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癌
」 癌症「2種癌」常同時出現在1病人身上! 醫授7招有效防範
當食道中的黏膜細胞積累突變嚴重時,可能會衍生食道癌。致癌原因仍有待釐清,一般認為除了年齡(中老年人居多)、性別(男性比女性多)等因素之外,日常生活對食道的各種慢性刺激,都可能導致食道癌。食道癌與口腔癌危險因子一次看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熱飲(超過攝氏65度)、肥胖(坐式生活)、慢性胃食道逆流、Barrett's食道炎、腐蝕性食道炎、食道弛緩不能及遺傳(Tylosis, Plummer-Vinson syndrome)等。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口腔牙齒因素(不合適的假牙、齒齦炎和口腔衛生不佳等慢性刺激)及遺傳(Fanconi anemia, dyskeratosis congenital)等。口腔癌患者近4成同時罹患食道癌 50歲以下機率更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賴建仲說,臨床發現,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常和其他的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口咽、下咽、喉、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同時或異時發生,且癌化的細胞帶有相似的基因變異。食道癌約有5~12%的患者,可能會同時罹患頭頸部癌症或肺癌,因此在診斷及追蹤時必須特別加以注意。反之,口腔癌(包括口咽癌及下咽癌)之患者中約有5~14%,甚至40%同時有食道癌。其中年齡小於50歲的初次患者同時得到二種癌症的機率更高。食道癌與口腔癌常見這些症狀癌症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則功能保留較好,生活品質較好,且預後也較好。所以,一但出現下列症狀且持續數週,務必提高警覺,即時就醫檢查。口腔癌的症狀包括:口腔內持久不癒的潰瘍(同一位置、超過兩週以上)、白紅斑、不明腫塊、不明原因出血、咀嚼吞嚥時痛或耳朵疼痛、局部壓痛、感覺異常(麻木感)、舌運動受限、張口困難、吞嚥困難、構音障礙、口臭(腐爛味)、掉牙、體重減輕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食道癌的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吞嚥時有異物感、漸進性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飯後嘔吐、食物逆流、火燒心、體重減輕、胸痛、吐血、黑便、吞嚥時嗆咳、慢性咳嗽、反復肺炎、聲音沙啞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預防勝於治療 7個提醒要時刻留意賴建仲表示,食道癌與口腔癌大多是可以預防的。食道癌目前尚未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方式,遠離致癌因子是必要且相對有效的防癌步驟。拒絕致癌因子:避免菸、酒、檳榔、含亞硝胺食物(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或湯品。執行均衡飲食,少吃醃製品,多食用原型食物、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補充維生素 C 以減少胃內亞硝胺的形成。控制體重:適度且規律的運動,避免肥胖帶來身體的負荷。定期篩檢(口腔黏膜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以及癌症風險因素者。定期牙科檢查,並及時解決任何口腔問題(牙齦炎、牙周病)或不合適的假牙。考慮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尤其是年輕人。有助於預防與 HPV 相關的口腔癌、食道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發現疑似症狀,請及早就醫診治。
獨步六都!北市國中男女皆可打HPV疫苗 把握防癌黃金期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資料,估計全球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導致的相關癌症每年有63萬例,約佔所有癌症的5%。臺北市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中女生接種政策已達階段性目標,並鑒於HPV感染所衍生之癌症不分性別,臺北市蔣萬安市長宣布自113年9月1日起,除持續提供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為有效降低青少年未來罹癌病的健康風險,將擴大提供設籍或就學於臺北市112年度入學國中男生免費接種HPV疫苗,鼓勵臺北市青少年接種疫苗,打造優質免疫力與健康基礎,遠離病毒與疾病威脅。相關醫學研究指出,不分性別,一生被HPV感染機率高達80%,持續感染HPV不僅導致女性子宮頸癌、陰道癌,男性則可能衍生頭頸癌、肛門癌等癌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婁培人副院長表示,因病毒特性,男性受感染後較難清除病毒,且女性尚可由子宮頸抹片檢查,早期發現治療,惟男性無常規檢查不易發現;而最有效的預防感染方式是接種HPV疫苗,青少年階段是接種黃金期,可達最大保護效果。臺大醫院小兒科李秉穎副教授表示,若以高致癌風險的HPV 16型來看,男性感染後產生抗體的比例明顯低於女性,且HPV導致口咽癌風險,男性大於女性。這些數據都足以顯示,HPV對男性帶來的健康衝擊不亞於女性,面對HPV兩性都需要完整防護。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醫師說,根據2021癌症登記資料,口咽癌在我國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5,在男性則是發生率第3名,而近期國內研究針對五家醫學中心之研究顯示,國人口咽癌有30%與HPV感染相關,且其中HPV16型佔了70%,HPV58型佔了12%,男性感染HPV後不易自然產生抗體,HPV持續感染可能在10-20年後引發相關癌症。張文震強調,台灣口咽癌2021年最新登記資料顯示,標準化發生率為21.6,但30年前僅有7.05,期間增加了3倍,且男生發生率超過女性10倍,(男生40.38/女生3.88),因此呼籲男性更需要施打HPV疫苗,保護自己,更保護身邊女性。臺北市113年9月1日起,獨步六都,擴大提供設籍或就學於臺北市112學年度入學國中男生免費接種HPV疫苗(國中男女生公費接種資格如附件),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教育局與各國中校園,共同合作於校園設站,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特約醫療院所專業團隊在校提供國中生兩性共同接種疫苗服務,以便利學生就學期間完成接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表示,為提升學生健康識能與接種意願,衛生局113年5月起媒合專業講師巡迴國中校園,進行疫苗預防接種重要性與疫苗安全性教育課程;並結合校園親生溝通管道,提供家長疫苗手冊與接種同意書,經家長與學生簽署同意書後,由校園設站服務醫師提供健康評估及協助疫苗接種;因故無法在校接種學生,可持「補接種通知單」至臺北市113家醫療院所HPV疫苗特約醫療院所預約補接種服務。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張哲維建議,政策應全國一體適用。張哲維理事長說,自己曾是HPV感染者,幸好及時發現讓腫瘤尚未癌化,然而在那之前他的觀念也是停滯在HPV政策僅是預防女性子宮頸癌的思維中,「政府衛教宣導不足,許多家長不知道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他認為健康政策福國利民,「只需一道行政命令,對整體經費來說九牛一毛,還能避免家庭因一人罹癌而破碎,故期待中央政府聽到爸媽心聲,防癌政策不該分男女,讓國中男納HPV公費疫苗能全國一體適用,並且擴大公費接種年齡,以跟上國中女生施打的速度。
飲酒會增加罹癌風險 衛福部推3酒癮防治政策正式啟用酒防中心
長期過度飲酒會影響身體健康,根據國健署估計,國內約有843萬的飲酒人口,其中多達100萬人有暴飲情形。為推廣正確酒精知識、提升酒癮防治識能,衛福部委託馬偕紀念醫院成立首家「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並於11月24日正式啟航。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除了服務有飲酒問題、戒酒需求的民眾外,也期待能透過研究、人力培育等,使國內酒癮戒治體系更加健全,讓酒癮者能重拾健康生活。酒精與7癌風險有關 影響身心、家庭、社會酒精成癮又稱為「酒精使用障礙(Alcohol Use Disorder)」,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酒精使用障礙症」列為影響全球十大疾病之一,根據2021年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資料,酒精造成的傷害包含大腦、心臟、肝臟、胰腺、癌症、免疫系統等。此外,飲酒也會增加罹癌風險,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資料顯示,酒精是第一類致癌物,與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直腸癌、口咽癌、喉癌和乳腺癌等7種癌症有因果關聯。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方俊凱主任表示,酒精使用障礙不僅會影響患者生理與心理,也會造成後續家庭及社會問題,像是酒癮患者合併憂鬱症而產生自殺風險極高,酒駕事故影響波及家庭幸福與社會安全。衛福部推3酒癮防治政策 酒防中心11/24正式啟用因此,社會必須正視酒癮的危害。衛福部部長薛瑞元也強調,飲酒與7項癌症有關且具有身心共病問題,而今(2023)年衛福部已推動以下3項重大酒癮防治政策:製作聰明酒杯:以提升酒精標準量識能,推廣適量飲酒,不喝最好更健康擴大酒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經費:讓問題性飲酒者能得到酒癮治療補助開辦酒癮防治中心:衛福部特別委託馬偕紀念醫院,成立了全台第1間「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透過實體櫃檯及諮詢專線,提供民眾專業諮詢。關於「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的部分,也已在11月24日正式啟航,將提供民眾臨櫃與專線諮詢酒癮相關議題、酒癮篩檢與轉介服務,並著重於酒精與酒癮的知識推廣、酒癮專業人才培育、提升酒癮治療及共病照護服務品質等,全面協助提升我國酒癮預防與治療品質與量能。酒癮治療費用有補助 籲及早治療、減少威脅除了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外,事實上目前全國共有135家酒癮治療機構提供酒癮治療服務,另外衛福部也提供酒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補助每人每年4萬元,減輕就醫負擔。薛瑞元部長呼籲,有問題性飲酒或酒癮的民眾,應勇敢尋求專業協助,透過專業諮詢及早接受治療、解決共病,不再被酒精所控制。尤其酒精使用有年輕化趨勢,對兒少族群身心危害不容小覷。凡是有飲酒問題或戒酒需求的民眾及家屬可以透過免費的專線 0800-255959尋求專業的諮詢與服務。
口腔癌多發風險高 家庭支持、後續追蹤是抗癌關鍵
口腔癌是容易「多發」的一種癌別,長期抽菸喝酒、嚼檳榔,不僅會提高罹患口腔癌機率,甚至連咽喉、食道都可能再次出現癌細胞。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耳鼻喉及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滕宣德表示,「家庭支持」以及「持續追蹤」,能幫助口腔癌病人早期發現後續幾次的癌症,及早處理是延長病人存活期的關鍵。不可不慎 口腔癌為何容易「多發」?「多發」的意思是在其他部位又多次發生癌症,因為病人的整個口腔黏膜甚至到咽喉、食道、肺部,都長期接觸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所以病變可能發生在許多部位,只是出現症狀的時間早晚不同,只要黏膜還在,就有可能再產生癌症,因此口腔癌多次發生的機率比其他癌別高。家庭支持、後續追蹤 延長存活期2大關鍵「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是評估醫院治療成果的一項重要參考,反映病人開始治療後5年的生存情況。若想要完整客觀評估醫療品質,還須納入更多考量因素,例如病人的癌別和期別、治療方式、整體健康狀況、社經地位、家庭狀況、後續追蹤和支持,以及病人的生活品質。滕宣德表示,依據和信癌症登記,2015至2019年院內口腔癌病人的5年觀察存活率為73%,優於全國的數據,整體看來應歸功於病人有良好的家庭支援,加上詳細且不間斷的後續追蹤。仔細、持續的追蹤工作,能幫助口腔癌病人早期發現第2、第3、第4次的癌症,及早處理,這是延長病人存活期的關鍵。然而,如何確保病人的追蹤不間斷?這需仰賴2大條件:第1 家庭支持的力量就診間觀察,如果這位病人有家人、子女陪著來就醫,手術後有人能幫忙照顧傷口和營養,通常也能按時回來追蹤,治療後復原情況自然比較好,存活期也比較長。第2 良好的醫病關係台灣因為健保制度的關係,在全台各家醫院掛號、轉診都非常方便,當病人知道自己又再一次得到口腔癌,因而對原本的醫院和醫師失去信心,想要轉到其他醫院治療,這是人之常情,但滕宣德仍建議病人還是找一位自己信賴的醫師,持續接受治療和追蹤,讓最熟悉自己病情的醫師做診斷和治療。其他癌症治療通常集中在前半年或1年間就全部結束,但由於口腔癌容易多次發生,其實從第1次確診開始,到往後的5年甚至10年間,醫師需要幫病人一再地檢查、一再進行小手術。通常口腔癌病人治療完5年內,前面這段時間需要較頻繁的追蹤,5年後仍應該1年追蹤1到2次。滕宣德表示,依據觀察,院內口腔癌病人多次發生癌症的機率並沒有比較低,不過很多病人都可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好,只要口腔癌病人和醫師能成為好戰友,病人的存活期就有望延長。站在患者立場 醫療團隊共擬治療計畫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滕宣德指出,頭頸癌病人除了手術、放射,較少做化療,這是因為頭頸癌屬於鱗狀細胞癌,對化療敏感性很弱,而且對乳癌和肺癌很有效的標靶治療,對頭頸癌轉移病人的幫助也非常有限。3年多前,頭頸癌免疫治療開始納入健保給付之後,的確幫助到一部分病人,但由於免疫治療費用較高,健保給付條件很嚴苛,真正能獲得給付的病人不多,而頭頸癌病人較多是藍領階級勞工,能自行負擔費用的比例也不高。當病人面臨要不要使用免疫治療的選擇,醫療團隊會站在病人和家屬的立場,提供他們客觀的臨床數據,和他們詳細討論,再一起決定下一步的治療計畫。滕宣德表示,醫師對病人溝通的口氣和方式,會深深影響病人接下來要做的決定,而且這個決定對患者個人及整個家庭會帶來巨大改變,所以醫師應了解自己每天的工作不是處理一個人的「病」而已,而是好好對待一個生病的「人」。 原文出處:口腔癌易「多發」,仔細追蹤很重要!
菸酒20年!男子下咽癌「腫瘤如鴨蛋大」 「前導式化療組合」維持生活品質
頭頸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的病例數超過一萬人,是男性發生率第三位,死亡率第四位的癌症。頭頸癌泛指發生在頭頸部的癌症,常見的包括口腔癌、口咽癌、鼻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癌患者有超過九成過去曾有吸煙、飲酒或嚼檳榔的習慣,由於腫瘤早期的症狀較不明顯,有六成以上發現時都較為晚期。臺北榮總頭頸癌治療團隊研發「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先讓咽喉癌腫瘤範圍縮小,再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將殘餘的腫瘤切除,不需切除全喉,維持病人治療後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生理機能,同時達到腫瘤局部控制的目標,目前已施行近十年,三年存活率可達到七成。所謂「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是指先以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之方式,約兩至三次後,評估腫瘤反應,再決定後續治療。60歲吳先生,罹患第四期下咽癌,過去曾有吸煙、飲酒或嚼檳榔的習慣超過二十年,7年前至臺北榮總就醫時發現下咽部一個鴨蛋大小的腫瘤,經頭頸癌團隊評估後,先給予前導式化學治療讓腫瘤體積縮小,再施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最後再輔以術後放射線治療,病人得以保留咽喉機能,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至今並無復發跡象。55歲謝先生,罹患第四期下咽癌,過去有吸菸習慣,經頭頸癌團隊評估後,先給予前導式化學治療讓腫瘤體積縮小,再施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門診追蹤三年多無復發跡象,同樣病人能維持正常吞嚥功能。臺北榮總喉頭頸科張嘉帆醫師表示,由於頭頸癌發生的位置,是在人體上消化及呼吸共同的通道上,腫瘤本身和相關治療都會影響到病人的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進而影響到治療後的生活品質。過去對於晚期喉癌和下咽癌,主要是以全喉切除手術為主,術後病人無法自然發聲,生活品質變差。近年來,器官保存的觀念逐漸在頭頸癌治療蓬勃發展,許多合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的組合陸續被提出,同樣也可達到與全喉切除手術相同的存活率,但長期追蹤也發現有超過四成的病患有口乾、吞嚥困難等副作用。預防勝於治療,頭頸癌之致病原因,大多和抽菸、喝酒及嚼檳榔習慣有關,所以要避免接觸這些致癌因子,若有前述習慣,要盡快戒除,而頭頸癌病患約六成以上都有頸部腫塊,若有摸到頸部有異狀,也請立即就醫,期能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日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病逝「享壽71歲」 曾認「最後一次演奏」一語成讖
日本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傳出於上月28日病逝,享壽71歲, 他最成功的電影作曲作品包括《末代皇帝》、《遮蔽的天空》 、《小活佛》和《神鬼獵人》等, 而他對音樂的貢獻,法國文化部也於2009年授予其藝術與文學勳章。坂本龍一於2014年被診斷出患有口咽癌,隨後休息了一年;2021年又發出聲明表示確診罹患直腸癌,之後癌細胞還轉移到肺部,並接受切除肺部癌細胞手術,不過最後仍不敵病魔,於上月28日在東京某間醫院病逝。坂本龍一於2022年底舉辦線上鋼琴演奏會《Ryuichi Sakamoto: Playing the Piano 2022》,演奏會採事前錄製,雖然他受限於健康及體力,但仍耗時多日在東京NHK總部內的509錄音室將所有演奏錄製完成,於該年度的12月11日在線上播出,當時他受訪表示「我沒有體力再進行現場演奏會。大家以這個形式看我的演奏,有可能是最後一次了」,沒想到竟一語成讖。坂本龍一的死訊於2日被證實,官網也發出聲明,指出「在2020年6月發現癌症後,坂本先生持續治療,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也一直在家中工作室進行創作。他直到最後都與音樂共存。」
中年男喉嚨爆痛7天才求診!醫驚見「2大跡象」宣判罹癌:6症狀要小心
隨著國內本土疫情趨緩,緊接著即將到來的是秋冬流感季節,而喉嚨痛求診的患者也逐漸增多,一名50歲男性病患已經喉嚨痛一週且痰中帶血,看診後才驚覺後咽壁長滿腫瘤,被醫師診斷罹患「口咽癌」。由於流感季節到來,近日罹患急性咽喉炎或急性扁桃腺炎的患者也越來越多,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受訪時表示,有名50歲男性病患喉嚨痛長達一週才來問診,且伴隨痰中帶血及喉嚨處長期有異物感,他才發覺這名患者並不是得到流感這麼簡單。經由口腔檢查,張弘驚覺病患的後咽壁長滿腫瘤,透過內視鏡看診後發現,腫瘤外型不規則且血管組織異常增生,他因此診斷該名患者得到「口咽癌」,若腫瘤持續變大,恐會堵住上呼吸道窒息而死。醫師張弘指出,頸部出現腫塊也代表已有頸部淋巴結的轉移,通常是較末期的癌症,再加上早期的口咽癌不易被發現,如果發現喉嚨有異物感或痰中有血絲,應盡速就醫診治。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口咽癌每年新增約1500名患者,若口腔潰瘍不易癒合、耳朵及吞嚥疼痛,或有扁桃腺不對稱等情形,可能都是喉部腫瘤警訊。
38婦女節完成與老婆約定 呂家愷掛號婦產科接種HPV疫苗
今(8)日是國際婦女節,新北市府副發言人出身的市議員參選人呂家愷完成和之前對太太的承諾,前往土城醫院婦產科掛號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他提醒男性也有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的風險,男性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也能有效防止各種癌症,承諾未來會爭取擴大公費HPV疫苗施打資格。呂家愷表示,子宮頸癌疫苗準確說是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事實上男性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風險為女生4倍,也有接種的需求;目前市面普遍施打九價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預防9種HPV類型感染,不單預防子宮頸癌,對於生殖器周圍的癌症,甚至是菜花等都能有效防範。他指出,除了女性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男性的陰莖癌,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的口咽癌、肛門癌也有預防效果。呂家愷也提及,他在英國留學期間,某次誤食不新鮮的海鮮發高燒曾住院一星期,當時國外醫師曾建議可以施打HPV疫苗。他進一步了解後,才知道原來英國早在2008年就開始推動校園接種,鼓勵不論男女都可以施打,然而在台灣,目前公費補助的接種對象只有針對國中一年級女性,尚無法普及。呂家愷強調,人民的健康無疑是政府首要任務,照顧民眾身體,讓所有人遠離病痛,正是安居樂業這個願景必須完成、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他希望,未來能爭取擴大公費HPV疫苗施打資格,除了國一女生外,也能讓男生能接種,進一步推動其他年齡層逐步普及,並呼籲所有男性,可以與自己的伴侶一同施打,預防疾病保護彼此。
脖子怪怪的別輕忽!「這位置」出現腫塊可能是癌症徵兆
別輕忽身體任何微小的警訊!三立電視董事長林崑海因頭頸癌病逝消息,讓人們關注頭頸部位的相關疾病,家醫科醫師陳欣湄也在「健康2.0」指出,大家其實可以透過頸部發現不少癌症的警訊,若脖子有腫塊且2週內「不動如山」,甚至越長越大,就要小心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徵兆。陳欣湄表示,「在嘴唇往下的頸部兩側」用手輕按並吞口水時會移動的部位,正是民眾最熟悉的甲狀腺,如果在此位置摸到不對稱、一大一小時就要注意,可能是甲狀腺出問題;此外,頸部還有許多淋巴,不少往上或往下轉移的癌症都會透過脖子表現出病徵,因此脖子可以說是人體的「癌症哨口」之一。例如鼻咽癌、口咽癌或舌癌,在往嘴巴或口腔等其他部位轉移時,就會在脖子的某些區塊被摸到。陳欣湄特別提醒,如果在「鎖骨內側」觸摸到小結節,且小結節一直長大,即使不痛不癢也「一定要就醫」,因為該處牽扯到的器官太多,有肺部、食道、胃癌、甲狀腺癌等,需要做更進一步檢查,才能逐漸找出病因與治療。不過陳欣湄也強調,雖然在這些部位摸到腫塊就要注意是否可能罹癌,但也不必過於擔心、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陳欣湄解釋,人們罹患感冒時,細菌可能會在淋巴形成腫塊,所以才要「先觀察兩個禮拜」確認是否因感冒而引起,但這段期間內如果患處出現痛感或腫塊移動,就可能是腫瘤固定不動甚至越長越大的警訊,一定要就醫確認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