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手搖飲
」中年女健康飲食仍患大腸癌 竟是愛喝手搖飲所致!醫提醒:最好喝無糖
根據國健署統計,目前大腸癌為我國十大癌症第二名,愛吃紅肉、加工製品以及菸酒都會提高它的發生率,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提到,其中許多人愛喝的手搖飲也是成因之一,曾有名年約40歲自認飲食健康的女病患,卻罹患大腸癌第四期,一問之下才發現竟是天天喝手搖飲所導致。陳欣湄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病例,曾遇過一名女病患,不菸不酒,少吃肉類或加工肉品,飲食方面已相對健康,卻還是罹患大腸癌第四期,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她「每天1、2杯含糖手搖飲」,原來是大量糖分導致罹患大腸癌。陳欣湄解釋,含糖手搖飲含有許多精緻糖分,攝取過多精緻糖容易讓體內血糖濃度過度升高,使人體產生胰島素阻抗,增加癌症風險,並且長期攝取高糖製品容易堆積脂肪,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引發癌症。手搖飲是台灣隨處可見的國民飲料,許多人卻忽略了高糖分的危害,陳欣湄提醒,民眾可以朝「無糖手搖」的目標慢慢改善,將原本習慣的糖分減少2成,例如平常喝全糖就改成8分糖,8分糖減少至半糖以此類推,循序漸進成無糖,降低過多糖分帶來的疾病風險。
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 4招預防酷暑心肌梗塞
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是高居國人第2名的殺手,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國民健康署表示,炎熱夏季易流汗,身體水分散失會導致血液變濃,恐出現冠狀動脈堵塞甚至心肌梗塞,傳授民眾「夏日護心四招:三要一不要」口訣:要適當補水、要保持涼爽、要減少溫差、不要烈日下運動,對健康多留心,就能減少傷心。近日天氣炎熱,連續出現高溫現象,氣溫升高會造成體表血管擴張,心臟就像馬達一樣,需要輸出更多血液,才能填充擴張的血管,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身體脫水導致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四類高風險族群 當心五大症狀國民健康署呼籲長者、體重過重、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病史的民眾,如果發生胸悶、胸痛、心跳加速、呼吸喘、身體虛弱的情形,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盡快離開高溫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並適當補充電解質,可於冷開水加入少許鹽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以最快速度就醫。第一招 要適當補水避免身體脫水,喝水掌握「少量、多次、慢飲」3原則,避免快速、大量補充水分造成心臟負擔。第二招 要保持涼爽室內保持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環境;外出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物,配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避免喝含糖手搖飲。第三招 要減少溫差留意室內外溫差,空調建議設定26-28度,進入冷氣房先穿薄外套,減緩心臟、血管因冷熱溫差快速收縮,造成自身的危險。第四招 不要烈日下運動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外出活動,戶外工作者建議每小時到陰涼處休息10-15分鐘,時刻留意自身及身邊同伴身體情況,避免中署或熱衰竭。國健署呼籲,預防心血管疾病,將「護心」落實於生活之中,才是王道,保持健康飲食、適時補水、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三高控制,遵循醫囑定時回診,對自己的健康多留一分心,少一分傷心。
疫苗打不打4/專家為膽固醇喊冤! 心血管疾病的元兇是「它」才對
依據衛福部最新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心臟疾病為第二大死因,奪走2萬餘人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其中冠心病(又稱冠狀動脈心臟病)與高血壓性心臟病較常見於中壯年族群,另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冠心病,也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只要提到心血管疾病,多數人就會認為元凶一定是膽固醇。「我一定要為膽固醇說公道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過去膽固醇一直被汙名化,事實上人體非常需要膽固醇,不管是細胞更新、荷爾蒙、應付壓力的腎上腺素皮質醇、維生素D的合成都需要膽固醇,所以如果膽固醇太低,對身體健康是不好的!梁程超說,大家熟知的高密度、低密度膽固醇,事實上兩者都不是膽固醇,而是一種脂蛋白,專門負責運送膽固醇,當血管發炎時,膽固醇為了修復血管才會聚集在血管壁,因此形成所謂的血脂。夏天幾乎人手一杯含糖手搖飲料,若是攝取過多的糖分,容易使血管發炎,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圖/報系資料庫)「所以一切萬惡的根源是血管發炎!並不是膽固醇。」梁程超表示,想要降低血管發炎的機率,最重要的是「減糖」,只要能做到,無論是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會降低,自然就不會進一步導致心血管疾病。程涵宇營養師建議,想要從日常飲食中減糖,省先要避免早餐吃甜麵包,例如奶酥麵包、紅豆麵包等,也不要喝含糖飲料如奶茶、全糖豆漿等,當然也不要喝含糖的手搖飲料,也要戒掉含有精製糖的蛋糕、點心。除此之外,梁程超也建議戒菸、戒酒,因為香菸、酒精都會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血管發炎,就算沒有三高問題,假若又菸又酒,還是無法擺脫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糖害青少年3】年輕真不怕死 私下竟偷喝紅豆奶茶
「年輕糖尿病患真的不聽話!」凱程診所院長張凱傑醫師說,可能是年輕人不夠了解糖尿病的嚴重程度,所以回診、吃藥、生活習慣的調整都比中老年患者差。但其實年輕患者根本沒有條件這樣揮霍健康,「糖尿病容易產生視網膜、腎臟、神經病變,發生的時間跟病程有關。」張凱傑說,如果完全沒有治療,一位20歲患者大約30~40歲後就可能需要洗腎,也就是說,當他正在為事業、家庭打拼時,健康卻已經搖搖欲墜。現年26歲的小如正是這樣的例子,9年前確診糖尿病時,她才只有17歲。體重近80公斤的小如,平時愛喝含糖飲料,她雖然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但還是戒不掉糖癮。再加上美甲師的職業,工作時間常常不固定,所以小如也沒有定期回診看醫師。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若輕忽病情,恐使視網膜病變提早發生,進而失明。(圖/報系資料庫)柏羽診所陳柏勳醫師說,「糖尿病會產生很多併發症,小如長期沒有好好控制血糖,當時檢查發現竟然已經有眼病變,視網膜上已經出現滲出物。」小如坦承當時的確嚇壞了,深怕自己會失明,因此也配合醫師治療、控制血糖。治療三個月後,小如體重減少2~3公斤,糖化血色素也降至8%,雖然還未到標準值,但起碼已經進步不少。不過,陳柏勳曾經「突襲檢查」小如的血糖,結果數值竟飆高至320mg/dL,一問之下發現小如剛喝完一杯紅豆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