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標靶藥物
」 標靶藥物 肺癌 乳癌 健保 癌細胞28歲乾癬病友頭皮屑如白雪 新口服標靶藥物「7成患者改善」
28歲楊先生大學時身體冒出不明紅疹,多次就醫都以為是濕疹,直到紅疹擴散至全身,特別在頭部尤為明顯,再度轉診才確定罹患乾癬,最嚴重時頭頂遍佈疹塊,面部就像曬傷又紅又脫屑,每天都清掃滿地皮屑,雖然一度符合健保生物製劑給付標準,暫時控制住病情,但給付2年時間一到下車,乾癬症狀逐漸重起,導致乾癬性關節炎併發症,手指關節硬化、腳踝關節也飽受發炎之苦。冬季寒風陣陣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台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友中約9成病人會有斑塊型乾癬,中重度佔整體中3成,當病灶發生在頭部,讓病友不時頭皮癢就想抓,不小心就摳破皮流血,有時摸乾癬硬塊,忍不住層層撕開,就像在剝洋蔥般,也讓頭皮滿佈傷口,若因治療不得不剪除頭髮,就讓他人彷彿看到「釋迦頭」。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患很容易受到外來壓力加重病情,頭皮型乾癬更困擾著許多病友,古言「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就像在說頭皮型乾癬,頭頂皮屑就像白雪般紛飛且擾人,台灣乾癬協會曾調查,7成中重度病人對頭皮清潔與理髮感到焦慮,並害怕外人目光並影響社交活動。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表示,台灣乾癬盛行率約0.25%,意味著眾多的國人都有不同程度乾癬困擾,目前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研發上市,提供病友免打針,一天僅需服藥一顆,大幅提高便利性,為中重度斑塊型乾癬患者帶來更精準、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則表示, 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 臨床上大幅提高用藥便利性與效用,不需剪去頭髮為擦藥影響外觀,也不用擔心因針劑需要冷藏保存而影響生活計畫;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6週後,過半病患達到頭皮明顯改善,即達到PASI 75的治療效果,持續使用後有7成病患可以達到PASI 75,且使用4年以上仍有高比例患者維持療效。對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的頭皮乾癬患者來說是一大進展,呼籲健保讓病患有更多用藥選擇,讓患者能維持良好治療成果下,轉換合適藥物。柯怡謀理事長指出,在台灣調查可知,50%乾癬患者覺得病症影響職業,76%患者大幅降低外出意願,有30%以上病人急需合宜治療方式,許多乾癬病患長年因病而苦,若未能及時給予協助,整體社會都可能受到影響,在2016年歐洲期刊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幫助乾癬病人,就能取得5.4歐元投資報酬率,當乾癬病人能夠改善疾病回歸正常生活,就能提高社會生產力,也不用仰賴他人照顧。柯怡謀理事長呼籲,已有許多國家將新藥放入乾癬治療指引中,台灣應該也要以病友福祉為首要考量,讓治療方式更有彈性,也希望病友能主動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自身治療方式。
7旬婦罹慢性病又得肺癌! 「冷凍微針治療」順利控制病情
一名76歲何姓婦人進行肺癌篩檢,意外檢查出肺部結節。由於她罹患糖尿病,長年受慢性病所苦,並曾裝設心臟血管支架,得知肺部疑似長腫瘤後,意志消沉、無意再動手術,何婦家人焦急向醫師問診,經評估患者年紀、共病症及肺功能狀況,主治醫師與院內專科醫療團隊討論,建議何婦以「冷凍微針」治療腫瘤,術後1年來定期追蹤未再復發,讓她與家人放下心中一塊大石。肺癌治療選擇多 「微侵入性」新治療肺癌有「癌王」之稱,蟬聯全國十大死因之首;近5年醫療設備及技術精進,肺癌治療有長足的進展,微創手術傷口小,治療選擇漸趨多元,在化療、手術之外,還有免疫藥物、口服標靶藥物以及冷凍微針、微波、燒灼等「微侵入性」治療。羅東博愛醫院胸腔外科白楚彬醫師解釋,「冷凍微針治療」是將帶有冷凍功能的細針刺入肺結節,透過反覆冰解破壞腫瘤組織,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尤其對於年長、有洗腎、肝硬化、心臟疾病等慢性病,且無法承受手術風險的病人來說,是較安全合適的治療選項。局部淋巴轉移 這樣治療控制病情近期也不少研究文獻指出,若肺癌出現局部淋巴轉移,透過化療搭配免疫藥物治療,治療成功率高;若是已出現遠端轉移,癌細胞侵犯骨頭、肝臟,健保也有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與化療相比副作用更少。而對於高齡、體力差的病人,則可透過冷凍微針等手術,並視狀況搭配放療來控制病情。何婦在進行冷凍微針瓦解病灶後,心情安穩不少,術後她搭配適度運動與良好的作息飲食,每三個月回診追蹤一次,一年來病情穩定、未見復發,她也因此重燃對生命的信心。微侵入性肺癌 多重治療成主流有別於過去的化療、開刀手術治療癌症,「多重治療」目前已成肺癌治療主流。白楚彬醫師表示,醫院的肺癌治療團隊會透過精細的評估,為每一位病人提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建議,除了顧及病人生活品質,也會以達成治療為目標。因此,若患病千萬別因害怕而延誤時程,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大幅提升治癒率,重拾健康的日常生活。
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肝癌晚期仍有機會! 口服標靶藥物有效助抗癌
肝病又被稱為國病,更是造成國人癌症死亡的第二名,臨床統計約三成患者就醫時大多已是晚期。台中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羅少喬表示,隨著藥物不斷地研發問世,即使是中晚期肝癌,現在也有很好的治療方式及藥物,幫助病友控制病情,重拾抗癌成功的嶄新人生。七旬翁肝腫瘤太大難切除 口服標靶藥助縮小三成一名70多歲老翁,某次因拉肚子不舒服在住家附近診所就診,羅少喬安排做腹部超波檢查,沒想到超音波探頭一照,竟發現右肝有顆15公分大腫瘤。由於老翁女兒是護理師,她趕緊安排老爸特地從屏東北上到台中榮總檢查。收治這名個案的羅少喬表示,因其肝腫瘤已經侵犯到肝靜脈,加上腫瘤太大,第一時間無法手術。因此建議使用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來控制腫瘤,藉此換取更大的治療空間。老翁用藥追蹤1個多月後,不僅腫瘤體積明顯縮小三成,檢查後亦無發現肝外及肺部轉移,羅少喬判斷其適合再以手術切除腫瘤,老翁目前術後追蹤情況良好,穩定恢復中。晚期肝癌治療多元 醫:應依自身條件與醫師討論用藥「肝癌晚期並非絕症。」羅少喬說道,肝癌治療方式非常多元,透過不同的藥物組合及肝腫瘤栓塞作為前導治療,如同橋樑一樣,以時間爭取更多後續治療空間。待肝功能逐漸改善、或腫瘤縮小後,再搭配治癒性的肝臟移植手術或肝腫瘤切除、電燒等積極處置方式,即使是中晚期肝癌仍有機會成功治癒。羅少喬解釋,臨床常見的肝癌治療方式主要有五種,包括移植、手術切除、電燒、栓塞、藥物治療。前三種方式有機會治癒肝癌,但僅使用早期或腫瘤較小的患者;而藥物及栓塞屬於穩定控制病情的治療方式,它適用於中晚期肝癌,像是腫瘤太大顆、肝功能不佳、肝硬化嚴重等無法做手術的患者,透過藥物治療來縮小腫瘤,讓肝臟或心肺功能恢復,等到患者條件允許可以動手術,再做進一步積極性的治癒肝癌處置。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健保給付晚期肝癌一線用藥有口服的標靶藥及針劑注射的免疫藥物組合兩大類。患者可根據自身條件及用藥便利性來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例如年紀大就醫不便、往返醫院路途遙遠,或本身有胃潰瘍或胃食道靜脈曲張、心肺及腎功能不佳、容易出血或倦怠的人,就不建議使用針劑注射標靶藥,而口服標靶藥物居家治療,對生活影響小,又能持續穩定控制病情。此外,受限健保給付條件因素,如果患者使用免疫藥物組合的效果不明顯,可能會面臨不給付的窘境外,以及若後續有考慮做肝臟移植手術,需停藥一個月換肝等待期,建議患者可積極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身的治療方式。羅少喬強調,中晚期肝癌患者千萬不要放棄希望,他鼓勵病友應積極努力治療,現有多元治療組合可搭配使用,讓中晚期肝癌治療也能跟上治療趨勢的腳步,有機會戰勝病魔、重拾癌後美好人生。
停經前乳癌病患有福了!健保放寬給付CDK4/6抑制劑
從事業務工作多年、今年四十歲的王小姐某天洗澡時,發現左側乳房有一顆摸來很硬、形狀不規則的突起物,經醫師診斷為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第四期,且已出現肝轉移,所幸健保署自今(113)年元旦起放寬給付標準,讓停經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患者也能在不化療的情況下接受標靶治療 。透過停經針搭配CDK4/6抑制劑治療至今三個月,工作之餘還能照顧兩名年幼的孩子,讓本來很擔心治療後會有嚴重副作用、無法維持生活狀態的王小姐鬆了一口氣!乳癌復發率高,最常出現遠端器官轉移乳癌為國內女性健康一大威脅,其中臨床上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乳癌患者占比70%為最大宗, 即使此類患者的治療成效與狀況預後較佳,仍具復發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乳癌團隊負責人劉良智醫師表示,乳癌復發後,包含局部(包括胸壁、腋下、鎖骨上淋巴腺)復發,以及骨骼、肺、肝、腦等遠處轉移 ,而針對停經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患者,現有治療除了手術、化學治療、免疫與標靶治療外,近年來也發展出便利性高的口服標靶藥物,能更精準的對抗腫瘤,讓病患能延緩疾病惡化,且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搭配停經針使用,口服標靶也有健保給付劉良智醫師指出,目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轉移後的第一線治療為抑荷爾蒙的內分泌療法,加上CDK4/6抑制劑,透過抑制細胞的分裂週期來阻止癌細胞的分裂複製、延緩荷爾蒙抗藥性的出現。以往停經前乳癌病患須接受卵巢切除才能申請健保給付的CDK4/6抑制劑,否則便須自費負擔CDK4/6抑制劑的藥物治療,不少患者常因此改採傳統化療,好在此情況自今(113)年元旦起改變,停經前患者發生遠端轉移後,可以在併用停經針的情況下,申請CDK4/6抑制劑健保給付 ,讓癌友不必因為經濟考量而犧牲治療。副作用小、治療成效佳,口服標靶藥物這樣挑藥物選擇上,台灣核准上市的CDK4/6抑制劑皆經由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可以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因此除了療效外,劉良智醫師補充,病患能否每日按醫囑服藥是穩定病情的重點之一。若是遇到病患年紀較大、或合併多重疾病使用多種藥物時,選擇能降低病患服藥負擔、增加服藥順從性的藥物,也是醫師評估的重點之一。除此之外,劉良智醫師提醒,臨床上,醫師普遍會從副作用來挑選適合病患的藥物。CDK4/6抑制劑的副作用方面以白血球低下等血液相關副作用最為常見,還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心毒性及腸胃道的副作用,治療期間除了要定期抽血監測血球外,也要監測肝臟與心臟數值,一旦發現數值超標須立即停藥,並考慮更換另外一種CDK4/6抑制劑或調整劑量。 儘管上述狀況都是可逆的,只要停止服藥就能恢復正常,但病患年紀以及是否合併多種疾病,仍是醫師評估的重點。劉良智醫師提醒,臨床上,醫師普遍會從副作用來挑選適合病患的藥物,建議肝功能較差、有慢性肝炎等肝臟相關疾病家族史、高血脂(脂肪肝)、心臟共病或家族史者,應主動告知並與醫師討論,共同擬定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肺癌演錯了2/確診多為晚期「能手術竟只占4成」 醫示警:7大警訊要當心
超越大腸癌,肺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最高,成為國人頭號健康殺手,醫師表示,關鍵在於患者確診多是晚期,資料顯示竟只有4成患者能動手術,顯示癌細胞已經轉移,呼籲民眾若是出現感冒症狀,且持續2周以上咳嗽、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等7大警訊,就要趕緊就醫檢查。現年65歲的黃女士一直是健康寶寶,不僅愛運動、也生活規律,退休後過著養生愜意的日子,沒想到8年前竟確診肺腺癌第三期。「我以為只是感冒咳嗽,沒想到卻是癌症,確診當天就立即決定動手術,接著再進行化療,2年後以為已經沒事時,卻又發現復發,而且已經轉移到腦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成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是無法手術的病況。「台灣最常罹患的肺腺癌,本來就很容易產生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6成患者在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陳育民說。黃女士(左)一確診就是肺腺癌三期,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後,目前病況穩定,經常與老公到處遊玩。(圖/黃女士提供)要針對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進行治療,首先要面臨的難關便是「血腦屏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此時抗血管新生藥物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王金洲說,「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使血管正常化,當血管結構恢復較正常時,可改善轉移造成的腦水腫症狀,降低腦中累積的水分與腦壓,也就能透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將藥物帶到腫瘤部位。」再者,當腫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時,也會改善腫瘤周邊環境,讓合併使用的藥物,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說,抗血管新生藥物若同時合併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雙管齊下就更有機會讓病情受到控制,如合併EGFR(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口服標靶藥物,根據一項日本臨床實驗,這樣的雙標靶組合可延緩病況惡化時間達1年5個月。雖然效果顯著,但這樣的雙標靶藥物過去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如今隨著肺癌備受重視,從3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這也是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問世以來,在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黃女士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至今已近5年,目前病況良好,每天都到處趴趴走。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高風險族群如吸菸、二手菸、家族史應定期檢查,如果出現肺癌常見症狀如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如果發生持續2周以上咳嗽且未見好轉、咳血、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聲音沙啞、莫名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便要有所警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肺癌新生機!抗血管新生標靶首度獲給付 省下百萬藥費
肺癌腦轉移患者迎來健保新福音,3月1日起健保正式啟動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之給付!給付條件包括「無法手術切除」、「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等,符合之病友可於晚期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每個療程(三週)約可省下5萬元,預計整個用藥期間可省下破百萬元之藥費。本次極具意義的給付亦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問世以來,在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就此,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此雙標靶藥物通過給付,顯示政府對於國人頭號健康殺手肺癌的重視,在減輕患者經濟重擔後,也讓肺腺癌腦轉移第一線治療策略迎向全新時代。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位;除發生人數外,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為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陳育民理事長分析,雖政府與醫界近年持續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但仍有高比例者為晚期確診,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0%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為無法手術的病況,急需新的全身性治療選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又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佔50-60%為大宗。「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一,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成到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到6成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對此醫界也期盼能有更多的治療武器!」陳育民理事長進一步說明。要針對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進行治療,首先要面臨的難關便是「血腦屏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導致腦中藥物濃度比一般血中濃度低很多,無法有效殲滅癌細胞,此時抗血管新生藥物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機轉十分特別,其非以腫瘤細胞本身為攻擊目標,而是抑制不正常的血管生成,讓正常的血管持續正常化,以利藥物通過抵達腫瘤細胞。王金洲醫師分析,抗血管新生藥物能改善腦轉移病況的主要關鍵有二,首先,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使血管正常化,當血管結構恢復較正常時,可改善轉移造成的腦水腫症狀,降低腦中累積的水分與腦壓,也就能透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將藥物帶到腫瘤部位。再者,當腫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時,腫瘤周邊的微環境也會受到影響,讓合併使用的藥物,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正因為上述抗血管新生藥物的特殊機轉,故其在抗癌策略上可與其它不同藥物合併使用。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進一步解釋,善用抗血管新生藥物可讓腫瘤血管的新生受到抑制,且通往腫瘤裡面的血管正常化,同時再合併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雙管齊下就更有機會讓病情受到控制,如合併EGFR口服標靶藥物,就是試驗數據上達到延緩病情惡化指標的雙標靶組合。關於此雙標靶組合的用藥須知,廖唯昱醫師表示,根據一項在日本進行、針對亞洲人的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治療有機會幫助晚期或復發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延緩時間有機會達到1年4個月。其中針對EGFR突變發生於外顯子21(exon 21)族群,延緩時間則有可能達到1年5個月,因此本次健保給付也優先針對exon 21族群通過給付。廖唯昱醫師也提醒,接受抗血管新生與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前,仍須接受醫師評估是否有禁忌症,例如:合併高血壓控制不好、蛋白尿、有出血問題等;除此之外,治療中也有可能產生皮疹、腹瀉、肺出血等副作用,若有任何不適出現,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根據試驗結果,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對第一線EGFR基因突變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能帶來助益,惟過往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患者面臨經濟重擔。現在終於傳來好消息,自3月1日起健保給付正式啟動,符合「無法手術切除」之「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且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之患者都有機會於第一線申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鼓勵患者,可主動跟主治醫師討論,在治療選擇越來越進步與多元的現在,即使確診後出現腦轉移也無須喪氣,透過不同藥物搭配,都有機會穩定病情,將肺癌如同慢性病般穩定控制,晚期肺癌也能迎向新生機。
比閃電擊中機率低! 眼睛、牙齦、子宮異常出血竟是罕癌纏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現年73歲的陳女士,35歲發現眼睛、牙齦和子宮異常出血,輾轉求助眼科、牙科、婦產科皆未果,多年後確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簡稱WM),屬於罕見惡性淋巴瘤,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到50人,比被閃電擊中機率低百倍!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讓患者和家屬終於盼到曙光。淋巴瘤惡性分型 血管阻塞要當心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成長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WM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4,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張正雄說明,當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4CP時,導致血液黏稠,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提醒,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2至3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高黏滯血綜合症:血管阻塞貧血、皮膚/黏膜異常出血、神經病變眼靜脈阻塞:視力受損腦血管阻塞:神經症狀、中風心肺血管阻塞:喘、肺栓塞、心肌梗塞檢查免抽龍骨水 健保給付藥物、年省219萬▲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張正雄表示,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及早鑑別疾病、制定治療計畫。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在門診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呼籲患者切勿因迷思而錯失治療先機。WM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36%,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化學免疫療法是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張正雄回顧曾遇過年長患者因化療併發肺部感染,險些喪命!由於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注重用藥安全性。好在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張正雄說明,健保給付2年時間,以每顆藥物2000元、每天服用3顆來估算,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黃泰中也表示,WM患者許多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整體存活率不到50%,相信隨著新一代治療納入健保體系,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
比閃電擊中機率更低!弱勢癌終於盼來希望 新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以下簡稱 WM) 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由於罹病者人數稀少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形容WM為「弱勢癌」也不為過。直到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才終於讓WM患者和家屬看到了希望!在台灣,WM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四,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有36%。臨床案例少,再加上初期症狀捉摸不定,患者在求診過程中有如身陷迷宮,輾轉於不同科別之間卻又找不出病因,還容易發生漏診、誤診,錯過對症下藥的時機,身心承受極大壓力。化學免疫療法是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張正雄院長指出,年滿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治療策略不僅應積極處置,更要注重用藥安全性。回顧過去經驗張正雄院長曾遇過一些年長患者因化療而併發肺部感染,差一點就發生不敵病情而離世的憾事,使他更加強烈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 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還有可能無法忍受化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指出,儘管過去數十年來癌症醫學取得顯著進展,然而一些少見癌症 (如WM) 因患者人數過小而面臨難以取得臨床試驗進展、容易漏診或誤診、缺乏專用藥物等挑戰,實屬弱勢中的極弱勢。患者代表陳女士十分感慨,回溯30多年前的初次確診,她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治療,也曾因經濟負擔讓她放棄治療,一身的病痛與被宣判絕症的絕望,讓她從未想過竟能健康迎接70歲生日。她由衷感謝社會各界和健保署的努力,提高 WM患者對新藥的可負擔性,給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黃泰中秘書長指出,根據國健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已成長了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淋巴瘤與其他固態腫瘤不同,是由全身性的淋巴球癌化生成。此一特性使得患者初期可能在全身不同位置發現病變,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他呼籲,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二至三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作為陳女士的主治醫師,張正雄院長也分享他多年來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的診療經驗,並特別補充血液高度黏稠症(Hyperviscosity Syndrome,HVS) 對患者帶來的危害,如貧血或異常出血、因神經病變導致麻木等 WM特殊症狀。他解釋,巨球蛋白指的是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 (IgM) 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 4CP時,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在臨床上,20至30% WM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病變,例如視力模糊或喪失、頭痛、暈眩、眼球震顫、耳鳴或突發性聽力喪失;嚴重者甚至引起混亂、失智、中風或昏迷。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在早期鑑別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有助及早制定WM治療計畫。他特別提到,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技術非常純熟,在門診僅需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是最快速診斷血液腫瘤疾病的方法。呼籲患者切勿因對檢查的迷思而錯失儘早診斷與治療的機會。目前國際間,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 的治療方針以新型標靶藥物為主。台灣在 WM治療已經趕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簡稱 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的準則。依照此先進之照護指引,當患者對一線用藥反應不佳時,應積極評估改用耐受性高的標靶藥物。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對新型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感到振奮。她表示,111年各類癌症健保前10大醫療支出統計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人均醫療費用佔十大癌症中第四位,藥費更是超過癌症死因之首肺癌。令人欣慰的是,在健保署及社會各界的協力下,新一代BTKi的申請至給付生效僅花費519天(短於抗癌藥平均生效天數726天),這表示WM患者的需求得到更廣泛的重視。期盼未來健保政策更加深入支持弱勢癌,提供更多先進治療機會,同時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
年輕女性罹癌易轉移 乳癌年紀有下探趨勢
林小姐34歲時罹患第3期乳癌,接受治療後以為擺脫癌細胞,沒想到46歲時突然發現右眼不能動,就醫檢查竟是乳癌復發且罕見轉移至眼睛!經由切除雙側卵巢與輸卵管,接著口服標靶藥物,終於找回健康。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癌年紀有下探趨勢,亞洲人年輕乳癌比例較歐美高,雖然40歲以下極年輕乳癌預後差,但隨著醫療進步,現已有許多新藥已可延長存活期。年輕型乳癌高達3成 容易轉移與擴散乳癌高居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歌手朱俐靜等年輕女星皆因乳癌病逝。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109年新確診乳癌患者有17,371人,其中不到50歲的年輕型個案有5,541人,約占整體31.89%[1]。而且年輕患者中,有1,300名病人確診時已處於第四期[2],也稱晚期乳癌或稱轉移性乳癌。陳守棟說明,年輕型乳癌主因是未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加上年輕女性罹癌易轉移、擴散速度快,患者普遍預後也較差。亞洲人停經前就罹患乳癌的比率較歐美高,而且台灣乳癌存活率比歐美日韓低。隨著醫學不斷進步,乳癌已經有多元的精準治療方式,包括近年興起的「抗體藥物複合體」與「細胞週期抑制劑」。即便復發轉移,也可透過區分亞型,對症下藥。對於不同型別的癌細胞基因突變,能透過基因檢測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幫助延緩疾病惡化。7成為荷爾蒙陽性 年輕型乳癌5大特性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馮安捷表示,根據癌細胞受體對不同激素表現,乳癌區分成4種亞型,其中7成為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病患。年輕型乳癌的5大特性包括:約70%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腫瘤較大,惡性度高不易診斷初診斷為晚期比例約占7%死亡率較高細胞週期抑制劑 精準治療助延緩惡化乳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還有荷爾蒙治療等。研究顯示,停經後乳癌病患,治療效果與預後較好;針對停經前病患,可藉由藥物讓卵巢休息、停止經期,透過口服細胞週期抑制劑(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療法,抑制生長週期不受控制且異常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副作相對較低。此治療方式獲得美國國家癌症(NCCN)治療指引方式推薦[3],並經由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評比生活品質提升及整體存活期延長[4]。過半數患者恐復發 基因檢測為治療趨勢馮安捷提醒,在醫學期刊研究中發現,乳癌患者每4人就有1人,在治療5至10年後發生復發或轉移[5]。世界外科腫瘤期刊研究中也提到,過半數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診斷5年後可能轉移復發[6]。若患者帶有特殊基因突變,研究顯示具有較高的復發率且更容易產生抗藥性,使治療效果不佳[7]。她呼籲,基因檢測是癌症治療必要過程,能協助區分癌症不同亞型,找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也有助於評估治療後狀況。尤其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病患有高復發風險,治療後必須按照醫生指示定期檢查,就算出現轉移復發或抗藥性,也應趁早介入控制癌細胞,讓患者繼續陪伴最愛家人與完成夢想。為了防治乳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45歲至未滿70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篩檢,如果有家族史,能夠提前至40歲開始。越早治療癌細胞威脅越小,治療成果也越好。女星Lulu(黃路梓茵)出席相挺乳癌病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和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也呼籲面對疾病不輕易放棄,積極治療、定期追蹤,轉身後依然能持續閃耀花漾人生。[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6434/File_21196.pdf
正要慶祝重生「乳癌卻復發在眼睛」 想陪女兒成長!讓她勇敢奮戰
現年48歲的林女士在34歲時發現左側腋下有腫塊,原不以為意,在親友催促下才到醫院檢查,沒想到初步判斷是2期乳癌,在手術切除腫瘤時,確認乳癌已到3期,再接著做4次小紅莓化療與4次歐洲紫杉醇化療,病情恢復良好,服用抗雌激素劑10年後,終於不用再回診。2021年8月底林女士覺得右眼常有異物感,在一般眼科看診但未改善,漸漸開始出現頭痛,轉診神經科檢查,發現右眼窩內側肌肉膨脹出一塊組織,壓迫眼睛導致無法正常轉動,採檢才發現竟是乳癌細胞轉移復發。時隔10多年乳癌再次找上林女士,她內心充滿擔憂,當時對2名才高一的女兒說,可能很難參加她們的大學畢業典禮。但家人給予林女士強大支持力量,同年11月初先做雙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手術,經歷短暫休養後,開始用口服標靶藥物迎擊癌細胞。林女士說,第一次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時,就能感受到明顯效果,眼窩內側膨脹肌肉慢慢消下,副作用比起化療更是大幅降低,過去接受化療掉髮非常嚴重,乾脆剪個精光戴著棒球帽就去上班。標靶藥物雖也導致掉髮,但都在可接受範圍,且口服標靶藥物不須要像化療一樣接管,讓生活更加便利。根據衛福部109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乳癌病患共有1萬7千371人,當中0至49歲患者竟然有5 541人,約占整體31.89%,相當於每3名就有1名屬於停經前的年輕患者。並且在年輕患者中,有1 300名病人確診時已處於第四期,也稱晚期乳癌或稱轉移性乳癌。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馮安捷表示,根據癌細胞受體對不同激素表現,乳癌能區分成4種亞型,現在針對各亞型已有多元治療方式,除了手術、化學治療,還有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等。近年更發展出便利性高的口服細胞週期抑制劑(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不僅能夠協助對抗腫瘤,副作用相對也較低。馮安捷醫師提醒,在醫學期刊研究中發現,乳癌患者每4人就有1人,在治療5至10年後發生復發或轉移。另外,世界外科腫瘤期刊研究中也提到,過半數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診斷5年後可能轉移復發。若患者帶有特殊基因突變,研究顯示具有較高的復發率且更容易產生抗藥性,使治療效果不佳。馮安捷醫師呼籲,基因檢測已是癌症治療必要過程,除了能協助區分癌症不同亞型,讓病患能夠有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外,也有助評估治療後狀況。尤其高復發風險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病患,治療後必須按照醫生指示定期檢查,就算出現轉移復發或抗藥性,也應趁早介入控制癌細胞,讓患者繼續陪伴最愛家人與完成夢想。
癌症高價藥悲歌3/傳統型癌症險能理賠?保戶怕未來確診不合用 盼「轉換保單」
癌友希望能用健保身分住院接受自費口服型標靶藥,只要符合「住院必要」取得醫師診斷證明書,便可獲得實支實付住院理賠,此次卻成了健保署清查對象之一,主要是今年以來健保給付癌友1天住院醫療費達16億元而被健保署、醫界與保險公司注意到。CTWANT調查,產壽險公司這三年來就已注意到上述此況,保戶申請理賠金額愈增,面臨保單虧損,而陸續停賣「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近30張保單,其中就有一家人壽公司至今已停賣架上全部的實支實付險,而還未推出新版保單;有三家人壽改版後的實支實付險的理賠設有上限,醫療雜費額度也減少許多,保費計算費率也同步提高。一名癌友跟CTWANT記者說,並非每個患者都有投保癌症險、重大疾病傷病險等,多數是依靠健保;有買商業醫療險者,多數投保基本的醫療終身險與附約的實支實付住院日額險,過去二、三十年來多數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療,保戶也順利獲得理賠,如今癌症患者因為新劑型口服標靶藥物以健保身分住院自費使用,而凸顯此況,據2019年非正式統計,目前國人有七成未投保癌症險。對此,網友熱議「癌友是否買對保險?」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秘書長齊秀惠則回應CTWANT記者說,「實支實付險雖非只針對癌友,但是涵蓋所有疾病治療,因此我們很殷切盼望商業保險可以『補位健保』,達到『可用、好用、實用』的三用條件,也希望『先解禁渴』,健保署、金管會、保險公司等能儘快檢討保單住院條款定義,才能隨著新藥技術的更新,跟上潮流。」至於癌症險上市三十多年來,壽險公司主管分析說,從傳統型癌症險演進到目前一次性給付癌症險、療程型癌症險、照護型癌症險、多次給付型癌症險等,甚至還有加強給付標靶治療項目,較新版本癌症險確實愈能涵蓋到先進治療法與高價藥物。癌症患者接受標靶藥物等療效愈來愈加顯現,逐漸成為健保癌症花費較多項目之一,但非每項標靶治療都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圖為亞大醫院放射腫瘤科。(示意圖/報系資料照)譬如說,癌症險「一次性給付」理賠100萬、300萬等大筆保險金方式,即是目前癌友作為接受新型療法的一種財務轉嫁負擔,由於保戶領取到一筆保險金之後,可以自行決定該保險金用於何種治療與哪些藥物等,也就不會受到要不住院的理賠條件。全癌連線秘書長齊秀惠就提到,許多癌友與家屬也相當憂心,過去買的傳統型癌症險如今很難派上用場,因為僅單純給付保障化療與住院治療等費用,未來是否可以提供「轉換保單」從寬認定體況與費率,才能對接舊型保單不符醫療技術更新的缺口。一名壽險業務通路主管則建議,民眾投保醫療險可就「自己在家裡擔任的經濟負擔程度」與「保大不保小」兩點思考,再依財力規劃,譬如說,壽險身故金一年期保額千萬元的保費數千元,再附加實支實付病房、住院日額與住院醫療雜費等;並優先考慮透過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加大醫療保障,而相對來說原位癌、零期癌等所需醫療費較低,可待財務有餘力時,再附加癌症險。此外,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提到「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並非單獨針對癌症設計的保障保單,當初保險公司主要是考量保戶住院期間須負擔較大的醫療費而就實際花費加以理賠的商品,因此在設計上較少涵蓋門診或非住院保障項目,可研議調整示範條款,請保險公司重新計算相關發生率、費用率等。施瓊華也告訴CTWANT記者,會將癌症病友們的「轉換保單」建議提供給保險公司研議。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則表示,目前各保險公司也會商議如何調整實支實付住院保險的示範條款等,並且更加宣導相關癌症、重大疾病、重大傷病保險資訊。
70歲肝癌患者手術風險高 改採「立體放射合併標靶治療」消滅腫瘤
70歲的吳女士為B型肝炎之肝硬化病患,同時患有甲狀腺低下、心臟肥大、肺水腫等疾病,近期因疲倦、腹部腫脹,體重於短時間內快速下降而至區域醫院檢查,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疑似有肝腫瘤,故轉院至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進行進一步評估。診療後發現吳女士患有貧血、血小板低下及甲種胎兒蛋白(AFP,5,359 ng/mL),肝部長有5公分大的腫瘤,但因其肝功能不佳,外科部評估手術風險較高,在與放射腫瘤科評估討論後,決定採用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治療。雷沙瓦Sorafenib是肝癌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主要透過肝臟代謝酶進行代謝,增加治療療效;而立體放射手術(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有別於傳統放射治療,利用3-5次高劑量放射線照射,搭配腹部壓板或呼吸調控技術,合併先進的影像導引調校系統進行精準定位技術,確定腫瘤位置、大小和形狀後進行照射,提高腫瘤照射順型度與細緻度,達最大程度消融和周圍正常組織最小化損傷,治療過程約10-20分鐘,不須麻醉也沒有痛感,治療後也無須恢復期。常有臨床醫師困擾應如何擬訂治療決策:應是標靶藥物優先還是放射線優先?或是兩者同時並用?但若標靶藥物與放射線並用時,是否須減量。2023年全美癌症年會中,加拿大Dawson教授發表第三期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與單純使用雷沙瓦之臨床試驗追蹤結果,發現肝癌病人經過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其存活機率較單使用雷沙瓦治療病人高;其他文獻亦指出,雷沙瓦藥物血中濃度越高,療效越好,但教授仍提醒應注意其毒性劑量。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謝忱希醫師與陽明交大合作之轉譯醫學研究發現,透過同步性或序列性立體放射手術,雷沙瓦藥物血中濃度皆較傳統放射治療高;謝忱希醫師也在亞東醫院人體研究統計資料發現,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對於打通腫瘤門靜脈栓塞成功機會,明顯高於傳統放射治療合併雷沙瓦約3倍。基於上述研究與文獻,在擬定吳女士的治療方案時,謝忱希醫師選擇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預期性提升患者血液中雷沙瓦濃度,同時透過立體放射手術增加局部腫瘤消融,大幅增加療效,目前吳女士的肝腫瘤消失,同時甲種胎兒蛋白亦從5,359降至正常值6.88,僅需定期至醫院回診持續追蹤身體狀態。謝忱希醫師也呼籲,肝癌是可怕的隱性殺手之一,據統計,台灣肝癌患者中,分別約有80%為B型肝炎、15%為C型肝炎引起。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9/9/28起放寬成人B、C型肝炎篩檢年齡為45-79歲終身一次(原住民40-79歲)免費B、C型肝癌篩檢。建議患有肝炎病人定期抽血檢測肝生化值、甲種胎兒蛋白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43歲男罹罕見骨盆腔肉瘤 精準醫療助攻「保住膀胱直腸」重獲新生
林口長庚去年收治一名病患因解尿與排便困難就醫的43歲運輸業司機,負責診治的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葉俊男主任表示,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診斷出直徑10公分大肉瘤,並明顯壓迫到膀胱與直腸。一開始以胃腸道基質瘤一線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但腫瘤持續惡化變大至14公分,林口長庚病理科黃士強醫師進一步檢測出顯著的Pan-Trk染色結果,經次世代定序分析確認帶有罕見的NTRK基因融合,在口服標靶藥物NTRK蛋白抑制劑治療3個多月,檢查發現腫瘤縮小到4公分。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林柏宏醫師再以達文西輔助腹腔鏡手術精細切除殘餘腫瘤保留了直腸與膀胱原本的功能,透過多科際團隊合作,讓病人維持既往的生活品質且順利繼續司機工作。至今滿一年未復發,順利重返職場,解除原本擔心膀胱重建和人工肛門的危機。葉俊男主任表示,此案例體現精準醫療對於惡性腫瘤不可或缺且顯著的療效,將一個傳統手術可能要面臨骨盆腔大範圍切除、合併人工肛門及尿道重建手術的個案,轉變為透過基因檢測給予精準標靶藥物治療讓腫瘤縮小。林柏宏醫師認為,能讓病人重新回到工作與生活,且不需要人工造口或引流袋,是本個案重要的臨床價值。林口長庚醫院的這個案例報告已被刊登在2023年1月國際知名期刊《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精準腫瘤期刊(JCO precision oncology)》。林口長庚腫瘤科黃文冠醫師解釋,NTRK基因中文名稱為神經營養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活化後會促進細胞增殖與分化等功能。NTRK基因融合是指不同染色體之間或同一條染色體內發生基因之間重新排列,使得NTRK基因與其他基因緊密結合在一起。NTRK基因融合會導致細胞的酪胺酸激酶訊號的異常激活,促進部分兒童或成人實體腫瘤發展,研究顯示NTRK基因融合是重要的致癌驅動因子。黃文冠醫師表示,雖然帶有NTRK基因融合並不常見,在所有實體腫瘤約占1%,但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NTRK蛋白抑制劑能抑制腫瘤細胞內異常的NTRK活化訊號傳遞,出現顯著的腫瘤反應療效。第一代NTRK蛋白抑制劑有兩種口服標靶藥物,相繼在2018年和2019年經FDA核准,適應症用於帶有NTRK基因融合的實體腫瘤,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署也已許可上市,不過目前於成人尚未健保給付。
孕媽乳癌為保胎兒拒化療 癌細胞竄全身!靠精準標靶藥救命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病患每年約新增上萬名,是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1位30多歲準媽媽,每天都很期待自己與孩子見面那天,但某天突然觸摸到左側乳房有個硬塊,帶著忐忑心到醫院檢查,然確診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個案知道自己病情後,相當擔心腹中孩子會不會受到化療傷害,不願接受化療,但醫生堅持先把乳房腫瘤切除,因此等到嬰兒出生後,個案看到寶寶安然健康,才展開化療與標靶治療,然而癌細胞已轉移全身,幸好在精準治療投入口服標靶藥物後,經歷約8個月的療程,腫瘤就幾乎完全消失,個案目前帶著幸福養育著孩子,期盼小孩每天長大與成長。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說明,此30多歲個案是自己臨床上的病人。縱使已強調懷孕期間接受化療,胎兒受影響的可能性不高,但個案不希望孩子有任何風險,決意等小孩出生再接受化學藥物治療。但那時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肺、腹膜和骨頭等器官,幸好在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協助下,個案病情已控制穩定,讓這位媽媽十分慶幸自己還能繼續陪伴孩子,歡慶每年的母親節。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新希望 打停經針也可投入標靶藥物江坤俊醫師表示,在臨床治療中發現乳癌病患越來越多,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乳癌病患約60~70%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而停經前女性治療多以化療為主,治療時間長副作用也高,除影響生活品質,無法持續工作外,卵巢功能也可能永久性受損。因此年輕的患者常因顧慮生育、社交、工作和外觀受影響,不願意持續治療,讓癌細胞不斷擴散,加重病情。但現在除了化療,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在施打停經針後,也能使用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CDK4/6抑制劑不僅能夠抑制癌細胞生存與持續分裂,也不似化療有強烈副作用。口服藥物的治療方式,更大大提升便利性,讓病患能維持正常生活。接受正規治療 妥善用藥讓生命重現色彩 樂觀積極迎接每一天「有些病患害怕強烈副作用而不願就醫,甚至尋求偏方與非正規治療方式,導致病情越發嚴重。」江坤俊醫師說道。藥物不斷進步許多第四期乳癌病患,接受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治療後,存活期都超過2年,生活也像正常人一般,迎接每一天的美好,江坤俊醫師說,看到病人能樂觀開朗每一天,是自己當醫生的使命,鼓勵所有病患積極接受治療,重新擁抱絢爛人生。
國外新藥助79歲血癌患者重獲新生
79歲吳先生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十餘年,多年來使用多種口服標靶藥物,都無法達到疾病緩解,不時因感染、疲累等原因而需就醫治療,去年因吳先生兒子生病,需承擔接送兒子就醫重責,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思錦醫師特別協助他申請國外新藥,服用後疾病獲顯著控制,體力也改善,讓他能好好照顧家人,如今吳先生病情穩定,能自行開車就醫,自在生活。血癌造成症狀 與血球出狀況有關一般來說血癌疾病造成病人的症狀,與其血球出狀況有關。李思錦醫師說明,如白血球異常,就容易感染、發燒、疲累,若血紅素下降,就容易貧血,若是血小板下降,則容易出血。此外,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會有脾臟腫大的問題,病人會有腹脹、吃不下、食慾不振等相關症狀。血液癌症治療 推陳出新標靶 吳先生罹患的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於血癌的一種,目前的治療方式是以口服標靶藥物為主,健保已針對第一代、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給付,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但仍有部份病人無法得到緩解;針對這些無法使用標靶藥物控制的病人,可以使用干擾素治療、化學治療或進行異體骨髓移植。李思錦醫師指出,吳先生是屬於少數使用一、二代標靶藥物效果不如預期的病人,十幾年來陸續更換標靶藥物,都無法達到疾病完全緩解。恰好得知國際藥廠提供第三代標靶藥免費恩慈藥物,就協助準備資料向國外申請,幸運通過審核;吳先生從開始服用新藥,服用半年後,疾病獲顯著控制,體力也變好。癌症正確用藥控制 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李思錦醫師強調,會有病人以為得到癌症就是不治之症,馬上會面臨死亡,但如果找到對的方法,一樣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延長生命。慢性血癌疾病能靠服藥控制,但長期服藥對病人而言很辛苦,因此提醒病人要規則服藥,切勿自行停藥,如果病情已多年緩解,也有機會在醫療監測下進行停藥。
新型口服PARP抑制劑納健保成為卵巢癌患者福音
卵巢癌是最棘手的婦科癌症,因為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治療後,仍有七成的人會在兩年內復發。不過,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若病患在化療後持續使用標靶藥物作維持性治療,可以穩定病況並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然而,對於有在使用抗生素或鎮靜劑的患者而言,為了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交互作用,往往只能自費選擇特定的口服標靶藥物,每個月僅藥費就超過二十萬,所幸健保署已於2023年元月將新型PARP(Poly ADP-ribose聚合酶)抑制劑納入給付項目,作為晚期卵巢癌的第一線維持性治療,為已出現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逾半數患者確診已是晚期在台灣約有半數以上的卵巢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且即便手術加上化療,仍有近七成的病人會在兩年內復發。台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暨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呂建興醫師表示,卵巢癌一旦復發過一次就會反覆復發,每次復發的間隔時間也會縮短,患者最終還是會對治療產生抗藥性。不過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卵巢癌也邁入精準治療時代,目前醫界已有標靶藥物能進行長期的維持性治療。維持性療法可降低六、七成復發率!呂建興主任補充,所謂「維持性療法」指的是卵巢癌病患在經過手術及化療以後,再繼續使用標靶藥物,以避免或延長復發時間,臨床試驗發現,透過維持性療法,可降低六、七成的復發率。卵巢癌的維持性療法藥物主要分為抗血管新生藥物與PARP抑制劑,其中,PARP抑制劑是否有效跟基因檢測結果有關,患者必須先進行基因檢測,再依據檢測結果,若有生物標記時,再選用適合的維持性療法。在做基因檢測時,除了檢測BRCA基因是否突變以外,還可以做同源重組修復缺失(HRD)檢測。呂建興主任解釋,在台灣約有20%的卵巢癌病人有BRCA基因突變。BRCA是一種抑制癌症的基因,主要負責雙股DNA斷裂的修補。如果BRCA基因無法正常運作會增加罹癌風險。PARP抑制劑的作用是抑制癌細胞單股DNA斷裂的修補。當單股DNA斷裂,因為有PARP抑制劑而無法修補時,就會進一步造成雙股DNA斷裂。如果腫瘤雙股DNA修補功能有問題,腫瘤細胞就會死亡。因此PARP抑制劑對於雙股DNA修補有問題的癌細胞特別有效。新型PARP抑制劑增加服藥便利性呂建興主任提到,以往患者為了經濟考量,只能選擇特定已有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然而這種藥物容易與抗黴菌、抗癲癇藥物、及鎮靜劑產生交互作用,飲食禁忌也較多,不僅醫師在開立處方時須多留意,病患在服用上也必須注意不能和柑橘類食物一起吃。若要自費使用其他交互作用較少的藥物,每個月僅是藥費就超過二十萬,所費不貲,對病患及其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財務壓力。針對已有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健保署已於2023年元月將新型PARP抑制劑納為第一線維持性治療藥物,患者較不用再擔心會有藥物交互作用的疑慮,因藥物半衰期較長,每日僅需服藥1次,大幅提升治療便利性,延緩疾病復發的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嘉惠更多卵巢癌病患。呂建興主任也呼籲,女性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早期發現及診斷,一旦有症狀如頻尿、腹脹、經期異常等症狀,須儘快諮詢婦產專科醫師,把握黃金治療期。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增1.5倍 好發中年男性!疲倦變瘦要當心
42歲黃先生10多年前因肚子硬硬的而就醫檢查,竟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當下非常慌張,所幸在醫師解釋下,瞭解目前口服標靶藥物已相當成熟,穩定服用便有機會與疾病共存。黃先生表示:「我已用藥治療10多年,從20幾歲的年輕小夥子成了4個孩子的爸,穩定服藥下,我的生活如常、家庭事業皆未受限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血癌的一種,資料顯示,近年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短短4年就成長了1.5倍。10月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警覺月,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啟誠提醒,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延誤治療將大幅衝擊存活時間。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補充,第二代標靶藥物只要持續使用,可使5年存活率高達9成。穩定服藥為疾病控制的關鍵,病友切勿任意自行停藥。血癌對國人的威脅持續上升! 不僅108年新增達到約2500位患者,更陸續在105年成為我國男性第十大好發癌症、108年上升至第九名。而在血癌當中,又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確診人數攀升較為顯著,佔總體血癌患者超過10%。李啟誠醫師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為基因變異,導致染色體轉位形成費城染色體,進而造成白血球異常增生。好發於40歲至60歲男性,症狀包含疲倦、發燒、貧血、體重減輕和脾臟腫大等。然由於初期症狀難以察覺,甚至有半數以上的病人初期容易忽略、延誤治療時機!根據研究顯示,超過6個月以上才治療的患者,5年死亡風險多一成。侯信安醫師補充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三個階段,一旦疾病進展至加速期或急性期,恐大幅衝擊存活時間。所幸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趨於成熟,隨著第二代標靶藥物的出現,已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提醒民眾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把握早期治療的機會。侯信安醫師表示,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發展已十分成熟,可以有效地阻斷癌症基因的活性,來抑制癌化的白血球增生,根據研究顯示,目前的口服標靶藥物可使疾病緩解率達9成以上、5年存活率約9成,已可與疾病長期共存。持續治療能達到深度治療反應,進而降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疾病惡化風險,也因此持續穩定的治療為重要關鍵。根據研究顯示,不規律用藥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且無法達到治療目標,五年死亡率恐增加20%。侯信安醫師表示,雖然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副作用的困擾,包括頭痛、腹瀉、噁心、貧血或水腫等,對生活造成些微不方便,可與醫師反應並討論後續治療策略的調整,同時監控疾病控制情形,大部分的副作用均可得到改善與緩解;但若是任意自行停藥恐使治療狀況變差,導致生存率大幅下降,甚至危及性命,得不償失,提醒病友切勿因副作用造成的不適就任意停藥。此外,對於那些治療狀況極佳且維持療效夠久的病患,可在醫師的判斷下具有停藥的機會。現年42歲的黃先生,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持續治療至今已10多年,不僅已婚,更為4位孩子的父親,為家中的重要經濟支柱。黃先生分享,罹病前後對於生活的影響並不大,也能夠因應工作要到外地出差的需求,對生活的改變僅是多了每日服藥、定期回診而已。黃先生主治醫師李啟誠表示,由於黃先生對於治療依從性高,且維持穩定的治療,雖然他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但整體疾病控制穩定,與常人並無不同。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持續、規律的用藥為疾病控制的重要關鍵。然,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好好遵守用藥,也因此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侯信安醫師表示,自己就曾遇過一名50歲男性患者,罹病初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雖然很快達到理想的治療目標。然而,患者卻因為自認疾病控制表現佳,且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就決定自行停藥,也因此後續的兩、三次回診時,醫師發現患者分子療效反應變差、疾病控制出現狀況,恐對身體造成嚴重威脅。在經過侯醫師分析隨意停藥的風險後,患者總算恢復規律用藥,並於數月後重新達到治療目標。侯醫師嘆,臨床上偶爾有患者治療穩定後,對於治療反而鬆懈、甚至自行減量停藥,好在這位患者停藥時間不長,恢復用藥時間也快,否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失控惡化為急性白血病,得不償失。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情穩定可控的關鍵在於「規律治療,勿擅自停藥」,維持深度的分子學反應,可減少惡化為急性期的風險,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李啟誠醫師與侯信安醫師共同表示,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若對於藥物的副作用有任何疑慮,應主動與醫生討論,切勿因感到不適而擅自停藥,才能與疾病長期和平共處。
腹脹噁心當心罹「惡性肉瘤」 新藥納健保增加存活期
台灣每年新增約400例胃腸道間質瘤(簡稱GIST)案例,過去對於無法手術切除或出現轉移性患者,會使用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不過臨床數據顯示,對於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PDGFRA) D842V基因突變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無法滿足這類患者的治療需求,只能仰賴現有的「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但高昂的自費藥物卻讓患者使用不起,所幸日前健保署已經正式通過核准「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社團法人分子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醫師表示,胃腸道間質瘤是發生在胃腸道粘膜下的惡性腫瘤,並不屬於胃癌或腸癌等「腺細胞癌」,而是一種特別的「肉瘤」,約有6成長在胃部,3成在小腸,其次為大腸及直腸,最常發生在50~60歲中老年族群。其症狀多半以出血(如胃出血、解黑便或貧血等)和胃腸道症狀(如腹脹、噁心或嘔吐等)為主,但因臨床症狀不典型,故不易被察覺或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診斷及治療。葉俊男醫師說明,胃腸道間質瘤(GIST),經診斷後可以分成「原發型」及「轉移型」二種,若是「原發型」小腫瘤,目前透過手術切除即可,通常預後效果良好。但若評估腫瘤過大或「轉移型」等不適合手術時,則需改為標靶藥物治療,此時會建議患者在用藥前先進行基因檢測,胃腸道間質瘤(GIST)主要是由KIT(佔75%)或PDGFRA(約10%)基因突變所造成因部分基因變異型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彰,若能提早確認是PDGFRA(D842V基因變異)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便能在第一時間透過「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給予有效治療。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臨床研究科主任顏厥全主任表示,臨床曾經收治一名60歲的婦人,因健康檢查意外在胃部發現腫瘤,並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但因腫瘤腹膜轉移,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因此透過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未料在服用一線、二線標靶藥物及進行栓塞手術後,婦人仍有胃出血問題,疾病不見好轉;後來建議她進行基因檢測,竟發現其胃腸道間質瘤為PDGFRA D842V基因變異所導致,經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一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也改善胃出血、貧血及解黑便等症狀,目前預後狀況良好。顏厥全主任說,目前國內PDGFRA D842V基因突變的GIST患者每年人數雖僅約12例,但因過去基因檢測率低,推估仍有不少潛在患者尚未被發現。另外,過去因傳統健保標靶藥物對該類患者治療效果普遍不佳,根據臨床數據顯示,使用新型「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後,超過90%的患者腫瘤縮小,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更可達近3年。現今「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已正式通過健保給付,適用於PDGFRA D842V基因變異型的GIST患者,能替患者及家庭省下龐大藥費,提高就醫治療意願,相信可以嘉惠更多患者。顏厥全主任提醒,民眾若有腹脹、出血等消化道相關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即便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現今醫療也能給予良好的治療,透過基因檢測加上精準治療,讓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也能擁有健康「胃」來。
愛運動仍中鏢!50歲女驚罹肺癌末期 醫提醒「5大症狀」快就醫
一名約50歲的女性病患,熱愛有氧運動,發現久咳聲音沙啞,甚至活動力下降,連走路都會喘,狀況持續兩個禮拜,吃藥都無法改善,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內主任莊子儀,切片診斷是肺腺癌第四期合併骨轉移。莊子儀先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及血管標靶藥物治療,再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病因精準治療,該病患肺癌的MET基因突變,調整藥物後,目前該病患恢復喜愛的有氧健身,聲音沙啞也慢慢恢復美聲,走路運動也不喘了。莊子儀主任表示,病患有上皮生長因子外顯子19的基因突變,幸好沒有腦部轉移,先給予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不過兩周後回診,胸片顯示右上肺的腫瘤縮小,但是兩側都有胸水,心臟變大,超音波顯示除了兩側有胸水外,也有心包膜積水,另外加血管標靶藥物合併原有的口服標靶藥物一起治療,對於胸腔和心包膜積水也有改善的作用。果然在第一次使用之後,病人的積水變少,症狀也改善了。沒等到三週後第二次血管標靶的治療時間,病人症狀惡化,胸片顯示兩側胸腔積水又出現,還好心臟沒有變大,研判病患可能還有其他問題,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從惡性腫瘤的積水去做次世代基因定序,去看有無其他基因突變干擾治療。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結果顯示,病患除了原有的外顯子19基因突變之外,還發現肺癌的MET基因突變,再相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用兩種不同作用機轉的口服標靶藥,再搭配血管標靶藥,控制症狀,經過三個月治療,病患惡性腫瘤由原本的直徑4分分,縮小到2.5公分,已經恢復她喜愛的有氧健身,甚至連沙啞的聲音都慢慢恢復了。莊子儀指出,次世代基因定序是目前肺癌精準治療的重要工具,不論是在新診斷的肺癌或是治療後復發的肺癌,都可以協助醫師找到最適合的治療。這位女性病患,是很少見的兩種不同基因突變同時存在,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很快找到病因,否則只能靠傳統化療加血管標靶藥,可能延誤病情。莊子儀也提醒,肺腺癌有5大症狀,包括不停地咳嗽 、肺部腫瘤生長導致胸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疼痛、呼吸急促容易氣喘、食慾不佳導致體重減輕、疲勞感。常抽菸、吸二手菸的人,長期在空氣污染、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中的人,有肺癌家族史的人,胸腔曾經接受放射治療,曾得過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發炎疾病者都是高危險群族。因此,建議每年要做胸部X光,或低劑量斷層掃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