴力」 飼養員鳥口搶救鴿子同事
中國陝西西安一家主題樂園裡飼養的鵜鶘又在「吃同事」了!根據微博上流傳的影片,近日一名男子帶家人前往動物主題樂園遊玩,正巧撞見園內鵜鶘正在大口吃「同事」,連忙通知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追了好一陣子,好不容易將這隻頑皮的鵜鶘逮住,硬生生從牠嘴裡搶救出驚魂未定的鴿子同事。近日,中國微博上流傳一支影片,是一名網友攜家人參觀西安一處動物主題樂園時,驚見園中的鵜鶘一口吞掉了一旁的鴿子同事。網友見狀連忙通知飼養園,之後一人一鳥便在園區中展開追逐。飼養員好不容易將鵜鶘逮住,用雙腿夾住鵜鶘,才兩手發力掰開鵜鶘的大嘴,在從牠喉嚨中掏出一隻驚魂未定的鴿子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該主題樂園首次發生鵜鶘「吃掉同事」的事件,今年5月份,同樣有一隻鵜鶘因為在營業中吞下了一隻小鴨子同事,引起過一波關注。因此有網友質疑這家樂園是刻意為之,放任鵜鶘吞掉園區中的其他動物,用這種方法曝光度。鵜鶘是零散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大陸的大型水鳥,最明顯的特徵是嘴下帶有一個喉囊,可以自由伸縮,也是牠們儲存食物的地方。鵜鶘的毛色大多以蒼白色為主,在繁殖季節前,喙、喉囊和面部皮膚的裸露部分會變得顏色鮮豔。成年鵜鶘體長大約在125至132公分左右,體重4至7公斤,喙長最多可達38公分。由於鵜鶘以魚類為主食,大多棲息在淡水及半鹹水的湖泊、沼澤、河流、三角洲、潟湖等水域附近,牠們可以單獨覓食,但大多更愛用群體捕魚的方式。只有美洲褐鵜鶘和秘魯鵜鶘會從空中插水捉魚。
全球暖化讓海平面快速上升 聯合國秘書長:遲早影響全球人類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太平洋島國論壇領袖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的污染大國必須減少碳排放,否則將面臨全球性的災難。古特雷斯表示,目前太平洋地區的島國是全球最脆弱的地區,小島國雖然對氣候變遷的貢獻微乎其微,但卻承受著最嚴重的後果,而如果不加以遏止,遲早會影響到全球人類。根據《BBC》報導指出,古特雷斯表示,海平面上升、海洋暖化和酸化等現象正加劇對太平洋島國的威脅。古特雷斯將這些現象歸因於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古特雷斯警告「海洋正在吸收大量的熱量,這些變化最終將影響到所有人。」根據聯合國發布的《暖化世界中的洶湧海潮》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海平面正在以3000年來前所未見的速度上升中,報告提到,過去30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約9.4公分,但在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海平面上升了15公分。除了氣候變遷對對太平洋島國產生影響外,古特雷斯也批評國際金融機構沒有為這些國家提供足夠的支持。古特雷斯解釋,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的資金分配程序過於繁瑣,對小島國的援助反應遲緩,許多當地的社區已經因為海平面上升受到生計威脅,但批核建設海堤的資金已經等待長達七年。在會中,許多太平洋島國代表對澳洲也是大肆表達不滿,批評其未能採取足夠的措施應對氣候變遷。古特雷斯呼籲全球大污染國,尤其是G20國家,必須肩負起減排責任,否則世界將突破2015年《巴黎協定》中設定的1.5攝氏度升溫門檻。古特雷斯強調,只有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內,才能避免格陵蘭、西南極洲冰蓋的不可逆的崩塌危機發生,呼籲全球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確保減少碳排放,並且強調這是全球共同的責任。
破紀錄熱浪席捲南極大陸! 極端高溫比正常值高出27 °C
一場破紀錄的熱浪正在席捲地球上最冷的南極大陸!氣象數據顯示,自7月中旬以來,正值冬天的南極洲部分地區的氣溫已比正常水平高出27 °C,且預計這波高溫將持續到8月上旬。據CNN的報導,最新數據顯示,南極洲東部部分地區出現異常高溫,往年維持在-50 °C至-60 °C,如今卻處於-25 °C至-30 °C之間,且預估這波高溫將持續至8月上旬。全球氣溫上升和日益惡化的溫室氣體破壞,導致南極洲在冬季出現異常高溫。「英國南極調查局」(BAS)大氣冰層暨氣候部門科學負責人布雷斯多(Thomas Bracegirdle)坦承:「現階段我們只能說,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我們預計南極洲將會出現更多的極端高溫,但針對該特殊事件,我們必須進行更多研究。」由於地球大部分冰層位於南極洲,如果全部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將上升超過45公尺,即使是體積較小的冰層融化,例如位於南極洲西部的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或被稱作「末日冰川」,也會導致海平面上升3公尺,這將對全球沿海地區或城市造成災難性後果。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研究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的統計,這是過去2年來南極洲遭遇的第2次嚴重熱浪。同時,2023年的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導致南極洲氣溫上升了2 °C,預計到2100年將進一步上升5 °C至6 °C。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冰河研究學者史坎波斯(Ted Scambos)指出,目前南極洲的高溫偏差值尚未達到2022年的記錄,但覆蓋範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布雷斯多也表示,原本造成持續熱浪(南極渦旋崩潰)的一系列大氣條件預計平均每20年才會發生1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一件非常不尋常的事件。」根據2020年的研究報告,1989年至2018年間,南極的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倍以上。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南極氣象研究所的研究氣象學家米克懷契(David Mikolajczyk)示警:「未來的冬季可能會發生更多這樣的熱浪,這可能會使這塊冰冷大陸的防熱能力下降,並在隨後幾波熱浪中加速融化。」
上月創「史上最熱6月」紀錄 17日前後颱風生成機率曝光
近期的天氣可以說是又濕又熱,甚至有資料顯示,2024年6月創下了「史上最熱6月」的紀錄。而目前也有消息指出,從10日起,全台依舊有午後降雨的可能,尤其是大台北地區與各地山區。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指出,中央氣象署預報員葉致均受訪時表示,9日台灣受到東南風影響,各地天氣晴到多雲,台東和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中南部清晨至上午也有零星降雨。雖然午後在西半部和山區會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但相比8日,9日的雨勢稍微減弱且雨區縮小。葉致均推測,從10日開始,由於太平洋高壓逐漸減弱,風向轉為偏南風,早晨中南部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和各地山區會有局部雷陣雨,大台北和山區甚至可能出現大雨。11日至12日這段期間,由於太平洋高壓持續東退,南部有不定時短暫陣雨,中部早晨也會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及山區有局部雷陣雨。13日則因為太平洋高壓增強,風向轉為偏南風,清晨中南部有局部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及山區有雷陣雨。14日至15日,由於東南風主導的關係,台東和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和山區有局部雷陣雨。而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提到,最新的歐洲模式模擬顯示,17日前後菲律賓東方至南海一帶可能生成熱帶低壓,機率分別為60%和30%,而輕度颱風的機率為20%。由於各國模擬有差異,對台灣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觀察。此外,FB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2024年6月被記錄為史上最熱的6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統計顯示,全球地表溫度明顯高於1991-2020年的氣候平均值,並創下新高紀錄。6月,南極洲的海面溫度異常高,海冰覆蓋率創紀錄新低。除此之外,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經歷了極端熱浪,氣溫超過45度並持續多日,導致大量中暑和健康問題。中國北方和中部地區持續高溫,許多城市氣溫超過40度。在美國西部、南部地區也紛紛突破高溫紀錄,在加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氣溫超過45度,甚至引發野火和電力不足的問題。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地區氣溫達52度,在當地甚至導致百人死亡。歐洲的意大利、德國和法國也經歷了極端高溫,局部地區氣溫超過40度,導致當地出現許多健康、基礎設施故障等問題。
全球連10月破高溫紀錄 專家揭「化石燃料」是元兇
全球氣溫連續10月破紀錄,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最新報告指出,其中今年3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3月,海面溫度也創下新高,氣候科學家指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圖為1940年1月至2024年3月與1850年至1900年每月全球表面氣溫比較。(圖/翻攝自climate.copernicus.eu)根據《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該機構統計,從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時期(1850-1900)高出1.58°C。從非洲部分地區到格陵蘭(Greenland)、南美和南極洲,全球今年3月都出現高於平均的氣溫,該機構並指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造成異常高溫的主因,據C3S副主任勃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這種異常高溫紀錄成為長期趨勢,「每月高溫紀錄清楚向我們表明,我們的氣候正在迅速變化」,令人擔憂。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圖/達志/美聯社)按照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以內,而新的高溫紀錄不代表協定所設限制已遭突破,因為協定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不過勃吉斯表示,「現實是我們極為接近(上限),而且時間已經不多」。另外,英國倫敦帝國學院(GICCE)氣候科學家奧圖(Friederike Otto)表示,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若不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地球暖化將導致更嚴重的乾旱、火災、熱浪和暴雨。除此之外,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儘管聖嬰現象3月後已趨緩,但平均海面溫度和海洋氣溫仍呈現不尋常高溫,海洋溫度上升意味著大氣含水量更多,導致天氣更不穩定,例如強風和豪雨。
「高致病性禽流感」現身南極大陸 數十萬企鵝恐成「致命感染鏈」
目前有科學家表示,在解剖海鳥的屍體後,確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已經入侵了南極大陸,由於當地有數十萬隻企鵝,萬一有企鵝感染禽流感的話,恐怕會對企鵝群體造成致命的威脅。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於25日表示,雖然有海洋與其他大陸分隔,但是目前確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已經抵達到南極洲。之所以會這樣確定,是一名阿根廷科學家於24日在南極基地Primavera解剖一隻鸕鶿海鳥的屍體後,從中發現了禽流感病毒。CSIC在聲明中表示,他們分析的樣本中,證實這些鳥類是死於H5亞型禽流感,而且其中一個樣本甚至含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報導中也提到,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在南極洲附近的島嶼上發現相關案例,甚至也有巴布亞企鵝(Gentoo penguin)感染的案例,而這樣的情況表示,H5N1禽流感除了導致全球各地鳥類大幅減少外,如今南極洲地區也面臨H5N1禽流感的陰影。除此之外,在南極洲當地有數十萬隻企鵝聚集在南極洲大陸與附近的島嶼,由於企鵝是群居動物,他們緊密生活在一起的習慣,很容易造成禽流感的傳播與蔓延。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的資料也顯示,該研究基地已有一例確診案例。
南極奢華體驗第二人同行現折12萬 台灣白沙屯「粉紅超跑」報名啟動
疫後高端旅遊與特殊體驗備受青睞,尤其世界不停地在變動,不少人都計畫提早前往旅遊清單上的夢想之地。如果你已經跑遍世界各地熱門景點,那麼南極或許可以納入下一個目標!東南旅遊即日起至3月底,針對2024年11月出發的南極遊輪推出17天特別企劃,第二人同行現折12萬元,相當於一人不用70萬元,即可享受奢華的南極探險體驗。南極探險是許多旅人的夢幻清單,認為一生必闖一次。南極洲為地球最南端的洲,一般旅人主要靠搭乘郵輪抵達,此次東南旅遊攜手龐洛郵輪,推出一場極致的南極探險之旅。而且11月開始是最適合前往南極的月份,屆時正逢南半球初夏,氣候宜人,可欣賞到潔白純淨的絕美大地,更有機會與野生動物近距離相遇!為了讓旅客更貼近大自然,旅程中氣候穩定時有機會可搭乘小艇巡遊登陸,讓旅人親眼目睹企鵝、海豹、鯨魚等珍稀動物的生活點滴,一睹生命最原始純粹之美。東南旅遊除了推出第二人折扣12萬元的優惠,也與中租銀角零卡攜手合作,分期優惠讓小資族也能與龐洛一同啟航。2/16~3/29也於全台多縣市推出免費南極旅遊講座,詳情可參活動網站(https://reurl.cc/pr89rd)。東南旅遊推出白沙屯媽祖進香專車接送,帶信眾熱血夜衝。除了南極體驗,東南旅遊也針對台灣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進香活動,自3/17~3/26推出北中南每日出發行程,以專車接送信眾遶境祈福,最低499元即可體驗一日夜行,還能展開一場壯闊的9天8夜進香之旅,親身感受粉紅超跑的力量!白沙屯媽祖進香已有逾百年歷史,最大特色是沒有固定期程和路線,全依媽祖旨意而行,沿途充滿挑戰與驚奇,近幾年在全台各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幾乎要與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齊名。每年初春,信眾會自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出發,徒步行腳往返雲林縣北港朝天宮,路程橫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4縣市,來回約400公里。「白沙屯媽祖天上聖母鑾轎紀念酒」。活動從3/17起駕日夜行,北中南同步參與白沙屯拱天宮陣頭、藝閣花車巡禮及登轎儀式、起駕大典,另外步行通霄~苑裡段,3/18~3/26一同與粉紅超跑體驗無固定遶境路線;3/22推出二日行程,頭旗抵達朝天宮廟埕,一起高喊「進喔!進喔」,恭迎媽祖安座;3/26回宮日陪同粉紅超跑回宮,圓滿完成這段朝聖之路。另外,凡報名白沙屯進香加碼抽白沙屯媽祖天上聖母鑾轎紀念酒乙名(56%、300ml的特選窖藏陳高),附有精美針織手工轎套、栓木雷射切割仿真轎椅與仿真鑾轎造型瓷瓶,有如莊嚴的白沙屯媽祖粉紅超跑,每瓶鑾轎紀念酒,會放置過爐加持的平安符,祈求平安喜樂。詳情可上活動網站(https://reurl.cc/nrldK1)查詢。※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南極巴布亞企鵝爆H5N1禽流感 已釀逾200隻小企鵝死亡
據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稱,他們於近日首次在巴布亞企鵝身上發現了1種致命的禽流感,研究人員於1月19日在南大西洋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發現了約35隻死亡的巴布亞企鵝,他們從其中2隻企鵝身上提取的樣本經檢測顯示H5N1型禽流感病毒呈陽性。而專家過去一直擔心該病毒可能會在南極洲的企鵝群中傳播開來,如今情況則顯得十分危急。據路透社報導,福克蘭群島政府發言人希思曼(Sally Heathman)表示,截至 1月30日「已有200多隻雛鳥和少數成鳥一起死亡」。而這些死亡事件也證實,巴布亞企鵝很容易感染這種致命疾病,H5N1禽流感近幾個月來,已導致世界各地鳥類數量銳減。希思曼表示,福克蘭群島政府也在等待南跳岩企鵝的檢測結果,並「為大規模爆發做好準備」。所幸,巴布亞企鵝很少往返於阿根廷海岸附近的福克蘭群島和南部約1300公里的南極半島之間。對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范斯特雷爾斯(Vanstreels)說,這意味著巴布亞企鵝不太可能將病毒傳播到南極大陸,但相反的是,巴布亞企鵝可能是當地的感染宿主。SCAR南極野生動物健康網路負責人杜瓦(Meagan Dewar)表示,在附近的南喬治亞島也對現場進行了詳細調查,並排除了國王企鵝疑似感染禽流感的可能性。另外,范斯特雷爾斯表示,繼南美洲海象和海豹出現大規模傷亡之後,南喬治亞島的海豹和海狗也因禽流感大量死亡,「這尤其令人擔憂,因為南喬治亞島是世界上95%南極海豹群的家園,如果該族群數量銳減,該物種將處於危急境地」。
全球最大冰山A23a「面積約等於南投縣」向北漂移中 1兆噸水恐融入海洋
全球最大、最古老的冰山A23a面積約為4000平方公里,與台灣的南投縣差不多大,而在停留於南極海底30年後,科學家最近發現,它正在向北快速漂移,其內含1兆噸的淡水可能沿途融化到海洋中。根據《法新社》(AFP)的報導,探險隊船隻在近日靠近這座大冰山,巨大的裂縫和冰山邊緣的美麗藍色結構成為了視線焦點,探險隊隊長斯特拉坎(Ian Strachan)表示,當時高達4公尺的巨浪「猛擊」了冰山壁,使得部分冰塊掉落,也摧毀了一些拱形結構。報導指出,A23a厚達400公尺,是於1986年自南極洲西部的菲爾希納隆尼冰棚(Filchner-Ronne Ice Shelf)崩裂,停留在附近的海床上約30年,而它在2020年首度被發現開始漂移,近期又受到強風、洋流影響,目前正在象島(Elephant Island)和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之間加速漂流,已經通過了南極半島的北端。探險船上的首席科學家安德魯(Andrew Meijers)提到,每年都會有1至2座大冰山破裂,這種「笨重的野獸」(指冰山)的移動速度比步行還慢,A23a的移動路線與之前2座大冰山A68和A76大致相同,將沿著稱為「冰山巷」(iceberg alley)的路線經過威德爾海(Weddell Sea),穿越南極洲半島東側。安德魯進一步提醒,冰山在移動時,沿途會分解成更小塊、融化進大海中,而這可能阻礙海豹、企鵝等動物的覓食路徑,也讓漁船難以在該地區航行。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哪國最安全」?英媒點安全12地 亞洲2國上榜
2023年世界發生不少戰爭,未來世界局勢仍動盪不安,不少人也因此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即將到來。英國媒體《每日郵報》日前分別列出世界上12處地區,認為未來若戰爭爆發,這些地方將成為最安全的避險去處。南極洲根據報導指出,南極洲位於地球最南邊,雖然現今因旅遊、風景和地形聞名,但在第三次世界大戰時應該不會有人想光顧此地。南美洲南美洲上榜國家為阿根廷、智利。阿根廷雖然曾有不少歷史衝突,但該國的農作物特性卻能使民眾在核戰後躲過飢荒,因此不失為一個避難去處;智利擁有世界上最長海岸線,同時它也是南美洲發展最先進的國家,除此之外它也有豐富的糧食作物和天然資源,種種原因讓它成為避難的理想地點之一。亞洲亞洲上榜國家為不丹、印尼。不丹自1971年加入聯合國後就曾宣布會保持中立,且國家位於內陸、群山環繞,因此若戰爭爆發,該國將成為特別安全的國家;印尼過去在全球政治議題上持中立立場,且獨立後的首任總統蘇加諾(Achmed Sukarno)曾指示過,印尼將在國際事務中獨立行動,不受他國牽制,「創造世界和平」是他們的核心政策。大洋洲大洋洲上榜國家為斐濟、紐西蘭、吐魯番。斐濟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離最近的國家澳洲有近4400公里,且該國土地多被森林覆蓋,礦產、魚類資源豐富,加上該國軍隊只有6000人,可能缺乏軍事戰略,因此應該是相當安全的地方;紐西蘭名列全球第2安全的國家,若遭受攻擊,該國的山區地形可以為民眾提供保護;吐魯番人口稀少、自然資源低,基礎設施也相當不足,因此若真的發生戰爭,該國應該不太可能被捲進戰爭。歐洲歐洲上榜國家為冰島、瑞士。冰島過去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和平的國家之一」,其地理位置偏遠,擁有自己的淡水儲備、海洋資源和再生能源,因此不須擔心會對其他國家有資源上的依賴;瑞士近200年來有堅定的中立立場,且其擁有的地形能良好地保護民眾的安全。非洲非洲榜國家為南非。南非有多種食物來源、大量肥沃的土地、淡水,且擁有諸多現代化基礎設施,可以增加民眾的生存機會。另外地處北美洲的格陵蘭也在榜上,雖然它隸屬丹麥,但該地相當偏遠、多山,且政治中立,應該不會有大國盯上它,是理想的避難地點。
全球暖化惹禍…地球5生態系統面臨崩潰邊緣 專家示警「恐有大規模災難」
英國艾希特大學6日發布《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自然的損失可能很快就會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邊緣。報告更指出,包括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溫水珊瑚礁、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的環流、永凍土地區5個主要系統已面臨跨越臨界點的風險。另在COP28召開的同時,今年11月氣溫更成為連續第6個破紀錄的月份,2023年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英國艾希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教授連頓(Tim Lenton)所領導的研究團隊,6日發布《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自然的損失可能很快就會導致自然世界的臨界點。雖然報告中列出的26個臨界點,許多都與全球暖化有關,但其他人類活動,像是砍伐亞馬遜雨林,也可能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邊緣。該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導致5個主要的系統已面臨跨越臨界點的風險,分別是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溫水珊瑚礁、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的環流、永凍土地區。報告警告,從冰蓋融化威脅到災難性海平面上升,再到熱帶珊瑚礁大規模死亡,一旦世界跨越一個臨界點,應對眼前的人道主義災難可能會分散人們對阻止其他災難的注意力,從而造成大規模飢餓、流離失所和衝突的「惡性循環」。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王寳貫表示,臨界點的研究,是希望找出哪些可能會引發某些環節產生「一發不可收拾」的改變,例如年雨量減少到某個數值,可能會造成某個植物群落整個永久消失,那就是一種臨界點。目前的結論只能當作參考,但國家應積極投入研究,作為長期規畫的根據。而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6日表示,在非同尋常的11月氣溫成為連續第6個破紀錄的月份,2023年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另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紀錄表示,今年11月的月均溫攝氏14.22度,比之前最熱的11月高了近3分之1攝氏度,打破過往11月高溫紀錄,使2023年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46度。這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針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帶來了壓力。
你常打瞌睡?研究顯示帽帶企鵝每天竟打瞌睡1萬次 每次只持續4秒鐘
無論是在開會、通勤,甚至在看電視時,我們都有過不停打瞌睡的經驗,但相比起帽帶企鵝的瞌睡紀錄,根本不算什麼。根據最新研究指出,帽帶企鵝每天要打瞌睡約1萬次,每次只持續4秒鐘左右,加起來的睡眠總長則超過了11個小時。據《每日郵報》報導,來自里昂神經科學研究中心(Lyon Neuroscience Research Centre)和韓國極地研究所(Korea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記錄了南極洲帽帶企鵝群的睡眠行為,期間團隊利用腦電圖(EEG)監測和其他非侵入性感測器來了解帽帶企鵝與睡眠相關的大腦活動。結果顯示,帽帶企鵝每天的睡眠時間超過11個小時,但並不是一次睡完,而是靠數千次、每次只持續4秒鐘左右的打瞌睡所累積起來,而這種奇怪的睡眠週期似乎對牠們沒有造成明顯的傷害,研究人員說,這使得牠們能夠累積日常睡眠需求,同時對巢穴保持警覺心。研究人員也推測,這種極端的睡眠時間可能是由南極洲喬治王島的環境因素所導致,因為那裡的企鵝聚集一起孵化蛋,必須隨時保持警惕保護寶寶們受捕食者的侵害。
最劇暖化警鐘響起!2023年全球均溫「攀升1.4度」 創人類史上最熱一年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8)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盛大登場,會中針對淘汰化石燃料、能源轉型及氣候災難基金等議題進行商討。對此,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示警,今年(2023)將創下史上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攀升攝氏1.4度,恐導致海冰加速消融,野火、洪患等天災綿延不絕。綜合外媒報導,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比起工業革命之前,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將高出攝氏1.4度,恐創下有紀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打破氣候紀錄,敲響最劇暖化警鐘。該份報告揭露,全球暖化加劇,導致南極洲冰川又再度萎縮約100萬平方公里,海冰面積縮減至有史以來最小範圍,瑞士冰川在短短2年內也消融了10%的冰量;另外加拿大野火肆虐,至今全國林地的5%已遭大火席捲,燒毀面積寫下歷史新高。報告更示警,過去30年亞洲的暖化速度高出全球平均2倍,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疾病案例不斷增加、空氣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也跟著加劇,人類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健康風險。對此,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向參加COP28的各國領袖呼籲,應儘快採取緊急行動,遏止化石燃料排放、提高再生能源產能,才能避免全球暖化引起的極端氣候災難,對人類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H5N1禽流感病毒首現蹤「南極島嶼」 恐威脅企鵝等鳥類族群
英國科學研究組織在當地時間21日指出,他們首度在南極洲地區的鳥類屍體中檢驗到H5N1禽流感病毒,有鑑於南極洲是許多鳥類的重要繁殖地,他們擔憂這種致命病毒恐威脅到企鵝和其他當地物種。綜合《日本時報》、《瑞士資訊》的報導,負責大部分英國在南極洲科學研究的「英國南極調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BAS)在21日的聲明中指出,工作人員在南美洲南端以東的英國海外屬地南喬治亞(SouthGeorgia)鳥島(Bird Island)上,採集了1隻棕色賊鷗(Stercorarius antarcticus)屍體的樣本,並將其寄回英國檢測,沒想到樣本卻呈現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陽性反應。BAS解釋,該病毒很可能是被遷徙到南美洲的鳥類帶回島嶼的,因為當地已出現大量禽流感病例。聲明補充,目前造訪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SGSSI)的旅客,正在接受更高強度的生物安全措施,當地涉及鳥類的實地科研工作也已暫停。報導指出,自2021年中期開始,更大規模的禽流感疫情開始向南蔓延至南美洲等地,包括先前從未受影響的地區,導致大規模野生鳥類死亡,數千萬家禽被迫遭撲殺。對此,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禽流感研究員威爾(Michelle Wille)也在X平台發文稱,禽流感向南極地區蔓延是一項「令人震撼的消息」,並擔憂「情況可能會迅速失控」。英國動植物衛生局(Animal and Plant HealthAgency)病毒學主任布朗(Ian Brown)上週也警告,候鳥可能會先把病毒從南美洲傳播到鄰近南極洲的島嶼,接著再傳播到南極大陸,這將對從未接觸過該病毒,也不具免疫力的南極洲特有企鵝及其他鳥類族群構成威脅。
南極冬季海冰面積再創低 竟少了「28個台灣」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近日表示,南極冬季海冰面積再創新低,比1986年的紀錄又少了100萬平方公里,而這面積約等於28個台灣。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25日說,今年冬天南極洲周圍的海冰面積,達歷史新低,氣候變遷對南極的影響,增加了科學家的擔憂。研究人員警告,這種轉變可能會給在海冰上繁殖和養育寶寶的企鵝帶來可怕後果,也會減少冰反射回太空的陽光,加速全球暖化。冰雪資料中心說,9月10日南極海冰面積達峰值,面積為1696萬平方公里,這超過了1986的冬季紀錄,少了約100萬平方公里。南極企鵝恐受衝擊。機構科學家邁爾(Walt Meier)表示,這不僅是破紀錄的一年,也是破極端紀錄的一年。冰雪資料中心強調,這只是初步數據,下個月會發布完整分析。據悉,南半球因為季節和北半球相反,海水會在冬季末期約9月達峰值,在2月或3月夏季結束時,融化至最低點,而2月夏季南極海冰面積也創新低,破了去年紀錄。雖然氣候變遷加速南極洲冰川融化,但目前還不清楚氣溫升高是如何影響海冰,2007年到2016年海冰面積擴大,但近年卻有了轉變。澳洲蒙納許大學海冰研究員普里奇(Ariaan Purich)在期刊上發最新表研究,他指出,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導致的海水溫度升高,讓海冰減少。普里奇強調,他想傳達的關鍵訊息是,為保護世界上的冰凍地區,大家真的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非常重要。
南極冰層消失中…面積竟是「不列顛群島」5倍大 專家示警:絕對世界災難
衛星資料顯示,南極洲周圍的海冰遠低於歷史冬季水平,這對一個曾經能夠抵禦全球暖化的地區來說,非常令人擔憂。專家指出,若沒有冰來冷卻地球,南極洲可能會從地球的冰箱變成散熱器。英國冰川學家也坦言,「我們正喚醒南極洲的巨人嗎?這絕對將是世界的災難。」據BBC的報導,南極洲巨大冰層調節著地球的溫度,白色表面能將太陽的能量反射回大氣,並冷卻冰層下方與附近的海水。然而,目前漂浮在南極海洋表面的冰面積不足1700萬平方公里,遠比9月份的平均值少了150萬平方公里,換算下來,消失的冰面積大約是不列顛群島(British Isles)的5倍之多。海冰在南極大陸的冬季(3至10月)形成,接著大部分會在夏季融化,它們是由冰山、陸地冰、巨大冰架互相構成的系統,這些覆蓋在陸地上的海冰可以充當保護套,防止海洋升溫。不過,「英國南極調查」(British Antarctic Survey)的卡洛琳霍姆斯(CarolineHolmes)博士則示警,隨著季節過渡到夏季,海冰萎縮的影響可能更加明顯,屆時冰融化可能會形成無法阻擋、互相反饋的循環。隨著更多海冰消失,海洋黑暗區域暴露出來,吸收陽光而非反射陽光,就會讓更多的熱量被吸收到水中,反過來融化更多冰,科學家稱之為「冰雪反照率效應」(ice-albedo effect),這可能給地球增加更多熱能,破壞南極洲作為全球溫度調節器的作用。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of Exeter)冰川學家西格特(Martin Siegert)教授也坦言,「我們正喚醒南極洲的巨人嗎?這絕對將是世界的災難。」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地球科學家霍格(Anna Hogg)教授也感嘆,「有跡象表明,南極冰蓋已符合最悲觀狀況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