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軒
」 耳機耳機後遺症2/通勤族忘情聽音樂 超過1小時聽神經恐受損
許多人經常在搭乘公車、捷運或騎車時戴上耳機,其實風險相當高!亞東醫院耳鼻喉科吳伯軒醫師說,「馬路、捷運等處的音量大約在80~90分貝之間,如果想要聽清楚耳機中的音樂,勢必會將音量調得更大聲,非常容易超過85分貝的標準值,就會變成噪音傷害聽力。」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內耳組成,外耳收集聲波,耳膜接收到聲波會出現震動。而中耳的三塊聽小骨,則將耳膜震動傳送並擴大傳遞到內耳,內耳的耳蝸中有數以千計的絨毛細胞,再經由聽覺神經傳至大腦,以產生聽覺。戴上耳機之後,聲波會直接作用於耳膜,其實頗為刺激耳蝸,如果音量過大就容易造成傷害,關鍵在於噪音持續時間長短,世界衛生組織就建議,每次戴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以上。追求3C潮流的同時,也要懂得保護自己的聽力健康。(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彭子桓攝)「這是為了避免傷害內耳的絨毛細胞!」陳伯岳建議,每次使用耳機1小時後,就應該休息5~10分鐘,就算耳朵血管累積不少噪音帶來的自由基,但休息一下就能自行代謝掉,不至於損害內耳的絨毛細胞,但如果時間太長,恐怕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待續)
耳機後遺症3/哪種款式最安全? 醫師:通過耳道會擴大音量
宅經濟當道,全球第一季耳機銷量較去年大漲近7成,但耳朵內長期過大的音量,卻也引爆年輕世代的聽力障礙潮!研究顯示,每7位求診患者中,就有1位是16~20歲的青少年,醫師提醒,捷運公車等環境音十分嘈雜,已達噪音上限,若再戴上耳機聽音樂超過1小時,恐怕就會使聽神經受損。除了控制使用時間,耳機的樣式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其中最多人使用的「耳塞或入耳式」,由於貼近耳膜、又具有放大音量的效果,所以較易傷害聽力。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說,「相較於其他樣式,這類耳機傳到耳膜的聲波會比實際音量多出7~9分貝!」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表示,聽覺神經受損引起的耳鳴大多數是與心跳頻率不一的高頻聲音,建議趕緊就醫治療。(圖/鄭清元攝)而骨傳導耳機則是直接透過顱骨震動聲波到內耳的聽覺神經,沒有經過耳道,所以不會有放大音樂的缺點;而耳罩式耳機雖然同樣有擴大音量效果,但因為較能阻隔外界噪音,所以音量比較不會過大。「重點還是音量大小!」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說,無論任何樣式的耳機,只要音量大於85分貝,長期使用一樣都會傷害聽力,而且每個人對於噪音的耐受度都不同,假設天生對噪音較為敏感,聽力較容易受損。人們50歲後因生理機能退化,每年聽力會下降1至2分貝,應定期做聽力測試。(圖/華科慈善基金會提供)想要及時發現聽力下降,其實不太容易,陳伯岳建議年輕人若有疑慮便就醫檢查,而老年人則要每1~2年進行聽力檢查,另外,也可以注意是否出現耳鳴的,這是聽力下降常伴隨的症狀。曾有研究針對388位16~35歲民眾進行調查,95.6%平時會使用耳機,90%使用耳機時間已有3~6年,20.6%已經出現耳鳴。國外研究也指出,63%耳鳴患者同時伴隨聽力障礙的情況。(待續)
耳機後遺症4/吸菸肥胖不僅傷健康 噪音「後座力」更猶如土石流
研究發現,癮君子、高膽固醇、高血壓患者很容易受到噪音傷害,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認為這與血管健康有關,吸菸、三高患者的血流速度本來就差,因此他們的耳朵血管也容易受到傷害,進而造成聽力受損。另外,隨著年齡增長,50歲之後聽力每年也會下降1~2分貝。陳伯岳說,「耳鳴是聽力下降的症狀之一,這是因為噪音導致聽覺神經受損。」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分析,耳鳴大致分為非脈搏性與脈搏性兩大類,其中噪音引起的耳鳴大多數屬於非脈搏性,也就是與心跳頻率無關的高頻聲音。抽菸、三高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佳,耳朵血管也容易累積自由基,因此更容易遭受噪音的荼毒。(圖/周志龍攝)而脈搏性耳鳴與心跳頻率一致,當醫師判斷可能有血管健康的疑慮時,也會進一步進行頭部的頸部超音波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認是否有心血管相關疾病。吳伯軒提醒,「無論是哪種耳鳴,最好都要去醫院檢查一下,同時進行聽力檢查。」噪音造成的聽力下降可能無法逆轉,耳鳴也可能無法根治,但如果及時發現,就能避免聽力繼續惡化。吳伯軒說,多數噪音導致的聽力下降,兩耳的聽力應該差異不大,但若是兩耳聽力相差50~60分貝以上,就需要進一步釐清原因,可能會採取腦幹波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來查看是否有腫瘤。聽力障礙的年齡層逐漸下降,雙和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提醒,若加上年老退化等因素,就會讓聽力更加惡化。(圖/讀者提供)而部分耳鳴無法根治,只能尋求與耳鳴和平共存的方法。吳伯軒說,如果耳鳴已經干擾睡眠、影響生活,可以到醫院接受藥物治療,並同時建議施行減敏療法,改變聽到耳鳴時的情緒感受,進而不干擾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