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新智能
」 王瑞瑜 台塑新智能 台塑 劉慧啟 磷酸鋰鐵電池半導體新綠能3/「藏電於民是未來趨勢!」家用儲能提升建案形象迎來3年甜蜜期
山陀兒颱風10月初席捲南台灣,根據台電統計,全國曾停電用戶數高達33萬戶,停電時能發揮不斷電作用的家用儲能設備,成了「2024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新焦點。「家用儲能、藏電於民是未來趨勢!」寶佳集團關係企業、寶晶能源(6987)董事長蔡佳晋接受CTWANT專訪表示。這家成立6年的再生能源業者,今年6月進軍家用儲能市場。 「2024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6日圓滿落幕,除了光電綠能攤位匯聚產業大咖,在智慧儲能應用展位上,據主辦單位統計,有關儲能設備的參展規模今年就成長超過6成,相當驚人,包括特斯拉、旭隼科技(6409)、有成精密(4949)及盛達(3027)旗下盛齊綠能等知名企業,分別展出智慧電網、智慧電錶、能源管理系統與電池等最新趨勢。儲能市場可概分為2大類應用,一是電動巴士、商用車、船等電動運具,另一大類是商用及家用的儲能及不斷電系統。「台灣儲能市場2030年經濟規模上看2000億元!」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展前針對家用儲能應用提到,在離峰用電、電單位成本較低時,用戶可以把電存起來,在尖峰時放電,這樣家戶用電成本能降低,也有助於電網平衡。各家廠商布局儲能市場,根據能源展主辦單位統計,有關儲能設備的參展規模今年就成長超過6成,相當驚人。圖為士林電機車用儲能設備(圖/方萬民攝)。「除了可以透過介面了解電池電力使用狀態,在用電量較高或電費較貴時段,切換到儲能電源,也能在地震、颱風斷電時自足電力,讓家戶隨時有電。」Tesla Energy Powerwall事業發展部經理Tim McBride表示,以特斯拉家用儲能產品而言,可在電網停電時自動供電,還能透過太陽能發電儲電,減少對電網的依賴,整體而言能提供穩定的電力環境,更能節省電力開銷、實現減碳生活。CTWANT記者現場訪查,若以TeslaPowerwall整套系統含Powerwall電池與Gateway控制器,電池容量13.5kWh,售價約為20.5 萬元,Gateway售價3.4萬元,整組最低費用23.9萬元起跳;強調平價的台塑新智家用儲能設備能每套約15萬元起跳,董事長王瑞瑜曾喊出每個家庭只要花10萬元的目標價。發展家用儲能最有優勢的,當屬全台最大推案建商寶佳機構關係企業寶晶能源,「寶晶因為是建設公司關係企業,有寶佳82家建設公司的底子,致力在儲能方面推廣到家用儲能,即使現在不做,也能在興建時先預留管線。」推動家用儲能已經贏在起跑點的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表示,「藏電於民」、家家戶戶都有儲電設備會是未來發展趨勢,補助安裝家用儲能設備也是政府政策之一,「最近寶佳準備預售的案子,都有去推廣。」山陀兒颱風帶來強勁風勢,全台曾停電戶數近35萬戶,光高雄就累計超過21萬戶曾停電,7日全數復電,讓眾人歡呼「終於有電了」(圖/台電提供)。不過,萬事起頭難,台灣市場對於家用儲能設備還不見迫切需求。蔡佳晋分享遠赴德國慕尼黑考察,家家戶戶在陽台都裝太陽能和儲電設備,「德國電價非常高,他們被電價搞怕了;台灣是因為有台電扛,民生用電相對便宜,所以覺得沒有急迫性,因此想透過儲電設備省下很多電費、賺電價差,也比較難。」「但這不是不做(儲能)的理由,身為地球的一份子,要用再生能源,就要儲能!」他話鋒一轉強調,更何況未來能源市場的改變,民生電費支出只有往上走的可能,運用家用儲能在尖峰電費時段「削峰填谷」的空間只會越來越多。他分析目前會裝設家用儲電設備的客群,大多是希望生活品質更好,有穩定的電力可用,不會時不時受到電網不穩定跳電的影響。例如,即使停電,手機、筆電還能運作辦公;夏天萬一跳電,晚上還能開冷氣睡覺,「即使簡單10度電的儲能,就能解決臨時跳電的問題,也減輕台電電網負擔,利人利己,寶晶也已準備多樣態的方案來幫客戶做規劃」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也展示整合太陽能變流器、家用儲能系統、充電樁的解決方案(圖/翻攝自台達電臉書)。由於家用儲能業務6月才剛起步,看好後市發展潛力,成長可期。蔡佳晋透露,目前已經有7、8間客戶接洽中,主要針對預售建案合作,希望用可負擔的價格將儲電設備從選配變標配。「現在會和寶晶合作的,都是做差異化競爭的建商業者,標榜永續、低碳,為不動產作加值,畢竟現在很多人有環保意識,裝了儲能設施對公司品牌形象和建案都有印象加分。」蔡佳晋分析,只要台灣有2成的家戶環保意識抬頭、想追求更好生活品質,就會是很大的市場,「預計2到3年後家用儲能達到一個甜蜜點!」
台塑新智能進軍半導體+美國AI市場 彰濱電芯廠11月量產
「台塑不只做傳統石化能源,台塑新智能也不只是電池芯工廠,我們有新能源生態鏈,是新能源國家隊的一員。」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4日宣布,在彰濱打造的電芯與模組廠第一期完工,將於11月正式量產,客戶包括國內半導體與美國AI數據中心不斷電系統(UPS)、電動大巴電池及大型儲能案場;還研發全固態電池、微藻製造航空生質燃料,最近還成立台塑綠電公司,參與電力管理與交易市場。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2館舉行,各廠商都拿出看家本領,推出多種新產品與解決方案。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旗下子公司台塑尖端位於彰濱工業區2.1GWh磷酸鋰鐵電芯及模組廠正式竣工,成為全台最大規模且高度自動化的鋰鐵電芯生產基地,包括「合漿、塗佈、輥分、切卷、組裝、烘烤、注液、化成」8大工序,全程在地製作,補齊國產電池產業鏈最重要的一塊拼圖,也會建設電池回收廠,以完備循環經濟體系。劉慧啓表示,董事長要求2025年全產全銷的目標沒有改變,雖不容易達成,但經過去年一整年的努力,在新能源領域已有多項成績,像是開發出電動大巴用的電池模組,已與台灣兩家廠商洽談合作,目前有三輛電動巴士裝載該模組,準備進行上路和安規相關測試,預計到2030年前,台灣將有 1.4 萬輛電動大巴需要更換。在UPS系統方面,今年特別為美國AI數據中心開發高能量密度、高放電功率的48V50A電池模組,能量密度和放電能力均為傳統UPS用電池的兩倍,連台灣的半導體廠都有使用意願。目前全球電池芯市場主要由中國大陸主宰,但廠商需要來自非中國製、多種地區的電池供應,這就是台灣製造的機會。劉慧啓表示,第1階段會與台灣本土或美系的電池模組廠合作,由台塑新智能提供電芯,到美國組裝成電池模組,未來也會因應需求,不排除在美國設廠。台塑新智能也積極布局下一代電池技術,攜手明志科大投入全固態電池研發,目前已獲得19項專利、10 項專利申請中,全固態電池試製生產線第一工段將於10月完工,預計2027年實現量產。在微藻技術方面,除了吸取二氧化碳、開發保健產品,劉慧啓表示,將利用微藻藻油製造出航空用的生質燃料,預計最快在今年底、最慢明年初將有成果,隨著各國對航空業使用生質燃料的要求提高到至少10%,未來全球市場規模可能超過每年500萬噸。
抄底撿四寶2/中國天量傾銷打壞亞洲石化市場 台塑轉身不易幕後大金主也愛莫能助
「中國以外的亞洲石化業者已無法再競爭,石化業在韓國正成為夕陽產業!」這句驚人之語出自首爾興國證券公司分析師張賢久(Chang Hyunkoo),據彭博報導,中國快速擴張的石化產業讓韓國這個亞洲第二大塑膠原料出口國製造商日子越來越難過,包括樂金化學(LG Chem)和樂天化學(Lotte Chemical)營運都受到衝擊。不趕快轉型、就只能關廠或出售。過去就算是2008年最慘的金融海嘯,面臨國際油價的驚天崩壞,台塑集團仍能挺過,就是因為他在許多領域占有市場龍頭地位,當年像是塑膠粉,就是世界最大生產廠之一,旗下包括氯乙烯(VCM)、液碱(Caustic Soda)、丙烯(Propylene)、環氧氯丙烷(ECH)、正丁醇(NBA)、碳纖(Carbon fiber)、 丙烯腈(AN)等產能,也都位居全球前五大。樂金化學是韓國最大石化產品製造商,但今年關閉一家苯乙烯工廠,轉投資太陽能和電池業務。(圖/翻攝自LG CHEM臉書)因為旗下產品多元且分散,受單一品項市場波動衝擊較低,確保台塑度過塑化產業的週期性問題,但「現在整個產業大反轉!」棣邁產業顧問公司總經理何耀仁跟CTWANT記者說,以石化業來說,大約7年會有一個循環,谷底之後就會往上走,「但現在不得了,不再是週期性的改變,而是結構性的改變,全世界目前的產能利用率掉到80%,但石化界的損益臨界點就是85%,而乙烯這種大宗產品更是在80%左右,只要低於這個數字,就會賠錢!」「前台塑員工路過,目前老人太多、轉型困難,除非大刀闊斧轉型成功,否則別進去買。」在各大新聞與股市討論區,都可看到類似的評論,「股添樂 股市新觀點」的分析師陳相州也提到,雖然台塑四寶在5月宣布增資100億元予台塑新智能公司,看來要大幅做電池產業,但這行業很困難,競爭對手也還是中國大陸。台塑資深員工也跟CTWANT記者提到,「這個集團真的太大,大到要改什麼都很慢」,就算是今年台塑董事長從林健男交棒給郭文筆,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換成曹明,看似新人新氣象,但所謂的集團,就不可能因為一個人而做出什麼改變。「台塑不會倒,但若沒辦法回應當前的世界變化與技術挑戰,就只能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了。」「台塑一年營收幾千億,去年研發費用才28.07億,研發比重只有1.4%,」理財達人「存股總編」謝富旭在網路節目上表示,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有1500個博士在做研發,去年研發費用280億元,過去20年台灣發展最好的半導體產業,台塑集團卻沒有持續研發相關的特用化學品,讓市場機會都被日本人拿走,像是住友化學、信越化學等,「很可惜,就是創新不足。」現在要追上來,恐怕只能透過併購。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設立的長庚醫院,後來成為集團股價護盤手。(圖/報系資料照)外在有國際產能過剩,內部則是創新不足、沒有強而有力的話題領導台塑集團的股價向上,業內人士也跟CTWANT記者透露,其實過去台塑四寶被稱為「牛皮股」也是因股價起伏不大,而穩定的主因,就是背後有個「護盤手」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也就是長庚醫院,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1976年所創,刻意設計為四寶的大股東,除了讓企業獲利供給醫院使用,也可讓股權不分散,長庚醫院過去占台塑9.4%的股票,占台塑化5.78%,南亞超過11%,都是該企業的第一大法人股東,台化更高達18.85%,絕對是台塑四寶的大金庫,每當股價有重大問題時,長庚就會出手調節。但2017年時,長庚醫院爆發改革危機,經營權上也出現內鬨,最後請辭台塑、台化、台塑化3家公司董事,並決定不再加碼台塑集團持股,2018年政府修正的《財團法人法》,也規定財團法人對單一公司持股比率不得逾該公司資本額5%,長庚都已遠遠超過上限,沒有增持空間,所以失去對當前股價的調控機制,所以導致目前「不能以過去的經驗看待台塑的股票了。」業內人士說。
為拓展儲能系統業務 台塑四寶增資「台塑新智能」100億
「台塑四寶」台塑(1301)、南亞(1303)、台塑化(6505)及台化(1326)週五(3日)共同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表示,為建構完整綠色產業鏈,並拓展儲能系統業務。將由台塑化、台塑及南亞各對台塑新智能增資25億元,而台化增資20億元、轉投資的台塑生醫加碼投資5億元,共計增資100億元。台塑集團2022年7月成立「台塑新智能」公司,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循環再利用等4大領域。董事長王瑞瑜提及,台灣要發展能源與電動車,電芯不能依賴進口,而要本土生產在地供應。因此斥資160億元,在彰濱工業區建立全台最大的「最大電芯廠」(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台塑化表示,將依原持股25%增加25億元投資,累計投資金額為42.5億元,南亞則一樣依原比例25%再增加投資25億元,累計投資金額42.5億元,尚需5月10日董事會決議通過,增資原因均為建構完整產業鍊及拓展綠色儲能。而台化預計增資20億元,持股比至20%,累計投資為34億元,目前仍需經公司5月7日董事會決議。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2022年在新公司成立時表示,彰濱廠將分兩階段擴產,第一期工程預計年產能達2.1GWh(百萬度),有望2024年第三季完工量產,接著將在2025年啟動第二期建設,產能再增2.9GWh,來到5 GWh。劉慧啟強調,因應電動車及儲能市場成長,2030年的全球電池需求總量預估高達3300GWh,而有電芯才有電池,目前台灣電芯多仰賴進口,還可能面臨叫不到貨的窘境,因此本土生產、在地供應有其必要性,待台塑彰濱廠建成,就能讓電芯到模組近乎百分百國產化。
電池護照來了2/台塑台泥鴻海三大「芯玩家」陸續到位 歐洲新規緊箍咒反成殺出紅海新武器
人工智慧AI搶盡鋒頭下,台灣科技界正悄悄進行第三波電池復興大戰。全球廠商與政府搶拚戰略物資「未來世代的新石油」自主化之際,傳產龍頭台泥、台塑,以及鴻海這三大巨頭也成了「芯玩家」,紛紛下海挑戰電池產業中最難的一塊、也就是中游製程的「電池芯」,今年即將陸續開花結果。這三家各有千秋,鴻海要結合高雄在地業者做電動車產業聚落,台泥主攻歐美頂級用戶、進軍國際「100%使用綠電」電池廠,而台塑除了台灣電池產業鏈完整國產化,還有回收煉金的「城市採礦」雄心。在今年啟動歐盟新電池法的新遊戲規則下,嚴格要求電池商品的生產履歷與回收能力等,讓目前勢不可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正視自家電池壽命短又貴的困境,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16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疾呼「解決電池壽命問題刻不容緩」。看似嚴苛的緊箍咒,反而成為台灣廠商的「另類加持」,有望突破中國製造紅海市場的「芯機會」。 台泥走國際化路線,與加拿大政府打造「100%使用綠電」電池廠,加國總理杜魯道親自站台。(圖/台泥提供)業內人士透露,台灣曾是電池大國,擁有全球前5大的下游電池模組廠,像是新普(6121)、順達(3211)都是營收百億的公司,但中游的電池芯、上游電池材料「比上」品質贏不了日韓業者,「比下」拚價格也拚不過中國業者,造成產業鏈大缺口。「因為電池芯是高投資、高技術門檻及高風險的行業,」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他說,台灣第一波電池熱潮在1994年,國內財團相繼投資設立鎳氫電池廠,第二波在2008年投資鋰鐵電池,但都在艱苦經營。現在是第三波,因應電動汽車崛起的全球電池荒,因汽車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廠商會選擇大品牌。「若台灣有自己的『國家隊』,且價格不要差太多的話,當然會優先採用MIT。」業內人士不諱言,期盼政府幫忙推動政策。以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最新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統計數據,2024年1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51.5GWh,中國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全球市占高達39.7%,強勢佔領第一寶座,接下來是比亞迪的14.4%,韓國LG的11.4%、日本松下的5.9%,以及韓國三星的4.8%。前十名裡,中國廠商就佔了6家。「電動車的成長趨勢看起來不會改變,我們非常有信心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鴻海(2317)14日法說會上,除了風起雲湧的AI,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提到的第二大重點就是電動車事業,電動車的大腦是晶片、心臟則是電池,高雄和發的鴻海電池中心推出第一款Made in Taiwan動力電芯,今年第四季將會開始進入量產,產能可達1.2 GWh(百萬瓩時)。除了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為打造完整的國產電池產業鏈,台塑新智能投資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位於彰濱工業區,也將於今年完工投產。除了AI紅利,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近期股價飆高。(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雅虎股市)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灣電池市場仍在不斷增長,有三大原因,第一是將既有的鉛酸電池改為環保耐用的鋰鐵電池,第二是搭配再生能源以強化電網韌性的儲能系統,第三是主流大宗的電動車應用,光是前兩樣需求就達到每年7.2GWh以上,全台電池廠產量加起來也不足以應付國內市場,各廠產品技術、目標客群及應用領域也有差異化,不會有內部競爭的問題。台泥則是走國際化路線,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在高雄小港打造全台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兩個廠產能合計3.3GWh,台泥跟CTWANT記者表示,他們主要鎖定的是「針對新產品快速發展的Artisan market客製市場」,瞄準全球1%的頂級電池客戶,包括eVTOL、電動超跑、電動重機等,主力市場在歐美。去年11月,旗下電池廠能元科技(Molicel)宣布投入255億元,與加拿大政府共同打造該國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標榜「100%使用綠電」今年底動工,預計2028年投產,產能達2.8GWh,宣布當天,加拿大帥哥總理杜魯道也親自站台。台泥表示,中國大陸產量過剩的是比較低階的電池,對Molicel沒有影響,電池產業要邁向國際,「碳競爭力」是關鍵,在加拿大投資低碳電池,在全球跨國碳關稅發展局勢下,更具降低成本優勢。而歐盟2月生效的新電池法,嚴格規範並要求揭露歐洲境內銷售電池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未來還要訂定電池生命週期碳足跡的上限,台泥表示,所以全球指標電池品牌除了競爭能量與功率密度,「碳競爭力」也變成重要指標。韓國LG、德國福斯與前特斯拉高層創立的瑞典Northvolt,全部投入興建純綠電電芯廠,Molicel將成為全球第四個能提供純綠電電池的指標品牌。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其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圖/黃耀徵攝)雖然歐盟新電池法有「門檻」,但也有「新商機」,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塑新智能在規劃生產製造電池前,董事長王瑞瑜就強調要提前籌備電池回收系統,且將回收系統納入新能源產業鏈中,因此台塑新智能的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也有具體的產線規劃,國際市場新設的生產履歷或電池回收規範,早已是台塑新智能內部建立的標準,也是台塑新智能有別於其他廠商的優勢。劉慧啓表示,未來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不良品,以及售出使用後的汰役電池都可以回收,甚至也能回收其他廠商的電池,提煉其中的珍貴金屬再利用製成新的電池,就像是「城市採礦」,避免挖掘自然礦源,促成循環經濟及環境永續。
新能源正夯 台塑新智能2024年擴大徵才700名
3月起多家大專院校的校園徵才博覽會即將啟動,今年包括AI人工智慧領域求才若渴,新能源也是熱門議題,台塑新智能2月29日宣布,由於彰濱電芯廠即將完工、海內外事業擴展,2024年人才需求激增,3月起將在台塑企業帶領下參加台大等14所大專院校之校園徵才博覽會,預計招募近700名人才,包括研發、管理、工程、業務、生產等五大領域職缺,向全台有志於新能源產業的青年招手。台塑企業今年獲社會評選為夢幻轉職企業第一名,員工平均年薪超過百萬元。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在2050年碳中和目標帶動下,儲能、電動車等新能源發展是目前全球熱門議題,牽動未來幾十年的世界產業趨勢,如今正是大舉衝刺擴張的關鍵時刻,新能源產業特性是充滿想像力、勇於追求進步,因此特別歡迎社會新鮮人、青年學子成為台塑新智能的夥伴。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台塑新智能投資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將於今年完工,並與學界合作投入固態電池、微藻碳捕捉等新興科技,也規劃電池回收產線以落實永續責任,新能源版圖既廣且深,於創新研發、經營管理、工程技術、業務拓展、製程生產等方面人才需求都持續在增長當中。另一家傳產龍頭台泥也看好新能源發展,22日宣布啟動「2024台泥氣候行動人才招募計畫」,釋出十碳管理、ESG 策略、低碳建材、綠色資源循環、三元鋰電池、再生能源、儲能、光充儲整合、電力交易及智能AI等十大領域共36項職缺。其中台泥資訊要擴編生成式AI團隊,除了以此進行ESG最適化管理,也將協助台泥旗下高階電池品牌Molicel在加拿大建置高動力電芯廠時,進行建廠規畫、模擬生產狀況產出精進策略等。台泥28日公布2023年財報,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79.98億元,較2022年成長48%,EPS1.06元。台泥表示,主要受惠於電力能源事業以及歐洲低碳水泥事業獲利增加;位於高雄生產高階三元鋰電池的小港廠已正式進入量產,國內外儲能案場陸續建成、營運穩定獲利,台泥在中國大陸營收占比將逐年降低,營收結構也朝多元化邁進。
台塑新智能與漢翔16日簽備忘錄 聯手打儲能市場國際盃
球儲能戰開打,但台灣過去在電芯等關鍵材料上多仰賴進口,台塑新智能16日宣布,與航太產業領導大廠漢翔簽訂合作備忘錄,將磷酸鋰鐵電芯在地生產、技術與地緣優勢,加上漢翔的大型統包工程能量,共同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國產化儲能系統解決方案,帶領台灣業界進軍全球儲能市場。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和漢翔董事長胡開宏在台塑總部共同簽下「儲能技術合作暨全球市場開拓合作備忘錄」,並邀請GE Vernova太陽能及儲能解決方案亞洲區商務總監Shiv Aggarwal出席見證。王瑞瑜表示,在全球減碳趨勢下,電動車及儲能產業發展需求與日俱增,其中最關鍵核心資源就是電池技術及其生產量能,台塑新智能致力於推動國產化電池產業鏈,位於彰濱工業區2.1GWh電芯廠將於今年7月正式生產,未來提供的電芯不僅符合多元車用規格,更是全台灣唯一可應用於儲能系統的國產電芯。胡開宏表示,儲能產業與航太產業一樣,掌握核心技術,創造台灣的競爭力,才有機會打入國際藍海;目前自建三座儲能示範案場持續貢獻穩定營收,而在台電通霄電廠、中油永安及梧棲電廠建置統包工程,已成功打出口碑及能見度。漢翔延續航太電控技術及大型電廠統包工程能量,布局自有能源管理系統(EMS)、電池管理系統(BMS)核心技術,要做成全方位的能源統包公司。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雙方目標就是以國產化儲能系統開拓全球市場,因此將採用台塑新智能之電芯、 模組、電池櫃,並建置儲能驗證平台,以銜接雙方技術,包括機櫃設計、消防安全及各項軟硬體建置,以客觀、可靠方式證明產品之卓越品質且符合法規認證,未來雙方也會進一步擬定國內外共同行銷策略,擴大彼此在儲能市場的佔有率及影響力,開創雙贏。
台塑大遷徙4/石化王國老功臣人生謝幕 2.5兆元集團總部「打掉重練」迎新舊能源轉型浪潮
台灣第一大民營企業台塑集團,2023年10月19日正式搬離使用47年的敦化北路大樓。這棟大樓乘載了台灣產業的奮鬥史及「台灣精神」的印記。昔日台灣首富、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金句之一是「存一塊錢,才是賺一塊錢。 」而在台塑集團總營收2.5兆的龐大事業裡,最能精準控制成本、在對的時機出手的石化專業經理人,就是今年5月過世的前台塑董事長李志村。1935年出生的李志村是南投人,1958年自成功大學化工系畢業後,考上產業龍頭、國營事業鐵飯碗的中油,卻選擇進入當時還是小公司的台塑,他曾說,「我覺得這更能發揮我的專業。」李志村可說是王永慶欽選、招聘的首批大學畢業生,一做就是56年,若加上退休後的顧問職,不但在台塑集團度過3/4的人生,也全程參與了台塑企業總部敦北大樓的一切。李志村從基層做起,1967年台塑改組後從高雄調到台北總公司,並在1997年升任台塑總經理。他在王永慶決定交班、2002年規劃出的台塑集團「最高決策七人小組」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除了李志村,另外兩位老臣是當時的南亞董事長吳欽仁與台塑集團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以及四位王家第二代,包括時任總裁王文淵、副總裁王瑞華、台塑化董事長王文潮與台塑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王瑞瑜。這些通過「經營之神」調教的核心成員,可說是企業強棒,因為台塑集團事業複雜度又廣又深,為降低成本,能做的都自己做,除了民生塑化用品的石化原料、電子材料的上游供應鏈,要蓋廠房就成立台塑建設公司自己蓋,為運送石化原料就成立海運公司與船隊自己送,甚至連發電廠都有,子公司近百家,事業部門負責人也練就一身功夫。台塑集團儘管收入破兆,但其總部辦公室設計相當簡單,以實用為主。(圖/報系資料照)CTWANT記者過去想請教石化業者對於景氣與市場看法,不管是台塑人、甚至同業通常會說「你去問李志村。」石化業界都知道李志村的判斷絕對是對的,他每天都在看數字、了解國際情勢,年輕時為了搞懂日本進口的設備、他學會了日文,為了接待客戶與處理美國台塑公司事務,英文也是呱呱叫,甚至2015年退休了還天天進公司。最讓台塑人及媒體界印象深刻的,就是李志村的溫和友善,不管是基層員工還是主管,遇見了都會笑臉迎人地打招呼,且只要記者有問題、他有空,他就會像老師一樣地傳承他的經驗與知識,最後還會補問「還有沒有什麼不懂的? 」台塑集團一開始設計的七人決策小組,三個是老臣、四個是王家後代。(圖/報系資料照)今年,這位德高望重的石化業大老走了,南亞老臣吳欽仁也在年初時辭世,台塑的敦北總部大樓也即將拆掉。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大江東去,世界產業趨勢正一頭衝向先進科技。現任的台塑董事長林健男在5月底的股東會上提到,「面對現今的種種挑戰,公司已在進行轉型策略與調整投資布局,像是擴大在半導體產業布局、跨入生活創新產業,還有深化AI及數位轉型等。」10月18日剛開幕的國際能源周,台塑集團推出兩個大型攤位,一是宣傳電池事業,一是與海上光電合作,這位石化大老搖身一變成了綠能先鋒。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跟CTWANT記者說,「石化和綠能並非完全對立的產業,過去百年的石化產業發展,也能成為新能源研發的基石。」隨台塑企業五千人遷徙內湖新大樓,像是告別舊日時光,待敦北大樓重新蓋好,核心事業及總部高層預計會在2029年重返敦北總部,舊能源與新能源如何開出新局,考驗著現今執掌團隊的智慧。
台塑打造本土最大鋰鐵電芯廠 家用儲能設備11月開賣
台塑(1301)集團旗下台塑新智能18日參加2023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周,首度公開展示One for All高效鋰鐵電池及積木型家用儲能系統,可使用在各種設備與場域,家用儲能系統則預計11月開始販售,彰濱電芯廠建設進度順利,預計明年7月能產出第一顆本土電芯。台塑集團近年來積極布局新能源,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透露,台塑新智能公司雖然是2022年7月成立,但研究開發磷酸鋰鐵電芯已有10幾年,而今終於完成,打造出真正國產的產業鏈。劉慧啟表示,One for All高效鋰鐵電池用同一套電池模組即可搭載於各種設備或場域,包括電動車、工商業及家用儲能系統、不斷電系統(UPS)等,已接獲車用及商用訂單,此套電池將在彰濱電芯廠製造,該地也希望能擴展、打造成台塑的能源基地,進行電池回收等。而積木型家用儲能系統,可根據個人用電需求去組合產品容量,台灣家庭每日平均用電約11度,所以產品有「輕巧型」6.8度電和「標準型」13.6度電可供選擇。若臨時遇到停電,家用儲能就能確保電器正常運作,並搭配台電時間電價於離峰存電、尖峰放電,估算每年約省上萬元電費,劉慧啟表示,預計11月開始販售,希望家家戶戶一起支持節能減碳。台塑董事長林健男也在18日宣布,與旭東環保科技(1343)合作,將台塑HDPE(高密度聚乙烯)用於太陽能產業,研發出抗風浪、高靈活度、不影響生態的離岸太陽能發電浮力系統。旭東環保董事長董基旭表示,他們跟台塑合作二十幾年了,想到用台塑的HDPE強韌性做浮台、以及最新研發的446高抗蝕不鏽鋼做太陽能板的架子,搭配原有的海上風電機,形成風光互補的海上發電廠,該浮台設計已獲全球53國專利,且是亞洲第一個建置。台塑陸續開發新材料,將跟旭東環保共同建構台灣自有設計的100MW大型案場,預計明年8月在屏東外海進行測試。
碳權交易投資術2/碳排收費業者憂綠色通膨 碳人才鍍金月薪翻倍
隨歐美大國開啟碳費、邊境碳稅徵收,台灣今年七月也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碳排放有價化更驅動全民總動員,不只台積電(2330)、台塑(1301)及中鋼(2002)等排碳大戶認真減碳,消費者改買減碳商品,並憂慮減碳成本轉嫁恐引發綠色通膨,就連大學也急著開課培育碳管理人才。針對台灣2024年開徵碳費、以及2026年歐盟上路的碳邊境稅,半導體產業資深分析師陳子昂指出:「台灣電子業都已提前因應,不會措手不及造成營運衝擊,可以有時間進行資本支以及減碳規劃。」蘋果去年就宣告供應鏈「2030年碳中和」,被點名為碳排大戶的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7成排碳量都是在能源使用上,因此去年起接連買下台灣9成綠電憑證、可以優先購買綠色能源。另一家屢被提及的碳排大戶台塑,斥資近千億規模減碳,總裁王文淵2006年成立「台塑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推動組織」並擔任召集人,月月開會檢討減碳成效,目標2025年減量20%、2030年減量40%、2050年達「碳中和」;旗下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新智能使用生質燃料SRF,並構思碳權相關的商機,如投資成功大學「微藻碳捕捉」新創事業,這些藻類除了集團自用,也接到不少外部訂單。以快時尚崛起國際品牌ZARA,2019年揭示:FAST FASHION IS NOT FASHION ANYMORE(快時尚不再時尚)。(圖/報系資料照)中鋼自2011年至2020年,已投入約114億元,完成1,163件減碳專案,包括增加製程廢熱回收、提升能源效率、汰換老舊設備與優化製程參數等。石化產業分析師何耀仁向CTWANT記者表示,碳權議題出現,使營運成本上升,加速公司低碳轉型腳步,例如亞泥的本業水泥碳排放較高,便規劃水泥要從對營收貢獻7成逐步降到4成,原有的製程能源也要從燃煤轉為燃氣,未來業界期待核融合發電。台灣消費市場對碳排認識已有十多年。2010年起陸續有產品主動標示碳足跡,像是新竹槓丸、米粉,泰山礦泉水、明基與友達的螢幕、統一麥香奶茶、可口可樂,定期收到的台電繳費單,也會標明當期排碳量。以快時尚崛起國際品牌ZARA,2019年揭示:FAST FASHION IS NOT FASHION ANYMORE(快時尚不再時尚),「這是消費意識的翻轉,購買服飾講求環境和美觀之間平衡、永續,供應鏈重要性大增。」與國際紡織品牌的興采(4433)董事長陳國欽指出:「戶外時尚品牌PATAGONIA的衣服會標明減碳、減水量。」騎車若代替開車,可有效減碳,目前無法賺碳權,但成功帶出減碳意識。(圖/翻攝自捷安特自行車臉書)不只蘋果要求全球供應鏈2030年達到碳中和,「各大國際運動品牌有2030年減碳30~60%的目標,且絕大部分壓力在擔任製造工作的供應鏈。」紡織龍頭儒鴻(1476)副理沈志威告訴CTWANT記者,該公司以能源轉型、能效提升、在地採購、低碳原料4大部分進行低碳轉型,「不是做得好就能有更多單,而是沒做就沒訂單,企業無法永續經營下去。」自行車龍頭巨大則喊出「騎YouBike賺碳權」,同時朝吸碳量大於排碳量的「負碳商品」邁進。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聯合國計算碳權有300項方法論,申請方可想方法證明腳踏車跟減碳的關聯性,但是「很難說騎腳踏車就是替代搭車,有時是不想走路而騎,這種情況下騎腳踏車反而比走路排碳量高;不過這確實帶起低碳環保意識。」面對台灣即將課徵碳費,有營建業、製造業者喊出恐加速通膨。「綠通膨」隱隱成形?「通膨本來就會發生的自然現象,近十年每年通膨率約落在1~1.4%,各國政府加速QE使去年通膨上升至3~4%。」劉哲良向CTWANT記者解釋,至於近來營建業喊碳價進一步促漲房價,他分析建材成本約佔總成本10%,會加上碳費的是水泥、鋼筋等,其實轉嫁成本非常有限,對於業者的加速通膨說法,「可能有其他考量,例如多換容積獎勵,不過,多蓋一層得到獲利,仍是放到自己口袋裡。」 與此同時,碳管理,碳人才也成就業市場熱門需求。亞東科技大學校長黃茂全指出,「一般產業工程師入職月薪4~5萬,懂碳管理立刻鍍金成8~9萬元。最好的投資,是投資人才。」據此,亞東科大、元智大學去年邁開第一步、開設SDGs課程培育師資,接下來設計永續及智慧化搭配低碳管理的製程課程,從根本培養學生減碳意識和碳管理技術。
台塑電池芯報捷1/台塑尖端能源還沒開廠就接到UPS大單 王瑞瑜:「下一步打入新南向」
「台灣終於有做電動車的關鍵!」國際趨勢專家、藍籌亞洲總裁黃齊元相當看好,「台灣有做電池的條件,儘管起步較世界其他國家慢,終於出現整合者!」他指的是,台塑集團將在彰濱工業區打造台灣最大電池芯生產基地,日前終於動土。這座由「台塑尖端能源」建置的電池芯與模組廠,位於彰化縣彰濱工業區中的崙尾工業區,距離全台最大石化生產基地-雲林台塑六輕,車程僅17分鐘,但這段路,台塑集團走了27年,足見電池芯的技術發展與整合過程不易。 「謝謝我的父親王永慶,27年前的遠見。」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不忘提起父親。王永慶與王永在兩兄弟於1954年進軍石化業,先後成立台塑、南亞、台化等120多家生產事業,建立起台灣最大石化王國,王永慶卻於1998年指出:「人類即將面對石油枯竭的困境,電動車是解決能源危機的最佳方案。」他精準預言電動車是人類生活的未來,尤其佔總成本35%的電池製造技術為重中之重。去年因電池芯的製造速度追不上電動車成長幅度,台塑新智能曾經為了等30MGW電池芯進口,電池模組生產被延宕8個月,這個經驗加深台灣要走向電池芯自主的方向,再加上國安的考量,王瑞瑜說:「唯有掌握來源,才能站穩自己的腳步!」這句話聽得出王瑞瑜的感慨,台塑一度和長園科(8308)於2008年5月20日合資成立「台塑長園能源科技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量產「可充電式鋰電池正極材料」廠商,但隨王永慶過世,台塑與長園科經營團隊因理念問題,後來拆伙。UPS系統是製程24小時不中斷的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廠基礎設施,據悉,台塑電池芯還沒生產,已經獲得兩家以上訂單。(圖/報系資料照)於是,2010年王瑞瑜由她掌舵的「台塑生醫」成立「台塑新智能」,自行掌握正極材料、隔離膜、電解液、BMS(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EMS)等將近8成的電池原料與技術,隨儲能案廠擴大採用,營收漸入佳境。在61歲的王瑞瑜領軍電池產業向前衝下,如今最後一塊拼圖「電池芯」,在動力電池技術公司美國「國軒」的技術支援下終於完整,「電芯是電池的關鍵核心,等同石化業的輕油裂解製程,這項關鍵技術串接台灣電池上、中、下游產業鏈。」「去年7月5日在彰化宣布成立台塑新智能後,我們不敢鬆懈,在中央、縣政府的協助和團隊努力下,280天後,全台最大磷酸鋰鐵電芯廠今日(4月12日)動土。」王瑞瑜拍板下,一次把最高規格做到位:「原本第一期投資金額是60億元,為了做自動化產線,現在已追加到80億。」用自動化優化製程,電池芯價格將更有競爭力。動土當天,彰濱工業區艷陽風勁,讓人見識台灣海峽擁有國際最佳風場的實力。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彰化是台灣發展新能源最重要縣市,風電、太陽能彰化縣是領導地位,台塑是傳統石化指標廠,在這裡,下階段要成為新能源供應鏈最重要的一份子。」依台塑尖端能源規劃,此處將生產30Ah(安時)、50 Ah兩種規格電池芯,可應用在電動巴士、電動商用車,以及貨櫃儲能、家用儲能及不斷電UPS系統。台塑尖端的電池芯還沒量產已經接到UPS(不斷電系統)品牌訂單,業界人士告訴CTWANT記者:「UPS系統是製程24小時不中斷的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廠基礎設施,台塑電池芯已經獲得兩家以上UPS客戶訂單。」在供應鏈在地化趨勢下,可以預期將有越來越多客戶,台塑尖端在第一期2.1GWh年產值達到181億元目標後,將擴第2期2.9GWh。專家認為,中國比亞迪去年銷量勝特斯拉,就是因為有在地電池芯製造能量,執此,台塑新智能將成為台灣電動車發展後盾;圖為20234月18日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圖/中新社)黃齊元分析:「中國有電池廠寧德時代,所以去年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全球銷量超越第一品牌特斯拉;現代汽車也掌握電動車電池,現代營收規模超越三星,成為南韓最大集團。」他看好,台塑集團的電池芯廠將成台灣發展電動車的基礎。除了拚電池國產化及在地供應,王瑞瑜公開表示,接下來要走出台灣、打世界盃,與新南向國家洽談合作,經銷電池芯或設模組廠,更要建置電池回收系統,將上游挖礦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
台塑電池芯報捷2/台塑、台泥、宏碁、大同、台達電五大咖 進軍儲能系統1800億商機不手軟
行政院去年底宣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總預算9,000億元,其中20%用於強化智慧電網和儲能系統,商機高達1800億元,引來台泥(1101)、宏碁(2353)、大同(2371)、台達電(2308)等參戰,就連石化龍頭台塑(1301)也蓋起電池芯工廠,毫不遲疑手軟。在淨零碳排趨勢下,電動車、綠能和微電網穩定,皆需儲能系統支援,隨電動車市場滲透率提高,更提高家用充電及儲能需求。「電動車及儲能市場爆發性成長,2030年全世界電池總需求量高達3300GWh、是2014年的兩倍。」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說。再生能源顧問公司ESS InfoLink則預估,台灣儲能市場自2023年起將顯著增長,2030年累積規模將達20GWh、經濟規模上看2,000億元。台達電一體式儲能系統。(圖/報系資料照)總的來說,儲能電池概分2為大應用,一是電動巴士、商用車、船等電動運具,另一大類是商用及家用的儲能及不斷電系統等。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在4月12日台塑尖端能源電池芯與模組廠動土當天,描繪出一個清晰的使用情境:「在離峰用電、電單位成本較低時,用戶可以把電存起來,在尖峰時放電,這樣家用成本能降低,也有助於電網平衡。」電力提供中斷時為住宅進行供電,或搭配太陽能板或城市用電使用,幫助清潔能源進行充放電。就家用儲能系統部分,國際品牌美國TESLA、德國Daimler與BMW、日本Nissan,台灣宏碁子公司智頻科技、大同、台達電等都推出家用儲能系統,售價在20萬以上。「台塑的家用儲能系統未來上市後一套約10萬元,在業界相當有競爭力。」劉慧啟指出:「創辦人(王永慶)27年前就提醒,核心技術要掌握、成本要低。」電動運具部份,台塑將與電動大巴製造商和營運業者華德動能以及成運、順運汽車合作,為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做準備。(圖/報系資料照)「台塑的家用儲能系統,去年12月獲得日本S-JET等三大認證,要跟日本雙葉電子、東京電力公司合作設立示範點,進軍日本市場」,王瑞瑜表示,「商用、家用並行,同時規劃新南向印度、越南等,各市場容量不同。」電動運具部份,台塑將與電動大巴製造商和營運業者華德動能以及成運、順運汽車合作,為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做準備。在分散式發電的微電網時代,台塑及各家儲能系統以自有品牌應戰。大同投資4MW/4.65MWh儲能系統,為台電最早通過能力測試且為台灣首家儲能系統上線台電交易平台。台達電為標案大贏家、囊括6成以上公開標案,UPS亦被科技大廠採用,在家用儲能則推廣「電動車當一個大儲能電池」概念。宏碁與中科院合資成立「智頻科技」推出家用儲能設備。
台塑新智能160億建全台最大電芯廠12日動土 目標產能5GWh
台塑新智能宣布透過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投資超過 160 億元,在彰濱工業區建立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今(12 )日舉辦第一期 2.1GWh動土典禮,預期2024 年第三季完工量產。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右)向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介紹在彰濱工業區建立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圖/陳柔蓁攝)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說,曾因缺電池芯等8個月,產能因此停下來,所以台塑新智能要整合電池芯技術和集團資源,打造全台最大電芯廠,王瑞瑜強調,電芯是電池的關鍵核心,地位等同石化業的輕油裂解製程,彰濱電芯廠動土是台塑新智能的重大里程碑,也象徵台灣電池上、中、下游產業鏈終於串接起來,走向垂直整合的高效能經營模式,電池產業將完整國產化及在地供應,可建構自給自足的低碳能源系統,確保台灣資訊、經濟、國安無虞。王瑞瑜說,這也是創辦人王永慶在27年前就預見,面對石油枯竭,掌握電池為最佳解決方案。為電動車及儲能系統等多元 領域提供安全、穩定的鋰鐵電芯,打造國產電池產業鏈,並指出,國產相較國際進口品牌有成本優勢,目標家用儲能系統價格在10萬元以下。王瑞瑜表示,同時為了協助台灣發展新能源並走向碳中和,去年七月懷著破釜沈舟的決心宣布成立台塑新智能,設下「節能、儲能、新能源、循環再利用」四大目標,280天就達到擴大推動環保節能的磷酸鋰鐵電池取代鉛酸電池,此外,全台儲能案場今年底總計可達150MW。王瑞瑜說,將加速與綠能業者合作、投入固態電池等新能源研究,也著手規劃汰役電池再利用,徹底落實循環經濟及環境永續。也已經和電動巴士營運商、製造商啟動合作。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將透過台塑尖端能源公司投資160億元,分兩期建造 5GWh磷酸鋰鐵電芯產線,第一期先設置 2.1GWh 電芯及模組廠,規模為全台最大,目標 2024 年第三季完工量產後,再投入第二期擴建計畫,將電芯及模組產能提升至5GWh。劉慧啟分析,因應電動車及儲能市場爆發性成長,2030 年全世界電池 總需求量高達 3,300GWh,電芯已是必備物資,但台灣目前多數仰賴進口,台塑新智能整合台塑企業資源,掌握電芯材料,全方位應用在電動巴士、電動商用車、貨櫃儲能、家用儲能及不斷電系統,強化台灣綠色經濟產業體質,也同時展開海外市場布局,首站將進軍日本。
科技廠校園搶才1/全台79場三個月輪番登場主打科技金融 百家科技大廠組GOLF聯盟抱團入校育才
每年3月登場的校園徵才高峰期,一如往年,4日已由台灣大學領跑,高達450個企業進入椰林大道擺攤,比去年的442個還熱鬧,顯示企業需才孔急,這波校園徵才將在全台北中南及外島等地陸續上場,根據1111人力銀行統計,全台共有79場實體及線上徵才活動,一直延續到5月。與此同時,由友達光電(2409)、仁寶電腦(2324)、緯創資通(3231)三大企業領軍,齊聚國內50家企業自發成立的GOLF學用接軌聯盟(Gap of Learning & Field),也將抱團參與校園徵才,包括3/11(六)陽明交通大學、3/22(三)臺灣師範大學及3/29(三)東海大學等。以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為例,已經有約20年的歷史,從2012年開始轉為現在的博覽會形式。今年校園徵才的要角台灣科技大廠,包括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台達電(2308)、宏碁(2353)、研華(2395)等,台塑集團旗下的台塑新智能也首度參加。台大初步統計,今年以科技及金融為主要徵才產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日前擔任總顧問,與國內IC設計廠共擬產業政策白皮書,對於人才短缺的狀況提出示警。(圖/聯發科提供)其中,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2023年就規劃了將招募超過6000名工程師及生產作業員,台積電喊出碩士畢業新進工程師平均整體薪酬上看新台幣200萬元。台達也規劃2500名徵才需求,較去年的1500名大增1000名,並大幅加碼研發人才培育獎學金,碩士60萬元、博士150萬元,提前綁定優秀人才,初入職場的新鮮人首年就有機會年薪超越百萬。事實上,台灣人才因少子化問題越來越稀缺,讓科技大廠商頭疼不已。就在校園徵才登場前夕,由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擔任總顧問,攜手聯詠、奇景、瑞昱等IC設計廠二月底合推一份「台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僅靠當前正規教育來儲備人才,將使IC設計廠陷入才人不足的困境。除了提醒當局調整教育政策,2018年成軍的GOLF聯盟,業者乾脆先下海培育人才。GOLF聯盟提供學生超過330堂線上課程與上千個實習機會,推動校園職場無縫銜接,讓企業提前預約人才,共創學校、學生、企業三贏,充分落實學以致用。截至2022年,已有123家廠商進行招募,實習名額達2390名,並有1668人透過實習錄取。GOLF學用接軌聯盟也將抱團參與校園徵才,理事長緯創資通副董黃柏漙說,「GOLF的目標不僅是應屆畢業生,也歡迎在校生來了解。」(圖/翻攝自GOLF學用接軌聯盟臉書)該聯盟理事長緯創資通副董黃柏漙告訴CTWANT記者,「GOLF的目標不僅是應屆畢業生,也歡迎在校生來了解。」學生只需要透過學校信箱至GOLF學用接軌聯盟平台(golfedu.org)註冊會員,即可免費開啟學習旅程。透過線上課程的學習,可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技術培訓、補足現行教育,並增加個人就業機會。「為幫助校企人才培育,將持續邀請更多企業共同參與,一起培育未來人才!除了校園活動外,也陸續推出企業聚會活動,打造交流協作場域,一起共創共享共好。」黃柏漙表示。今年打破台塑集團自行徵才慣例加入校園徵才行列的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新能源產業前景看好,發展潛力無窮」,並開出求才條件「最需要的就是『勇氣、創新、敢追夢』,這也是青年學子的珍貴特質。」
能源股掛牌潮2/國發會端9000億元大餅拼減碳 台廠轉攻「這塊市場」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2021年COP26 決議,各國2022年底前要提出2030年減碳目標,據此,國發會去年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以2005年為基準,將減碳目標由原本20%提高至24%±1%,預估2030年累積將投入預算近9000億元。同時,國發會提出12項關鍵戰略,包括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電力、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等,預計自2023年至2030年將帶動民間投資逾4兆元,創造5.9兆產值,提供55.1萬個淨零轉型相關就業機會。就台灣太陽能產業,TrendForce表示,受惠於政府的自願性產品認證(VPC)激勵政策,台灣製造的元件絕大部分都在國內完成裝機,出口占比極小,目前集中在中下游,製造商正努力向上游發展,朝EPC(電力系統工程)和專案開發方向前進。雖然政府重點關注可再生能源發展,並施以高額的激勵措施,但由於土地有限、所有權問題複雜,太陽能地面電站專案發展遭遇瓶頸。TrendForc指出,未來仍需依賴政府加大對太陽能用地的支持力度,方有望釋放地面電站裝機需求,以實現台灣2025年20GW的太陽能裝機目標。此外,漂浮太陽能電站等創新項目的推廣,亦為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帶來更多新的機會。對於風電而言,本土的小型風力發電產業鏈配套成熟,計畫在2025年完成100MW的裝機量。而風電方面,TrendForce指出,台灣大型內陸風場開發趨於飽和,往後政府將以招投標的方式對離岸風電進行重點佈局,並有望帶動本土風電產業鏈向大型風電領域延伸。總體而言,有別於太陽能土地約束導致發展空間不明朗,高額的激勵補貼和明確的政策規劃,則完善了風電的發展路徑和發展空間,使台灣風電產業更具競爭優勢;特別是5kW以下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已實現穩步增長的出口量。風力發電分為陸上型及離岸型,不過離岸型目前進度因疫情影響遠不如預期。(圖/趙文彬攝)目前,台灣風力發電設備供應商有10多家,包含東元公司、中興電工和中鋼機械等廠商涵蓋風力機等零組件的生產。台廠對於儲能的布局也不遑多讓,包括台塑(1301)、大同(2371)等都有相當大的動作。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在去年12月20日宣布,要在台灣5縣市蓋6個儲能案廠,預計明年第三季啟用,打造全台最大、穩定安全的「電力倉庫」品牌。至於大同則是透過100%投資的子公司大同智能在桃園觀音全台第一座「增強型動態調頻備轉」(E-dReg) 儲能系統,大同副董事長吳振隆表示,大同預計2023年底前將完成建置共計超過100MW之儲能系統,為台灣供電品質增添助力。TrendForce指出,為了實現電力系統的深度脫碳,儲能技術就成為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不斷提升的重要支撐。為克服風光電的間歇性、波動性,整個電力系統將經歷從「電源、電網、負荷」到「電源、電網、負荷、儲能」的轉變,儲能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第四大基本要素,新型儲能技術順勢成為電力系統脫碳新動能。技術方面,中國儲能電池廠商以磷酸鐵鋰為主,海外廠商則以三元鋰電池為主,但由於近年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等問題,導致普遍市場接受度低於磷酸鐵鋰電池。以磷酸鐵鋰為代表的鋰電儲能技術,相較於其他儲能技術優勢顯著,目前正成為全球新增儲能的主要裝機力量。 儲能是再生能源的重要環節,也是台灣廠商爭相發展的領域。(圖/趙世勳攝)
瞄準2050年碳中和商機 王瑞瑜拍板投資新創「微藻碳捕捉」
台塑新智能宣布,以8,500萬元投資成功大學「微藻碳捕捉」新創事業,微藻為全球固碳效率最高的生物,也可用於淨化工業廢水及改善有機農業,期望每年為台灣減碳超過十萬公噸,建立環境永續、循環經濟的 典範。此為台塑新智能首個投資的大學新創事業,具有強化碳捕捉技術的重大意義,並展現力挺學術研發及培養專業人才的決心。台塑新智能今天與成大微藻碳捕捉團隊舉辦投資協議簽約儀式,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總經理劉慧啟、成大副校長莊偉哲、東海大學副校長張嘉修共同出席。未來新創公司由台塑新智能取得51.9%股權,領導微藻碳捕捉技術、拓展商業應用層面。王瑞瑜表示,台塑企業長期積極落實節能減碳,目標2050年達到碳中和,台塑新智能自去年成立以來,傾全力整合集團上中下游資源以發揮最佳綜效,並持續向外拓展新興市場、引進卓越技術;此次投資成大微藻碳捕捉,擴大台塑新智能的綠色經濟布局,更希望透過實質的產學合作,鼓勵學術界以創新前瞻角度,攜手為台灣加速達到碳中和。劉慧啟指出,碳捕捉技術為新能源事業重要版圖,養殖一公噸微藻可吸收兩公噸二氧化碳,固碳效率遠高於陸生植物,可直接設在工廠煙道吸收廢氣,也能去除廢水中的氨氮、重金屬等汙染物,後續藻體則再利用為生質燃料,整體過程有效削減溫室氣體且落實循環再利用,目前已收到國內石化大廠處理工業廢水的訂單,相關技術成熟且商機龐大,將成為台塑新智能減碳事業一大推力。台塑新智能介紹,微藻營養成分高,還可投入有機農業種植,包括開發畜牧水產飼料添加劑,實際使用後的養蝦存活率從一成大幅提升至五成以上,近年研製生物液態肥料也用於各種葉菜瓜果。台塑新智能將與成大開發微藻基因資源庫,對不同微藻進行物種鑑定,以及蛋白質組成、抗氧化能力等分析測定,擴充更多元的應用技術。成大2008年起投入微藻研究,為國內先驅及頂尖團隊,成大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表示,校區擁有亞洲學界最大的300公噸微藻養殖池,累積多年研究能量,與台塑新智能合作將可導入成熟的經營管理制度,進一步開拓商業市場,同時擁有更豐沛的研發資源,達到產學雙贏的局面。台塑新智能致力於節能、儲能、新能源、循環再利用等四大領域,將持續扶植學界投入技術研發及人才養成,協助落實商業應用層面,共同開創新興產業、推動減碳,讓台灣環境資源真正永續發展。
王瑞瑜造新台塑1/ 台塑新智能打敗特斯拉安全擺第一 她要建立「電力倉庫」第一品牌
「翰可過去購買特斯拉儲能系統,當他發覺我們的台灣自製能力,立刻與台塑新智能合作!」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12月20日台南永康儲能案廠啟用當天,開心不已地宣布,接著要在台灣5縣市蓋6個儲能案廠,預計明年第三季啟用,打造全台最大、穩定安全的「電力倉庫」品牌。王瑞瑜一席話引人好奇,台塑如何打敗特斯拉?這故事要從翰可能源說起,該公司2008年從太陽能光電業務起家,擴展納入充電站、儲能業務,在2020年台電首次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調頻備轉輔助服務標案第一名,董事長陳洋淵指出,「原本第一套儲能設備向特斯拉採購,需要 6~7 年才回本,第二套時間更長,電池價格又逐漸攀升。」但今年發現,「台塑新智能價格較好,交期比特斯拉少四分之一,還有講中文、服務即時的在地客服。」陳洋淵立刻拍板,從特斯拉轉向台塑新智能採購儲能設備,希望成為能帶領國內能源轉型的一員。這支儲能國家隊首個啟用的台南永康儲能案廠,有6個儲電貨櫃,儲能量5.3MWh,在12月20日正式啟用後,投入台電電力交易平台(AFC),參與調頻備轉輔助服務(AFC)。翰可能源有充電站、儲能業務,認為台塑新智能是CP值高的在地好夥伴。(圖/台塑新智能提供)台塑生醫電池專案組研發處長舒英豪指著貨櫃內排列整齊的蓄電池,告訴CTWANT記者:「這每一個蓄電池都是獨立的,本身就是一個自我保護系統,任何模組有異常會直接斷電,不用被動等後台做決定。每一個櫃都感測裝置和消防系統,並配有冷暖氣,控制在電池最佳操作溫度15~35度。」接著他打開手機裡一個app:「我們維運小組,做更多準備在監測、早期預警,有電池早衰、一致性差或自漏電,會示警通知更換模組。」台塑新智能除了安全,還要做到有智慧的安全,「把意外發生的機率,減到最小最小。」和爭相投入儲能系統的水泥、汽車及電機電子業相比,台塑算是唯一能夠自行完整掌握產業鏈的。「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台塑致力磷酸鋰鐵電池研究超過12年,相較鋰三元電池高度安全,未來儲能走入居家領域,安全一定是重點。台塑新智能電芯模組的儲能安裝,已獲得一系列的廠商認證,更是台灣唯一在磷酸鋰鐵電池領域受完整認證的廠商。」王瑞瑜說。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8月宣布,旗下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將與美國電動車公司aptera Motors合作,開發新一代的車用磷酸鋰鐵電池,目標兩年內出貨。(圖/報系資料庫)事實上,台塑的這支儲能系統產業鏈,就是在王瑞瑜的領軍下組建而成。台塑台塑集團2008年用投資長園科(8038)掌握鋰鐵的正極材料開始,2012年台塑(1301)生產電解液,2017年南亞(1303)製造銅箔、鋁塑模、Binder、配電盤、變壓器,2021年台化(1326)量產隔離PP膜與ABS合金,加上福懋科技BMS打件,南亞光電LED,台朔重工經營電廠,目前在新能源供應鏈掌握度高達70%。未來,台塑新智能規劃斥資160億元,在彰化蓋電池芯廠,預計2024年量產,屆時,自製率更達100%。這十多年來隱含在台塑集團各事業裡的電池技術,如珍珠般一顆顆撈出,今年七月終於串成電池、儲能產業,由台塑、南亞、台塑石化、台化及台塑生醫共同出資70億元,成立「台塑新智能」,進一步跨入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4大領域。莫怪王瑞瑜可以自豪地說:「無論是BMS(電池管理系統)或EMS(能源管理系統),台塑新智能都是自行開發,相較其它國外進口,在資訊安全方面更有保障,也不會有國安疑慮!」
王瑞瑜造新台塑2/迎戰用電巨獸台積電、電動車 台塑新智能「我們打團體戰」全台設韌性電網
台塑新智能首個儲能案廠台南廠12月20日啟用,距南部科學園區約半小時車程,是為了幫台積電等南科大廠打造韌性電網?「有在努力!」台塑生醫電池專案組研發處長舒英豪告訴CTWANT記者:「同時與其它能源公司簽約,也和大同、華城接觸,我們打團體戰,這樣無論哪個科技公司與園區都可以向我們買。」為迎戰用電巨獸台積電,以及停產汽油車後將普及的電動車商機,台塑新智能計畫打造「儲能國家隊」,已與翰可、眾樹能源結盟,接下來繼續擴大結盟對象。 舒英豪分析,首要目標是兩大塊儲能市場:「針對先進科技用電大戶,台電早期會給供電保證,隨台積電晶圓廠佔全台用電量2025年來到12%、未來15%,台電也不敢保證了,勢必要尋求外援。」研究機構InfoLink預估,台灣儲能市場經濟規模2022年為88億元,至2030年快速成長到2,000億元。再者,「當電動車普及後,將成一個家庭耗電量最大的設備,一台車要充80度電、那可以供給8個家庭用,在這情形下,電網韌性很重要,儲能協助調配,蓄電、放電反應時間只有0.2秒。」台塑新智能未來將進一步搶攻家庭或社區的儲能設備市場。台塑生醫電池專案組研發處長舒英豪講解儲能原理。(圖/陳柔蓁攝)依台塑新智能規劃,台南儲能案廠啟用後,接著要在台南、雲林、南投、彰化、嘉義等縣市等5縣市、新建6個儲能案廠,共50MW、投資約15億元,目標明年第三季全數啟用,投入台電電力交易平台,參與調頻備轉輔助服務(AFC),下階段再蓋100MW,屆時將成為台灣最大型儲能品牌。而儲能設備及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電池芯,2024年後由台塑在彰濱設置的2.1GW磷酸鐵鋰電池芯廠供應。台塑新智能今年中與美國電動車公司Aptera Motors合作太陽能電動車,至於電動車電池,「公司持續觀察價格、消費者接受的使用成本,台塑新智能的品質能跟中國寧德時代(CATL)、南韓三星、日本Panasonic等電動車電池品牌比。」舒英豪表示。當電動車普及後,將成一個家庭耗電量最大的設備。(圖/報系資料庫)
王瑞瑜造新台塑3/美麗女董LINE群快問快答 雙胞胎女兒「我們不要當公主」
台灣石化龍頭台塑集團已交棒專業經理人,王家二代王瑞瑜仍站在第一線,領軍打造新品牌,從FORTE、醫之方、Dr’s Formula等生醫美容產品,到今年正夯的電動車電池與儲能系統。「我只是出一張嘴,都是他們在做。」身形挺直、黑髮披肩、膚色水亮的王瑞瑜,笑著向CTWANT記者說,完全看不出已60歲.。成軍68年的台灣石化巨擘台塑(1301),掌握每次經濟能源轉移時刻,創辦人王永慶兄弟以木材起家,抓住塑膠普及商機,跨入石化業,打造產業一條龍,如今在全球節能減碳及綠色能源需求趨勢下,這個老牌石化王國早已「接軌」布局。而統領台塑集團新能源事業的,正是今年七月成軍的「台塑新智能」,由王永慶女兒王瑞瑜帶隊。「一個新事業的成立,經過許多研究,也給許多空間,因為這是在投資台塑集團的永續經營。」台塑生醫電池專案組研發處長舒英豪表示。王瑞瑜商學背景,事業跨足生醫及電子,「她是一位態度開放、尊重專業、做事嚴謹的老闆。」舒英豪佩服地說,王瑞瑜會時不時在line群出考題,領域包含時事與專業,非常好學:「其實她心裡已經有答案了,要回答得更深化、結構化、有連結,在這裡強調員工跟公司一起成長。」以前穿梭中國、台灣為國內電子大廠製造筆電的設計產品經理,現在台塑新智能擔任工程師的蘇文川,對此深有體會:「工程師一般會有薪水和事業天花板,在這裡很有保障,每年都會調薪。」他指出,公司相當照顧員工家庭,他3個小孩出生後才進公司,每月還能收到公司補助學費。台塑生醫參加BIO Asia-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圖/報系資料庫)從電子業轉傳產會適應嗎?「一般電子公司的新事業,三年KPI沒達到就砍掉解散了,在台塑不會,像長庚、台塑給台灣人的印象就是『安全、可靠』,產品是這樣,在這裡發展職涯的員工也是。」蘇文川告訴CTWANT記者。事實上,從王永慶時代,台塑集團就重視人才的培育,「一個大學畢業生經過重重考試進台塑,公司就會把人才培育當成自己的責任,王瑞瑜也保留這個良好傳統,並鼓勵員工在工作、家庭平衡。」一位台塑集團主管說。台塑三代、王瑞瑜的雙胞胎女兒現在26歲了,講起兩個寶貝,王瑞瑜最驕傲的是她們繼承了父親王永慶傳下的「節儉」特點,「我常跟女兒視訊,女兒主動說要回來看我,還是買最便宜的機票!」母女好像姊妹,也會聊保養:「除了用台塑生醫的產品,也要防曬!」王瑞瑜的兩個女兒讀高中、大學放假時,曾到台塑生醫、新智能實習,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的印象是,「非常有禮貌。」兩人畢業找工作時,卻拒絕到台塑集團上班,她們對王瑞瑜說:「我們不要被當成公主,這樣學不到東西,先讓我們在外面5年。」目前她們人在美國波士頓,分別在金融業、藥廠上班。儘管身上不大穿戴名牌,但王瑞瑜強調外表一定要維持,「我是台塑生醫的招牌」,此外,她十分注重第二個心臟-大腿肌肉的訓練,每天要在跑步機快走半小時,好處是定速向前,不會懈怠,「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王瑞瑜笑著爆自己的料,這一句老話,她身體力行做到了。
王光祥交成績單2/「太陽能綠能股本益比50倍」 大同轉攻新能源「護形象易融資穩股價」
今年12月20日堪稱是台灣儲能產業的里程碑。這一天,大同(2371)子公司大同智能在集團公司尚志化學桃園觀音廠自建的6MW日前輔助服務案場正式啟用,無獨有偶,台塑(1301)在台南永康5.0MW/5.3MWh儲能案場也啟用。值得注意的是,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親自出席,大同的董事長王光祥卻缺席,改由副董事長吳振隆及總經理王金來主持。王光祥讓出舞台,改推專業經理人上台,其實背後另有盤算。「王光祥等大股東們雖然一心想開發大同土地資產,但也擔心,若營運重心都放在資產開發,對於大同股價或許有一時的幫助,一旦投資人不領情,也會衝擊大同股價,對大股東們來說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知情人士向CTWANT記者表示。大同前董事長盧明光曾說「大同的底蘊很好。」(圖/黃耀徵攝)因此,當王光祥在今年6月股東會宣布,土地開發已經不是目前營運重點時,一度讓市場一頭霧水。「因為太陽能、綠能股本益比可達到50倍,但如果是土地資產股,本益比僅20倍。穩定股價,就是王董決定轉向的原因之一。」這位人士說。事實上,大同在儲能領域的布局,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從家電起家的大同,深根電力領域多年,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智慧電表及重電,這也是大同的本業所在,之前大同都只是在默默布局,現在剛好搭上這個全球產業發展趨勢,讓大同的體質由之前的家電,逐步轉向新能源,刷新這塊百年企業的招牌。王光祥也曾透露,土地開發是只是大同的發展主軸之一,但是要推升大同成長的,則是新能源跟電動巴士。而王光祥本身也是國光客運最大股東,之前大同自行研發的台灣第一套國產大型電動巴士動力系統也獲得唐榮採用,雙方也議訂若成效良好,將共同執行以大同公司製造之品牌電動巴士底盤平台,行銷海外市場,並計畫延伸產品線至電動環保商用車與電動輕型(3.5噸)商用車。智慧電表是大同的主力產品之一。(圖/大同提供)據大同年報資料,智慧電表事業部2021年營收比重為7.87%(2020年為6.53%),太陽能事業部為4.06%(2020年為3.43%),智慧能源事業部營收比重為0.2%(2020年為0.45%)。而2018年到2021年,大同每年都有百萬瓦級以上的電池儲能系統專案完成,總計為7.5MW。據台電的要求,由於E-dReg需要進行電能轉移削峰填谷功能,一定規模以上的儲能設備才會對系統有助益,現階段暫時將維持5MW以上才能做E-dReg。「大同在儲能領域的成績,再加上政府又全力推再生能源,商機可說是穩到不行。」知情人士說。更重要的關鍵是,銀行對儲能設備建置案的支持。由於政府極力推動非核家園,而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擴充與儲能設備密不可分,依政府規劃,對於儲能設備貸款,銀行除了提供優惠利率,貸款額度最高可達建置成本的八成,「這對大同來說,自己已經有了技術,銀行又願意放款,可說是水到渠成。」儲能領域的業界人士分析。大同智能是大同負責新能源業務的重要子公司。(圖/翻攝自大同智能臉書)依大同副董事長吳振隆表示,目前大同自建儲能容量為11MW,2023年將會再增加44MW。「電力、新能源、消費電子、不動產,將是大同主要業務,其中電力加新能源約佔六到七成,是大同最重要營收來源。」大同總經理王金來也表示。如此一來,身為大同董事長的王光祥,面子裡子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