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財
」北一女教師反108課綱 號召明日上街開車按喇叭繞教育部
北一女中的老師區桂芝先前在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所舉辦的座談會中批評教育部,在108課綱中降低文言文比例、刪除顧炎武的《廉恥》一文,造成廣大討論,也讓大眾關注到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如今她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將發起在明(8)日到教育部開車繞行,鳴按喇叭30秒的活動。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與北一女老師區桂芝今(7)日開記者會,拋出要號朝群眾明日下午1時8分舉行「揚聲書寫響應修改108課綱」活動,要開車繞行教育部,並鳴按喇叭30秒,希望透過活動讓大眾知道,108課綱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尤其在選前要讓聲量更大,不管未來誰當選,執政者都應該要正視這個問題。活動發起人也是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習的教授吳昆財指出,為了喚醒國人對「禮義廉恥」的記憶,以及重視108課綱修改的必要性,希望透過號召民眾開車繞過中山南路的教育部,以順時針方向環繞教育部,並在車上張貼「禮義廉恥」字樣、圖樣或氣球等,在辦公室的民眾,也可以製造聲響(如讓電話響鈴30秒),或用各種方式書寫張掛「禮義廉恥」響應。吳昆財說,成立協會希望能喚醒國人對於禮義廉恥、古文教育與歷史記憶,讓大家瞭解108課綱對於台灣人民安身立命的三觀,所帶來的傷害,呼籲當權者能夠懸崖勒馬,修改無恥、不倫與全面退化的108課綱。他也強調協會成員都是自發組織而成,所有經費與資源,都是成員們涓滴而來,絕對沒有國內外政治勢力介入,對於外界批評與栽贓,指稱有大陸勢力介入,企圖抹黑協會與區桂芝老師,他也認為根本是無的放矢。
牡丹社事件4戰士遺骨回台了! 落葉歸根寄藏南科考古館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3年前向英國愛丁堡大學爭取返還149年前牡丹社事件遭屠殺的4具戰士遺骨,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人5日順利將4顆頭骨帶回台灣,完成台灣史上國際遺骨返還首例。這4顆頭骨6日送抵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寄藏,作形態學研究,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認為,以實際歸還行動反省歷史的不正義,促人類社會更重視原住民族人權。1874年發生的排灣族原住民與日軍開戰的牡丹社事件,日軍將12顆戰死族人頭骨帶回日本,其中4顆頭骨輾轉流落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台大醫學系教授陳耀昌在研究論文時發現,告知官員須迎回這些遺骨。「這是台灣的國際遺骨返還首例。」夷將.拔路兒6日表示,原民會委託學者調查,證實有4顆牡丹社戰士頭骨被保存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立即以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的精神寫信給該校要求返還。校方2022年7月回信同意。原民會尊重部落族人的傳統與意願,10月底陪同屏東縣牡丹鄉長潘壯志與族人,一行19人飛往英國,展開超過1萬公里迎回祖先骨骸任務。此趟任務需有排灣族祭儀,所需的檳榔與豬骨等祭品,卻無法經過機場海關入境,外交部以跨國網購方式寄送檳榔到英國,在當地採買豬骨處理,順利提供祭品,由排灣族巫師張順枝當場完成祈福。4顆頭骨各以紙盒包裝,覆蓋族人衣物,一同放入長盒帶回,5日返台,6日抵達南科考古館。南科考古館主任田詩涵說,南科館是台灣保存最多人骨的博物館,又有研究體質人類的學者,未來4個月將根據頭骨外型作形態學紀錄、分析,包括調查4具骨骸的年齡、疾病與外傷,再根據授權,提供DNA鑑定溯源,不會對外展示。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指出,清朝治理台灣初期,曾對外宣稱台灣番界以東為「化外」,1871年恰有琉球國宮古島一艘船隻擱淺在台灣恆春半島東海岸八瑤灣,因船員誤入高士佛社領地,遭當地原住民殺害,日本認為既然清朝無力管理台灣番界以東領地,以此事為由出兵侵略台灣,才有了「牡丹社事件」,也在當年促使清朝強化對台灣主權控制。
兩蔣日記下半年將返台 學者憂能否正確解讀「沒這麼樂觀」
歷時10年纏訟、存放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18年的「兩蔣日記」,下半年將返台。未來將如何解讀?歷史學者認為,兩蔣日記雖是國史,但民進黨政府有其一貫立場,甚至會「工具性應用」,因此對兩蔣日記返台是否有助我國在兩岸之間的民國史話語權,學者直言「沒這麼樂觀」。輔大歷史系名譽教授林桶法表示,蔣經國兒媳蔣方智怡2005年之所以將「兩蔣日記」交給美方保管,最主要考量是當時民進黨執政,政治氣氛、環境與現在相同,蔣家對日記留在國史館有疑慮,與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洽談後,決定「暫存」胡佛研究所。近年來兩岸競逐民國史話語權,而2006年胡佛研究所對外開放閱覽「兩蔣日記」後,吸引大批大陸學者專家前往抄錄。林桶法提到,像大陸知名中國近代史專家楊天石,更長年蹲點在胡佛研究所。相關資料相繼抄錄被帶回大陸後,當然出現各種不同的解讀版本,甚至大陸民國史學界還出現「蔣粉」與「國粉」。大陸民眾也藉此機會了解到,蔣介石確實有在抗日,與過去大陸歷史所呈現的截然不同。而日記回台後的發展,林桶法直言,民進黨對歷史有其一貫立場,未來能否正確解讀兩蔣日記,他「沒有這麼樂觀」。但日記返台對從事相關研究及對民國史感興趣的年輕一輩,應有不少幫助。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指出,近代中國政治人物大多有寫日記習慣,最有名的像《曾國藩家書》、《翁同龢日記》等。兩蔣是國家領導人,日記當是國史,無論如何政黨輪替,政治檔案都該被完整保存;但民進黨政府總是把文獻資料「工具性應用」,只會自行解讀,不尊重歷史,他擔心兩蔣日記的解讀,在台灣將遭意識形態破壞。
桃園神社供奉「天照大神」 學者:去中媚日史觀遺毒
春遊之際,不少民眾覺得愈來愈多景點「日本風」過頭了!除了許多據點蓋鳥居、穿浴衣、辦日本祭典,去年甚至有以古蹟為名保留下來的日據時期神社,迎回象徵日本天皇始祖的「天照大神」並祭拜;學者表示,這根本不能以「促進觀光」做藉口,也無涉宗教,民眾「拿香跟拜」可能沒想那麼多,但主導者的心態已是自視為日本臣民,不倫不類了。日據時期台灣蓋了不少神社,官方認定的有68座、若加上未認定者多達200多座;日本戰敗後,許多神社被拆除並轉為忠烈祠,而桃園虎頭山的桃園神社以保護古蹟為名未被拆除,轉為主祀鄭成功、劉永福和丘逢甲等反清、抗日烈士。不料去年桃園神社與日本北海道釧路鳥取神社合作,從日本迎來大國魂命、天照大神、豐受大神供奉,成為全台唯一供奉日本神道教神明的神社,跨年夜還仿日式習俗過除夕夜。「天照大神是甚麼神?是日本天皇及日本皇室始祖,拜天照大神等於中國人拜黃帝!」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表示,天照大神是日本大和民族獨有,是天皇「神格化」,有政治上「領土」、「王權」意涵,台灣人拜大和民族的神,不倫不類、莫名其妙,除非自認為被日本統治過,自視為日本臣民。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日本撤出台灣之後,向來只有把日本神社改建為忠烈祠,沒有忠烈祠改為日本神社、還拜日本鬼神的。胡亂祭拜別人家的鬼,只能說台灣30年來去中媚日史觀遺毒,很難一夕翻轉。《觀察》雜誌主筆李中邦指出,台灣人去神社,究竟是甚麼心態?是好奇?親日?神社在日本有其嚴肅的一面,日本人來看台灣的神社,恐怕只是好奇台灣竟如此日本化,或咬定台灣人應親日、臣服於日本的印象外,不會有特別的感覺,因為台灣的神社跟日本道地的神社是有差距的。「日本人來台想看的應是有台灣特色或台灣傳統文化裡的東西,而不是抄襲、移植自日本的東西!」李中邦說,日本人不會打心底喜歡台灣的神社的,畢竟神道是大和民族固有、特有的意識。
公園教的歷史課/「抗金保宋」名將不畏外敵 卻遭昏君讒臣聯手害死
過年期間,台灣民眾有走春拜廟的習俗,以武廟來說,除了關公受到民眾尊崇之外,岳飛一樣同列「武聖」。歷史學者認為,即使過去教科書因為「去中化」吵得沸沸揚揚,但岳飛的仁孝和英勇報國精神永垂典範,至今民間香火仍十分鼎盛。岳飛是宋朝抗金名將,字鵬舉,西元1103年3月24日生於相州湯陰(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先後擔任少保與樞密副使等官職,被封「武昌郡開國公」。目前台北市林森公園和嘉義市忠孝路都還保有岳飛帶刀的銅像,英姿流傳於現代。1142年1月27日,岳飛被宋高宗下令殺害,死後多年宋孝宗為其平反,追諡「武穆」,後追封「太師」、「鄂王」,改諡「忠武」,故後人稱呼岳武穆、武穆王和岳忠武王。明神宗萬曆皇帝加封其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帝君」,配奉於各地武廟。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說,岳飛生前除了最著名的岳母刺字「盡忠報國」之外,還有三個故事:三拒詔書、整治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岳家軍,以及12道金牌。岳飛伐金時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急召回京,令他飲恨而退,最後甚至慘遭殺害,悲劇英雄就是他的歷史定位。(圖/翻攝自今日頭條、報系資料庫)紹興九年(1139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聞「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反對,表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不過仍阻擋不了議和,宋金和談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群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他在辭謝中痛切地反對議和,並再次宣示收復中原的決心,此舉如同潑了宋高宗一桶大冷水,從而更使趙構和秦檜懷恨在心。 隔年,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與金軍征戰「以少勝多」,史稱「郾城之戰」。根據歷史記載,岳飛所率「岳家軍」以寡擊眾和一萬五千名金兵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士向敵陣突擊,岳家軍堅持到死的戰鬥作風,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尤其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手殺敵人數百,豪勇無比,也難怪金軍哀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此役之後,南宋抗金鬥爭也有了轉機,淪陷十多年的中原終於可望收復。同年,岳家軍士氣高昂,高喊「直搗黃龍」。無奈宋高宗一心求和,以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京。所謂十二道金牌,是宋朝用來保證傳遞政府公文順暢的一種通信憑證,後來發展為金、青和紅字牌三大類,金字牌為朱漆金字木牌,用來表達傳遞信息的緊迫。也因為十二道金牌,岳飛的北伐事業功虧一簣,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說,民間信仰不受教科書「去中化」所干擾,岳飛廟在南台灣仍香火鼎盛,傳承仁孝與英勇報國的精神。(圖/報系資料庫)「岳飛的精神值得國軍效法。」吳昆財表示,岳飛畢生抗金,對抗女真人讓南宋得以延續一百多年,也代表著民族主義,早期教科書還有岳飛所著的「滿江紅」,當時國民政府來台時憑藉著岳飛精神的認同感,希望英雄人物可以帶領我們逐鹿中原,因此在各地樹立岳飛銅像。吳昆財說,以前歷史教科書教的是「通史」,雖然如今的教科書以主題式為主,沒有詳細記載當時宋朝的對外關係,但民間信仰仍不受教改影響,尤其在本土意識強烈的中南部,岳飛廟香火竟更為鼎盛,像是嘉義縣新港鄉的「精忠廟」;不只岳飛廟,嘉義市區還保有一尊帶刀的岳飛,傳遞的是仁孝和盡忠報國精神。
歷史課本「辛亥革命」6000→364字 學者:難以讓學生認同
10日是中華民國國慶日,但在「去中國化」氛圍下,很多青年學子只把國慶日當作「國家生日」,甚至和台灣光復節混為一談,渾然忘了這一天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指出,60年前國中歷史課本多達6000字敘述辛亥革命,現在僅300字,比一則新聞簡訊還短,沒有歷史脈絡,人物也只剩一個孫中山,難以讓中學生對中華民國歷經千辛萬苦才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歷程,感到光榮與認同。僅視為國家生日學界定義「辛亥革命」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廣義則往前推至1894年興中會成立。吳昆財分析過去5版本國中歷史課本,1964年以2章17頁篇幅,逾6000字忠實呈現辛亥革命背景、過程、結果,推崇孫中山革命成就,同時也是唯一大書特書三民主義的版本。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課本混用台灣、中國、我國、本國等字眼,指涉的都是同一民族與國家。60年來5版本歷史課本辛亥革命比一比到了1983年,也就是現在40、50歲民眾讀的版本,辛亥革命縮為1章10頁,廣義文本砍半但仍有2497字,狹義文本有1369字。該版本置入濃郁民族感情,推崇黃花崗72烈士和辛亥革命,並史無前例地提到台灣民眾參與孫中山革命事業,可說是反攻大陸到立足台灣的過渡。李登輝主政時期是分水嶺。1994年國立編譯館最後一版國中歷史課本,辛亥革命文本再砍半,論述簡略,武昌起義主角黎元洪等付之闕如,革命的善後事宜也幾乎不見,黃花崗起義聊備一格。吳昆財直言,這個版本對辛亥革命「缺乏溫情與敬意」。學者斥缺乏敬意之後情況更不堪。2012年版本廣義只剩472字,狹義僅剩212字;2020年廣義只剩364字,狹義剩139字,學生對辛亥革命一知半解,當然談不上建構史觀,更不可能對這段歷史有任何敬意或認同。人物方面,除了孫中山,完全不見黃興、陸皓東、黎元洪等重要人物,歷史學上的人、事、時、地等學術原則完全失去作用,成為一本「沒有臉譜」的歷史課本。可議的是,2020年版本僅用139字記載建立民國,卻用102字論述「辛亥革命的意義」,並且稱「雖然這場革命改變中國的國家型態,但起事倉促,未能充分鞏固『主權在民』的立國宏規」。吳昆財說,如此簡略、模糊的文本叫青年學子如何掌握史實,進而評論革命的意義?更何況倉促起事和鞏固主權在民沒有必然因果關係,還誤導學生無法正面認同武昌起義。
新課綱中國史大砍!2400年用1600字講完 「史記、三國、武后」全消失
教育部去年推動108課綱,其中歷史部分因「去中國化」引發爭議。隨著新學期開始,師生也陸續拿到新課本,不料有歷史老師發現,部分出版社的國二課本中,中國史被大幅刪減,從商周時期到隋唐長達2400年的歷史,竟然只用1600字草草帶過,就連耳熟能詳的三國鼎立、《史記》及武則天等內容也全都消失。《中國時報》報導,最新的108課綱國二歷史課本中國史遭大幅刪減,以翰林版為例,第1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內文僅有4頁,2400年歷史只用1600字講完,人物部分也僅有秦始皇、漢武帝等有多加著墨,過去必學的《史記》、《漢書》、春秋戰國等隻字未提,就連著名的三國時代也不見蹤影。再看到盛唐時期的政治史,耳熟能詳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安史之亂通通消失,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被刪除。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統計,從商周至晚清的3600年,新課綱僅用6個章節講解,等於每章節要講600年,卻只有1500字,讓他氣得痛批「凌亂、不知所云、沒有時序、沒有前因後果」。中國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被刪光光。(圖/翻攝自維基百科)《ETtoday新聞雲》報導,知名補教歷史老師陳啟鵬直言,新課本刪減三國歷史,會讓未來的學生連「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典故都不清楚;而沒有「安史之亂」,以後國文老師在教白居易的長恨歌時,還要先講解當時的背景;至於武則天被拿掉的影響更重大,未來國中生不知道首位女皇帝,甚至無法了解女權啟發的始因。對此,教育部長潘文忠今(8日)下午回應,過去的歷史課本分域明確,分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然而在未來國際互動趨勢下,區域互動性會非常密切,所以新課綱更強調台灣與周邊區域的關聯性,同時引導學生增進對台灣的認識,並非「去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