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
」 發燒 AZ疫苗 新冠肺炎 川崎氏症 卡介苗小時候都打「屁股針」為何沒了? 醫師吐3原因:刺中就糟了
近日,有兒科醫師分享,在替小朋友打水痘疫苗時,小朋友的媽媽提起,「我記得以前都打在屁股,為什麼現在都改成大腿或手臂呢?」醫師解釋,現在打針在屁股上已經很少見了,主要是考量三個原因:怕刺中坐骨神經、導致屁股肌肉纖維化,以及「面子掛不住」。兒科醫師「傑登醫師」在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發文分享,近日一名4歲小朋友來施打水痘疫苗第2劑,當時醫師問小朋友「想打在手臂還是大腿?」此時一旁陪診的媽媽忍不住問,「我記得以前都打在屁股,為什麼現在都改成大腿或手臂呢?」對此,醫師也說明,小時候常打的「屁股針」現在很少見了,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害怕針頭刺中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人體直徑最粗的單根神經,主要支配大部分腿部的感覺和運動,屁股剛好是它的必經路徑,「一不小心刺中造成神經受損可就糟了!」再來,打針在屁股上,可能會導致屁股肌肉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青蛙肢」。反覆的肌肉注射造成肌肉長期發炎,之後攣縮纖維化,導致無法併腿蹲下或活動受限,在過往很愛從屁股打退燒針的年代較常出現。最後也最重要的,是「面子掛不住」。畢竟要把褲子脫下來對陌生人露出屁屁,不管對大人或小孩來說,都需要一些「恥力」,尤其是要大規模接種時,就更難達成了。傑登醫師表示,現在為孩子接種疫苗或注射藥物時,會優先選擇「大腿」或「手臂肌肉」。若是2歲以下的嬰幼兒,由於手臂的肌肉還不夠厚,通常會優先選擇在大腿前外側注射,但卡介苗除外;而2歲以上的孩子,因手臂有肉了,可選擇在非慣用手的上臂三角肌注射。傑登醫師還透露,他的個人習慣是遇到2歲以上、又可以溝通的小孩,就讓孩子「自己選要打哪裡」,一方面是讓孩子練習自己做決定,而且小朋友面對「自己選的」通常也會比較勇敢面對。
1歲女童發燒、流鼻水!就醫檢查竟是「川崎症」 醫曝「關鍵徵兆」家長多加注意
三軍總醫院收治一名一歲女童近日因發燒、流鼻水及嘔吐等症狀入院,而在經過一系列診療後,最終被確診為川崎病。該女童在住院前並無特殊病史。在入院四天前,女童開始出現發燒、流鼻水和嘔吐症狀。兩天後,家長帶她至診所就醫,並開始服用症狀控制藥物。然而,病情未見好轉,仍然有持續高燒和嘔吐狀況,家長隨即帶她至本院兒科急診就醫。川崎病導致冠狀動脈擴大病變 須預防血栓小兒心臟專科醫師徐萬夫說明,女童於急診就醫,嘴唇發紅乾裂、雙側眼結膜充血、手腳掌紅腫,軀幹部位出現紅疹,並且卡介苗注射部位皮膚也有發紅現象。因為此時已經符合診斷川崎病的臨床要件,入院後隨即給予川崎病第一線藥物免疫球蛋白治療及阿斯匹靈後,病童隨即退燒且上述臨床症狀改善,在持續觀察經過36小時沒有再次發燒後讓病童出院。然而在經過一週後,病童再次出現有發燒嘔吐情況,眼皮發紅浮腫,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已經有擴大,故判斷為頑固性川崎病,於是立即再次住院,期間接受了川崎病第二線與第三線藥物的治療。雖然第一時間會退燒且抽血顯示發炎指數改善,但在多日後又會再次發燒,後來在使用第四線的藥物後,病童的狀況終於獲得控制,然而由於冠狀動脈擴大病變的關係,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形成,在經過一年的追蹤治療下,病童的冠狀動脈狀況控制良好,沒有發生狹窄與血栓導致血管阻塞的事件。發燒超過五天、伴隨四種以上症狀 早期川崎病徵兆徐萬夫醫師提到,上述一歲女童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川崎病案例,以下提供一些早期識別川崎病的關鍵徵兆,若患兒持續發燒超過五天,並伴隨下列四種以上的外觀症狀,即應提高警覺: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發紅乾裂、舌頭發紅等)雙眼結膜充血(通常沒有合併分泌物)頸部淋巴結腫大(通常為單側)手腳腫脹發紅多形性紅疹(通常在軀幹及四肢)若符合川崎病的診斷,臨床醫師可能會進一步安排抽血檢驗以評估病童的發炎狀況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評估冠狀動脈是否受到影響。治療第一線藥物為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大部分的川崎病童都會在24小時內明顯退燒且臨床症狀改善;出院後醫師會再安排定期於門診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評估是否出現冠狀動脈病變的情形。第一線藥物治療仍發燒 恐是頑固性川崎病然而,如果在經過第一線的藥物治療後,病童仍然持續有發燒,或是有發生以下狀況時,就要懷疑是頑固性川崎病:持續發燒:如果病童在接受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後,24至36小時後仍然持續發燒退燒後再次發燒:若病童在治療後的兩週內再次出現發燒,在排除其它引起發燒的原因後,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頑固性川崎病持續的川崎病相關表現:包括皮膚與黏膜的持續發炎,以及冠狀動脈的擴大等冠狀動脈病變風險高 識辨評估、醫病合作最重要徐萬夫醫師提醒,由於頑固性川崎病童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更高,且目前研究對於頑固性川崎病的最佳治療方式也有待更多的研究提供臨床證據,所以對於臨床醫師來說,即時的識辨評估病童是否可能發生頑固性川崎病、依據病童的狀況制定個人化的評估與診療方式、與家長和照顧者充分說明解釋及提供支持等,都是很重要的議題。
百日咳案例創5年同期新高 未打疫苗傳染力更強「恐1傳17人」
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的北部家庭群聚;而今年以來已累計有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寫下5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今年全球整體百日咳疫情都上升,如果本身沒打過疫苗的話,一旦染病,傳染力極強,甚至可能造成1人傳17人。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首例個案為10多歲青少年,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為何個案沒打過疫苗?羅一鈞補充,經詢問該名青少年因家長認為「人體有自然的免疫力」,所以在家長決定下,從小只打過卡介苗跟B肝疫苗,之後從未接種過百日咳疫苗,滿2個月開始就沒有接種過常規疫苗。個案成年的姊姊,則是小時候接種過3劑百日咳疫苗。羅一鈞說,因百日咳疫苗非強制接種、採志願性接種,只會在逾期時由衛生單位出面提醒,且小朋友入學後學校也會檢查接種紀錄,與衛生單位合作提醒完成接種;但因不具強制力,因此若家長堅持不給孩子打疫苗,並沒有法律上的罰則。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小孩連續發燒5天快就醫!兒科醫最害怕1疾病 嚴重恐「燒壞心臟」致命
大陸冷氣團接連報到,氣溫不斷下降,流感高峰即將來臨,尤其耶誕活動之後接著跨年,人擠人狀況增加,呼吸道相關疾病的疫情恐怕連帶攀升。兒科醫師提醒,如果孩子連續發燒5天,就算精神再好也應該就醫檢查,因為有可能是「川崎氏症」引起,若沒有及時治療,嚴重可能會「燒壞心臟」,導致心臟血管系統受損。兒科醫師傑登在臉書發文,川崎氏症是兒科醫師最害怕的疾病之一,是一種嬰幼兒及幼兒的發炎性疾病,特別容易侵犯心臟冠狀動脈,引起血管瘤,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直接攻擊心臟導致心肌炎或心律不整,或是讓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炎形成動脈瘤,增加將來形成血栓心肌梗塞的風險。」醫師說明,川崎氏症多發於5歲以下,平均年齡為1~2歲,男女比約1.6:1,台灣每年約有1000個小朋友罹患,位居世界第三高。雖然目前對川崎氏症的發病原因仍不明確,但傾向認為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且不具有傳染性,「有些心肌梗塞的青壯年,被高度懷疑在幼年時有得過川崎氏症,但沒接受適當治療才導致動脈瘤形成血栓」。川崎氏症症狀如下:1.高燒:病患持續發高燒約39~40度,且超過5天,這是川崎氏症最常見的初期症狀之一。2.結膜炎:雙眼結膜充血,但不伴隨分泌物,呈現典型的紅眼症狀。3.口腔黏膜變化:嘴脣可能出現乾裂,口腔內觀察到泛紅、草莓舌的現象,咽部也可能出現發紅。4.淋巴腺腫大:頸部淋巴腺腫大超過1.5公分,但不化膿,可能在單側或雙側出現。5.皮膚紅疹:可能呈現紅斑、丘疹、大片的潮紅,或類似蕁麻疹的鼓起,但不伴隨水泡。6.四肢腫脹脫皮:急性期內,手掌可能泛紅、腫脹;恢復期則可能有指端脫皮症狀。7.卡介苗疤痕泛紅:這是台灣兒童特有的表徵,曾接種卡介苗的疤痕部位可能會突然泛紅,這也是一個額外的特徵。醫師提到,若小孩發高燒超過5天,伴隨上述其他症狀中的4項,就可能是川崎氏症的警訊,「急性期可能會造成心肌炎、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而約20-25%的患者可能引起冠狀動脈瘤,需長期追蹤,因為巨大冠狀動脈瘤不易消失,可能導致破裂、血栓形成心肌梗塞等其他心臟疾病」。醫師指出,「川崎氏症的治療黃金期僅有短短10天。確診後,患者應盡快接受高劑量靜脈注射型免疫球蛋白(2g/kg) 於10-12小時內注射完畢,並同時給予高劑量阿斯匹靈(80-100mg/kg/day),以有效治療症狀並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由20-25%降低至3-5%。」(圖/翻攝自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臉書)
最新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結果出爐 30歲女打流感疫苗患視神經炎獲4萬元救濟
最新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結果出爐,一名30多歲女性接種流感疫苗後,出現視力模糊、右臉抽動等症狀,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疑似視神經炎,獲4萬元救濟。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根據文獻估計,接種流感疫苗後發生視神經炎的機率是1億分之3,非常罕見,國內上次出現該情況獲救濟的案例是在2012年。根據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第 214及215次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270案,其中18案獲救濟,包括1例接種流感疫苗、1例接種卡介苗,其餘都是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嚴重疾病或不良反應。台北市40多歲游姓男子,接種AZ疫苗後因臉麻與視力模糊等症狀而就醫,神經傳導檢查結果顯示神經病變,經診斷為疑似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依據症狀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研判,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核予救濟金17萬元。宜蘭縣40多歲魏姓女子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因視力模糊、複視與走路不平衡等症狀而就醫,神經傳導檢查結果顯示神經病變;查個案症狀發生前曾出現上呼吸道、喉嚨痛等感染症狀,其臨床表現仍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核予救濟金12萬元。台中市30多歲廖姓女子在接種流感疫苗後,因右臉抽動與視力模糊等症狀而就醫,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疑似視神經炎。依其症狀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研判,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核予救濟金4萬元。羅一鈞說明,文獻上估計流感疫苗接種後發生視神經炎機率是1億分之3,非常罕見,國內上一例核定救濟案是在2012年,個案經過分析後都無法證實或排除與接種疫苗有關。針對視神經炎患者,通常以全身性類固醇及時治療後,視力恢復預後佳。
乳房腫痛潰爛!33歲少婦感染超古老結核菌 醫驚:相當罕見
彰化一名已婚的33歲林姓女子,因乳房有硬塊且紅腫,甚至脫皮潰爛,近期前往坊間診所治療,但一個月後症狀仍未見改善,她擔心自己是罹患乳癌,改去醫院的乳房外科就診,結果醫師檢查後發現,林女並非罹患乳癌,而是感染了古老的細菌「結核菌」,需服藥半年才能根治。據了解,類似案例近150年來不到600個,相當罕見。替林女醫治的員榮醫院乳房外科醫師陳國棟表示,林女半年前開始感到左側乳房腫痛、有硬塊,同時伴隨紅腫及疼痛,她起初先到診所求醫,但服用抗生素1個月仍未好轉,林女擔憂乳房不保,因此轉到員榮醫院就診,醫師為林女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已有部分組織壞死,立即手術切除壞死組織,將膿瘍引流出來,再給予抗生素控制,並進行細菌培養。陳國棟醫師指出,林女起初連續2次細菌培養檢查都呈陰性,醫師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做切片檢查,結果竟驗出「噬酸性結核桿菌」,才知道林女是十分罕見的乳腺結核病,將其轉到胸腔內科治療,預計需連續服用6個月的抗結核病藥物才能根治。陳國棟表示,根據相關文獻記載,乳腺結核病近150年不到600例,相當罕見,他行醫近30年,這是遇到的第2個病例,他進一步解釋,乳腺結核病有3%至5%機率會轉為乳癌,而乳腺結核的感染有2種可能,一是原發型,當病人皮膚或乳房有傷口,哺乳時感染結核桿菌;另一種是續發型,病人本身就帶有結核菌,經血流帶到乳房,造成乳房結核。陳國棟醫師也指出,,結核菌是相當古老的細菌,人類歷史上最早感染結核病約在5000年前的非洲,主要是藉由空氣與飛沫傳染,後來隨著卡介苗、可對付結核桿菌的抗生素問世,結核病才逐漸受到控制。不過近年來,結核菌的盛行率增加,原因和結核菌的抗藥性、國際間旅遊增加、接觸來自高發生率地區的移工有關,據了解,女子丈夫工作的公司有不少外籍移工,推測可能因此接觸到結核菌。
高雄2旬男打AZ變「重度身障」 1原因獲獲300萬救濟金
新冠疫苗開打至今,許多民眾出現不良反應。高雄有一名20多歲男子,接種AZ疫苗後出現紫斑,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疾病,合併重度障礙,因為無法排除和接種疫苗的關聯性,核予疫苗救濟中「重度障礙給付」最高額救濟金300萬元,也是非死亡個案中,救濟金額最高的一案。疾管署公布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第209次會議紀錄,有12案獲救濟金,分別是6例AZ、4例接種莫德納、BNT和卡介苗各1例,救濟金額在5000元至300萬元不等,其中有一案接種AZ疫苗後獲得300萬元救濟金,是目前VICP審議非死亡個案中,救濟金額最高的一案。據悉,個案為高雄市20多歲男子,過去無相關病史,但接種AZ疫苗後身體出現紫斑,就醫檢查發現血小板嚴重低下,門診多次、住院達2個月,依舊效果不佳,領有重度身心障礙手冊。醫療委員鑑定意見認為,考慮病患無相關疾病的危險因子,且於注射疫苗後2周左右即發生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疾病,再根據國際參考文獻,無法排除由疫苗引發之免疫性血小板低下情形,所以相關症狀無法排除與疫苗關聯,所以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障礙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00萬元。
6旬男接種AZ疫苗有副作用 受害救濟結果出爐
最新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結果出爐,本次共有21案獲救濟。雲林縣一名60多歲男性接種AZ疫苗後下肢無力、雙手麻木,診斷為多發性神經病變,經審議核予20萬元救濟金,為本次案件中獲救濟金額最高。另有兩名國中生接種BNT疫苗後分別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和心肌酵素上升,分別核予救濟金6萬及2萬元。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近日公布第203次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170案,其中21案核予救濟金,有20案皆與新冠疫苗相關,分別為13案AZ、5案BNT 、1案高端、1案莫德納,另有1案與卡介苗相關。本次獲救濟的21案當中,金額最高的是雲林縣60多歲胡姓男子,接種AZ疫苗後32日因雙手麻木與步態緩慢等情形就醫,接種後約4個月再次因步態不穩及下肢無力症狀就醫,其神經傳導檢查結果符合多發性神經病變,依據病程及臨床表現研判,無法確定其症狀與接種新冠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的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0萬元。本次有2名國中生施打BNT疫苗後不適,經審議後獲救濟。一名台北市鍾姓少女接種BNT疫苗後13日起陸續出現發燒、皮膚紅疹等情形,就醫後診斷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由於個案接種疫苗前並無相關疾病史,研判其症狀與接種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萬元。另一名為宜蘭縣陳姓少年,接種BNT疫苗後第3日出現間歇性頭痛與胸悶症狀就醫,血液檢驗顯示心肌酵素微幅上升,研判個案症狀與接種疫苗相關,且經住院治療,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萬元。
打完AZ疫苗12天後腦梗塞性出血 40歲女獲最高額250萬救濟金
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近日公布最新會議紀錄,共審議150案,其中一名台北市40多歲鄭姓女子接種AZ疫苗後12天意識不清送醫,診斷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專家研判與接種疫苗有關,核予救濟金250萬元。根據VICP第201次審議小組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150案,其中26案核予救濟金,分別為24案接種新冠疫苗、2案接種卡介苗,核予救濟金5000至250萬元不等。新冠疫苗相關24案當中,9案為BNT、7案AZ、6案莫德納、2案高端。本次獲得最高額救濟金的是台北市40多歲鄭姓女子,接種AZ疫苗後12天出現意識不清送醫,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腦梗塞性出血,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臨床表現。經專家審議,研判個案症狀與接種AZ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障礙給付的規定,核予救濟金250萬元。另有一名台中市20多歲龔姓男子,接種BNT疫苗後13天,因四肢麻木無力與複視等情形就醫,相關檢驗與神經傳導檢查結果符合「格林巴利症候群」臨床表現,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BNT疫苗的關聯性,核予救濟金45萬元。本次審議個案中有一名台南市40多歲郭姓女子,該案已於VICP第182次會議完成審議,其檢驗結果符合格林巴利症候群診斷,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高端疫苗的關聯性,核予救濟金10萬元;由於發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本次會議重新審議核予救濟金20萬元,與前次合計30萬元。另外,本次核予救濟金個案中有2案為10多歲男性,皆為新北市個案,都是接種BNT疫苗。杜姓青少年於接種後隔日因心悸、胸悶等症狀就醫,檢查結果無特殊發現,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但考量個案經住院治療,核予救濟金5000元;林姓青少年接種疫苗後9天胸痛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心肌酵素及發炎指數上升,疑似有感染情形,其心肌炎症狀無法確定和接種疫苗有關,核予救濟金1萬元。
膀胱癌易復發須留意轉移風險 醫師提醒:定期追蹤最保命
泌尿道上皮癌是台灣常見癌症,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1,泌尿道上皮癌病人以膀胱癌為多,一年有約2400名膀胱癌新發個案,當年因膀胱癌而喪命者,也有超過千人,對台灣家庭、健康照護負擔影響不容小覷。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蘇祐立說,早期膀胱癌(表淺型)治療相對單純,通常開刀就有不錯的效果;但膀胱癌麻煩之處在於容易復發,也有遠端轉移風險,病人就算完成首次治療也務必定期追蹤。中老年排尿無痛顏色卻變紅 小心罹癌警訊蘇祐立表示,不管是膀胱癌或其他的泌尿道上皮癌,初始表現症狀大多與排尿有關,尤其以無痛血尿最為常見,病人的尿液顏色可能呈現鮮紅或深紅色,但是卻沒有痛感。一般泌尿道感染或結石也可能會有血尿,但通常會伴隨疼痛,因此如果中老年人出現無痛的血尿且持續一段時間,就要警覺可能是泌尿道上皮癌訊號,應警覺及早就醫。蘇祐立表示,膀胱癌是早期治療預後極佳的癌別,若癌細胞進一步侵犯膀胱肌肉層或轉移到其他部位,可能出現排尿不順、頻尿、夜尿頻繁、腰痛、腰痠、背痛等症狀。但通常等到這些症狀出現,就可能是第三期或第四期,治療難度和對生活的影響也相形增加。蘇祐立說,膀胱癌的治療以腫瘤是否侵犯肌肉層有不同處置。若沒有侵犯肌肉層,只要施以膀胱內腫瘤刮除手術,術後輔助膀胱內灌注化學治療或卡介苗,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但如果腫瘤已經影響肌肉層,就有遠端轉移的可能,需要把整個膀胱切除,才能降低復發風險。針對局部晚期未轉移的病人,最好的治療策略是手術前先進行幾次的前導性化療,再切除膀胱,有最高的機會降低復發。晚期膀胱癌新希望 免疫治療化解用藥困境至於轉移泌尿上皮癌的病人,蘇祐立表示,過去膀胱癌若轉移,只能選擇化學治療,有些病人無法化療,或化療產生抗藥性,就會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幸好近年免疫治療問世,對於轉移膀胱癌病人,不管是作為第一線、第二線治療,都是國際治療指引的首選治療之一。膀胱癌病人最難言的苦痛是歷經多次刮除手術後仍產生復發或轉移。蘇祐立表示,針對第二、第三期接受膀胱摘取術的病人,若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另針對曾接受第一線鉑金類化療且療效達到疾病緩解控制的病人,在完成4至6個化療療程後,可以醫師進一步討論後續的治療選項,讓整體治療反應得以延續。蘇祐立提醒,膀胱癌病人往往對膀胱摘除治療惶惶不安,也難免擔心因為造口、尿袋降低生活品質,病友若有治療上的疑惑或困難,可多跟醫師討論,做最有利病人的安排。備註:1.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69
男子接種AZ發生「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 核予救濟金40萬元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審議結果,共有5案獲得救濟,其中一名台中市60多歲張姓男子,接種AZ疫苗後發生「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經專家審議,無法確定與疫苗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40萬元。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說明,此為目前已審議新冠疫苗相關案件中,首例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個案。根據疾管署最新公布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第188次會議紀錄,共討論70名個案,其中6案獲救濟金,分別為5案接種新冠疫苗、1案接種卡介苗,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分別核予救濟金1萬至40萬元。本次審議結果中,一名台中市60多歲張姓男子,接種AZ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經醫師診斷為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VICP審議結果為「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關聯性」,依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40萬元。莊人祥指出,目前已審議的新冠疫苗相關案件中,此為首例接種後出現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的個案。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capillary leakage syndrome,簡稱CLS)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恐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台北榮總血液科醫師柯博伸說明,身體遭受外在刺激時引起的免疫反應,不正常的細胞激素分泌,微血管通透性上升,導致液體滲出,在各組織之間流動,可能引發下肢水腫、呼吸喘或呼吸困難、體重增加、腹水等症狀。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去年6月宣布,將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增列為AZ疫苗的副作用。柯博伸指出,施打疫苗、癌症腫瘤或其他感染因素,都可能引發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屬於疫苗接種的罕見副作用,臨床上極少遇到。
兒童MIS-C陸續出現 高雄2歲童「兩度進出醫院」…1症狀是警訊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嚴峻,因為兒童確診人數持續增加,近期國內陸續有兒童罹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日前繼高雄長庚收治一名MIS-C個案後,高雄榮總也收治一名年僅2歲的MIS-C男童病例。據《蘋果新聞網》報導,該病例起初是新冠輕症確診,康復後兩周高燒不退被診斷罹患MIS-C;投以免疫球蛋白住院三天後出院,結果才過一天又因高燒、手腳脫皮症狀住院,全都符合MIS-C病徵。報導中指出,高雄榮總收治的這名因為MIS-C「二度進出」醫院的小病童,是一名2歲男童。他先在上月中,因為新冠輕症確診。結果在康復兩周後,上月底因為突然高燒、眼睛發紅、尿中帶膿、身上有紅疹且左手打疫苗處,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了一圈,就醫診斷為MIS-C。收治病例的高榮兒童醫學部急重症科主任翁根本說,一般尿中有膿,最常見是細菌感染,但男童被投予抗生素無效,且眼睛結膜發紅,加上男童是在染疫後的兩周發病,經過綜合診斷男童是罹患了MIS-C。翁根本說,男童在確診後,馬上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12小時後退燒,觀察3天即出院,沒想到,男童只出院短短一天,又因高燒再度入院,經檢查,男童出現輕度心包膜積水、且手指、腳趾都脫皮,等於一周內因為反覆發作MIS-C而進出醫院,高榮團隊除了給予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才成功壓制病情。待男童狀況穩定後才會出院,改成門診追蹤。
嬰幼兒反覆發燒千萬別輕忽 醫揪「非典型川崎氏症」嚴重恐致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陳劍韜表示,川崎氏症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提供)9個月大「纓纓」反覆發高燒,原以為是一般疾病常見症狀,但高燒不止情況已經超過3天,日前身上更出現紅疹,媽媽著急地進出多家醫院反覆檢查,卻遲遲找不出原因,直到日前轉介到亞大醫院詳細檢查,確診為「非典型川崎氏症」,醫師提醒,該病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主因,嚴重者恐會致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陳劍韜表示,川崎氏症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發病的原因仍然不清楚,不過持續高燒多日是臨床診斷一大標準,主要以血管炎方式表現,會造成全身性中型動脈的多系統血管發炎,特別是會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冠狀動脈瘤等。陳劍韜指出,典型川崎氏症患者會出現發燒五天以上,伴隨皮膚出現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眼睛出現非化膿性結膜炎、手掌與腳掌水腫、口腔出現草莓舌,嘴唇乾裂等症狀。除了發燒5天是必要條件,其餘5項臨床症狀只要符合4項就能判斷是川崎氏症,並且在發燒的早期階段,還常會出現卡介苗接種處紅腫的現象,雖未被列入診斷標準,但臨床上也相當常見。陳劍韜透露,最近發現有不少像纓纓這樣非典型的川崎氏症患者,雖然出現疑似症狀,例如高燒多日不退、身上出現紅疹,但在疾病初期卻又無法完全符合診斷的條件,必須經由抽血檢驗數據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才能確診。在兒童疾病中,很多病都會有發燒合併紅疹的現象,例如腸病毒、玫瑰疹、其他病毒疹,有的病則會有發燒與結膜炎的現象,例如腺病毒,有一些則是發燒合併口腔出現草莓舌、嘴唇乾裂,如猩紅熱,因此在診斷上必須提高警覺,仔細鑑別,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時機。目前川崎氏症的治療,發病的10天內是黃金治療期,會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阿斯匹靈,能降低約80-90%發生心臟病變的機會,同時必須定期回診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大多數都能夠逐漸恢復健康。陳劍韜提醒家長,造成兒童發燒以及長紅疹原因很多,若是家中5歲以下的孩童持續發燒,但身上沒有出現典型川崎氏症5項明顯的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若遇到持續發燒3日以上,建議要帶到醫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幼兒園群聚擴大!北市3區4校停課 「併發這疾病」6成兒童須住院
北幼兒園群聚風波繼續延燒,昨深夜就傳出北市松山區某國中緊急通知全校今天停課,北市今天擴大為3區4校停課!北市教育局表示,松山區1所國中出現確診個案,該班級29人自10日開始起停課14天,該校其餘班級624人,則是預防性停課1天。此外,該案例的妹妹,經疫調後發現也就讀中山區國小,該班級27人也將預防性停課1天。另外,北市文山區1所國中及1家私立幼兒園的教職員,因爲和確診者足跡重疊,因此該國中3個班級共90位學生自9月10日到14日進行預防性居家隔離。至於私立幼兒園部分,和確診者足跡重疊的小朋友,該班10日到14日進行預防性居家隔離,其他各班101名幼生,同個時間進行預防性停課,目前市府已指派聯合醫院將針對該校師生進行PCR篩檢,針對居家隔離者將按相關篩檢模式進行篩檢。幼兒園群聚案的確診幼兒雖然皆為輕症,但從去年起陸續有研究指出,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隨著疫情大規模爆發,可能會出現在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中。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科醫師詹怡璟表示,所謂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是指身體有超過兩個系統,如:呼吸道、腸胃道、腎臟、皮膚、眼睛或口腔黏膜甚至大腦和心臟同時發炎,合併發燒並嚴重到需要入院治療。在歐美許多研究中發現,兒童及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是如果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約有6成以上的兒童會需要住進加護病房,也有高比例會發生心肌炎及休克。詹怡璟醫師分享,在今年六月底時正值疫情高峰時,有一位一歲十個月的林小弟來掛急診,高燒超過三天,身上出現許多不明紅疹,屁股周圍及卡介苗疤痕處都有分佈,手指及腳趾也發紅腫脹,合併食慾下降與腹痛。詹怡璟醫師說,有經驗的兒科醫師都會聯想到「川崎氏症」的診斷,但在疫情仍未趨緩的現在,建議要加上新冠病毒檢查,以排除MIS-C的診斷,這也是未來兒科醫師要特別注意的部分。
群嬰肺結核2/月子中心疑「延誤通報」 新手爸無奈:喜悅一夕變調
新北市汐止1間月子中心,日前爆出有員工確診肺結核,拖了4個月才通報,結果造成26名嬰兒被匡列、還得預防性投藥9個月,目前已有20名受害嬰兒的家長組成自救會,向相關單位還有民代陳情,希望業者有誠意出面解決事情。33歲的李爸爸說,他7個月大的兒子「謙謙」就是受害者之一,當初他跟太太在網路看了好幾間月子中心,最後根據月子中心的評價、價格及舒適度,才選擇該間月子中心;在今年2月6日入住,太太待了32天才出院,2人本該沉浸在初為父母的喜悅中,豈料,8月4日接到衛生所來電就此人生變了調,他無奈感嘆「是上帝跟我開玩笑嗎」?今年8月,李姓夫妻被告知小孩有肺結核接觸史,夫妻倆無奈,當初花了30萬到月子中心生小孩,卻換來孩子受苦。(圖/王永泰攝)李爸爸表示,謙謙出生後,幾乎每個月都到醫院打預防針,原本7月施打卡介苗,8月得知被匡列有肺結核接觸史,趕緊到台大醫院做皮膚結核菌素測驗,雖呈現陰性反應,但醫師說「卡介苗會影響檢驗結果,加上數值逼近臨界值,可能是偽陰性,所以必須再觀察。」李爸爸說,第1次當新手爸爸,就要面對謙謙可能罹患肺結核的風險,實在痛心疾首,醫師雖評估暫時不用投藥,但難保完全不會得到肺結核,「我跟太太2人已經失眠1個多月,每天都沒心思生活。」李先生說,孩子到醫院做肺結核檢測時,結果雖為陰性,醫生也評估不須投藥,但一看到孩子咳嗽,就會聯想是否為肺結核病。(圖/讀者提供)李爸爸怒斥月子中心,明明延誤通報是事實,衛生局卻解釋成「肺結核具有『非立即性傳染、不易診斷』特性,決定暫緩通知,避免父母、小孩在疫情期間至檢驗所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但小孩在1歲前要施打很多預防針,每月都要去醫院,暫緩通知一事讓他無法接受。月子中心業者以聲明稿澄清,該名護理師在去年10月間求職時已依相關規定要求,進行一切必要健康檢查,當時她的肺部X光與抽血報告均顯示正常,無結核病。但今年4月接獲通知護理師感染結核病,她立即請長假休養,未再進入月子中心。新北市衛生局表示,26名嬰兒被列為肺結核接觸者,在8月間也轉介醫療院所進行預防性治療評估,一切皆依按照規定進行。(圖/翻攝GoogleMap)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於傳染病患者的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月子中心無法主動對外公布個案同仁罹患結核病情形,統一由衛生局通知及追蹤。新北市衛生局則表示,26名嬰兒被列為接觸者,也是根據工作手冊,如果是出生在一個月內有暴露,為了避免偽陰性問題,也不必做皮膚結核菌素檢查,就可以開始做預防性治療,8月通知轉介到醫療院所進行預防性治療評估,所以一切皆依按照規定進行。
嬰高燒39度!手臂浮「詭異圓斑」 醫揭最棘手疾病:再拖變動脈瘤
全台疫情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26日,學校維持停課,讓家長傷透腦筋,若再碰到小孩生病,恐怕會讓父母人仰馬翻。小兒科醫師許志煌透露,一名7月大的男嬰數週前發高燒,卻沒有其他症狀,精神、胃口都很正常,一翻開衣服才發現卡介苗注射部位紅腫,確診為「最棘手小兒病」,若再晚點治療,後果不堪設想。許志煌日前在臉書表示,「小兒科醫師每天都在看發燒的孩子,還好都是一般的小問題。不過危險總躲在無法發現的地方,如何在這麼多發燒的病人中,早期找出嚴重的病人,挑戰兒科醫師的能力和運氣。」他提到,大概2、3個星期前,門診來了一位7個月大的小嬰兒,患者高燒達39度,卻沒出現其他明顯症狀。貼文提到,雖然孩子發燒了一整天,活力、胃口都還算正常,「這樣的發燒在普通疾病的初期是很常見的,沒病人的疫情期間,有點無聊,我準備結案下班。」直到許志煌翻開孩子衣服,赫見卡介苗處又紅又腫,「我瞬間有了精神,我看是川崎氏症,說實話,心裡有一點嘿嘿逮到你的興奮,尤其才剛開始燒而已。」(圖/翻攝自家安小兒科診所 許志煌醫師臉書,下同)雖然症狀還不明顯,許志煌仍要求媽媽盡快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川崎氏症的診斷基本要燒五天,但是卡介苗紅腫和肛門處紅腫脫皮,可能是剛發燒時幫助診斷的早期線索,尤其是非典型的川崎氏症。真的,老師的話要聽。後來這個嬰兒幾天後確診,在小兒心臟科醫師的細心照顧下,康復出院。」醫師指出,「川崎氏症」的主要症狀為「口腔出現草莓舌、嘴唇乾裂」、「紅眼睛,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頸部淋巴結腫大,>1.5公分,不痛,大多單側」、「手掌與腳掌水腫,手指及腳趾脫皮」,以及「皮膚紅疹」,若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冠狀動脈瘤,引發心臟受損衰竭,是後天性心臟病的主因。許志煌強調,不典型的川崎氏症很多,有時高燒不退,但5個條件就是少了幾個,非常難診斷,是兒科醫師的大地雷,但「兒科醫師能做的,其實就是讓父母安心而已。比起不明原因發燒五天的煎熬,如果能在早期就給家長一個正確的診斷,然後明白後續可能的症狀,同時及早安排治療,那種安心感是小兒科醫師最大的安慰。」
超狂!以色列集結60萬人進行研究 卡介苗之謎終於破案
美國醫學會的官方期刊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近日發表一篇來自以色列的研究,這篇研究探討打卡介苗是否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預防效果。由於以色列在1955~1982年時規定,所有人民出生時一律都要接種卡介苗,但又在1983年取消這項規定,更改成只有新移民才需要接種卡介苗。這樣的時空背景因此非常適合進行研究,探討到底是不是卡介苗讓亞洲許多國家疫情較為緩和,其中也包括台灣,許多人認為因為接種卡介苗,讓台灣人的免疫系統更加強壯。這個以色列的研究,分別在1979~1981與1983~1985出生的人中,也就是一批接種卡介苗、另一批沒有接種卡介苗,各找出30萬人進行研究,仔細分析感染新型冠冠種病毒的機率,結果發現接種卡介苗並無助於預防感染,如果硬要分析數字,其實施打卡介苗的那批人感染率還更高一些,只是差異相當小,在統計學上沒有意義,不過,這個研究中,由於施打卡介苗組的年紀較年長4歲左右,或許這也是影響感染率的原因之一。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也在臉書分享這項研究,他認為這個以色列研究不支持打卡介苗能夠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也打趣表示「最近許多民眾歸國打卡介苗,似乎可以考慮停止了。」
卡介苗「護體」才零確診?!台灣加入哈佛研究解密 3國家已做人體測試
近來陸續有許多國際研究指出,有強制接種卡介苗的國家,新冠肺炎疫情似乎較為和緩。《醫學假設》國際期刊的研究顯示,截至3/23,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40個國家中,無強制施打卡介苗的國家如冰島、盧森堡、義大利,每百萬人確診個案數均在1000人以上;反觀有強制施打的國家中,感染率最高的伊朗,每百萬人個案數也僅為274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在臉書上以地圖顯示出施打卡介苗的差別,新冠病毒在義大利、西歐、美國的傳播速度驚人,但在東歐、俄羅斯、亞洲國家的傳播速度似乎沒有這麼快,而且年輕人感染重症比例非常少。而在拉丁美洲中,厄瓜多爾是唯一沒有施打卡介苗的國家,目前每百萬人死亡率,厄瓜多爾為2也是最高,其他哥倫比亞為0.08、祕魯0.3、巴西0.3。台灣更是最好的例子,由於新生兒大規模施打卡介苗來預防肺結核,所以施打率相當高,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台灣防疫表現雖然良好,但仍舊出現一些破口、感染源不明的案例,例如酒店女公關、女保全、敦睦艦隊等,但都幸運地沒有擴大疫情,就連進行親密關係之後都仍然未被感染,一切顯得不可思議,於是卡介苗的保護能力再被提起。台大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受訪時曾表示,卡介苗是個滿特別的疫苗,他是把整隻活的結核菌打到我們身體,對於結核病的保護力只有五成,但有些其他的效果已經證實了。這個疫苗可以訓練我們第一線先天性免疫反應變快變好,這是對我們所有細菌病毒的第一線防禦,第一線防禦守得住,第二線就比較輕鬆,所以對所有感染的反應都會變強,可能可以解釋卡介苗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過,黃立民也強調仍有待精確的研究來證實。不想遲遲等待新冠肺炎的疫苗,已經有3個國家準備先施打卡介苗來抵擋新冠病毒,其中美國哈佛大學4月初已啟動全球研究計畫,哈佛也透過疾病管制署邀請台灣參加這項跨國社區示範研究計畫,預計招收1000~1500位65歲以上台灣民眾。其他澳洲、荷蘭也展開卡介苗研究,為了加快速度,澳洲、荷蘭皆是招收前線醫護人員直接進行試驗,預估最快今年10月就會有結果。不過,卡介苗也有嚴重副作用,包括傷口化膿、可能一兩個月才結痂、腋下淋巴結發炎、很稀有的骨頭發炎等,因此也要小心。
新肺肆虐全球!為何亞洲人死亡率最低?醫師曝「2關鍵優勢」
新冠病毒持續在世界各地肆虐,歐洲地區疫情嚴峻,義大利至今已有1.9萬人死亡,當地醫療體系近乎崩潰,而美國為疫情重災區,累計確診人數逼近47萬例。經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相較於全球各國,亞洲人的死亡率最低,對此,我國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也在臉書揭露2大關鍵優勢。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將當地死亡病例進行種族分析,竟發現黑人、西班牙裔的死亡率最高,為白人與亞洲人的2倍。蘇一峰個人推測原因為,白人的社經地位較高,能接受較完整的醫療;反之,由於黑人與西班牙裔的社經地位較低,再加上平時的生活習慣較差,因此到醫院可能接受的治療也比較差。黑人、西班牙裔的死亡率最高,為白人與亞洲人的2倍。(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針對這份研究中指出,亞洲人的死亡率相對最低,蘇一峰則分析,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亞洲人比較會主動戴上口罩,及早做出防疫措施;此外,許多亞洲人在小時候就曾接種過卡介苗,免疫力有被卡介苗刺激過,不過他自己也坦言,卡介苗的說法還有待證實。此外,蘇一峰也表示,不同種族之間對於冠狀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最後,蘇一峰也強調,以上有關他個人的推測,仍然有待未來更多證據出現以證明。
亞洲、非洲國家確診少於美國、義大利 傳出可能和「接種卡介苗」有關
為了預防肺結核,部分國家包含台灣的國民普遍都會接種卡介苗。台灣的新生兒更是在出生滿5個月就普遍施打卡介苗來預防肺結核,如今傳出卡介苗或許能對抗新冠肺炎。有人分析,義大利和美國都屬於新冠肺炎重災區,且都不是普遍接種卡介苗的國家,反觀亞洲、非洲國家,國民大部分普遍都接種卡介苗,所以確診和重症患者都相對減少許多。撇除中國,亞洲、非洲國家等普遍接種卡介苗的地區確診人數不及沒注射卡介苗的國家,尤其是美國、義大利,確診人數都突破10萬大關,成為這次新冠肺炎最嚴重地區。根據《三立新聞》報導,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表示「卡介苗是結核菌,打到皮下刺激身體產生不管免疫細胞還是免疫抗體,來針對結核菌。同時也提升細胞的抗體免疫力,這種情況下,可以達到減輕效果,萬一不幸得到新冠肺炎的時候,嚴重度可以降低。」因此有外媒報導,澳洲即將開始對醫護人員施打卡介苗,實驗卡介苗是否真能有效對抗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