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爛
」快去打疫苗!冬天罕見腸病毒 台中女童感染71型
近來寒流侵襲,以往好發在夏季的腸病毒,卻在兒科門診中接連發現幼兒感染,甚至還傳染給家人,台中市有1名女童確診「重症大魔王」腸病毒71型,幸治療後已康復出院。醫師呼籲,預防腸病毒最好的方法就是勤洗手,建議2個月到6歲幼童,可自費施打71型疫苗,預防重症發生。台中市衛生局表示,大肚區1名女童在1月初出現發燒、咳嗽、肺炎症狀,到醫院急診就醫後住院觀察,經疾病管制署通知該案血清檢驗為腸病毒71型陽性,幸在1月中旬已康復出院。台中市兒科醫師施勝桓表示,最近門診連續遇到多例嬰幼兒感染腸病毒引起手足口病,水泡與疹子同時出現在臉部軀幹及四肢,口腔潰爛,症狀都比以往的腸病毒感染來得明顯、嚴重,帶孩子來看診的家長很多也同時被感染。施勝桓指出,腸病毒感染潛伏期大概3天,一般症狀會發燒、口腔潰瘍,手掌、腳掌、膝蓋與臀部長水泡,病程約7天,只要水分營養補充足夠,活動力精神體力都不錯,大多會自然痊癒。若出現眼睛上吊、肢體無力、抽搐、呼吸喘、發紺等症狀,就可能是腸病毒引起的腦炎心肌炎,不可輕忽。衛福部台中醫院前感染科主任陳敏恭表示,受免疫負債影響,新冠疫情解封後各種病毒肆虐,不要以為冬季不會有腸病毒,由於症狀可能與腺病毒等混淆,建議發燒超過3天就要鑑別診斷,對症治療,避免輕症轉重症。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指出,腸病毒一直沒斷過,也傳出有托育單位多人感染,尤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併發重症,現在已有疫苗,建議家長帶寶貝接種。
中部1歲女童染腸病毒重症 出現9大症狀盡速就醫
疾病管制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中部1歲女童,於8月20日因發燒就醫,隔日仍持續發燒再度就醫,經檢查發現有口腔潰爛及跛行狀況,遂轉院收治,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腸病毒克沙奇A6型,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今年累計10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分別為4例克沙奇A4型、3例 克沙奇A6型、2例 腸病毒D68型及1例伊科病毒21型,均為5歲以下幼童。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8月27日至9月2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2,145人次,與前一週(12,264人次)持平,惟仍高於流行閾值(11,000人次);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於社區持續活動,開學後須持續注意學童傳播風險及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病管制署提醒,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且國內正處腸病毒流行期,學童間密切互動易使腸病毒於校園間傳播,也可能成為家庭與社區間疫情傳播的橋樑,提高群聚風險。疾管署呼籲各級學校應提供充足完善的洗手設備,保持教室的清潔與通風,並隨時關心與注意學生的身體狀況,教導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的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牙醫看一年口腔還是潰爛 最後她被「割舌」喪失說話能力
一名馬來西亞的媽媽因為口腔潰爛發炎,她持續看了一年的牙醫,沒想到最後竟是被診斷為舌癌,但一切都為時已晚,她最後被逼割掉舌頭,如今她只能靠手寫或手機打字輸入來溝通,她也接受媒體訪問,奉勸所有口腔潰瘍三週以上的患者,都一定要去醫院做詳細檢查。失去舌頭的莎蒂亞,如今只能靠打字或寫字來溝通。(圖/翻攝自pixabay)據馬媒《星洲網》報導,39歲的莎蒂亞是三個小孩的媽媽,她在2020年開始發現自己有口腔潰爛的問題,不管是服藥噴藥看醫生都沒有好轉,就這樣一年後她在醫院建議下去做了相關檢查,沒想到是罹患了舌癌。這也讓她最後開啟了漫長又痛苦的治療,最後被迫失去了舌頭與口腔大部分組織,她也失去了說話能力,如今只能靠手機打字或手寫來溝通,但她仍為了家人堅強面對人生,並奉勸所有口腔有異狀的人,千萬不要輕視,因為都有可能是癌症的病癥。
3歲女童「舌頭長黑點」…竟是致命疾病徵兆 醫揭唯一治療方法
舌頭上不起眼的黑點,竟是致命疾病的徵兆。英國一名3歲女童因舌頭出現不明黑點,被母親帶去就醫,未料被診斷為難以確認致病原因且危險的貧血,然而,這種只能透過骨髓移植才能治癒的疾病,卻沒有任何親友符合捐贈資格。據《太陽報》報導,30歲母親勞拉(Laura Cartwright)起初發現3歲女兒艾爾希(Elsie)容易疲憊時並沒有特別在意,直到察覺女兒臉色非常蒼白、舌頭出現黑點、胸口長出紅疹與奇怪瘀傷及腫塊才驚覺有異,趕緊預約看診卻得到「情況變更糟再打電話過來」的回覆。沒想到事隔僅2天,艾爾希的舌頭就滿是如腫塊一樣的血水泡,紅疹也開始擴散。勞拉這一次雖成功幫女兒預約,然而家醫科醫師一檢查,就立刻把艾爾希送到急診室,接著醫師便告知勞拉,她女兒有貧血、血小板減少及白血球減少的骨髓衰竭症狀,並將艾爾希轉送到雪菲德兒童醫院(Sheffield Children’s Hospital)作進一步診斷。兒童醫院收治後,確認艾爾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之後艾爾希每7到10天就必須輸一次血,每兩週接受一次血小板注射,以及抗生素治療,而唯一能治癒的方法就是骨髓移植。但遺憾的是,醫師檢驗勞拉一家與親屬後,確認沒有親屬符合骨髓捐贈資格,且隨著日子推移,艾爾希的症狀也日趨嚴重。勞拉心疼表示,女兒先經歷了口腔潰爛、牙齦發炎與腫脹到覆蓋牙齒,失去說話與進食能力,之後又罹患敗血症及其他疾病,造成艾爾希全身腫脹、體重因此增加了三分之一,但女兒總是微笑的面對病痛。好在最後比對出符合者,讓艾爾希接受手術並康復。勞拉除感謝未曾謀面的捐贈者外,也呼籲大家主動捐贈,讓更多像她一樣無法捐贈骨髓給親人的家庭能受益。
男子菸酒檳榔不離身 舌潰爛2年導致口腔癌病變
台中一名60歲李姓男子,年輕時開始菸酒檳榔不離身,2年前發現嘴巴內出現腫塊卻置之不理,直到口腔、舌頭潰爛痛到受不了才就醫,後來連吃了止痛藥都難以入睡 ,醫生判定李男為口腔癌第4期,李男聽了之後,立馬戒除不良習慣,並接受醫師診療,及時救回一命。李男聽到醫師敘述報告後,整個人嚇得傻眼,趕緊放下手邊工作進行檢查跟治療,因為口腔潰爛所以連說話都有困難,一旁的護理人員仍要為他擦拭口水,但術後的李男,看到醫生不自禁流下淚來,他非常感謝醫師幫忙,還親手在紙板上寫「謝謝醫生」。亞洲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醫師黃純惟表示,李男確診是口腔癌第4期後,先以手術取出全部舌頭及部分下頷骨,並安排化療及放射治療,因為後續還需接受語言及吞嚥治療,容易出現口腔潰瘍難癒合的狀況。黃純惟指出,口腔癌佔男性10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其中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民眾風險最高,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因口腔癌第4期患者5年存活率僅約20%至30%,因此若口腔內出現潰瘍,超過2週仍無法癒合,或是口內或頸部出現不明腫塊,有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