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聖嬰年
」 颱風 天氣 台灣 氣象 高溫「反聖嬰年降溫」仍不敵暖化? 鄭明典嘆:今年平均氣溫再創新紀錄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明兩天(2日、3日)東北季風增強,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今年除了9月之外,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鄭明典今早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現在反聖嬰大概只能讓氣溫正常一點」、「自做虐,火力發電廠全開!」「燒煤燃氣共創地球暖化,台灣No1,台灣加油。」據悉,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一般反聖嬰現象都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2、3年。
宜蘭進入雨季 專家:共伴效應致異常降雨
今(11日)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早晚稍涼,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僅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半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雨,午後中部山區及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南部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晚起大台北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雨。氣象署預報,今(11日)天氣與昨類似,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半部地區偶有零星短暫雨,午後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尤其在南部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預計今晚起水氣稍增加,大台北地區降雨機率稍增加。氣象署表示,東北季風影響,各地夜晚清晨低溫22至24度,感受上稍有涼意,早出晚歸請添加衣物,白天高溫在北部、東半部大約26至28度,中南部可以來到31、32度。林德恩在粉專《林老師氣象站》表示,宜蘭進入雨季提醒,根據美國NCEP最新氣候模式模擬顯示,今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南海至菲島附近海域的熱帶擾動相當活躍,有機會與環境的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並導致台灣東北部(尤其是宜蘭地區)顯著性及持續性的異常降雨。林德恩說,加上,自今年下半年開始,反聖嬰訊號愈來愈明顯,10月份已有超過8成以上的發生機率,根據過去氣候統計的歷史資料也顯示,反聖嬰年的冷季,台灣東北部地區潮濕多雨,降雨的機會則會大大增多。
專家提醒「暖秋訊號增強」 預估12月「溫度正常」
今(10)日為國慶日,今、明(10日、11日)兩天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早晚稍涼;10日清晨臺灣東半部及桃園以北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臺北山區有局部較大雨勢,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而氣象專家林得恩發文表示,暖秋訊號明顯增強。而「天氣風險管理開發WeatherRisk」則在官方網站上也提到暖秋的事情,表示今年12月的溫度應該會是正常表現。根據FB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最新監測資料顯示,反聖嬰訊號持續增強發展,評估自本月起,就有超過8成以上的發生機率;且有很大的機會將維持到明年的1、2月。對應美國NCEP氣候模式最新推估,今年10、11及12月的氣溫距平預測結果,均是略高於氣候平均值。模式反映,今秋由於東北季風不夠強勢,導致北方冷空氣直驅南下機會降低,反聖嬰年似乎暖秋發生的機率稍高於平常的機率(30%);也就是說,今年秋天氣溫偏暖和的機會更大些!但「林老師氣象站」還是提醒,早晚溫度偏涼,早出晚歸仍需留意增減衣物。而「天氣風險管理開發WeatherRisk」則在官方網站發文表示,目前時序來到了寒露,日夜溫差開始變得明顯,北部和東部早晚已經可以感受涼意。今年入秋以來,已經有3波東北季風的影響,前面兩波分別有受到9/21-22季風低壓以及10月初山陀兒颱風等南邊的系統影響,因此沒有明顯的降溫,卻造成相當大的雨勢。而本週這波東北季風(10/7-11),雖然雨勢也不小,但是相對單純的東北季風影響,沒有熱帶系統的配合,也是比較有感降溫的一波。針對暖秋一事,文章中也提到,預估本月會正式發布反聖嬰現象成立。根據過去的統計,反聖嬰年台灣的秋天通常是暖熱多雨,雖然說秋天還是會有東北季風南下,不過夜晚的溫度都維持在20度以上,是涼尚未有寒的感覺。進入11月後,開始有乾空氣開始南下,東北季風影響辦變得明顯。12月冷空氣逐漸增強,乾冷空氣南下,使得降雨偏少,預估溫度正常,也就是有機會受到冷氣團的影響,那麼就會感到冷了,也請大家要留意11至12月的溫度變化。
反聖嬰年「颱風生成會靠近台灣」 鄭明典親揭原因
台灣進入颱風季,中颱凱米持續進逼台灣,氣象專家也指出,今年是反聖嬰年,因此受到反聖嬰現象發展的影響,今年的颱風生成位置會比較靠近台灣。反聖嬰現象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氣象署表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造成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氣象署說明,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根據《TVBS》的報導,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也指出,颱風通常在低壓區發展,但高壓強時會抑制對流,颱風就不易發展,今年的高壓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整個熱帶區域偏東風,因此西風不易進入太平洋,但颱風需要「季風潮」來幫助生成,東風和西風的交界處稱為季風潮,今年季風潮相對偏弱,所以颱風發展需等待高壓北移,騰出空間讓低壓發展。而今年熱帶地區對流偏弱,鄭明典說明,「西南季風如果能夠進到太平洋去,那西風跟高壓南側的東風交替就會形成一個逆時針的環流區,這就是季風潮,因為是逆時針,所以它本身就是一個低壓,那這個低壓區就有利颱風發展」。事實上,先前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今年是反聖嬰年,根據過去氣候統計,颱風生成的位置以及行進路線接近台灣的機會都會比較高,而生成總數則會較正常年來得少,每年6月至11月鄰近台灣的颱風氣候平均值是3至5個(距台灣300公里內);中央氣象署針對今年的颱風展望,今年預測值將會是2至4個,屬於正常偏少,但位置會比較接近台灣,提醒民眾可以注意。
今雨勢擴大!下週恐有颱風生成 專家預測「今年約4個颱風鄰近台灣」
今(10)日各地仍大多為晴到多雲、高溫悶熱,氣象署指出,今日整體雨勢及降雨範圍增加,而鄰近颱風季,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表示,預測今年鄰近台灣的颱風有2至4個。氣象署說明,今日風場轉為偏南至西南風,清晨至上午中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整體雨勢及降雨範圍增加,大台北地區及各地山區易有局部大雨,尤其中部以北山區有局部短延時豪雨發生的機率,對流發展旺盛時易伴隨強降雨、雷擊、強陣風等較劇烈天氣,戶外活動請攜帶雨具備用並留意天氣變化,山區或溪邊活動更要提高警覺;氣溫方面,各地高溫仍普遍可達33至36度,感受悶熱。氣象署指出,週四、週五太平洋高壓較弱,環境風場為西南風,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清晨至上午中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各地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東南部地區有局部焚風發生的機率,除需留意高溫,農民朋友也須注意農損。氣象專家吳德榮今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根據9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50次系集模擬顯示,14日前後菲律賓東方至南海一帶「熱帶低壓」存在的機率,分別調整為60%及50%,17日前後呂宋島附近「輕颱」存在的機率,則略調高為30%,「由於模擬持續調整中,現在就談對天氣會有什麼影響?實屬言之過早,應繼續觀察」。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今年是反聖嬰年,根據過去氣候統計,颱風生成的位置以及行進路線接近台灣的機會都會比較高,而生成總數則會較正常年來得少,每年6月至11月鄰近台灣的颱風氣候平均值是3至5個(距台灣300公里內);中央氣象署針對今年的颱風展望,今年預測值將會是2至4個,屬於正常偏少,但位置會比較接近台灣,提醒民眾可以注意。
大西洋今年第一個颶風生成! 鄭明典示警:颱風季要開始了
近日高溫不斷,全台變成「烤番薯」。對此,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認為,目前太平洋高氣壓相當強勢,抑制雲雨發展,這也意味著颱風難以發展。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30日則提醒,大西洋今年第一個颶風於稍早生成,「我們這一邊還很安靜,但是颱風季也要開始了,還是要有準備!」「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29日發文表示,目前太平洋高氣壓相當強勢,抑制雲雨發展,使烈日直接照射海面,不過抑制雲雨發展也意味著颱風難以發展,所以高海溫暫無用武之地。此外,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於26日表示,「今年最新的預測是2到4個颱風是機率比較高,所以它預報的機率部分,是有正常偏少這樣子的趨勢,所以反聖嬰年的颱風是有機會離台灣比較近而生成的。」對此,鄭明典於30日在臉書發文指出,稍早在加勒比海高海溫區生成了大西洋今年第一個颶風,目前還在快速組織發展中。鄭明典也提醒,該颶風很像颱風了,而目前「我們這一邊還很安靜,但是颱風季也要開始了,還是要有準備!」
反聖嬰現象發展 氣象專家揭3原因「台灣反而會越來越熱」
近期台灣各地天氣高溫炎熱,氣象署指出,今(28)日各地高溫約32至36度,西半部易出現局部36度以上高溫,中南部36度高溫的範圍仍廣,南部局部地區並有出現37度以上高溫的機率,而氣象專家林得恩也說明,今年6月開始反聖嬰的訊號愈來愈強,但對應到台灣的夏季,氣溫反而會越來越熱。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今年6月開始反聖嬰的訊號愈來愈強,對應到台灣的夏季,有3個原因氣溫反而會越來越熱,一是大氣環流的改變,反聖嬰現象會改變西太平洋高壓的強度和位置,當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並向西擴展時,台灣會受到更多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影響,同時熱量也不易外散,導致氣溫持續上升。林得恩說明,第二是降水模式的變化,反聖嬰現象通常會引起降水分佈的不均勻,在台灣這可能會導致降雨量減少;尤其是在夏季,缺乏預期降雨的蒸發冷卻作用,反而會使得氣溫更高;第三則是熱帶氣旋的活動,反聖嬰年雖然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但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而這些颱風在生成和移動過程中通常會攜帶大量熱量,進一步加劇高溫天氣。事實上,氣象署曾經在官網說明,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聖嬰不只是海溫變化的獨角戲,更會影響到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而反聖嬰現象則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在有反聖嬰事件發生時,易使台灣秋季東部降雨增多,對冬季的影響則不明顯;對隔年夏季氣溫有低於平均值的趨勢影響,不過每個反聖嬰現象事件仍存在差異性。此外,氣象署表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造成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反之,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反聖嬰現象發展 估2-4個颱風「生成位置近台」
颱風季即將到來,預估2024年下半年也即將迎來「反聖嬰」。氣象署預測,今年2到4個颱風機率偏高,反聖嬰年的颱風是有機會離台灣比較近而生成的。氣象署分析,目前熱帶太平洋東部海溫持續下降,反聖嬰現象有發展的趨勢,根據歷史統計資料顯示,反聖嬰發展年台灣的夏季可能更加炎熱,颱風生成位置則較靠近台灣;針對未來一季展望,經檢視該署及各國數值模式預報結果,預估今年7至9月台灣氣溫偏高至正常的機率較大,雨量則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說,「今年最新的預測是2到4個颱風是機率比較高,所以它預報的機率部分,是有正常偏少這樣子的趨勢,所以反聖嬰年的颱風是有機會離台灣比較近而生成的。」根據CNN報導,聖嬰現象現象已正式結束,然而其消亡所產生的漣漪將撼動全球天氣。隨著聖嬰現象淡出人們的視線,它的反面反聖嬰現象正準備在今年夏天晚些時候登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氣候預報中心稱,目前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均不存在,所謂的中性階段已經開始,但隨著反聖嬰現象在整個夏季不斷增強,這種情況將很快發生變化,其影響可能在9月颱風季節高峰期時更為顯著。報導指出,預計今年夏天,美國48個州幾乎所有地區的氣溫都將高於平均值,不過反聖嬰現象的轉變並不是影響一年中最熱時期氣溫的唯一因素,而是化石燃料導致全球暖化加劇。隨著天氣更加炎熱,季節性預測顯示,美國西半部大部分地區的降水趨勢令人擔憂,預計大多數西部州和平原部分地區的天氣將比正常情況乾燥;此外,乾燥和炎熱是循環的,一個地區變得越熱,就越乾燥,這可能會導致新的乾旱或加劇乾旱,乾燥地區會變得更熱,因為大部分太陽能用於加熱地面,濕土壤蒸發損失的能量很少。聖嬰現象的消失也將對大西洋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專家呼籲颱風季節過度活躍的主要原因之一。聖嬰現象往往會產生不友善的高空風,將風暴撕裂,而反聖嬰現象則相反。另外,大西洋破紀錄的水溫也可能成為風暴的食物,幫助風暴形成、增強和生存。在過去的一年裡,聖嬰現象導致全球平均海洋溫度達到破紀錄的水平;反聖嬰現象最終可能會對世界海洋產生一定程度的降溫作用,有可能使去年失控的升溫趨於平穩,但這不會很快發生,因為海洋的冷卻速度極其緩慢。
颱風少循環變差 台灣海溫不斷上升 2020至2021年逾3成珊瑚白化
台灣均溫不斷上升,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統計,2020至2021年全台有超過50%的珊瑚受到熱壓迫,有30%以上的珊瑚達到白化等級,甚至已死亡長藻,而不僅大家熟知的墾丁、小琉球一帶,北海岸的野柳、基隆嶼、鼻頭角等也出現珊瑚白化,是相當嚴重的警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海洋科學專題中心執行長、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表示,颱風可以帶來長浪攪動海流,沒有颱風下海水循環較差,台灣附近海溫長期居高不下,颱風又少,風平浪靜並非好事,如今北海岸的珊瑚也已經出現白化,真的很令人憂心。鄭明修說明,當海溫上升超過30度時,珊瑚的共生藻會離開,珊瑚就會出現白化,到了32度就會開始死亡,這幾年珊瑚白化越來越常見,現在全球均溫已經上升了1.2度,必須要控制在1.5度內,否則升溫到了2度,不只台灣,全球珊瑚70~90%將走向死亡,是全球性的生態浩劫。鄭明修表示,珊瑚礁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外,小琉球,東沙、南沙等都是由珊瑚造礁而成,珊瑚礁更有著「海洋熱帶雨林」美譽,在墾丁潛水1小時,珊瑚礁周圍就能發現近1萬種生物,也是很多水產資源的孕育場,若珊瑚消失,台灣的漁業資源將面臨枯竭,海水也會入侵陸地,是經濟、生態、國土的複合災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表示,扣除掉特別的環境事件例如汙染,通常珊瑚白化都是熱高溫所致,反聖嬰海溫較低,但現在反聖嬰年的海溫都比20年前的聖嬰年還熱,即使是反聖嬰年,很多時候海溫都超過珊瑚的耐熱程度。郭兆揚說,珊瑚礁提供生物保護和育幼的功能,當珊瑚礁不見了,生態系就會垮掉,假設台北市是珊瑚礁,建築物是珊瑚,有天台北盆地被夷平了,人類又該往何處去?
「強聖嬰現象」機率曝光 專家曝聖嬰年颱風偏強、多屬長命颱
強聖嬰要來了嗎?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預估,超過9成機率於今年6至8月發展為聖嬰現象,並有將近84%的機率出現中等強度的聖嬰,即聖嬰指標超過1.0°C,有56%的機率成為強聖嬰(超過1.5°C)。賈新興指出,根據過往全球年均溫的歷史狀況,當出現聖嬰年時,以全球來看確實容易出現高溫年,2016年全球均溫創新高就是聖嬰年;但根據台灣13個平地站年均溫來看,台灣反而在反聖嬰年出現時容易出現高溫年,2020年台灣年均溫破紀錄就是反聖嬰年。賈新興表示,出現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遠離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長,多屬長命颱,而出現反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接近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短,多屬短命颱,然而聖嬰和反聖嬰跟侵襲台灣的颱風數多寡無關,仍需視颱風生成後大氣的導引氣流狀態而定。賈新興提到,其次,出現聖嬰年容易出現暖冬,反聖嬰則容易出現冷冬,不過在暖化的推波助瀾下,台灣冬季就需視反聖嬰和暖化彼此拉扯的力道了,再來,出現聖嬰年隔年春季降雨易偏多,反聖嬰隔年春雨則易偏少,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高溫、熱浪、乾旱、森林大火等,幾乎是每年必演的劇本,至於極端降雨則複雜得多,需要針對案例進行歸因的研究。
全球暖化台灣也有感 氣象局:台北測站均溫24.16度史上第2高
受到全球暖化等因素影響,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今年全台年均溫達24.29度、達史上平均氣溫第7高,其中北部氣溫明顯偏暖,如台北站全年年均溫達24.16度、為設站以來第2高溫。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今年的暖化排名達史上第6最高紀錄,大約上升0.8度C,尤其以亞洲及非洲等地更是有極端偏暖的狀況,但受到近2年為反聖嬰年、海洋溫度偏冷,因此溫度並未持續向上攀升。呂國臣說,但今年台灣溫度仍偏暖,全台各地人工測站高溫排名皆在歷史前20名,尤其台中及花蓮以北等測站,更是歷史前10名高溫,其中淡水站更是創下設站以來最高溫,台北及新竹則為設站以來次高溫;春季高溫也十分明顯,如玉山站創下同期最高溫紀錄。呂國臣提及,目前預估反聖嬰年的機率十分大,其中又以弱反聖嬰年機率最高,預估至春季後會漸漸減弱,而比對台灣歷史資料顯示,在反聖嬰隔年時,北邊易有強東風、西南風變弱等現象,導致水氣供應較少,因此明年春季降雨恐怕仍偏少。呂國臣說,目前預估1月至3月台灣溫度分布以「正常」的機率最大,降雨則以「正常至偏少」機率最大;他也說,因此若用過去統計發現,每年冬天會有8至12個冷氣團影響台灣,預計1至2月還是會有1至3個寒流影響台灣。
冷空氣報到入夜「掉10°C 」 下周回暖時間點曝光
受到東北季風帶來明顯涼空氣,各地溫度略微下降,氣象局表示,北台灣29日晚低溫下探18度,中南部要注意入夜後氣溫下降約10度,僅剩20度,預計東北風持續到下11月4日,屆時各地氣溫將回升。北台灣29日晚低溫下探18度,中南部要注意入夜後氣溫下降約10度。(圖/中央氣象局提供)台灣29日因為北方高壓影響,北部、東半部多雲偶雨,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東半部降雨機率較高,有局部短暫降雨,中南部多雲到晴,午後山區附近有零星小範圍降雨。根據氣象局預報員朱美霖表示,30日清晨,北方有明顯涼空氣影響,各地氣溫降幅明顯,中部以北、東北部約18度,其他地區約20到21度,而白天高溫北部、東北部24到25度,中南部則到30度,日夜溫差大。30日清晨,北方有明顯涼空氣影響,各地氣溫降幅明顯。(圖/中央氣象局提供)這股東北風會持續影響到下11月3日,北方高壓這段時間一波波東移,迎風面會有短暫降雨,桃園以南、東南部、恆春半島、澎湖、金門會有8到9級強陣風,海面有2到3米的浪高,11月4日後轉為偏東風,氣溫將會明顯回升。至於先前曾傳出「今年冬天會很冷」的說法,氣象局簡任技正陳孟詩則表示,受到反聖嬰現象及北方系統影響,今年有反聖嬰現象的趨勢,一般來說,反聖嬰年東亞冬季風會增強,由於去年也是反聖嬰年,今年邁入第二年,台灣今年強度應不會像去年,影響力相對較低。陳孟詩也指出,北方系統也是影響台灣冬季氣溫的重要因素,但因為大氣變化很快,最快也要到14天前才有辦法預測,目前仍持續觀察當中。
水情拉警報 石門水庫蓄水率剩4成創5年來新低
水情拉警報,石門水庫蓄水率僅剩42.8%,創近5年新低點,農委會14日宣布桃竹苗地區約1萬9000公頃農地停灌二期稻作;而供應大台中用水的德基水庫,目前水位降至往年同期平均值的1400公尺以下,且持續下降,台中區二期契作已採分區輪灌,讓農民很擔心,若再不降雨,導致明年一期稻作休耕,生計將大受影響。對於中央宣布停灌桃竹苗地區今年二期稻作,桃園青農胡毓樹表示,許多老人家把自家田地交給代耕業者耕作,政府的停灌或休耕補助款卻是給地主,代耕業者根本拿不到補償金,政府照顧農民應該要有更具體完整的配套措施。此外,供應大台中用水的德基水庫今年4月間水位下探僅剩1369.05公尺,創26年新低紀錄。大甲溪發電廠人員表示,德基水庫滿水位為1408公尺,往年同期至少1400公尺,雖然近期有降雨,但水位仍未回到往年水準,13日水位1387.66公尺,水情雖未如石門水庫嚴峻,但蓄水率也僅62.38%。農田水利署台中管理處長陳榮福表示,目前烏溪水系水情尚稱樂觀、大甲溪稍嫌吃緊,大安溪比較嚴重;台中區二期稻作目前採分區輪灌、尚未停灌,正全力調配水源搶救。至於明年一期稻作是否停灌,中央應會在年底前宣布。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鄒漢貴表示,目前南部地區尚可穩定供應民生及產業用水,主要水庫如嘉義地區蘭潭、仁義潭水庫蓄水量合計3129萬立方公尺、台南南化水庫蓄水量8991萬立方公尺、高雄阿公店水庫蓄水量1514萬立方公尺,各主要水庫都有9成以上蓄水量,僅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水情較吃緊。鄒漢貴表示,今年受反聖嬰年氣候影響,10月及11月仍有颱風生成的可能,南水局寄望這2個月間南部水庫降雨蓄水,明年一期稻作是否休耕,將視水情滾動性做決定。
雨彈報到!連3天嚴防「劇烈天氣」 氣象局再發高溫特報
中央氣象局今(1日)針對全台8縣市發布高溫特報,並表示受到鋒面接近及西南風影響,全台各地都有機會出現雨勢;上午將有「海陸風」環流轉換、午後對流旺盛,氣象專家吳德榮提醒民眾,應嚴防「劇烈天氣」發生,提前做好準備。(圖/中央氣象局)氣象局今日清晨發布高溫特報,台北市、新北市、新竹縣和雲林縣為橙色燈號,彰化縣、南投縣及花蓮縣、台東縣則為黃色燈號,比起昨(6月30日)有稍稍降溫的趨勢。明(2日)起太平洋高壓勢力稍微減弱,在台灣北邊的鋒面也會稍微南移,中南部、東南部迎風,有局部陣雨或雷雨發生機會;其他地區天氣多雲到晴,午後各地皆有機會出現局部短暫雷陣雨,並可能發生局部大雨或豪雨。(圖/中央氣象局)吳德榮表示,今日上午「海陸風」環流轉換且與西南風有交互作用,導致中南部地區將發生局部間歇性陣雨或雷雨;午後對流也將替全台各地帶來局部陣雨或雷雨的機率。明、後(2、3日)的天氣型態類似,應慎防「劇烈天氣」(雷擊、強風、瞬間強降雨)發生。今日白天高溫部分,北部、中部、東部約36度,南部地區則為35度。氣象專家王軍凱指出,今日開始正式進入颱風季,近2周天氣不利颱風生成。雖然氣象局預估今年可能會有3至5個颱風侵台,但因為反聖嬰年關係,台灣附近海水溫度較高,所以颱風生成的位置可能會較接近台灣,但也因為較為接近陸地,發展時間不夠長,因此預估強度也不至於太強。
夏天還會更熱!今年反聖嬰年 氣象局估至少3個颱風侵台
台北昨(29日)出現38.9極端高溫,創下6月高溫紀錄,氣象局指出因今年反聖嬰影響,預估7月到9月維持高溫甚至會更加炎熱。7月開始進入颱風季,氣象局預估今年颱風侵台個數約3個至5個,屬於正常範圍。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今年梅雨季雨量在5月偏多,主要集中在中、下旬,6月雨量明顯偏少,5月至6月的總雨量則接近正常值。而氣溫方面,除了5月下旬降雨量明顯,溫度在正常範圍外,其他時間都處於高溫炎熱,平均氣溫創下1947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氣象局進一步分析,目前熱帶地區海氣狀態接近正常,但反聖嬰現象有發展趨勢,根據歷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夏季可能更加炎熱。時序漸進入颱風季,氣象局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西太平洋僅有2個颱風生成,往年6月至12月約有21個到25個颱風生成,侵台數為3個到5個,氣象局估今年下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正常或偏少,侵台數接近正常範圍。氣象局預估,今年7月至9月台灣氣溫偏高的機率較大;7月雨量偏少到正常,8月、9月雨量會接近正常,但因為颱風季雨量分布時間差異大,請民眾節約能源。氣象局呼籲7月進入颱風季,民眾要提早做好防颱準備,也需防範夏季高溫及雷擊,並多留意氣象預報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