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
」 電動車 吉利汽車 鴻海 Apple Car中國首富換人當!「2024胡潤百富榜」曝光
英國記者及註冊會計師胡潤(Rupert Hoogewerf)從1999年開始製作的中國富豪榜「胡潤百富榜」,今(29日)正式公布了2024年排行榜,今年最大的亮點是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41歲創辦人張一鳴,以3500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兆5750億元)的財富,首次成為中國首富,超越了70歲的「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而「騰訊」執行長馬化騰則以3150億元位居第3。「字節跳動」41歲的創辦人張一鳴,財富比去年增長1050億元,以3500億元第一次成為中國首富,他是過去26年來第18位中國首富,也是第一位「80後」白手起家的中國首富。透過旗下的今日頭條、抖音、TikTok和火山小視頻等社群平台,張一鳴帶領「字節跳動」成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而70歲的鐘睒睒則以3400億元的財富位居第2。馬化騰的財富也比去年上漲了350億元(13%),以3150億元位居第3。今年共有1094位個人財富達到50億人民幣以上的創業家上榜,比去年減少了12%。上榜創業家的總財富也呈現下降趨勢,比去年減少了10%(2.4兆),降至21兆元。從財富來源來看,工業產品、消費品、大健康、房地產和食品飲料是上榜企業家的前5大財富來源。這些產業在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也為許多企業家提供了廣闊的財富成長空間。在地理分佈上,上榜企業家最集中的城市仍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其中,北京以115位上榜企業家位居榜首,雖然比去年減少了24位,但仍保持領先地位。上海則以112位上榜企業家緊隨其後,超越了深圳的108位,成為第2。香港和杭州則分別以82位和68位列第4和第5。(圖/翻攝自百度)今年胡潤百富榜的前10名中出現了1位新人——恆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前10名的門檻為1650億元,比去年降低了50億元。前10名企業家的平均年齡為65歲,比去年增長了4歲。值得注意的是,浙商和粵商在前10名中的數量持平,各有4位。浙商包括鍾睒睒、「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網易」創始人丁磊,以及前亞洲首富馬雲;粵商則包括馬化騰、「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長江集團」創始人李嘉誠,以及李兆基。閩商在前10名中有2位,分別為張一鳴和「寧德時代」創辦人曾氍群。去年排名前10的「吉利汽車」創辦人李書福家族,今年則位居第11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331位企業家的財富比去年增長,其中包括54位新人。雖然財富成長金額比去年略低,但成長最多的前10名企業家一共成長了4500多億元。例如,「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財富就比去年增加了360億元,達到1300億元。
歐洲對陸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 外媒:歐盟9/25投票
根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彭博社報導,歐盟計畫於9月25日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額反補貼稅——最終關稅一事舉行投票。除非占歐盟總人口65%的15個成員國以特定多數反對,否則從11月開始徵收最終關稅鋪平道路,時間為期5年。目前歐盟對所有進口電動車關稅的一般稅率為10%,歐盟提議對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和比亞迪分別徵收36.3%、19.3%和17%的關稅。據彭博社此前報導,這些稅率預計將略有下調。特斯拉將面臨略低於8%的附加稅率以及基本關稅。中國和歐盟一直在舉行會談,探討關稅的替代方案,但迄今尚未取得成果。對布魯塞爾來說,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以世貿組織規則為基礎,並解決歐盟調查所發現的潛在有害補貼問題。本周,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將訪問歐洲,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會面,屆時雙方將繼續討論。而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在11日的訪中行程表示:「事實上,我們需要重新考慮這一決定,不僅是所有歐盟成員國,還有歐盟委員會都應該重新審視。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們不需要另一場貿易戰」。德國也一直在推動歐盟委員會尋找關稅的替代方案,因為德國的汽車廠商對這些措施表示擔憂。福斯汽車集團和寶馬集團等德國汽車製造商恐將在歐中貿易爭端中遭受嚴重打擊,它們於2022年共在中國銷售了460萬輛汽車。西班牙是歐盟第二大汽車製造國,正尋求吸引中國投資以發展其電動汽車產業,這也是桑傑士上周訪華的部分原因。
台版陸車大戰1/「中國車銷台」經濟部祭出自製率滅火 專業人士:真的是保護國產車?
7月30日,經濟部無預警宣布「國產車自製率」全新政策,隔天立馬上路,消息一出,不僅為車界投入一顆震撼彈,消費者哀嚎「買不到便宜車」,更打碎許多車廠透過中國車賺錢的美夢。多家車廠及零組件業者告訴CTWANT記者,國產車年銷25萬輛要養8家車廠已經很辛苦,政府想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又要提高自製率,「真的是保護國產車?還是將車市推向進口車?」一家已走出國際、受影響較小的零組件業者二代老闆語重心長地表示,「政府既要保護國產車,提高自製率,又想積極加入CPTPP等自由關稅協定,根本是不符合實際的做法。」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我國對CPTPP會員國出口比重占整體出口額的21.6%,同期自CPTPP會員國進口占我國總進口額比重達29.1%,加入CPTPP將成台灣在現今區域貿易架構中的重要機會。台灣在2021年申請加入CPTPP會員,若未來成為會員,必須調降進口車關稅,而目前卻又將「國產車自製率」提高,也是對國產車的變相調漲。因此針對這項規定,有不少消費者質疑「以後都買不到CP值高的車了嗎?」、「會不會未來進口車會取代國產車?」有業內人士認同表示,「自製率提升之後,未來車輛開發成本恐越來越高,售價跟進口車相差不遠,也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據了解,7月30日中午,經濟部旗下產業發展署(簡稱產發署)署長楊志清出面,邀請國內包含和泰(2207)、中華車(2204)、裕隆(2201)、鴻華先進(2258)、福特六和、三陽工業(2206)、台塑(1301)、台灣本田等8大國產車廠,隔天拍板宣布,「國產車將逐年提高自製比例最低要求,自2026年後須達35%。8月1日正式實施,並且溯及既往。」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楊志清在7月30日邀集國內8大國產車廠,宣布實施「國產車自製率」。(圖/報系資料照)新制做法針對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4類型,也就是車市黑馬MG、剛通過環境部審核噪音的大通Maxus、不斷傳出年底將登台的奇瑞和吉利汽車都中槍。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須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自製比例,且溯及既往。經濟部會有此一政策,主因起於裕隆旗下中華汽車於2022年引進中國上海汽車(上汽)集團下的MG品牌休旅車款HS國產化。據了解,MG首年國內供應零件的比率不到10%、其餘多從中國進口,在競爭激烈的國產休旅車市場,以配備豐富及比同級國產車低約10萬元以上的價格優勢,在1年半內迅速累積破萬名車主,重新改寫車市版圖,也令其他國產車廠灰頭土臉。緊接著MG Taiwan再引進小休旅ZS,以及備受矚目的百萬元內純電動車MG4。因為MG的成功,中華汽車去年獲利大增,稅後純益56.52億元,創下近20年最賺紀錄,EPS達10.36元,首度賺進1股本;而今年上半年營收為238.85億元,營業利益達15.8億元、稅前淨利30.1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的淨利為24.57億元,EPS為4.5元。中華車引進MG後銷售表現相當優異,更使中華車去年獲利大增,創近20年最賺紀錄。(圖/MG Taiwan提供)從帳面上來看,中華車引進MG,的確為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但再往深層挖掘,是「為什麼這間50多年的老車廠,不得不與大陸車廠接觸?」一位在國產車商待了近40年的退休高管說:「除了納智捷外,台灣國產車的新車款都需仰賴合作的母廠提供,所以當母廠不再有符合台灣市場的新車款推出,國產車廠就會面臨『無車可國產』的窘境。」這個現象在Mitsubishi與中華車、Nissan與裕隆車、Honda與台灣本田的合作關係中間都存在著。車廠為了求生存,只好在模糊的法規中找生路,據傳裕隆也與上汽集團的大通Maxus談好合作。此外,福特六和、台灣本田等廠也都聽說正在洽談要引進母廠在大陸獨家開發的休旅車款,不過針對這部分,車廠並未回應;而吉利、奇瑞、比亞迪等大陸車廠,更是對進軍台灣蠢蠢欲動。這接二連三的消息自然會刺激到其他國產及進口車商,甚至影響到國內零組件生產業者。為此,民進黨立委王世堅領銜開炮,3月7日在財政委員會高分貝質詢,怒指國產汽車裕隆把大陸電動車的零件引進台灣組裝成「偽國產車」,可能成為「21世紀科技版的木馬屠城記」。7月底,政府從善如流,火速做出國產車自製率「這個幾乎沒有緩衝期的政策,十分罕見。」知情的業者告訴CTWANT記者。民進黨立委王世堅針對「偽國產車」事件,在財政委員會上率先開炮。(圖/黃耀徵攝)由於該新政策沒有緩衝期,經濟部現正研擬配套措施。「政府真的應該很認真的考慮,台灣需不需要這麼多國產車廠?」一名老牌零組件廠二代負責人直言,台灣每年新車銷售量約在45萬輛左右,其中國產車最多約25萬輛,這樣的比例要養活8家國產車廠,實在很辛苦。「以澳洲來說,每年有百萬輛的新車市場,但還是在2023年10月結束最後一家國產車工廠Holden。」不只一家國產車廠及零組件業者對本刊表示,「這些配套措施通常是治標不治本,我們看不到長遠的未來。」
裕佳改名「電馳利」為導入吉利汽車? 裕隆:暫無代理合作
裕隆(2201)集團旗下中華車(2204)導入MG後,並以旗下休旅雙雄HS、ZS爆發式成長,迅速在台累積突破10,000名車主。近日,裕隆旗下「裕佳汽車」更名為「電馳利」,因此引發市場猜測,裕隆將引進中國大陸品牌車款進入台灣市場,並有傳聞指出是為導入吉利汽車。對此,裕隆也發出聲明表示,集團以多元化價值鏈開放平台及移動服務生態系為發展策略,電馳利系裕隆集團為支持旗下各品牌新能源產品陸續上市,做為集團新能源車生態系的一環,初步規劃在新能源車的營銷售服、水平服務方面提供功能。裕隆也強調,現階段暫並無代理銷售業務,如果有與任何新汽車品牌合作,將依法做公告。裕佳汽車成立於1999年,原為裕隆汽車與Nissan Diesel合資公司,過去負責UD柴油卡車、東風商用車,並在2019年結束業務。此次更名為電馳利汽車,未來有望朝新能源電動車市場發展。
手機龍頭尬車2/造車新勢力「華小魅」成形 小米雷軍左打保時捷右踢特斯拉
新出爐的2023年全球汽車出口大國,不是老面孔日本、德國,而是中國大陸,以522.1萬台成績狠狠甩開排名第二的日本430萬台。儘管大陸因俄羅斯發起烏俄戰爭遭出口抵制而有了汽車大買家,但其新能源汽車占1/3出口量的驚人氣勢,更讓歐美車業刮目相看,尤其造車新勢力已從「蔚小理」,打到新成軍的手機幫「華小魅」。儘管台灣民眾無緣乘駕這些最新、最豪、最炫的中國汽車,但車用電子市場仍充滿商機。「你去看看中國大陸的那三家『蔚小理』、看特斯拉,它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數據,還有所謂的數據行銷,這會是台灣未來的機會。」最近忙著將台灣電動機車技術輸出東南亞的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表示。大陸造車市場可說是百花齊放,特別是新能源車。在大陸政策補貼下,2011年成軍的寧德時代成了全球電動車電池龍頭,另一家電池起家的比亞迪,2002切入造車,十年後宣布停產燃油車、專作電動車,如今已是大陸電動車一哥,2014年起陸續成軍的蔚來、小鵬、理想等,從新能源汽車設計、行車軟體模組到周邊充電設施與電池技術,都是「Made In China」,被稱為「造車新勢力」的「蔚小理」。這股新勢力,如今又有了新加入者,就是大陸三大手機廠華為、小米及魅族。手機品牌魅族已跟老牌車廠吉利結合,今年開始打造新車。(圖/翻攝自宅宅中地官網、星紀魅族官網)1987年成立的華為,從電信設備起家坐大,20年前跨入手機市場,迅速成長為中國第一品牌,2015也打入全球前三大,也因此2018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中首家遭制裁,隔年華為轉戰電動車市場,2021年與老牌車廠長安推出「阿維塔」,搭載Huawei Inside全端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接著與賽力斯合推「問界」系列車款,「智界」則和奇瑞合作,未來還將與北汽及江淮另推兩個「界」的車款。以去年12月26日登場的問界M9為例,除了高階智慧駕駛系統、豪華裝飾,還有鴻蒙4.0座艙,駕駛、娛樂、工作全場景互相串連,售價人民幣50萬元起、大約新台幣220萬元,去年底預購已逾5萬台,預計今年2月26日交貨。平安證券預計,華爲的深度賦能車型,包括問界、智界、阿維塔在2024年銷量有望達67萬台,在大陸零售量可能超過特斯拉,成爲高端新能源市場的重要角色。問界M9上市當天,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形容「馬路上能看到的最強大的 SUV。」隔天的27日,中國手機二哥、小米創辦人雷軍在微博寫道,「深知汽車工業的複雜、開拓的不易,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先行者致敬」,並直接點名比亞迪、蔚小理、寧德時代和華為,豪不客氣地下戰帖。緊接著28日,小米首款新能源車SU7技術發表會登場,雷軍高喊自家新車是全球最高規格,「在駕駛性等機械素質上,希望能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在智慧化上,希望能媲美Tesla Model S。」「價格有點貴,但是有理由的貴。」他還發下豪語,15到20年將拚入全球前五大車廠。大陸媒體曾分析「小米在走華為的路」,在小米14系列手機上,雷軍採用很多類似華為技術和做法,華為研發鴻蒙系統、小米有澎湃OS,也將小米生態產品連接;去年小米的確以超過18%的市占率站上中國國產品牌第一。另一手機廠商魅族在去年11月宣布2024年第一季啟動造車,推出MEIZU DreamCar MX,有自行研發的Flyme Auto汽車智能座艙操作系統,也應用在吉利汽車旗下領克08車款。新一代造車勢力手機幫「華小魅」儼然成形,在當前大陸汽車市場瘋狂競爭、利潤不多之際,能否打開新局,各界高度期待。關注兩岸產業發展的丁學文說,「電動車是軟體加硬體,不可能一家公司全包起來做,且目前正在蓬勃發展,有很多可能性。」他提醒台廠,不要再從製造業的角度去創新製程,而是「有容乃大、跟全世界合作發展」。中國的傳統與新創車廠高達180多家,競爭激烈。(圖/新華社)在大陸從事汽車零組件的台商表示,智慧電動車就像是有四個輪子的手機,產業鏈間需緊密合作,異業結盟例子也會愈來愈多,過去大陸汽車業大多是跟外商合資、以獲取外國的經驗和技術,現在他們不管是車界的前輩或後起之秀也自己抱團,像是小鵬和大衆,長安攜手華爲、也跟蔚來汽車合作。不過,中國車廠實在太多,包括傳統與新創車廠合計高達180多家,現在又「嚴重內捲」(在體制內相互廝殺),已經有銷量規模小、資金鏈緊張的弱勢品牌被淘汰,「所以找到對的策略夥伴很重要。」這位台商說。
紅海危機延燒 特斯拉、Volvo局部停產
紅海危機延燒,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11日宣布,由於運輸路線變化導致零件短缺,29日起暫停德國工廠的多數汽車生產兩周,持續到2月11日。而瑞典車廠富豪汽車公司(Volvo)12日也宣布,比利時的工廠也因紅海局勢的延誤暫停生產3天。葉門「青年運動」頻繁在紅海襲擊船舶,美英為此於12日空襲該叛軍位在葉門的多處設施。航運巨擘馬士基(Maersk)表示,希望國際出手干預有助於紅海航道恢復安全。馬士基12日聲明表示,希望國際干預及多國海軍加強巡弋,讓威脅環境降低,使商船得以穿行紅海,並再次使用蘇伊士運河作為門戶。由於商船頻遭攻擊,馬士基等航運公司先後喊卡穿行紅海的業務,改為繞道南非好望角前往歐洲。然而,船隻繞道好望角將會顯著拉長運輸時間,使供應鏈受到影響。特斯拉11日透過聲明表示,紅海危機致使運輸路線變化後,汽車零件的供應出現缺口,因而衝擊到該公司位於德國柏林近郊格林海德(Gruenheide)的超級工廠,故將暫時停止大部分生產。該廠是特斯拉在歐洲的唯一電動車工廠,而特斯拉據信是首家披露這類供應鏈問題的公司。Volvo發言人12日表示,因紅海安全局勢造成變速箱交付的延誤,比利時的工廠將暫停生產3天。但發言人也強調,Volvo的汽車交付、生產目標及位於瑞典的另一家工廠並未受到影響。除特斯拉、Volvo外,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汽車和瑞典家居公司IKEA等企業,皆接連發出了交貨延遲的警告,分析師預估,接下來恐會有更多汽車製造商受到紅海危機的影響。國際汽車數據研究機構AutoForecast Solutions副總費歐拉尼(Sam Fiorani)指出,汽車製造商長期以來皆有一個潛在弱點,即高度依賴亞洲(特別是中國)的零件,特斯拉就是一例,該公司重度依賴中國的電池零件,而這些零件需要通過紅海運輸至歐洲,導致其生產面臨風險。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呂大良12日稱,目前正對紅海航運通道受阻持續保持關注。他表示,當前該水域的正常通行受到了一些影響,給航路通暢、國際貿易、企業利益都增加了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
昔身家破400億…前首富住進養老院 本人揭原因:不給子女添麻煩
大陸一名85歲老人日前在重慶某養老院正式辦理了入住手續,其身分竟是重慶前首富尹明善。尹明善1992年投筆從商,54歲高齡下海創業,從造摩托再到汽車,從產業到足球,力帆股份於2011年上市,尹明善家族帳面資產超過110億,成為重慶首富。至於選擇住進養老院的原因,尹明善說「不想給子女添麻煩」。《紅星新聞》報導,尹明善曾表示,「我兒女雙全,房子也很大,有錢居家養老,什麽都不愁。但80歲後,我慢慢改變了我的養老觀念。首先,我不能養兒防老,子女是養來愛的,生兒育女是我們愛的需要。我認為不能靠我的兒女養老,無論多大年紀,我都要愛我的子女,少給子女添麻煩,甚至不給他們添麻煩。」針對請保姆還是去養老機構?尹明善曾經反覆斟酌,他認為保姆要洗衣、做飯、收拾屋子乃至日常就醫,不分晝夜,十分辛苦,然而照護方面相對不夠專業,「養老機構有細緻和專業的分工,工作人員專業,所以我認為養老機構比保姆的『大包幹』要做得更好一些。」尹明善透露,入園之後,會繼續保持規律生活,節制飲食,每天堅持閱讀、寫作、彈琴、唱歌、散步。此外,他還有個小心願,就是在退休後學鋼琴,並且想在入住養老院後繼續學習。這位前首富的人生跌宕起伏,堪稱傳奇,1992年投筆從商,54歲高齡下海創業,從造摩托再到汽車,從產業到足球,再到上市。力帆股份於2011年上市,尹明善家族帳面資產超過人民幣110億(約新台幣481億元),成為了重慶首富。不過,力帆股份大舉進軍新能源汽車後,公司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包括家族式管理弊端、職業經理人多次選擇失誤、技術研發不足,產業市場變化迅猛等,導致力帆債務危機漸漸加重,最後難以為繼。從司法重整到吉利汽車入主這3年,尹明善家族逐漸在力帆的體系中淡化。力帆集團破產重整,外界期待創始人東山再起的劇情並沒有發生,如今這位老人住進養老院,外界也終於意識到,他這次是真的退休了。
3因素影響 大陸多家知名車廠股價大跌
受到宏觀經濟、疫情、供應鏈緊張等因素影響,2022年大陸多家知名車廠股價均大跌。港股上市車廠長城汽車與吉利汽車2022年股價分別累計下跌62.09%及46.48%。另外,美股上市新能源車三雄: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理想汽車2022年股價分別累計重挫80.23%、70.87%、36.92%。時代週報報導,雖然2022年大陸汽車業仍面臨供應鏈吃緊、上游原料價格上漲,以及疫情等因素影響,但汽車銷量有望增長。中汽協日前預測,2022年大陸汽車總銷量年增2%至2,680萬輛。其中乘用車銷量年增9.4%至2,350萬輛。新能源車銷量年增90.3%至670萬輛。隨著大陸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高,新能源車已成為境內汽車銷量增長的主要動能。不過,儘管2022年大陸汽車整體銷量有望超越2021年,但上市車廠的股價表現並不樂觀。中泰國際分析師顏招駿分析,境內汽車股下跌主要受到大盤下跌影響,部分個股業績無法兌現而觸發盈利及估值雙殺。此外,新能源車市競爭激烈,傳統車廠崛起,「造車新勢力」遭遇更大的競爭壓力。但要留意2022年新能源車的銷售可能被政策刺激而提前釋放,未來的年增率會因為較高基數或是需求提前釋出而放緩,車廠的表現會分化。
車電展黑馬1/電動車銷量年比增90% 怡利電端3D AR HUD搶市
隨著保護環境意識提升,目前全球電動車每年銷量都成倍成長,而周邊電動車零配件、電子產品紛紛熱賣,台灣作為全球相當重要的車用電子、零配件基地,還有許多潛力廠商等待發掘。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以及「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23日正式落幕,此次有560間廠商參展,其中包括特斯拉供應鏈的大亞電纜、健和興端子等,CTWANT記者在展場觀察,發現推出感測雷達、環景產品的廠商占大多數,但還是有像是怡利電、車威視、億勝、Vigor Plus等黑馬企業推出驚艷的產品。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車用電子產值達2,350億美元(約新台幣6.88兆元),預計到2028年將突破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1.7兆元),年複合成長率達7.9%,在全球暖化、碳排減量目標、電動車相關政策3大利多推動下,車用電子相關產品配置已經成為各車廠增加銷量的考量。在2020 年時全球電動車已突破500萬輛,2021年成長了將近90%,突破950萬輛大關,目前電動車數量也在全球車市中超過10%佔比,隨著各國政策的推進下,電動車在未來勢必取代傳統燃油車。汽配、車電展開幕首日還未開放民眾入場,就吸引上千名法人進場發掘潛力廠商。(圖/方萬民攝)台灣的車用電子也隨著電動車的成長嚐到甜頭,在2020年的產值為2,507億元,2021年成長到2,958億元,甚至在2025年有機會突破6,000億元,許多早期專做毛利低的零配件小廠為了翻身,積極推出車用電子產品成為別人口中的大廠。「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在新冠肺炎單日破千的背景下開幕,但仍擋不住國內外法人參展,在還未開放民眾進場的首日就湧進超過千人,在主走道最吸睛的除了科技部主導產學合作的自駕車對外,就是LOGO顏色為Tiffany綠的怡利電子(2497)。這間來自彰化的車用電子大廠,創辦人為曾擔任磐石會長的陳錫蒼,帶著弟弟陳錫勳、發言人柯茂全一路讓怡利電從C咖翻身成車用電子的A咖大廠,早期以錄影帶倒帶機、攝錄影機起家,一直到2004年才切入汽車影音系統,花了近10年打進日本豐田的供應鏈,但隨著競廠越來越來,在2016年轉型開發HUD(Head UpDisplay,抬頭顯示器)。初期怡利電子主要生產鎖定消費者端的反射型HUD,主要因後裝容易,不需要與車廠配合,到民間汽車保養廠就能安裝;在2020年推出W Hud(WindshieldHead Up Display)以及開發出AR HUD(AugmentedReality Head Up Display)後,受惠於優異的成象、解析度,且不受環境光影響,終於被國際車廠看見。W Hud會將訊息投射到擋風玻璃上,在駕駛的視覺上會在擋風玻璃前方數公尺,眼睛不太需要變焦分散注意力;AR HUD的投射範圍更大,可以容納更多訊息,讓導航路線與實體路面在視覺上結合。在2020年全球電動車僅500萬輛,2021年就成長到950萬輛,在政策利多推動下,台灣車電廠積極加入國際車廠的電動車供應鏈。(圖/CTWANT資料照)怡利電在2021全年營收24.76億元,年增51.57%,稅前淨利1.64億元,稅後淨利9,700萬元,每股盈餘為0.81元,但受惠HUD需求成長,預計在2022年的營收表現將大幅成長。此次怡利在現場端出2D AR HUD以及開發中的3D AR HUD,怡利電發言人柯茂全指出,HUD的重點在於呈現即時訊息,讓駕駛確認並與系統互動,在自駕系統往Level 2發展後,這項功能更加的重要。目前怡利的2D AR HUD主要供應給大陸的吉利汽車、一汽,據現場人員透露,目前該系統已經賣出超過20萬套,今年更有望接到北美新創車廠的訂單,至於仍在完善中的3D AR HUD配置了眼球追蹤,在系統結合度上更為細膩,已經與歐洲車廠以及大陸既有客戶洽談,很快就能在市場上看見。
全球車訊/蓮花月底發布電動休旅車 車型已在澳洲專利平台曝光
以製造純種跑車聞名的英國車廠LOTUS(蓮花),去年底宣布將推出電動休旅車,雖然車型輪廓已經在官網露出,不過近日澳洲專利平台曝光更完整的車型,整體設計與Lotus Emira相當接近。LOTUS的電動休旅被暫時取名為Type 132,在官網上已經有貫穿式尾燈的剪影以及駕駛座艙的照片曝光,其軸距約在2,889至3,100mm之間,搭載92至120kWh電池模組,最高800V充電速度,預計馬力可以達到600至750匹之間。車頭採用菱形主動進風口,降低馬達運作時的溫度。(圖/翻攝自澳洲IP平台)外界認為Type 132的對手應該是Jaguar I-Pace、Audi E-tron Sportback以及Ford Mustang Mach-E,同時也會成為蓮花在大陸推出的2款電動車之一。近日澳洲專利平台曝光了Type 132的車型,與官方公佈的貫穿式尾燈相符,搭載主動式進氣孔,讓馬達不至於過熱;由於車頂自B柱開始就向車尾切割,較偏向Coupe車型。目前Type 132在大陸武漢吉利汽車斥資9億英鎊(約新台幣324億元)的工廠生產,而非英國的Hethel,未來與Alpine合作開發的135電動超跑才會是英國生產。
新娘不是我2/近水樓台得不了月 鴻海發憤圖強2年內推出第1款電動車
早在6、7年前,蘋果(Apple)拋出電動車的話題時,就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與蘋果有高度合作伙伴關係的鴻海也自然跟隨蘋果的腳步,這些年來也多次出手投資電動車新創公司,甚至在去年在鴻海科技日上發表MIH EV開放平台,顯示出鴻海在電動車市場的企圖心。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上任後舉辦第一屆鴻海科技日,向外界展現集團科技火力。(圖/馬景平攝)一名業界人士表示:「鴻海積極布局EV,與Apple Car脫不了關係。鴻海多年前開始投資大陸EV產業,近年又與傳統汽車業聯盟合作,去年成立MIH EV,宣示有能力打造EV的同時,也是在向蘋果招親。」蘋果喊出2024年推出Apple Car,鴻海不甘示弱表示,將在2024年展現營運實質貢獻。(圖/本刊繪圖組)回顧鴻海進軍EV的步伐,確實是亦步亦趨地跟隨長期伙伴蘋果。早在2014年蘋果宣布「泰坦計畫」(自駕車開發計畫)時,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提出鴻海要打造電動車的藍圖,並聲稱將代工每台1.5五萬美元(約新台幣42萬元)的電動車。蘋果執行長庫克曾透露,無人自動系統是AppleCar鎖定的研發重點。(圖/報系資料庫)到了2019年間,郭台銘競選總統時,仍不忘和蘋果唱同調,高喊「要蓋一條無人駕駛汽車的高速公路」。而推動EV的擔子,就交給同年6月接下鴻海董座大位的劉揚偉。鴻海1月13日和大陸最大汽車製造商吉利控股集團策略合作,為MIH EV平台再添想像空間。圖為吉利汽車的甘肅工廠。(圖/新華社)劉揚偉上任3個月後,即宣布一項產業與技術數位轉型升級計畫「3+3」,意即全力發展EV、數位醫療與機械人3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AI)、半導體及通訊3項技術,並訂下2年內推出第一款EV,3到5年內拿下市占率10%的目標,其中EV是最先落地得分的項目。鴻海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合資成立新公司,一起開發、生產純電動車與經營車聯網業務。(圖/翻攝自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官網)去年1月,沒有造車經驗的劉揚偉,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FCA)簽署合作協議,並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及生產EV、經營車聯網業務。根據協議,雙方合作聚焦在汽車設計、機構工程、生產製造及行動軟體技術4大領域。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的EV測試場上,停放著不少準備受測的EV。(圖/翻攝自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官網)兩個月後,鴻海又與裕隆汽車子公司「華創車電」宣布簽訂合作備忘錄,合資成立「鴻華先進」公司。其中,華創車電以總價值76.32億元的車型技術資產及模具作價投資,鴻海則以現金出資79.44億元,股權占比分別為49%及51%。一向把錢花在刀口上的鴻海,會下此重本,看準的就是華創車電的整車技術,能與鴻海零組件設計製造互補,建立傳統車業與資通訊產業合作的新模式。MIH聯盟網羅逾200家海內外軟硬體公司,其中包括裕隆汽車、聯發科、台達電與遠傳電信等知名企業,顯見MIH的國家隊規格。(圖/翻攝自MIH聯盟Logo牆)
新娘不是我3/鴻海要靠3電得天下追擊Apple Car
Apple Car傳聞多時,一直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管鴻海積極秀肌肉,Apple Car的神祕面紗仍遲未掀開,外界只能從蘋果執行長庫克的發言及近年延攬的人才,看出蘋果的方向。力推開放平台MIH EV的鴻海集團,以資源共享方式號召產業有志之士加入,目的是縮短開發時間。圖為鴻海釋出的硬體底層架構。(圖/馬景平攝)去年,蘋果在Apple Car的研發上,投入190億美元(約新台幣5千3百億元),還找來在美國太空總署開發火星自動駕駛車的科學家羅伯(Mark Rober)、將跳槽特斯拉的菲爾德(Doug Field)請回鍋,並從賓士、福特、FCA等各大汽車公司挖角,成立一支約600人的團隊,專注於開發汽車自動駕駛系統。蘋果喊出2024年推出Apple Car,鴻海不甘示弱表示,將在2024年展現營運實質貢獻。(圖/本刊繪圖組)一名業界人士表示:「去年中,蘋果開始積極尋求合作伙伴,使得鴻海加大布局動作。」「不論有沒有接下Apple Car的訂單,電動車這一仗,鴻海鐵了心只能打贏!」蘋果執行長庫克曾透露,無人自動系統是AppleCar鎖定的研發重點。(圖/報系資料庫)去年10月16日,鴻海高調地以第一屆「鴻海科技日」的排場宣誓布局,正式成立「鴻華先進」,並發表MIH EV。劉揚偉下這步棋,就是為了透過該平台的資源共享,大幅縮短硬體開發期程,他以智慧型手機的安卓(Android)系統為喻,宣稱MIH就是電動車界的安卓。MIH聯盟網羅逾200家海內外軟硬體公司,其中包括裕隆汽車、聯發科、台達電與遠傳電信等知名企業,顯見MIH的國家隊規格。(圖/翻攝自MIH聯盟Logo牆)對此,劉揚偉信心十足地說:「得三電(電機、電池與電控),就得天下(EV)。」鴻海也為此找來曾跟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開發核心軟體的魏國章,擔任集團技術長,主導MIH的軟體平台,並由曾任全球第一支安卓手機產品經理的蕭才祐擔任集團產品長,負責開發EV關鍵零組件,並透過MIH聯盟成員各自專攻的技術與關鍵零組件,不斷地向外界傳達:「我能做電動車。」鴻海與大陸吉利汽車集團結盟合組新公司,計劃打造代工新模式。(圖/翻攝自吉利汽車官網)鴻海集團產品長蕭才祐,是全球第一支安卓手機的產品經理。(圖/馬景平攝)鴻海集團技術長魏國章曾跟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Next及Apple公司開發核心軟體。(圖/馬景平攝)人算不如天算,蘋果最終選擇和現代汽車結盟,計劃2022年推出Beta版(測試版)Apple Car,2024年將由現代汽車子公司「起亞汽車」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工廠量產,初期年產量目標為10萬輛,預期最終年產量達40萬輛。對此,劉揚偉不甘示弱地表示,MIH可望提前至2014年開始營運獲利。劉揚偉信心滿滿地表示,2年內MIH將推出旗下第一款EV。(圖/報系資料庫)
新娘不是我4/MIH聯盟讓鴻海品牌跟代工通吃
「對於陌生的汽車產業,蘋果選擇與規模全球第4大的現代集團合作,自然有其考量。全球前兩大的福斯、豐田集團,規模與產能太大,蘋果若與他們合作,未必能掌控主導權;而全球第3大的雷諾日產集團,正逢整頓階段,自顧不暇。」一位汽車業者分析。MIH聯盟吸引EV產業上下游業者加入,其中充電樁的多寡,是EV普及程度的關鍵角色。圖為裕電EV充電樁使用情形。(圖/報系資料庫)由於蘋果的做法向來是將品牌與產品分開,由蘋果先設計出產品,再委由多條供應鏈生產,不會單押一間代工廠。因此,對於蘋果棄鴻海、選擇與現代集團合作Apple Car的決定,一名業界人士認為:「這個結果固然讓台灣汽車產業鏈眾多廠商失望,但也未必是壞事。」對此,一家加入MIH EV的關鍵零組件廠老闆樂觀地表示,鴻海在EV產業中雖被打入「非蘋陣營」,但「MIH對鴻海來說,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武器,未來可自用(品牌)和代工通吃。」現代汽車研發的高剛性鋼材,重量比一般鋼材輕,強度卻提升2倍。(圖/翻攝自韓國現代鋼鐵官網)「鴻海除了靠MIH大舉吸納各界精英,還有FCA當後盾,FCA現正與法國寶獅雪鐵龍集團進行合併,合併後規模將超越現代集團,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該名老闆預期:「未來MIH的造車能力若獲得蘋果認可,就算這次沒搶到Apple Car訂單,也可能在下一回合取得發球權。」據悉,劉揚偉已下令鴻海,趕在一月底前發布工具平台EV KIT,開放全球開發者預訂,4月底開始對外交貨。鴻華先進副董事長左自生表示,將在MIH的基礎上,用最少代價與時間,開發需要的車型。(圖/馬景平攝)一名鴻海內部工程師則透露:「鴻海在EV產業練功已久,近年來的大投資多為EV相關,包括鴻華先進、拜騰與吉利汽車;1月14日還找來大陸蔚來汽車創辦人鄭顯聰擔任MIH聯盟執行長。因此,不論有沒有接下Apple Car訂單,EV這一仗,鴻海鐵了心只能打贏!」輸人不輸陣的鴻海,正傾全集團之力,要在2年內推出旗下首款電動車。韓國《經濟日報》日前披露,現代汽車與蘋果將合作電動車Apple Car的雛型。圖為Apple Car3D模擬圖。(圖/翻攝自韓國《經濟日報》網站)。
鴻海劍指電動車再下一城 結盟吉利控股合資組新公司打造電動車代工新模式
鴻海發今(13)日布重大訊息,宣布旗下富士康集團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打造電動車(EV)新代工模式,從設計到生產,提供一站式服務。鴻海表示,合資公司將導入資通訊產業分工模式,超越現有汽車產業模式,包括汽車整車、零組件、智慧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流程等,此案將帶來高效的製造供應鏈體系和商業模式加速轉型,為全球汽車以及出行產業提供全新一站式服務。根據協議,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合資公司董事會由五名董事組成。其中,富士康委派三名董事,吉利控股委派兩名董事,董事長由富士康委派。今天的簽約儀式,包括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等都連袂出席見證,由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吉利控股總裁,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代表雙方簽約。包括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等都連袂出席見證,由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代表雙方簽約,雙方以線上簽約方式進行。(圖/鴻海)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吉利與富士康結盟是汽車界牽手ICT行業的一次重量級合作,雙方在前端科技研發、智慧製造及硬軟體生態垂直整合方面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創造出最領先、速度最快、最有成本優勢的造車服務平台。」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表示:「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必須主動擁抱變革,尋求廣泛聯合與資源協同,為用戶創造最大化價值,吉利控股將發揮在汽車領域的專業能力,為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開拓出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