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陶
」台北城故事1/蛋黃區挖出古監獄遺蹟 導覽活動遭喊停惹怒考古界
誰說台北城沒故事?緊鄰台北市金華社會住宅基地的「台北監獄(台北刑務所)圍牆遺蹟」在考古團隊的悉心發掘下,不但發現保存完整的尖底(V形)明溝,還發現薰蒸室遺跡,以及2件疑似圓山文化時期的史前陶,不料當學者和考古團隊合作,預定8月起在發掘現場等地舉辦推廣教育時卻遭台北市都發局喊卡,理由竟是全案將進入文資審議程序,相關活動都要停止,讓考古學界相當錯愕,直呼北市府相關單位太離譜!台北刑務所原先是在1896年(日明治29年),日本殖民台灣第2年,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加以修補而成,當時名稱為「台北縣台北監獄署」,並於1904年另擇地興建「台北刑務所」,牢房呈放射狀,透過中央走道與中央戒護台連結,1963年遷往桃園龜山。據了解,考古團隊這次發掘的尖底(V形)明溝與以往日據時期的U形水溝大不相同,目前文獻也找不到尖底(V形)明溝的記載。至於薰蒸室遺跡,以往一直不知道是什麼樣子,這次發現呈凸字形結構,其作用可能是對送進監獄的衣物及用品進行消毒,減少傳染病發生。「台北監獄圍牆遺蹟」發掘出保存完整的尖底明溝,還發現「薰蒸室」遺跡。(圖/黃威彬攝)考古團隊挖出2件的史前陶,目前研判是一個是陶把,另一塊帶點厚度,則疑似是用來支撐陶罐的傳統器具陶支腳,至於究竟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的圓山文化,還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訊塘埔文化,考古團隊目前還不確定,初步研判陶質接近圓山文化,距今約3千年,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指出,從考古結果來看,台北市其實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深度的首都,市民卻不斷失去第一手認識歷史的機會,作為管理文化政策的文化公務單位,未積極讓市民親近歷史、學習歷史,這樣的態度更別談會妥善地面對這些好不容易留存下來的證據,這些遺物及蘊含的故事非常可能被打包放置在另一個空間中。江芝華表示,台北市歷經多次都市更新,很難看到先民遺留下來的痕跡,因此「台灣考古學會」等民間團體原本希望透過這次考古發掘、舉辦小旅行,以小型導覽方式,讓民眾注意地下還有很多早期遺留。她強調,考古遺址屬於市民大眾共同的歷史財產,不應由行政單位決定能否去看它,台北市政府的行政團隊有推廣公共教育的責任,卻停掉民間團體舉辦的推廣教育,讓她覺得不可思議。「既然市府不願做,那麼就民間團體來做!」江芝華表示,台灣考古學會將在8月4日下午4點到5點,在考古遺址附近的金山公園特色遊戲場入口集合,民眾在這段等待文資審議的日子裡,屆時可帶杯飲料來趟古蹟微導覽的散步之旅,現場將有專家學者透過周邊的展示,認識或許對你我都陌生的「台北刑務所」。疑似圓山文化時期的2件史前陶出土,將台北城的歷史拉長了數千年。(圖/翻攝台北市文化局官網)北市府文化局表示,原先安排的導覽活動由都發局負責,文化局並未要求停止舉辦,詳情需洽都發局;都發局表示,日前因考古團隊挖出2件的史前陶,文化局通知暫停揭露作業並組專案小組審查。因此考量尊重相關文資審議作業,都發局後續待文資委員審議結果再行公告教育推廣活動相關資訊,以達到讓參訪民眾了解參訪地點、周圍的遺蹟和人文軌跡的目的。
台北城故事2/百年歷經三朝統治 監獄官舍大變身內藏多秘聞
中正紀念堂旁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以其日式屋舍風格吸引15家各具特色的品牌店家進駐,一直是網美打卡及民眾消費熱點,該日式屋舍原為日據時期「台北刑務所(即台北監獄)」官舍,屋舍後方還有「台北監獄圍牆遺蹟」,不久前挖出史前陶器等古物,再度成為鎂光燈焦點。不少考古學者指出,很少有一個古蹟遺址在不到140年的時間竟然歷經清朝、日據、國民政府3個不同的統治時期,這也完全反映在舊稱「台北刑務所」的建物及遺構上。台北刑務所原先是在1896年(日明治29年)時,日本殖民台灣第2年,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加以修補而成,當時名稱為「台北縣台北監獄署」,並於1904年另於台北城外重建,1924年命名為台北刑務所。總面積有58752坪,採取美國「賓夕凡尼亞式」監獄空間配置法則,強調獨居監禁,牢房呈放射狀,透過中央走道與中央戒護台連結,方便管理監控。台灣光復後,「台北刑務所」仍持續使用,關押過不少共黨嫌疑人士,1963年遷往桃園龜山。「台北刑務所」採取美國「賓夕凡尼亞式」監獄空間配置法則,強調獨居監控。(圖/黃威彬攝)「台北刑務所」圍牆的材料,主要來自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台北城的城牆,日本殖民政府從1900年起拆除台北府城牆,作為「台北刑務所」等官方廳舍建材。目前仍保存兩道當時的圍牆,分別是位於台北市金華街的南牆,以及金山南路二段44巷的北牆,北牆上有一座圓形拱門,這是日人在刑場處決抗日義士等犯人後,運送遺體的出口,所以北牆也被稱為「哭牆」。在台北刑務所遇害的抗日義士,首推曾參加黃花崗之役的廣東客家人羅福星,他的母親是具荷蘭與印尼血統的爪哇華僑,因此羅福星長相酷似歐洲人。羅福星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到台灣苗栗成立同盟會支部,主張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統治,隔年被捕,上千人遭牽連調查,史稱「苗栗事件」。羅就義前神色自若,就連當時的總督府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也對羅的硬頸革命家風範大為欽佩。此外,台灣文化協會領導人蔣渭水、霧峰林家的林幼春,以及被稱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的賴和,都曾因抗日問題關押在台北刑務所,「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也在此遇害。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到台北刑務所北牆遺址旁,紀念遭日本殖民政府殺害的14位美軍戰俘,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到場致意。(圖/翻攝退輔會官網)醫師出身的蔣渭水曾誇獎台北刑務所牢房的衛生條件良好,比一般家庭還更乾淨,不過,日本人刑求手段的殘酷卻令人髮指。澎湖出生的律師歐清石因懷抱民族氣節,不願與日人合作,遭陷構入獄,歐清石曾寫下《獄中吟》,描寫自己遭受灌水、龍蝦綑、挾指、十八機械等酷刑,可惜他未能等到日本投降、國土重光,就因盟軍轟炸死於獄中。日本人的無差別殺人不限台灣人,二次大戰結束前夕,台北刑務所關押數十位盟軍飛行員,其中14位年紀19到24歲的美軍飛行員,在草率審判下慘遭處決,離日本無條件投降僅57天。2015年6月20日,在風笛手的引領下,「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與美國、英國等駐台外交官,齊聚台北刑務所北牆遺址前,紀念盟軍飛行員罹難70週年。
清大北竿考古出土大量陶石器 填補馬祖發展史的缺口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現場出土大量陶石器。(圖/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提供)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現場出土大量陶石器。(圖/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提供)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現場出土大量陶石器。(圖/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提供)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遺址道路邊坡緊急處置計畫,在短坡西南側挖掘出土大量陶器與石器,對於馬祖列島史前島嶼資源利用與經營策略提供溯源證據的重要連結,文化處將著手評估是否指定為縣定考古遺址,讓馬祖發展史的輪廓更為清晰。去年11月清華大學邱鴻霖教授獲連江縣前縣長楊綏生提供消息,在北竿短坡山山頂發現細小破碎的疑似史前陶片,希望能前往進行調查與確認,邱教授前往調查,在短坡山山頂南面的道路崩塌邊坡發現大量的史前陶石器與生態遺留。經文化處長吳曉雲會同文資審議委員、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人員前往現勘,確認此地為蘊含豐富文物的重要史前考古遺址,決議對此崩塌邊坡中所裸露的考古文物進行搶救,防止後續風雨侵蝕坍塌對遺址的破壞。今年7月起邱鴻霖教授帶領清大學生對考古遺址執行搶救工作,過程中發現大量史前陶片、石器與生態遺留,成果豐碩。邱鴻霖表示,短坡山遺址的發現,從年代與考古文化上的意義而言,可視為中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青銅時代之前的時期,填補了馬祖列島史前時代距今3200至3600年前的缺口,從地理位置考量,也呈現出東南沿海史前時代對島嶼資源利用與經營策略的重要轉變。文化處表示,本次緊急搶救並非正式的考古試掘,9月12日已決議先將遺址列冊管理,後續研商規畫正式的考古發掘,並評估進一步指定為縣定考古遺址的可能,更完整地揭露遺址對馬祖列島與中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