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藝術獎
」卸任後首亮相! 王美花14日轉任台新金獨董
第22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昨(1日)舉辦,除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出席外,前經濟部長王美花亦受邀出席,為5月20日卸任後首度公開亮相。台新金董事會日前公告董事候選人名單,王美花已在名單中,預計14日股東會後將轉任台新金獨董。台新金今年將改選董事,已在5月2日通過第9屆董事候選人名單。因現任獨董林義夫任期已屆滿3屆,依規定無法再連任,因此提名王美花擔任下屆獨董候選人,預計將於6月14日股東會投票通過後就任。根據台新金公告董事改選被提名人名單,候選人包括吳東亮、吳澄清、郭瑞嵩及王自展,獨董候選人為張敏玉、管國霖及王美花。除了王美花外,其餘董事及獨董候選人名單均與現任名單相同。台新金慣例延攬卸任經長擔任公司獨董,包括2007年出任台新金及台新銀獨董的王志剛,2015年由林義夫延攬重任。考量經濟部出身人選對各產業都有相當掌握度,加上國際趨勢看重董事會女性比例,爭取王美花加入台新金任下屆獨董,成為第三位將進入台新金董事會的卸任經濟部長。
王美花現身台新藝術獎典禮 吳東亮:「今天專心頒獎」
第22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1日登場,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出席擔任頒獎人,獲台新金董事會提名獨董候選人王美花,也應邀出席。本屆共有17組藝術家、團隊入圍,包含8組視覺藝術、9組表演藝術展演作品,由你哥影視社《宿舍Ký Túc Xá》獲得視覺藝術獎;臺北海鷗劇場《國姓之鬼》獲得表演藝術獎;窮劇場及江之翠劇場二團合作的《感謝公主》拿下本屆「年度大獎」。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來自歐洲及澳洲,在專業領域各具重要地位的策展人及創作者,結合本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團代表等七人組成決選團,共同選出 「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年度大獎」三大獎項得主;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各1名,獎金各100萬元,年度大獎1名、獎金150萬元。吳東亮表示,他今天專心擔任頒獎人,謝謝各界的支持、參與。頒獎典禮後,媒體提問相關金金併等議題時,吳東亮低調婉拒非關文化藝術基金會事項。前經濟部長王美花(右)現身第22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左為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圖/林士傑攝)王美花則表示,台新藝術獎頒獎活動非常盛大,感受到創作者的堅持、熱情及基金會給予的支持。台新金5月2日董事會中通過董事提名名單,前經濟部長王美花在獨董提名名單中,台新金股東常會則在6月14日召開,全面改選董事、獨董。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指出,今年入選作品深具跨領域、跨時空的豐富創作力,基金會邀請國內外專家擔任決選團評審,透過實際的訪談與創作者互動、了解作品的意涵、創作動機、背景歷史等,評審出三項大奬,謝謝決選團的盡心盡力。由戲劇學者林鶴宜擔任決選主席,委員包括藝評人張晴文、電影導演黃亞歷、製作人孫平、長期旅居巴黎的藝術家鄭淑麗CHEANG Shu Lea,以及來自澳洲阿德雷德南澳美術館館長Rhana Devenport ONZM、德國柏林Radialsystem藝術中心總監Matthias Mohr。歷經三天綿密的會議選出三大獎項得主,總獎金三百五十萬元。鄭家鐘致詞中表示,台新藝術獎22年來,它的重要性已遠遠超過獎項本身。它就像一個變焦鏡頭,不斷地在廣角與特寫之間保持動態,最後會逐漸聚焦於「年度」的意義,在各種藝術景觀中,找到、接收並傳達給大家。而即便在大框架的分類中,每個入圍作品仍是獨具風格,並且具有某種指標意義。「每年藝術獎的揭曉頒贈是全年度活動的總結與再出發,成為台灣當代藝術多元發展的動力與重要見證。」「視覺藝術獎」得獎作品《宿舍Ký Túc Xá》是你哥影視社的影像裝置作品,靈感來自於在台越南女工的罷工直播事件。透過公開招募越南籍移工、仲介、舍監、外籍配偶等參與者,以工作坊的方式共同發展電影劇情及角色設定,並在展場裝置中,將場景、道具、工作坊紀錄影像,交織成複雜的敘事線。你哥影視社是由蘇育賢、田倧源、廖修慧組成,其中成員蘇育賢曾以《花山牆》獲第12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本次作品獲視覺藝術獎,得獎理由為「《宿舍Ký Túc Xá》展現了扮演的創造能量,正視移工的主體性與人權,以積極的手法觀照存在於現實的各種縫隙。工作坊的創作方式充滿玩興,藉由去中心的手法表述生活困境。透過介入私人空間,激起公共性的理解和討論。其造形語言扣合作品觀點,建構了一個眾聲交織的場域,突顯現實中翻譯、溝通與調解的可能,反映了當代台灣社會面對的挑戰和轉機。」「表演藝術獎」由臺北海鷗劇場時空跨度極大的歌仔戲作品《國姓之鬼》獲獎。該作交錯編織漢人/國際歷史、民間與都市傳說中的鄭成功形象,述說與之糾纏的歷史人物的故事,並混入演員本我降乩附身的靈異經驗。兩位演員古翊汎、劉冠良在複雜身份與年代穿越的轉換中,細緻地完成一齣虛實難辨的「戲中戲中戲」。臺北海鷗劇場編導宋厚寬於領獎時忍不住激動流淚,他說,大家或許覺得此劇很特別,是歌仔戲和現代戲劇的跨界,但對他而言,就只是一齣歌仔戲,因為唯有傳統與現代並存,才能成就此刻歌仔戲的真正樣貌。過去自己一直自稱為戲曲門外漢,希望現在的一點點努力,能成為未來台灣傳統藝術生活的一部份。得獎理由為「《國姓之鬼》以四個時空層次,展開對「臺灣」這個島嶼第一個漢人政權的領導者「國姓爺」的討論。戲劇表現奇幻奧妙,敘事方式以洋蔥式結構層層剝開,糅雜進不同時期、不同立場歷史人物的對話,劇中亡魂雜沓出入,交織出眾聲喧譁的詭異場景。兩位演員深厚的表演功底,呈現震撼人心的戲劇畫面,結構首尾呼應,開創劇種敘事的可能性。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性的積極探索和對歷史的反思。」最後頒布的「年度大獎」由窮劇場與江之翠劇場合作的《感謝公主》奪得。作品以當代聲響設計,重新編輯調度南管經典曲目,演員的行動上則遵循梨園科步語法發展;劇情上由古今兩條敘事非線性交錯,架構白色恐怖時期變節政治犯與南宋忠臣相互映照的生命故事,抽絲剝繭地揭開眾生離散、選擇唯艱的生存處境。江之翠劇場曾以《朱文走鬼》獲第5屆台新表演藝術獎,本次與窮劇場的合作再獲年度大獎,窮劇場編劇暨導演高俊耀領獎時即開玩笑說:「前幾天還曾和大家聊到,如果幸運得獎的話,窮劇場要不要改團名?」觀眾頓時哄堂大笑。高俊耀表示,這齣劇由兩個劇團共製,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和臺灣戲曲中心的支持下,從2021年走到今天不容易,他向所有參與的藝術家及工作同仁致意,也謝謝這片土地的包容,讓這齣談論政治創傷的題材能被看見。得獎理由為「《感謝公主》在南管吟奏與戲劇行動中,引人直視政治的詭譎,人物節義與生命抉擇的難為。其細膩的文本結構,關懷歷史困局的艱難,將深刻的省思轉化為至情的批判,映照人性的脆弱和複雜。作品沉著展現傳統梨園戲與現代劇場的藝術特質和技法,藉表演的整體調度與形式的流動交融,探索不同劇種間的潛在語法。窮劇場與江之翠劇場以高度的協作勇氣,開創當代劇場表演之可為,在藝術辯證中體現生命難能承受之重。」
宏國大道城 共鳴城西百年文化底蘊
台北城西承德路60米大道首排2100坪基地史詩級指標案-「宏國大道城」,一期推案適逢臺灣文化協會(以下簡稱文協)成立100周年,隨今年二期B區登場銷售,宏國大道城特別展出由甲桂林董事長張裕能借展的江賢二《乘著歌聲的翅膀》等4位橫跨不同世代畫家作品,呼應文協百年輝煌,展件包括台灣當代抽象大師江賢二輕盈明亮的《乘著歌聲的翅膀》、中壯世代畫家黨若洪風格強烈且尖銳的《風暴中,朝聖者有眼無珠的航行》、戰後關注鄉土人文情懷的前輩畫家劉耿一,以及年輕世代新銳畫家廖以歆的《水族館》。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展件掛進接待中心,展出的藝術家黨若洪老師同一時間也傳來入圍今年第21屆台新藝術獎決選的好消息,更增添此次「宏國大道城」藝術策展的話題性。入選今年台新藝術獎決選的畫家黨若洪,其畫作《風暴中,朝聖者有眼無珠的航行》在「宏國大道城」展出(圖/宏國大道城提供)甲桂林廣告董事長張裕能表示,「富過三代懂吃穿」指的不光是精緻生活品味,「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對精神與美學更高層次的追求,早就烙印在台北城西的DNA裡。大稻埕從1860年淡水河開港一路輝煌至今,曾吸引德記、怡和、美時、義和、新華利等外商5大行先後到此設立點,成為台灣「南糖北茶」向歐美輸出的港埠,躍升台灣南北貨、布疋、原物料的國際貿易中心,迅速造就城西商貿世家驚人財富,富養出台灣第一批國際思維的知識分子,掀起追尋台灣人自信與驕傲的「台灣新文化運動」思潮,在1921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郭雪湖《南街殷賑》、黃土水大理石雕塑的台灣維納斯《甘露水》、蔣渭水的文協,都在城西開花結果。「近期不少來到宏國大道城案的客人,一眼就認出江賢二、黨若洪的畫作,四幅展件創造了許多案場與VIP賞屋客間的共鳴。可以說,品味是城西的共同語言。」甲桂林廣告總經理陳衍豪表示「大家印象中的西區,100年前其實是台灣最摩登前衛、最新銳、最青春,也是最富庶的地方。」百年富商家族在此蓋出整排巴洛克、ArtDeco和閩式大院落建築群,宛如「台北版的上海外灘」,如今這塊城區由曾設計包括和平飯店等10多座上海外灘建築的P&T團隊孕育出「宏國大道城」4棟Art Deco地標建築,並展出江賢二等4幅橫跨一甲子4個世代的藝術家作品,呼應城西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宏國大道城B區登場,呈現台北西區生活底蘊的接待中心外牆,令人眼睛一亮。
歡慶台新三十周年 各界夥伴到場力挺 吳東亮期許秉持認真精神 邁向永續
台新長期以來積極展現創新,推動數位金融服務大放異彩,迄今開業三十周年。今(23)日盛大舉辦「台新三十周年記者會」,宣示將以「認真、永續」的精神,攜手各界夥伴共同推動永續,積極落實綠色生活,發揮金融業者引領產業發展的重要角色。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特別親自出席記者會,並邀集歷任金控、銀行董監事、淨零策盟夥伴、台新長年支持贊助的藝文、社福、體育界團體等逾百名嘉賓共同與會,支持並響應台新對推動永續的重視與期許。吳東亮表示,過去30年來,台新以認真、創新的思維帶給大眾完善的金融服務,感謝各界的愛護與支持。台新從經營銀行業務穩步成長茁壯,目前已涵蓋金控、銀行、保險、證券等十個金融產業,服務據點遍及海內外十國,面向完備。吳東亮提到,這些年來,我們對內早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工作,對外則簽署赤道原則、成為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氣候變遷財務揭露)支持機構、以及發行永續基金等。我們今天特地邀請了重量級的策略夥伴,包括Gogoro、新光三越、新光紡織、全家、璞永建設以及台畜食品,要一起推出與民眾食、衣、住、行相關的永續系列活動。今年致力於推動員工減碳,台新領先金融同業補助員工將老舊機車汰換成Gogoro電動機車,鼓勵台新同仁使用綠色運具通勤。未來更規劃透過社會企業-綠色冀泉,邀集社福團體共同培育樹苗後進行植樹,每棵樹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預計抵消台新員工公務出行產生之碳排。台新也主動釋出大樓、行舍空地,供Gogoro評估設置換電站、供YouBike設置停車樁,便利民眾的低碳出行需求。今年3月,更成為唯一投資Gogoro美國上市的金融業,率先挹注綠能產業全球發展,以實際行動支持實踐2030淨零目標,在在展現對於環境的重視。除此之外,台新身為金融創新的領航者,每一次推出新服務都獲得市場廣大迴響,三十周年之際,台新規劃在「全家」偏鄉據點及台新證券設置台新銀行視訊櫃台,由虛擬行員Rose & Sunny提供民眾最親切、有溫度的數位金融服務,實踐普惠金融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台新三十禮盒也發揮永續與公益巧思,包含了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摺扇、關懷台灣系列之信義鄉晨軒梅梅子、中寮鄉蜂國龍眼蜜、魚池鄉和菓森林紅玉紅茶、台畜No Meating 一植肉、我的一畝田白米,以象徵水與土的生命循環、以及使用水庫淤泥再生利用的台新Logo環保樂土杯墊、小麥桔梗製作的環保餐具,最後使用具環保意義的台新金控大樓光之紙盒包裝,期許嶄新的下一個30年持續地發光發熱。未來,台新將秉持認真態度貫徹以客為尊的價值,用創新的思維提供金融服務,延續認真精神從三十邁向永續,致力於成為民眾綠色生活的智慧好夥伴。
15組入圍台新藝術獎 競逐三大項獎金共350萬
第19屆台新藝術獎宣布15組入圍作品,將競逐各100萬元獎金的「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以及獎金150萬元的不分類「年度大獎」三大獎項,除了有系列推廣活動之外,6月初展開為期三天決選,預定6月5日揭曉三大獎項得主及頒獎。經歷2020上半年表演藝術因疫情影響幾近停滯後,台灣在嚴密有效的調控下,奇蹟式的成為全球例外的「正常生活」偏安之島,藝術展演持續推進,2020上半年延期效應讓下半年展演活動達到高峰,台新藝術獎全年度的觀察、提名則未曾停歇,本屆提名數更超越去年的95件,達到108件之多,顯示疫情雖然影響移動和旅行,創作熱能甚至跨國合作的能量依舊迸發。第19屆台新藝術獎經九位提名觀察人王柏偉、王寶祥、吳介祥、林育世、高俊宏、張啟豐、黃大旺、蔡佩桂、魏琬容全年度親臨展演、書寫評論並獨立提名,二月下旬合議選出15組入圍作品,競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以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三大獎項。沙丁龐客劇團《白蛇?!-小丑們的終局之戰》,由白可心攝影。(圖/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15組入圍作品規模各異,在媒介運用、空間處理、個人生命經驗與國族政治脈絡、跨國/文化合作、當代社會議題的討論上各有精彩地著墨與辯證。今年入圍作品的特色分別在於結合出色的聲響表演與樂音配置,巧妙地運用與反轉非典型展演空間,模糊觀者與表演者的界線,透過跨文化/跨文本/跨國之製作開展別具一格的融域新創。或以個人藝術生涯/生命經驗/典藏作品出發,回望當年社會氛圍或現下國際政治之反思。此外,作品觸及多項當代生活所面臨的社會議題,如:失智與高齡社會、移工與新移民、多螢幕網路社會之下的圖像與訊息傳播,概念與創作手法均完整圓熟。第19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依視覺、表演入圍作品筆劃序排列)《未完成,黃華成》張世倫《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成忘老太太,湯皇珍2019行動計劃》湯皇珍《快要降落的時候- 王湘靈個展》王湘靈《我媽媽是個好德國人》黃立慧《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高森信男《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劉玗個展》劉玗《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林亭君X張欣X利安‧摩根 (2020臺北藝術節)《Better Life? 》聚合舞Polymer DMT (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白蛇?! —小丑們的終局之戰》沙丁龐客劇團《再 見》賴翃中 (翃舞製作)《苔痕》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皇都電姬》阮劇團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攏是為著‧陳武康》陳武康X傑宏・貝爾 (2020臺北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