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試者
」 研究 睡眠 台股 臨床試驗 芬蘭藥華藥完成ET全球三期臨床試驗明年初解盲 林國鐘:盼造福罕見血癌患者
藥華藥(6446)今天(12日)宣布旗下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簡稱Ropeg,即P1101)之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ET)全球多國多中心第三期臨床試驗(簡稱SURPASS ET)的最後一位受試者完成試驗,預計2025年初取得並公布評估指標之統計結果;之後將準備送件申請臺灣、美國、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多國ET藥證,有望成為未來營運加速成長的第二引擎。藥華藥今天以622元作收,下跌12.00元,跌幅達1.89%。10月營收9.1億元,年增67%,10月營收以罕見血癌新藥Ropeg的美國銷售為主,美國及日本市場業績持續成長。2024年累計營收已達75.9億元,年增89.40%。藥華藥執行長林國鐘表示,美國FDA自1997年以來已有20多年未批准治療ET的新藥上市,FDA正式批准Ropeg進行用於治療ET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已令人十分振奮,如今完成試驗更是達成一重大里程碑。Ropeg已讓全球許多PV患者受惠,同時擁有持續擴展用於更多適應症的可能性,我們有信心Ropeg可以造福更多MPN患者。Ropeg 為藥華藥自行研發生產之新一代創新長效型干擾素,至今已獲全球約40個國家核准用於成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患者,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及歐盟等主要新藥市場。ET與PV同為骨髓增生性腫瘤(MPN),病人數亦相近。目前ET主要用藥是仿單標示外的愛治(HU),但研究顯示,2成ET 患者對HU不耐受或產生耐藥性;第二線用藥則是安閣靈(Anagrelide),也是唯一獲FDA核准的ET用藥,用於HU無效或無法忍受其副作用的病患。因Ropeg用於PV的臨床試驗結果正面,藥華藥遂與FDA會議討論後啟動SURPASS ET臨床試驗,以比較Ropeg與安閣靈用於ET的療效、安全性與耐受性,收案範圍含括美國、日本、台灣、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與加拿大,共收入174位受試者。另外,Ropeg於美國及加拿大進行的無對照組之單臂臨床試驗EXCEED ET臨床試驗也已收案完成,在醫師與病人的熱烈迴響下收案踴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收案人數迅速超過原訂目標的64人,為控制收案人數才截止收案於91人,高達原訂收案目標的142%,顯示臨床研究機構對Ropeg顯著療效和安全性的高度關注,預計將非常有助於未來申請ET藥證。藥華藥預計2025年年初獲SURPASS ET臨床試驗評估指標之統計結果,之後將準備送件申請全球多國ET藥證,現正積極投入行銷前準備。Ropeg上市銷售至今已造福全球上萬名PV病患,推動藥華藥營收每季穩健增長,成績亮眼。未來Ropeg獲各國ET藥證後,有望成為藥華藥衝刺業績成長又一強大動能。
竟天APC201二期臨床收案將完成 2025年Q1初步數據結果
台股30日加權指數收盤22,820.43點,下跌106.16點,跌幅為0.46%。竟天(6917)今天表示,治療膝蓋骨關節炎新藥APC201的澳洲二期臨床試驗推進順利,2025年第一季將有初步數據結果。竟天今天以16.05元作收,下跌1.15元,跌幅為6.69%。竟天表示,治療膝蓋骨關節炎新藥APC201的澳洲二期臨床試驗推進順利目前收案超過85%,今年底前完成全部受試者收案目標不變,明年第一季將有初步數據結果,屆時將規劃進行全球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並同步尋求國際授權與合作的機會。在美國被核准治療骨關節炎藥物濃度最高、效果較佳的非類固醇消炎產品(NSAID)產品為Diclofenac 2%溶液劑,也是目前美國同成份藥品濃度最高且市佔率最大的產品,年銷售額超過十億美元。但該產品因採溶液劑型、易滴落且價格昂貴,加上使用吸水性強的有機溶劑二甲基亞碸(DMSO)為溶劑,刺激性較強,由於一天需使用2次或4次,約有65%的患者在臨床試驗時感到患部更緊繃不舒適。竟天自主開發的APC201,透過雙效脂質專利配方設計,可有效提高藥物濃度至4%,將用藥次數縮減為一天1次,且無添加刺激性溶劑,不會對皮膚產生刺激,大幅提升吸收率與降低副作用。此外,APC201為泡沫劑型,用於膝蓋部位不會滴落,增加病人的使用意願及方便性,一旦能獲准上市,將可提供病患新的治療選項,並分食龐大的骨關節炎疼痛市場商機。APC201在澳洲進行一/二期臨床試驗的二期臨床收案,目前已完成85%的收案進度,預計2024年底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並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2025年第一季將取得初步數據結果,公司將以此規劃全球多中心的三期臨試驗設計,並同步對外洽談國際授權與合作的機會,以獲取權利金及階段里程碑金。
國邑吸入新藥完成澳洲1期臨床 激勵股價上漲1.75%
國邑(6875)吸入新藥L608完成澳洲一期臨床結果揭曉,激勵24日股價上揚至63.9元,上漲了1.10元,漲幅達1.75%。台股本日加權指數收在23,192.52點,下跌142.24點,跌幅達0.61%。國邑總經理甘霈表示,L608是以微脂體包覆伊洛前列素的新劑型藥物,2023年底獲得美國FDA授予治療系統性硬化症的孤兒藥資格,L608的策略會先鎖定硬皮症的治療,挾孤兒藥法規優勢,在本次取得一期臨床數據後,將與美國FDA於今年完成Pre-IND會議,諮詢直接進入SSc-RP/DU二/三期臨床規劃建議,以加速L608的開發進程,盼能及早上市、造福病患。另外,本次一期臨床亦證明國邑自行開發之霧化器可達到使用方便與快速給藥之效果,未來將提供病患更方便的治療模式。國邑23日公告,吸入新藥L608完成澳洲一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在最高劑量下仍具有良好安全性與耐受性,且無嚴重不良反應。接下來除持續規劃治療第一類肺動脈高壓(PAH)二期臨床設計外,由於L608已取得美國FDA授予治療硬皮症的孤兒藥資格認定,預計將以此次的一期臨床試驗數據資料,在今年底前完成與美國FDA的Pre-IND會議,討論治療系統性硬化症相關雷諾現象和指尖潰瘍(SSc-RP/DU)之臨床試驗設計,並進行後續的IND申請。國邑指出,治療PAH吸入新藥L608的澳洲一期臨床試驗,在64位健康受試者中,使用至40 mcg的最高劑量下,配合自行開發新型網式振動霧化器給藥,所有受試者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與耐受性,且皆無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SAE)發生。硬皮症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而雷諾現象和指端潰瘍是硬皮症患者血管方面受影響的的主要臨床特徵。SSc-RP/DU在美國並無任何治療藥物獲准上市,在歐洲則僅有一項上市的注射藥物,但需於醫院接受治療,對患者來說,存在迫切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是不是易胖體質?網傳可用蘇打餅測 醫看了搖頭
有些人怎麼吃都瘦,有些人卻連喝水都胖,近期網傳能用蘇打餅乾測自己是不是易胖體質。對此,外科醫師陳榮堅說,可以測對澱粉的消化能力,但不代表「盡情吃碳水化合物也不會變胖」。據悉,實驗將受試者分成3組,咀嚼15秒內、15至30秒、超過30秒,如果0到14秒就感受甜味,代表澱粉代謝能力好,可以一天吃250克碳水化合物;如果15到30秒才吃出甜味,那算是中等,每天最好吃175克;超過30秒者,但表處理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差,會儲存成脂肪,一天吃125克。陳榮堅表示,這實驗只能反應口腔澱粉分解的情況,不代表身體的代謝能力,大部分的消化吸收發生在腸道,就算口腔澱粉酶活性低,只要腸道功能正常,還是能有效吸收。陳榮堅說,如果口腔的澱粉酶活性很高,但腸道曾做過手術有短腸症候群,還是可能會營養不良。陳榮堅說,不管咀嚼速度為何,吃太多多碳水化合物一定會胖,想減重要控制熱量攝取,而不是依賴口腔甜味感受。陳榮堅強調,這檢測法只對一半,民眾不要輕信簡單的實驗,就算是瘦子長期吃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還是會發胖,減重要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台灣萬人飲食研究」首登國際期刊 FLC飲食8周減重12.5%
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共同來源,台灣十大死因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皆與肥胖有高度關連,成為社會家庭隱憂。減重品牌Cofit與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謝榮鴻院長合作,進行台灣18-65歲萬人減重飲食研究,針對使用手機App「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的1萬多名使用者,分兩組進行減重成效分析。一組導入減重名醫宋晏仁推廣「FLC彈性低碳飲食法(Flexi-Low-Carb Diet)」,並有營養師線上指引個人實行計畫,另一組為控制組,僅使用Cofit App,進行每日體重記錄、六大類均衡飲食參考以及飲食記錄/飲食照片上傳追蹤等自我減重管理;結果發現有營養師介入指引的參與者減重成效明顯優異,多數在8週內有效減重約5.42 - 8%,還有參與者在8週內甚至減重達12.5%。對比控制組參與者的減重僅減少1.54%,證實FLC飲食因為有專家指引,減重效果更好,台灣萬人減重大型研究首登國際營養期刊《Nutrients》於今年七月接受發表,堪為台灣之光。這項研究顯示:使用者運用App 並接受營養師的飲食指導,達成的減重成績,比僅使用 App 自主管理飲食和體重者,能多甩掉四倍體重(8% vs 1.54%),值得重視。宋晏仁醫師指出,這項台灣首度進行的萬人減重大型研究成果彌足珍貴,由於每個人的荷爾蒙體質不同,需要有包括營養師在內的醫學專家提供個人減重飲食指引與適度心理支持,才能快速達成個人精準減重成效。研究顯示,FLC飲食是由Cofit營養師線上指引,採用以211餐盤(蔬菜佔餐盤的1/2,蛋白質佔1/4,以及全穀類佔1/4,比例2:1:1),不需要計算熱量,彈性調整個人飲食比例,相較於減少熱量攝取的傳統減重方式,FLC飲食儘管吃的多、熱量略高,但是注重飲食比例的正確性,減重成效反而比傳統熱量控制法更有效且成功,格外值得醫界重視。參與本次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謝榮鴻院長指出,此次研究徹底突顯出營養專家衛教指導及飲食行為正確改變的重要性,更進一步說明4個不使用藥物,僅靠營養師介入就能在8週成功減重的關鍵因素:1.飲食行為改變的重要性:對體重控制有決定性作用,無需藥物即可顯著降低體重。2.專業指導避免復胖:透過專業營養指導建立正確飲食習慣,達成持續減重效果,避免減重過程中反覆受挫。 3.避免盲目嘗試流行飲食:搭配專業指導,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遠比跟隨流行飲食法更有效。研究亦顯示,專家結合線上App指導飲食的減重效果更優。4.健康飲食知識需終身學習和實踐,如同其他生活技能。此外,為期8週減重比較不同飲食方法的成果差異,台灣萬人減重研究採用FLC飲食法的參與者平均減重達3.4公斤,相較於國際文獻研究,受試者分別在地中海飲食、在得舒飲食(DASH),在低脂飲食(Low Fat Diet)平均各減重2.2公斤、1.42公斤以及0.99公斤:結果顯示,FLC飲食成功超越了被譽為「全球最佳飲食法-地中海飲食」,相對多減除55%以上的體重,減重成果最卓越。這項台灣大型研究涵蓋10,297名參與者,參與人數是過往同類型最大研究案750人的14倍,參與者下載 Cofit App 後,營養師會根據生活環境、飲食習慣、體重及預期效果,提供以精準控糖的彈性低碳飲食為核心的客製化「211餐盤」用餐指南,例如想要增肌者建議增加餐盤中蛋白質的份量,但同步減少相同份量的澱粉;外食族可將澱粉類從白米飯改為超商烤地瓜或馬鈴薯。此外,在營養師介入指導的組別進行8週飲食控制管理方面,以男性表現尤為出色,平均減重6.24%,甚至有20%的男性減重超過8%;女性平均減重4.63%雖略遜於男性,但部分女性參與者透過堅定配合營養師的課程和飲食控制,並每天上傳飲食紀錄,減重成效高達12.5%。一名35歲的女性業務員,由於三餐幾乎都在外食,尤其偏愛超商微波食品和手搖飲當下午茶,導致體重超標。為此,營養師特地為她量身打造了一份超商飲食攻略,建議她從健康餐盒搭配茶葉蛋和無糖豆漿開始,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並增加蛋白質的比例。手搖飲也逐步從半糖調整為微糖,最終改為無糖茶飲。透過循序漸進的飲食控制,這位業務員在短短兩個月內成功減重10公斤,甚至因腰圍縮小,原本上班穿的窄裙都需要重新購買一批。「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醫學研究團隊強調,彈性低碳飲食法(FLC,Flexi-Low-Carb Diet)並非以嚴格控制食量為手段,「減肥就要餓肚子」的觀念已經過時。相反,該方法以「戒斷對醣的渴望」為出發點,讓參與者在合理的營養配比下,降低胰島素阻抗,改善體質。而靠App與營養師介入,更不僅是為體重把關,最重要的是讓每位使用者更加清楚「何謂對的食物」、增加選擇「對的食物」的機會並提高對食物的警惕性。不會因為錯誤的減重方式或不正確的飲食習慣,無形中增加健康風險。該份重要論述刊載於國際頂尖醫學營養期刊《Nutrients》。
「猩球崛起」係金ㄟ? 最新研究認為黑猩猩可能「一直都能說話」
在過去,科學家始終認為,人類有別於其他靈長類近親的最大區別,就是人類擁有語言能力。不過近日有科學期刊刊載文章,有科學家認為,古猿可能已經在心理和大腦層面具備了說話的條件,而這項發現也為人類語言進化提供了重要線索。據《每日郵報》報導,在過去科學家認為人類始終有別於其他靈長類猿猴的關鍵技能,是我們的說話能力。然而有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審視了一些過去的影片片段,認為黑猩猩一直能夠說話,或者至少說,牠們的大腦與聲帶已經準備好了。近期,有國外科研小組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文章,認為黑猩猩能夠用一些人類的基本文字說話。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阿克賽爾‧埃克斯特姆(Axel Ekström)表示,神經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流傳多年的假設,即黑猩猩之所以無法說話,是因為牠們的大腦皮質阻礙了牠們的語言能力。埃克斯特姆解釋,在人類的大腦中,負責控制下巴移動的區域,與控制聲帶的區域之間存在著「重疊」,也因此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從牙牙學語學會了成人的語言模式。而科學家推測,由於黑猩猩的大腦缺乏這種「重疊」,因此牠們無法像人類一樣說話。然而,兩支過去的影片對這種說法造成了衝擊,其中之一是生活在佛羅里達州棕梠港陽光海岸靈長類動物保護園區的黑猩猩「強尼」(Johnny)。在一段2007年的視頻中,這支名叫強尼的黑猩猩似乎在回應一位女士時說了「媽媽」。而強尼曾經棲居的保護區成員也像他們證實,強尼會用非常嘶啞的聲音說「媽媽」。另一支影片,則是來自於1962年環球影業系列新聞片的一個片段。影片中一隻名叫雷娜塔(Renata)的黑猩猩轉頭看像向牠的飼養員,而飼養員鼓勵牠說了一些聽起來像媽媽的單字。科學家們將這些被發現的影片片段錄音後,跟被診斷患有帕金森症患者說話的錄音檔剪輯在一起,播放給61名志願者聽寫下他們聽到的字眼,其中絕大多數的受試者都判斷,他們聽到強尼與雷娜塔說的字眼是「媽媽」。埃克斯特姆博士表示,這份測試的結果表明,要嘛大腦皮質的區域重疊並不重要,要嘛就代表黑猩猩也具備這種重疊的特質。另外根據一份1947年的紀錄,當代靈長類學家凱瑟琳‧海耶斯‧尼森(Catherine Hayes Nissen)與丈夫基恩‧詹姆士‧海耶斯(Keith James Hayes)收養了一隻名叫維基(Viki)的黑猩猩並將她撫養長大,並且出版了一本名叫《我們家的猿》(The ape in our house)的著作,宣稱 Viki 可以說「媽媽」(mama)、「杯子」(cup)和「向上」(up)等簡單的單字。
皮膚敏感搔癢難耐! 醫曝一招有效「解決危肌」
又到了季節交替,隔日如換季般讓人無所適從的天氣。受到氣候影響的肌膚,變得更容易敏感泛紅或這裡癢、那裡癢,而面對層出不窮的肌膚問題,想要解決惱人的膚況,廣告常見五花八門的保養品,經常使人眼花撩亂、不知從何選起。非其他皮膚疾病,才是真正「敏感肌」每到季節交替期就會有許多患者到皮膚科門診報到,只要臉部有紅、腫、癢等症狀,便覺得自己是敏感性肌膚。知名診所院長呂佩璇醫師表示,「敏感性肌膚」一詞有被過度使用之虞,患者應在皮膚科醫師專業診斷下,先排除產生之症狀並非其它皮膚疾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酒糟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蠕型蟎蟲症……等),並找出造成皮膚問題的源頭,才能正確對症下藥,緩解不適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內外多種刺激源,誘發皮膚發炎反應呂佩璇醫師指出,敏感性肌膚的刺激來源可分為:物理性因素(紫外線、熱、冷、風)、化學性因素(化妝品、保養品、肥皂、水、污染物)、心理性因素(壓力)、賀爾蒙因素(生理期),這些刺激誘發皮膚產生發炎反應,臨床常見症狀有:刺痛、灼熱、疼痛、搔癢感……等,在全身皮膚都有可能出現,尤其在臉部機率最高,造成許多患者苦不堪言。複合式治療,臨床實測效果佳一般來說,治療敏感性肌膚向來僅能依靠吃藥、擦藥緩解症狀,患者若無法避免刺激來源,便容易反覆發作。面對這惱人的皮膚問題,呂佩璇醫師提到,依照國外醫療文獻,除了傳統的治療方式外,也可搭配外泌體塗抹,其中由韓國生技大廠製作出的外泌體產品,其擁有超過22篇國際文獻、55項國際專利技術的專業實證,再搭配儀器應用,例如:微針電波、皮秒雷射、飛梭雷射等,輕微破壞皮膚表層,創造皮膚表面孔洞,使外泌體更能有效滲入皮膚。而根據國外研究數據顯示 ,上述之外泌體對於膠原蛋白與黑色素 均有其改善效果,對此呂佩璇醫師笑稱,自己就是實事求是的性格,因此在診所也做了半年以上的臨床實測,從多位受試者的實際體驗反饋得知,使用外泌體搭配儀器輔助治療,皮膚健康狀況確實能得到明顯改善。產品百百款,民眾使用須慎選外泌體是由細胞所分泌約30-150奈米大小的單層膜小囊泡,主要作為細胞間訊息交換傳遞的核心物質。目前以化妝品方式使用,複合式使用方式對肌膚具明顯的改善效果。呂佩璇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坊間號稱為外泌體的產品百百款,所以在選擇外泌體時,務必確認來源安全性及宣傳合法性。另外在臨床上有著豐富科學數據佐證與大量全球實際案例回饋。好的外泌體在其純化後近乎100%純度、內含物是否能對肌膚有著高效能之基因遺傳物質、高定性的特徵之外泌體尤佳。揪出根本問題,交給專業皮膚科醫師關於皮膚的大小問題,呂佩璇醫師補充提醒,所有療程大都非一勞永逸,隨著角質層約二十八天代謝一次,皮膚還是會持續受到外界的刺激,包含紫外線、環境空汙、二手菸或內在壓力、飲食不正確等種種因素影響。建議民眾應先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找出導致皮膚問題的根本因素,再進一步治療或預防,日常做好妥善保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提升皮膚健康度,才能更事半功倍的處理好惱人的皮膚問題,不再深陷其擾。
吃過量「超加工食品」增加便秘風險!醫推:每天2顆奇異果 便秘遠離我
便秘與腸躁症是不少現代上班族的困擾,而這有可能是「吃」出來的?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根據研究,超加工食品與便秘和腸躁症密切相關,一旦增加攝取量,還有可能增加兩倍以上的便秘機率;而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每天吃2顆綠色奇異果,不但可以改善便秘,每週還能增加1.5次以上的排便數,減少便秘患者腹部不適。增加超加工食品攝取量 增加2倍以上便秘機率李柏賢醫師近日在fb粉絲專頁《Dr.Le 李柏賢》發文表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指的是經過高度加工和工業化製造的食品,例如常見的泡麵、精緻糕點、手搖飲、餅乾和零食、加熱食品、罐頭菜、培根、熱狗、即溶湯、炸雞塊等;通常含有大量的添加劑、防腐劑、人工色素和其他化學物質,營養價值低,但糖分、脂肪和鹽分卻高得驚人。李柏賢醫師引用了近期《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對於便秘的負面影響。研究找來了12,716名美國成年受試者參與,結果發現超加工食品(UPF)攝入增加,便秘機率會增加兩倍以上,若增加少加工食品(MPF)的攝入,便秘機率則降低近六成。若將飲食中10%的超加工食品換為等量的少加工食品,便秘機率則降低了10%;且無論是少加工食品還是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都與腹瀉風險沒有相關性。食物的處理和添加物 在便秘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李醫師也做出結論,超加工食品與便秘具有強烈相關。不論原本食物的本質是蔬菜、肉類還是高纖食材,都顯示出食物處理過程或添加物在便秘的發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李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會明顯提高腸躁症的風險,這進一步凸顯了飲食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在對策方面,李醫師指出另一篇發表在《美國消化醫學雜誌》的研究,證實每天2顆綠色奇異果和7.5克的洋車前子相比,不但可以改善便秘,每週還增加1.5次以上的排便量,同時減少便秘患者腹部的不適感,且沒有什麼副作用。李柏賢醫師指出,以前總是說「每天一蘋果,醫師遠離我」,現在應該改成「每天兩顆綠色奇異果,便秘遠離我」。
反制年輕人海灘開趴 芬蘭「播古典樂驅趕」超成功:巴洛克音樂最有效
盛夏和沙灘是年輕人的狂歡季節與聖地,卻常造成附近居民困擾,但芬蘭艾斯波市(Espoo)警方已連續6年用「播放古典樂」方式,成功驅趕年輕人避免滋事,引起外界及專家關注。據《ODDITYCENTRAL》報導,艾斯波警方在每年6月開始,都會透過數個擴音器播放古典樂,以制止年輕人在海灘聚集,進而在深夜時段嗨到鬧事,經典曲目《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四季》(Le quattrostagioni)、《聖母頌》(Ave Maria;舒伯特)的效果尤其優秀。警方坦承,古典樂出於某些原因,不只對年輕人沒吸引力,還讓年輕人遠離有古典樂的地方,「沒有年輕人願意待在有古典樂演奏的地方」。近6年海灘的垃圾、碎玻璃減少了,民眾也可以在清晨時來游泳。其實,艾斯波市並非第一個「以樂逼青」的城鎮,據《Slate》報導,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1間7-ELEVEN早在1985年,就用巴哈、蕭邦、貝多芬與其他古典巨人的音樂,驅趕在停車場閒晃的年輕人,引發全球多個城市效仿。英國倫敦地鐵曾因播放古典樂讓搶劫案降低33%,美國佛州西棕櫚灘也因為古典樂,讓治安有了顯著改善,儘管有人為了拆除擴音器,意外毀壞電表導致該地區停電長達3個禮拜目前科學界對「古典樂驅趕年輕人」的原理還沒有正式結論,有觀點認為,巴洛克音樂如巴哈、韋瓦第、韓德爾等人的樂曲,之所以特別有效,是因為這些樂曲都非常複雜、難理解。此外,期刊《詩論》(Poetics)曾刊載1項聽眾音樂取向的社會學研究,其指出2012年的25至29歲年輕人,有15%不喜歡古典音樂,「不喜歡」比例較1992年同年齡層、同學歷(大學)的受試者增長達7%。
飛機上小酌將加劇「心肺疾病」症狀 研究示警「嚴重者恐釀死」
搭乘飛機時,通常機上都會提供許多服務,像是餐點、飲料、雜誌、電影等,許多人也會在飛機上小酌,然而有研究顯示,在機上喝酒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致命後果。這篇研究被發表在醫學期刊《Thorax》上,根據德國航空太空中心(GermanAerospace Center)航太醫學研究所的發現,旅客在機艙內飲酒後入睡,血氧含量會下降,甚至是到令人擔憂的水平,同時心率也會上升,且飲酒量越多,影響越大,特別是對年長者或身疾病者影響更為嚴重。研究指出,工作人員48名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的受試者,一半在正常氣壓的實驗室內,另一半在模擬客艙壓力環境的實驗室內,兩組受試者均睡了4小時,其中一半人不喝酒,另一半喝了2罐啤酒或2杯紅酒,沒想到結果顯示,在正常氣壓下入睡且不飲酒的人,平均血氧濃度穩定在96%左右,睡眠心率為每分鐘46次(bpm);在模擬客艙內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降至85%,睡眠心率上升至每分鐘88次。即使在模擬客艙內不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也僅為88%,睡眠心率為每分鐘73次。研究團隊說明,心血管症狀占所有飛航醫療緊急狀況的7%,其中有58%的飛機改道是因為有乘客心臟驟停。研究指出,即使是年輕又健康的人,經過了酒精攝入與低壓環境(客艙壓力)入睡,都會對心臟系統造成很大壓力,可能導致心肺疾病患者症狀加劇,這些效果在老年人身上影響更大。埃爾門霍斯特博士(Dr. Eva-Maria Elmenhorst)也警告,已有疾病的旅客血氧濃度可能一開始就很低,然後因為在機上喝酒,下降到更低的程度,並加劇疾病導致出現問題,因此他建議罹患心肺疾病的人不要在飛機上飲酒。不過研究團隊也指出,受試者在實驗中是「躺著」入睡,因此結果可能與經濟艙乘客有所不同。
婚禮吃牛排!男賓客突沒反應「嘴角流汁」 賓客全嚇傻:人死了
愛爾蘭近日一場婚禮發生悲劇,一名男賓客在吃牛排時,突然倒下。儘管現場醫護人員緊急搶救,男賓客最後仍回天乏術。目擊者指出,有液體從他的嘴角流出,但怎麼叫他,都沒有任何反應。根據《鏡報》報導,67歲格林(Brendan Glynn)去年12月22日到愛爾蘭西海岸西班牙角(Spanish Point)一間飯店參加婚禮,結果在享用餐點時,不幸被一塊牛排噎住,搶救後仍宣告不治。用餐期間坐在格林旁邊的墨菲(John Murphy)表示,在這件事發生之前,自己一直跟格林說話,對方看起來狀況很好,正在吃牛肉,並沒有給人留下有任何困難的印象,然而妻子赫然發現有些不對勁,似乎有液體從格林的嘴角流出,「當我和他說話時,格林完全沒有反應,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墨菲透露,婚禮上有些人是醫護人員,聽到騷動聲後,上前試圖清空格林嘴裡的食物,並且開始施行CPR。不幸的是,儘管送醫後,醫護人員從氣管取出堵塞喉部的一大塊牛肉,格林最後仍於晚間8時45分宣告不治。屍檢結果顯示,格林死亡原因為「咖啡廳冠心病(cafe coronary)」,指的是食物卡入喉部,其為一個術語,用於描述健康受試者在進餐期間突然倒下,沒有任何窒息、呼吸窘迫或神經系統症狀的跡象。
最新研究!改車引擎聲越大 反社會傾向越高:他們以旁人驚慌為樂
加拿大最新研究指出,喜歡將車輛引擎聲改大的族群,較容易無視他人的困擾,並擁有較強的反社會人格傾向。執行實驗的西安大略大學更教授指出,這些喜歡改大引擎聲的族群,可能樂於讓周遭的人出現驚慌,從而獲得快感。據《CBC》報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學者日前在國際期刊發表研究結果,以529名平均年齡為18歲的商科學生,包含289名男性、234名女性、6名「其他性別」學生為樣本,調查汽車引擎聲與反社會人格之間的關聯性,並從中測驗受試者對於引擎聲大小的追求,以及精神疾病之間的傾向。結果顯示,男性參與者比女性更渴望擁有一輛音量更大的汽車,並且更願意透過改裝自己的汽車使其引擎聲更大。而這些表示想要一輛聲音大汽車的男性,在「精神變態」方面得分也更高。西安大略大學教授朱莉‧謝爾默(Julie Aitken Schermer)指出,「改裝消音器以提高汽車的噪音,會擾亂遠處的行人、其他駕駛和動物,符合虐待狂特質,且在十字路口近距離時會嚇到別人,符合精神病態樣貌。」由於汽車改裝在部分國家屬非法,謝爾默希望這些調查能幫助政府阻止這些活動。謝爾默指出,目前的結果表明,資訊宣傳等其他勸阻策略可能無效,得強制依法取締,因為那些在精神病和虐待狂方面得分較高者,不太可能會因為對其他人造成傷害而改變。改車愛好者對此研究則反應不佳,聲稱這是一種「刻板印象」、「某人希望你服從社會的一種方式」。《CBC》採訪一名客製改車專門店的女性店長,她表示:「我看到的很多開著吵鬧汽車的人都是年長的紳士,並進出汽車愛好者定期舉辦的『郵輪之夜』之類活動,為慈善事業籌集資金。」當《CBC》將該店長的說法轉達給謝爾默詢問時,謝爾默大搖其頭,表示:「這與我研究的人口統計和特徵不同。」
真的可以「看面相」! 研究證實「這2五官」判斷社經地位:準確率近7成
從面相觀察是否富有?多倫多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可以透過觀察他人的臉部特徵,來直覺判斷對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而這種判斷的準確率可高達68%,「隨著時間推移,你的臉會永久地反映出你的經歷」。綜合外媒報導,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魯爾(Nicholas O. Rule)和研究生索拉(Thora Bjornsdottir)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名為「從臉部表情看出社會階層」(The Visibility of Social Class From Facial Cues)。研究人員找來的1組受試者,提供了80張男性和女性的照片,要求他們僅憑直覺判斷每個人的社會階層。而這些照片的主人翁,若收入在15萬美元(約新台幣484萬元)以上,將被定義為富人階層,如果是在3萬5000美元(約新台幣113萬元)以下,則被歸類在勞動階層。另外,為了判斷受到干擾,提供照片者需要以中性、沒有表情的狀態進行攝影。最終,經過受試者的直覺判斷,能有高達68%的準確率來猜出正確的社會階層。對於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即使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初期,情緒習慣也會銘刻在一個人的臉上,例如頻繁的快樂,通常會與富有、滿足聯繫在一起。研究也表明,經常笑的人,即使拍攝毫無表情的照片,眼部和嘴角的肌肉狀態仍與不愛笑的人有所不同。魯爾表示,「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沒有表達某些東西,那些情緒的痕跡仍然存在」,這種變化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啟動到某些肌肉,造成臉部結構產生變化;索拉也直言,「這些第一印象可以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它會影響你的互動以及你所擁有的機會」。
常吸電子煙恐陷重金屬危害? 體內鈾含量高出100%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經常吸電子煙的青少年尿液中鈾含量較對照組高100%,鉛含量則高出30%。研究分析了受試者的尿液樣本,參與者中包含65位間歇性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平均每天0.9次),45人偶爾使用電子煙(每天7.9 次),81人經常使用電子煙(平均每天27次)。受試者使用的電子煙風味分為四類:水果、薄荷、甜味或包括菸草、香料或飲料的其他風味。結果發現,相較於間歇性吸電子煙的青少年,偶爾吸電子煙者尿液中鉛含量高出40%,經常吸電子煙者則高出 30%;經常吸電子煙者尿液中鈾含量較間歇性吸電子煙高出100%。研究團隊也分析尿液中鎘含量與使用電子煙頻率的關聯,但沒有發現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然而,使用甜味電子煙者尿液中鈾含量更高,含量比選擇薄荷電子煙的人高出90%。這項研究包含200名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者,部分數據來自美國另一項涉及1600名青少年的較大型研究。作者補充,該研究只分析單一時間點的含量高低,他們建議進一步追蹤時間推移與含量變化間的關聯,同時將地理位置也列入變因之一。根據澳洲酒精和藥物基金會數據,18至24歲群體中使用電子煙的比例已從2019年的5.3%增加到2023年的21%,14歲至17歲人群中也從1.8% 升至9.7%。日常飲食中有時也會發現少量的鈾和鉛等重金屬,馬鈴薯和蘿蔔等根類作物可能含有鈾,香菸和酒精中也會出現鉛和鈾。作者指出,甜味電子煙產品在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者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因為甜味可以抑制尼古丁的刺激性,並增強其強化作用,從而增強大腦的提示反應性(cue reactivity)。以上研究發表於期刊《菸草控制》(Tobacco Control),第一作者來自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吸菸有害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食物中毒不只嘔吐腹瀉? 康復後「腦部3症狀」要注意:恐使智力降低
台灣近期有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傳出,各類知名連鎖餐廳都中招,甚至造成有民眾失去生命。對此,就有捷克專家指出,如果先前曾食物中毒過,可能使人後續的學習能力、記憶力等等衰退,更會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即使當初的症狀已經康復,也將影響其下半輩子。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捷克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寄生蟲學家與演化生物學家認為,曾經食物中毒的人,其學習能力降低、記憶力衰退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會更大,也就是說,一次的食物中毒經驗,就可能降低人未來的智力。研究團隊將這項成果報告發表於捷克寄生蟲學期刊《Folia Parasilogica》上,他們重點研究了2種影響廣泛人群、能在體內存活較長時間的細菌,包括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和萊姆病(Lyme Disease)的病原體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spp)。報導指出,弓形蟲能夠存活於各種肉品,並在未煮熟的豬肉、羊肉、鹿肉中最常見,於受汙染的水源、染病貓咪的糞便中也找得到,美國約有24%食物中毒死亡個案就是弓形蟲引起;萊姆病則是經由壁蝨叮咬傳染,每年影響美國約47.6萬民眾。團隊調查了7762名均齡42歲的參與者,其中有962人弓形蟲採檢陽性、1778人伯氏疏螺旋體採檢陽性,而研究結果顯示,曾因弓形蟲食物中毒者在與認知相關的「斯特魯普實驗」(Stroop test)中反應較慢、準確度也較低,表明著受測者記憶力或智力較差。研究報告的作者表示,雖然食物中毒與這些變化是如何相互作用,仍有待進一步釐清,但研究成果顯示,感染寄生蟲將造成長期影響,縱使身體症狀已經消失,受試者記憶力仍然不佳,這代表寄生蟲會引發慢性問題,而以往已經有研究表明,食物中毒發生後的幾星期至幾個月內會出現上述風險,只是多數人並未覺察。而在2021年對台灣800名成年人的一項研究發現,因弓形蟲而致食物中毒者,其患上失智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8倍。
168斷食法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心臟科醫師曝:飲食習慣更重要
隨著168斷食法的普及,不少人開始每天集中在8小時內進食,並在剩餘16小時避免攝取卡路里,簡單且容易遵循的模式,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甚至包括一些國內外的知名人士。然而近期美國心臟協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這種飲食模式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人來說可能會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此一說法仍存在爭議,且有進一步研究的需要。168斷食法可能增加9成心血管疾病風險?此項研究主要來自於上海交通大學公衛學院的學者鍾文澤,他原本計劃研究168斷食法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人意料。研究分析了從2003年到2018年間約兩萬名平均年齡為49歲的美國成人飲食模式,結果顯示,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以內的人群,其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每日進食時間在12至16小時之間的人高出了91%,特別對於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如果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內,其因心臟病或中風而死亡的可能性比未實施者高出了66%。值得注意的是,此項研究僅屬於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其因果關係。研究中的受試者之所以每日只能在8小時內進食,可能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僅是出自於計畫性的斷食,例如他們有可能是因為生病或加班而無法有較長時間的進食,這些人本身可能已處於較差的健康狀態,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而不僅是因為他們選擇了168斷食,需要再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下定論。留意飲食習慣及內容,而不僅是關注進食時間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該定期測量血壓,並留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及內容,而不僅是關注進食的時間,建議可專注在已被證實能夠改善心臟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DASH(防治高血壓的飲食方法)、pescetarian(魚素飲食)和地中海飲食等,從飲食方面著手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心臟健康。
快減腰間肉!新研究揭「蘋果型」人更容易罹患大腸癌
體態會反映你的健康狀況。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流行病學專家弗萊辛(Heinz Freisling)指出,體態除能表現出一個人的性別、年齡、遺傳及生活方式,也可能揭露當事人容易罹患哪些疾病。據《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大眾耳熟能詳的蘋果型、梨型、沙漏型、倒三角型、直尺型等體型,雖是用於描述一個人身體脂肪分布的類型,但真正決定體型體態的是遺傳、性別、年齡以及生活方式。弗萊辛指出,不論是過去還是最新研究,都指向腰大臀窄的「蘋果型」身材有更高的大腸癌、心臟病、第2型糖尿病罹病風險。他表示,新研究顯示腰部的脂肪分布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且身材高大並具中心肥胖、也就是高蘋果型的人更可能罹患直腸癌。儘管研究團隊分析超過78萬名來自英國生物銀行資料庫及其他受試者數據後,發現影響體型與其潛在疾病的遺傳機制可能有不同生物化學因素,但可以確定的是,體型不只反映出結腸直腸健康狀態,也能彰顯整個人的健康情況。弗萊辛表示,縱然體型主要靠遺傳、賀爾蒙、代謝、環境或其他未知因素決定,「但我們可以根據環境採取行動」,積極鍛煉身體、少久坐、均衡飲食與不抽菸,都能降低脂肪集中分布進而改善健康。
如何吃飯越吃越香? 日企業研究「桑拿後30分鐘用餐最佳」
舌頭雖然只有短短6、7公分,卻是人類追求口腹之慾的根源。那要如何讓每次的用餐體驗都達到極致呢?日本企業三得利就進行了這項研究,發現只要在蒸完桑拿的30分鐘後,味覺的敏銳度就會提升到一個極致,這時候用餐就能更仔細地享受食物帶來的美好。根據《prtimes》報導指出,整項研究是源自於2021年三得利與日本最大桑拿搜尋網站「Sau Nike Thai」合作的企劃,該項企劃主打的是在蒸完桑拿之後再用餐的話,餐點會變得更加美味。而為了釐清「到底要蒸完多久才有效」這件事情,三得利與日本味覺協會合作,聚集了120名桑拿喜愛者進行實驗,中間以30分鐘為單位,讓這些人分成蒸30分鐘、60分鐘與90分鐘三組,在他們蒸完桑拿之後,請他們體驗一份薑汁燒肉套餐,透過其對於食物中的酸甜苦辣鮮進行判斷。(圖/翻攝自三得利官網)透過這項實驗可以得知,受試者平均在蒸完30分鐘後,味覺的敏銳度達到頂峰,這時候用餐的話,餐點的美味程度就是最高的時候。而這時候如果再體驗非酒精類的氣泡飲品,美味程度也會上升至124%。為此,日本味覺協會的代表水野考貴解釋,在桑拿後用餐會覺得特別美味,是因為人體在桑拿後感官(尤其是味覺)會變得敏銳。水野考貴也提到,這時候人體除了味覺敏銳度會提升外,身體也特別容易吸收營養,對於一些解油膩的清爽飲品也會特別有感覺。
首例大腦植入晶片手術成功 馬斯克:術後恢復狀態良好
許多人都知道,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旗下擁有各種風格迥異的公司,而其旗下神經科學公司Neuralink於28日進行首次人體實驗,將晶片植入受試者的體內。在術後,馬斯克表示,該名受試者的術後恢復狀態十分良好,因此廣受醫學界與科學界的高度重視。綜合外媒報導指出,Neuralink旗下首款產品名為Telepathy,他是一個約有頭骨四分之一大小的晶片,周圍同時附帶數十個微小的電極,用來偵測大腦的單一神經元訊號。馬斯克過去曾表示,Telepathy可以讓植入晶片的人用「思考」來操作手機、電腦,甚至直接、間接控制相關設備,這款產品主要是幫助身體癱瘓人士所設計,馬斯克更直言「如果能讓霍金(Stephen Hawking)能比打字員或拍賣師更快進行溝通,結果會如何?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根據加州政府的資料,Neuralink公司就位於圖中這棟沒有標誌的建築物內。(圖/達志/路透社)報導中也指出,Neuralink是2016年於美國加州註冊,主要是透過馬斯克個人的資金進行運作,而在2023年初,美國FDA批准了Neuralink進行人體實驗,Neuralink則於2023年9月進行志願者的招募。而這次的志願受試者的身分雖然並未批露,但馬斯克傳記的作家萬斯(Ashlee Vance)曾表示,首次受試者的理想候選人是40歲以下、四肢癱瘓的成年人。但Neuralink一直引發倫理道德問題,以及遭到神經科學專家的質疑。產業專家也認為,Neuralink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像是晶片的供電問題、鋰電池的更換,以及晶片取出的問題。該名專家也認為,如果要讓Neuralink的Telepathy取得正式商業化許可,可能還需要經過10多年的實驗,克服各種困難。馬斯克對旗下的神經科學公司抱有很大期望。(圖/達志/美聯社)
精神病傾向竟跟手指長度有關? 加拿大研究曝光:無名指有這「特徵」要注意
通常許多演員在電影裡飾演瘋狂的角色像是小丑和精神病人,一些演員因成功詮釋其特徵,像是魅力、缺乏同理心等特質而受到誇讚。對於一般人來說,要在周遭辨別精神患者是很困難的,然而近期一項加拿大研究指出,可以透過食指與無名指的長短辨認,是否有精神病傾向。根據《NDTV》報導,參與精神病相關研究的加拿大魁北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聲稱,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更可能有精神變態的傾向,且研究還發現,一個人的精神病傾向可能跟「生命起源」有關。《精神病學研究雜誌》最近發表了這項由加拿大研究中心的調查,此研究邀請共80名受試者,其中44名受試者被診斷為安非他命濫用症(AUD)和反社會人格(ASPD)部分受試者甚至兩者都有,以及36名健康正常的受試者。研究人員對受試者的右手進行詳細掃描,並進行多項心理評估,當中包括一項「黑暗三角人格」測驗,評估他們對於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精神病態的特徵。這些測試的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具有更高程度的精神病和反社會特徵。研究結果發現,無名指與食指的長短比例,與黑暗三角人格具有明顯關係。報告指出,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較具有精神病變態傾向,反之,食指比無名指長的人,較無精神病變態傾向。不過研究員塞爾吉布蘭德(Serge Brand)提到,手指的長短與胎兒時期接觸的睪酮濃度增加和雌激素濃度有關。當成年受試者表現出的心理病理跡象越多,就代表他在胎兒時期接觸較高的睪酮濃度和較低的雌激素濃度。然而,布蘭德也強調,無名指與食指的長短,並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患精神疾病的絕對指標,只是能反應出一個人所受的睪酮濃度與雌激素的多寡,可能存在著與精神疾病的關聯,不應將手指長短視為一個人無法改變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