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屋
」 都更 403強震 地震403震出新都更1/「大都更時代」淪口號?專家業者提4建議快速翻新北市65萬老屋
403地震後台北市長蔣萬安提出「大都更時代」,獲民眾支持,但台北市30年以上老屋就有65.5萬棟,占比超過7成,要如何全面性更新,須強而有力的配套方式。CTWANT記者採訪多位都更及房產專家,了解都更卡關原因,並彙整提出老屋全面健檢、廣設中繼宅、多推公辦都更、明訂強拆規範等4大建議,多管齊下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大都更時代」。這次403地震各地傳出災情不輕,全台統計共開出130件紅黃單危險建築。回顧921地震、2016年南台大地震後,都會震出新的都更政策,但都更腳步仍緩不濟急。國家地震中心曾研究指出,一旦北台灣發生規模6.3以上的地震,台北地區恐會有4000棟房屋倒塌。入行有50年資歷的房市專家李同榮觀察,政府多年來都更政策嚴重問題是「重老不重危」,與下次地震來襲前賽跑,斧底抽薪的作法就是針對35年以上老屋全面健檢,嚴重危屋就進行強制拆除都更。李同榮強調,政府目前對老屋所採取配套只是被動式的補助健檢,沒有強制性,根本發揮不了作用。一般建築採取簡單快篩檢測的費用約每戶7000~8000元,就算台北市35年以上建築60幾萬戶全部快篩,總預算約50億元,「這種攸關人命的預算,應優先編列,再依建築危害程度詳細檢測,分級分類給予輔導補助、改善或強拆。」蔡漢霖表示,很多地主因為都更換不回原坪數,將被迫搬離而不願都更,除了短期中繼宅,他也建議有長達20~30年的長期安置宅,讓地主能在原生活圈長期安心租房子。(圖/報系資料庫、林榮芳攝)都更重建期間,地主擔憂居住問題,中繼宅就扮演重要角色。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中力都更總經理戴雲發就說,目前市場普遍做法是提供租金補貼,讓地主自己想辦法度過房屋重建時期,但租金補貼往往不到位,例如大安區一家4口或3房2廳(舊公寓27坪以上)租金可能要3.5至4萬元以上,而目前建商給地主的租金補貼以舊建物28坪為例,租金補貼約為22400元,地主常還須自掏腰包,覺得麻煩或手頭不便的,就認為乾脆不要改建就好了。戴雲發認為,未來若想大量啟動危老都更,就必須借助中繼宅解決短期安置的問題,而目前中繼宅的租金,也讓一些低薪家庭無法負擔,是否能合理降低租金或補貼也影響都更意願。每個政策的推動都要有整體的配套方案,否則屆時又是空有政策卻無法落實。「不只短期3~4年的安置,中繼宅最好也提供長期20年以上的安心租賃!」台北市都更學會理事長、連雲建設總經理蔡漢霖解釋,有些地主不願都更,不是因為貪婪,是當他沒有辦法室內1坪換1坪的現實考量下,雖然看似都更後資產價值增加,但卻面臨生活空間縮小,得被迫加價買坪數或選擇搬離,他形容這類地主被迫變成「都更難民」。蔡漢霖認為,政府若能提供長期安置宅,未來地主就能有3種選擇,一是選擇住在分回後坪數較小的新房子;若是覺得居住空間不足,可以出售分回的新房後,到房價較低的外縣市購屋;不想搬離原有生活圈的,也能住在政府就近提供的安置宅,前提是政府必須保證能長期租賃,讓地主在財產和居住權都能同時有保障。如何就近提供中繼宅、安置宅,最好的方式就是少子化下廢棄校舍的整併重規劃,如「艋舺學園EOD計畫(以學校改建為中心的社區重整計畫)」。根據北市府都發局提供數據,現有永平中繼宅、基河三期中繼宅和廣慈社會住宅(5%戶數)共3處、440戶中繼宅。雖然北市已在盤點區內34校全面進行相關校舍改建,但似乎速度還不夠快。李同榮認為市府應編列預算強制老屋全面健檢,危屋須強制拆除重建。(圖/報系資料庫)都更窒礙難行,不是對實施、整合者的不信任,就是分配不均,不少地主都希望政府主導公辦都更,更有保障。可是現實是骨感的,過去就遭議員質疑,雙北執行公辦都更的住都中心長期人力不足、也招不滿,再多政策都是紙上談兵;熟知都更市場的人也說,「人力不足下,住都中心的KPI就是不斷辦都更說明會,只能挑成案機率高的案子做。」北市府去年初公告實施「公辦都更7599專案計畫」,將公辦都更受理意願門檻從原有的90%降至75%。雖然被一票專家詬病,降低門檻不代表後續整合工作就會順利,但民眾仍多是寄予期待,期盼公辦都更量能充足、看得到也吃得到。蔡漢霖認為,每個都更案卡關的狀況不一樣,公辦有公信力,民間具有協調彈性,各有優勢,只要政府量能足夠,公辦多推一點樂見其成,尤其像南機場整宅這類較吃力不討好的案子,民間不願推動,更是必須政府進場協助。目前公辦都更也有不少委託民間公司主導和執行計畫,也算是透過政府嚴格把關代替地主篩選合作建商的一種方式,地主不用再擔心遇到「都更蟑螂」或「一案建商」。不管是公辦還是私辦,整合最後階段都會面臨不同意的釘子戶卡關,政府在最後一哩路是否真能以公權力強制執行代拆,也是加速推動都更的關鍵。第一線整合建商鑫建築執行長許峻豪就說,對於送事業計畫書都有很明確規定同意戶要達8成,但代拆辦法卻沒有很明確地訂出比例,往往同意戶都高達9成以上,磨到不能再磨政府才要介入代拆,「為什麼要被遷就在5%、10%的人身上,難道這90%、95%的人的權益就不是居住權益嗎?」他建議明訂可執行代拆的條件,也讓釘子戶不會有恃無恐獅子大開口。
403震出新都更2/增加獎勵容積滿足「室內1坪換1坪」?專家業者看法兩極
403地震後,台北市長蔣萬安喊出將進入「大都更時代」,強調透過都更8箭、提高容積獎勵等方式,加大力道推動都更。危老時程獎勵今年5月起將從10%降至1%,並於2025年落日,是否延長引發各界議論。對於是否支持再提供獎勵容積加速都更,CTWANT詢問多位專家和業者想法,有人倡議提高獎勵「公辦都更及超大規模都更」,也有人認為恐助長貪念阻礙都更進度。在目前很難達到「室內1坪換1坪」的條件下,使得都更常在坪數分回上卡關,台北市長蔣萬安上任以來便推動「都更5+2箭」,只要符合法定條件的整宅、海砂屋及耐震力不足有明顯危害的建築,就由原本的1.5倍容積獎勵,拉高到1.8倍至2倍,鼓勵危老建築加速都更;這次地震後,也有不少立委針對即將落日的危老容積時程獎勵,研議延長獎勵時間,容積似乎成為都更萬靈丹。李同榮認為給予危屋容積獎勵,縱使讓地主佔點便宜,但政府也才更有充足理由強制都更,加快整體都更腳步。(圖/CTWANT資料室)政大地政系教授孫振義就認為,近年來隨著工料雙漲及所有權人被養大的胃口,原本齊頭式的容積獎勵上限已顯得不夠用,政府在無法實質拿出公帑補貼又得兼顧民眾居住安全與促進都市再發展的職責下,提升「公辦都更」與「超大規模都更」的容積獎勵確實是一條道路。孫振義進一步強調,政府主導都更案,公部門更容易綜合考慮各方利益,確保符合都市發展規劃和環境永續原則,同時也確保民眾得到公平的分配、弱勢族群也能受到應有的安置,值得政府提高獎勵上限創造雙贏局面。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也認為,最好能再增加10~20%的容積奬勵,「目前談判最大困難在於與地主的分配,營建成本大幅上漲150%,以現在很多地方建商、地主46分,建商根本承擔不了營建成本,容積若能增加,能讓地主換回多一點的坪數,建商也有更多容積在未來出售補貼營建成本,雙方都更有意願促成合作。」「目前總容積不得超過基準容積2倍上限,勢必突破天花板!」他建議,土地面積超過500坪以上,可從5~20%階梯式遞增,尤其上千坪以上基地,可提供超過20%容積獎勵加速大面積都更,「大面積土地開發的獎勵最重要,不要老是開發200~300坪,對整個都市景觀、未來都市發展都沒有幫助。」不過,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擔心「大方送容積」,形同「老屋大樂透」,恐助長地主「重建『保底』1坪換1坪」的期待,改從「1坪換1坪起跳」。「大家原本覺得海砂屋給了額外30%容積獎勵後會比較好談,結果搞到現在還是很難,證明多給容積大家只想分更多。」他形容,好比桌上有5顆鑽石,建商與地主都想分3顆,此時有人又往桌上加了1顆以為能解決問題,但這時建商、地主可能有人不只想要3顆,而是4顆,只留2顆給對方,「容積有限,人性貪婪無底限」,反而更僵持不下。「看看大直鄰損的公辦都更案,市府拼命將容積獎勵給好給滿,分回的權狀面積已經是原本的1.1倍了,資產價值也跟著翻倍,但是室內仍分不回原有坪數,大家還是想著不花錢換新房,是一件很弔詭的事。」台北市都更學會理事長、連雲建設總經理蔡漢霖說。大直鄰損的公辦都更案容積獎勵給好給滿,評估重建後地主的資產價值大幅提升,但是室內仍分不回原有坪數,引發地主不滿,因此也有專家認為送容積達不到加速都更的效果。(圖/CTWANT資料室)蔡漢霖認為,老房跟老車一樣,修到不划算時就差不多該自費換新,等政府贈送容積不用花錢換新房才肯動,相當不合理,有房子的人子子孫孫都能免費房子舊換新,沒有買房的人剝奪感會更嚴重;再者,容積獎勵也會助漲房價,現已見預期老屋重建能大賺一筆,老屋成交價急起直追新房,新房也會認為開價應該要比老屋高,變成惡性循環。儘管如此,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仍認為,提高容積率縱使會讓危屋佔點便宜,但這樣一來,政府也才有充足理由強制都更;至於大家認為會妨害都市正常發展空間,他質問,畸形的危老政策,東一塊、西一塊,對都市再生不是更蒙上陰影?他也強調,提高容積不是通通有獎,只針對鑑定後的危屋,雖說給危屋1坪換1坪,但營建成本仍然須考慮由地主負擔;容積有餘額,政府可當社宅用途或建立危屋全面檢核之循環基金。雖對增加容積獎勵持保留態度,但蔡漢霖認為部分地區的建蔽率可適度放寬。例如繁華鬧區最值錢的就是1樓店面,重建後因建築退縮、車道公設等法規限制,讓最有價值的1樓店面沒辦法分回原有面積,更何況是還有違建、外搭營業空間的店舖,使得做生意或有龐大租金收入的1樓地主都更的意願自然較為低落。「重建後店面大幅縮水,往往剩不到原來面積的一半,造成都更困難,即便提出分給地主比重建前更多的室內坪數,但部分在1樓,部分在樓上,也不一定能達成共識。」他認為在繁華的鬧區、1樓店鋪具有可觀價值的地段,如能適度放寬建蔽率,退縮少一點,讓重建後的1樓空間能不要減少太多,或許能加速解決都更卡關的問題。
要命的屏蔽1/0403震出破百危屋 內政部拒揭紅黃單建築扯個資法遭打臉
0403花蓮大震驚撼全台,迄今仍餘震不斷,也震出了居住安全風險。其中慘痛受災戶花蓮天王星大廈,在2018年2月6日地震後即遭貼了「黃單」,代表內部非主結構有傷人可能,但這些資訊卻未充分揭露,導致在災前仍有不少交易,受災的新屋主一夕之間才驚醒直呼「根本不知自家被貼黃單」,引發各界譁然。據了解,花蓮天王星大廈經歷2018年強震後,因外牆玻璃震碎、磁磚剝落等,當年縣府已貼出黃單,然而因未曾公開上網,不少外地買家並不知情。根據國土署截至4月10日前統計,目前全台有紅單44件,黃單73件,以花蓮縣最多,一縣就佔了3成,然弔詭地是,攸關建物安全的紅黃單揭露,全台竟然沒有公開搜尋平台。本刊記者進一步調查,以六都來說,桃園市紅黃單掛零,台北市公開揭露市內全部紅、黃單處所,其餘縣市,包含「紅單」最嚴重的花蓮縣,都未在線上揭露資訊。外界質疑,政府是否因擔心影響房價,繼而屏蔽要命資訊,無辜接手者將慘淪房市冤大頭,輕則財損,重恐奪命。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二段一處連棟老宅,因房屋結構毀損,一度遭列「紅單」建築,儘管目前已轉為「黃單」,不少住戶仍感到恐懼。(圖/報系資料照)記者實地走訪新北市受災的土城華廈「台北一家親」,大震之後53戶超過80人被撤離安置,受災民眾直指社區一樓便利商店門口的2根梁柱,鋼筋量根本不足,希望查明是否偷工減料。管委會薛主委無奈表示,自己住的後棟受損已屬輕微,但在短暫回家收拾行囊時,仍感受地面不平造成的傾斜,至於前棟則不少住戶,根本不敢進家門。談到安置,主委坦言,自己因為附近還有一間空屋,目前全家搬過去沒有問題,但社區的清寒或老弱家庭至今沒有收到補助,甚至因此得向親友調頭寸,儘管安置期已於10日屆滿,不少住戶根本不敢回家,下一步在哪都不知道了,雖然住戶有意都更,但現在光是肇因責任歸屬與合作建商磋商,短時間不太可能完成,就地重建實在有些遙遠。針對紅黃單可能影響到房價,薛主委仍呼籲,希望政府單位設立紅黃標查詢網站,不然有人剛花了一生積蓄誤買危樓,垮了還要繳貸款情何以堪?至於曾經有列入黃標建物經過改善,同樣也應該列供民眾查詢,像天王星就是黃標的案例,如果住戶很芥蒂,就加緊尋求都更解危。新北市土城區「台北一家親」社區,由於地震造成房屋毀損,列入黃單警示建築。(圖/讀者提供)對此,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官員解釋說,由於《個人資料保護法》等因素,不可貿然將紅、黃單建築資料公開上網,卻無法解釋為何台北市建管處能全數揭露。謝姓民眾痛批,不動產交易過程中「凶宅」格外受到民眾關注,也因為揭露與否衍生詐欺爭議,但畢竟凶宅還是屬於心理層面的問題,至多是房價受到波及,後來內政也已明文規定必須在買賣「不動產說明書」記載揭露,坊間也不少仲介網站地圖可查找資訊,但攸關實際人身安全的紅黃標建築資訊卻遭內政部帶頭屏蔽,房價與人命到底孰輕孰重。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認為,紅、黃單建築公告都已貼在建築大門口,不可隨意塗改拆卸,主要是為了「警示不知情人士走進建築後果自負」,且紅、黃單本來就滾動式修正,只要補強結構,經過結構技師複驗通過,就可報請縣市政府拆單,上傳全國資訊網雖不致違法,但意義不大,且資訊不能即時更新,又會引發爭議。至於兇宅有永久性「做完法會也不能解除列管」。然而法界對於公告紅黃標建築是否違反《個資法》有不同見解,鼎川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梁繼澤指出,像手機號碼等有高度屬人性,確實是《個資法》中的列舉保護事項;然而,地址不屬於其中保護事項,畢竟「給你地址誰看得出裡面住誰呢」,因此地址應當不屬於個資法所要保護的個人資料。他表示,可以理解國土署受到地方居民抗議房價的壓力,但地震紅黃單的目的,是災後立即針對建築物受災程度進行判定,依《災害防救法》「提升全民防災意識」的立法意旨,以及《政府資訊公開法》相關規定,紅黃單資訊本就該即時正確公開,以便民眾合理安排防災措施。
403震出都更政策「重老不重危」 李同榮:老屋健檢篩出危險建築
403花蓮地震7.2級,強度僅次於921規模7.3級,各地傳出災情不輕,新北捷運環狀線單軌位移、台北機場老舊公寓10連棟住宅門框嚴重扭曲變形、樓梯斷裂。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直指,天災地震難以防患,但問題出在防災政策,首當其衝應檢討的就是都更與危老重建政策,嚴重的問題是「重老不重危」,他同時提出2大防災解決方案:(一)一定屋齡以上老屋,全面強制健檢(二)嚴重危屋,強制拆除都更。李同榮指出,台灣921地震曾造成2,415人罹難,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另有51,711棟房屋全倒,53,768棟房屋半倒,是台灣自戰後時期以來,傷亡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國家地震中心曾研究指出,一旦北台灣發生規模6.3以上的地震,台北地區恐會有4,000棟房屋倒塌,這麽嚴重的問題,如何防範,似乎是難解的習題。李同榮指出,2016南台灣大地震,震出蔡英文政府立刻將「都市更新」列為住宅政策三箭之一,雖然如此,對防災都更束手無策,象徵性的提出鼓勵民間老屋進行安檢快篩的補助,老屋甚至危屋的住戶往往意願不高,以致補助老屋安檢快篩政策成效不彰。他質疑,危老重建政策只是都更政策難以推動的替代性政策,不但弊多於利,且對都市再生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是重老不重危,政府大部分是被動式的做莊,容易整合的擺前推動,政府只盤算送件數量多寡能充當政績,對危屋缺乏主動出擊的動能與強制拆除都更的公權力運作。「都市更新」條例雖然曾修法改善通過,但諸多問題仍然難解,追根究底應是防災優先,全台六都之中,最需要都市更新的都會就是充滿液化土壤的台北都會,平均屋齡達37.6年為六都最高,屋齡35年以上老屋戶數超過60萬戶以上,在921地震前的建築物耐震力不足,只要是強震襲擊北台灣,雙北倒塌建物將不計其數。他認為,防災都更要推動,斧底抽薪的作法就是針對35年以上老屋全面健檢,並針對全台危害等級嚴重的建築,給予大幅度的容積獎勵,而蓄意阻撓者,政府要拿出公權力,實施強制拆除都更。李同榮強調,政府目前對35年以上建築的健檢工作束手無策,所採取配套只是被動式的補助措施,沒有強制性健檢,根本發揮不了作用。一般建築物採取簡單快篩檢測的費用約每戶7000~8000元,就算台北市35年以上建物60幾萬戶全部快篩,總預算約50億,這種攸關人命的預算,政府應優先編列,再依建物危害程度詳細檢測,並分級分類給予輔導補助與改善,而危害嚴重等級的建物,政府就必須給予特別容積獎勵,提出一坪換足一坪的誘因。李同榮最後建議,都市更新推動,應首重防災型都更,現在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而防災都更要徹底執行,政府不能只做半套,既然被動式補助健檢執行不力,建議政府要下決心做好防災都更只有2招:(一)一定屋齡以上老屋,全面強制健檢(二)嚴重危屋,強制拆除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