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
」 化石 恐龍 琥珀 臺博館 搜奇陳柏霖在法國巴黎動物園跟長頸鹿互動曝光!拍攝全新peter wu形象影片有如短版王家衛藝術電影般,展現一場跨越空間的探索!
這兩天在陳柏霖的社群上可以看到他PO出自己近期拍攝秘密拍攝許久的peter wu最新一季2024秋冬的形象影片,整個影片有如藝術電影般的氛圍,靈感是取自法國導演 Chris Marker 1962 年的科幻靜態影像電影《堤》(La Jetée),探索時間及其折疊的概念。為了展現「時空交織」的概念模糊而難以捉摸的想像,這次由黃邦銓導演和林君昵導演共同執導,陳柏霖特別遠赴巴黎取景,在巴黎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生物演化館(Grand Galerie de l’Évolution)和古生物解剖學博物館(Galerie de Paléontologie et d'Anatomie Comparée)等今昔交錯的空間中,化身為訪客,觀察這些早已消逝的生物和生命形態,深刻感受到時間的流逝。隨著對這些空間的探索,以及對這些生命體的標本製作與研究,現實與過去在此交匯,創造出不限時空的經典。陳柏霖遠赴巴黎拍攝最新peter wu 2024秋冬系列形象照和影片(圖/品牌提供)陳柏霖的主要形象照更與多隻長頸鹿合影,超有藝術感的畫面一po出也讓粉絲驚喜!今年秋冬系列,peter wu 以獨特的方式呈現時間的堆疊,將傳統的輪廓轉化為設計師標誌性的極簡美學,既滿足現代的需求,也適應未來的無限可能 ,幻化成衣服,簡約中帶有未來感,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依然經典可期。陳柏霖遠赴巴黎拍攝最新peter wu 2024秋冬系列形象照和影片(圖/品牌提供)例如,本季的 26 chaise拉鍊夾克(飛行員夾克)上的連肩設計,為原本沈重且結構化的剪裁帶來輕鬆舒適感。隨著高壓氈毛的引入,雙排釦短版大衣和長版羊毛大衣,不僅保暖效果更佳且輕盈許多。本季全新的水洗單寧系列,擺脫傳統由藍色和白色紗線編織而成的單寧布,特別選用僅使用靛藍紗線的原料單寧布,經過特殊石洗技術,將最初近靛黑色的單寧布逐漸轉化為獨特水洗藍,超級好看又時髦。此外,皮質系列商品則精選了義大利小牛皮、公牛皮及麂皮,打造經典皮衣款式。皮衣背心內裡採用全鋪棉設計,讓皮衣不再只是好看,更有保暖效果。鈕釦細節經過特殊磨色處理,與皮革的色調相得益彰。一如既往,peter wu 的設計除了風格的要求外,每一件的材質、剪裁、設計,都體現了他對細節的要求,當然,也維持品牌的清新、乾淨、俐落的定位形象!peter wu 2024秋冬系列(圖/品牌提供)peter wu 2024秋冬系列(圖/品牌提供)
史上最完整劍龍骨架14.5億成交! 創恐龍化石拍賣歷史新天價
在紐約蘇富比7日拍賣會上,有史以來最大且最完整的劍龍化石以4460萬美元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衛報》報導,這具綽號為「Apex」的恐龍遺骸的成交價超過了拍賣前最低估價的11倍以上。2022年,商業古生物學家古柏(Jason Cooper)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法特郡(Moffat County)的私人土地發現了這具化石。Apex身高3.4米,從鼻子到尾巴全長8.2米,比之前最完整的劍龍標本「Sophie」大30%以上。Sophie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Apex」化石由一位匿名買家購得,該買家會考慮將標本借給美國機構展覽的可能性。買家表示:「Apex出生在美國,也將留在美國!」蘇富比全球科學和流行文化部門負責人哈頓(Cassandra Hatton)說,Apex激發全球競拍者的興趣,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這次拍賣籌備多年,我們在每個環節都與古柏密切合作,從它在科羅拉多州恐龍鎮被發現的那一刻起,到最後在紐約售出。」哈頓表示:「我很高興這樣一件重要的標本在漫遊地球1.5億年後,如今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一非凡的結果凸顯了我們對保護這些古老寶藏的堅定承諾。」Apex在歷來發現的最完整骨骼中名列前茅,在總數319塊骨骼中,擁有254個挖掘出的化石骨骼。蘇富比拍賣行稱,這副骨架屬於一隻大型、強壯的成年劍龍,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跡象,表明它活到了高齡。標本沒有顯示戰鬥相關的傷害或死後被掠食的跡象。它被保存在堅硬的砂岩中,使得骨骼完整未變形。Apex是這次蘇富比自然歷史拍賣會的焦點,其他拍品包括隕石、礦物、法國砂岩結晶體,以及首次出現的舊石器時代工具。本次拍賣會總成交額達4580萬美元,創下自然歷史拍賣會的最高紀錄。
男童阿公家院挖呀挖「發現大寶藏」 證實為恐龍化石身長至少12公尺
美國先前有3名年紀分別為7歲、9歲和10歲的恐龍迷,在北達科他州健行時還真碰上恐龍化石,意外發現罕見的幼年暴龍(T-Rex)遺骸,未料在阿根廷內烏肯省(Neuquen),也有一名12歲男孩在阿公家院子玩耍時,無意中發現岩石旁露出骨頭,隨即聯繫相關博物館前往查看。經證實,這個化石是暴龍群中草食性恐龍的後腿骨骸。阿根廷男童在阿公家院子玩意外發現恐龍化石。(圖/翻攝自Museo Municipal del Desierto Patagónico de Añelo臉書)從照片可見,這名叫做穆尼奧斯(Tiziano Muñoz)的12歲男童,開心和發現的骨骸合照,根據當地媒體報導,穆尼奧斯是在爺爺位於阿聶洛(Añelo)的住家後院裡發現,根據男童回憶,這塊化石被嵌在地上的一處岩石上,看起來很像是「肋骨」。報導稱,這次發現的恐龍化石地點,正好處在阿根廷瓦卡穆爾塔(vaca muerta)地層上方,這裡不僅是阿根廷頁岩油及天然氣開採的重要據點;近年來因頻繁發現恐龍化石,成為許多考古學家熱門挖掘聖地,當地出土最有名的化石為泰坦巨龍(titanosaur)。阿根廷男童在阿公家院子玩意外發現恐龍化石。(圖/翻攝自X)根據報導,當時穆尼奧斯的家人得知此事後,立即通知巴塔哥尼亞阿聶洛沙漠市博物館(MuseoMunicipal del Desierto Patagónico de Añelo,MDPA)人員前來查看。據博物館主任桑托斯(Doménica Dos Santos)指出,他們接獲通報後,就找來科馬屋耶國立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del Comahue)考古團隊一同前往辨識,經調查後確認,骨頭為恐龍化石。桑托斯表示,這個化石是暴龍群中草食性恐龍的後腿骨骸,推測恐龍長度可12至16公尺長,另外他並指出,小男孩一家人對發現化石的態度非常重要,即時通知能讓化石成為小鎮博物館研究的古生物材料。阿根廷男童在阿公家院子玩意外發現恐龍化石。(圖/翻攝自Museo Municipal del Desierto Patagónico de Añelo臉書)
3男童踏青挖到極罕見化石 專家驚:將改變對暴龍的認知
美國北達科他州3名男童,2022年在一次家庭踏青旅行中,發現1頭極罕見的暴龍部分化石,專家經過1年評估及挖掘後,證實這頭暴龍不只罕見,更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的認知」。據《紐約時報》報導,現年12歲傑西(Jessin Fisher)與9歲弟弟連恩(Liam Fisher)以及11歲表弟麥德森(Kaiden Madsen),2022年7月在家鄉的化石盛產地「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發現這具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認識的化石。最早發現化石的連恩表示,當時和爸爸在一處岩層看見骨頭,接著就叫傑西和麥德森來看,起初大家以為這是鴨嘴獸的頭骨,但夢想成為古生物學家、會在萬聖節扮成《侏儸紀公園》男主角葛蘭特博士(Dr. Alan Grant)的傑西,很快看出這是暴龍的腿骨。暴龍腿骨。(圖/翻攝自《T.REX》)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副館長萊森博士(Dr. Tyler Lyson),收到腿骨照片及經過1年的行政文書處理工作後,與好友全家、麥德森以及團隊來到發現地點,並允許男童們參與挖掘,最後整理出暴龍的頸部、下巴、牙齒以及腿骨。萊森笑說,出個門就找到人生第1具化石,且還是暴龍的機率大概只有百萬分之一。不過比百萬分之一更振奮孩子們的,是他們找到極罕見的成長中暴龍化石,這具死亡年齡研判13到15歲,體重3500磅(約1587公斤)、高10英尺(約3.0公尺)的年輕暴龍,有助人類瞭解暴龍成長時的失落環節,其結果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的認識。傑西、連恩、麥德森發現與挖掘暴龍的經過,已被拍成紀錄片《T.REX》並將在6月21日首映,旁白更請來飾演《侏儸紀公園》男主角葛蘭特博士的山姆‧尼爾(Sam Neill)解說。
比現有最大重近2倍!澳洲巨型絕種袋鼠被發現
澳洲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3種已滅絕的袋鼠新物種,而其中一種體重可達170公斤,比現在最大的紅袋鼠重近兩倍,但比起也已絕種、可重達200公斤的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 goliah)要輕一點。根據研究,這些袋鼠在500萬至4萬年前曾在澳洲生活過,而牠們是屬於已經絕種的原齒袋鼠屬的一部分,該屬「看起來像灰袋鼠,但通常更矮胖,肌肉更發達」。澳洲SBS新聞作了以上報導。該研究耗時5年的時間,對800多個標本進行了3D掃描。紅袋鼠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袋鼠,也是澳洲最大的哺乳動物及現存最大的有袋類。牠們廣泛分布在澳洲大陸,雄性紅袋鼠身長1.4公尺,重85公斤,站立時約高1.5公尺。澳洲弗林德斯大學古生物學家發現3種已滅絕的袋鼠新物種,而其中一種比現在最大最健碩的紅袋鼠大出近兩倍。(圖/摘自澳洲Flinders University官網)另外,兩個新命名的絕種袋鼠和其他袋鼠,也有很大的不同,古生物學家卡爾(Isaac Kerr)表示,主要分別是牠們多以四肢行走。據研究,袋鼠是約在500至1000萬年左右開始跳躍,由於澳洲變得更加乾旱,牠們需要更有效率地移動更長的距離。絕種原因,研究人員表示,沒有證據表明是澳洲原住民獵殺了牠們,但他也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牠們的滅絕是由於環境的自然變化,還是人類直接造成的重大環境變化造成的。
狐狸曾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最新研究發現「人狐同葬」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但是現在有研究指出,對於上古世代的人類而言,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可能不是狗,而是狐狸。甚至有考古學家發現一處墓穴竟然出現「人狐同葬」的特殊景象。根據《CNN》報導指出,人類與狗之間的關係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數萬年前之久。但考古學家於1991年在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發現一座距今1500年前的墓穴,這座墓穴出現人類與某種犬類動物同穴而葬的景象,後被證實,這頭犬類動物並非是小狗,而是滅絕的南美洲狐狸「Dusicyon avus」。後續研究這具狐狸的骨骸,考古學家發現,骨骸保存度十分完整,骨頭上沒有切削的痕跡,因此認定這頭狐狸生前並未經過宰殺。而且透過骨骸中膠原蛋白的檢查,發現其與人類食用相同的食物。牛津大學考古學院威康信託古代基因組和生物考古研究網絡的研究員勒布拉塞爾(Ophélie Lebrasseur)認為,由此可推斷,這隻狐狸生前疑與人類有著眷養關係,而且關係十分密切。報導中也提到,Dusicyon avus是一種肉食性的動物,在更新世(大約260萬年到11700年前)直至全新世活躍,大約在500年前滅絕。其體型與現代德國牧羊犬接近,但不如德國牧羊犬壯碩,體重最高可達15公斤。而除了南美巴塔哥尼亞發現有人狐同穴而葬的紀錄外,西班牙科魯尼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安格萊德(Aurora Grandal-d’Anglade)也曾提過,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青銅時代墓地中,也曾發現人類與幾十隻狗同穴而葬的景象,當中也包含了4隻狐狸。安格萊德受訪時表示,他認為古代人類會飼養犬科動物,例如猴子、鳥類、爬行動物作為伴侶動物,而目前已經有許多地方都證實,在陪伴古代人類的伴侶動物中,也包含了狐狸的存在。
遛狗發現7千萬年前恐龍化石 法國男辭職專心考古還想攻讀碩士學位
法國埃羅省蒙圖利耶1名25歲男子博斯凱托(Damien Boschetto),2022年某日像往常一樣外出遛狗時,因1處山崖發生山體滑坡,博斯凱托在鬆落的土石中發現1具泰坦巨龍化石,而這具7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在被博斯凱托發現時幾乎完好無損,目前這具化石被安置在克呂齊博物館中。法國男子在遛狗途中發現泰坦巨龍化石。(圖/擷取自Damien Boschetto IG)25歲的法國男子博斯凱托(DamienBoschetto),2022年牽著愛犬散步時,正巧遇上附近山崖發生山體滑坡,博斯凱托在鬆落的土石中,發現1具7000萬年前的泰坦巨龍化石。雖然博斯凱托在2022年就已經發現化石,不過他與考古和古生物文化協會(ACAP)合作挖掘這具30英尺(約9.1公尺)高的化石時,決定對外保密這項消息,以保護化石的安全。據悉,泰坦巨龍是蜥腳類恐龍家族的成員,生存於侏羅紀晚期(距今1.635億~1.45億年前)至白堊紀末期(距今1.45億~6600萬年前),牠們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陸地動物,其中一些與現代的鯨魚差不多大。克呂齊博物館創辦人法奇(Francis Fage)表示,博斯凱托能夠發現這具化石代表他有「慧眼」,更透露有些人花了30年,卻從未發現過恐龍化石。在法國埃羅省蒙圖利耶發現泰坦巨龍化石的消息直到近日才被公開,博斯凱托向當地媒體表示「起初我們以為是1根1根掉落的骨頭,但經過幾天的挖掘,我們意識到它們是相連的骨頭。」博斯凱托在發現化石後,燃起了對考古的興趣,他辭去在能源公司的工作,並自學古生物知識,和考古隊一起挖掘化石。博斯凱托目前決定攻讀古生物學碩士學位,並繼續留在克呂齊博物館工作。而這具被博斯凱托發現的恐龍化石,其完好率達到70%,目前被安置在克呂齊博物館中,供民眾參觀。
暴龍愛挑嘴? 幼龍化石顯示只吃獵物腿部「重質不重量」
電影侏儸紀公園中的暴龍被形塑成兇殘食肉巨獸,然而古生物學家在一個罕見幼年暴龍化石的胸腔發現牠生前最後一餐,研究顯示暴龍會挑食,吃完獵物好吃部位後就不碰剩餘部位,與電影中的形象有別。紐約蘇富比拍賣會2022年展出一具蛇髮女妖龍骨架,這是第一件在拍賣會上出售的恐龍骨架。(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華爾街日報》引述了刊於《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文章,科學家發現這頭大約在7500萬年前,長約4公尺、重約336公斤的幼年蛇髮女妖龍(Gorgosauruslibratus),吃下一隻約9公斤重的似鳥類恐龍,研判這隻屬於獸腳亞目暴龍科的巨獸在追上獵物後咬斷對方的腿,然後直接將斷腿吞下。據加拿大卡加立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古生物學副教授澤倫尼斯基(Darla Zelenitsky)表示,蛇髮女妖龍奔行可達時速48公里,過去就在現今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森林追逐靈活獵物。這頭幼年蛇髮女妖龍2009年在亞伯達被發現時,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到牠胃裡「藏有驚喜」,直到化石隔年被帶到皇家提雷爾古生物博物館的實驗室時,研究人員在牠的胸腔裡發現腿骨與腳趾骨,從位置與尺寸研判都不屬於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所有。暴龍化石發現生前最後一餐顯示挑食「重質不重量」。(圖/翻攝自推特)研究團隊透過與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同一地區其他恐龍的化石標本比對後,確認幼年蛇髮女妖龍胸腔內的腿骨是被牠吃下的捷足龍屬獵物所有,進一步研究還發現,這頭幼年蛇髮女妖龍胃裡的大腿是來自兩隻不同捷足龍屬獵物。所謂的捷足龍屬(Citipes),意為「敏捷的足」是種火雞大小、擁有長頸、羽毛及鳥喙的恐龍。根據澤倫尼斯基表示,「我們沒在腿骨上看到齒痕,看來這些腿是被整個吞入,而且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就只吃腿,沒吃獵物其他部位」,科學家認為,這顯示這頭掠食者「重質不重量」,喜歡肉質較佳的大腿,不過目前還難以斷定是否幼年蛇髮女妖龍刻意只吃腿,以及獨力獵殺兩隻獵物抑或有另一頭同齡的蛇髮女妖龍吞了另一半的腿,甚至也有可能只是發現獵物殘骸僅剩腿部而索性吞下。這項發現證實研究人員長期以來的假設,也就是幼年暴龍用利齒撕開小型獵物的肉,而成年暴龍具有咬碎骨頭的咀嚼能力後,則以巨型草食動物為目標,之前也有相關研究顯示,隨著暴龍的身體、下顎和牙齒在一生中不斷生長和變化,牠們的飲食和狩獵策略也會不斷改變。這回的蛇髮女妖龍再次證明這項觀點,代表大小暴龍間不會爭搶獵物,從而終其一生都能主宰當時食物鏈體系。研究人員在幼年蛇髮女妖龍的胸腔裡發現腿骨與腳趾骨,從位置與尺寸研判都不屬於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所有。(圖取自科學先端網頁science.org)
5歲弟爬山撿到「怪石頭」 專家鑑定證實: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
大陸山東省臨沂市一名楊姓男子上週帶5歲兒子爬山,途中看到旁邊有一大片頁岩,「我跟兒子說,這個地方可能有化石。找了7、8分鐘,兒子喊找到了!我過去一看,那一片都是奇怪圖案的化石。」專家鑑別後認為,這是古生物化石,發現化石的地點應該屬於寒武紀或奧陶紀的地層,距今5億多年前。《半島晨報》報導,楊男表示,「上個週日下午,我帶5歲兒子去爬朗公寺那邊的小山,到了山上之後,看到旁邊有一大片頁岩。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種東西可能藏有化石,因為我在戶外時間玩得也挺長了,經驗也有。我就跟兒子說,這個地方可能有化石,我們去找一找,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寶貝。」楊男回憶,「找了個7、8分鐘吧,兒子就衝著我喊『爸爸我找到了!』兒子當時非常激動,喊的聲音很大,我就把相機拿起來拍了。再過去看了一下,非常驚奇!那一片全都是奇怪圖案的化石。」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郭穎鑑別後認為,這確實是古生物化石,該處應該屬於寒武紀的地層,距今5億多年。郭穎指出,「化石裡邊能看到三葉蟲的碎片,三葉蟲是節肢動物,碎了以後,身體分成一節一節的。這也是俗稱的燕子石,其實它是三葉蟲的其中一截,形狀蠻像燕子。這種古生物化石,在臨沂整個地區,包括周邊的萊蕪、濟南、濰坊、日照等地,也曾有發現。」報導提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2022年系統性地研究了華北地區一處距今約5.04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化石庫,並命名為「臨沂動物群」,該發現面貌豐富,化石保存精細,地理位置獨特,為深入了解寒武紀大爆發後動物早期輻射分異、遷徙擴散、群落結構和生物古地理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1.5億年前恐龍骨架進巴黎拍賣場 預計售價高達4100萬元
一般觀念中都認為,恐龍化石好像都只能在博物館看到,但實際上,恐龍化石在國際拍賣市場中是個十分受歡迎,但又十分罕見的拍賣品。目前有消息指出,一具1.5億年前的彎龍骨架,將在10月時於法國巴黎一處拍賣場進行公開拍賣,預估屆時拍賣價格將會達到120萬歐元(折合新台幣約4100萬元)。根據《CNN》報導指出,這具彎龍骨架高約2.1公尺、長度約5公尺,其最早可追溯至侏羅紀晚期。而骨架本身是餘90年代於美國懷俄明州被古生物學家貝瑞詹姆斯(Barry James)所發現。報導中指出,這具骨架將於10月20日在德魯奧酒店 (Hotel Drouot) 舉辦的公開拍賣會上拍賣,而德魯奧酒店拍賣行認為,最終拍賣價格可高達120萬歐元。拍賣師吉凱洛 (Alexandre Giquelo) 表示,這具骨架的頭骨部分有著90%的完整度,其餘部分的完整度也高達80%,放眼拍賣領域中,算是極為少見的優質品。報導中也提到,雖然恐龍化石在拍賣領域中十分受歡迎,但整體而言,會出現在拍賣場的恐龍化石十分稀少,全球銷售量也十分的少。而一些專家對於恐龍化石、標本落入私人收藏家一事表達擔憂,像是愛丁堡大學恐龍專家布魯薩特教授曾表示,恐龍化石在科學上非常有價值,但如果被私人收藏家拿走後,這些化石形同就是消失在收藏家的金庫中。
「巨像秘魯鯨」化石出土!達340公噸超車藍鯨 有望成史上最重生物
藍鯨向來被視為「地球史上最重生物」,但這項稱號可能要讓賢了!研究人員在秘魯挖掘出一種古代鯨魚化石,他們推測,這頭已滅絕、大約3900萬年前的古代巨鯨「巨像秘魯鯨」(Perucetus colossus)體型超級大,粗估重達340公噸,相當於2頭藍鯨,最令人驚訝的是,這頭古代巨獸可能是「素食者」。圖為「巨像秘魯鯨」模擬圖。(圖/摘自UNMSM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綜合外媒報導,藍鯨普遍被認為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最重可達200公噸,約為3000位成人的體重。研究團隊2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說,這頭新出土的巨像秘魯鯨長約20公尺,或許不及藍鯨最長可達33.5公尺,但這隻龐然大物的重量介於85至340公噸之間,相當於5000位成人的體重。巨像秘魯鯨單就骨骼就重約5到8公噸,至少是藍鯨的2倍重。10年前,在秘魯沿海的伊卡沙漠一處陡峭岩石斜坡,發現巨像秘魯鯨,這一帶原為海洋,富含鯨魚化石。此後一支國際團隊花了數年時間,將13根脊椎骨、4根肋骨和1塊髖骨挖出。研究人員以3D掃描儀檢視骨頭表層,並鑽探骨頭,以進一步推測這頭鯨魚的體積、重量和骨頭密度,並推測巨像秘魯鯨的棲息地和飲食習慣。該團隊的研究主要作者是義大利比薩大學古生物學家比亞努奇(Giovanni Bianucci),他說,這隻古生物體態肥胖臃腫,「外型不像現代鯨魚,反而較像海牛目動物」。巨像秘魯鯨骨骼密度更高,很可能棲息在沿岸淺水區域,而同樣棲息在海岸邊的海牛也有相當重的骨骼,以幫助牠們潛入水域底部。比亞努奇指出,巨像秘魯鯨可能在水底覓食,不是活躍的獵食者。研究人員認為,巨像秘魯鯨可能像海牛般是草食性動物,或是牠可能像現代灰鯨一樣,以躲藏在沙底的小型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為食,也不排除牠可能是專吃脊椎動物遺體的食腐動物。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古生物學家藍柏特(Olivier Lambert)則說,由於骨骼很重,身體龐大,巨像秘魯鯨「肯定游得很慢」。他認為,「可能是某種溫和的巨型動物,有點像超級大隻的海牛,牠一定讓人印象深刻,但並不覺得恐怖」。
搜奇/史前巨鯊存在地球「10幾億年」 科學家掃描化石身形長逾20公尺: 5口內吞下虎鯨
海中硬漢回來了!睽違5年,《巨齒鯊》迎來全新第二集,由傑森史塔森和吳京擔綱演出,這次更一口氣把時間推回到史前時代,巨齒鯊就已經存在;事實上,鯊魚存在於地球上已有幾十億年的歷史,甚至比恐龍出現的2億3千萬年還要更早地活在地球上,而美國羅德島州一家從事鯊魚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非營利組織,先前在羅德島州的布洛克島以南,透過聲納探測器了解魚類狀況,偵測到一條長達50英尺(約15.2公尺)的大魚,懷疑這是300萬年前滅絕的巨齒鯊。羅德島州一家從事鯊魚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非營利組織,透過聲納探測器了解魚類狀況,偵測到一條長達50英尺(約15.2公尺)的大魚,懷疑這是300萬年前滅絕的巨齒鯊。(圖/翻攝自臉書)根據鯊魚研究和保護工作的組織「The Atlantic SharkInstitute」在臉書提到,他們在羅德島州(Rhode Island)的布洛克島以南海域使用聲納探測器,發現船附近出現巨魚,從聲納圖判斷,這條魚長達50英尺(約15.24公尺)、重達40噸,外型像一條鯊魚,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已滅絕的巨齒鯊(Otodus megalodon)。科學家透過掃描巨齒鯊的脊椎、牙齒化石和大白鯊全身,還原出巨齒鯊的樣貌。(圖取自科學先端網頁science.org)不過這巨齒鯊的身形卻突然改變,研究員這時才搞清楚,圖像上的生物並非巨齒鯊,而是一大群在船附近徘徊的大西洋鯖魚,「牠們剛好排成鯊魚的形狀,而且時間長達2分鐘,我們一開始認為,是300萬年前消失的巨齒鯊,因為牠可能一直保持最初的型態,在短短幾分鐘內,我們以為牠又回來了」。根據《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指出,巨齒鯊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捕食者之一,直到300萬年前才滅絕,研究員普遍認為,由於牠的牙齒非常大,推估巨齒鯊可能以鯨魚、大魚或其他鯊魚為食。另外,科學家也依照脊椎化石與牙齒作最新的電腦3D計算,顯示巨齒鯊可長逾20公尺,幾口便能吃下8公尺大的獵物。經還原出的巨齒鯊體型,足以5口內吞下8公尺長的虎鯨。(圖/翻攝自推特)《紐約時報》報導,由於鯊魚骨骼大多由軟骨構成,鮮少能成為化石,多年來研究人員只能根據發現到的巨齒鯊牙齒和比對像鯖鯊、大白鯊等近親,推測牠們的體型,範圍從10公尺到18公尺不等,但「科學先端」(ScienceAdvances)期刊今天刊出一篇研究指出,科學家利用新的3D計算模型,研判巨齒鯊可能比原先人們所想更大、速度更快。根據威爾斯「斯旺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古生物學家皮米恩托(Catalina Pimiento)與倫敦「皇家獸醫學院」(RoyalVeterinary College)解剖學家賀勤森(John Hutchinson)於2014年展開跨界合作,並與研究團隊構建一套新的電腦3D計算模型。皮米恩托表示,經還原出的巨齒鯊體型,足以5口內吞下8公尺長的虎鯨。另因別處有比她們所用還大50%的脊椎化石,認為巨齒鯊體型顯然絕不只如此,體長最大應超過20公尺,比現有的座頭鯨還大。若這個由新3D模擬計算出的體型屬實,則巨齒鯊從A地至B地的巡游速度(單位距離消耗體力最少的速度)、食量也將讓人改觀。皮米恩托認為,巨齒鯊的巡游速度超過時速4.8公里,遠快於她們調查過的現今其他33種鯊魚;現今巡遊速度最快的鯊魚為太平洋鼠鯊,約時速3.2公里。
搜奇/巨齒鯊出生前就殘暴 母體子宮內「狠吞親手足」出生時成2公尺巨嬰
巨齒鯊雖然已滅絕,但絕對是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水生動物之一,成年體長可達到約15公尺,稱霸於1500萬到360萬年前的海洋中,有研究報告指出,巨齒鯊在子宮內就會先吃掉尚未孵化的兄弟姐妹來「補充營養」,讓牠們一出生就成為2公尺的巨嬰,以避免遭到其他天敵的攻擊。現已滅絕的巨齒鯊是史上最危險的巨型鯊魚之一。(圖/達志/美聯社)巨齒鯊其實曾經真實存在過,因為有強大的咬合力和身形,因此被稱為史前動物之最,更曾在3百萬年前稱霸整海洋,根據《CNN》引述科學期刊《歷史生物學》上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發現,這些現已滅絕的巨齒鯊出生時體長就超過2公尺,這都要歸功於在懷孕期間仍在發育中的巨齒鯊,會食用尚未發育的兄弟姐妹!根據研究指出,這款已滅絕的巨齒鯊,其成年體長約15公尺,不過幼鯊在母親子宮內發育期間,透過吞噬其他發育較慢的幼鯊,藉此讓牠們在出生後「身強壯」,這樣的行為被稱為「宮內互食行為」(intrauterine cannibalism)。巨齒鯊會在子宮內吃掉其他尚未孵化的兄弟姐妹來「補充營養」,讓牠們一出生就成為2公尺巨嬰。(圖/達志/美聯社)美國芝加哥帝博大學(DePaul University)古生物學教授西馬達(Kenshu Shimada)透露,這種「宮內互食」的行為雖然會造成巨齒鯊每次懷胎只有幾隻幼鯊幸運存活並長大,但是每隻幼鯊在出生時,體型都會變得相當巨大,長度約為2公尺左右,能夠減少牠們被其他天敵視作獵物、攻擊的風險。英國史雲斯大學(Swansea University)的鯊魚化石研究員庫柏(Jack Cooper)也表示這項新發現意義相當重大,因為在過去並沒有太多巨齒鯊繁殖方面的相關研究,另外,透過研究稀有椎骨遺骸,兩公尺長的測量相當準確,並且與巴拿馬和西班牙巨齒鯊保育所的其他發現相符。除了巨齒鯊,研究還發現大鯊魚相當長壽,壽命可能長達100年。不過儘管這項新研究提供了有關新生和中年的巨齒鯊生長方式的訊息,但對於年長的巨齒鯊相關資訊卻仍是相當少。巨齒鯊會在子宮內吃掉其他尚未孵化的兄弟姐妹來「補充營養」,讓牠們一出生就成為2公尺巨嬰。(圖/翻攝自推特)
搜奇/史前巨齒鯊不敵現今海洋霸主 專家研究曝關鍵
智利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位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以北680公里,曾大部分面積在太平洋海平面下,現在則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環境被認為不利於生物生長,但卻是古代遺蹟完美的保存地點,曾挖出數百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的物種,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獵食者「巨齒鯊」的下顎遺骸,這款體型比現今海洋霸主大白鯊大出4倍以上的巨獸確早已滅絕,有研究顯示,導致這物種滅絕的關鍵,很可能就是後起之秀大白鯊。令人畏懼的巨齒鯊是史上最大的鯊魚,可能長到20 公尺(66英尺)長,牙齒有人的手那麼大,生物學家分析古老生物牙齒的新研究表明,巨齒鯊是頂級掠食者中最頂端的,但是巨齒鯊已滅絕,滅絕原因也吸引科學家討論。據《CNN》報導,芝加哥帝博大學(DePaulUniversity)古生物學的島田教授組織團隊,以13種已滅絕的鯊魚物種和20種現代鯊魚為樣本,使用一種新技術分析鯊魚牙齒中的飲食特徵,了解牠們在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員分析鯊魚牙齒琺瑯質中鋅同位素的比例,經發現,現存的大白鯊曾與巨齒鯊共存,但巨齒鯊面臨滅亡,大白鯊卻能繼續生存,原來是曾經共存的這兩大鯊魚物種,各自菜單上的獵物很可能有一大部分相同,而這種競爭很可能導致了巨齒鯊的滅絕。根據島田教授表示,雖然無法排除巨齒鯊捕食大白鯊的可能性,但可以知道的是,當時牠們都處於海洋生態系食物鏈的上端,而且獵食的物種重疊度高,顯示兩者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在激烈的競爭關係之下,體型較小的大白鯊對於食物量的需求較低,同時卻仍具備了相當強悍的獵食能力,在同一個食物鏈位階的競爭存在優勢,島田教授表示,過去有不少關於巨齒鯊滅絕原因的假設,大多都歸咎於氣候變化和食物來源減少,「然而近日提出一種新的假設,就是巨齒鯊與新進化的大白鯊在食物方面變成競爭關係,巨齒鯊不幸落敗而滅絕,我們的新研究似乎支持這一觀點」。研究人員推測,正是這種優勢,使得大白鯊在演化之路上「幹掉」巨齒鯊,成為現今的海洋魚類霸主。
英國採石場發現上古化石 化石獵人拾獲45萬年前猛瑪象象牙「幾乎半身大」
英國33歲化石獵人喬丹 (Jamie Jordan),日前在倫敦北部的採石場搜尋化石時,竟然意外找到一個半身大的猛瑪象化石,據了解,這個猛瑪象的象牙化石至少有45萬年的歷史,而且這也是喬丹第一次發現如此完整的猛瑪象象牙化石。根據《fox news》報導指出,自幼就對化石十分熱中的喬丹,從4歲開始就拾獲人生第一塊化石。報導中也提到,在此之前,他從未發現如此完整的猛瑪象象牙,因為這些化石通常會被採石的機械給弄碎。而這次他發現化石的地點,是在英國倫敦北方劍橋郡當第一個採石場,他意外在此處發現一個超大型的猛瑪象象牙,長度幾乎有他的半身長。喬丹也表示,這個象牙非常的重,重到自己差點搬不起來。喬丹目前自己推測這是晚冰河時期的猛瑪象,距今至少有45萬年,就以這個象牙的長度來推測的話,推測這隻猛瑪象的高度應該接近4公尺,重量有14公噸之多。目前這個發現被送往一家非營利性古生物學博物館進行調查與保存。
搜奇/牧場挖出海洋巨獸遺骸 白堊紀晚期水怪身長7公尺「專家喊太罕見」
澳洲一處偏遠牧場竟意外發現1億年前的「深海神獸」,當地3名業餘古生物家在昆士蘭西北部的麥金利地區搜尋,沒想到發現已滅絕的薄板龍(Elasmosaurus)化石,其歷史可追溯到1億年前的白堊紀,由於遺骸的骨架相當完整,也是澳洲首次發現頭尾相連的薄板龍化石,在全球相當罕見。出土的薄板龍遺骸化石,頭部保存良好。(圖/翻攝自QUEENSLAND MUSEUM推特)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3名業餘古生物學家隨即通知昆士蘭博物館,據館長克努森(Espen Knutsen)表示,薄板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這款海洋爬行動物以超長的頸部和相對小的頭骨著稱,一般身長15公尺左右,但其脖子的長度可達8公尺。薄板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一種與恐龍同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由於薄板龍脖子特別長,因此死後通常都會身首分離,想同時保存兩者非常困難,因此若是能找到完整骨架,可說是非常難得。經進一步了解,這隻薄板龍死前應該處於幼年階段,身長介於5至7公尺。薄板龍主要生存於開放性海域,有時會來到陸地呼吸空氣,擁有細長的牙齒,可以捕捉魚、蟹和軟體動物,儘管這次出土地點位於沙漠,但在白堊紀時期該區域卻是內海,所以在這裡能找到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科學家同時透過掃描薄板龍化石,發現牠們胃部竟有石頭,稱為胃石(gastrolith),吞下石頭可能是為了磨碎胃裡的食物或是做為壓載物,當助牠們潛入水中。另外,昆士蘭博物館網路執行長湯普森(Jim Thompson)博士認為,這項重大發現有助於古生物學家了解和識別館中保存的其它薄板龍化石,也將促進對昆士蘭白堊紀時期的重要研究。薄板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一種與恐龍同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圖/翻攝自臉書)
美國返還中國流失文物 8年還逾400件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黃屏9日出席由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舉行的中國流失文物返還儀式,接收2件重要石刻文物,並與美方簽署返還協定。統計從2015年以來的8年間,美方已5次向中國返還共404件(套)文物藝術品和1件古生物化石。黃屏表示,這體現中美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努力和緊密合作,有利為中美關係注入正能量。據了解,此次返還的2件文物為中國北朝至唐代的圍屏石榻,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透過近期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在一起刑事案件調查中發現,並由檢察官辦公室與美國國土安全調查局查沒。經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與國家文物局協作、美方部門配合下,成功實現文物返還。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高級代表德皮佐,現場說明返還文物圍屏石榻的基本情況和偵辦過程,表示這是繼2021年文物返還後,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第二次與中國合作進行文物返還工作,希望透過這次活動向社會釋放明確訊號,中美將繼續合作追查、追回和歸還被盜文物。隨後雙方正式簽署文物返還協定。統計從2015年以來,美方在8年時間已先後5次向中國返還共404件(套)文物藝術品和1件古生物化石。黃屏在返還儀式致詞時表示,本次文物返還充分體現中美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緊密合作,有利於增進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與友誼,為中美關係注入正能量。此次合作對於在全球範圍打擊文物走私、保護文物安全、擴大政府間合作將有積極的示範與引領作用,同時提升國際社會對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產生重要影響。黃屏強調,此次返還的圍屏石榻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見證歷史變幻,也提醒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看待解決問題。他相信中美關係從根本上應由兩國的共同利益、共同責任和兩國人民的友誼決定。
兒童節這樣過3/主題樂園套票59折起 臺博館12歲以下免票入館
長達5天的兒童、清明連假即將到來,大家是否已經想好要去哪裡玩了呢?深度旅遊體驗電商平台KKday表示,目前站上選擇國旅的民眾還是不少,看好兒童節親子旅遊商機,KKday與各家主題樂園獨家推出「最酷玩伴套票」,優惠59折起,主打六福村、綠世界、遠雄海洋公園、屏東海生館等,讓小朋友可以留下快樂回憶!目前KKday約有6成國旅票券都是訴求馬上使用、現場免排隊,包含各類主題樂園、人氣景點、展覽門票、特色體驗等,對於連假出遊暫時沒靈感的民眾來說,可說是懶人福音。花蓮遠雄海洋公園。(圖/KKday提供)「最酷玩伴套票」即日起至4/16於站上購票,不只即訂即出,還有機會抽中價值萬元的台南晶英酒店一泊一食,主打推薦「六福村」雙人門票加贈吉祥物鑰匙圈,售價1,888元;「屏東海生館」雙人門票加贈企鵝布偶或白鯨杯墊,售價999元;「遠雄海洋公園」雙人門票加贈Oceanfriend系列玩偶乙隻,售價1,799元;同樣頗具人氣的「巧虎夢想樂園」,獨家假日套票84折,包含一大一小門票、巧虎造型TOMICA小汽車乙台、巧虎或琪琪頭飾乙個,售價899元;人氣景點還有「新竹綠世界生態農場」,即日起至4/16於KKday站上購票入園,即贈大嘴鳥帽一頂,數量有限、贈完為止;「嘉義佐登妮絲城堡」則祭出71折優惠,包含雙人門票及佐美喵方形抱枕乙個,售價777元;「基隆潮境智能海洋館」推出海洋防水包、海洋動物頸枕任選,搭配門票售價560元起。卓也小屋螢火蟲桐花季。(圖/KKday提供)此外,每年3月下旬至5月是全台賞螢旺季,KKday同步推薦賞螢秘境,並結合酒莊導覽、私饌料理、大自然體驗等,像是位於宜蘭頭城知名觀光酒窖「藏酒酒莊」,每逢賞螢旺季,莊園內溪間景色猶如銀河般壯觀,酒莊也特地布置美麗的裝置藝術供拍照打卡,即日起推出賞螢半日遊,包括酒窖巡禮、輕食餐盒、手作DIY體驗,每人800元起;位於苗栗三義山中的「卓也小屋」,預計4月中起,將可看見滿山滿谷的螢火蟲與雪白桐花,KKday也推出優惠門票+蔬食餐廳單人套餐,每人599元起。另外一年四季都能泡的熱門乾式溫泉新竹福湯岩盤浴,將於4/1~4/5祭出快閃優惠,平日雙人套票限時下殺88折,優惠價1,400元,線上預約隨時都能鬆一下。臺博館舉辦的展覽適合想認識台灣島嶼自然與文化多樣性的親子族群。(圖/臺博館提供)而對許多家長來說,連假該帶小孩去哪放電最苦惱,國立臺灣博物館在4/1~4/5連假期間推出12歲(含)以下兒童免票入館、陪同家長可享1人半票的優惠,並有精彩展覽、恐龍模型組裝體驗、生態主題活動等接力上陣。4/1、4/2在臺博南門館推出兒童節特別活動-生態有意思接力賽搶先開跑,有尋味競賽、快飛競賽、守護精靈猜謎、跳跳競賽等一系列生態競賽活動,讓兒童認識動植物相關知識,培養健全身心。4/3則可到臺博鐵道部園區借用專屬探索包,看聚集許多具有歷史故事的鐵道部建築與物件裡藏了什麼「秘境景點」,快使用博物館特製道具解密古今,探索新世界!連假期間還有「森之兔尋寶」活動,由來自1920年代的小兔,帶領孩子在「銘刻時間特展」探索好玩的時間密碼;4/4臺博古生物館以互動簡報導覽及迅猛龍化石模型組裝體驗,帶領大家了解生命演化歷程,培養小小觀眾的耐心、手眼協調能力,與對於恐龍身體骨骼構造的認識。當天鐵道部還有林業鐵道特展導覽及台車手作DIY,介紹台灣早期木材運送的故事,解開台車上特殊裝置的秘密。臺博古生物館可以培養小朋友對恐龍身體骨骼構造的認識。(圖/臺博館提供)想認識台灣島嶼上的自然與文化多樣性的親子觀眾,也可到台博本館參觀「博物臺灣」常設展、「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展」特展參觀;喜歡古生物的觀眾,可以選擇有「恐龍博物館」之稱的古生物館,一探史前及台灣特有生物演化史;想了解電力和自然環境及永續議題的關係,可以到南門館參觀「島.電生活特展」;喜歡火車的大小朋友,可以在鐵道部園區欣賞多款火車模型、鐵道動態模型展,並可在「蒸汽夢工廠」兒童探索展體驗蒸汽火車鏟煤球互動裝置。各項活動詳情可至官網(https://www.ntm.gov.tw/)查詢。
廢棄民宅驚見神秘骨架…「眼窩超大」還穿衣服 網驚:是小矮人?
大陸黑龍江省一名村民近日整修廢棄的民宅,竟在屋樑上發現一副白骨,不僅眼窩超大,上半身還有衣物罩住,看起來就像傳說中的「小矮人」。現場影片曝光後,在網路上引發討論,有人認為應該是猴子或貓咪的骨頭,「頭骨像野貓」、「看外型很像袋鼠」。屋主則表示,該棟房子已許久沒人居住,自己也不清楚。《鳳凰周刊》報導,黑龍江綏化市一名村民近日整修家中房產,意外在屋樑上發現一副小白骨,該具骨骸保存完整,上半身還有衣物罩住,看起來有點像傳說中的小矮人。屋主提到,這間房子已很久沒人居住,他們之前沒養什麼動物,近日整修才發現白骨,「看起來不像人,但也不像四條腿的動物」。影片曝光後,至今已累計超過600萬觀看次數,網友紛紛臆測「應該是猴子,跳樑時被欄杆的尖銳物刺死」、「頭骨像野貓」、「看外型很像袋鼠」、「什麼動物眼窩這麼大?」、「水狸或黃鼠狼吧」;也有一些人認為是外星人、遠古生物等。不過,目前骨骸尚未經專家鑑定,因此無法證實其真身。
6億年「海綿寶寶」曝光 貴州發現鹿角狀古老生物
「海綿寶寶」竟然有那麼悠久的歷史。大陸科學家近日在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6億年前古老生物,牠們是非常原始的多細胞動物「海綿」,在水下分佈面積超過100平方公尺。淡水海綿生長在水下岩石邊。(圖/翻攝自央視新聞)據《央視網》報導,近日在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開展綜合科考從保護區一條小河邊經過時,發現水下的岩石邊長出了一叢叢淺褐色、鹿角狀的物體。這些物體分佈區域約100平方公尺,經辨認,牠們就是非常原始的多細胞動物「海綿」,而且還是比較稀有的淡水海綿!目前研究認為,海綿起源於6億多年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而海綿之所以被認定為動物,主要是因為牠能主動攝取並消化較大的有機顆粒,獲得生長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淡水海綿生長在水下岩石邊。(圖/翻攝自央視新聞)科研人員表示,這次發現的淡水海綿動物,結構相當簡單,集中在青苔上,沒有明顯的組織分化,也沒有器官和系統。貴州確實是研究古生物的風水寶地,去年2月份,中美科研學者最近在我國貴州發現了6.3億年前的真菌類生物化石。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陸生真菌類化石,說明在6億多年前,蘑菇、酵母、青黴等真菌生物的祖先已經從海洋“爬”上了陸地,新發現的化石將陸生真菌的化石記錄前推了2億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