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腹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389333/sm-9e5f49e85acb1ca09f4883a5516344f4.jpg)
幾十年來「餐餐吃醃菜」! 6旬夫妻先後確診胃癌
大陸福建一名劉姓人妻因為反覆腹痛就醫,確診是胃癌,而在不久後,她的丈夫也在體檢中查出胃癌,醫生追問病史後發現,這對夫妻都喜歡吃醃菜下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更是「餐餐有醃菜」。根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這對夫妻是製作醃菜的行家,在鄰里間更是廣受好評,有時他們還會在村里舉辦「醃菜技巧競賽」,希望享受傳統美食帶來的樂趣。然而,64歲的劉女日前卻突然開始腹痛,到醫院求診發現是胃癌,而65歲的劉姓人夫也在體檢時查出胃癌。後來,夫妻倆與家人四處打聽,找到了福建協和醫院胃外科的主任醫師謝建偉,而謝建偉醫師也迅速為他們量身定制了詳細的診療方案,並順利完成2人的手術。幸運的是,夫妻倆癌症均處於早期,術後恢復情況較為樂觀。針對夫妻倆罹患胃癌一事,謝建偉醫師解釋,之所以會出現胃癌,與不良飲食習慣及遺傳因素有關,而醃製食物屬於高鹽食物,長期吃下肚會傷害胃黏膜和食道黏膜,進而誘發癌症;胃裡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類」,則會與亞硝酸鹽發生反應,生成致畸性、致癌性都很強的亞硝酸鹽等化合物,長期食用便會大大增加胃等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謝建偉醫生也提醒,在製作醃菜時應注意「醃透」,讓醃製時間至少超過3個月,這樣就能有效降低醃菜裡亞硝酸鹽的含量。此外,民眾吃醃菜時,其他菜餚、食物中一定要少放鹽,或將醃菜提前拿出來在清水中多泡一泡,多洗幾次來降低鹽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88309/sm-d0fe34432aa8b27f4fbff16829ea4dc5.jpg)
肚子的「叛逆期」:腸躁症該如何對症下藥?
現代人的飲食方式變得越來越便利,然而,這種生活方式對腸躁症患者而言卻潛藏著健康風險。腸躁症患者的腸道對飲食變化和刺激性成分極為敏感,外送與即食食品中的高油、高鹽、高糖成分往往會加重腸道不適,如腹痛、腹脹等症狀。除此之外,長期不規律的進食時間和快速進食,加上工作壓力大等,也會對腸道造成壓力,使得症狀更加複雜。一位年輕設計師小雯(化名),因反覆腹痛、腹脹及排便習慣改變而到腸胃科求診,她主訴:「每次出門前就想上廁所,上網查症狀,好怕會是腸癌!」經醫師診斷,發現小雯的症狀符合腸躁症的典型表現,再進一步安排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後,確診為腸躁症。如何診斷腸躁症?內科/胃腸肝膽專科診所院長高愛文指出,腸躁症是腸激躁症候群的簡稱,主要症狀包括腹痛伴隨排便型態及次數的改變,像是會出現腹瀉、便秘或便祕與腹瀉交替,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排便不乾淨或腹脹等。此症狀好發於20歲至50歲左右,若50歲之後才出現症狀,須特別留意是否有其他器官病變的可能性。腸躁症病因不明,但通常與腸腦軸溝通異常、腸道菌叢失衡,以及壓力、飲食等綜合因素有關。高愛文醫師說明,腸躁症的診斷需符合下列條件:肚子痛並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改變、排便狀態改變等,且症狀持續超過六個月、最近三個月平均每周至少發生一次。腸躁症需要治療嗎?由於腸躁症症狀會反覆發生、時好時壞,雖然不像癌症可能致命,但一有症狀出現,往往會影響情緒及社交「如果不處理症狀就會更反覆發作。」高愛文醫師建議平日生活要在飲食上多下工夫,如少吃會引發腸躁症的食物像是菸酒、咖啡、茶與辛辣食物,並避免容易在腸道內發酵的食物,如寡糖等腹敏食物,這些食物會加重腸躁症的脹氣與症狀表現。至於症狀嚴重且影響生活或工作時,可以採取以藥物治療。治療上會先以舒緩症狀為主,是根據發作的型態來對症下藥。至於藥物種類主要以解痙攣藥物為主,可以緩解腸道痙攣與疼痛,「部分藥物可能會有全身性副作用如口乾、視力模糊、心跳加速等。」高愛文醫師表示在選擇解痙攣藥物時,可以選擇較不會有全身性副作用、比較安全、具三重作用機轉的藥物,不只可舒緩腸道痙攣也能減少疼痛感,「因具有穩定神經作用,效果會更好。」若無法立即獲得藥物控制情況下,偶爾也可以薄荷油塗抹腹部以暫時緩解症狀。此外,做好壓力管理與生活習慣調整同樣重要。他提醒,腸躁症看似無害,實際上對患者的心理與生活影響很大;如果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尋求專業腸胃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而藥物的選擇應以安全為原則,儘量選擇作用於腸道的藥物,避免出現全身性副作用。透過正確診斷與用對方法,患者能重拾更安心的生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40247/sm-c94579756cf6ee137ff1617edc15c597.jpg)
6旬男反覆腹痛半年! 就醫檢查竟是「結核菌」惹禍
一名60歲男性近半年反覆腹痛,體重不僅掉了10公斤,最近三個月更三度腸阻塞送急診,其中一次切除阻塞腸子,從切片檢出結核菌才知道是腸結核作祟。幼時感染未發病 年長、免疫力低易引起腸道結核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結核菌存在於大自然中,很多人幼時感染後潛伏在體內未發病,但年長或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發病。可是結核菌不只會在肺部,還可能跑到腸子裡。吳明駿說明,肺外結核佔所有結核病約10%,其中腸結核佔所有結核病的1~3%,臨床上並不少見,推測可能與糖尿病、肝腎疾病、或免疫抑制劑與抗癌藥物的使用有關。除了腸道,腦、心、肝、消化道、腎、腹膜、淋巴、及骨隨等重要器官也可能感染結核菌。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三個月 勿拖延盡快就醫吳明駿提醒,腸道結核的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振、腸胃出血、發燒、盜汗、或體重減輕等,正確診斷並不容易。如果發現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三個月以上,經治療症狀未緩解,應盡速找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務必完成療程六個月 持續追蹤阻復發吳明駿說明,腸結核只要未感染到肺部,就沒有空氣與飛沫傳染的風險,治療方式則與肺結核相同,患者應完整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六個月,並於治療完成後接受追蹤性的腸鏡和影像檢查,避免復發。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26375/sm-1cafb2018b3cb62af294bcdfb2d8b0b8.jpg)
浙江妹腹痛「吐黑水」以為痛經 竟罹超罕見「吸血鬼病」
在許多鬼怪相關的電影或戲劇,若出現「吐黑水」一幕,通常代表體內不乾淨的東西被清除了。不過,若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就是健康出問題。中國浙江有一名25歲女子,長期腹痛還吐出黑色液體,但每次月經結束後,症狀就好了,讓她以為是「痛經」,卻沒想到自己患有罕見的「吸血鬼病」。據《錢江晚報》報導,女子1年前生活飽受困擾,每次月經來就會出現劇烈疼痛,但一結束腹痛就消失,因此她理所當然認為是痛經,於是輾轉到多家醫院治療,做了無數檢查,包括胃腸鏡、小腸掃描等,但一切正常,有醫生甚至懷疑是心理問題,建議她去看心理科。女子不久前腹痛又發作,連續痛了4天都沒好,還出現發熱和胸悶等症狀,到醫院做了全身檢查依然「一切正常」,連藥都沒開就回家了。沒想到,隔天她開始嘔吐,還吐出黑色液體,只好又到醫院就診。醫生仔細詢問病史,體檢並研究病例後,想到幾年前診斷的1例「急性間歇性紫質症」,同樣是年輕女性,都有反覆腹痛,經期容易誘發精神神經症狀及低血鈉症,當下立刻要求患者曬尿,結果在陽光照射下,不到半小時,尿液竟變成醬油色。正如醫生猜測的一樣,女子罹患急性間歇性紫質症,發病率只有5萬分之一,又被稱為「吸血鬼病」,在對症治療用藥後,病情得到緩解,困擾許久的經期腹痛終於消失。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8/325958/sm-213f40c7e5d82a6aacdd2d2c0bf53406.jpg)
百歲嬤「石頭卡膽道」膽囊狂發炎 醫示警:8成患者一輩子沒症狀
民眾常聽到膽囊結石、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膽管結石則較陌生。醫師表示,膽管結石患者多數除了有膽結石症狀,常是因為急性膽囊炎、黃疸症狀發生時,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自己有膽道結石。一位百歲阿嬤有高血壓、急性膽囊炎及結石,於北市兩家醫學中心前後住院治療三次,但仍持續發炎感染,因年齡較大考慮手術風險,三次住院都採引流保守治療,病人近日帶著他院放置的引流管至新泰綜合醫院外科門診,經黃銘德院長依在他院檢查狀況及有膽囊皮簍管故建議住院開刀,隔日立即進行核磁共振膽胰道攝影術發現總膽管結石,因此造成膽道阻塞,所以是膽囊發炎的根本原因。黃銘德表示,總膽管是膽汁流動的通道,若被石頭阻塞,除了上述的併發症外,還會造成阻塞性黃疸、急性逆行性膽管炎、敗血症、及急慢性胰臟炎等併發症。醫院考慮降低手術風險,依ERAS計畫(術後加速康復計畫)先由內視鏡中心江承翰醫師進行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並當下於膽管處置入支架先行讓膽汁可以流通,避免感染後再回院開刀將石頭取出。休養兩周後,病人回院接受外科黃銘德院長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將膽囊及石頭取出,因阿嬤手術傷口小,縮短了住院時間及傷口術後恢復期,才讓家屬心中大石給放下,目前恢復良好,準備出院。黃銘德說明,膽結石屬於「良性問題」,超過七、八成患者一輩子都沒有症狀,就算檢查出膽結石,若沒有疼痛等問題,就不需要積極處理。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也毋須預防性的手術治療,但若是膽結石過大、造成反覆腹痛,或是已造成急性膽囊炎、胰臟炎等併發症,才需要進行手術摘除。江承翰醫師提醒,如果結石卡住膽管,也會形成黃疸,導致肝指數跟著異常。因此如果出現黃疸,也需要馬上處理。不然一般只需要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定期追蹤即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234773/sm-27fcc8b119e4ee493df28fcaa496787b.jpg)
男童「吞61顆巴克球」腸道14處穿孔 醫:恐留後遺症
孩童亂吞東西可能有生命危險,家長要多注意!近日大陸一位男童因為腹痛,父母帶他就醫,起初以為是腸胃炎,後來照了斷層才發現他吞了61顆巴克球,導致腸道14處穿孔。醫師表示,孩童的腸道恐有不可逆的傷害,可能會有後遺症。據《浙江城市之聲》報導,11月初孩童就因為反覆腹痛,前往當地醫院就診以為他得了腸胃炎,直到最近到別家醫院照了電腦斷層掃瞄後,才發現他的肚子有異物,父母便帶他到杭州就醫。浙大兒院副院長高志剛表示,醫師幫孩童做了緊急手術後,發現孩童的肚子有多達61顆巴克球,導致腸道14處穿孔。高志剛說,孩童可能會有不可逆的傷害,也可能會有後遺症,因為他的消化道全部被打開了,恐有沾黏性腸梗阻。據了解,巴克球是一種磁力球玩具,一顆直徑5毫米,顏色鮮豔,大多商家都會提醒未滿14歲者別購買,怕發生誤食危險。該名個案男童的巴克球是哥哥的玩具,家人不知道他何時吞了進去。高志剛呼籲,家長盡量不要買這種玩具給小孩,去年浙江省兒保接了87例類似案件,而患者都有後遺症風險,如果家長發現小孩吞異物,一定要立即帶孩童就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199059/sm-3da3245e9ebce09b00a33315a6775ec7.jpg)
苗栗76歲老婦走不出喪子之痛 長期過度抑鬱造成3年內反覆腹痛化膿
劉榮啟主任提醒婦女,子宮化膿可能是癌症的前兆,若出現症狀時一定要及早就醫。(圖/大千醫院提供)苗栗縣76歲李姓老婦因下腹痛求診,檢查出子宮病變,囊腫位置還大面積化膿,因為她3年前也曾發生直腸穿孔化膿,醫師細問發現,老婦因近年孩子相繼離世,長期傷痛抑鬱致免疫力下降,才導致她反覆發生化膿問題。李姓老婦因下腹痛長達3個月到醫院就醫,經醫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疑似有高達8公分的腹部腫瘤,並推測出可能是子宮病變或囊腫,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但她3年前曾發生自發性直腸穿孔及化膿,歷經手術與半年時間的人工肛門治療,其腹部沾黏非常嚴重,若再次手術恐造成許多問題。經過婦產科、外科和放射科醫師共同討論後,決定先以子宮鏡搭配超音波導引治療,同時也預備子宮切除大手術。醫師透過子宮鏡檢查發現,疑似腫瘤的地方竟有一大片的子宮化膿,當下隨即處理,成功在15分鐘內引流膿瘍,而且病理切片為良性,在經過抗生素治療1周後,就順利康復出院,讓李姓老婦不必再經歷一次大手術。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生殖中心主任劉榮啟表示,李奶奶本身沒有糖尿病,但這3年來卻連續發生2次腹部化膿的問題實為罕見,經細問後才發現,因她的孩子在這些年相繼離世,至今還無法走出傷痛,長期過度抑鬱導致身體免疫力大幅下降,才會讓化膿問題反覆發生。劉榮啟說,造成子宮化膿的原因有年長者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慢性子宮發炎、未取出植入的避孕器等原因,如果長時間有分泌物、腹痛、發燒都是子宮化膿的症狀,需要特別留意。他也提醒,有植入避孕器的婦女,記得每5年要更換一次,停經後更要記得取出;另外,子宮化膿可能是癌症的前兆,若出現症狀時一定要及早就醫,若無及時處理,可能釀成敗血症危及生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13408/sm-9cee5fffc21f4d7ec711aa65fb0a79d4.jpg)
【神秘腫瘤3】患者哀嘆確診太晚 盼更多人認識疾病
65歲的王女士感覺右腹腫脹而前往醫院就醫檢查,起初以為只是腸胃不適,沒想到醫師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肝臟竟有80%都是腫瘤,且胰臟頭與淋巴都有大小腫瘤,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王女士與家人相當扼腕沒能早點發現疾病。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有六成好發於胰臟和胃腸道器官,但全身各處器官或組織都有可能生長,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癌症,每10萬人僅約2-3位會罹患,但因症狀不明顯加上診斷不易,平均確診時間需要5-7年,因此治療即晚期不在少數。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陳明晃提醒,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反覆胃潰瘍為最常出現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其他還包括咳嗽、心悸、氣喘、發熱、皮膚炎、盜汗等十大警訊。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黃燦龍表示,今年學會在民眾衛教上也特別在11月規劃北中南三場趣味講座,邀請了專業醫師、心理諮商、營養師在各個方面給予建議,除此之外,也布置了三大遊戲關卡,讓民眾可在趣味中學習,深植疾病意識與概念並能以一傳十,傳播給周邊的親友,盼未來能夠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與治療來得及,不再產生遺憾。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409/sm-bdc58bb4a9ec15b0754c7b7758e9e601.jpg)
【神秘腫瘤2】腫瘤釋放荷爾蒙 莫名低血糖恐中標
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有六成好發於胰臟和胃腸道器官,但全身各處器官或組織都有可能生長,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癌症,每10萬人僅約2-3位會罹患,但因症狀不明顯加上診斷不易,平均確診時間需要5-7年,因此治療即晚期不在少數。神經內分泌腫瘤又可區分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會產生臨床症狀)及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蒙)兩大類。功能性的腫瘤會釋放荷爾蒙到人體內,導致許多症狀發生: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反覆胃潰瘍為最常出現的,其他還包括咳嗽、心悸、氣喘、發熱、皮膚炎、盜汗等十大警訊。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陳明晃提醒,其中以低血糖較為特殊,若在無任何慢性病史的情況下,卻出現低血糖多次,就應該提高警覺心。陳明晃醫師也呼籲,民眾不要因暫時出現上述十大警訊而過於恐慌,而是當症狀持續數周以上,且經過初步診斷,吃藥後仍無明顯改善,即建議可先到腸胃內科、消化外科、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及血液腫瘤科做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