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
」 印度 印度教 信徒 莫迪 大壺節![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393145/sm-0742b8dd9636ea0549d6c18d7d28bb7b.jpg)
現場近億印度教信徒參與 印度大壺節踩踏意外死亡人數上升「至少35人」
印度近期正在舉辦全球最大宗教盛會「摩訶大壺節」(Maha Kumbh Mela),而在29日清晨時,數千萬名印度教信徒聚集於北方邦(Uttar Pradesh)普拉亞格拉吉(Prayagraj),準備在恆河(Ganges)、亞穆納河(Yamuna)和傳說中的薩拉斯瓦蒂河(Saraswati)交匯處進行聖浴。但是過程中發生嚴重的踩踏意外,目前已知至少造成35人死亡、疑似有90多人受傷。由於現場十分混亂,有關當局認為死傷人數恐會進一步增加。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根據當地政府通報,踩踏發生於凌晨1點至2點之間,當時大量信徒湧向河岸進行聖浴,警察為了讓人潮有序地前進,便在河流附近設置路障導引民眾前進。結果部分民眾為了搶快,試圖越過路障,進而引發混亂,後續演變成死亡踩踏事件。北方邦首席部長阿迪提亞納特(Yogi Adityanath)表示,現場有超過9000萬至1億名信徒聚集,是個「極大的壓力」,而截至29上午8點,已有超過3000萬人完成聖浴。(圖/達志/美聯社)醫院方面則指出,當地醫院已接收至少35具遺體,並有更多遺體陸續送入,死亡人數恐進一步攀升。警方表示,至少90人被送往醫院,目前已有30人確認死亡。現場救援人員與警方正努力維持秩序,並疏散受驚的群眾。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後續也對此意外表示哀悼,並承諾與北方邦政府密切合作,以確保傷者獲得適當救治。據了解,摩訶大壺節每12年舉辦一次,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預計為期6週,總計將吸引超過4億人參與。這場節日的核心儀式是信徒在聖河交匯處進行聖浴,認為此舉能洗清罪孽並實現靈性解脫。而27日為整個節慶中最神聖的日子之一,被稱為「默禪新月日」(Mauni Amavasya),因此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大批信徒。踩踏意外發生後,倖存者返回原地找尋遺失的財物。(圖/達志/美聯社)當局為應對龐大人潮,先前已增派約5萬名安全人員,並安裝2700多個監控攝影機以監測人流,但最終還是無濟於事。有目擊者描述,事發當時人潮推擠激烈,許多人被擠倒在地,有些人試圖逃離現場,卻因為擁擠無法動彈。部分信徒在路障倒塌後受困於人群中,被後方湧入的群眾踩踏,無法獲救。其實過往大壺節也曾發生類似的意外,2013年大壺節在阿拉哈巴德(Allahabad)火車站發生踩踏事故,當時造成至少40人死亡,數十人受傷。2003年納西克(Nashik)的踩踏事故造成39人死亡,1995年哈里瓦(Haridwar)也導致39人喪生,最嚴重的踩踏事故發生於1954年普拉亞格拉吉(Prayagraj),當時約800人死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393076/sm-544e7f3f741f15aa85e8ff2ce121fc98.jpg)
聚集近億朝聖者 印度大壺節爆發人群踩踏「至少15死」
近期印度正舉行堪稱是「世上最大人類集會」的摩訶大壺節(Maha Kumbh Mela),在當地時間29日凌晨,有數百萬名印度教徒湧入北印度進行聖河沐浴。但在過程中生踩踏事故,目前已知至少15死,但有關當局推估,死傷恐會突破百人。綜合外媒報導指出,當地官員表示,整起事故發生於北方邦(Uttar Pradesh)普拉亞格拉吉(Prayagraj),當時大量信徒聚集在恆河(Ganges)、亞穆納河(Yamuna)與傳說中的薩拉斯瓦蒂河(Saraswati)交匯處,準備在神聖的日子進行沐浴儀式。結果人潮莫名失控,部分信徒試圖翻越為宗教聖人準備的路障,結果引發踩踏事件。北方邦首席部長阿迪蒂亞納特(Yogi Adityanath)表示,事件發生於凌晨1點至2點這段時間,目前官方尚未公布確切死傷人數,但當地新聞報導稱,至少有15人死亡。事發現場也可說是一片混亂,衣物、毛毯、背包等物品散落在地,傷者被送往醫院,許多民眾在醫院外焦急尋找失蹤的親人。踩踏事件發生後,民眾返回現場找尋自己的財物。(圖/達志/美聯社)踩踏意外發生後,當地警方與安全部隊立即介入控制人群,並在擴音器上呼籲信徒避免前往河流交匯點。阿迪蒂亞納特表示,儘管當局已進行管制,現場仍湧入高達9,000萬至1億名朝聖者,其中截至早上8點,已有3000萬人完成沐浴儀式。據了解,摩訶大壺節(Maha Kumbh Mela)是印度教最神聖的節慶之一,每12年舉行一次,由普拉亞格拉吉(Prayagraj)、納西克(Nashik)、哈里德瓦(Haridwar)和烏賈因(Ujjain)等四個城市輪流舉辦。傳說中,天界諸神與惡魔曾為了爭奪長生不老的甘露(Amrita),發生激烈戰鬥,最終有四滴甘露落在人間,這四座城市因此成為信徒爭相朝聖的聖地。而這場為期六週的宗教盛會,是從13日開始,預計將有4億人參與,規模之大,堪稱是全球最盛大的宗教聚會。信徒們相信,在河流交匯處沐浴可洗清罪孽,終結輪迴。而為了因應龐大人潮,當局早在活動開始前在河岸搭建了一座臨時帳篷城市,內部設有道路、電力、供水系統,並建造3000間廚房與11座醫院。也動員安全部隊5萬名人員部署全城,並架設2500台監控攝影機 以監測人潮動向,預防類似事故再次發生。報導中提到,過去印度宗教節慶時常因大量人潮擠進狹小空間,導致發生致命踩踏事件。2013年時,在同樣的地點舉行的大壺節(Kumbh Mela)期間,至少40名朝聖者在火車站發生的踩踏事故中喪生。(圖/達志/美聯社)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89673/sm-a398a17e1a312bae03dfa131bb1676ea.jpg)
地球最大朝聖集會!印度教「大壺節」明起登場 預估4億人到場朝聖
地球上規模最大朝聖集會、為期6週的印度教「大壺節」(Maha Kumbh festival)將於明(14)日登場。屆時預計有來自印度各地的數百萬,甚至更多的印度教信徒、神秘主義者和朝聖男女,將湧向北部城市普萊雅格拉吉(Prayagraj),在這個「3條聖河交匯處」進行沐浴。根據《路透社》統計,6週期間預計將有逾4億人參與這項宗教活動。據了解,這項已有上千年的傳統,緣自於印度教典籍、吠陀經典《往世書》的神話故事:傳說中,印度群神與惡魔們為了釀造長生不老的仙露攜手合作,當仙露釀造完成,大神毗濕奴的化身從惡魔手中搶了裝有長生仙露的金冠,之後諸神與惡魔為了搶奪罐子大打出手,在12天的大戰中,有4滴仙露撒出罐子,落在了人間的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的哈里德瓦(Haridwar)、普萊雅格拉吉,以及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的納希克(Nasik)、馬德雅邦(Madhya Pradesh)烏賈因(Ujjain)4四座城市,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大壺節就不斷在這四座城市中輪流舉行。大壺節緣自於印度教典籍、吠陀經典《往世書》中的神話故事。(圖/達志/美聯社)大壺節每隔3年,會在上述4座城市中輪流舉辦,其中又以每12年一次,在普萊雅格拉吉舉辦的節慶活動最為浩大。在普萊雅格拉吉市附近,有著一處恆河(Ganges River)、亞穆納河(Yamuna River)交會的河岸。印度教徒們相信,此處是恆河、亞穆納河與看不見的神秘河流「薩拉斯瓦地河」(Saraswati River)的「3條聖河交匯處」,在大壺節這個吉祥的日子裡在河中沐浴,便可以用聖水洗盡身上的罪孽,從此超脫生死輪迴,獲得救贖。印度教徒們相信,在大壺節這個吉祥的日子裡在河中沐浴,便可以用聖水洗盡身上的罪孽,從此超脫生死輪迴,獲得救贖。(圖/達志/美聯社)「大壺節」這項習俗,在201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紀錄,2019年較小版本的「半壺節」(Ardh Kumbh/Half Kumbh)就吸引了2.4億人參與。至於2025年的大壺節,據印度官員估計,6週期間將有逾4億人參與,是2024年穆斯林前往聖地麥加朝覲人數的200倍。為此,印度當局已經將沿河岸邊占地4000公頃的空地改造成一座巨大的帳篷巿鎮,當地搭建了15萬頂帳篷、配備3000多個廚房、15萬個流動廁所與99座停車場。而為了容納每日數百萬計的人聊,除了往返普萊雅格拉吉的表定列車外,印度國鐵還推出了98班專列,預計在節慶期間將運行3300以配合信眾輸運。北方邦邦長阿蒂提亞納特(Yogi Adityanath)告訴當地電視台:「最神聖印度教節慶之一在我的邦舉辦,我為此倍感榮幸。」阿蒂提亞納特是一名深具影響力印度教僧侶,同時也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中,擁有高度支持率的一位強硬派政治家。由於成功舉辦大壺節,可望提升印度人民黨在印度教徒中的聲望,為此北方邦政府已為今年活動撥款640億盧比(約新台幣244億元),不但在多個國際旅展中宣傳大壺節,也廣邀外國代表參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384983/sm-b168b20778eef6428bf12473185d9476.jpg)
印度員工在英企上班「爽放15天」 當地人好羨慕:我們5天排燈節只放1天
1名在英國企業上班的印度員工Vivek Panchal近日在X平台發文分享,他的公司已宣布從11月23日放假至1月6日,以慶祝聖誕節和新年,而他也開心的炫耀稱「這就是在英企工作的好處」。貼文曝光後隨即凸顯印度和西方公司假期政策的差異,並引發了有關工作文化的爭論。該篇貼文自20日發布至今,已獲得了超過52萬的瀏覽量,並引發了一場有關印度工作文化的激烈辯論,因為在印度,這種由公司批准的「連假」幾乎是聞所未聞。有印度網友反映「不僅英國,所有西方國家都遵循這一點。只有印度和一些亞洲國家遵循客戶至上的態度,以及24小時待命、每個禮拜7天、1年365天都要工作的策略。」有網友補充,「印度的現實是,就算是為期5天的排燈節,也只有1天的假期。」據悉,排燈節(Diwali)又譯為萬燈節、印度燈節,也稱光明節或屠妖節,是耆那教、印度教與錫克教慶祝「以光明驅走黑暗,以善良戰勝邪惡」的節日,傳統上為期5天。另一位X用戶則狠酸印度第2大IT公司「印孚瑟斯」(Infosys Ltd.)的聯合創辦人和退休董事長N. R. Narayana Murthy根本是「生活在平行宇宙」,因為他最近重申了每週工作70小時(等於每天工作10小時)的爭議性呼籲。有印度網友還感嘆,許多為美國及歐洲客戶工作的印度勞工,更可能面臨兩邊都落空的窘境, 「你在1家印度公司工作,代表你沒辦法享受美國的假期;但你的客戶又來自美國,所以你在印度休假時也要配合客戶工作。」對此,許多X用戶呼籲,印度企業應該為排燈節等傳統節日提供類似的連續假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5/384535/sm-0024b73b62aa3f5abcb62b1d19b50fbd.jpg)
印度小哥禮佛將iPhone掉進功德箱 廟方「依法」拒還:它現在是神的財產
近日,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一名信眾在當地一間寺廟捐款時,不慎將自己的iPhone失手掉進了「功德箱」(hundi)中。當他向廟方請求歸還自己的手機時,卻遭到了廟方的拒絕。有趣的是,廟方准許他備份取回手機的數據資料,但拒絕將手機歸還給他本人,因為根據一條在1975年頒布的法令,這支曾經掉進功德箱的手機,如今已經是「屬於神的財產」,廟方無權將它歸還。綜合印媒報導,這起事件近日發生在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一名叫迪納什(Dinesh)的信眾在清奈(Chennai)附近的小城蒂魯波魯爾(Thiruporur)一間寺廟進行捐款時,不小心失手將自己的iPhone掉進了捐款的功德箱「hundi」。當他找到廟方請求歸還手機時,卻遭到了廟方禮貌地拒絕。廟方告訴迪納什,他可以備份手機內的數據資料帶走,但廟方已經不能讓他帶走這支手機。當這件事傳到印度教宗教和慈善捐贈部部長巴布(PK Sekar Babu)的耳裡,巴布支持了廟方的說法,「任何被放入功德箱內的東西,即使只是無意的行為,都已經屬於神的財產。」巴布進一步解釋,根據泰米爾納德邦在1975年頒布的「功德箱法令」(Hundial Rules),任何進入印度寺廟的供品,都會直接記入該寺廟供奉神祇的「帳戶」。因此法規不允許寺廟管理部門將供品退還給信徒。巴布表示,他將與部門官員討論此事,探討如何補償迪納什的可能性。印媒指出,迪納什的遭遇並非史上第一遭,就在2023年5月,印度喀拉拉邦阿拉普扎市(Alappuzha)同樣有一名信徒不小心將一條重達1.75公斤的金項鍊掉進了功德箱--當時她正嘗試從脖子上取下花環進行供奉。由於該名信徒經濟拮据,當廟方管理曾透過監視器畫面確認此事後,寺廟的董事會主席自掏腰包購買了一條等值的新金項鍊補償給該名信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81301/sm-ec8dae3b1814a4a498a1d06d7c0db373.jpg)
花蓮國際移民日 新住民展現馨活力 新享市集縣府展示多元文化服務成果
聯合國訂定12月18日為國際移民日,花蓮縣政府重視移民人權與落實尊重多元文化,同時響應國際移民日,今(7)日於花蓮太平洋公園南濱段舉辦「2024國際移民日-新享市集」活動,現場設有文化表演及體驗互動攤位,並邀請新住民設置美味異國料理攤位,讓民眾深入體驗文化交融的魅力。(圖/花蓮縣政府提供。)縣長徐榛蔚致詞時暖心表示,看著花蓮的孩子們茁壯成長,感到欣慰與喜悅,感謝新住民姐妹將花蓮視為家,花蓮縣致力於從基礎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推動,提供完善的學習環境,共同為下一代打造更美好的未來,希望鄉親都能享受今日的市集活動,共享美好新生活,另外周邊的太平洋公園成人體健區今日動土,未來將成為花蓮人運動休憩的好去處,展現花蓮宜居城市的魅力。立法委員傅崐萁表示,國際移民日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特別是在文化多元的花蓮,融合閩南、客家、各省移民及部落文化,展現長期以來接納與包容的精神,感謝花蓮縣政府與移民署的用心推動,新住民不僅融入花蓮,更將自身的文化傳承發揚,為花蓮注入新的活力。(圖/花蓮縣政府提供。)「新享市集」精彩繽紛,結合各不同族群一起表演,安排精湛的動靜態節目接棒演出,有新秀據點的新二代印尼共學團帶來印尼傳統舞蹈與竹琴演奏、吉安據點博愛全人協會國際學生表演歌唱、壽豐據點牛犁協會的愛尼越多舞蹈團、新住民學苑新住民人文協會的舞之翼舞團等、鳳林據點牛根草促進會新住民姐妹團、玉里據點合家歡協會姊妺舞蹈歌唱表演及富里據點富里天主堂越南越南姐妹花、芭奈藝術團、騰雲983進行歌舞演出,展現多國家、多族群、多元化的表演節目,碰撞出不一樣的新文化、新融合。此外,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及新住民社區服務據點還設計美食、手作、童玩等文化體驗活動,縣內新住民朋友分別帶來越南、印尼、泰國及中國大陸等家鄉異國料理,挑戰大家的味蕾。為讓平時肩負家庭重任的新住民有喘息的時間,貼心規劃「童享區」,讓帶著孩子來到市集的新住民因著有專業的表演者蛋頭哥哥帶領,可以在草地上共享大球大傘、泡泡世界與氣球折折樂的活動,更增加豐富多元的內容;現場亦設有宣導攤位,新住民可利用機會諮詢與自身權益相關問題。(圖/花蓮縣政府提供。)本次亮點活動特別以印尼騰格爾族的傳統節日—卡沙達節(Yadnya Kasada)節作為開場。卡沙達節是騰格爾族印度教徒每年於7月21日舉行的重要慶典。節日期間,信徒會攜帶水果、蔬菜、山羊、雞隻等供品,攀登婆羅摩(Bromo)火山,並將供品拋入火山口,祈求豐收與好運。我們將製作火山模型及代表各式供品的手拿牌,通過這項獨具特色的文化儀式,讓參與者能夠深入體驗印尼的多元文化風貌,也為花蓮祈福。花蓮縣政府社會處指出,截至113年10月,花蓮共有8,269位新住民,佔全縣人口的2.4%,以大陸配偶為主,其次是越南與印尼籍。為提供便利服務,縣內設有8個新住民服務據點及1處學苑。透過國際移民日活動,展現政府打造友善生活環境的成果,感謝新住民為花蓮社會注入多元活力,並期待共同扎根花蓮,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圖/花蓮縣政府提供。)與會來賓包括立法委員傅崐萁、花蓮縣議員吳建志、鄭乾龍、韓林梅、楊華美、胡仁順、林則葹、花蓮縣議會秘書江聲輝、移民署花蓮服務站胡朝仁主任,以及許多在地社福團體到場共襄盛舉。(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76327/sm-522b0bfffeac9c95886156ad69cf8a55.jpg)
印度當局示警聖河「嚴重污染」 教徒執意沐浴:上帝保護我們
印度恆河是該國的「聖河」,但卻也有著極其嚴重的污染問題。而近期是印度教太陽神蘇裡亞的Chhath Puja節日,新德里高等法院早前發布命令,警告河水污染嚴重,沐浴會引發健康問題,信徒們仍然堅持參與這一傳統宗教儀式。數千名印度教信徒冒著健康風險,於嚴重受污染的恆河中進行沐浴儀式。根據外媒《法新社》的報導,恆河的污染狀況已達危機級別,根據今年2月的議會報告,這條河流已不再是自然河道,而是一條充滿有毒化學物質的水道。河水中含有洗衣粉和化肥中的磷酸鹽,這些化學物質形成了大量有毒泡沫。印度當局曾嘗試透過注入消泡劑和使用網子清理浮渣,但對於河流根本性的污染問題並未有實質進展。新德里市政府曾多次承諾清理河流,但現狀仍未改善。對此,高等法院日前發布命令,禁止信徒進入恆河進行沐浴,強調河水中存在高濃度的有毒物質,接觸可能引發疾病。然而這一警告並未能阻止信徒參與儀式。報導中指出,一名45歲的婦人堅信,儘管河水被污染,但受到太陽神的保護,她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上帝會照顧一切,我們不會因此生病。」儘管河流污染程度驚人,但仍有數千名印度教信徒於11月7日冒著健康風險,於嚴重受污染的恆河中進行沐浴儀式,以慶祝印度教太陽神蘇裡亞的Chhath Puja節日,一些信徒甚至保留著飲用河水的傳統。恆河的污染狀況反映了新德里更廣泛的環境危機,這座城市面臨著嚴重的空氣污染,細懸浮微粒(PM2.5)的濃度已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的50倍以上,這也讓新德里被稱為「有毒城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1/376251/sm-37dc2ca23ab43266b6742555ce82c9b9.jpg)
女要父親一半遺產竟被後母整碗捧去 法院裁定若在1956年前去世「女兒無繼承權」
孟買高等法院近日審理了一個自2007年以來一直懸而未決的案件,裁定若父親在1956年《印度教繼承法》頒布之前去世,女兒就沒有繼承權。案件源於2個獨任法官相互矛盾的判決,此案的主角耶斯萬特勞(Yeshwantrao)於1952年去世,留下了2名妻子和3個女兒,而後他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女兒拉達拜(Radhabai)提起訴訟,要求索取父親一半的遺產,然而初審法院駁回了她的主張,認為1956年的《印度教繼承法》將女兒列為一級繼承人,但由於該人在1956年法案生效之前去世,所以需要在1956年之前的法律背景下考慮繼承權,其遺產根據其去世時現行法律進行轉移,因此裁定其父第二任妻子成為該遺產的絕對所有者。據《今日印度》報導,孟買高等法院13日裁定,如果父親在1956年《印度教繼承法》頒布前去世,女兒就沒有繼承權。這項裁決是由昌杜卡(AS Chandurkar)和賈因(Jitendra Jain)法官做出,是針對自2007年以來一直懸而未決的案件的裁決,該案件源於2個獨任法官相互矛盾的判決。此案以男子耶斯萬特勞為中心,他於1952年去世,留下了2名妻子和3個女兒。1930年,他的第一任妻子拉克西米拜(Laxmibai)去世後,耶斯萬特勞與比庫拜(Bhikubai)再婚,並育有1個女兒尚普拜(Champubai)。而後,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女兒拉達拜(Radhabai) 提起訴訟,要求索取父親一半的遺產,尋求分割財產。然而,初審法院駁回了她的主張,裁定比庫拜獨自根據1937年《印度教婦女財產權法》繼承了該遺產,並根據《印度教繼承法》於1956年成為該遺產的絕對所有者。法官們強調需要在1956年之前的法律背景下考慮繼承權,「我們必須回溯過去,決定在1956年前,只有1位寡母而沒有其他家人的女兒是否擁有繼承權。」法院表示,1937年《印度教婦女財產權法》沒有為女兒提供繼承權,因為它明確地只提到「兒子」,而由於該人在1956年法案生效之前去世,所以其遺產根據其去世時現行法律進行轉移,該法律不承認女兒為繼承人,到了1956年的《印度教繼承法》將女兒列為一級繼承人,也不具追溯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75528/sm-43e21ed3ebff37dadc8c9b3a27bf551d.jpg)
登6千公尺喜馬拉雅山搏命拍攝 《香巴拉》導演爆高山症血尿曝活命關鍵
藏語電影《香巴拉》(Shambhala)獲第61屆金馬獎最佳攝影及最佳造型設計雙料大獎提名,該片由台灣、尼泊爾、法國、挪威、香港、土耳其、美國和卡達等8地聯合攝製,深受國際矚目的尼泊爾導演敏·巴姆(Min Bahadur Bham)執導,不僅是30年來第一部獲選柏林影展競賽片的南亞電影,也是影史首部獲選歐洲三大影展主競賽的尼泊爾電影。「香巴拉」是指藏傳佛教中的一個神秘、神聖的境界,也是印度教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意指「純淨」、「理想聖地」。全片在海拔高達4200至6000公尺的喜馬拉雅山多爾波(Dolpo)拍攝,那是地球上人類居住的最高海拔區域之一。這次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獎提名的哈薩克籍攝影師阿吉斯·香巴基夫 (Aziz Zhambakiyev),跟著導演跋山涉水拍攝,甚至挑戰連演員都無法登頂的6000公尺極地拍攝,不僅畫面絕美獲得美媒《綜藝》(Variety)大讚「如詩如畫」,國際影媒更盛讚攝影師香巴基夫拍出了「尼泊爾電影的最新高度」。該片除有台灣資深監製廖慶松與黃江豐擔任監製、剪輯與製作,尼泊爾導演敏·巴姆及哈薩克攝影師香巴基夫更是國際團隊中的靈魂人物。然而香巴基夫並非《香巴拉》製片方的原定攝影師,因他曾在喜馬拉雅山拍攝導演敏巴姆前作《尋找奇雞》(The Black Hen)時,因高山症發作被直升機救走,導致拍攝一度中斷。但導演敏巴姆力排眾議,依然堅持邀他進組,並為他保了200萬台幣的巨額保險才獲准入山拍攝。香巴基夫在痛定思痛下,決定斷菸戒酒、開始茹素,並在重新洗滌身心靈後,終以最佳狀態挑戰《香巴拉》在6000公尺高的極地拍攝。《香巴拉》導演敏巴姆(右)感謝香巴基夫(左)提早結束拍攝,讓團隊得以早日下山治療高山症。(圖/海鵬提供)然而在喜馬拉雅山區拍攝《香巴拉》如同搏命,導演敏巴姆、跟焦師以及錄音助理等三人,竟都陸續出現高山症反應、甚至血尿。這次幸賴香巴基夫熟練的攝影技術,提前完成拍攝工作,三人才得以順利下山治療,並在持續治療一個月後才告康復,讓導演敏·巴姆感動表示,「是他(香巴基夫)救了我的命」。《香巴拉》全片都在尼泊爾和西藏之間的喜馬拉雅山的多爾波地區拍攝。由於地處尼泊爾西部偏遠藏族高地,純淨地保存了最傳統的藏族文化與佛法,並以擁有風景優美、古老的寺院莊嚴而聞名,也是奧斯卡電影《喜馬拉雅》的拍攝地。劇情描述一名女子嫁給三位丈夫之後所面臨的轉變。片中不僅呈現尼泊爾的景色、風采與文化,更打破傳統束縛、尋求女性自我認同,獲國際影媒《銀幕》(Screen Daily)讚賞是「一場翻越喜馬拉雅山的女性自覺之旅」。該片預定2025年一月在台上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0/374970/sm-66c7e03b0628a7bd57aa1bc989bc5a56.jpg)
印度寺廟大排長龍信徒搶喝「聖水」 廟方澄清:只是冷氣水
印度溫達文(Vrindavan)一座寺廟的空調不斷滴水,導致廟裡的大象雕像不斷有水滲出,豈料信徒竟以為是印度教神話中克里希納勳爵腳下的聖水,還辛苦排隊「接水」飲用。寺廟只能無奈勸說民眾停止飲用冷氣水。據外媒報導,在溫達文市的Shri Banke Bihari寺廟中,每天有數十人在壁掛式大象雕像前排隊,只為喝從雕像上滴下的液體,會有此舉是因為這些人都相信液體是來自克里希納勳爵腳下的聖水,事實上這只是寺廟空調裝置的冷凝水。對此,寺廟澄清,民眾認為的聖水實際上只是來自空調的水,真正的聖水會含有聖羅勒和玫瑰花瓣等成分,並勸說人們停止飲用滴下的液體,「我們尊重人們對神的信仰,但有必要告知他們。」專家也警告,飲用空調冷凝水似乎無害,但空調中含有各種細菌和真菌,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消息傳開後,有些人讚揚了信徒堅定不移的信仰,但有些人則批評他們太容易受騙,以至於將冷氣水誤認為是現實生活中的奇蹟。而在得知真相後,許多等待嘗試「聖水」的信徒都大感失望,並指責寺廟未能向他們解釋這個「奇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373776/sm-94ace7276d1c5e3f95b48ebbcc35625b.jpg)
印度教祭司為證明自己會飛揪信徒上山看 跳下後一路往下滾活活摔死
印度一座山上最近發生了一起悲慘事件,一名印度教祭司帶著追隨者登上了山頂,向他們證明自己有飛行的能力,當時這位赤裸上身的祭司快速搖晃鈴鐺,然後在肩膀上增加了額外的重量,最後在追隨者們滿懷期待的注視下,先是滑到了一塊較低的岩石上,隨後他一路往下滾,當場摔死。綜合外媒報導,這位49歲的印度教祭司當時帶著很多人登上了山頂,包括婦女和兒童等,目的是向他們證明自己有飛行的能力,他打算從山頂「飛翔」,這位祭司周圍環繞著印度教儀式中的敲響鐘聲、鼓聲。接下來這位赤裸上身的祭司在肩膀上增加了額外的重量,作為他嘗試飛行前儀式的一部分,隨後一手快速搖晃鈴鐺,一手拿著焚香,走到了懸崖邊,這時他的追隨者們滿懷期待的注視,還有不少人拿手機拍攝,豈料他先滑到了一塊較低的岩石上,接著一路往下滾,在眾人面前摔死。祭司當場摔死。(圖/X)祭司當場摔死。(圖/X)影片一出,便掀起熱議,有人嘲笑這位印度教祭司,稱他認為自己是發明家阿拔斯·伊本·弗納斯,他是研究飛行動力學的先驅,在西元875年他憑藉自行設計、製造的飛行器在居民的目睹下嘗試飛行試驗,經過一段距離的滑翔之後,雖在著陸時背部嚴重受傷,仍被譽為飛行第一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72748/sm-5b97a9a733c59cc84873b204e781082a.jpg)
印度食品衛生新法引發分化 恐造成社會隱憂
印度北阿坎德邦與北方邦相繼宣佈加重打擊污染食品行為的政策,針對用唾液、尿液等污染食物的行為,處以巨額罰款和最高10年刑期。但官方此舉遭批利用衛生問題作為煙霧彈,轉移民眾對失業和通貨膨脹的注意力。北阿坎德邦規定違法者將被處以最高10萬盧比(約新台幣3.8萬)的罰款,並要求廚房安裝監視器,同時警方將對員工進行背景審查。北方邦要求所有食品中心張貼業主姓名,並強制員工佩戴口罩和手套,對污染食物的行為處以最高10年徒刑。此舉源於一系列影片引發的公共關注。先前在社群網站流傳的影片顯示,小販和廚師疑似向食品吐口水、甚至混入尿液,引發民眾對食品安全的強烈不滿。影片也成為激進印度教群體指責穆斯林的工具,將其形容為「吐口水聖戰」(spit jihad),但影片中一位被指控混入尿液的女性實際是印度教徒。批評者指出,這些政策或將成為針對少數族裔的工具,當地媒體《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形容此舉為「特定宗教的狗哨」,意在利用大眾的衛生觀念進行政治操作。對此,反對黨也提出批評,認為政策是可能針對穆斯林,並指控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JP)藉此分散公眾對失業與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的關注。食品安全一向是印度的一大難題。印度食品安全和標準局的統計顯示,食品問題導致每年6億人受感染、40萬人死亡。專家指出,印度食品安全法執行不力,再加上供應鏈中的不當操作,使食品衛生問題根深蒂固。北阿坎德邦表示,為解決此問題,政府已開始加強稽查餐飲業,並建議員工佩戴防護設備以防範食物污染。然而,法律專家對此法案的有效性持懷疑態度。一位法學專家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現有的《食品安全和標準法》已具備處理此類問題的條款,並質疑新增法律是否真能解決食品污染行為。他強調,法律的威懾力在於其執行而非懲罰之嚴苛。該觀點呼籲政府應通過議會辯論的形式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並反思現行法律是否已得到適當執行。此外,北阿坎德邦和北方邦兩地法院也介入政策的審查。印度最高法院7月擱置了兩地政府要求穆斯林攤販標示個人身份資訊的法案,認為此舉可能針對特定群體並影響其生計。法律專家擔憂,若新的懲罰措施未經妥善考量,將進一步加劇社會分歧,甚至成為歧視性政策的工具。印度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飲食文化因宗教信仰與種姓制度的影響而格外敏感。此類針對食物污染的指控若染上宗教色彩,可能對社會和諧造成深遠影響。在疫情期間,穆斯林社群就曾因假消息成為「病毒傳播」的替罪羊。時至今日,這種宗教偏見仍未消退,反而在社交媒體上再次因「吐口水聖戰」等標籤而發酵,引發民間對不同宗教群體的敵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69595/sm-f2ebeb54ef5a0fd7a8eafada45d71e84.jpg)
十勝節遊行隊伍大象突抓狂衝撞人群 村民遭拋飛慘死
印度於近日歡慶重要慶典之一十勝節(Dussehra),然而卻在一場遊行中發生了死亡意外。當時人群聚集在一起參加遊行,豈料期間隊伍中的大象突然失控,開始橫衝直撞,試圖踐踏視線範圍內的任何人事物,共毀損了6輛車,且2名警察在試圖控制大象的過程中受了傷,還造成1名村民傷重不治。據外媒報導,該事件發生於10月12日在比哈爾邦薩蘭區,當時人群聚集在一起參加遊行,當遊行隊伍接近當地一所高中時,大象突然失控,開始橫衝直撞,這讓圍觀者、象夫和騎大象的人都感到恐懼,為了自救,騎在大象身上的女子們緊緊抓住綁在大象身上的繩子,長達4小時才獲救。最終象夫設法引導大象穿過運河進入森林,但當時有位村民正在放牧水牛,當場被大象拋擲身亡。這起意外中,大象毀損了2輛汽車、1輛巴士、1輛電動三輪車和2輛自行車,而在試圖控制大象的過程中,2名警察受了傷。到了13日,大象被綁在樹上,才終於被制伏,值得注意的是,這頭大象也曾於2021年12月9日失控,導致1名象夫死亡。經過此次事件後,地方政府和林業部門發出指示,要求加強警惕,以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68473/sm-5d7170e161e10abaed9f72f8423bb3e4.jpg)
有子嗣了!印度6旬夫妻痛失愛子 花4年向法院成功爭取「合法代孕」
印度一對年逾六旬的夫婦考爾(Harbir Kaur)和丈夫辛格(Gurvinder Singh)的獨子先前罹癌不幸逝世。在歷經4年的司法流程後,日前成功向德里高等法院取得兒子冷凍精液的使用權,屆時可以合法透過代孕的方式迎來孫子。夫婦倆對此感到十分高興,並認為這是法院給予他們一份珍貴的禮物,使他們有機會「把兒子帶回來」。根據《BBC》報導指出,這對夫婦的兒子普里特(Preet Inder Singh)於2020年6月被診斷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住院接受治療。治療開始前,醫院建議他存儲精液,以防化療影響精子質量,普里特·英德隨即同意,並於2020年6月27日完成樣本冷凍。但不幸的是,普里特於同年9月因病逝世。後續這對夫妻要求取回兒子的精液樣本時,德里的甘加拉姆醫院(Ganga Ram Hospital)拒絕他們的請求,理由是法律只允許將樣本交給配偶。夫婦二人於是向德里高等法院提起訴訟,經過4年的法律訴訟,最終法院裁定他們有權取得樣本。法官辛格(Justice Prathiba Singh)在判決中表示,根據印度法律,如果精子擁有者已經同意,則對於死後生育並無禁止。辛格也強調,在沒有配偶或子女的情況下,父母根據《印度教繼承法》成為法定繼承人,有權獲取精液樣本。這對夫婦在法庭上承諾,他們將撫養任何使用兒子精液樣本所生的孩子,而如果他們過世,兩個女兒則願意承擔撫養責任。考爾也強調,他們向法院提出請求的目的,是希望延續兒子的「傳承」,保持與他的聯繫,並繼續家族的姓氏。考爾也提到,兒子一直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人「他是我手機的桌布,每天早上我都會看著他的臉開始一天的生活」。考爾也提到,家人目前已在考慮通過代孕生育,也有親戚願意成為代母。律師阿加瓦爾(Suruchii Aggarwal)表示,這個案例雖然罕見,但並非沒有先例。2018年時,印度西部城市普納(Pune)的一名48歲女性就通過代孕,使用在德國因腦癌去世的27歲兒子的精液,成功迎來了一對雙胞胎孫子。此外,2019年,紐約最高法院允許一對父母,使用其在滑雪事故中去世的21歲軍校學員的冷凍精子生育孫子。在2002年,以色列的案例中,一名在加薩(Gaza)陣亡的19歲士兵的父母也獲得了法律許可,通過代母使用兒子的精子生育孩子。報導中也提到,雖然有多起先例,但由於國際上對「死後生育」並無共識。美國、英國、日本、捷克等國家在有書面同意的情況下允許死後生育,而澳大利亞則要求死後至少一年後才可實施。但是在義大利、瑞典、瑞士、法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國,這種做法是被禁止的。即便在有法律允許的國家,多數案例也涉及配偶希望使用冷凍精子或卵子生育。法官辛格認為過世的普里特已同意使用其精液以生育孩子,而父母作為遺產繼承人,有權取得精液樣本。辛格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禁止這對夫婦取得兒子的精液樣本」。考爾也表示,法院的命令給了他一線希望「我們將能夠把兒子帶回來」、「我每天都祈禱實現兒子未完成的願望,這花了四年時間,但我的祈禱終於得到了回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68295/sm-98c89e8710a8da68e6766679c91a8b19.jpeg)
影爆點/Netflix印度年度必看神片《誰偷了垃圾桶》,劇情翻轉再翻轉的警世最強老爸
從在Netflix上線之後名次一路緩慢爬升,在沒有特別行銷宣傳的情況下,名字乍看相當無厘頭的印度電影《誰偷了垃圾桶》默默在網路上口碑爆棚,爬到電影榜坐二望一的成績,以對印度電影相對陌生的台灣來說成績相當亮眼。視覺及整體呈現都相當強烈,也不是走《三個傻瓜》或《我的冠軍女兒》這種亮晶晶的寶萊塢勵志框架,重口味社會寫實風格的《誰偷了垃圾桶》為什麼能夠拿下好成績,並且被網友譽為年度必看神片?爛番茄得到96%觀眾推薦,新鮮度也有83%,點開將近兩個半小時長度的《誰偷了垃圾桶》,沒有巨星光環加持,前面的一個多小時,大部分人可能會升起無數次想要關掉跳出去的衝動。以一場悲劇車禍作為起始,男主角瑪哈拉賈獨自養大女兒喬蒂,並且將救了女兒一命的垃圾桶取名為「拉希米」,並當成家中的神祇膜拜。有天瑪哈拉賈獨自回家卻遭遇搶空門竊盜,他被打昏之後醒來,發現「拉希米」被偷了,於是去警局報案並且重金懸賞,接下來就是一連串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多重故事線。印度電影《誰偷了垃圾桶》以一場悲劇車禍作為開始,劇情也隱含印度許多難解習題,包括黑警橫行、治安堪憂、女性社會地位低落等。(圖/翻攝自X)乍看沒有邏輯的角色關係、看不出具體動機的人物行為、前後不清的時間序列,以及各種讓人臉盲症發作的大鬍子演員群,光是搞清楚男主角是哪一個,大概就過了一個小時。隨著劇情緩慢推進,一個接著一個謎團被解開,到了最後10分鐘的峰迴路轉、真相大白,觀眾們才會一起恍然大悟,複雜又跳耀的時間線,原來是為了混淆觀眾對因果關係的認知。倒因為果,以果為因,將故事的時間打散之後,再以如此精巧、聰明、幽默,甚至魔幻的方式被排列與講述出來,一開始以為是黑色幽默的故事,逐漸轉變成動作、懸疑驚悚、追兇再到犯罪寫實,讓觀眾從一頭霧水到拍案叫絕,不得不佩服主創們敘事的天才。《誰偷了垃圾桶》的高明之處,在於以印度人熟悉的方式鋪墊故事,運用印度教毗濕奴派的宗教及神話隱喻,男主角瑪哈拉賈的名字是「偉大的國王」,儘管命運多舛,他始終是片中三觀最正,最有正面力量的存在,也可以視為保護之神毗濕奴的象徵。而救了喬蒂一命的垃圾桶「拉希米」這個名字,也正是毗濕奴的妻子「吉祥天女」。片中在幾個關鍵場景重複出現的眼鏡蛇,則象徵了毗濕奴教派中的半神舍沙,眼鏡蛇叫醒在家中昏倒的瑪哈拉賈,象徵他即將覺醒並開始進行復仇;而瑪哈拉賈站在警局門口彷彿王者居高臨下,高舉眼鏡蛇的動作,也代表他即將開始執行正義手段的宣示決心。《誰偷了垃圾桶》拍攝手法相當以暴制暴,男主角高舉眼鏡蛇的動作,也代表他即將開始執行正義手段的宣示決心。(圖/翻攝自X)《誰偷了垃圾桶》男主角瑪哈拉賈的名字是「偉大的國王」,也是全片保護之神毗濕奴的象徵。(圖/翻攝自X)在找尋一個失竊的垃圾桶如此沒道理的事件背後,隱藏的其實是印度巨大的社會問題、社會痛點,以及殘酷的現實狀況。2024年的現今,印度仍然面對許多難解習題,包括黑警橫行、貪污嚴重、教育腐敗、治安堪憂、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低落,遭到嚴重歧視、暴力對待,甚至強暴的常態等等,許多印度女性在遭遇強暴之後,因為無法面對屈辱及外界眼光而選擇走上絕路。片尾時喬蒂對犯人說的話:「別以為你這麼做,是件多麼了不起的大事。我不會崩潰的,我會忘了這件事。如果你也有個女兒,回頭問問她,每天會遇到幾條像你一樣骯髒的狗。」不僅是對罪犯們強烈的控訴,也在鼓勵受害女性勇敢面對生命,不要輕易向暴力屈服。在老套的復仇基調中找到新的故事切點,是《誰偷了垃圾桶》最令人驚喜之處。儘管以社會寫實片的標準看來,《誰偷了垃圾桶》的劇情走向仍然相當狗血,尤其暴力場面的描繪拍攝手法相當以暴制暴,點開之前可以先做好心理準備。電影中的垃圾桶被父女二人奉為神明,印度是萬物皆有神明的國家,全國據稱有好幾億個神。在如此「群神環繞」的狀況下理應充滿安全與和平,但仍然發生如此多令人心碎的瞬間,這是諷刺,也是警世,或許在擁有虔誠信仰的同時,印度人更需要的,是抬起頭來看看眼前世界,讓無奈與遺憾的事件不再如此頻繁發生於眾神的土地上。《誰偷了垃圾桶》Netflix播映中。自介: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2/367482/sm-633287bad3c32612075c2e6066a04e6e.jpg)
疑遭姦殺!孟加拉11歲女孩陳屍運河中 村民示威抗議焚燒警局
西孟加拉邦南24區縣(South 24 Parganas district)一名11歲女孩,在4日晚上失蹤過後,被發現陳屍在一處運河中,女孩的家屬聲稱,她是被強姦後殺害,而這也引發了當地人民的不滿,開始進行大規模抗議,包括放火焚燒派出所、向警方投擲石塊,指責警方未能及時採取行動,才導致這場悲劇發生。根據《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今日印度》(India Today)報導,這名11歲女孩4日在補習過後,本應立即返家,卻一直無法取得聯繫,其家人十分擔心,向當地派出所報案,但他們不僅沒有得到援助,反而遭到警方的騷擾。隔日上午,女孩的遺體出現在一條運河中,當地居民紛紛聚集,表達了對這起事件的憤慨,指責警方沒有立即採取行動。從網路上流傳的影片顯示,一群村民拿著棍棒上街抗議,與警察發生衝突,民眾憤而破壞派出所,並砸毀腳踏車及其他公共財產。後來,警方出動大批人馬,使用催淚瓦斯驅散人群。村民持著棍棒、石頭與警察對峙。(圖/翻攝自X/Amit Malviya)當地居民加內什(Ganesh Dolui)表示,他們將持續示威,「直到所有強姦和謀殺我們未成年女兒的幕後黑手受到懲罰,我們還要求對那些遲於回應投訴的人採取行動,如果警方及時採取行動,女孩就可以獲救」。對此,警方回應稱,收到投訴過後,他們立即採取了行動,一名涉嫌強姦和謀殺的人被捕;當地官員則聲明,經過初步調查,5日上午已逮捕了一名嫌犯,調查會持續進行中,並將查明參與縱火及銷毀派出所的人。另外,印度人民黨領導人阿米特(Amit Malviya)透過社群平台X發文,批評現任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馬馬塔(Mamata Banerjee),「在西孟加拉歡慶Durga Puja(印度教節慶「杜爾嘉女神節」)期間,婦女和女孩是不安全的……馬馬塔必須下台,讓婦女得以在孟加拉得到安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65548/sm-00a17e6ec7a3c59c89e179e327713372.jpg)
為慶祝宗教節日「祈求孩子長壽」!印度東北部至少46人溺斃 含37童7婦女
印度東北部比哈邦(Bihar)近幾日有多地區在慶祝印度教節日,卻傳出至少46人溺水身亡,其中包括37名兒童和7名婦女。據災難管理部一名官員指出,死者係於洪水氾濫的河流及池塘進行宗教沐浴儀式時不慎死亡。根據外媒《BBC》報導,比哈邦災難管理部一名官員匿名透露,這些事件發生於邦內多個不同地區,遇難者及其家人在節慶期間,前往河流或池塘接受「聖浴」(holy bath),由於近來持續的暴雨致河流與池塘水位上漲,多人因此溺斃。 這名官員也表示,「人們在河流和池塘中沐浴慶祝該節日時,忽略了水位(高漲)的危險性」。據悉,印度教信徒近來正在慶祝印度教節日「吉提亞節」(Jitiya Parv,音譯),這是當地一年一度的節慶,每年為期3天,主要在印度北部和尼泊爾部份地區慶祝。為此,婦女會禁食24小時,祈禱孩子能長壽和健康,而她們也會前往附近河流和池塘沐浴,有時會帶上孩子。比哈邦當地15個縣,自24日起陸續接獲通報稱有民眾溺斃,人們擔心總死亡人數可能會繼續上升。比哈邦當局宣布,會向每位受害者的家屬提供補償,當局也仍在努力打撈另外3具遺體。報導指出,在去年此時,比哈邦在24小時內亦傳出22人溺斃,多數逝者便是在慶祝該節日時不慎溺亡。此外,印度各地在重大節慶期間都曾發生過致命事故,當時大量人群聚集在狹小的空間內,幾乎沒有遵守安全措施,例如今年7月,北方邦北部一次宗教集會發生推擠事件,造成至少121人死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60105/sm-ab4de4817bbbd70eb0c0293930ca0553.jpg)
女遊客遭「天坑吞噬」失蹤9天!吉隆坡當局宣佈停止搜救 家屬悲痛重返現場哀悼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在8月23日發生一起天坑吞噬女遊客的憾事,當時,來自印度的女遊客掉入這個深達8公尺的坑洞中,搜救人員努力多日仍未尋獲女子,只找到她的鞋子。當局在大馬國慶日、8月31日當天已把尋人行動從「救援」改為「搜尋復原」,停止救援,而失蹤的丈夫帶著長子和家屬,在返回印度前,來到事發地點向妻子做最後的告別。家屬重返事故現場,舉行印度教的宗教儀式,同時取走事發地點的泥土帶回家鄉。(圖/翻攝自Astro Awani)從現場畫面可見,失蹤女遊客的長子全程蹲坐在地,似乎非常不舍,同時難以接受母親離開的事實。根據大馬的《中國報》引述《Astro Awani》的報導,失蹤者丈夫馬達文、長子蘇力亞及妹妹,在搜救行動正式結束的第二天,也決定離開傷心地,1日返回印度。家屬重返事故現場,舉行印度教的宗教儀式,同時取走事發地點的泥土帶回家鄉。吉隆坡道路突然坍塌,一名印度女遊客跌入坑中消失。(圖/達志/美聯社)這起意外發生在8月23日早上约8點,地點在吉隆坡市中心的印度清真寺(Masjid India)前。48歲的印度籍女子薇基雅叻楚米(Vijaya Lakshmi)約2個月前與夫婿家人到馬來西亞度假,23日當天上午8時許,她走在市區印度清真寺路的人行道準備返回住處,路面突然間塌陷,她摔進深8公尺的坑洞,救援行動開始後17小時,搜救人員發現她的拖鞋,除此之外沒有發現任何物品與痕跡。吉隆坡道路突然坍塌,一名印度女遊客跌入坑中消失。(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吉隆坡救援當局表示,坑洞底部一條大型混凝土下水道結構破裂,失蹤女子有可能掉了進去遭水沖走。除此之外,吉隆坡近日降下大雨,下水道水位升高且水流快速,加上下水道內有諸多硬物,女由訥無法隨水流一路沖向汙水處理廠的金屬過濾網。下水道不僅有許多阻礙通行的物體,有些水道洞距直徑僅60公分,難以通過,搜救員必須以平躺方式移動。吉隆坡道路突然坍塌,一名印度女遊客跌入坑中消失。(圖/達志/美聯社)這起事故發生後,距離現場50公尺處也在8月28日出現了第2個天坑,專家對於現場周邊路面結構完整程度表達擔憂,馬來西亞聯邦直轄區首相署部長扎麗哈(Zaliha Mustafa)表示,經與警察、消防、救援、地質、汙水處理等政府單位、民間業者專家商量,也向內閣諮詢過後,做出了停止搜救的決定,以維護現場周邊居民遊客、搜救人員的安全。吉隆坡道路突然坍塌,一名印度女遊客跌入坑中消失。(圖/達志/美聯社)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58677/sm-e2db93025a4a68f3dfa96a1b8b4153e2.jpg)
IG網聊3個月見面!21歲女遭「2男下藥得逞」 醒來崩潰痛哭
印度卡納塔克邦西部烏杜皮縣(Udupi)日前發生一起性侵案件,2名男子聯手下藥性侵網友。這一事件引發了爭議,印度人民黨領導人和右翼團體指控,這是一場「愛情聖戰」陰謀。根據印度媒體《The Financial Express》報導,21歲女子在Instagram上與阿爾塔夫(Altaf)認識,聊了3個月後決定見面。當天,阿爾塔夫與女子相約在某處見面,之後竟在酒裡下藥,與朋友卡多薩(Severa Richard Cardosa)聯手性侵得逞。警方表示,女子醒來後不停哭泣,被阿爾塔夫載回家,之後女子不堪受辱決定報警提告。這一事件引發了爭議,印度人民黨領導人和右翼團體指控,這是一場「愛情聖戰」陰謀。印度人民黨秘書長庫馬爾(Sunil Kumar)表示,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因為印度教女孩成為攻擊目標,州政府和警方都沒有對被告採取嚴厲行動,看起來這是精心策劃的,被告似乎並不害怕。烏杜皮縣穆斯林論壇譴責了這起事件,並呼籲律師不要幫忙被告辯護。秘書長謝里夫(Mohammed Shariff)稱,這起事件是人類和社會的恥辱。《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54924/sm-f2b822520c39966084a70d80b7ae9061.jpg)
孟加拉革命後亂象叢生!年輕民眾指揮交通 警察局、印度教神廟成攻擊目標
孟加拉國父兼首任總統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的女兒哈西娜(Sheikh Hasina)已擔任孟加拉國總理,獨裁統治長達15年之久,沒想到該國7月時因公職配額問題引爆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哈西娜最終也被迫在8月5日宣布辭去總理職務,並乘坐直升機離開首都達卡(Dhaka)逃至印度第2大城德里(Delhi)附近。孟加拉銀行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則在示威學生團體的推薦下,成為代理總理。卡達《半島電視台》(Aljazeera)的報導也指出,在總理哈西娜倒台後,總人口2000萬的首都達卡街頭,擠滿了歡呼雀躍的人群,但車流量和行人明顯減少了,也看不到警察或交警在指揮交通,取而代之的則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在負責,尤其在通往機場和議會的主要十字路口 ,大約有5到6個年輕人,用竹棍或是板球棒在指揮交通,使得往返特吉岡(Tejgaon)商業區的車輛各個井然有序。孟加拉國國父兼首任總統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的女兒哈西娜(Sheikh Hasina)。(圖/達志/美聯社)莫哈哈利(Mohakhali)的十字路口也出現了類似的場景,這是首都達卡另一個典型的繁忙街區。年輕人在當地指揮交通,其中1名並未透露姓氏或年齡的年輕人笑稱:「沒有警察,因為他們都被嚇到躲起來了。」幾天前的大規模反政府示威,以及隨之而來的強力鎮壓,才剛導致300多名抗議者死亡,另有2萬多人受傷、1萬多人遭到監禁。其中攻擊和平示威者及學生的,都是哈西娜派出的警察、軍隊以及反恐部隊。至於曾經矗立著的孟加拉國父拉赫曼的標誌性銅像,也在5日晚間被民眾用繩子拉倒,就連雕像的底座也遭到拆除。隨後熱情的民眾也紛紛湧入收集散落一地的雕像碎片,有民眾也回憶,「這讓我想起了伊拉克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的雕像被推倒的影片。」孟加拉國父拉赫曼的標誌性銅像被民眾拉倒。(圖/達志/美聯社)不過當地秩序的崩塌也引發了治安問題,在5日晚間慶祝哈西娜倒台的大批人潮散去後,1群攜帶棍棒和鋒利武器的團體在達卡各地活動,並襲擊哈西娜的支持者,以及過去的執政黨「孟加拉國人民聯盟」(Awami League)的成員。暴力事件就這樣持續了1整晚,數百部發生在全國各地的攻擊影片也在社群媒體上瘋傳,更有印度教徒的住宅、辦公室和神廟被穆斯林縱火焚毀。報導指出,5日全國各地的衝突導致至少119人死亡,也是為期1周的抗議活動中死亡人數最多的1天。由於示威民眾認為哈西娜政府的警察系統極度貪腐,因此多間警察局當天成為抗議者的攻擊目標。此外,有鑑於哈西娜與印度政府的密切關係,示威群眾也鎖定任何與印度教徒有關的建築物下手。對此,法學院畢業生、網紅阿卜杜拉(Saiyeed Abdullah)也呼籲政府立刻恢復法律和秩序:「我們已經成功推翻了獨裁者,並渴望建立一個公正的國家。雖然我能理解群眾對人民聯盟和哈西娜的不滿,但放任憤怒的暴民控制街道是不可接受的。」28歲的汽車修理工沙庫爾(Abdus Shakur)5日晚間也徹夜未眠地駐守在達卡的達克什瓦里國家神廟(Dhakeshwari temple),他告訴《半島電視台》,公民志願者將確保在沒有警察或執法人員的情況下,阻止任何破壞公物、社區暴力及犯罪行為,「我們期待新政府不僅能恢復法律和秩序,還能伸張正義。在那之前,我們將在街上持續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