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類
」罕見彗星9日看得最清楚!天文學家稱肉眼可見 錯過要等8萬年
有一顆彗星據說在舊石器時代被史前人類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看到後,就不曾出現的彗星,近期再度現蹤跡,天文學家表示在10月9日前後幾天是最佳觀賞時間,最特別的是肉眼可見,如果錯過下一次再現需約8萬年時間。根據英國《衛報》和《中央社》報導,在去年初被發現的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紫金山-阿特拉斯),已於9月底來到近日點,預估於10月13日達近地點。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公共天文學家布朗(Gregory Brown)解釋,彗星的特色是離地球越近越亮,離太陽越近同樣也越亮,因此最接近時不見得是最亮的時候」依他多年經驗,推斷最亮時間在10月9日前後。對此布朗也提到,肉眼可見的彗星已經十分稀罕,而這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有可能會是,人們過去數十年來看過最亮的其中一顆,「絕對值得大家追星」。不僅如此,布朗建議追星族可以選在破曉前的清晨,朝東方六分儀座方向尋找,而彗星很快就到太陽另一側,10月13日起,觀測時間就轉為日落後的傍晚,往西方的牧夫座方向觀察。布朗總結,雖然彗星光用肉眼看可能就像天空中一個亮點,用望遠鏡也許還能看到它的尾巴,但能高興的是,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從舊石器時代後,至今才能再看見,有幸目睹的人都該感到慶幸。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軌道周期極長,繞太陽一圈需約8萬年的時間。
台中少婦「擁抱嬰兒」遺骨掀議 專家:可能因疫情相繼去世
近日台中安和遺址挖掘出的母嬰遺骨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該遺址屬於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根據學者推測,這對母嬰可能因疫情去世,並由家人安葬。一名網友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張母親抱著嬰兒的遺骨照片,並附上台中安和遺址的文化背景,「目前在台中發現早的史前人類。4,800年前的台中少婦抱著她六個月大的孩子,台灣台中,大坌坑文化,西元前2800年。照片是一名年輕媽媽,估計年齡在20至25歲之間,身高160公分),她低頭凝視著左臂抱著的嬰兒(50公分),依骨架判斷,嬰兒已有6個月大。他們是2014年發現的48具排列整齊的骨骼遺骸之一。由科博館屈慧麗博士的團隊挖掘出來。這是中部地區罕見之大坌坑文化遺址『安和遺址』。本遺址的年代跨越 5,000年至3,500年前」,瞬間引發大批網友關注與討論。據悉,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包括新北市的大坌坑遺址;台北市的芝山岩遺址;台中市的安和遺址;台南市的南關里遺址與八甲遺址;澎湖縣的菓葉遺址;高雄市的鳳鼻頭遺址;以及台東縣的長光遺址等。大坌坑文化(台灣話:Tuā-hun-khinn bûn-huà)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和附近島嶼一帶。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約距今7,000年至4,700年之間。根據台中市文化資產處的資料,安和路考古遺址位於西屯區協和里,屬於台灣大坌坑文化及牛罵頭文化的過渡期,現已規劃為安和公園。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屈慧麗博士曾於2015年率團隊在安和遺址進行挖掘,發現了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陶片及鯊魚牙等生態遺留。這些遺跡顯示當時台中地區與海岸線相當接近,保存了極為完整的史前墓葬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年輕女性人骨,俯視懷中6個月大的嬰兒,這對母嬰遺骨距今已有5000年,女性年齡約為20至25歲,身高約160公分;嬰兒約50公分,性別不明,推測出生不足半年。女性遺骨顯示缺少部分牙齒,可能與當時原住民的拔牙習俗有關。根據《中央社》的報導,屈慧麗博士表示,安和遺址的挖掘是在當地進行市地重劃時發現的大量史前遺跡。該遺址分為兩層,較上層為牛罵頭文化,較下層則為大坌坑文化,母嬰遺骨屬於後者。遺骨旁發現了鯊魚牙和仿鯊魚牙的閃玉項鍊,表明當時的生活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台中遺址應非常接近海岸線。對於母嬰是否因天災死亡的網友猜測,屈慧麗表示,遺骨的排列整齊,且有精美的陪葬品,顯示這並非類似龐貝古城那樣因天災而突然死亡的情況。初步推測,這對母嬰可能因疫情相繼去世,由家人一同安葬於此。
9成以上人類慘遭滅絕,恐與「這件事」有關係
極端氣候對人類的威脅,或許早有先例。一項8月31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研究,指出史前人類的重大發現。據該研究,大約在80萬至90萬年前,有98.7%的人類祖先慘遭滅絕。科學家相信,這可能與極端氣候脫不了關係,但也讓現代人的祖先——「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趁勢出現。這項研究,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的博士研究員——李海鵬、意大利、美國學者合力完成。他們使用自主研發的「快速極小時間溯祖(FitCoal)」工具,根據3154名在世者基因分析演化歷史,指出人類祖先在93萬年前,開始出現族群崩潰!全族群個體數,從9萬8000個驟減到1280個,這情況甚至持續了約11萬7000年。科學家推估,極端氣候可能是崩潰主因。這次事件,剛好發生在全球氣候最動盪的時期:冰河期延長,海平面下降,非洲、歐亞地區可能經歷了長期乾旱…這些氣候條件,顯然讓當時人類搜集食物是難上加難。然而,研究報告的資深作者之一、羅馬大學人類學教授曼齊(Giorgio Manzi)和他的同事認為,這一階段帶來的生存壓力,可能也催生另一種新物種: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海德堡人被認為是現代人類,以及與人類近親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而智人(Homo sapiens)則約在30萬年前開始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時間的化石記錄相對較少。曼齊指出:「我們知道在60萬到90萬年前,非洲化石記錄幾乎沒有,而在這之前和之後,都有更多的化石證據。」歐亞地區也一樣,例如80萬年前出現了歐洲古老人種「前人(Homo antecessor)」,而後大約20萬年則出現空白期。然而,未參與該研究的專家,對這創新的估算方法表示懷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族群遺傳學家席佛斯(Stephan Schiffels)表示:「這有點像只從幾分鐘後抵達湖岸邊的漣漪,來推測落入湖中央的石頭大小」他認為研究結果雖令人驚訝,但仍需更多有力證據支持。無論如何,氣候變遷是人類終將面對的課題,無論結果正確與否,仍要時刻緊惕在心。
媽媽洩家族「捐精懷孕」秘密 男子驗DNA愣了:我還有35個兄弟姊妹
根本是八點檔情節!國外一名男子意外得知,他是透過別人捐精而來的,因此進行了DNA測試,結果發現還有35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姊妹,此外還得知一項驚人事實,讓他不敢相信。原PO在《Reddit》討論區透露,媽媽洩漏埋藏已久的家族秘密,那就是自己其實是透過捐精受孕而來的,便對自己的生父感到好奇,做了DNA檢驗,赫然得知自己還有其他35個兄弟姊妹,雖然他理解媽媽為何保密,但還是希望可以早點知道真相,因為遺傳病和避免亂倫是很重要的。原PO坦言,他對生物學上的父親,沒有太多情感依戀,全都歸功於養育他長大的父親。自從接受DNA測試後,他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親生父親,以及其他35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姊妹,「我很想見到他們」,於是在去年夏天和捐精者舉行聚會。原PO的DNA中,還有尼安德塔人血統。(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原PO解釋,生父很少用臉書,因此他們沒有直接交談,他也不打算主動接觸對方,但即使如此,還是期待和對方見面,「他一直非常友善,並願意和每個人見面,有新的家人真的很酷!」更特別的是,原PO的DNA檢驗結果,還顯示自己擁有比大多數人更多的尼安德塔人血統,「你擁有比其他人中的66%更多的尼安德塔人血統」。據了解,那是大約4萬年前滅絕的史前人類。
遺址與地方發展共榮 立委蘇震清協助墾管處擬建「鵝鑾鼻歷史文化館」
墾丁鵝鑾鼻公園內賣店改建案,因挖出史前人類遺址,因此延宕已有四年之久,造成攤商與鄰近廟方怨聲載道,對此立委蘇震清特別與考古團隊、墾管處與當地攤商進行會勘討論,預計於當地興建「鵝鑾鼻歷史文物館」,兼顧經濟發展與遺跡留存。「阿忠委員!這是我們在地廟方與攤販的心聲,只能請你來幫助我們了!」立委蘇震清一到現場,就受到是廟方與攤商不斷陳情,當初原本應該欣欣向榮的景點,卻因為動工時挖掘到遠古遺跡,因此停擺了四年。原本鵝鑾鼻商店街從原本攤販被罰錢也要搶著擺,到現在只剩下對此地有感情的攤商還努力的在生存,已形成當地發展與遺跡保存的難題。墾丁鵝鑾鼻公園內賣店改建案,因挖掘出遺跡,延宕多年,對攤商生計造成影響。而來到現場,高聳的浪板,擋住了美麗動人的風景,殘破的道路,讓遊客行走困難,破舊風化的商店街甚至還會漏水,看到這些,蘇震清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畢竟在2010年,蘇震清透過不斷奔走,才讓國境之南的保安宮能夠找回自己的寺廟土地,如今萬頭鑽動的場景已不復在。破舊風化的商店街年久失修,讓人看了怵目驚心。多年來的延宕已對當地攤商造成生計上的困擾,蘇震清委員與考古團隊,還有墾管處,廟方與攤商民眾經過多方討論,最終確認解決方案。協調中提到,考古團隊於去年五月底挖掘工作已完成,因此限制早就可以解除,而且針對歷史遺跡,還可以就地興建一個「鵝鑾鼻歷史文物館」,並設計符合現代時尚的攤位,讓攤商可以有安全舒適的擺攤空間,達到提高鵝鑾鼻公園的歷史含義與文化定位,並增加觀光價值。立委蘇震清表示會給予墾管處最大的協助,兼顧經濟發展與古蹟保存需求,共存共榮。蘇震清也承諾,一定給予墾管處最大的協助,也會用最快的速度,在明年七月來完成第一階段的環境改善,賣場修繕以及道路整修。他更強調,會與內政部、營建署一起腦力激盪,思考如何建設一個「鵝鑾鼻歷史文化館」保存文物,提高恆春文藝氣息,回饋當地鄉親。
神秘愛爾蘭巨型古墓比金字塔還老 學者:新石器時代已有「死者崇拜」信仰
考古學界又有新發現,愛爾蘭紐格萊奇古墓(Newgrange)是世界知名的巨大神秘史前古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前左右,比巨石陣和金字塔還要古老,而部分學者近日指出,該古墓顯示新石器的人們,已經有「死者崇拜」的古老宗教基礎。外表就像一座小山般的格萊奇古墓大約建於新石器時代,是世界知名的古墓遺跡,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還要早600年,比巨石陣還要早700年左右。這座古墓施工精巧,裡面除了有綜橫交錯的通道,石壁上還有許多精美雕刻。更讓考古學家驚訝的是,這座古墓精巧的結構設計與天文現象相當有關係,冬至時太陽光會透過屋頂的孔洞照亮整個墓室。因此,不少學者認為這座古墓是基於當時人們對天文學的信仰而建造,不過也有部分專家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該古墓顯示,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經有「死者崇拜」的宗教信仰,會祭祀已故祖先。考古學家認為,愛爾蘭著名的古墓遺跡格萊奇古墓代表史前人類已經有祭祀祖先的信仰。(圖/達志/美聯社)
4500年遺址!黃河左岸驚見「小型寨堡」 具極強防禦色彩
大陸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通報,當地考古人員在黃河左岸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寨堡,依其地理位置判斷,該寨堡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堡遺址,被專家稱為「天峰坪遺址」。天峰坪遺址位於黃河左岸,地處關河入黃河口處附近,是一座孤懸河岸的小型寨堡,該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公尺,所在地三面環河臨溝,位置封閉,地勢險要,具有極強的「防禦」色彩。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消息指出,近一年,為配合山西省忻州市旅遊公路偏關段建設,經大陸國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所在台地北部進行發掘,清理護坡等石牆4段、房址近20座、灰坑30餘座、墓葬2座。從調查、發掘發現的遺存來看,該遺址在台地邊緣砌築護坡石牆,經歷了興建、廢棄、重建、再廢棄等多次反覆修建。研究人員表示,從已清理過的台地邊緣的護坡牆及台地上、下同時期房址來看,其始建年代距今約4500年,類似這類「擇險而居」的模式還有內蒙古準格爾旗的白草塔、小沙灣、寨子塔等年代較為明確的早期石城,這也開創了北方石城借助溝壑天險,修築牆體,形成封閉形式的砌築習俗,此次發現也讓現代人進一步窺探黃河兩岸地區這類居址的史前人類生活模式。
躲避「遠古猛獸」 史前人類母子步行逃亡1.5公里
美國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白沙國家公園」(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內發現了一組史前人類的足跡,延伸了大約1.5公里,另外還在附近找到了野生動物的蹤跡;研究人員由腳印的大小差異研判應是一對母子。此外,並推測這對母子應是為了躲避猛獸,才步行移動了這麼長的距離。研究人員發現史前人類足跡。(圖/翻攝自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臉書)根據《Science News》、報導,英國伯恩茅斯大學(Bournemouthy University)地質學家馬修(Matthew Bennett)和同僚觀察白沙國家公園內的區域,並在一個乾涸的湖底發現了2組可追朔自11,550到13,000年前的史前人類腳印;研究人員比對了腳印後研判,較大的足跡應是一名成年女子,較小的足應則可能是一名不滿3歲的孩童所有。研究人員發現史前人類足跡。(圖/翻攝自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臉書)報導指出,有科學家先前曾在該地點發現過猛瑪象、巨大樹懶劍齒虎等動物的足跡,推測當時這對母子極有可能正在設法逃離野生動物的威脅,「這項研究對於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祖先,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差異等非常重要。」此外,研究人員也表示,在發現的足跡中僅有3段出現較小的腳印,推測原本應是母親抱著孩子逃跑,但過程中母親累了便讓孩子自己走了一段路程再重新抱起繼續趕路,如此反覆走了1.5公里。研究人員補充說道,「發現巨型樹懶和猛瑪象腳印後,發現牠們的腳印曾與人類足跡交會,顯示出動物們曾靠近人類,疑似為了判斷人類是否有攻擊性,這也讓這對母子的逃亡之旅更加危險。」
玩台南有撇步!先在線上訂票 省時間又省荷包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孕育出許多充滿文化意涵的景點。旅遊體驗預訂平台最近與台南市文化局合作,獨家線上開賣台南必遊8大文化景點,旅人可在旅程之前先於線上訂票,不但能節省現場排隊等候的時間,還可享有9折的優惠價格,玩起來更開心。像是去年才正式對外開放的「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踏入園區隨處可見藝術裝置,四周的密林更充滿原始森林感,博物館內陳設著水泵馬達以及濾水結構,旅客可透過光影互動牆面深入了解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歷程,另外登上園區後方近200階的步道便能抵達淨水池區,天然石材與仿石塊組合而成的灰色建物上爬滿綠色青苔與侵蝕水痕,與斑駁歷史藍色木門形成強烈對比。左鎮化石園區內可仰頭觀察演化的天空,見證地球生命演化之繁榮與衰落。(圖/KLOOK提供)「左鎮化石園區」是全台唯一的化石主題園區,超過4,600件館藏,包括猛獁象、劍齒象、古鹿、鱷魚、貝類等生物化石,其演化館中還設置了演化天空,從海洋生物的搶灘戰、曾經稱霸地球的霸主 - 恐龍,一路走到哺乳動物的崛起與興盛,以及史前人類的蓬勃發展,讓旅客從珍貴的化石遺跡親眼感受生物演化的歷程。水交社文化園區內有一架F-5E戰鬥機停駐,因此又名「飛機眷村」。(圖/KLOOK提供)去年底才剛開放的「水交社文化園區」有著「飛機眷村」的暱稱,由空軍眷村改建,是空軍雷虎特技小組的故鄉,日式建築群的屋房瓦舍用水泥台架高,鑲嵌著木頭格子門扇,充滿濃濃懷舊風情;拉開和式拉門,踩在木地板上,坐在矮桌旁吹著電扇,盯著古老的電視盒子,這些生活痕跡在園區中仍歷歷在目;園區內還有架除役F-5E戰機停駐,更吸引眾多旅客前往一探究竟。台灣成功號為國內第一艘大型仿古船,遠看彷彿停泊的大魚。(圖/KLOOK提供)位於安平的台灣成功號,經重新修復及整合周邊景觀環境後,同樣於去年開放並名為「1661台灣船園區」,園區以「新船裝老靈魂」的方式重現台灣17世紀海上盛事之景,空間主體為一艘經1比1比例打造的鄭成功仿古船,船長30公尺,是國內第一艘大型仿古船,紅黑白顏色對比強烈,遠望就像就像一隻停泊在安平的大魚,其吸睛亮眼程度也讓此新園區成為旅客最愛拍照打卡的台南景點之一。
新冠肺炎難掌握!病毒變異3型 B型中國大陸最常見
新冠肺炎在中國大陸爆發後蔓延全球,根據研究顯示,最早傳染給人類的病毒已變異成3種不同,但密切相關的類型。據英國《 Metro 》引述劍橋大學的研究分析顯示,其中從最原始A型變異而來的B型,成了中國大陸最常見類型。英國《 Metro 》引述劍橋大學的研究分析顯示,最早傳染給人類的病毒已變異成3種不同,但密切相關的類型。(圖/Metro)研究指出,最早從蝙蝠透過中間宿主穿山甲傳染到人類身上的A型病毒在中國大陸其實並不是最常見的類型,反而是從A型變異而來的B型,在聖誕期間就已經開始傳播,另外,美國和澳洲的疫情則以A型為主,有2/3的美國患者是A型,但大多是西岸病例。東岸的紐約則非如此。報導稱,根據福斯特博士(Dr Peter Forster)和研究團隊發現,英國大多是B型,病患檢測樣本中有3/4是B型。瑞士、德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也以B型為多;至於另一個病毒變異是C型,C型從B型演變而來,透過新加坡,傳播到歐洲。研究團隊指出,造成這波疫情的冠狀病毒正式名稱為SARS-CoV-2。科學家認為SARS-CoV-2為了適應人類不同的免疫系統,持續不斷變異。佛斯特的團隊經過同儕審查的研究之前,僅追蹤全球160名病患,包括不少歐美的首批確診病例,利用研究史前人類遷徙足跡的方法來追蹤SARS-CoV-2病毒傳播。透過擴大樣本數後的最新研究顯示,B型在歐洲傳播速度更快,31個瑞士病患的樣本中,有30個是B型。此外,另外2項基因研究顯示,美國紐約疫情是從歐洲傳播而來,並顯示2月中病毒就開始傳染,比紐約市首宗確診病例早好幾週。佛斯特也表示,研究人員對於B型如何取代它的前輩A型成為大陸最常見的病毒型態,目前還未有頭緒,不過,相信再持續的研究下終會找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