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蘋果
」 蘋果日報 蘋果新聞網 台灣 蘋果 潘杰賢坦承少數手機無法正常顯示 蘋果官方推iPhone 14 Plus相機免費維修
蘋果近日宣布推出針對iPhone 14的相機問題維修計劃,這次主要是針對部分iPhone 14 Plus,官方坦承部分iPhone 14 Plus在使用後置相機拍攝時,手機無法正常的顯示預覽畫面。綜合外媒報導指出,蘋果官方表示,這次問題影響的iPhone 14 Plus數量十分的少,主要集中在2023年4月10日至2024年4月28日之間製造的產品。由於iPhone 14 Plus是在2022年9月首次推出,這個相機問題是在上市較久後才開始逐漸顯現出來。為了方便用戶確認自己的手機是否受影響,蘋果也在官網上提供序號檢查工具。報導中提到,一些使用iPhone 14 Plus的用戶在進行拍攝時,手機螢幕會無法正常顯示相機預覽畫面,這也使得他們無法順利拍照。蘋果官方也表示,如果民眾的iPhone 14 Plus遭遇相機問題,且手機無其他損壞,蘋果將免費提供維修服務。受影響的用戶可以選擇多種維修方式,包括前往蘋果零售店或授權服務提供商,也可以通過郵寄的方式將手機送到蘋果維修中心進行修理。蘋果將在維修前對設備進行檢查,以確認其符合維修條件。蘋果官方也強調,是否符合免費維修資格還是需要經過驗證。蘋果官方也提到,這項維修計劃將涵蓋自首次購買之日起三年內的iPhone 14 Plus型號。而如果已經有用戶先前就針對相機問題進行付費維修,現在也可以聯繫蘋果客服申請退款。而目前台灣蘋果官方也在官網釋出了說明網頁,同時也提供序號檢測工具,使用iPhone 14 Plus的用戶可以前往官網輸入自己的手機序號,來確認自己的iPhone 14 Plus是否被納入維修名單中。(圖/翻攝自蘋果台灣官網)
iPhone換電池費用高 這3招可最大化電池壽命!
iPhone更換電池的費用越來越貴,光是今年蘋果就對於更換電池的費用調漲了2次。因此外媒《CNET》指出,其實只要簡單3招就可以最大化iPhone電池的壽命。iPhone更換電池的費用在今年調漲了2次,台灣蘋果官網更換一顆電池最少要2990元起跳,iPhone 14系列一顆甚至要價3350元。而根據《CNET》報導指出,其實只要簡單3招,就能最大化iPhone電池的壽命。第一招,確保啟用最佳化電池充電。雖然電池不能過度充電,但當充電至100%時,可能會對電池造成一些壓力。為了幫助限制這種壓力,iPhone有一個設置,可以根據你的日常充電習慣進行設定,幫助減少電池老化。只要在「設定」中,前往「電池」>「電池運作狀況和充電」,並將「最佳化電池充電」開啟。第二招,讓iPhone遠離極端溫度。iPhone電池的使用壽命可能會受到極端溫度的影響,較高的溫度會加快電池內部化學反應的速度,迫使電池更努力、更快地工作,導致電池加快退化。因此務必避免將 iPhone暴露在高於35度的溫度下,以免造成永久性損壞。第三招,適時拔除保護殼。如果iPhone在充電時變熱,可能需要在充電前取下保護殼。體積較大、保護性較強的手機殼,可能會積聚熱量,導致iPhone過熱,進而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另外,如果想保存長時間不會使用的iPhone手機的電池壽命,可以將電量保持在50%左右,並將手機關機後存放在陰涼、無濕氣的環境中。要是iPhone手機閒置時間會超過半年,需每半年將其打開並充電到50%。
Apple換新機折價歷年最高 花費1萬4就能入手iPhone 15 Pro Max
iPhone 15全系列在13日凌晨的蘋果秋季發表會正式登場,蘋果也同時揭露款式、規格和價格,台灣蘋果官網、各大通路在15日開放新機預購,並預計22日正式上市,而蘋果官方網站也推出Apple Trade In舊機換購方案,最高可折抵30,900元。Apple Trade In舊機換購方案,顯示從iPhone 14 Pro Max到iPhone 7的折抵金額。(圖/翻攝自Apple官方網站)蘋果iPhone 15系列正式推出,不少果粉已摩拳擦掌準備入手,而蘋果官網也列出「iPhone換購方案」,讓果粉可以將手上現有的iPhone折抵,減少實際購入的花費。蘋果表示,Apple Trade In換購方案會依用戶現有裝置取得估價,除了作為折抵換購以外,也可以轉換為禮品卡,日後在線上或任一家Apple直營店均可使用。根據蘋果官方網站顯示,iPhone 15全新系列價格24,900元起,價格最高為容量1TB的iPhone 15 Pro Max 58,900元;而公布的「Apple Trade In舊機換購」方案中,最高為iPhone 14 Pro Max可折抵30,900元,是蘋果罕見出現二手機突破3萬元以上的狀況,若以iPhone 14 Pro Max換購256GB的iPhone 15 Pro Max只需再補14,000元。此外,iPhone 13 Pro Max、iPhone 12 Pro Max、iPhone 11 Pro Max折抵金額最高分別為21,600元、13,000、9,100元,而最舊的機型則為2016年發表的iPhone 7可折抵1,200元。蘋果也表示,如果裝置不具折抵換購價值,則會免費協助回收。
原因出爐!iPhone 15全系列美國都沒漲 台灣售價「最少調漲1千元」
在這次的蘋果秋季新品發表會上,蘋果公布了全新iPhone 15全系列,雖然產品內容都與先前的爆料相差無幾,但在於「定價」的部分卻是讓不少網友大吃一驚。因為先前外媒曾爆料,這次的iPhone 15可能會創下歷代新高,可實際發表會上,iPhone 15全系列在美國的售價並沒有做任何變動,反而是台灣售價上漲了1000元至2500元左右。根據先前《彭博社》報導指出,由於機身、鏡頭提升的關係,這次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的價格將會小幅度提升。當時爆料價格為iPhone 15售價799美元起、iPhone 15 Plus售價899美元起、iPhone 15 Pro售價1099美元起(前代為999美元)、iPhone 15 Pro Max售價1299美元起(前代為1199美元)。但實際在本次發表會公布的價格來看,不僅iPhone 15、iPhone 15 Plus的售價沒有做任何變動,而爆料中提到的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依舊是維持著與前代相同的售價,分別為999美元起與1199美元起。價格沒有上漲固然是件好事情,但在發表會結束後,台灣蘋果官網也公布iPhone 15全系列在台灣的售價。就在這時候,有眼尖的網友注意到,iPhone 15全系列在台灣的售價竟然比前代高出1000元至2500元左右。這個「原產地沒漲,台灣卻漲價」的消息,瞬間在PTT上引發一陣哀號。而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針對iPhone 15全系列在台灣提高售價的事情,有台灣通路商表示,主要原因是因為台幣對美元的匯率貶值,因為匯率的關係,所以才導致這次iPhone 15全系列的在台售價均提高。iPhone 15全系列價格差異表。(圖/廖梓翔製表)
iPhone 15 Pro鈦金屬4色售價3.69萬起 台積電3nm工藝加持A17 Pro「暢遊3A大作沒問題」
蘋果秋季發表會於台灣時間13日凌晨1點於加州 CUPERTINO的總部舉辦。雖然網路傳聞的「Ultra版本」並沒有推出,但多數的改變均符合網路先前傳聞。同時,眾所期待的鈦金屬機身的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同樣吸引不少粉絲的目光,而其搭載最強的A17 Pro晶片,同樣是由台積電3nm工藝製成,想要暢遊3A級別的遊戲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外觀與螢幕在這次發表會上,iPhone 15 Pro Max並沒有如先前爆料的,改名成「iPhone 15 Ultra」,反而還是繼續沿用iPhone 15 Pro Max的名稱。而iPhone 15 Pro與iPhone 15 Pro Max均是採用航太級別的鈦金屬設計,而這也讓iPhone 15 Pro與iPhone 15 Pro Max成為歷代最輕的旗艦機種。顏色方面共有鈦金屬原色、藍色、白色、黑色等四種顏色可供選擇。(圖/翻攝自YouTube)螢幕方面,由於在機身大小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採取極窄邊框設計,所以iPhone 15 Pro的螢幕尺寸達到6.1英寸,iPhone 15 Pro Max的螢幕尺寸則達到6.7英吋。(圖/翻攝自YouTube)動作按鈕而原本螢幕側邊的靜音鍵,的確也如傳聞的變成「動作按鈕」,使用者可以透過這個按鈕自訂功能,像是要啟動相本、手電筒、語音備忘錄,或是一鍵切換成專注模式或開啟翻譯功能也沒有問題,甚至可以事先設定好「捷徑」功能,透過按鈕直接啟動更複雜的動作也不成問題。(圖/翻攝自YouTube)你還是可以使用動作按鈕來一鍵靜音。(圖/翻攝自YouTube)A17 Pro晶片在處理器部分,這次iPhone 15 Pro與iPhone 15 Pro Max均是使用台積電3nm製成的A17 Pro晶片,內部有6核心 CPU(2高效能核心與4高效率核心),整體速度較前代高出10%以上。而神經網路引擎則有16核心,每秒最高能執行35萬億次的操作,整體速度較前代提升2倍。(圖/翻攝自YouTube)除此之外,這次A17 Pro內部包含了AV1解碼器與最新USB控制器(支援USB 3),也因為USB 3的存在,這讓A17 Pro晶片擁有更快的傳輸效率,同時也擁有4K 60fps的HDR影片輸出的能力。(圖/翻攝自YouTube)而在GPU部分,A17 Pro的GPU為6核心,效能較前代提升20%,而且還內建有以往在高階顯卡上才能看到的光線追蹤技術。這不僅讓iPhone 15 Pro與iPhone 15 Pro Max的顯示能力大為提升,未來要暢遊《惡靈古堡 村莊》、《惡靈古堡4》、《死亡擱淺》和《刺客教條:幻象》等3A大作也不成問題。(圖/翻攝自YouTube)(圖/翻攝自YouTube)相機部分在相機的部分,iPhone 15 Pro與iPhone 15 Pro Max均採用3鏡頭設計,主相機搭載24mm、F/1.78、4800萬畫素鏡頭,感光元件大小為2.44um,同時還有第二代位移傳感器OIS光學防手震功能。另外還內建24mm、28mm與35mm等3種焦距的切換。(圖/翻攝自YouTube)除主相機外,iPhone 15 Pro與iPhone 15 Pro Max也同樣搭載一顆13mm、F2.2、1200萬畫素的超廣角鏡頭,感光元件大小為1.4um。除了有支援微距攝影外,還支援更強大的夜間攝影模式與智慧型HDR功能。(圖/翻攝自YouTube)在第三顆鏡頭的部分,iPhone 15 Pro是搭載77mm、F/2.8、1200萬畫素的3倍長焦鏡頭,感光元件大小為1um。iPhone 15 Pro Max則是搭載120mm、F/2.8、1200萬畫素的5倍超望遠鏡頭,感光元件大小為1.2um。iPhone 15 Pro是搭載77mm、F/2.8、1200萬畫素的3倍長焦鏡頭。(圖/翻攝自YouTube)iPhone 15 Pro Max則是搭載120mm、F/2.8、1200萬畫素的3倍超望遠鏡頭。(圖/翻攝自YouTube)容量規格與售價部分這次iPhone 15 Pro主要有推出4種容量規格,分別是128GB(新台幣3萬6900元)、256GB(新台幣4萬400元)、512GB(新台幣4萬7400元)、1TB(新台幣5萬4400元)。而iPhone 15 Pro Max則是推出3種容量規格,分別是256GB(新台幣4萬4900元)、512GB(新台幣5萬1900元)、1TB(新台幣5萬8900元)。目前台灣方面為首批發售地點,計畫於15日晚間8點開放預購,而22日就會正式在台上市。目前台灣蘋果官網已經能查到iPhone 15 Pro與iPhone 15 Pro Max的價格。(圖/翻攝自蘋果官網)
懷舊又瘋狂的毒辣港味!神人網友訓練模組「穢土轉生」 重現「蘋果日報動新聞」反轉時空
香港蘋果日報早已停刊、台灣蘋果日報也改為「壹蘋新聞網」繼續運作,但不少網友都十分懷念過去蘋果日報那種直率且毒辣的口吻。而近期就有網友結合時下最流行的AI算圖,將過去蘋果日報特有的動新聞「社會版圖片」製作成AI模組,現在只要透過特定的軟體,就可以算出風格十分接近的圖片。(圖/翻攝自civitai)在AI人工智慧十分當紅的現在,AI繪圖技術算是佔據其中一個大宗,當中又以免費開源的Stable Diffusion最受到關注,最大的原因除了可以免費使用外,Stable Diffusion還提供模型的導入,使用者可以透過數張照片來訓練出特有的模型,接下來透過這些風格迥異的模型來算出各種風格的圖片,就算是日本漫畫風格、文藝復興風格,亦或是接近真人的實拍風格,全部都難不倒它。(圖/SWANKY協助製作)而現在就有網友動起腦筋,蒐集了過去蘋果日報動新聞各種圖片,透過AI訓練,成功製作出「蘋果日報動新聞」風格的模型,那種有點醜醜、但又主題明確,看過去港味十足的社會新聞插圖照,再次出現在網友面前。消息曝光後,也吸引到不少熱衷AI領域的網友們大加討論。(圖/SWANKY協助製作)不少網友在看到「蘋果日報動新聞」模型出現後,紛紛留言表示「台蘋讀者覺得懷念 」、「好懷念」、「這超厲害的!」、「CG動畫最適合新聞」、「蘋果動畫師感到安慰」、「老風味,新素材」、「黎老先生覺得欣慰」、「這個很可以」、「穢土轉生了!」甚至有網友直言「動新聞復活了」、「這肯定是香港AI界最最最最最重要、最具影響力及爆炸性的消息,沒有之一」。
鴻海崛起印度中1/攜手韋丹塔、意法半導體自製晶片 響應印度製造劍指1500億美元電動車大市場
印度總理莫迪喊了九年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終於在疫情爆發及美中貿易戰開打看到了契機,趁勢端出「電子製造及生產獎勵計畫(簡稱PLI)」,這給了淡出中國的EMS龍頭鴻海一條新路,鴻海印度手機廠去年底取得36億盧比補助,與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合蓋晶圓廠預計今年三月獲38億盧比補助,下一步,等著與美國電動車夥伴Fisker進軍印度。消息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儘管鴻海印度手機廠已能組裝iPhone14旗艦機,但對製造晶圓相當審慎,「鴻海希望能將台灣成功的半導體人才訓練方式複製到印度,擬與台灣熟悉印度文化的學者合作,將300道晶圓製程用繁體中文,編寫一套半導體教科書,用繁體中文系統訓練印度半導體人才。」鴻海遠征印度可說是時勢所逼。早在2006年,鴻海為NOKIA代工,進入陌生的印度最大都市「清奈」設廠,算是台廠赴印投資先驅,後來NOKIA倒閉,該廠2014年也關閉。如今,蘋果要在中國外另在印度建立供應鏈,尤其組裝重鎮鄭州廠、成都廠因疫情封控產能受衝擊,加上大陸20大之後「國進民退」政策,鴻海不得不在印度成立生產基地。鴻海是台廠印度投資先行者之一,並在當地具有組裝手機產線。(圖/翻攝自BFIH官網)而印度總理莫迪喊了老半天的「印度製造」,遲無進展,直到遇上疫情及美中貿易戰,全球供應鏈出現「一個世界兩套供應系統」新變局,給了印度趁勢「卡位」機會,2020年4月端出百億美元的PLI,要在印度建立起電子製造基地,2021年在全球晶片荒下,進一步將半導體及顯示器列為PLI重點。印度的PLI自然吸引鴻海。2020年鴻海在蘋果要求下,重啟清奈手機廠,去年底獲PLI補助36億盧比、約新台幣13億元,「儘管當局力推印度製造,卻不是每家台灣蘋果代工廠,都能申請到。」知情人士表示,另一家獲補助的台廠是緯創。更吸引鴻海的是,印度政府2021年底在PLI追加半導體產業項目,緊追美國晶片法案,差別在於後者以先進製程為主,印度則以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為主,這讓印度礦業集團及一心想在半導體事業打江山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頗為心動。韋丹塔(Vedanta)會與鴻海合作,緣起於韋丹塔創辦人女婿、顯示器及半導體全球事業負責人阿卡什.赫巴,他因收購日商面板廠安瀚視特,找上老客戶群創,循線拜訪鴻海S事業群,去年二月終於談定合資設晶圓廠,成了首個向PLI申請半導體補助的廠商,同年六月,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直接面見莫迪,最後敲定在莫迪家鄉設半導體工廠,預計2025年投入運作,初期產量為每月4萬片。2022年6月,劉揚偉與vedanta高層會面。(圖/翻攝自vedanta臉書)印度媒體報導,這項補助案最快三月公布,鴻海可望「再獲38億盧比補助」,此外,鴻海引介歐洲晶片大廠意法半導體(STM)成為印度自製晶圓夥伴。 印度大舉引資招商,除要建立電子產業基地,更要打造電動車「印度製造」基地。事實上,2017年莫迪就提出「2030年印度只賣電動車」目標,其中電動三輪車達到70%普及率,電動二輪車30%,商用車25%,客用車15%,客運公車10%。為加快政策推動,2019年通過三年補助1,000億盧比的電動車製造計畫。劉揚偉2020年對外闡明鴻海做電動車目標後,印度約當1,500億美元規模的電動車市場,自然成了鴻海的下一個藍海。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曾說,「過去一台車內會用到的晶片總值約500美元,到了電動車會快速增加到2,000~5,000美元;如果可以自製晶片,省下的成本相當可觀。」鴻海集團對半導體年採購額在2022年已超過600 億美元、占全球十分之一,而電動車將放大此量2倍以上,鴻海自製晶片勢在必行。鴻海的電動車夥伴美商Fisker也看好印度。沒有工廠的Fisker,第一款EV「Ocean」由奧地利工廠MagnaInternational代工,售價37,500美元,執行長HenrikFisker去年九月在印度受訪時表示,因為印度進口車要繳100%關稅,今年只會少量Ocean賣到印度試水溫,該公司第二款較小型的電動車「PEAR」考慮在印度生產。PEAR由鴻海整車代工,都會型五人座電動車,售價3萬美元有找,去年開始預購,預定2024年在美量產交車。對於Fisker何時到印度設廠,雙方沒給答案,但指日可待。FISKER 電動車PEAR由鴻海代工,預定2023年投產。(圖/翻攝網路)
《蘋果新聞網》熄燈 潘杰賢聘200多名員工轉任《壹蘋新聞網》9/1上線
2003年5月2日成立的台灣蘋果日報熄燈,而編採員工200多人將由潘杰賢旗下的龍丞資本接收,另行成立「壹蘋新聞網」,於9月1日正式上線。潘杰賢今(30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先前與台灣蘋果日報接觸的過程,潘杰賢指出,當初是黃浩主動跟他提出交易邀約,經過審慎評估後,在目前交易方所提出的文件無法繼續進行,但考慮大多數的台蘋員工將在31日失去工作,因此決定招聘該群員工,另行成立壹蘋新聞網。目前已有96%的台灣蘋果日報員工同意加入新公司,目前原台灣蘋果團隊加入新公司的最高層級為執行長吳玉愛,至於總編輯人選尚未確定,同時潘杰賢也坦言,薪資部分有所調整。對於將投入多少資金?潘杰賢說明,根據財務團隊評估,一年約需要3-4億元。潘杰賢表示,他對流量變現有信心,而以台灣蘋果日報在台灣的流量,卻呈現虧損,這是一個很不合理的情形,也是讓他之前台灣蘋果日報有興趣的原因。對於成立「壹蘋新聞網」,潘杰賢也提出五不一絕對,包括不會用台蘋品牌、不會用台蘋網址、不會用台蘋任何資產、不會用台蘋個資數據、不會介入新聞中立性、絕對遵守台灣法律。潘杰賢強調,「壹蘋新聞網」跟台灣蘋果日報是完全無關的兩個平台,這是由他個人獨資的,也跟黃浩完全無關,未來任何流量變現的動作,「壹蘋新聞網」都會進行。
「新東家」為潘杰賢 蘋果日報工會內部信曝9月初接手
台灣蘋果日報工會22日對會員證實新東家為潘杰賢的台灣公司「新海環球有限公司」,同時指無中資介入,預計9月初接手。台灣蘋果日報工會發內部信對會員表示,新東家為17LIVE集團共同創辦人潘杰賢百分之百持有的台灣公司「新海環球有限公司」,並無外界謠傳的中資投資人介入,也沒有特定政治立場除此之外,新東家預計9月初接手,會延續台灣蘋果日報理念,且強調不會讓資金跟新聞產出中斷,也不會因外界想法抽手,另外,台灣蘋果日報工會也參與新東家說明會議,並與公司召開最後一次勞資協商會議及這一波大量解僱第一次協商會議。根據內部信指出,大量解僱第一次協商會議部分,工會共提出11項協商方案,其中5項是公司會帶回研議,信中也提到,蘋果新聞網新東家會以問卷和晤談方式,了解個別同仁的新聘意願和薪資,目標朝287名同仁全數留任。
台灣蘋果新聞網交易案羅生門!經濟部要求說明 政院:釐清交易是否存在
台灣蘋果新聞網交易案陷入羅生門,經濟部昨天發文要求台蘋揭露此案交易,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今天表示,目前只是先發文了解實際情況,再做進一步判斷。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目前要先了解是否有此交易存在、交易價以及標的等,有所認定後才能進行法律處理。台灣蘋果新聞網日前宣布完成出售、交接,新東家將留用大部分員工,同時通報大量解僱計畫書給台北市勞動局,預計在8月9日裁員280人。但正在清盤中的香港壹傳媒有限公司昨天卻公告,指清盤人及旗下子公司沒有出售台蘋。針對台蘋交易羅生門,羅秉成表示,經濟部昨天發函給台蘋公司,了解到底是否有無交易存在,以及標的具體內容為何,先把相關內容釐清後,才會從法律層面處理。此外,外傳台蘋是由香港商人黃浩與17Live共同創辦人潘杰賢共同收購,黃浩指派香港《都市日報》社長李永康以「港蘋台灣分公司顧問」身分來台,進入台蘋主導結清及大量解僱員工,移民署將廢止李永康居留許可,限十日內離台。羅秉成表示,這是兩件事情要分開來看,需要先釐清交易有無事實存在,才能認定主管機關跟適用法律,先前台蘋公司聲明是有交易存在,還有大量解雇預告事實,清盤人對交易報導不準確也有爭議存在,都是需要釐清事實狀況。羅秉成說,國家對外國人、港澳人士辦理居留,尤其以工作簽證,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存在,若不符合申請居留可以撤銷許可,並限期出境,相關認定交由權責機關處理。
交易生變? 香港壹傳媒今否認出售台灣蘋果新聞網
台灣《蘋果新聞網》日前傳出被17Live創辦人潘杰賢收購,大部分員工將轉移到新東家留用,北市勞動局也表示已收到蘋果新聞網通報的大量解僱計畫書,但香港壹傳媒有限公司14日發聲明表示,並無授權處置在台灣的任何部份業務,將採取必要的行動。香港壹傳媒14日發聲明否認出售台灣蘋果新聞網。(圖/香港壹傳媒有限公司)目前清盤中的壹傳媒有限公司在澄清公告中表示,最近注意到,若干媒體報導稱或提出該公司已出售台灣1蘋果新聞網或其台灣業務,交易金額為不少於台幣3億元。清盤人澄清,媒體報導的內容並不準確。清盤人及蘋果日報出版發展有限公司(為壹傳媒子公司及持有台灣蘋果新聞網及其業務)的董事,均沒有授權出售或收取任何據稱出售的交易金額。清盤人及蘋果日報出版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現正就據稱出售展開調查,若蘋果日報出版發展有限公司或其在台灣的任何部分業務發生未經授權的處置,將採取必要的行動。公告表示,股東及潛在投資者切勿倚賴有關本公司任何消息的任何市場傳聞。任何資料應僅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網站刊登的官方公告為準。股東及潛在投資者於買賣該公司股份時,務請審慎行事。
台灣蘋果新聞網今確定易主 經濟部將檢視有無涉及陸資
交易案傳聞許久的蘋果新聞網,今日公告完成交接,確定易主,目前傳聞是新加坡人、社交共享平台17Live創辦人潘杰賢以新台幣3億元收購。對此經濟部表示,雖然蘋果新聞網是港資在台分公司,但媒體經營權由外資併購,涉及國安問題,仍會在負責人變更登記時,檢視此案買方有無陸資問題。根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陸資持股採逐層認定,只要任一層持股超過3成即屬陸資。經濟部商業司表示,蘋果在申請公司變更登記後,15日內就要檢附所有文件資料送審,這時會去詳查新的負責人與公司有無陸資問題。商業司強調,蘋果新聞網是港資在台分公司,雖然不是台灣公司被外資併購,但因為媒體經營權變更涉及國安問題,因此仍須詳查。認定時如涉及到兩岸條例、來台投資許可辦法的解釋等,將會同投審會或陸委會等提供意見。但只要查沒有陸資身分,買家也沒有違反公司法相關規定,就會准予完成負責人變更。17Live創辦人潘杰賢先前以新加坡基金收購了最大Podcast託管平台SoundOn,這次傳出是以3億元買下台灣蘋果。
獨家/台灣蘋果新聞網由17Live潘杰賢買下 黃浩擔任主席、葉一堅為榮譽主席
台灣《蘋果新聞網》換新當家,據蘋果內部主管表示,新買家是17LIVE創辦人潘杰賢,外傳他以新台幣3億元收購,他先前也在台灣收購了最大Podcast託管平台SoundOn,不過事後證實價格遠高於3億元,而先前的買家黃浩則擔任主席,葉一堅為榮譽主席。《蘋果新聞網》8日下午公告,宣布台灣《蘋果》完成交接,《蘋果新聞網》將以更新穎、更亮眼的形式服務讀者。台灣《蘋果》創報精神領袖、也是台灣分公司法人代表的葉一堅在聲明中提到,已經向內部主管表示,台灣大量解僱法要在60天前宣告,所以召開一級主管會議。他表示,大部份的同事都可以轉移到新東家及安然留用,他也會和大家一起留用去新東家,並擔任新公司的榮譽主席,組織架構一切不變,而新東家的主席及執行主席在稍後公布,由黃浩擔任主席,葉一堅為榮譽主席。有消息指買家是17LIVE創辦人潘杰賢以新台幣3億元收購,不過據熟悉交易的知情人士表示,雙方交易金額應該是15億台幣,之前曾積極洽談並曝光的買家之一、「AVENGERS Limited」持有者香港商人黃浩及潘杰賢從今年3月開始談,最終達成合作共識, 黃浩過去多次對壹傳媒旗下的媒體感興趣,2017年7月時,他就打算要購入台港《壹週刊》。由於外界質疑黃浩的「AVENGERS Limited」背後有紅色資金,對此,他曾表示,「AVENGERS Limited」由他一人持有,背後沒有金主,更沒有所謂的紅色資金。他更表示,若有紅色資金的話,那黎智英也不會想賣給他。其實黃浩過去就曾有經營媒體的經驗,2001年時,他曾擔任過新加坡政府的新傳媒集團CEO、執行董事和總經理,他曾在台灣待了5年,2013年時購入香港《都市日報》,2017年脫手價格賺一倍,不過他要出手買下台港《壹週刊》時告吹,一度鬧上法院最後和解,也因為這段經歷,讓黃浩在收購壹傳媒旗下公司擁有優先權,如今整場收購,轉為17LIVE創辦人潘杰賢買入,而黃浩則成了主席。針對這項收購消息,17LIVE僅回應「潘杰賢先生為17LIVE集團共同創辦人和榮譽董事長,也是股東之一。報載內容因爲股東個人投資,恕無法表示任何意見」。至於《蘋果新聞網》方面也發聲明,先是謝謝台港傳媒關注,但部分媒體在未求證且無根據之下,指交易金額僅3億元實為臆測誤導,事實上交易金額遠高於3億元。
AirPods 3正式開賣 現在下訂最快38天到貨
蘋果在10月發表會發布的AirPods 3,在11月通過NCC審核後,許多果粉早就引頸期盼,結果在12月20日才正式開賣,但即使今天下訂,最快在1月26日至2月9日間才拿得到貨。蘋果在10月19日的第2場秋季發表會,發布傳聞許久的AirPods 3,外型與AirPods Pro相似,與AirPods 2相比,長度從40.5mm縮減到30.79mm,不過單耳重量從4g增加到4.28g。重新設計低失真驅動單體,支援空間音訊、杜比全景聲以及頭部跟蹤功能,讓AirPods 3呈現出更優秀的音質;雖然握柄縮短近10mm,但續航力提升了1.5小時,只要充電5分鐘就有1小時續航力,同時充電盒也有30小時的續航力。蘋果指出,為了讓所有人都能戴上AirPods 3,因此針對耳形輪廓重新設計,支援AirPods Pro的Adaptive EQ,該功能會自動調整聲音頻率,讓使用者聽到演出者希望呈現的效果。但售價為5,990元的AirPods 3一直讓外界詬病價格過高,不如買AirPods Pro,此次在台灣蘋果官網上架後,前代AirPods 2價格已經調低為4,290元,預算有限或者等不了38天的果粉或許也可以考慮。
彭博爆料台灣蘋果日報月底關門 晚間發聲明回應了
根據彭博社的報導,香港媒體大亨黎智英傳出本月關閉台灣蘋果日報,估計受影響員工數約300 人。報導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透露,蘋果日報的台灣業務在本月底將耗盡資金,並停止出版,估計約有300名員工將進行資遣,且香港方面已和台灣部門接洽,要求提供部門資產的相關資訊。報導稱黎智英的媒體集團壹傳媒在今年6月曾與獨立第三方訂立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建議,打算出售台灣業務給對方,不過8月時表示尚未就是否達成共識做出任何回應或動作,壹傳媒當時僅表示正在和其他有興趣的買家進行談判。對於彭博社的報導,壹傳媒目前並未做出回覆,而有消息指台灣蘋果日報方面也做出回應,包括工會方面也表示,目前尚未接獲任何相關的消息,工會會和資方進行確認,而台灣蘋果日報也在剛剛做出回應,聲明指出「針對彭博社的報導,本公司對外電的臆測,不知從何而來?沒有回應」。
手遊神器iPad mini 6要來了 8日晚上8點開放預訂
蘋果秋季發表會發布全新設計的iPad mini 6,可惜的是台灣並未在首波發售國家,因此部分代購賣家自美國、香港購入,再以1,6900元轉售給台灣買家,賺取代購費,但蘋果稍早宣布8日晚間8點開放台灣果迷預定iPad mini 6。大更新後的iPad mini 6採用全螢幕設計,使螢幕大小來到8.3吋,採用P3廣色域螢幕,擁有500nit亮度以及抗反光塗層,並採用了A15晶片,相比前代性能提升40%,GPU性能則提升80%。前後相機皆為1,200萬像素,前置相機同樣支援人物置中功能,後製相機則新增原彩閃光燈,在拍攝文件時不怕留下陰影,同時也有4K錄影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連接埠改為TYPE C,並將Touch ID整合到機身頂部的電源鍵上。由於iPad mini 6的螢幕升級到8.3吋,加上採用A15晶片,在蘋果產品相關社群早已將其譽為「手遊神器」,台灣蘋果官網稍早公布,8日晚間8點開放預購,WiFi、行動網路版本各限購2台。
蘋果甜不甜2/蘋果光加身台廠48比大陸51 供應鏈板塊因貿易戰轉進在地化
每年iPhone新機登場,成了萬眾矚目的盛事,不只吸引果粉,台股投資人更看重蘋果新機的協力廠商們。一家蘋果供應鏈業者表示,「負責零組件製造、代工、組裝成員的廠商,被稱為『蘋果供應鏈』、『蘋果概念股』,一旦被蘋果光照到,自然是光環加身股價又鍍金。」蘋果供應鏈隨著手機更新年年都微調。據蘋果最新公布2020年全球前200大供應廠商名單,約占整體成本支出98%,幾乎涵蓋所有的主要供應商,名單相當完整,台灣廠商就有48家(見下表)。與2019年一樣,台灣廠商仍維持48家,但其中有6家新進,6家退出,呈現「6進6退」局面,6家新進企業包括雙鴻(3324)、康控-KY(4943)、業成GIS-KY(6456)、茂林-KY(4935)、嘉澤(3533)及晶技(3042)。6家退出的則有,正隆(1904)、復揚科技(和碩)、京嘉光電(宸鴻)、達方(8163)、美律(2439)及明翔科技。蘋果最新公布全球前200大供應廠商名單,台廠數量維持48家,陸廠新增12家,總數為51家,已經取代台灣成為主要供應商企業。(圖/CTWANT合成)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蘋果供應鏈名單中,大陸廠商由去年的43家增為51家,雖汰換4家供應商,但新增12家,大陸廠商正式超車台灣廠商,成為蘋果供應鏈占比最大的地區。業內人士分析,「供應鏈的變化,跟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有關,蘋果為降低貿易戰戰火影響,啟動了『In China,For China』策略,推動產品生產在地化,加重大陸企業在供應鏈上的比重。」這也是立訊精密、藍思科技等陸企迅速崛起的主因。此外,財經網站《財經M平方》,針對台灣被列入蘋果供應鏈企業,製作了一份由12家企業組合的「台灣蘋果供應鏈股價指數」,名單中首推有護國神山之稱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2330)、也包括電子五哥的組裝廠鴻海(2317)與和碩(4938)、鏡頭模組廠股王大立光(3008)、金屬機殼廠可成2474)及鴻準(2354)、系統封裝廠日月光(2133)、筆電組裝廠廣達(2382)、PCB軟板廠台郡(6269)及臻鼎KY(4958)、光學雷達模組封裝穩懋(3105)及砷化鎵代工廠宏捷科(8086)。由於蘋果新機上市及大賣,不僅拉高蘋果業績,也帶動蘋果供應鏈廠商的業績,因此從「台灣蘋果供應鏈股價指數」指數走勢,可看到與蘋果股價的連動關係。不過,今年受到航海王、鋼鐵人、電動車及5G等新題材一個接一個被股民熱捧,蘋概股題材沒有往年來得香,新機發表前後股價反應很平淡。供應鏈業者分析,由於零組件缺貨問題一直存在,多少有影響。
壹傳媒若明年12月16日前未能達成復牌指引 聯交所:將取消上市地位
壹傳媒3日宣布將繼續停牌,同時稱8月31日收到聯交所上市科的復牌指引函件,函件指出,壹傳媒或未能遵守註冊成立地(香港)的法律、未能按規定刊發 2021 年年度業績及董事或未能履行責任,而上述問題引起公司是否仍適合繼續上市。函件提到,如果壹傳媒未能在明年12月16日前補救所有問題,上市科將建議上市委員會著手取消壹傳媒上市地位。函件又稱,關注壹傳媒已停止在香港的業務以及公司已簽署出售台灣蘋果日報線上版的意向書。上市科的復牌指引函件列出多項問題,文件指出,壹傳媒或未能遵守上市規則第 8.02條,該條規定公司須遵守其註冊成立地(香港)的法律,作為繼續上市的基貴條件。另外,壹傳媒董事,包括仍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前任董事,可能未能履行上市規則第3.08條規定履行誠信責任 及應有技能、謹慎和勤勉行事的責任,以及未能履行第3.09條規定具備個性、品格並證明其具備足夠的才幹。函件又稱,由於壹傳媒未能按上市規則的規定刊發 2021 年年度業績,聯交所未能監察公司的業務活動、經營狀況及財務表現,以評估其是否遵守其在上市規則第13.24條的持續上市責任。函件指出,上市公司停牌超過18個月,則港交所可能取消其上市地位,而該公司的停牌期限將於明年12月16日屆滿。倘該公司屆時未能復牌,則上市科將建議上市委員會著手取消其上市地位,並保留港交所於其認為合適的時候隨時將壹傳媒除牌的權利。函件同時列明壹傳媒要制定「五大復牌指引」,包括根據上市規則刊發所有尚未公佈的財務業績及處理任何審計修訂;證明公司已遵守上市規則第13.24條;證明業務及事務於遵守適用法律的情況下進行;證明貴公司董事(包括仍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任何前任董事)履行第3.09條的規定,並有能力達到第3.08條載列的責任;及(e)就所有重大資料知會市場,以供公司股東及其他投資者評估公司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