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穎
」 蒼藍鴿美女醫刺穿子宮害死患者!蒼藍鴿教「1招秒辨認」波波醫師
台北市禾馨新生婦幼診所一名女性醫師劉安潔,去年替女病患進行子宮鏡手術,不慎以器具刺穿子宮與右側髂動脈,導致其大出血不治身亡。7日一審判決出爐,劉女被依《過失致死罪》判處7個月徒刑、緩刑5年,可上訴。劉安潔也被起底,是初代「波波醫師」。「波波醫師」話題延燒,台大醫學系畢業、現任中山醫院主治醫師「蒼藍鴿」吳其穎,先前就曾教大眾一招,如何分辨「波波醫師」。波波醫師議題已經延燒數10年,網紅醫師蒼藍鴿去年就曾在YouTube頻道分享,在台灣想當醫師有兩種管道,可在台灣念相關科系外,也可以去東歐國家,包含波蘭、匈牙利、捷克念醫學專班,回台灣考過國考,學歷同樣能被承認,但難免會給人有種「走後門」的感覺,社會觀感相對較差。蒼藍鴿表示,通常在台灣念醫學系成為醫師的人,都會引以為傲,把在台灣的醫學系經歷寫進去,若是去美國、加拿大、英國等醫學大國就讀醫學系的海歸生,也會如此。不過若是在波蘭、匈牙利、捷克等東歐諸國和西班牙等國家,大部分都會刻意跳過學生時期的經歷,直接從住院醫師經歷開始寫起,蒼藍鴿提醒民眾下次看醫生可以特別留意醫師經歷。蒼藍鴿也強調,凡有規則必有例外,還是要再三確認。關於波波醫師議題,蒼藍鴿說台灣的醫師,都會經歷「憤世嫉俗」階段,認為自己念書那麼辛苦,卻有一小群人,因為家裡很有錢,就抄捷徑去東歐念醫學系,自然會覺得「為什麼我家不是有錢人,這個世界不公平!」他苦笑說自己也是花了許多時間,走出並接受這件事。
小心半熟蛋!醫生揭「食用生蛋」風險:嚴重會危及生命
許多人喜歡半熟蛋的口感,但其實背後其實隱藏著健康風險,近期前台大醫院兒科醫師兼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表示,除了衛生風險外,生蛋白還含有抑制人體吸收生物素的物質,長期大量食用可能影響健康。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在其影片中指出,從營養學角度來看,不建議生食雞蛋。除了衛生風險外,生蛋白還含有抑制人體吸收生物素的物質,長期大量食用可能影響健康。吳其穎解釋,生吃雞蛋最大的風險來自衛生問題,因為雞蛋在母雞體內形成時,可能沾上沙門氏菌。如果品質控管不當,食用受污染的生蛋可能會導致腸胃炎,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或菌血症,嚴重時危及生命。此外,吳其穎提醒,生蛋白中的某些物質會阻礙人體對生物素(維生素B7)的吸收,生物素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長期缺乏可能導致掉髮、指甲脆弱等營養不良症狀,因此頻繁食用生蛋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他建議,為了兼顧美味與衛生,最好選擇全熟蛋。至於生食雞蛋,除非特殊情況下少量品嘗,否則基於健康與衛生考量,應盡量避免。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依據資料顯示,生食或攝食未加熱完全的蛋品會引起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沙門氏桿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此菌所引發的食品中毒,其症狀包括噁心、腹痛、嚴重腹瀉、脫水、偶發性頭痛,有時會有輕微發燒、腹瀉和食慾不振達數天之久。由於此菌不耐高溫,充分加熱煮熟,即可將此菌殺滅。因此購買生鮮雞蛋宜儘量選購洗選蛋,否則挑選雞蛋後,應立即洗手,以避免交叉汙染。衛福部表示,生蛋白中含有白素(Avidin),會阻礙人體對生物素(Biotin)的利用與吸收。把雞蛋煮熟,不僅可破壞白素也可消滅病菌,免除致病的危險,且加熱後雞蛋中的蛋白質才容易被人體吸收。
酸民指「喉結」緊咬林郁婷是男生 蒼藍鴿:那是甲狀軟骨
台灣女拳擊選手林郁婷因遭IBA汙衊,在奧運期間被捲入性別爭議之中。此事雖然讓多數台灣人力挺林郁婷,但同時也出現部分網友開始質疑起林郁婷的真實性別,甚至拿著林郁婷的「喉結照」,緊咬林郁婷根本就是男性。為此,知名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就在9日拍片解釋,林郁婷照片中看似喉結的部分,其實是甲狀軟骨。前台大醫院兒科醫師、知名Youtuber「蒼藍鴿」日前上傳影片,蒼藍鴿表示,在醫學上,性別通常是通過觀察生殖器來判斷的。染色體檢測在近20年才開始普及,在此之前,像是50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人們只能通過外觀生殖器來判斷性別。而現代雖然現在很多寶寶在產前會做基因檢測,但大多數情況下仍是依賴生殖器外觀來判別性別。至於網友拿著林郁婷照片中有「喉結」一事來質疑,蒼藍鴿也表示,其實那是甲狀軟骨。很多女性也有明顯的甲狀軟骨,用這個來判斷性別是不準確的。事實上,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男性沒有喉結,而一些瘦的女性的甲狀軟骨也會顯得特別明顯。而IBA緊咬的XY染色體問題,蒼藍鴿也解釋,實務上的確會有具有XY染色體但實際為女性的案例,男性的Y染色體中有幾個關鍵基因,如SRY基因。如果SRY基因失能,即使有Y染色體,個體也會發展成女性特徵。這些人有女性的外觀和荷爾蒙水平,但染色體卻是XY。蒼藍鴿也認為,IBA或是部分聲音要求林郁婷自行公布染色體報告自清,此舉對林郁婷來講並不公平。蒼藍鴿也提到,目前奧運主要是透過荷爾蒙檢測來反映運動員的生理性別,為高固酮(睪固酮)濃度對運動表現有直接影響。男性的高固酮濃度通常是女性的15倍,因此奧運會使用荷爾蒙檢測來確保女性選手的高固酮水平在正常範圍內。
醫科洗牌1/牙醫系連2年進大學前十名榜單 專家:太美化自費市場
隨著113年分科測驗7月29日公布成績,今年應屆大學生科系選擇即將塵埃落定,醫牙科系依舊錄取分數最高,但醫科卻出現洗牌現象,113年學測台大、陽明交大牙醫系和一向穩坐冠軍的台大醫學系皆為59級分,111年、112年更連續2年4所牙醫系擠入第三類組前十名,預料8月15日放榜的113年結果也應相去不遠。早在99年北醫牙醫系分數首度擠進第三類組的第十志願時,醫界大老曾指出,在現今健保總額制度框架及「功利主義」導向下,「未來牙醫系錄取分數勢必會超越醫學系」,也有牙醫師提醒,外界將自費市場過於美化,「若選擇牙醫系,必須有一輩子面對『非醫師』質疑的決心。」「我去年沒考好,今年終於考上,但填志願時令我感到很驚訝,超多人把牙醫系填在醫學系前面,競爭超激烈!」小雯(化名)是今年的考生告訴CTWANT記者,2年前她還是頂大文科系的學生,由於父親是兒科醫師,經過權衡比較後,小雯決定以醫牙為目標重考。雖然小雯也把牙醫系填在前五大志願,但考量未來職業發展,掙扎過後,還是將醫學系填在較前面的排序,最後小雯如願錄取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牙醫系排名近年來持續向上竄升,99年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分數,首度擠進第三類組的第十志願,高於中國醫藥大學、輔大醫學系,而且前十名中,就包含台大、陽明、北醫3所牙醫系。110年分科測驗台大牙醫系分數更是首度超過陽明交大醫學系。再查看今年113年2月底放榜的學測級分,台大、陽明交大牙醫系皆為59級分,不只依舊勝過陽明交大醫學系,也和一向穩坐冠軍的台大醫學系同分,就連最低分的北醫牙醫系,也和最低分的馬偕、中山醫學系一樣55級分,去年甚至有學生放棄台大醫學系,轉念北醫牙醫系,在在都顯示,在莘莘學子心中,牙醫系與醫學系已並駕齊驅。擁有85萬Youtube訂閱的兒科醫師蒼藍鴿(本名吳其穎)就表示「如果沒有救人的雄心壯志,然後分數又可以選醫牙,那真的選牙醫系會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王宏育在99年時就發表文章,提出「大學聯招牙醫系錄取分數可能領先醫學系」的可能性,他與多位醫師、牙醫師討論後認為,若以「功利主義」來看,牙醫系錄取分數的確有可能超越醫學系。王宏育認為有5大原因,第一是醫學系有4年的住院醫師養成,而牙醫大約僅有2~3年;第二,牙醫師就算在住院醫師期間也不太需要值班,而醫學系則非常頻繁;第三,牙醫師大多選擇自行開業,採取預約制,生活品質較高;第四,牙醫有較多的自費項目;第五,牙醫較少醫療糾紛。牙醫系連續2年進入分科測驗第三類組前十名榜單,顯示已與醫學系並駕齊驅。圖為113年分科測驗考試 (圖/方萬民攝)以最實際的薪水來說,網友分享親身經驗,自己是念醫學系,當初考試的分數比弟弟考上的牙醫系還要高。「以為分數高,薪水就越多,沒想到兩個人畢業後,自己還在當住院醫師,一個月領8萬多的薪水,弟弟月薪已經20幾萬,開好車又輕鬆。」這位網友感嘆,大家如果真的在意薪水,就要去重考牙醫系。醫師熱門的社群網站「醫聲論壇」,也有許多醫學系、牙醫系優劣的討論,若以收入比較,牙醫師月薪大約25~40萬,西醫若撐過住院醫師時期升上主治醫師,其實平均月薪也有30~35萬元,但差別就在於自費項目。蒼藍鴿表示,現今的健保總額制度,讓醫師陷入又忙又賺不到錢的困境,相較之下,牙科的自費項目較多,又能保有生活品質。林榆芩牙醫師則認為外界把牙醫的自費項目想得過於美好,「現在是網路發達的時代,多數人需要砸錢做自費項目如植牙時,通常會上網找有名氣的醫師,所以並非所有牙醫師都能吃到自費項目的大餅。」另外,無論國內外都存有「牙醫並非醫師」的刻板印象,林榆芩以電影《醉後大丈夫》為例,戲中一名牙醫就多次被嘲笑「你只不過是牙醫,又不是醫師」。「如果選擇牙醫系,就要有這樣的體認,一輩子都會面對這種刻板印象。」此外,林榆芩也認為牙醫系的工作視野比較狹窄,只能專注於口腔,所以未來發展性就會被限縮。牙醫好?還是醫師好?「醫聲論壇」上有不少西醫感嘆早知應念牙醫系,但也有牙醫系大四學生覺得枯燥考慮重考醫學系,甚至有許多重考牙醫或重考醫學系的現任醫師分享經驗,結論就是「志趣決定一切」。蒼藍鴿就說,「牙醫師的生活真的很不錯,但我也不後悔念醫學系,因為我覺得可以學習更多豐富的知識、接觸更多有趣的案例,這是我喜歡的。」但蒼藍鴿也坦言,現今的健保制度只會嚇跑更多醫學系學生,或是逃跑到相對輕鬆的科別,重症、產科、外科、兒科這些科別「缺醫師」情況將持續惡化。 111年分科測驗第三類組榜單 112年分科測驗第三類組榜單
做夢就是睡得好? 蒼藍鴿授「5招」增加深眠長度
全球人氣的遊戲IP《寶可夢》日前推出最新手遊「Pokémon Sleep」,主打一邊睡覺一邊抓寶,睡醒後還能查看睡眠狀況、深淺眠情形。據統計,該款APP自7月下旬上線至今,iOS和Android雙平台下載次數已突破1000萬次。除了人氣IP創造話題之外,也足以顯示現代人對於睡眠數據的好奇。不過這些數據如何判讀、睡眠品質的好壞又該如何評斷?了解睡眠階段 深眠時間其實不到四分之一本名吳其穎的醫師YouTuber《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在最近的影片中提到,睡眠階段共分為「非快速動眼期」(NREM)與「快速動眼期」(REM)兩種,而其中非快速動眼期又再分為N1、N2及N3。非快速動眼期(NREM)N1:屬於NREM的第一層,是指從清醒到睡著的狀態。此時人體的心跳、動眼速度、腦波、呼吸漸緩,肌肉也慢慢放鬆進入睡眠,約佔整體睡眠時間的5%。N2:即所謂的「淺眠期」,約佔整體睡眠的50%。全身的核心體溫會下降、眼球停止轉動。這時雖然較難叫醒,不過仍可能會有突然驚醒的情況發生。N3:即「深眠期」,是「非快速動眼期」最深的一層,約佔睡眠總長度的13%至23%不等。肌肉會處於全然放鬆的狀態,此時心跳、呼吸、腦波都會降到最低點,即便出現巨大聲響也難以叫醒。快速動眼期(REM)REM時期約佔總睡眠時長的25%,顧名思義,眼球會快速左右擺動,腦波也會回到與清醒時差不多的狀態,這時就是常「做夢」的階段了。蒼藍鴿表示,為了預防做夢時手腳亂揮造成危險,人體也會強制脖子以下的肌肉(隨意肌)呈現半癱亂的狀態。焦慮也會影響睡眠 「心率變異」成評斷依據要判定好的睡眠品質,蒼藍鴿提到,除了睡眠總時數很重要之外,也需將睡眠週期納入評估。以一般成年人而言,他建議至少睡足七小時,並且深眠(N3)時數維持在1至2小時以上,對於精神、活力的恢復更有幫助。而像是睡前飲酒、睡眠呼吸中止、白天的活動及焦慮程度也是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蒼藍鴿表示,也可靠睡眠時的HRV(心率變異程度)來做評斷依據。若HRV越高,代表心率越慢、每次心搏的間隔越長,睡眠時也越放鬆;反之若HRV低,則可能代表身體焦慮,較難放鬆。因此,要有效增加深眠時間和睡眠品質,蒼藍鴿也在影片中整理五項建議:1. 固定時間就寢、固定時間起床,讓身體習慣睡眠週期。2. 維持體態、保持良好運動習慣,能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狀。3. 睡前冥想、腹式呼吸訓練,有助副交感神經活化。4. 睡前避免劇烈運動、使用3C產品。5. 中午過後避免攝取咖啡因。如何正確補眠?小心破壞睡眠週期越睡越累!▲吳其穎醫師(蒼藍鴿)建議,熬夜後的補眠切記「不要超過兩小時」,以免打亂睡眠週期。不少民眾放假時熬夜看劇、唱歌、打電玩樣樣來,導致週一上班、上學日好痛苦。到底常聽說的「熬夜一天補三天」是否有根據呢?蒼藍鴿也在影片中解答。他提醒,通常熬夜後的體力的確需要兩、三天來恢復,但民眾在補眠時切記「不要超過兩小時」,以免打亂睡眠週期,導致晚間更難入睡;而若還是覺得疲憊,也可加入30至40分鐘的午休。隨著科技進步,可以透過穿戴裝置就能了解睡眠情形,不論是睡眠階段或HRV(心率變異程度)的數值,民眾若能了解箇中含義,藉此改善生活作息,對於睡眠品質更有幫助!
快篩挖太深怕戳到腦? 蒼藍鴿:鼻子不直通大腦啦
目前任職於台北中山醫院的吳其穎醫師,同時經營「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臉書粉絲團及Youtube頻道,臉書有將近15萬人的追蹤,他常解析一些醫學知識分享給網友。近日他分享一則如何正確使用咽喉快篩的視頻內容。他在視頻中提到,有人明明已出現典型的COVID症狀卻在使用咽喉快篩,得出的結果為陰性,原因是挖太淺。他說道,由於有人不會正確使用咽喉快篩,挖太淺就導致快篩結果造成所謂的偽陰性。隨後還說,其實也不能怪使用者,也可能是快篩說明書的問題,視頻中他以某廠商的咽喉快篩作為示範,「我看了一下它的說明書,說明書就寫只要挖2公分就好」。吳其穎醫師目測市面上快篩棒長度。(圖/截自「蒼藍鴿的醫學天地」YouTube)之後視頻中他講解,病毒量最高的地方在鼻咽處,還附上鼻腔至鼻咽處的參考圖,隨後還親身示範如何把正確的把快篩棒捅進鼻孔,「不要跟你的鼻咽硬碰硬,挖的時候盡量貼住的鼻子的底部,慢慢轉進去」,他建議至少挖4至5公分以上,快篩結果才會較準確。他提醒如果照著說明書只挖2公分,很可能得出的結果都是偽陰性,在講解咽喉快篩過程中,他還校正一個錯誤的想法,「很多人都說,快篩不敢挖太深,怕挖進去就挖到腦子」,他說鼻子挖到底就是鼻咽部,並不直通大腦,所以不用擔心快篩挖太深結果挖到大腦。視頻最後部分提到了唾液快篩,「市面上還有另一種快篩,口水快篩它的敏感度 ,如果正確操作的話,跟鼻咽的快篩不會差太多」,他強調使用唾液快篩,「盡量擤深喉嚨的口水會比較準確」, 跟鼻咽的概念一樣,口咽最底部的地方 是病毒量比較高的地方。網友看了視頻後都紛紛留言感謝教學,「感謝醫師為了教學,忍受搓鼻子的痛」,有網友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家用快篩要挖之前必須先用力擤鼻涕,擤完才挖,這樣比較容易將內部的樣本帶至外部,就可以增加準確度」,也有網友分享使用快篩的經歷,「前幾天一直在找快篩的教學,結果官方影片也只說挖2到2.5公分就夠了,感謝蒼藍鴿這部影片讓我其它4劑不用浪費了」。
無症狀猝死3/台灣1/2人需提高警覺 預防肺部發生骨牌效應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光是領有連續處方簽的慢性病患就多達707萬人,若是包含未服藥者,恐怕更攀升至1000萬人以上,幾乎佔總人口一半,而這些人正暴露在新冠肺炎猝死的危機之中。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舜禾認為,最主要原因就是「免疫力不足!」因為慢性病患免疫細胞不夠活躍,就算確診也可能不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等典型症狀,在完全失去警覺的狀態下,若是病況突然惡化,根本來不及搶救。「這些慢性病患若是發生隱形缺氧、肺栓塞,更會增加猝死機率!」中國醫藥大學胸腔暨重症科主任莊子儀建議積極居家快篩、準備血氧機自保。慢性病患由於免疫力不佳,就算感染新冠病毒,可能也不會出現喉嚨痛等典型症狀。(示意圖,非當事人)(圖/123RF)另外,由於台灣疫苗數量仍無法供應全民接種,再加上今年三月國際期刊《Journalof Infectious Disease》發表研究結果,顯示曾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65歲以上民眾,染疫後住院、死亡的風險較低,因此掀起一股搶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熱潮。接種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醫師建議免疫力較差的慢性病患應施打。(圖/翻攝自輝瑞大藥廠官網)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吳其穎在個人影音平台「蒼藍鴿的醫學天地」指出,身體被新冠病毒攻擊後,免疫力及肺部防禦力會隨之降低,此時肺炎鏈球菌也可能趁機入侵造成次發性細菌性肺炎,容易合併引發重症,據英國研究,此情形發生機率約4000分之1,即每4000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1名會產生肺炎鏈球菌肺炎,形成骨牌效應,對肺部接二連三造成重創。醫師吳其穎指出,英國研究發現每四千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一名引發肺炎鏈球菌肺炎,增加重症機率。(圖/翻攝自「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臉書)吳其穎強調,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直接防止新冠病毒攻擊,但能減少被病毒及細菌雙重攻擊後引發重症的機率,進而降低住院、死亡率,建議65歲以上長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慢性病患,可以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當然之後還是必須再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才能真正預防感染新冠病毒。莊子儀醫師則認為,「在還沒施打疫苗的情況下,現階段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身的防護,慢性病族群要先將控制好病況,減少慢性病本身的併發症,才能減少常跑醫院的曝露風險,目前許多醫療院所都有視訊門診,建議慢性病人和家屬多利用視訊門診。」疫情期間,慢性病患應減少出入醫院的頻率,改採視訊看診,可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圖/長庚醫院提供)另外,莊子儀醫師呼籲,如果有機會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也不要挑三揀四選品牌,因為「疫情總是來的比疫苗快」,唯有全民施打疫苗,才能避免下一波更大的疫情。
粉絲的報復?蒼藍鴿遭檢舉公務員身分盈利 台大醫院:初步認定無違法
在Youtuber蒼藍鴿與愛莉莎莎的「肝膽排石法」紛爭結束後,最後是由愛莉莎莎道歉、將影片下架做收。但近日Dcard突然有網友發文,表示他已經去信檢舉蒼藍鴿身為公務員卻開啟影片盈利。而台大醫院方面也證實,的確接獲檢舉,目前正在調查中,但初步認定無違法。社群網站Dacrd日前有一位名為「隨風飄動(@yunyunhome)」的網友以「蒼藍鴿(台大住院醫生吳其穎)恐怕會被撤職!」發文,表示蒼藍鴿因為開啟YouTube頻道盈利模式,牟取私人利益,違反公務人員服務法,他同時也去信給台大醫院檢舉,並檢附先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為例,表示其就是經營日本旅遊部落格盈利,違反《公務員服務法》遭到記過。而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指出,台大醫院方面表示的確有接獲檢舉,目前正在展開調查。但台大醫院方面強調,由於公務人員有名額限制,並非所有醫師都是公務人員,甚至有人當上主治醫師,還是沒有公務員身分。而目前吳其穎(蒼藍鴿)是住院醫師,並沒有公務員身分,目前初步認定是沒有違法。但有不具名的台大醫師表示,台大醫師是廣義的公務員,根據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6年4月13日所做的第0960008394號書函,即使是約聘僱人員也適用《公務員服務法》。
感染新冠肺炎留「永久後遺症」!醫曝:根治只有1種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目前雖有許多治癒的案例,但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有些人被感染後,恐會留下永久後遺症「肺部纖維化」。台大兒科醫師吳其穎表示,雖然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出現肺部纖維化,不過一旦出現,就只有一種方法可以痊癒,就是「肺臟移植」。台大兒科醫師吳其穎近日在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向民眾解釋「肺部纖維化」的原因,他將病毒和白血球對抗的過程形容為「戰爭」,「當你的肺部受到病原體感染,免疫細胞就會派出白血球大軍攻擊病毒,並在肺部裡面產生劇烈交戰。不管最後勝方是誰,戰爭土地一定會變成斷垣殘壁,被炸得坑坑巴巴。」因此,就算人體免疫系統戰勝了病毒,仍會對肺部造成一定的損傷。(圖/翻攝YouTube)吳其穎解釋,肺部受到損傷後會試圖將自己復原,因此會召喚「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製造「纖維細絲(fibrin)」,但纖維細絲缺乏彈性,太多反而會堆積在肺泡內,肺泡本是讓二氧化碳和氧氣交換的場所,被纖維細絲堆積後而硬化,使心肺功能下降,「原本能夠15秒內跑百米,纖維化後可能走10公尺的路就氣喘吁吁。」(圖/翻攝YouTube)吳其穎表示,對於大人而言,「肺部纖維化」是永久且不可逆的後遺症,想要根治就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肺臟移植」,但移植成功後,必須一輩子服用抗排斥藥物。雖然目前資料顯示,並非所有得到新冠肺炎的患者都會出現「肺部纖維化」,僅3到5%的機率會有此後遺症,吳其穎也表示不必過於擔憂,可以密切注意之後的報導,來了解肺部纖維化的比例。
新冠病毒恐致肺纖維化…肺被炸「坑坑疤疤」 解套只剩「這方法」
新冠肺炎國內確診數已突破百例大關,日前傳出,國內首例確診新冠肺炎的女台商,痊癒後肺部出現一點纖維化後遺症。台大醫院兒科醫師吳其穎,在個人的《蒼藍鴿的醫學天地》YouTube頻道中介紹新冠肺炎發病的後遺症。他提到,約有3至5%的新冠肺炎確診者,後續會因為身體免疫系統與病原體交戰,產生肺部纖維化後遺症。他坦言,不論是兩軍誰打贏,肺部都會變成「坑坑疤疤」的斷垣殘壁,嚴重肺纖維化,只剩「肺臟移植」才能解決問題。罹患新冠肺炎就算康復,很多人最擔心的,就是肺部纖維化後遺症。蒼藍鴿分析表示,肺部纖維化的發生,來自於肺部受到病原體感染,產生嚴重發炎反應時,身上免疫細胞會派出「白血球大軍」,來攻擊新冠病毒這個病原體。而在兩軍打仗過程中,不論誰獲勝,身為「戰場」的肺臟,都會受傷變成斷垣殘壁。蒼藍鴿甚至形容:「炸得坑坑疤疤,就是肺部纖維化最好寫照」。蒼藍鴿提到,就算人體的免疫系統,最終順利擊敗新冠病毒這個病原體,但肺部受傷已造成,在復原過程中,肺臟會召喚「纖維母細胞」,開始分泌纖維細絲,修補肺部坑洞,但纖維細絲缺乏彈性,被製造太多時,就會堆積在協助呼吸交換的肺泡裡,導致換氣功能受影響,出現心肺功能下降的後遺症。蒼藍鴿指出,當肺泡失去換氣功能,有可能連爬個幾層樓梯,都會變得氣喘吁吁,「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最驚悚的是,肺部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疾病,唯一的根治方式就是「肺臟移植」,「但就算成功移植,之後還得服用一輩子的抗排斥藥物」,足見肺部纖維化,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煩的事。不過蒼藍鴿也安慰大家,以現有資料顯示,新冠肺炎確診者,僅有約3至5%會產生肺部纖維化問題。不過新冠肺炎是一個新興疾病,相關研究數據還有變化,大家還是要密切防範,避免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