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族群
」 肺腺癌 汪建民 疫苗 癌症 肺癌![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94264/sm-4a4f7ff28db76496fb4241ac1bfccdd2.jpg)
流感與一般感冒的差別是什麼?哪些族群容易有併發症?衛福部疾管署提六招對抗流感的方法!
大S徐熙媛因流感併發肺炎離世,造成全台搶打流感疫苗。全球每年約有超出25萬人因流感病毒失去生命,許多國家正處於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間,台灣近期因旅外人數攀升加上冷氣團持續影響,全台正處於流行性感冒高峰期。台灣季節性流感好發於每年11月至隔年3月,趕快來看看流感與一般感冒究竟有什麼不一樣?流感與一般感冒有什麼不一樣?流感很容易被認為是一般感冒,造成來不及就醫、服藥的狀況,衛福部疾管署就提到感冒的致病原包含多達數百種不同的病毒,與流感是由感染流感病毒引起不同。一般而言,流感的症狀較一般感冒來得嚴重,容易出現明顯的全身無力、頭痛、發燒,通常症狀發作較突然,痊癒的時間也比一般感冒長,需1-2週才能完全恢復,而且容易引起併發症(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甚至導致死亡。所以若出現「一燒(發燒)」、「二痛(頭痛、明顯肌肉痠痛)」、「三疲倦」就須警覺是流感。(圖/翻攝自 衛福部疾管署)流感的傳染途徑、潛伏期與可傳染期為何?流感主要是藉由感染流感的病患咳嗽或打噴嚏產生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周圍的人,尤其在密閉空間,因空氣不流通,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此外,也可因接觸受病患口沫或鼻涕等分泌物所污染之物品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因此咳嗽、打噴嚏戴口罩或以手帕、衣袖捂住口鼻,以及勤洗手是預防感染流感的重要方法。流感潛伏期(被感染至症狀出現)約1-4天,平均為2天。出現併發症的時間約在發病後的1-2週內。一般而言,流感在症狀出現後 3-4 天內傳染力最強,某些成年人可能在發病前 24 小時便開始有傳染力,直至發病後第 5 天;少數免疫不全者或兒童,排放病毒的期間可能長達數週或數月。(圖/取自 ssinz7 IG)感染流感後容易有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群有哪些?感染流感後容易產生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群包含:嬰幼兒(尤其未滿5歲者)、65歲以上長者、居住於安養等長期照顧(服務)機構之住民、具有慢性肺病(含氣喘)、心血管疾病、腎臟、肝臟、神經、血液或代謝疾病者(含糖尿病)、血紅素病變、免疫不全(含愛滋病毒帶原者)需長期治療、追蹤或住院者、孕婦、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ody-mass index≧30)及6個月到18歲需長期接受阿斯匹靈治療者皆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況。(圖/取自 ssinz7 IG)衛福部疾管署也提出六大防護策略來有效對抗流感肆虐1.要儘早施打流感疫苗2.要用肥皂勤洗手、咳嗽戴口罩等生活好習慣3.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防範病毒傳播4.要警覺流感症狀,及早就近就醫治療5.生病要按醫囑服藥多休息,不上班不上課6.危險徵兆要儘快就醫,掌握治療黃金時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92327/sm-2f74f2aecc529c357679cd5f12ecfb80.jpg)
10大健康駭事4/喪屍毒品通報增58倍「年底終列管」 藝人接連猝逝!引發肺腺癌恐慌
根據食藥署統計,相較於2023年,俗稱「喪屍毒品」的依托咪酯2024年通報量爆增58倍,不只引發多起毒駕,也造成2名執勤員警殉職,其中關鍵原因是「無法可管」,一直遲至2024年11月27日將依托咪酯升級為二級毒品,才終於有了刑責。另外,2024年也送走多位藝人,包括劉家昌、汪建民、瓊瑤、中山美穗,其中汪建民猝然辭世讓民眾更畏懼不吸菸肺腺癌,健檢人數也直線上升。2024年7月13日,新北三重一名25歲黃姓男子吸食俗稱「喪屍毒品」的依托咪酯菸彈後撞死員警,引發社會關注。根據食藥署統計,2023年通報食藥署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中之非尿液檢體檢出依托咪酯類件數為22件,2024年1至9月已升至1281件,增加58.2倍。「依托咪酯原本是醫療用的麻醉藥,結果現在卻成了新興毒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告訴CTWANT記者,是人體使用的短效型麻醉藥,以靜脈注射使用,在台須由持合法執照的藥商進口限醫療使用。近年中國出現依托咪酯濫用現象,和傳統吸毒方式不同,毒販會將依托咪酯加入電子菸的菸彈中,還結合各式水果、茶香等風味,企圖增加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吸食依托咪酯能迅速擁有2至3秒全身酥麻放鬆的快感,但吸食後會無法思考、無法控制身體、異常顫抖、身體扭來扭去宛如殭屍,因此被稱作「喪屍毒品」。依托咪酯已在多國被列為毒品,但2024年11月前在台灣仍屬於一般麻醉藥物,許多毒販直接宣傳依托咪酯可代替大麻並且合法,吸引不少年輕人爭相購買,還跟買家掛保證,不但吸食有快感,就算被抓到也沒有刑事責任,因此短短時間內就讓依托咪酯流竄全台。顏宗海說,依托咪酯使用過量會有三大問題,首先是「呼吸衰竭」,其次會抑制人體的腎上腺素,可能導致休克。第三,依托咪酯畢竟是麻醉藥物,作用在大腦神經,若是同時又服用安眠藥或酒,很容易造成意識昏迷、呼吸衰竭。眼看濫用情形愈演愈烈,法務部在2024年6月13日緊急召開毒品審議委員會,決議將依托咪酯列管為第三級毒品,11月27日再升級為二級毒品,未來製造、販賣、運輸依托咪酯等刑度都會比三級毒品高,且單純持有與施用也會構成犯罪行為。針對依托咪酯的查緝,目前主要是使用快篩試劑檢測疑似的電子菸彈,單以吸食或施用毒品來說,以往三級毒品頂多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接受4~8小時毒品危害講習,二級毒品則會涉及犯罪刑責,不只入監服刑還需要觀察勒戒,希望藉此遏止依托咪酯繼續擴散。藝人汪建民不吸菸卻因肺腺癌辭世,引發許多民眾恐慌,醫師透露愈來愈多人想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圖/焦正德攝)除了毒害,2024年有不少名人告別人生舞台,如一代音樂教父劉家昌、文學巨擘瓊瑤、資深藝人汪建民、老牌演員石英、日本漫畫大師鳥山明、日本女星中山美穗、英國天團「一世代」成員連恩墜樓身亡,更是震驚全球樂迷。其中不吸菸的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辭世,56歲的他從確診到過世僅9個月,死亡來得猝不及防更加深大眾對肺腺癌的恐懼。許多民眾都想問:「不吸菸的我,到底該如何預防肺腺癌?」最新公布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顯示,肺癌新發生人數再度往上攀升,以1萬7982例連2年成為冠軍。肺癌的死亡率19.5%、晚期發現比例50.2%都是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不只是台灣,全世界不吸菸的肺癌患者都增加!」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說,肺癌是全球及台灣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未吸菸者的肺腺癌比例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空汙正是原因之一,台大公衛學院今年5月發表研究發現,若持續30年暴露於PM2.5(懸浮微粒直徑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的粒子)空汙環境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會比每天吸超過一包菸的人風險高出1.044倍。此為全球首篇分析30年空汙與肺腺癌相關性研究,研究刊登於《環境研究》國際期刊。由於幾乎無法預防,更加深民眾對不吸菸肺癌的恐懼。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CTWANT》提醒您:拒絕毒品 珍惜生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92203/sm-e7a3c7cec65f9ef59cb39c8759a636a4.jpg)
北榮胸腔科主任猝死享年53歲 醫示警小心7前兆
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柯信國驚傳猝逝,享年53歲。據悉,柯信國昨日參加餐敘時一切正常,未料返家後突然發生意外,經緊急送醫搶救仍不幸宣告不治,確切死因仍待進一步釐清。對此,醫師提醒,猝死可能發生前身體會出現異常訊號,然而最可怕的是,許多患者在猝死發生前並無明顯症狀,若屬高危險族群,應提高警覺,及早檢查。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曾在《健康2.0》節目中提到,許多猝死案例的患者在事發前,常出現不明原因的不適感,特別是在天氣劇烈變化、患有慢性疾病,或長時間處於過度疲勞狀態時,若突然冒出從未出現過的異常感覺,應視為重要警訊。此時,務必要立刻停下手邊的事情,盡速前往醫院檢查,以免錯失黃金救援時間。陳欣湄指出,猝死前可能會出現一些徵兆,例如心臟病發作前,患者可能會感到頭、頸、背部大量出汗,或是臉色發黑、發白,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此外,若經常出現眼前發黑的狀況,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而劇烈頭痛則可能與腦部血管問題有關。身體不明原因的疼痛,尤其是胸口頻繁疼痛,可能是心肌梗塞或心血管疾病的警訊。最令人擔憂的是,許多猝死案例在發生前並無明顯症狀,使得防範更具挑戰性。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則表示,研究發現,多數猝死案例發生在症狀出現後的1小時內,一旦身體發出異常警訊,務必要盡快就醫評估。近半數的患者在失去意識前完全沒有症狀,平時應關注自身健康,留意與心因性猝死相關的危險因子,例如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吸菸、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糖尿病,以及缺乏運動等。洪暐傑建議,預防心因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是積極控制相關危險因子,包括妥善管理膽固醇與血糖、將體重維持在標準範圍、控制血壓穩定、每日攝取足夠的蔬果、戒菸,以及每週至少運動3次,累積運動時間應達150分鐘以上。醫師提醒,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並及早發現潛在危險,才能有效降低猝死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2/391872/sm-5576fb2c291c8f8bd9121a16567c8e13.jpg)
林珍羽自爆罹肺腺癌!醫示警咳嗽「超過這時間」要小心:初期常被誤認是感冒
民眾黨台北市議員林珍羽昨(22日)自曝,從不抽菸的她,竟被檢查出罹患肺腺癌第一期,所幸經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對此,醫生示警,肺癌初期因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往往被發現時癌細胞已經擴散,且有高達近8成的病患,確診時已是晚期。林珍羽昨(22日)在臉書發文透露,從來沒抽過菸的她,近日進行健康檢查時竟被告知,罹患肺腺癌第一期,得知當下她腦袋一片空白,隨即疑惑為何會染上此疾病,「我們沒有家族病史,平常作息勉強算正常、沒有抽菸,怎麼會有毛玻璃狀肺結節?」並呼籲大家,千萬別以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就忽略了定期做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事實上,癌王「肺癌」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第1名,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像是菸害、空氣污染、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炒菜油煙等,都是導致肺癌的誘因。對此,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程建博曾表示,肺腺癌是肺癌的其中一種,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被發現時已是第4期,呼籲民眾若出現包括咳嗽持續2周以上、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及咳血等8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另外,新光醫院院務顧問、胸腔科權威醫師高尚志也曾提醒,像是抽菸者、慢性肺部及氣管疾病者、具肺癌家族史、女性等4類人,都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族群,需定期進行肺癌篩檢,並建議高風險族群「別只做X光檢查」,因為很難揪出小病灶,應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5/390125/sm-1150ddf490ce1a664d52c85e8083b1b9.jpg)
未更新疫苗!8歲女童罹MIS-C併發症 醫示警春節需防群聚感染
一位8歲女童因發燒合併視力模糊就診,經與家屬了解病史與疫苗接種史,得知該女童曾確診新冠,前兩日有出現劇烈嘔吐現象,過去雖然有接種疫苗,不過尚未更新最新新冠疫苗,因此初步診斷是MIS-C症狀,經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約一週才得以康復出院。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蔡明翰醫師表示,孩童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後,均可能引發肺炎等重症併發症,不過新冠病毒的影響更為嚴重。他強調,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現MIS-C嚴重併發症,至少影響兩種器官,且根據國外統計,致死率可達1至2%。流感與新冠病毒正在共同流行中,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比流感更加危險致命,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確診死亡個案中有98.3%未接種新冠疫苗, 新冠病毒不僅損害肺部,還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可能對人體造成長久傷害。研究指出,每4位染疫的孩童中,就有一位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包括情緒波動、倦怠感和睡眠障礙,這些問題對孩童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都可能產生長期且深遠的影響。此外,大多數家庭新冠病毒感染案例中,有70%是由孩童傳播給家人,因其在校園群聚頻繁易互相傳染,且新冠病毒在孩童身上停留時間長,往往不小心將病毒帶回家,進而間接傳播給家中的長輩、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不全的高危險族群。蔡明翰建議「群聚預防四撇步」,第一,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疫苗接種是預防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重要措施,能降低感染風險和重症發生率。第二,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養成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手肘或紙巾遮掩口鼻。第三,手部衛生清潔:勤洗手是預防感染的關鍵,特別是在進食前、上廁所後、接觸公共設施或打噴嚏後,應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第四,疾病監測:保持警覺並密切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並遵循醫療建議。為提升家長及孩童對防疫的關注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語日報聯合舉辦「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作為巡迴畫展首站。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教授提醒,春節群聚頻繁,請家長儘快帶孩童及家人接種公費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童心防疫」平安健康迎新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88824/sm-14848a02a8fdc5bbec5c4f6c1ac49940.jpg)
麻疹疫情擴大!醫示警「搭大眾運輸」很危險:戴口罩就是最好的防疫
麻疹疫情持續擴大,讓許多民眾急著打電話去診所問,還有沒有疫苗可以施打。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提醒,疫苗不夠讓大家打到,戴著口罩就是最好的防疫。同時也示警,目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還有醫療人員急診與呼吸道相關門診人員,是最危險的!因近期麻疹疫情受到社會關注,導致自費市場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需求遽增,疾病管制署呼籲臨床醫師應提供具較高感染風險或傳播風險者優先接種,以「1981年(含)以後出生,不具有5年內麻疹抗體證明,且距前2劑MMR疫苗接種時間超過15年之醫護人員」及「1981年(含)以後出生之成人,需前往麻疹流行區(如越南、印度、柬埔寨),經醫師評估後需接種之民眾」為優先。對此,蘇一峰昨(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麻疹要大流行,機會應該不高,但是感染幾十個、上百人應該有機會,「這陣子把口罩戴好,疫苗不夠讓大家打到,戴著口罩就是最好的防疫。」他也示警,目前除了醫療人員急診與呼吸道相關門診人員,屬於高危險族群之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同樣也相當危險,大聲疾呼「國家應該提供足夠疫苗,保護醫療人員。」疾管署近期呼籲,在目前疫苗資源有限情況下,為發揮最大防疫效果,請將疫苗優先提供目前風險較高之上述二類對象,後續將視疫苗供應狀況再適時調整。請配合並協助適時向民眾說明,同時衛教民眾平時做好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共同防範麻疹等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87494/sm-b6114cf8bd89b1bbb580168198af4913.jpg)
高山症有3種!6大症狀要注意 專業醫提醒:飲食有禁忌
近日發生一起婦人因高山症發作,隊友留下食物給他,讓他在原地等待救援的事情。此事也讓高山症成為許多人討論的話題,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就表示,高山症其實有3種,而有6種症狀要特別注意。如果要避免高山症發作的話,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陳宥達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海拔超過2500公尺時,因氧氣濃度和氣壓降低可能引發高山症。陳宥達醫師也解釋,高山症可分為三種類型,各有不同的症狀與危害:急性高山症(AMS)是最常見的類型,通常在抵達高海拔地區1至12小時後出現,症狀包括頭痛、虛弱、噁心、嘔吐以及睡眠困難等。若未及時處理,急性高山症可能進一步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腦水腫是一種潛在致命的狀況,症狀包括嚴重頭痛、步態不穩、意識模糊甚至昏迷。高海拔肺水腫(HAPE),屬於高危險類型,其進展速度甚至可能比腦水腫更快,表現為胸悶、極度虛弱和在休息狀態下仍然呼吸困難。陳宥達醫師建議,如果要避免高山症的發作,在前往高海拔地區時應採取逐步適應的策略。抵達海拔2000至3000公尺的地區後可先停留1至2天以適應環境,爾後每天的睡眠高度不宜超過500公尺。此外若計畫前往更高海拔的地點,最好提前30天到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地方停留至少兩天,讓身體適應當地。同時,陳宥達醫師強調,一些生活習慣也要特別注意,包括避免飲酒、戒菸、保持身體溫暖、避免服用會抑制呼吸的藥物(如鎮靜劑或安眠藥),並注意高糖低脂的飲食。此外,多補充水分能有效減少脫水風險,而避免攝取會產氣的食物(如大豆或碳酸飲料)有助於改善消化不適。除此之外,陳宥達醫師也提醒,有心絞痛、肺高壓、肺部阻塞疾病或鐮刀型細胞貧血的人群屬於高危險族群,這些人應特別注意高度適應過程,並提前諮詢醫師的專業建議。必要時可考慮使用藥物來進行預防。陳宥達醫師最後也提到,無論是登山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戶外愛好者,注意高山症的早期症狀至關重要。一旦出現相關徵兆,應立即停止上升高度並進行休息,以避免症狀進一步惡化。醫師提醒,高山症雖然常見,但通過充分的準備與謹慎的行動,能有效降低其風險,確保安全的登山體驗。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87397/sm-7a462e0b77f280f742d9d8bcf78f7985.jpg)
男星視網膜剝離緊急開刀 險釀二度失明危機
李驥、林志炫組成「優客李林」,兩人在1991年憑〈認錯〉這首歌一炮而紅,近期李驥推出個人全新專輯《認錯 2025》,在登上《聚焦2.0》宣傳專輯時,分享過去曾因視網膜剝離動手術,未料術後照顧不佳讓視網膜再度剝離,差點因此失明,更自嘲:「我非常適合上《聚焦2.0》,因為身上很多病痛,今天真的是來認錯的。」李驥透露小時候高度近視800多度,年輕時飽受飛蚊症所苦,視野中常有斑點和蜘蛛網狀的畫面出現,但仗著年輕遲遲沒就診,直到2003年眼睛突然出現閃光和視野缺損,就醫才發現原來是「視網膜剝離」緊急開刀。未料卻因輕忽術後保養的重要性,照樣忙於工作、游泳運動等日程,結果術後1個月某日9成視網膜剝離再度緊急開刀,險釀二度失明危機,讓他直呼:「真的是做錯事!」眼科黃奕修醫師提醒,「高度近視」誘發視網膜剝離的風險高達44倍,有眼疾家族史、近視600度以上的民眾更要當心,視網膜拖延治療就會不斷萎縮,「嚴重從乒乓球大小萎縮成花生大小」,不只影響視力,連同外觀也會跟著改變。李驥曾在上海就讀EMBA,那些年不但生活高壓,每周2到3天還得去應酬,每次鮮肉美酒豪不忌口,最後讓高血壓找上門,2016年李驥心肌梗塞發作,心血管幾乎阻塞,幸好緊急安裝心臟支架保住性命,這些經驗讓他決定痛改前非、開始注重身體警訊。節目中醫師也提醒,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等都是心肌梗塞高危險族群,且生活中有三徵兆能判斷是否為視網膜剝離,當飛蚊症加重、眼睛出現閃光或是視野缺陷,都需要盡快就醫診斷,以免輕忽症狀引發失明危機,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本周六晚間8點,於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聚焦2.0》。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87296/sm-381161d8f5b73f8ce5c81396370fc9e2.jpg)
早晚溫差大小孩半夜咳醒 醫提醒家長重點觀察「7徵兆」小心可能是氣喘
早晚溫差大,有些小孩入睡後,會突然開始咳個不停,嚴重的話還會在半夜咳醒。對此,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指出,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若本身有過敏體質、呼吸道疾病、鼻涕倒流或是氣喘病史者,則會更容易出現夜間咳嗽,潘俊伸也整理出可能為氣喘的7大徵兆,呼籲家長們可以重點觀察,千萬別輕忽。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包括過敏性鼻炎、反覆呼吸道感染、胃食道逆流、先天發育異常、氣喘等,且若有過敏體質、呼吸道疾病、鼻涕倒流或是氣喘病史者,更加容易出現夜間咳嗽,他建議透過詳細的家族病史、過敏原檢驗、胸部X光等進行鑑別、診斷。潘俊伸表示,氣喘是呼吸道對誘發因子過度反應,而出現的間歇性症狀,可能重複發作,最常見的就是慢性咳嗽,有時反應激烈,使得呼吸道阻塞,恐引起胸悶、呼吸困難等,須儘快就醫。而台灣冬季濕冷、溫差大,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加上冬季是病毒活躍的季節,呼吸道感染也是兒童常見的氣喘發作原因,除了氣溫變化及感染,過敏原、空氣汙染、抽菸或二手菸、運動、壓力等,也都是常見的誘發因子。潘俊伸也整理出可能為氣喘的7大徵兆,呼籲家長可以重點觀察,千萬別輕忽:1每個月有一次以上喘鳴聲發作2活動或運動時常會咳嗽或喘鳴3沒有明顯感冒症狀時也經常出現夜咳4超過3歲相關症狀仍持續發生5接觸過敏原、運動、感冒、情緒變化或吸入二手菸時症狀會出現或惡化6感冒經常覺得胸悶或需要10天以上才恢復7使用氣喘藥物後會獲得改善。潘俊伸提醒,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是氣喘的高危險族群,當家中兒童經常在夜間咳不停時,建議就醫鑑別診斷,若是因氣喘引起,日常生活中應儘量避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隨時注意症狀變化,判斷氣喘是否有受控制或惡化,配合醫囑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386193/sm-10030a2d36f7f2e10e130e9e901bbd9c.jpeg)
猝死並非只會發生在老人身上 專業醫點名5族群「看起來健康但危險」
近期由於寒流來襲的關係,短短數日內已有百餘人因寒冷而發生猝死。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其實寒冬中猝死的情況,並不僅限於年長者或患有慢性病的人,許多看似健康的人也可能因為忽視生活細節而面臨危險。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猝死的高危險族群除了長者外,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族群、吸煙和飲酒成癮者,以及肥胖者都是屬於高危族群。因為寒冷天氣會導致血管收縮,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這些族群的身體狀況更易受到低溫衝擊。此外,許多看似健康的人,也可能因生活習慣問題成為非典型的高危險族群。向上冬季暴飲暴食會導致血液集中於消化系統,增加心臟負擔、長期缺乏運動則降低身體適應寒冷的能力、飯後或酒後泡澡會加劇心血管壓力、情緒起伏大或壓力過大的人更易心律不整、感冒未癒也可能引發心肌炎,進而危及生命。黃軒醫師提醒,寒冷天氣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導致血管收縮、血壓波動,還可能因冷熱溫差或長時間暴露於低溫環境而對身體造成重大負擔。許多人以為猝死只會發生在有慢性疾病或年長者身上,卻忽略了年輕人因不良生活習慣或未注意保暖而猝死的可能性。為降低猝死風險,黃軒醫師建議從以下6點入手:注意保暖:外出時佩戴圍巾、帽子,特別保護耳朵和頸部等易忽略的部位。避免劇烈溫差:起床時緩慢移動,避免突然接觸冷空氣;洗澡時保持水溫適中,避免過冷或過熱。健康飲食:少吃高油高鹽食品,避免暴飲暴食。適量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血管功能。及時就醫:如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警惕生活細節,避免隱藏風險。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寒冬中,典型的高危險族群如年長者和慢性病患者需要特別關注,而看似健康的人群也應警惕暴飲暴食、缺乏運動或忽視保暖等問題。他也特別提醒大家,寒冬雖然美麗,但暗藏危機,唯有養成良好習慣與全面保暖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猝死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385017/sm-7645701d88a6b34223854ce69308a5a0.jpg)
寒風中飆罵老公 30歲女下秒「嘴歪、語無倫次」竟是腦中風
近期台灣天氣寒冷,醫師也提醒,低溫容易誘發血管收縮,再加上情緒激動,恐怕會成為腦中風的導火線。義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睿生分享一則案例,一名30出頭的健康女子在寒風中與丈夫爭吵,激烈爭執到一半,她突然嘴歪、語無倫次,甚至失去平衡,送醫後確診為梗塞型腦中風。根據《中時新聞網》的報導,陳睿生表示,患者的先生提到,當時他們在寒風中吵架,妻子本來罵得很大聲,但突然語無倫次,接著嘴巴歪斜,身體明顯失去平衡。緊急送醫後,發現患者為梗塞型腦中風,所幸及時送醫成功保住性命,但未來仍需面對復健挑戰。「她的腦中風範圍不小,未來可能會有左側肢體無力的後遺症,需要長期復健。」陳睿生也指出,該女子並無三高、抽菸或心血管疾病史,身形也不肥胖,原本是一名健康的女性,然而寒冷的天氣加上激烈情緒起伏,成為引發腦中風的誘因。陳睿生提醒,寒冷氣候容易引起血管收縮,進一步升高血壓,而情緒激動也可能成為觸發危機的關鍵因素。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以及有抽菸習慣者,但即使是年輕健康的人,在極端環境和情緒壓力下也可能中風。事實上,衛福部也曾指出,當溫度降低或溫差過大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長者及高風險民眾在溫差大時,仍應注意三高控制、健康飲食、保暖措施及避免菸害,如果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此外,研究發現低溫引發的腦中風,最容易發生在曝露於低溫環境中的前2至3小時,因此提醒民眾外出或居家均應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防滑鞋襪等。日夜或室內、室外溫差大時採洋蔥式穿法,內層可穿排汗功能良好的衣物,中層衣物保暖,最外層防水防風,視場合與溫度穿脫,並適時補充溫開水,暖身之餘亦可避免血液過度黏稠而增加腦中風機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85002/sm-48084e5e38e3ced31c3a14ddc3a73dd2.jpg)
七旬嬤肺結節無不適拖延回診 2年長大一倍成「肺腺癌」!
71歲張阿嬤兩年前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檢查肺部,發現一顆0.8公分肺結節,當時建議要定期追蹤,沒想到阿嬤自認「沒有不舒服」,拖到今年才回診,結果肺結節長大一倍、已增大至1.5公分。考量到結節位置適合手術處理,醫師建議進行微創肺段切除術,並在術中接受病理檢驗,冷凍切片結果確認為早期肺腺癌(第一期)。肺腺癌二期以後存活率即下降 高危險族群應定期LDCT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指出,根據研究,零期或第一期肺腺癌的五年存活率接近90%,但到了第二期存活率可能下降至60%-70%,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的生命質量至關重要。目前健保局已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補助LDCT費用,包括50至74歲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男性/45-74歲女性,具肺癌家族史等,都可提供兩年一次LDCT。肺結節大於0.8公分 早期手術減輕病人負擔 劉柏毅說明,若肺結節大於0.8公分且呈實心狀,患者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採用手術切除。以目前微創手術的技術,傷口僅約3至4公分,減少患者術後疼痛和肺功能損失,且住院時間只需三至五天,恢復速度快,大幅減輕患者心理與生理負擔。此外,藉由手術切除肺腺癌,也能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組織,對於老年患者尤其重要。肺癌也可能發生在健康無症狀族群 這樣做降低風險劉柏毅表示,阿嬤本身沒有吸菸,也沒有其他慢性疾病或家族病史,完全屬於健康無症狀族群,然而如果沒有透過LDCT檢查發現,這類小結節極難被傳統X光發現,且結節恐短期內迅速增長,一旦進入第二期或更高期別,術後可能需輔助性化療等較為積極的治療方式,並且預後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劉柏毅提醒,若要預防肺癌上身,務必戒菸或減少二手菸暴露,同時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或肺部問題的族群,應考慮定期接受LDCT。也要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空氣污染、工業排放和車輛廢氣等有害物質環境,平時也得注意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良好睡眠,以提升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冬天手腳冷冰冰?營養師揭10大主因 喝「這2類飲品」更易怕冷
許多人一到冬天手腳就「冷吱吱」,營養師高敏敏點出手腳冰冷的10大主因,除了寒冷天氣,還包括缺鐵性貧血、吸菸導致血管收縮、生理期血液流失、糖尿病引起的血管阻塞,以及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血液循環不良。其他如雷諾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新陳代謝減慢、壓力過大或肌肉量不足,也會使身體產熱不足,影響四肢末端血液供應,讓手腳容易冰冷。她也提到12種「暖身」食物,讓大家自帶暖暖包體質,不再手腳冰冷。營養師高敏敏日前在臉書發文指出,手腳冰冷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並舉出讓手腳冰冷的10大主因。1.缺鐵性貧血:當人體健康紅血球不足,無法將足夠的氧氣運送到全身時,就容易導致手腳冰冷。2.寒流低溫:低溫環境下,人體會優先維持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環,導致四肢末端血液供應減少。3.有菸癮者: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尤其是手指末端的血管,影響血液循環。4.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特別容易感到怕冷,是因為流失的血液使鐵含量降低。5.糖尿病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因血糖過高導致四肢末端血管阻塞,無法正常得到血氧供應。6.心血管疾病:寒流期間血管劇烈收縮加劇血液循環不良,好發於年長者、肥胖者及患有高血脂或高血壓等高危險族群。7.特殊疾病:雷諾氏症患者在天冷或情緒緊張時可能感到手腳刺痛、麻木,甚至皮膚呈藍紫色。8.甲狀腺低下:新陳代謝能力降低,導致身體產熱不足,使手腳更加怕冷。9.壓力大:壓力過大則容易使精神緊繃,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10.肌肉量過低:肌肉活動是產生熱能的重要途徑,肌肉量不足會降低身體的產熱能力,使人更容易感到寒冷。很多人會喝酒暖身,但高敏敏補充,酒精會使血管擴張,雖然一開始喝會覺得溫暖,但隨著酒精代謝,體溫反而會下降。除了酒之外,過量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也會造成血管收縮,使手腳更容易冰冷。針對手腳冰冷問題,高敏敏舉出12種產熱暖身食物,包括老薑、辣椒、黑胡椒、薑黃、大蒜、韭菜、熱紅茶、70%以上可可、肉桂、紅棗、地瓜和肉類等等,可以多攝取這些「暖身」食物,改善怕冷體質。除了飲食,日常保暖也很重要,許多人以為有穿外套就等於保暖,所以裡面常常只穿短袖。高敏敏提醒,「三明治式」穿法才能正確保暖,衣服從內到外應該選擇棉衣內搭、毛衣,最外層穿上防風防水外套,才能有效維持體溫。她也提到很多人會忽視「脖子」和「耳朵」的保暖,這些部位其實有許多交感神經和血管,她建議民眾出門時應圍上圍巾、戴上耳罩,尤其家中有年長者時,更需格外注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8/383358/sm-e5b2355e2fff494d363f22696fb32b77.jpg)
很多人心梗前不會胸悶或絞痛!「這些症狀」反而要注意 醫曝好發8時間
隨著寒流來襲,中醫師王大元也提醒,心肌梗塞往往來得又急又快、無聲無息,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會以其它部位的疼痛表現,因此常常被忽略。他為此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好發8時間,其中包括「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劇烈運動、房事過後、排便用力等」,特別是高危險族群務必須提高警覺。中醫師王大元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心肌梗塞主要是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受到阻塞,一開始可能心血管輕微阻塞毫無症狀而不自知。冠狀動脈阻塞多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由於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內壁,使血管壁愈發狹窄,有時斑塊可能會不穩定而破裂,引發血栓導致心肌阻塞,天氣嚴寒更容易誘發栓塞。王大元續稱,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是在1至2個月前曾有過肩膀、背部、下巴或胃的輻射性疼痛,此時胃痛很容易被誤認為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這些症狀通常不嚴重,但就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不適感,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其他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噁心、頭暈、冒冷汗或倦怠」,女性較容易出現無症狀的心肌梗塞。至於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王大元提醒,通常是在「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秋冬季節、劇烈運動、房事過後、喝酒抽煙、壓力太大或排便用力時」,因為增加心臟負荷使得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不足,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症狀若持續5分鐘或休息後反而症狀加重,必須懷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應盡快送醫檢查。此外曾患有心血管疾病、三高、肥胖、菸酒史和停經婦女也都是高危險族群。王大元補充,西醫預防和治療方式包括開立溶解血栓和增加血流的藥物(如硝化甘油或阿斯匹靈),亦可藉由手術和置入支架改善。中醫以保養心氣為主,屬於「厥心痛」和「胸痹」之範疇,其中藥物像是桂枝人蔘湯(理中湯加桂枝)、枳實薤白桂枝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等可用來預防心臟梗塞,平日亦可按壓內關穴保養,減少高油高糖高鹽的料理和注意保暖更是不二法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恐併發肺炎、敗血症!肺鏈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籲長者速打「疫苗1+1」
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65歲以上民眾更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高危險族群,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感染肺鏈個案更創5年新高,而疾管署去年10月起也擴大提供長者公費「肺鏈疫苗1+1」,完成13價疫苗者已間隔滿1年,提醒民眾可接著接種23價疫苗。對此,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也提醒,「預防還是勝於治療」。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12月9日,已累計282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5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11例)、男性占62%(174例)為多。疾管署指出,自去(2023)年10月起,分3階段擴大提供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接種。疾管署說,針對從未接種過13價疫苗和23價疫苗的長者,去年11月27日起可接種13價疫苗,目前間隔已滿1年,請依建議接續接種23價疫苗;另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而從未曾接種者請儘速前往接種13價疫苗,於符合接種間隔後接續接種23價疫苗。對此,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是所有細菌病原體裡面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其血清型多達90幾種,無論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受影響,平常雖可和平共存,但當秋冬流感等較嚴重的病毒感染出現,肺鏈就可能併發肺炎、敗血症。李秉穎接著提到,雖然肺鏈有抗生素可以治療,但如果肺鏈變成敗血症,嚴重感染,有時根本來不及使用,也因此即便在醫療發達、抗生素使用高比例國家,肺鏈死亡率仍無法下降。不過,李秉穎說明,13價疫苗為結合型疫苗,涵蓋血清型較少,但在接種後可刺激體內T細胞反應建立免疫記憶;至於23價疫苗是多醣類疫苗,雖然無法刺激免疫記憶,但是可以擴大保護面。據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疾管署也強調,65歲以上民眾如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或是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才能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預防勝於治療,減少疾病威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4/381054/sm-8ac4bf81249398767e1d3a932ba9c412.jpg)
火鍋煮太久吃了傷腎 營養師教你如何吃得健康又安心
隨著天氣明顯轉涼,不少人都會選擇吃火鍋暖暖身子,然而部分火鍋食材和火鍋湯頭對腎臟病患者來說卻是很大的負擔。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日前辦理「慢性腎臟病保健講座」,提供腎臟病的保健及外食的原則,讓腎友了解如何在滿足食慾的同時保護腎臟健康。火鍋越煮越毒?海鮮、蔬菜、加工食品久煮都NG!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莊宗芳提醒民眾,火鍋料理常見的食材經過高溫烹煮後,會在湯裡釋放出大量物質,例如海鮮、肉品以及動物內臟等,會釋放出大量的鉀離子及普林;地瓜葉、青花菜、芽菜類、菇類等看似健康的蔬菜,在滾煮後也會將鉀離子釋放到湯中。另外火鍋常見的加工食品,如貢丸、蟹肉棒、魚餃等則大多含有磷酸鹽的添加物,以上物質如果攝取過量,都可能會造成腎友的腎臟功能持續惡化。多吃原型食材、吃料不喝湯 營養師教你吃鍋又護腎黃淑敏營養師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要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及營養素,限制蛋白質與磷的攝取,以及避免鈉和鉀含量高的食物。在吃火鍋時,配料應盡量以原型食材為主,切記吃料不喝湯,會吸附湯汁的食材,如冬粉、凍豆腐、豆皮等也要少吃。至於沾醬的部分,由於沙茶醬、豆腐乳等也屬於高鈉食物,黃淑敏營養師建議可改吃蔥、薑、蒜,再沾點檸檬汁提味即可。黃營養師也特別提醒,生菜含有較高濃度的鉀離子,對腎友的身體容易造成負擔,因此應避免食用生菜沙拉等生食。定期追蹤、規律運動、控制飲食 醫籲生活好習慣要維持莊宗芳主任強調,腎臟病患者需控制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惡化的疾病或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莊主任也提醒患者要謹慎用藥,勿隨意服用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藥物,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憋尿、不抽菸及酗酒。高危險族群也要定期接受腎臟專科醫師的門診追蹤檢查,積極控制飲食,同時維持規律運動,保護腎臟的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夫赴越南嫖妓疑染HIV!竟反控護理師妻「高危險群」 醫氣炸:火都上來了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今(17)日分享到,有位女護理師得知丈夫在外嫖妓,因此要求一起去做STD檢驗(性病檢查),但丈夫卻反過來指責稱,即使驗出陽性,也可能是由於妻子是護理師、是HIV高危險族群而導致。聽聞這一番話,蘇怡寧氣得痛批「聽到拎北火都上來了」。蘇怡寧在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曬出一張對話截圖,只見一位女護理師私訊他說,「最近我才知道我先生在越南有嫖妓,還不止一次,他也跟我坦承了,所以我請他跟我一起去做STD檢驗」。女護理師接著表示,丈夫覺得她是護理人員,屬於HIV的高危險群,「所以如果驗出來是陽性,怎麼能確定一定是他傳染給我的,也有可能是我傳染給他的」。女護理師無奈道,她向丈夫解釋過,醫院每年員工體檢也會驗HIV,她都屬於正常狀態,「但他覺得我們體檢是年底,也有可能在去年年底檢查後,到現在這段期間被感染……但是這段期間,我也沒接觸過HIV患者,也沒被針扎過,所以如果不幸真的驗出HIV,我要怎麼跟他證明是他傳染給我的呢?當然沒事是最好」。「會講這種屁話有需要證明什麼嗎?」蘇怡寧醫師氣憤地回覆她後,將對話截圖上傳至臉書粉專,並配文怒轟「人間鬼故事,聽到拎北火都上來了,我很怒,詭辯栽贓造謠真的很討人厭,我感同身受。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我越來越不懂,你加油」。貼文一經曝光後,許多網友也氣炸,「簽字放生踢飛」、「這種想包牌的…直接放生了吧!」、「直接放生好好照顧自己吧」、「只有我覺得先生去嫖妓,卻糾結在驗出來怎麼解釋誰傳染誰,很離奇嗎?」、「重點是誰傳誰嗎?重點是嫖妓吧」、「自己是護理人員,會不會被感染是非常明確的!太可笑了,不用糾結了,離開會更好」。另據衛福部疾管署官網顯示,愛滋病毒的傳染須透由體液、血液的交換,包括:未全程使用保險套的不安全性行為、與其他人共用針具、稀釋液,或是母子垂直感染等,而糞便、尿液、口水、汗水等排泄物並不會造成感染,也就是說,一般日常共同生活並不會因此感染愛滋病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75580/sm-f64de101b3e421ea6e0168a0e509aeba.jpg)
早晚溫差大忽冷忽熱「病患變多」 專業醫示警:各種病毒出來抓交替
雖然時序已經來到11月中,但目前天氣還是早晚溫差十分的大,忽冷忽熱的氣候讓不少人生病。小兒科醫師王韋力也直言表示「最近早晚溫差大,各種病毒都出來抓交替了」。小兒科醫師王韋力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11日當天她看了170多名病人,沒想到晚上下診時,自己的腰又開始痛了起來。而王韋力醫師也提醒「最近早晚溫差大,各種病毒都出來抓交替了」,他更在文末鼓勵「孩子們要加油,爸媽們要加油,我的腰也要加油啊」。近期疾病管制署就曾發表聲明表示,近日氣溫變化明顯差異,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恐提前升溫,學齡前幼兒為流感及新冠重症之高危險族群,家長應儘速攜帶前往院所接種,以及早獲得疫苗完整保護力。除此之外,原本到秋冬就會開始減少的腸病毒,近期也出現持續升溫的反常情況。疾管署也提到,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代表腸病毒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疾管署也為此發布醫界通函示警,要臨床醫師保持警覺,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時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75029/sm-d837b570d5c71513620ba79cae7d9c24.jpg)
幼兒該打疫苗嗎?阿包醫生解答新冠、流感疫苗「常見7大QA」:能產生保護力
這幾天氣溫明顯轉涼,此時呼吸道傳染病最容易找上門,其中學齡前幼兒更為流感及新冠重症高危險族群,而疾管署也從10月開放今年公費流感、新冠疫苗接種,適用於6個月以上幼兒,但學齡前幼兒接種率39.5%,新冠疫苗幼兒接種率僅2.2%。為此,小禾馨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阿包醫生」巫漢盟5日參加疾管署例行記者會時,就整理了7大QA,分別是關於幼兒流感疫苗常見的4疑問,以及幼兒新冠疫苗3疑問,希望能為家長解答。幼兒流感疫苗常見QAQ1、幼兒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學齡前幼兒爲流感重症高危險族群,感染後有10%至50%會併發中耳炎,併發重症以肺炎爲主,且腦炎、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GBS等神經系統併發症機率比成年人高,萬一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續發性細菌感染,更易造成重症或死亡,故需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產生保護力。Q2、家中幼兒為出生後第1次接種流感疫苗,先前已經抽空接種第1劑疫苗,真的有需要再打第2劑嗎?參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及疫苗仿單建議,未滿9歲兒童初次接種,應接種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Q3、如果要打2劑流感疫苗,可以不同廠牌嗎?可以,目前未滿9歲的兒童,初次接種流感疫苗需要注射2劑,2劑間隔4週以上,目前各家流感疫苗雖然製程略有不同,但抗原類似效果相同,所以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決議,需接種2劑兒童,2劑可接種符合適用年齡之不同廠牌疫苗。Q4、寶寶如果之前已經得過流感了,身體不是應該有抗體,今年還需要帶家中寶寶接種流感疫苗嗎?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不論自然感染或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保護效果會明顯下降,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自然感染或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是全球一致性的做法。幼兒新冠疫苗常見QAQ1、幼兒第1次接種新冠疫苗,為何要打2劑?未滿5歲幼兒因免疫發展較不成熟,為確保獲得完整免疫保護力,如果是滿6個月至未滿5歲且未曾接種過新冠疫苗之幼兒,請記得要接種2劑新冠疫苗,2劑須間隔4週(28天)以上,才能補強免疫力。Q2、寶貝打常規疫苗後,要隔多久才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呢?新冠疫苗可與常規疫苗同時分開不同手臂接種,(未滿2歲嬰幼兒接種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或與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接種常規疫苗時,要接種的新冠疫苗是第2劑的話,記得要與第1劑新冠疫苗間隔4週(28天)以上,才可接種第2劑。Q3、家中幼兒近期已感染過新冠肺炎,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雖然感染新冠後,人體會產生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體,但保護力會隨時間減弱,為提供可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應於孩童症狀痊癒後(建議自發病日起12週(84天)且無急性症狀後),接種最新的JN.1疫苗。如果是過去有打過舊的新冠疫苗,或比較久以前感染新冠的話,因為新冠病毒變異快速,流行型別不同,之前免疫力及抗體已不具保護效力,所以還是要接種新的疫苗,才能有效對抗新的變異病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72178/sm-7ac92b7bbed74bcd5c6dd67547b7905d.jpg)
不吸菸肺癌3/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篩檢方式 濫用恐增加輻射量與風險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驟逝,引發外界震撼,也讓更多民眾迫切想知道「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低劑量電腦斷層被視為早期檢測肺癌的最有效方式,國健署也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只要是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若想自費篩檢,價格大約5000元左右,並不便宜,但近年來自費篩檢人數持續增加。「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肺癌病變,特別對於重度吸菸者能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然而,篩檢並非沒有風險,若不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會引發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問題。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LDCT檢查,建議有相關風險再進一步考慮。(圖/長庚提供)方昱宏說,為了知道結節到底是否為惡性腫瘤,就必須切片或進一步做正子攝影。「有些民眾可能有服用某些藥物或身體條件不好,切片手術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而正子攝影雖可進一步看清楚,卻有更強的輻射。」更何況許多肺結節非常小,甚至只有0.4公分,按照常理來看根本無需切片。「但許多民眾已經自費做LDCT檢查了,發現有結節一定會堅持除掉,這麼執著的例子不少,也看得出民眾對肺癌的恐懼。」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表示,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太太陳佩琪醫師都因LDCT檢查,而找到小於1公分且無症狀的早期肺癌,進而手術切除痊癒。不過,熊佩韋也認為LDCT的確有偽陽性高、過度診斷等疑慮,非危險族群無醫學證據應做篩檢。至於輻射量,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仍然是利大於弊。另外,熊佩韋建議LDCT檢查宜在篩檢經驗豐富、且有多專科肺癌診治的醫療機構進行,較能精準判斷篩檢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