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目GDP
」 GDP三大亮點助攻 日股續揚空間可期
2023年日股漲幅領先全球主要股市,亮眼的表現延續至今年,日經225指數與東證指數紛紛創下歷史新高。雖然近期受到國際因素影響震盪整理,但面對這30年一遇的行情,投資人不免關心日股未來的成長動能是否能持續?在日本資產管理業首屈一指的野村資產管理認為,日本股市可謂脫胎換骨,多頭行情才剛剛開始,加上在三大利多 – 長期價值面被低估、薪資上漲帶動內需與經濟回溫以及公司治理革新的帶動下,日本股市仍有極佳的成長潛力,值得加碼布局。野村資產管理日本策略價值協管基金經理河野光成 (Mitsunari Kawano)表示,與全球股市相較,日本股市的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自2015年以來長期處於被低估的情形,目前位於近50年以來被低估較多的水準(詳附圖一)。此外,日本經濟仍在復甦軌道上,名目GDP 已來到長期趨勢線之上,惟實質GDP仍在疫情前水準,且與其他各經濟體相比,日本實質GDP回復至2019年(疫情前)水準的幅度偏低,尚不及2.5%,明顯低於中國(逾20%)與美國(近10%),顯示日本經濟仍處於復甦的初期階段(資料來源:日銀;2024/04)。疫情後日本經濟的復甦是由內需帶動,日本家庭在疫情期間的強迫儲蓄以及實質收入增加均有助於支持消費,另外,日圓貶值所吸引的觀光人潮亦有助於刺激內需消費成長,根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23年前9個月外國觀光客的總消費金額即已高達4兆8190億日圓,與2019年全年的總消費金額相等,而2023年全年更突破5兆3065億日圓,相比2019年成長10.2%,一舉成為歷史新高,觀光收入帶來的效應可望超越原先預期。河野光成指出,日本從通縮轉為通膨以及薪資的成長,將是2024年帶動日股持續成長的重要關鍵。日本最大聯合工會 Rengo於3月15日公布2024年春鬥結果, 針對大型企業調薪幅度達到5.28%,調整幅度是自1991年以來、近33年來最大的一次。日本勞動力的短缺也影響了薪資調整,企業必須花費更多成本以維持足夠的勞動力,因此企業獲利能力成為影響薪資調整的最主要因素,這也促成了企業合併的潛在機會,有助於提升股東權益。而公司治理的革新仍是引領日股出現結構性轉變的主要因素。東京證交所(TSE)公布截至2023年底已按要求揭露改善股價淨值比(P/B ratio)行動的企業名單,藉此激勵其他公司跟進。同時再頒布新規,要求在主板上市公司自2025年3月起必須使用英文揭露重要訊息。東證主板已有40%開始揭露東京證交所(TSE)要求的公司治理相關資訊,股價也有明顯提升。目前仍有許多企業待揭露公司治理細節及提升股價淨值比,預計將持續成為未來日股的另一波上漲動能。野村投信指出,國外投資人自2023年開始大幅加碼日股,根據東京證券交所統計,2023年會計年度(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外資買超日股金額達7.6906兆日圓,創10年最高水準;截至4月5日,外資今年以來累計買超金額已高達3.2兆日圓,顯示日股深受外資青睞。2024年3月19日日銀正式宣布結束2016年實施至今的負利率,並取消殖利率曲線控制(YCC),利率政策回歸正常化,對日股而言除了政策不確定性的利空排除,也意謂著日本正式擺脫通縮環境,反而是項長線利多。日本股市與全球股市盈餘殖利率比較。(圖/野村投信提供)※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IMF:印度名目GDP將在2025年超越日本 成「世界第4大經濟體」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預測顯示,印度的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估計將在2025年達到4.3398兆美元,超越日本的4.3103兆美元,成為世界第4大經濟體,比先前的預測提早了1年。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日本2023年的名目GDP已被德國超越,如果明年再被印度超越,將跌至世界第5名。回首2014年,當時印度的名目GDP才位居全球第10名,但近年來在人口增長的推動下,該國實現了高速的經濟成長,印度央行「印度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RBI)也預測該國2024的GDP將成長7%。不過IMF為此也曾在2023年12月發表的報告中指出,新德里當局對貨幣市場的干預可能超出其所需的水平,因為自2023年初以來,由於RBI的干預,印度盧比(Indian rupee)兌美元的匯率,竟然在美國聯準會強勢升息下,基本上還保持在1美元兌83盧比左右。但RBI卻反駁稱,IMF僅根據短期匯率趨勢就做出了錯誤的分析。報導也補充,儘管印度中產階級的人口不斷擴大,但名目人均GDP目前仍在2000美元左右徘徊,這個數字僅為中國的1/5,接近孟加拉的水準。
日圓反彈帶動經濟!台韓人均GDP 估2033年齊超日本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18日發布《第9次亞洲經濟中期預測》,該報告預測期間為2023至2035年,預示未來十多年內地區經濟排名可能出現巨大變動。報告指出日本人均名目GDP將於2031年被韓國超越、2033年被台灣超越,較2022年預測的時間點延後十年。該機構於2022年底預測稱台灣人均名目GDP將於2022年超過日本,韓國則在2023年超過。本次報告分析,超越時間點延後主因是日元匯率波動及物價快速上漲,推動名目GDP成長。日本2023年第3季GDP平減指數(名目GDP與實質GDP的比值,可反映通貨膨脹程度)較2022年同期上升5.3%,為1981年第1季以來的最大增幅。2022年起原物料價格上漲導致物價隨之上升,名目GDP因此水漲船高。此外,日元匯率小幅升值,以美元計價的GDP數值隨之膨脹。國際貨幣基金與聯合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日本人均名目GDP為3.39萬美元,較韓國的3.23萬與台灣的3.18萬分別高出5%和7%。報告自出口、進口與內需三個方面對日本、韓國及台灣進行比較。經濟結構高度依賴出口的韓國和台灣受全球經濟趨勢高度影響,由於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以及疫情後消費習慣改變,半導體產業的停滯成為影響韓國和台灣經濟前景的一大要因。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數據,全球半導體出貨量自2022年上半年起顯著下降,反映於韓國和台灣的名目GDP與經濟發展。日本人均GDP在全球經濟排名中呈現下降趨勢,在OECD成員國中,日本從2000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滑落至2022年G7成員國中最末位。同時,報告預測日本未來十年內將陸續被韓國和台灣等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超越。日本央行19日召開會議宣布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同日東京外匯市場日圓續弱、美元走強。由於短期內利率差不會縮小,投資者紛紛賣出日圓轉而買進美元,匯率最低跌至1美元兌143日圓,較央行宣布政策前下跌1日圓。隨後,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在記者會上表態無意過早調整貨幣政策,日圓再度貶值,來到1美元兌144日圓。
重返難!韓國GDP不振 跌出全球十大經濟體之外
韓國去年的名目GDP(國內生產毛額),在全球排名第13,是繼2019年之後,再度痛失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的地位,歸咎於美元強、韓元弱及整體經濟不振,而且今年重返前十大的機率渺茫。韓國央行(BOK)12日公布,韓國2022年名目GDP換算成美元為1.67兆,全球排名從前年的第10名滑落到第13名。2005年,韓國在全球GDP排名首度躋身前十大,但之後好幾年都落在前十大榜外,直到2018年才重新擠進去。2019年跌至第12名,2020年又回到第10名,2021年維持這個排名2022年美國名目GDP為25.46兆美元,穩坐全球最大經濟體寶座。中國以17.88兆美元屈居第二,日本4.23兆美元排第三,德國4.08兆美元排第四,英國3.08兆美元排第五。接下來6到12名,依序為印度、法國、加拿大、俄羅斯、義大利、巴西、澳洲。韓國的經濟規模倒退3個名次,要怪整體經濟表現不振,加上去年美元強勢、韓元相對疲弱,名目GDP換算成美元少了許多。去年韓國名目GDP為2,161兆韓元,比2021年增加3.9%,但換算成美元年減7.9%。韓國央行官員表示,去年美元走強的緣故,韓國的匯率換算指標大多不理想,導致韓國的名目GDP排名下滑。反觀出口天然資源的國家,其貨幣相對強勁。韓國2021年的名目GDP,還高過俄羅斯、巴西、澳洲等3個資源大國,但2022年已被這3國超車。另一個噩耗是,韓國今年想奪回全球前十大經濟體地位的機會不大。BOK5月將韓國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由1.6%下修到1.4%,主要是半導體需求疲弱,拖累出口這個韓國重要成長引擎。韓國延世大學經濟學教授Sung Tae-Yoon分析指出,韓元弱勢導致韓國名目GDP排名倒退,韓元疲軟受累於韓國出口表現欠佳,連帶讓經濟承壓。他建議應著眼於半導體以外的產業,以及能驅動長期成長的部門,強化企業出口能力也很重要。
中國今年GDP成長目標5% 外資:面臨4大挑戰
品浩太平洋證券投資顧問公司(PIMCO)觀察日前落幕的中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指出會中宣佈2023年中國GDP年增率目標為5%相當「實際」,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中國消費放緩、中國房地產困境、持續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對中國出口的需求減弱。去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僅為3%,為1970年代以來最低成長率之一,以中國家庭的額外儲蓄、積壓的需求、以及低基期等方面預測成長幅度。中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佈2023年中國GDP年增率目標為5%,並重申「務實政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將推行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以提振中國市場,並帶動中國經濟復甦。PIMCO指出,中國政府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另一方面,中國新政府將持續促進經營公平競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中國國務院的重組反映中國決策者對防範金融風險和對抗美國科技監管的重視。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強調民生是首要任務,人民更在乎住房、就業、收入、教育、醫療、與生態環境等面向,而非中國的GDP成長率,符合中國政府所謂「高質量增長」的含義。預期中國今年將創造約1,200萬個城鎮就業人口,高於去年1,100萬人的就業目標。PIMCO認為,中國政府謹慎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符合其對本年度經濟正常化的預期。中國政府承諾信貸成長速度將與名目GDP成長率一致。今年中國將財政赤字目標設在GDP的3%,略高於2022年的2.8%。PIMCO預期,若中國經濟成長率低於預期,中國政府仍有鬆綁信貸政策的空間,藉由政策銀行發行專項債券、提前明年度的中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額度,對中國基礎建設投入更多財政支持。政府將繼續放寬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管控以穩定中國市場。
計畫及預算審核會議 明年歲出歲入雙創新高
行政院長蘇貞昌26日主持明(112)年度計畫及預算審核會議,初步敲定明年歲出規模為2.7兆元,大幅成長逾2成,歲入逾2.54兆元,成長逾1成,雙創新高,明年編列赤字預算。行政院表示,債務舉借不超過歲出總額15%(流量),累計債務未償餘額占前三年度名目GDP平均數僅約30%,離存量上限40.6%還有相當距離。民國112年度總預算案初步重點。今(111)年立法院通過法定預算,歲入2兆2,670億元,歲出為2兆2,511億元,在經濟規模擴大,各項政務支出都有成長的情況下,據悉,明年度歲出2.70兆元,比今年約增加4,580億元,成長20.3%;歲入編列2.54兆元,比今年增加2,789億元,成長12.3%,其中稅課收入2.16兆元,是最大貢獻來源,比今年度成長約14%。據了解,明年歲出成長逾4,500億,是預算史上最大增幅,相當罕見。在成長幅度中,有一筆額外經費最受矚目,就是經濟部編列1,500億元增資台電案,做為電網建設、穩定電價和發展綠能投資之用,經濟部明年預算規模含特別預算約2,500億元。因應疫情持續發展,還有少子女化加碼、育兒津貼等政策,衛福部所屬業務預算明年度成長也很有感,公務預算匡列高達3,700億,若加上特別預算及基金約近4,000億元。科技預算方面,明年度公務預算編列1,171億元,比今年多156億,成長近15%,主要用於基礎科學研究、淨零排放跟太空基礎工程。若再加上特別預算212億、國防科技預算131億以及營業跟非營業基金263億,科技相關預算總計1,777億,成長近12%。至於公建預算,明年度公務預算匡列1,725億元,比今年增加345億,成長約25%,其中桃機第三航廈就佔了逾120億。若加上前瞻特別預算,加上請增數200億元,還有營業跟非營業基金,總數會高達5,931億元,跟今年相同基礎相比增加1,416億元,成長幅度高達約31%,其中包含給台電的1,500億元。軍公教調薪部分,在這次總預算中並未納入,官員表示,軍公教今年甫調薪,明年要再加薪有其難度。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強調,112年度總預算案初步審核結果,其中部分計畫尚在審議程序中,各項數字仍有增減的可能。據悉,8月中以前將向總統報告總預算案及請示國防預算規模,預計8月底行政院會才會拍板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