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氚廢水
」 核廢水 福島 日本 福島第一核電廠 東京電力公司日本啟動第2批福島廢水排放「釋出7800公噸」 時間點曝光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在8月24日首次釋放核廢水,約7800公噸的含氚廢水,已經排放完成,至今已經1個多月。日方決定在下個月進行第2批排放,時間點也確定了。據《福島中央電視台》報導,關於福島第一核電廠處理後的廢水排入海洋問題,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定於10月5日開始進行第2批排放。排放計畫本年度分4次進行,第1次是8月24日至9月11日,為期19天,約7800噸排放入海。到現在為止,周圍海水和魚類中氚濃度,並未測出超標,對釋放設備的檢查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日方決定在10月3日開始進行第2次的準備工作,並在5日開始排放廢水,計畫和第1次一樣,也是釋放7800公噸處理水。
傳日方水產品擴大出口 南韓政府駁斥:將毫無例外的全面禁止進口福島水產品
東京電力公司11日指出,福島第一核電廠首批7800公噸的含氚廢水已於10日排放完成,此外,在確認完處理水中放射性物質的濃度以及在檢查設備後,預計將於10月上旬開始第2輪作業。而日前也傳出,日本正準備對南韓擴大水產品出口,對此,南韓海洋水產部次長朴成訓駁斥消息,也承諾將持續全面禁止進口福島等8個縣的日本水產品。此前,據1家韓媒報導,日方正由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主導,正準備對南韓擴大水產品出口,朴成訓13日則在記者會上表示,南韓政府從未接到日方的相關提議,也承諾將持續全面禁止進口威脅到國民安全的水產品,並強調「政府將毫無例外的全面禁止進口來自福島等8個縣的水產品」。他也公布了南韓政府自8月28日起執行的「第二次民官聯合進口水產品原產地標記特別檢查」的相關結果,其中顯示有9384家單位在受檢後,有47家虛報產地,因而違反原產地標示規定。事實上,韓國政府自2013年起就已禁止進口來自日本福島縣、茨城縣、千葉縣等周邊縣區的水產品,也禁止福島縣產的稻米和菇類賣到韓國。
日本首批7800噸核廢水排放完成 東京電力公司公布第2波排放時間
東京電力公司11日指出,福島第一核電廠首批7800公噸的含氚廢水已於10日排放完成,從8月24日開始排放以來,設備和操作都沒有出現重大問題,海水和魚類中的氚濃度也沒有超過安全標準。根據《產經新聞》報導,東京電力公司11日表示,福島第一核電廠首批7800公噸的含氚廢水已於10日排放完成,也將於11日進行以淡水沖洗管道內殘留處理水的相關作業,此外,在確認完處理水中放射性物質的濃度以及在檢查設備後,預計將於10月上旬開始第2輪作業,而第2次的排放量也約為7800公噸。據東京電力公司的計劃,含氚廢水會用大量的海水稀釋至低於每公升1500貝克的濃度,為國家標準的40分之1,也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飲用水水質標準規定的每公升1萬貝克。此外,東京電力公司、環境省、水產廳和福島縣正在繼續分析,在核電站周圍收集到的海水和魚類中的氚濃度。東京電力公司也於8月31日在排海口附近收集海水,以檢測海水氚含量濃度,發現每1公升的海水僅檢測到了10貝克的氚,對此,東京電力公司也再次強調並沒有安全上的疑慮。
核廢水入海1/中港澳封殺海鮮「日本恐損失1626億日圓」 苦主出爐!這國汙染最嚴重!
2023年8月24日台灣時間12點,日本逐步排放134萬噸含氚核廢水入海,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大規模排放核廢水,由於輻射物恐使海鮮遭到汙染,中國、香港、澳門已封殺日本進口水產品,經濟損失約1626億日圓(約354億台幣)。儘管亞洲鄰國反應激烈,但多項研究依據洋流流向皆預測「美國將是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不過美國基於國際政治考量,選擇支持日本排放核廢水。2011年日本爆發311大地震,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三座反應爐熔毀,為了讓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保持穩定,日本政府決定持續注入水冷卻,而這些水再加上流進反應爐的地下水、雨水,形成擁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汙染水。由於水量已快超過儲存槽容量的極限,日本於2021年提出核廢料排海的計畫申請,表示會透過技術淨化輻射物,只留下「氚」再排入大海,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邀集各國專家多次前往日本檢測與調查,經過2年,證明日本的含氚廢水在每公升1500貝克以下,遠低於國際標準,因此同意日本核廢料排海計畫。雖然日方一再強調處理過的含氚廢水,與各國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就連IAEA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也保證這些「處理水」甚至可以飲用,但依舊引發軒然大波,尤其是海鮮可能遭到汙染的疑慮。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發表聲明指出,一般核電廠運行的廢水沒有直接接觸機芯燃料棒,這就是福島核廢水與一般核電廠廢水的根本分別。原能會依照洋流流向推估核廢水影響台灣的程度非常微小,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美國恐怕汙染最為嚴重。(圖/翻攝自原能會臉書)亞洲鄰國也紛紛抗議,其中又以中國最為激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甚至表示,「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中國也在24日後隨即宣布全面禁止日方所有水產進口,香港也宣布即日起禁止東京、福島、千葉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水產品出口去年創下3873億日幣營業額,中國871億日幣佔22%、香港755億日幣佔19%,兩者相加為1626億日幣(約354億台幣),如今恐損失慘重。根據《時事通訊社》報導,福岡一家水產公司社長坦言,聽到中國全面封殺的消息後「大腦一片空白」。南韓政府雖未反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但民間反應相當激烈,首當其衝的海鮮市場瞬間門可羅雀,許多消費者表示將減少食用海鮮。馬來西亞也發起萬人連署抗議活動,民眾紛紛表示不敢再吃海鮮,當地餐飲業者也陸續以其他國家海產替代日本進口海鮮。台灣則以加強檢驗的方式應對,原能會表示,依照日本評估結果,主要受輻射影響的是電廠3公里海域範圍,輻射劑量是「背景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程度,且隨海水流動與距離增加,影響越來越低。含氚廢水主要沿著黑潮流往美國,再沿太平洋往下到北赤道洋流,順著來到菲律賓,再沿黑潮依序到台灣和日本,這是所謂環太平洋主路徑;而台灣位在主路徑後端,含氚廢水約4年時間才會流至台灣海域,此時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日本排放核廢水讓亞洲眾多鄰國拒吃海鮮,恐造成1626億元日幣經濟損失,因此許多日本當地居民也持反對意見。(圖/新華社)根據清華大學團隊2021年11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在核廢水排放的4000天(約11年)之內,日本宮崎附近海域會首先出現污染物,之後為中國上海,再之後為美國聖地牙哥,由於此時流速變慢,所以聖地牙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會累積最多。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與韓國原子能研究所今年2月聯合發表的模擬結果與清華大學的模擬類似,預測核廢水抵達美國後將造成較嚴重的汙染,雖然如此,由於美國近期急欲拉攏日本和韓國在東亞組成「鐵三角」,政治因素讓這個最大污染苦主依舊全力支持日本的核廢水排海計畫。
核廢水入海2/日本13種水產品風險高 「台灣人愛吃的魚」距核電廠700公里10月到貨
雖然日本政府一再強調淨化處理過的含氚廢水,濃度遠低於國際標準,但專家認為經過食物鏈的累積後,最終進入人體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不可小覷,專家也開會分析出日本13種高風險水產品,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其中秋刀魚漁場僅距離福島核電廠700公里,且是台灣人愛吃的魚種,在核廢水入海後,10月將有一波漁獲抵台,因此格外引發關注,漁業署表示屆時檢驗無異後才會讓漁船卸貨。為了評估日本排放核廢水對台灣的影響,原能會和中央氣象局共同合作建置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針對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利用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至2020年的歷史海流資料,用電腦模擬含氚廢水在週遭海域的擴散情況,認為影響台灣的最大值,是在排放後的第4年,且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但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研究員吳朝榮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最快1年內核廢水就會抵達台灣,因為洋流並非只有靜止的擴散作用,還有更快速更複雜的平流運動,就像一滴墨水在湖中及河川裡的擴展速度並不相同,他以2021年日本小笠原火山爆發為例,火山浮石在短短3個月後就嚴重危害台灣的海岸生態與港口漁船。此外,吳朝榮也不覺得只有「小部分」核廢水抵台,他表示,受汙染海水排出後會與大量海水混合,稀釋後濃度應非常微弱,但最怕生物累積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汙染物會透過食物鏈累積在遠洋漁業的經濟魚種,最終進到人體內,建議台灣應該要更全面、更頻繁的加強漁獲監測檢驗。原能會表示,目前與農業部、衛福部、海委會持續監控我國海域與北太平洋公海海域,今年海域輻射監測強化措施包括:擴大海域海水監測點位至107點、強化沿近海漁產檢測量至3,000 件、強化北太平洋公海漁場採樣檢測量至120件、增加日本進口水產食品與藻類抽樣及氚檢測至100件、持續沿岸生態樣本採樣與氚檢測144件。雖然原能會依據洋流預估含氚廢水4年後才會抵台,但專家以2021年日本火山浮石3個月危害台灣海岸生態為例,認為最快1年就會發生。(圖/民眾提供)食藥署則表示,從去年第四季迄今已抽驗52件日本水產品,建立生物氚背景值,皆無異常,所以「暫時不改變對日本進口食品的管制措施」。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食藥署111年委託台灣大學執行計畫,並召開專家會議,建議對13種高風險水產品進行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共13種,依水產品「有季節性」,先檢驗鯖魚、秋刀魚、海鰻、牡蠣、扇貝、鮭魚、章魚、海藻等8類水產品,目前皆無異常,預計今、明年各檢驗100件。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秋刀魚,因為台灣遠洋捕撈秋刀魚的傳統作業漁場,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僅有700公里,在核廢水排放後,此漁場將受衝擊,影響台灣漁民權益。台灣區遠洋魷魚暨秋刀魚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皇誠表示,日本311震災後,台灣針對遠洋漁獲的輻射抽檢,都沒有問題,今年漁業界已開始在北太平洋捕撈秋刀魚,在核廢水排放前,已有漁獲抵台,接下來最快10月,最慢必須在11月下旬結束作業返台;漁船返台後,漁業署派員抽檢輻射值,大約1天至2天結果出爐,確認沒問題,才能卸貨。漁業署說,9月9日起會安排水試所的試驗船到北太平洋區域採集魚體和水,水產品到上市前會經過完整檢驗,可讓消費者放心,目前未規畫逐批檢驗,過去檢測秋刀魚是50件以下,接下來會增加到80件。陳皇誠認為,雖然漁業署認為台灣漁獲應該不受核廢水影響,但就怕「萬一」,希望漁業署能有明確的補償措施,保障消費者及漁業界權益。
核廢水入海3/汙染恐持續!吃海鮮勿踩「2大地雷」 專家:半年內避開福島漁獲+「鍶-90」最糟恐永存體內
日本於8月24日開始排放含氚廢水入海,預計最快要到2051年才會排完所有的核廢水,整整28年,海洋生態將會發生什麼事?國際環保組織認為日本淨化核廢水的技術有瑕疵,將近7成的廢水都需要再處理,且不只含有氚,還包含碳-14、鍶-90和碘-129等輻射物,恐危害海洋食物鏈的根基,專家也建議未來若要吃海鮮,最好避開喝湯、魚骨,否則部分輻射物進入體內後,無法代謝恐危害健康。日本排放福島核電廢水入海,此舉引起許多國家恐慌,擔心海水中的放射物質,將造成海鮮等水產品的食安問題。日本政府表示核廢水在排放前已稀釋氚濃度在每公升1500貝克,遠低於國際標準,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為其背書,但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質疑日本淨化核廢水的「多核種除去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Processing System,簡稱ALPS)技術失敗,其中約70%的水需要再次處理,也認為IAEA未能調查ALPS的運作,完全忽略了每隔10天就會產生約1000立方米的高度放射性燃料殘餘物,這些殘餘物每天都在持續污染地下水。由100家海洋科學機構組成的美國國家海洋實驗室協會也強調,日本核廢水的輻射風險尚未得到充分評估,除了氚之外,其中還有碳-14、鍶-90和碘-129,對食安、人體健康的風險仍不可知。綠色和平組織認為,日本排放這些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根本就是蓄意污染海洋,放射性物質可能隨著海洋洋流傳播,並且會讓在海洋中長期遷徙的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長期攜帶,而浮游植物是所有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基礎,無疑是摧毀海洋生態。經過2年檢測,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認為日本核廢水安全無虞,但國際環保組織認為IAEA忽略放射性燃料殘餘物的汙染。(圖/東京電力公司提供)國立清華大學原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董傳中受訪時表示,日本政府雖然宣稱ALPS可以過濾掉氚和碳14以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但實際上並不是百分之百徹底去除,而是將放射性濃度稀釋至符合日本法規為止,若不斷強調「氚水」等於核廢水,會讓大眾忽略其他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元素。舉例來說,核廢水中的另一個放射性物質「鍶90」,一旦進入人體後會累積在骨骼中,不容易代謝排出。董傳中說,食用福島地區的海產還是存在一定風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建議至少半年內先避開來自福島的漁獲。若民眾真的無法割捨日本海鮮,董傳中建議至少避免食用海鮮生物的骨頭,例如魚骨、魚頭,因為像鍶90這類型的放射性物質,比較容易累積在骨骼中。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認為,雖然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日本所排放含氚的核廢水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在沒有更多研究證實無害之前,民眾盡量少吃黑鮪魚、旗魚、鯊魚等魚類。一般來說,養殖魚會較為安全,但仍要避免使用大量含有抗生素或其他化學物質添加的養殖魚類,所以建議選擇合格業者較有保障。食藥署也提醒,對於嗜吃魚類的民眾,建議「多樣化選擇」飲食,例如今天吃石斑魚,明天吃鯛魚,後天吃海鱺等方式,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另外,若選擇減少食用海鮮,也可多吃豆類食物取代,同樣富含優質蛋白質。另外,由於氚為水溶性,所以最好不要喝海鮮湯或魚湯。營養師程涵宇說,氚可直接或間接誘發多種生物效應,包括DNA鏈斷裂、細胞壞死或凋亡,所以建議多吃抗氧化食物來修復DNA損傷,包括藍莓、葡萄等富含多酚的食物,或柑橘沙拉這類維生素E、維生素C的組合,既能有效保護細胞膜,又能增強細胞的抗輻射能力。
10年前一口喝掉核處理水!日本前官員遭傳癌逝 本人出面回應了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規模9.0強震,福島第一核電廠也於大地震中發生事故,日本福島含氚廢水則在2023年8月24日排放入海,隨後引來大陸大規模的抗議,關於核廢水的傳言也遍布全網,包括在2011年10月,時任日本內閣府政務官的園田康博為了證明安全性,當眾喝下經淨化的核廢水後,已於2020年罹癌病逝,園田2日則出面闢謠。日本福島含氚廢水在2023年8月24日排放入海,隨後引來大陸大規模的抗議,傳言也遍布全網,包括海水因此變黑、魚出現突變等等,此外還有園田康博於2011年喝下淨化後的核廢水後,於2018年身體不適接受檢查,之後前往美國麻省理工醫學院治療無效,轉往帛琉療養後,2020年8月死於多發性骨髓瘤(一種血癌),死前全身腐爛。2011年園田康博在記者會上被部分記者追問,如果說淨化後的核廢水對環境和健康都沒有影響,那你應該喝喝看,他隨後則喝下半杯淨化後的核廢水。對此,日媒《共同社》9月2日採訪到了園田康博,已退出日本政壇的他否認關於癌逝的謠言,同時對於他過去的舉動導致不實傳言擴散,他表示「對於成為造謠的契機,再次向經歷過震災的人及福島縣民致歉。」他也強調,並不認為他當時喝下核廢水,就代表現在所排出的就一定具有安全性,一切都要看檢測結果的數據才能證明。
原能會認「氚檢驗能量不足」?政院駁斥 徐巧芯再開砲:玩文字遊戲
行政院長陳建仁昨(31)表示,依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對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案的安全審查結果,顯示日方的排放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對此,台北市議員徐巧芯透露,原能會在行政院會中坦言目前針對氚的檢測能力不夠,只能以檢測銫為主。相關說法遭陳建仁駁斥「非事實」,徐巧芯今(1日)再度開砲。陳建仁31日表示,依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對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案的安全審查結果,顯示日方的排放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另依我國觀察團3度赴日所掌握的相關資訊判斷,亦認為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尚可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的規範,惟鑑於排放作業長達30年,仍將持續敦促日方切實依據國際標準與規範執行排放作業。徐巧芯今日在臉書發文,「昨天行政院會,我掌握權威消息,中央原能會承認『氚』的檢驗能量不足,現在以檢驗『銫』為主。據說聽完陳建仁還皺眉頭,要求原能會提高氚檢驗能力。發言單位包括原能會、農業部、海委會、經濟部。但新潮流支持的環境部長,對環保事務陌生,對此事完全沒表達意見。」徐巧芯指出,「今天陳建仁出面『駁斥』,但卻沒有回應最關鍵的問題:請問行政院一年檢驗銫多少件?氚多少件?完全回答不出來我的提問,卻要說人以訛傳訛,我們的政府就是這樣喜歡玩文字遊戲,這種文不對題的回答,就是民進黨面對監督的態度——總是在擺爛。」另外,徐巧芯也點名民進黨立委賴品妤,「再次呼叫『一生以反核為職志』的雲豹小公主賴品妤跟雲豹把拔賴勁麟,該你們反核大將出面替人民把關的時間到了,怎麼又乖得像小貓啦!」(圖/翻攝自徐巧芯臉書)
日本核廢水能喝嗎? 聯合國:氚濃度遠低於全球飲用水限制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24日排放核廢水,引發各國關切與搶鹽潮。根據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監測顯示,核廢水的輻射水準低於日本限制,更遠低於全球飲用水輻射值標準。我國行政院海水輻射監測燈號顯示,目前台灣周圍海域皆屬安全的正常範圍。多位國際專家學者也表示,日本排放核廢水並不會造成明顯的輻射汙染與食用海鮮的風險。聯合國監測屬安全範圍 我國跨部會監測因應核廢水第一批排放7800噸,預計17天才能排放完畢。日本政府與運營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強調,這些核廢水將經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又譯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再行排放大海,與一般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IAEA由11位國際專家組成,負責審查福島處理水的放射學特徵與環境監測。聲明表示,排放稀釋廢水的「氚」濃度,約為每公升43-63貝克,低於日本限制的1500貝克,以及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飲用水制定的每公升10,000貝可的標準。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形容日方所稱的「處理水」可以飲用。IAEA的報告也說:「原子能源總署承認,排放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水引起了社會、政治和環境關切。但原子能源總署基於全面評估,結論是東京電力公司目前規劃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核廢水排放對人和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為了確保海域環境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我國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與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的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作為,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之取樣檢測,表示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亦將持續進行漁產及海水監測。含氚廢水排放歷史洋流模擬擴散時間動態分析圖(點這裡)海水輻射監測與預報燈號(點這裡)經處理的排放水能否喝? 專家:理論上可以核廢水包括核電廠機組爆炸後滲入機芯的地下水,以及冷卻機組用的海水。福島核廢水中有2種放射性物質引發關注—氚(tritium)和碳14(Carbon-14)。那麼經處理的排放水到底能否飲用?曾到福島視察的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環境學教授吉姆史密斯(Jim Smith)進一步說明:「理論上將要被排放的水是可以喝的。」瑞典查爾姆斯大學核化學副教授馬克福爾曼(Mark Foreman)表示,即使大量食用海鮮的人,也僅有極低劑量的輻射。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大衛克羅夫切克(David Krofcheck)表示:「只要放射性同位素被過濾和稀釋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用水限制以下,那我會喝這處理水。」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湯尼胡克(Tony Hooker)指出:「中韓台灣等全球各國主要的核能設施,都在排放氚同位素到海中,這些亞洲國家放流入海的氚,數量和濃度都比日本還多還高。」我國行政院環保署「非游離輻射預警機制風險評估小組」主席林基興說:「氚的風險非常小。之所以引起這麼多議論,主因是人們害怕輻射,以為輻射就會有傷害。」中國官方嚴禁水產品進口 日本海鮮還能吃嗎?針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中國官方嚴禁日本所有水產進口,重創日本漁業。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表示:「現在福島所排放的廢水,除了一些核電站廢水常見的放射性元素,例如氚、碳14之外,還多了許多所謂的『超鈾』放射性物質,比如鈈、鍶、銫。一般的核電廠裡不會排出這麼高毒素的放射物。」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則在2020年10月發表的自家研究報告中指出,ALPS無法過濾碳14,並指責日本當局隱瞞。對於碳14的疑慮,IAEA報告引述日方資料指出,人體可能攝入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29、碳14、鐵55和硒79,每年排放的ALPS處理水中,碳14濃度約為2吉貝克(0.002兆貝克),「比自然產生的全球總量低約50萬倍」。預計海產不會檢測出這些放射性物質,它們包含在綜合輻射監測計劃(CRMP)內,總量非常的低。吉姆史密斯釋疑,氚不會在海產體內積聚,「事實上風險意外的低」。馬克福爾曼表示,此次日本排放核廢水,不會導致海水的現有放射性暴增,即使大量攝取海產,輻射的影響仍遠低於牙科X光與乳房X光檢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分子病理學系主任格里托馬斯(Gerry Thomas)說:「無論是體積還是放射性,排放的核廢水都只是滄海一粟。沒有證據顯示這些極低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會對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我國抽檢日本水產品無異常 將加強監測13種類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台灣早在去年就已經建立「氚」的檢測方法與標準,至今採驗52件日本進口水產品皆未檢測出氚,今年還會繼續抽驗日本進口水產品,並對13種水產品監測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會立即啟動下一步應變措施。由於歐盟、美國等多數先進國家目前都沒有制定氚的食品現值,所以相對這些區域也尚未出現超標的情況,並且目前科學研究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食品中的氚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果監測風險沒有改變,民眾也無須過度恐慌。 參考資料:福島核廢水:核災廢水與核電廠廢水哪個更可怕?Fukushima: What are the concerns over waste water release?
跨部會監測福島含氚廢水 陳揆: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31)日於行政院會聽取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因應作為」報告後表示,政府經由跨部會合作超前部署,秉持科學專業監測評估、參照國際標準嚴格監測、為國人安全與健康把關等3項原則,妥善各項日本福島氚廢水排放的因應作為,並建置公開透明的資訊平臺,以科普化方式說明各項監測及評估結果,確認日方排放作業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期讓民眾安心、放心。陳建仁指出,依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對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案的安全審查結果,顯示日方的排放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另依我國觀察團3度赴日所掌握的相關資訊判斷,亦認為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尚可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的規範,惟鑑於排放作業長達30年,仍將持續敦促日方切實依據國際標準與規範執行排放作業,並對排放的異常及意外狀況妥善做好應變作業規劃,以確保安全。陳建仁強調,政府已經由跨部會合作超前部署,秉持科學專業監測評估、參照國際標準嚴格監測、為國人安全與健康把關等3項原則,妥善各項日本福島氚廢水排放的因應作為,並持續強化監測與檢測措施。迄今跨部會的各項監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情形,後續仍請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農業部、衛生福利部及外交部持續滾動檢討、強化監測作業,以維護國人健康與我國周圍海域輻射安全。陳建仁指出,政府已建置公開透明的資訊平臺,以科普化方式說明各項監測及評估結果,並將持續掌握日本與IAEA相關國際動態資訊,確認日方排放作業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期讓民眾安心、放心。
日本核廢水恐釀「輻射魚」? 2專家分析:根本不會
日本於24日開始排放福島核廢水入海,雖然3日後曾在福島外海11處進行採樣,分析海水氚濃度均低於下限值,但此舉仍然造成許多國家的抗議,甚至因擔心無鹽可用引發搶鹽潮。為此,有專家學者受訪時表示「不會有輻射汙染影響」認為日本排放核廢水舉動並不會明顯造成食用海鮮上的風險。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蕭仁傑解釋,相較於其他放射核種,氚水是屬於比較無害的,除非是大量吸入氚水才會對人體有傷害。但至於要涉入多少才會導致健康受損,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非常的少。過去曾有研究人員將鯉魚魚苗飼養在每公升5萬貝克的含氚水中,同時以無氚水進行對比,其實兩組魚苗成長並無太大差異。蕭仁傑也表示,目前浮島核電廠含氚廢水除罐的氚幅活性約為1拍貝克(1015貝克),這遠低於1960年代核實驗後全球大氣殘留的800拍貝克。蕭仁傑認為,如福島所排放的含氚廢水不會危害到海洋生物,再加上含氚廢水快速地與海水混和、稀釋,同時在因為潮汐、洋流等因素擴散的話,其實早已稀釋至不會明顯提升海洋生物生存風險的情況。至於含氚廢水是否會影響到遠洋漁場,蕭仁傑也解釋,福島所排放的含氚廢水每公升約為1500貝克以下,不僅遠低於日本排放標準,同時也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每公升1萬貝克」的排放標準,再加上海水的混和、稀釋,根據模擬,約在排放處的1至2公里外,海水中的輻射活性會幾乎檢測不到。也因為如此,蕭仁傑認為,福島核廢水的排放,其實不會影響到西北太平洋遠洋漁場的漁獲。除此之外,義守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兼任副教授陳清江也認為,福島核廢水所能造成的影響甚微。陳清江解釋,除了福島核廢水在排放前有經過稀釋外,截至2019年10月為止,福島儲水槽的氚含量達到856兆貝克,平均濃度為每公升73萬貝克,如在一年內「全數」排放的話,當地人吸收的輻射劑量為0.81微西弗,而日本人平均每年會吸收2100微西弗。東京電力公司也曾公布海洋岸邊排放的模擬結果,如每年排放22兆貝克的氚,在排放口南北兩側的1.5公里內、離岸0.7公里的範圍內,海水川濃度會超過背景輻射水準每公升1貝克,但其中所造成的輻射劑量遠低於自然環境接受的量。日本人從自然環境接受的輻射劑量為每年2.1毫西弗,而含氚廢水所能造成的輻射劑量為每年2.1毫西弗的「10萬分之一」,幾乎已經達到可忽略不記的程度。
謝長廷稱「微量放射性元素對身體有益」 學者網友皆炸鍋「你留著喝」
近日才因為日本政府宣布排放福島核汙水,讓外界憂心忡忡,但沒想到駐日大使謝長廷26日突然表示「其實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反而對身體有益」,這番發言曝光後,不僅引起許多網友的不滿,就連專家學者也認為「有刻意護航日本排放含氚廢水的意圖。」駐日代表謝長廷於26日在臉書發文,內容中表示「311地震後,世人對放射性的議題有些敏感,其實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反而對身體有益,例如北投溫泉、日本玉川溫泉,因為兩地溫泉都有一種特別的北投石,含有微量鐳,研究對健康有益,因此有人建議舉辦一個北投石的健康文化跟科技展,增進交流和認識。」文章曝光後也是引起不少網友的譏諷,就有網友留言「那日本政府把對身體有益的核污染廢水排到海洋中不就太浪費了嗎?」、「若有益請大使照三餐先示範吃一年吧!微量有助身體健康。但是:您是大使就優惠多吃點囉!」、「可悲的助日代表,根本國恥!」、「謝先生您可以去喝喝看啊 祝你長命百碎」、「那幹嘛反核?定時定量排放到水庫裡面給大家喝不是更好。」、「你確定核廢水中有鐳?」、「污水=溫泉的意思?那你怎麼不去福島電廠那泡?」、「在日本當大使還是奴才?」而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清華大學核工所特聘教授李敏受訪時表示,在保健物理學領域中的確論證過「微量輻射對人體有益」,因為可以增加人體對微量輻射的抵抗力,但最終所言還是必須回歸到科學事實。李敏認為,對於排放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汙水到大海,引發其他國家的抗議,這是國際政治的角力,而國際政治講究的不是科學,而是政治本身的藝術。在這件事情上,李敏認為外交官是有「說謊執照」的人,可以為了國家利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謝長廷身為駐日大使,立場應是延續蔡政府的立場「是不是見鬼說了人話,相信民眾心中自有一把尺」。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則解釋,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針對含氚廢水的平行分析結果,其中62個放射性何種經ALPS過濾後,放射性已經遠遠低於排放值。而其中無法被過濾的氚精油稀釋後,每公升水中已經控制在1500貝克以下,此時排放至大海,理應不會有汙染的疑慮。但葉宗洸也強調,當中的關鍵是「目前日本所排放的廢水」與「國際原子能總署檢驗的廢水」是否均採用相同的標準處理。他認為台灣政府應該要求日本政府同意至廢水排放點取樣、檢測,以此來確認是否真的安全。而葉宗洸也認為,身為駐日代表謝長廷,理應是積極向日本政府斡旋此事,但在如此敏感的時機,謝長廷卻口出此言,不由得讓人懷疑「有刻意護航日本排放含氚廢水的意圖。」氚以外的其他62個放射性核種經ALPS過濾後,放射性活度均已遠低於排放限值,無法被過濾的氚經稀釋後,每公升水中的活度已控制在1500貝克以下,此時再外釋至大海,其實並不會有汙染的疑慮。
日本排放核廢水「超過60種有害核種」 專家憂生態危機:像不定時炸彈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今(24日)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廢水排入太平洋,單日排放量為460噸,預計排放17天,年底前還會進行3次排放,雖然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同意,並稱含「氚」核廢水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很小,仍然引發許多國家反彈。有專家指出,實際上還有60多種不穩定的核種,背後的風險難以想像。巨擎教育中心自然科老師黃君向《三立新聞》透露,含氚廢水重點不在於氚(氫同位素),因為對人體危害極低,而是在於含氚廢水中仍包含其他不穩定的核種,高達60多種,例如碘-131、銫-137等,流入海洋中,很可能引起海洋生物浩劫,若又被吃進人體,恐怕是不定時炸彈,「核種衰變後,會產生高能粒子射線破壞細胞改變DNA結構,所以那些半破損的細胞修復時不會長回原本的樣子,甚至誘發其他疾病產生!」黃君認為,應該站在科學角度,理性看待這件事,並嚴密監控其影響,排放的封險也應該如實告知人民,避免引起過度恐慌,最後他也提到,甲狀腺原本就有足量的碘存在時,不穩定的碘-131便較易排出體外,但如果食量過多,反而有害,提醒民眾不要過於恐慌搶購相關商品。專家擔心排放的廢水,會造成生物浩劫。(圖/達志/美聯社)據了解,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阿根廷,中國和俄羅斯表達強烈反對意願,南韓則以「日韓友好」表示尊重,北韓也抱持反對意見,發聲明抨擊。
日本福島今排核廢水17天7800噸 完整流程曝光
日本政府將在24日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17天將排7800噸,此舉引發外界討論和國際社會反彈。而近日媒體揭露核汙水排放步驟,完整曝光整個流程。據《海客新聞》報導,日媒指出,日本東京電力公司24日會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而排入海中會採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先稀釋核廢水,再儲存於上游水槽,確認放射性物質濃度低於日本標準後,再實施24日第二階段排放。報導指出,如果24日上午10點,濃度不到1500貝克/公升(Bq/L),東電就會透過海底隧道排放,不過如果天氣不佳,讓船隻無法監測農度,就會取消排放。東電說,17天內會排7800噸核廢水,2023年預計排放3.12萬噸,氚總量是5兆貝克,是東電年計畫的2成。而此舉也引發多國批評,希望能撤回這決定。核汙水排放步驟。(圖/翻攝海客新聞)據《美聯社》報導,福島自從受311地震重創後,漁業、旅遊業和經濟都難恢復。漁業組織擔心海鮮聲譽會受損,而福島現在的補魚量是災前1/5。南韓跟大陸的環團也表達擔憂,因為排放事件變成政治和外交問題。日本水產廳官員表示,大陸當局加強對福島和9縣市的漁業和農產品的輻射檢測,也暫停了日本鮮魚出口。對此,原子能委員會也表示,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已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案,邀集包含中國、韓國、俄國、美國及加拿大等11個會員國專家籌組調查團,針對本案安全評估、安全管制以及取樣分析驗證等面向,依據國際安全標準進行審查,並經5次赴日現場視察後,於今年7月4日公布對本排放案的整體評估結果。原能會說,IAEA認為日方的排放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排放作業對民眾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
日本爭議性「核廢水」今排海…對美國影響更大! 各方反應一次看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將於今(24日)中午起開始排放含氚核廢水到太平洋,此舉引發中國、韓國民間及部分太平洋島國的強烈反彈,不過根據中國的資料顯示,從長期來看美國西海岸城市聖地牙哥(San Diego)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將高於中國上海和日本宮崎。而我中央氣象局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也針對核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預估氚廢水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且氚濃度約在排放後4年出現最大值。東京電力公司22日公佈核廢水排放詳細步驟。按計劃,排放前在處理過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如果確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準,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廢水。2023年度預計排放約3.12萬噸,氚總量為5兆貝克勒(Becquerel,符號為:Bq),約為東電年計畫排放量上限(22兆Bq)的2成。不過,福島核廢水中含有64種放射性元素,包括氚、碳-14在內的放射性元素無法被完全處理,將隨著核廢水流入海洋。對此,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22日發表聲明譴責日本政府的核廢水排海計畫,指出日本沒有全面評估放射性元素氚、碳-14、鍶-90、碘-129排入海洋將造成的影響。該組織指出,碳-14的半衰期為5370年,不但會在魚類體內累積,且濃度遠高於半衰期只有12.5年的氚。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的科學顧問、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of Hawaii System)海洋生物學家里奇蒙(Robert Richmond)接受《自然》科學雜誌採訪時也直指,推動日本核廢水排海的各方代表沒有充分證明此舉不會影響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日本漁業人士也擔心生計遭到重創,強烈反對政府的核廢水排放計畫。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的報導,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22日向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呼籲,要求日本政府理解福島縣所處的嚴峻狀況以及漁民的迫切心聲。但我國原能會官網卻表示,日本排放的主要含氚廢水,對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他們預計核廢水會沿著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份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10-6) Bq/L的範圍,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 (5x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 Bq/L。另根據清華大學團隊2021年11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 Review)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在核廢水排放的4000天(約11年)之內,日本宮崎附近海域會首先出現污染物,之後為中國上海,再之後為美國聖地牙哥。且聖地牙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會升至0.01,遠高於宮崎和上海。與此同時,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與韓國原子能研究所今年2月聯合發表的模擬結果與清華大學的模擬類似,預測核廢水將向東抵達美國。不過韓國的模型僅針對氚的擴散,模擬顯示受日本暖流影響,核廢水中的氚將先向東邊擴散至美國西海岸,然後向太平洋北部擴散。雖然朝鮮半島距離日本更近,但朝鮮半島位於日本以西,受洋流影響,核廢水進入韓國附近海域的時間將晚於抵達美國西海岸的時間。但由於美國總統拜登為了拉攏日本和韓國在東亞組成「鐵三角」,美國政府始終無視這些潛在風險,全力支持日本的核廢水排海計畫。尤其日本等到18日的美日韓大衛營(Camp David)峰會後才正式公佈核廢水排海時間,意味著日本的決定得到了美國和韓國政府的認可。不過南韓政府雖默認相關決定,民間的反彈聲浪卻非常大。目前韓日達成的共識是,韓方將派專家定期訪問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福島辦事處,而IAEA則將定期與韓方共用核廢水排海最新資訊,南韓官方也會加強海洋輻射監測。而中國海關總署也在7月宣佈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10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審核隨附證明檔,嚴格實施100%查驗。7月中國從日本進口魚類等水產品為2.3451億元,同比減少29%。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22日也跟進宣佈從24日開始,禁止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
日本核廢水「這時間」抵台灣附近海域! 原能會:氚濃度4年後達最大值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將於明(24日)起開始排放含氚核廢水到太平洋,中央氣象局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針對核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結果顯示,核廢水將會在福島排放後1至2年到達台灣附近海域,且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出現最大值。據原能會官網資料顯示,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已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案,邀集包含中國、韓國、俄國、美國及加拿大等11個會員國專家籌組調查團,針對本案安全評估、安全管制以及取樣分析驗證等面向,依據國際安全標準進行審查,並經5次赴日現場視察後,於今年7月4日公布對本排放案的整體評估結果。IAEA認為日方的排放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排放作業對民眾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對此,我國政府為妥善因應日本福島含氚廢水的排放作業,已超前部署,氣象局與原能會也共同合作建置跨部會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網址:https://tworis.aec.gov.tw/),以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的10年歷史洋流資料,進行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並以此次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的規劃為依據,用電腦模擬含氚廢水在週遭海域的擴散情況,初步評估含氚廢水的傳輸路徑以及對台灣的影響程度。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的含氚廢水,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份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 (10-6) Bq/L的範圍,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 (5x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 Bq/L,對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後續日方正式排放後,將依據實際排放情形進行擴散動態模擬評估,並提供海洋氚濃度擴散預報。原能會續稱,我國政府將參照國際安全標準嚴格監測,將海水監測與擴散預報等科學專業數據,轉譯為淺顯易懂的燈號,以公開、透明、專業的立場,超前部署政府因應作為,確保我國海域與民眾輻射安全,讓民眾能安心放心。
日最快8月底排核廢水…中韓強勢反彈 台灣輻射監測恐有問題
日本政府最快8月底排放福島核電廠的核廢水。(圖/路透)日本最快8月底開始排放福島核廢水,大陸、韓國皆強勢反彈,蔡政府雖承諾公開海水及生物輻射檢測數據,但是審計部報告揭露,部分輻射監測數據並未公開在「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負責檢測的生物氚檢測實驗室,也尚未申請國際認證。日本預告將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期間,啟動福島核廢水排海計畫,陸、韓持續抗議,韓國民眾甚至掀起海鹽、海產品搶購與貯存潮。大陸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網站9日發布工作文件,羅列9大理由,敦促日方停止強推計畫。陸、韓反對排海 蔡政府態度「溫和」相對於陸、韓的強烈表態,蔡政府態度「溫和」,形同接受日本排放核廢水的決定。原能會強調,已透過跨部會與食藥署、農委會、海委會等單位合作執行日本進口食品、環境生態樣品等取樣檢測。外交部則重申,未來會持續敦促日方在符合國際標準及規範下執行排放作業。原能會曾承諾,會針對台灣鄰近海域海水及重點洄游魚類監測放射性物質,並公開監測資訊。審計部指出,國海院已於2022年完成加馬輻射偵檢儀與錨碇浮標系統整合、布放及試營運,並已完成「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上線作業,但是浮標站偵測所得數據,並未公開於該平台,也未於海洋委員會「Ocean-Taiwan」平台之海域輻射專區揭露。審計部報告 揪輻射監測兩大問題審計部認為,浮標站既已建置,可對海域輻射銫-137進行自動連續監測,並可遠端即時傳輸,對輻射異常事件具預警能力,因此為建立完整監測數據,全面提供民眾查詢,函請原能會協調國海院研議公開浮標站即時監測資訊可行性。經查,「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是以燈號顯示安全與否,目前指標皆為綠燈,尚未公布完整監測數據。原能會昨晚說,含氚廢水主要核種氚所釋放的輻射為低能量β輻射,無法以浮標的加馬輻射偵檢儀直接量測,必須將海水取樣至實驗室進行分析,我國作法與其他國家、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均相同。原能會回應 實驗室有取得其他認證審計部並提及,原能會核能研究所在2022年6月成立國內首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以檢測、評估日本排放核廢水對海域生態及人類攝食輻射的影響,但因國內無其他實驗室進行生物氚檢測,導致無法透過實驗室間比對申請ISO/IEC 17025認證。審計部要求,持續擴充實驗室檢測能量及精進檢測技術,並積極尋覓具相同設備的實驗室進行比對,應儘早通過實驗室認證,以確保檢測品質,並提升國人信賴度。原能會指出,該實驗室已依據ISO/IEC 17025的品質要求建立,目前是併入核研所既有的實驗室體系下取得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日相岸田文雄預訂18日與美國總統拜登、韓國總統尹錫悅在華府附近大衛營舉行峰會。屆時,岸田將向美韓領袖解釋有關「核處理水」安全性與排放後應採取的措施,以取得理解。日媒報導,待岸田訪美返國,主持跨部會會議後,就會決定排放日期。
福島排海核廢水4年後到台灣 民眾黨邱臣遠回應了!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TEPCO)無視國際和民間的抗議,在昨(12)日開始試運轉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排海設備,台灣海域可能遭受影響,對此,民眾黨立委邱臣遠回應「核廢水問題非常嚴肅,民眾黨態度理性務實」,呼籲應做好配套措施。邱臣遠表示,核廢水的流向會影響到台灣近海海域,攸關漁民權益以及生態發展,各部會都應該要去做好相對應的應變措施,此外,原能會也將於6月12日至17日到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實地考察核廢水排放相關作業,希望能盡快完成調查報告。日本福島TUF電視台報導指出,東京電力公司不顧日本多地漁業組織反對,昨(12)日開始試運轉核廢水排海設備,東電公司聲稱運轉過程中,將會把淡水和海水混合,透過排海隧道排放至福島第一核電廠一公里外的海洋。而這次試運轉為期兩周,確認設備是否能正常運轉。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日本許多漁業組織都對福島核廢水排海計劃表達反對,此計畫也讓漁民對未來感到不安,引發漁業是否能存續的擔憂。原能會指出,含氚廢水沿著黑潮主流先流往美國,再沿著太平洋到赤道洋流來到菲律賓,最後再沿著黑潮來到台灣和日本,抵達台灣約莫是4年後,而日本排放濃度已低於排放標準的1/40,加上海水稀釋,此時氚濃度「低於儀器偵測極限」,並無輻安疑慮。
福島核廢水預估4年後抵台…原能會評「無輻安疑慮」 學者仍建議排放前後檢測
日本福島核災事故距今逾10年,原能會推算福島核電廠今年排放的含氚廢水4年後抵台,並「無輻安疑慮」。不過學者建議原能會,應在日本排放前擴大取樣地點並建立檢測資料庫,排放後再於相同取樣點取樣檢測;同時原能會也應主動要求日本提供樣品回台檢測,而非日本說什麼我們就接受。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預計今年排放入海,原能會推算,廢水4年後將隨洋流來到台灣海域,因日本的排放濃度已低於排放標準的1/40,加上被海水大量稀釋,能測得氚濃度已低於儀器偵測極限,並無輻安疑慮。原能會表示,日本排放的含氚廢水標準是每公升6萬貝克,而這次排放入海的氚廢水降到約每公升含氚量1500貝克,是排放標準的1/40。原能會2017年起跨部會執行「台灣海域輻射監測調查計畫」,日方決定排放含氚廢水入海後,原能會也擴大環境監測比例,每年檢測跨部會海域樣品約4000件。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表示,自然界本來就有氚,含氚廢水經稀釋後排放,再經由洋流回到台灣,測量到的僅是海水中的背景值。建議原能會在日本排放前擴大取樣地點並建立檢測資料庫,日本排放後再於相同取樣點取樣檢測,若前後測得數值一致,代表沒有安全影響。葉宗洸表示,原能會應主動要求日本提供樣品帶回檢測,而非日本單方面說什麼我們都接受。
國民黨衝凱道抗議謝長廷媚日 總統府反轟:無益區域和平
我國駐日代表謝長廷在日本擬排放核廢水議題上,屢發言有爭議,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30)日前往總統府抗議,要求總統蔡英文應即刻撤換謝長廷;對此,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在野黨不斷進行政治操作,甚至煽動仇恨情緒,完全無助於增進台日合作關係,更無益於區域和平穩定。張惇涵強調,關於日本將於兩年後排放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的議題,從總統府、行政院、外交部、農委會、原能會,乃至駐日代表謝長廷等,皆向日本政府表達我方高度關切,原能會也以書面表達反對。他呼籲,在野黨監督國政無可厚非,但應本於事實,而非扭曲事實。張惇涵指出,任何國家核電廠排放廢水,應依照國際標準,而非意識形態,我國政府立場非常清楚,無論是任何國家,核電廠的相關廢水排放,都必須依照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規範和標準來辦理,不是依照藍綠,也不是依照意識形態。張惇涵表示,各界對於福島核電廠排放廢水的新增風險,當然有所憂慮,因此,我方要求日方的相關處置措施,必須符合國際標準,也必須將完整資訊與台灣共享。而政府各部門一定會幫漁民把關、幫國民健康把關、幫海洋環境把關。另外,張惇涵指出,台日合作朝更緊密進展,在野黨政治操作無助台日合作關係與區域和平穩定。他說,4月17日美日兩國領袖的共同聲明,強調台海穩定的重要性,這不僅是52年來第一次提到台灣,並且根據日本《日經新聞》最新民調,此舉獲得74%日本民眾的肯定支持。張惇涵也表示,日本也於日前公布「外交政策藍皮書」,強調台灣是極為重要的夥伴與朋友,並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由此可見,台日關係正在朝向更緊密合作的方向進展,在野黨不斷進行政治操作,甚至煽動仇恨情緒,完全無助於增進台日合作關係,更無益於區域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