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騰醫師
」 吳昌騰 新冠肺炎 兒科 急診 兒童除了腸病毒!醫師曝有「5病毒」同時爆發 疾管署提醒「8重症前兆」勿輕忽
近期國內腸病毒持續升溫,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也發文提醒民眾,除了腸病毒外,另外還有5種病毒也在同時傳播中,家中有孩童的父母要特別注意。疾管署先前也列出8種「重症前兆」,呼籲民眾千萬不要輕忽。疾管署日前曾發布公告指出,目前國內為腸病毒流行期,在4月28日至5月4日這段期間,門急診就診計16,240人次,較前一週(14,316人次)上升13.4%;另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其中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研判國內疫情傳播風險上升,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持續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而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醫師也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目前除了腸病毒外,另外還有流感、肺炎黴漿菌、腺病毒、A型鏈球菌及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等5種病毒繼續在社區中傳播。而由於病童的臨床病程表現不盡相同,但發燒、咳嗽都會持續好幾天,因此發文提醒第一線醫護人員及家長們應當注意。疾管署也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打疫苗仍感染…兒童發燒恐是「這種菌」引發腦膜炎 醫示警:病程超快
「肺炎球菌」可引致多種疾病,常見的包括有中耳炎和肺炎,亦可引致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如入侵腦膜(引致腦膜炎)和血液(引致菌血症及敗血病),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小兒科醫師吳昌騰透露,儘管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普及率高,最近還是有兒童感染,出現發燒、嘔吐、抽搐等症狀,病程極快,提醒家長注意。吳昌騰醫師在臉書表示,「肺炎鏈球菌。它是3個月以上兒童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病原菌,也是兒童血液感染、社區型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膿胸、急性中耳炎、鼻竇炎的常見病原菌,偶爾也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心內膜炎、心包膜炎、腹膜炎等。」醫師提到,「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肺炎鏈球菌疾病分為非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non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NIPD)和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s,IPD)兩大類。NIPD指與外部相通部位的感染,如扁桃腺炎、軟組織感染、中耳炎、鼻竇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吳昌騰進一步說明,IPD指從正常無菌部位(血液、腦脊髓液、胸腹水或關節腔積液等)分離到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性疾病,常見的有菌血症性肺炎、胸肋膜炎和腦膜炎」,而典型的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多有發燒和腦膜炎的症狀,如頭痛、嘔吐、抽搐、意識狀態改變、頸部強直等,前期病人常有鼻竇、耳部、呼吸道感染症狀。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預後決定因素包括、早期發現及辨識、病童入院時的嚴重程度、適當與立即使用廣效抗生素。吳昌騰強調,「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即使疫苗接種普及率很高,但最近還是有小孩感染了!說真的,這個疾病病程變化真的相當快!還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圖/翻攝自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臉書)
日本旅遊「孩發燒確診A流」冒1症狀 媽媽秒飛回台:對台灣兒科有信心
一名媽媽帶著孩子到日本旅遊,怎料到孩子在第3天突發燒,經日本當地醫師診斷後,確定是A型流感,沒想到晚間孩子出現胡言亂語,譫妄的狀態;媽媽驚覺不對勁,隔天立刻飛回台灣,原因是「對台灣兒科醫療有信心」。一席話,讓醫師相當感動。吳昌騰於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指出,最近上兒科急診班,印象深刻的病例是媽媽帶著小孩從日本搭飛機直接趕回來,一問才知,媽媽跟小孩到日本自助旅遊,玩到第3天孩子發燒了,當天晚上,媽媽帶著小孩到日本當地醫院的兒科急診就醫,小孩確診是A型流感,醫師也開了克流感給小孩服用。吳昌騰透露,但當天晚上,小孩陸續出現胡言亂語,譫妄的狀態,媽媽警覺病情不對,隔天早上立刻搭飛機回台灣,而媽媽一下飛機,直接把小孩送到林口長庚急診,「我問媽媽原因是?原因是,媽媽對台灣的兒科醫療有信心。哇!真的是如此!謝謝,還好小孩經過我們的細心治療,也恢復了健康,真的要注意流感病毒。」吳昌騰也整理病毒性腦炎及流行性感冒的症狀,提供大家參考。●病毒性腦炎臨床表現方面,除了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常見的發燒、頭痛、噁心及嘔吐症狀外,病毒性腦炎常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意識型態的改變(意識不清、嗜睡、人格改變、行為異常)、癲癇發作或言語、運動障礙。●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種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預防措施來降低感染的風險,這些預防措施包括接種當季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觸患者、注意個人衛生等,都是預防流感的有效方法。吳昌騰強調,如果小孩感染了流感,除了要及時就醫,並且遵循醫師的建議與治療,還要注意孩子的病情變化,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後還是提醒大家一定要去接種流感疫苗。
急診人變多!醫曝幼兒染RSV3症狀 恐致呼吸暫停猝死
近期流感升溫,多種病毒都在流行,而兒科醫師表示,「不少病毒正流行著,尤其是RSV,有些小孩症狀都很嚴重喔。」也有人疑惑,得過流感還要打疫苗嗎,醫師也給出答案。小兒科醫師吳昌騰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最近的兒科急診病人真的多!不少病毒正流行著,尤其是RSV,有些小孩症狀都很嚴重喔!」吳昌騰表示,如果嬰幼兒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能用3字形容,「咳、痰、喘」,「就是說,咳嗽嚴重,氣管內、肺部痰很多,喘息(Wheezing)很嚴重。RSV不僅可以導致兒童發生嚴重的細支氣管炎、支氣管痙攣、肺炎和急性呼吸衰竭。甚至RSV可導致病童重度呼吸暫停,嚴重時引起嬰兒猝死。提醒第一線醫師及家長們要注意喔!」小兒科醫師張博揚也說,「最近真的有點可怕,數種病毒在校園『煉蠱』,大概兩週一輪,可以說前次感冒才剛好兩三天,又發燒來看醫生,而且爸媽也逃不掉抓交替的宿命。能夠提供抗病毒藥物的也只有流感而已,其他病毒感染依然要走完病程,所以大家要保重身體。」張博揚表示,「最近得到流感的病人都會問,我都得了還要打嗎?因為流感疫苗現在都做四價,每年冬天都會流行兩三種,得過一種還是可以保護其他三種,CP值還是挺不錯的。所以如果身體已經恢復健康了就儘早施打吧!」
5大病毒齊發威!小孩出現「這症狀」衝急診 關鍵病因曝光
台灣口罩防疫隨著新冠疫情趨緩已經全面解封,但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觀察,最近國內的社區內,正在流行新冠病毒、A型流感、副流感、hMPV及腸病毒(柯沙奇A型)。他並分享本月14日,他在上小兒急診班時,來了3位小弟弟,都不約而同出現「小腿痠痛」症狀,而被爸媽著急地帶來急診,檢查後才發現,是得了「病毒感染併發急性肌炎」,並形成「橫紋肌溶解症」。吳昌騰在「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臉書專頁提到,最近上兒科急診班的醫師,大家都辛苦了;他並觀察發現,最近社區中,包括新冠病毒、A型流感、副流感、hMPV及腸病毒(柯沙奇A型)等5大病毒,都在大家的生活周遭發威,光是他上一個小兒急診班,就來了3位,年紀介於5至8歲的小弟弟,他們被帶來急診的主因,不約而同都有先經過高燒與呼吸道感染症狀,接著出現「小腿痠痛,不想走路」的狀況,有些孩子甚至是爸爸媽媽抱著進來,難以自己走路。吳昌騰指出,在了解這些小病患的病程發展,與做了抽血檢驗才發現,「哇!他們都是得了『病毒感染併發急性肌炎』,並形成『橫紋肌溶解症』。」而這類問題的發生,其實跟病毒感染有關,最常見的,還是感染流感病毒。吳昌騰解釋,急性肌炎大多發生在兒童流行性感冒後,當「前驅症狀」已改善,但這時孩子卻會出現兩側下肢的肌肉疼痛的狀況,其中以小腿肌群比較常見,其次是大腿肌。吳昌騰說,之所以流感會出現病毒性感染合併急性肌炎現象,可能是因為,病毒直接侵犯肌肉,進而引起發炎;也可能是經由免疫系統的反應所造成,而當免疫系統的反應過於激烈,病毒也有可能會侵犯大腦、腎臟、心臟等重要器官。吳昌騰提醒,如果病童感染的病毒量較大而出現肌肉疼痛現象時,早期可以多休息,多補充水分,醫師也會給止痛藥,減輕患者疼痛;但如果比較嚴重,必須住院接受抗病毒治療及點滴治療,抽血追蹤CPK及肌肉發炎的狀況。
幼兒界最新流行病毒!hMPV 爆大流行「躲都躲不掉」 兒科醫揭應戰技巧
近期許多耳鼻喉科、兒科診所,每天都有小朋友擠爆診間,兒科醫師觀察,儘管國內新冠疫情漸歇,最近社區流行的病毒,不是新冠肺炎或是早前流行的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而是以咳嗽和鼻塞、發燒為主要症狀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由於該病毒的發作症狀跟感冒太相似,第一時間很難察覺,兒科醫師提醒,這款病毒每個人遲早都會得,躲也躲不掉,4歲以下小小孩若近期有出現上述症狀,家長就醫時就要有警覺性。兒科醫師黃瑽寧最近透過臉書發文向家有幼童的家長示警,提到如果最近發現家中的小小孩,出現了咳嗽加上高燒不退的症狀,驗了新冠肺炎確定沒有確診,那可能就要懷疑,孩子可能感染了現在社區正流行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黃瑽寧提到,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病毒,都是一種單股核糖核酸(RNA)病毒。當感染到Hmpv時,病毒潛伏期約為3至6天,常見的症狀除了高燒,臨床還會出現咳嗽和鼻塞。且因hMPV症狀在嬰幼兒、免疫系統較弱,還有年長者身上會更劇烈,因此hMPV跟今年初一度流行的RSV病毒一樣,都是兒科醫師嚴陣以待的「小小孩殺手」。根據《heho健康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跟早期的新冠肺炎相比,hMPV病毒對人類的殺傷力雖然沒這麼大,但包括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以及有先天性心臟病、氣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孩子,甚至是患有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們,對hMPV病毒都不能輕忽,儘管該病毒並不強,但後續引發的併發症跟感染問題,容易對上述族群帶來關鍵性傷害。一旦感染到hMPV病毒,黃瑽寧醫師表示,目前沒有針對這款病毒的特效藥,感染後的治療,主要以退燒、止咳、打點滴等支持性療法與症狀緩解治療為主軸;但患者若有出現像是中耳炎等細菌感染症狀,則會搭配抗生素治療。吳昌騰醫師並指出,hMPV 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雖然現在口罩解封,但對於平時過著團體生活的孩子們,預防上還是建議戴口罩、勤洗手與環境消毒,比較能有效防範病毒。他並從急診的角度觀察,認為在春末夏初之際,最近臨床以腸病毒造成重症的風險,可能還是比hMPV再高一些。
「今年流感季節真的要注意」 急診醫:許多兒童第一次面對病毒「嚴重恐住院」
兒科急診最近求診的人數攀升,不少醫師都呼籲,家長趕緊帶孩子們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提醒,今年的流感季節,大家真的要注意,建議所有6個月及以上的人接種流感和COVID-19疫苗。吳昌騰在臉書《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表示,許多兒童,2022年第一次面對這些病毒包括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腸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等,想必爸爸媽媽的壓力不小,因為一旦感染,有一些孩子的病情可能較為嚴重,不僅需要就醫,更需要住院。吳昌騰直言,這是會對醫院的兒科急診造成不少壓力的,所以今年的流感季節,大家真的要注意,還是一樣的話,建議所有6個月及以上的人接種流感和COVID-19疫苗。他也提出美國數據,從2010年到2020年,美國5歲以下兒童每年因流感住院的人數在7000到26000人之間,雖然相對少見,但每年都還是有一些兒童死於流感病毒感染。吳昌騰指出,美國CDC報告指出,在2004年至2020年的「常規流感季節期間」,每年約有37至199人死亡,自2010年以來,大多數的年份,兒童因感染流感死亡人數已超過100人,雖然前兩年,因COVID-19防疫的成效,兒童因感染流感死亡人數而減少,但是美國今年上一季的兒童因感染流感死亡人數達到了39人,雖然兒童因流感和COVID導致的重症和死亡人數相對較少,但並非為零。
孩童發燒抽搐「送急診沒幾天死亡」 醫嘆病情進展太快:我們盡力了
有些病情又急又快,讓人措手不及。曾有一名孩童被送到急診室,當下狀況不是很好,怎料病情急轉直下,幾天後就離世,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無常。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發文透露,幾個月前他在上急診早班前,和學弟交班時,得知才轉過來沒幾天的小孩過世了,讓他驚訝不已,「這麼快!」回想當時小朋友晚上6點多到急診,情況不是很好,沒想到才短短幾天時間,竟宣告不治,讓他無奈:「真的是世事無常!」吳昌騰醫師感嘆疾病無情、世事無常。(示意圖/翻攝自pexels)事發當天下午2點多,他接到某醫院的轉診電話,被告知有個小孩發燒一天,有嘔吐的現象,但沒有拉肚子,到醫院的時候,出現食慾不振、發燒和抽搐的現象,於是緊急抽血檢驗,結果顯示發炎指數上升,懷疑有嚴重的感染,決定讓小孩轉院。等到6點多小孩轉入兒科急診,但狀況依然沒有好轉,由於症狀是發燒伴隨抽搐,因此排除是新冠肺炎,並高度懷疑是「細菌性腦膜炎合併敗血症」。醫療團隊第一時間立刻啟動治療,給予廣效抗生素、廣效抗抽搐藥物及降腦壓藥物,同時監測小孩的生命徵象,也緊急聯絡兒科加護病房,在7點左右轉送。「說真的,我們盡力了!」遺憾的是,小孩病情進展迅速,即使在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努力下,仍然無法挽救小孩的生命。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病情進展快速?原來是細菌感染,引發細菌性腦膜腦炎。吳昌騰提醒,為了孩子的健康,用餐前勤洗手,在必要的場所,戴上口罩,「生命就是這麼脆弱,疾病就是這麼無情!世事無常!好好把握跟家人相處的時光!」
9歲童確診3周後「突發高燒5天」…紅眼睛、紅斑狀皮膚疹 血壓一量嚇壞醫
新冠肺炎對兒童的威脅不容小覷,至今已有多起孩童確診後,引發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一名9歲女童日前確診後康復,不料之後突然發高燒5天,陸續出現紅斑狀皮膚疹,到了急診量血壓,血壓為75/39 mmHg,把眾人嚇傻,所幸在進行MIS-C併發休克的治療後,已順利康復出院。吳昌騰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分享,前一段時間,兒科急診來了一名9歲女童小玲,小玲3個星期前曾確診,當時沒有太嚴重的狀況,康復後也沒有任何不舒服,但在到急診的前5天,開始發高燒,前3天開始出現皮膚疹,是紅斑狀,不會癢的,最初出現在胸部和軀幹,但進展到全身,而到了急診當天,出現紅眼睛。吳昌騰表示,當下跟小玲媽媽提及MIS-C,媽媽也覺得女兒越來越像是MIS-C,「驚險的在後頭,因為MIS-C的診斷需要實驗室的檢驗數據,當小玲在兒科急診室抽血時,沒多久,我們發現她出現心跳過快,脈搏微弱,當下我們馬上幫她量血壓,血壓為75/39 mmHg,媽媽看了也嚇一跳。」吳昌騰指出,一發現立即開始做MIS-C併發休克的治療,包括即刻輸液的灌注等,並且安排轉入加護病房做後續治療;經過診斷,確認是MIS-C,不過還好,治療後小玲順利康復出院。吳昌騰直言,「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一直都在大家身邊,MIS-C通常在SARS-CoV-2感染後2-6周出現,當然也有超過6周才出現的,其臨床特徵與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及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有些相似。他也提及,MIS-C患者會出現發熱(3天以上)、腹痛、腹瀉、嘔吐、凝血功能異常、皮膚黏膜病變、結膜炎、低血壓甚至休克;MIS-C主要是因為病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導致病毒攻擊人體,這會讓體內產生很強的免疫反應,形成免疫風暴,也會使體內的中、小血管發炎,進而表現出全身多系統發炎,例如心臟、呼吸系統、腎臟、神經、凝血功能、腸胃道、皮膚等都可能發炎受傷。吳昌騰說,所以MIS-C是一個影響到多系統的疾病,因此支持性的療法,穩定生命徵象最重要,目前針對MIS-C的治療主要以「免疫球蛋白」注射為主,再根據病人病情是否改善,醫師再搭配其他後線藥物的治療。經過這次經歷,吳昌騰直呼,「兒科急診真的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猴痘病毒「在精液中持續時間最長」 義最新研究:可由性傳播感染
除了新冠肺炎,猴痘疫情也在全球持續蔓延。林口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引述國外最新研究示警,猴痘可由性傳播感染,且病毒在精液持續時間最長,一直到發病第7天仍持續複製、具有傳染性。他也提醒,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感染上該病毒。吳昌騰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指出,雖然調查顯示,美國猴痘患者的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但近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也已報告了5例兒童猴痘確診病例,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感染上該病毒,而歐美國家在面對猴痘疫情方面正面臨著壓力,目前,應對猴痘疫情,除了公共衛生衛教防治外,還是需要的是疫苗與藥物的供應。世衛組織(WHO)表示,猴痘目前主要通過男性與男性的性接觸傳播,建議男男性行為者應該減少性伴侶的數量,並在猴痘疫情爆發期間提高警覺;另外,義大利最新研究也確認了「2022年的猴痘可由性傳播感染」。吳昌騰表示,今年8月2日,義大利國家傳染病研究所在Lancet ID報導了一例猴痘病例;研究人員對一名39歲猴痘患者血漿、尿液和精液檢體連續進行猴痘病毒DNA(MPXV DNA)PCR檢測,發現患者從出現症狀(發病)開始,在第8天的血漿中檢測出猴痘MPXV DNA陽性。至於精液持續時間最長,從發病開始第5、6、7天,精液中具有高MPXV DNA含量(Ct 27-29),提示其病毒持續複製即其傳染性;一直到發病後14天,患者精液中MPXV DNA的PCR Ct值依然在34.3,19天後小於40。吳昌騰直言,這點可以說明目前的2022 MPXV是可以通過性傳播的,2022 MPXV與之前流行的MPXV特徵不太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人都可能通過多種形式的密切接觸感染猴痘,包括皮膚與皮膚的接觸,如觸摸或性行為、近距離談話中的呼吸道飛沫,甚至接觸受污染的衣服或床上用品等。吳昌騰強調,面對猴痘疫情,需要結合各種方式及措施一起來進行,這包括公共衛生的衛教預防、早期診斷和隔離治療,否則單靠接種疫苗,是無法控制疫情。
確診男童呼吸有雜音 醫掀開上衣驚見「胸口凹陷」:還好有早點送來
本土確診數近日雖有下降趨勢,但還是讓家長們憂心不已,就怕孩子染疫後出現重症症狀,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今(20日)也在臉書分享先前救治的兒童患者,表示男童當時出現「胸口凹陷」嚴重病症,所幸家長送醫及時才沒釀成更嚴重的情況。吳昌騰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表示,該名5月15日確診的男童,16出現呼吸急促症狀、17日又發生高燒、呼吸喘,以及哮吼的症狀,並有「胸骨上及肋間凹陷」的情形。吳昌騰指出,他見到男童時,對方已出現鼻翼搧動、胸骨上及肋間凹陷、嘴唇發紺,緊急處置後將男童送往加護病房。所幸男童插管治療後病情穩定,目前也已出院,他當時就對男童爸爸表示:「還好弟弟有早點送來!再晚一點就……」指出哮吼的緊急處置真的很重要,尤其「新冠變種Omicron會導致幼兒嚴重哮吼」,這種常見於6個月至3歲兒童的呼吸道疾病,會出現聲音沙啞、咳嗽像狗吠、吸氣時出現喘鳴,脖子像被掐住而拚命吸氣的聲音,以及鼻翼搧動、胸骨上或肋間凹陷、嘴唇發紺等症狀。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更發現,有高達8成的兒童病例發生在Omicron流行期間,年齡大多在2歲以下,其中有7成為男性,又其中有12%需要住院治療,呼籲家長們千萬不能輕忽任何症狀。
小孩全快篩陽…3寶媽見「孩子突抽搐+眼上吊」衝急診爆哭 兒科醫一句話曝前線無奈
台灣本土疫情燒不停,各年齡層都傳出許多確診個案。一名孩子全都快篩陽的三寶媽,抱著自己突然抽搐、眼睛上吊甚至嘴唇發紫的小寶前來求救,眼見孩子情況危急的母親,很快情緒崩潰坐在地上哭泣,讓救治小孩的醫生看了相當不忍。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寫道,這名手上抱著小寶,還帶著大寶和二寶的媽媽前來求助時,他們正忙著治療另名重症小孩。但在急診戶外看診區等待的媽媽等人,卻發現懷中的小寶突然抽搐,還出現眼睛上吊、嘴唇發紫症狀,讓早已為3個快篩陽、有症狀的小孩們焦心的媽媽再也承受不住,坐在地上痛哭。吳昌騰表示,當時他提醒自己:「不僅要扮演兒童急重症的醫師,也要扮演安慰媽媽及病人的醫療人員。」並在穩定小孩的病情後,多次對媽媽說:「媽媽不要哭了,趕快起來,我們會幫你好好治療小孩!」只是起身坐在椅子上的媽媽,還是不斷地哭泣著,讓吳昌騰相當揪心。吳昌騰指出,雖然所有救護人員身邊有重症個案、要治療抽搐的小寶還要安撫母親情緒,但團隊仍以沉著和冷靜處理兩名情況危急的孩子。後來媽媽要照顧小寶時,吳昌騰則和護理人員帶著大寶、二寶做PCR,並對他們說:「如果不舒服,就想著媽媽!」最終順利完成採檢,小寶也很快清醒,讓所有人都放心下來。吳昌騰也提到,近2個星期,兒科急診除了病人多,也有幾個重症病人,直呼「疫情下的兒科急診,大家都辛苦了」。
兒童染Omicron恐遭病毒入侵腦部 7大症狀曝光
新冠肺炎在全球持續延燒,雖然感染Omicron大多為輕症,但也有不少死亡案例。新北先前有名男童染疫病逝,近日基隆也有一名2歲男童高燒42.4度確診,經轉院仍不幸過世。對此,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指出,Omicron和流感不同,即使病毒的致病性較低,但傳染性很強的病毒也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和死亡。吳昌騰醫師在臉書粉專透露,Omicron傳播力很強, 目前重症至少有2大類型,包括嚴重的哮吼以及病毒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香港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在上呼吸氣道中的複製速度更快,在肺部複製速度較慢。感染24小時後,在支氣管中的複製速度超過Delta病毒和原始病毒株的70倍;感染48小時後,在呼吸道組織中的傳播水平也高於 Delta病毒。至於美國兒童醫院研究,Omicron引起的哮吼,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類固醇及腎上腺素的頻率更多,有時情況會很嚴重,可能導致病人自身免疫系統失調,也就是「細胞因子風暴」。醫師擔心孩童感染Omicron,導致病毒入侵腦部。(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吳昌騰表示,新冠肺炎主要是一種呼吸道疾病,但許多患者表現出神經系統症狀,因此Omicron的出現,了解腦部感染的途徑變得更加緊迫,只是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在大腦中的病毒,如果不複製並且不誘發炎症,幾乎沒有負面影響,但是到達腦幹呼吸中樞時,會導致病人出現急重症的風險,盜汗、噁心和食慾不振的症狀也會增加。吳昌騰說明,新冠肺炎併發的腦膜炎、腦炎和急性脊髓炎,最初表現的常見症狀,像是發燒、頭痛、新發抽搐或肢體無力,但腦部感染詳細的機轉,仍要後續的研究說明,尤其家中有嬰兒和幼兒的家長,更是要特別注意。
確診男童突腳痛痛「踮腳尖走路」…媽驚覺不對衝急診 抽血驚見這指數超高
兒童疫苗已開打,但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打,許多家長也拿不定主意。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無論打不打,都尊重家長的選擇。不過他也舉例了一名確診男童的情況,「這種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橫紋肌溶解症真的也會是COVID-19感染後的併發症之一。」吳昌騰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直言,「該不該給5-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呢?尊重家長們的選擇!畢竟這是一個『沒有無風險的選擇,只有承擔不同風險的選擇』。」吳昌騰接著透露,一名男童5月1日出現低燒、流鼻水和輕微咳嗽,當天PCR結果為陽性,於是開始在家隔離治療,3天後雖然呼吸道症狀逐漸好轉,媽媽也認為應該快康復了,卻在5月4日出現踮著腳尖走路的情況,一直跟媽媽說「腳痛痛」、「要媽媽抱抱」、「不想走路」。過了幾小時,男童仍覺得兩側小腿會痛,他的媽媽趕緊帶他到急診就醫。吳昌騰指出,抽血檢查發現男童CK(肌酸磷酸脢)高達2000多,是橫紋肌溶解症;吳昌騰說明,這種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是橫紋肌溶解症真的也會是COVID-19感染後的併發症之一,在台灣的兒童非外傷性橫紋肌溶解症常見原因分別是病毒性肌炎(常見於B型流感病毒感染併發)、過度運動、痙攣及敗血症。
美研究揭「兒童確診率超高」 兒科醫師曝「自救關鍵」嘆:與病毒共存就是這樣
指揮中心今(27日)公布新增本土個案8,822例,指揮官陳時中更拋出驚語,表示:「明天(本土感染)就過1萬了。」而這波疫情不只大人受害,先前新北2歲幼童染疫病逝,更讓無數家長感到憂心。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最新研究則顯示,有超過半數美國人體內出現新冠抗體,且「兒童染疫比例更高」,每4人就有3人驗出抗體。綜合外媒報導,研究人員分析20萬份來自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的血液樣本,發現血液中的新冠抗體比例在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期間大幅增加,與Omicron在美國大規模傳播時間有所重疊。若以不分年齡層來看,自然抗體(確診後產生的抗體)去年12月約34%,今年2月卻高達58%,如將年齡層鎖定在兒童和青少年,則去年和今年同期分別約45%和75%,相當於每4人就有3人曾經染疫。雖然這項研究並未計入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抗體,但美國CDC指出,疫苗覆蓋率對驗出抗體的比例有顯著影響,覆蓋率最高的65歲以上民眾,抗體比例為33%、50至64歲50%、18至49歲64%,而美國12至17歲青少年僅有59%接種完整疫苗、5到11歲兒童只有28%,至於5歲以下則尚未開放施打。(圖/翻攝自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臉書粉專)醫師吳昌騰也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指出,他昨天就採檢出25名小孩染疫,但「與病毒共存就是這樣」,更不能因恐慌而湧進醫院做篩檢,表示如有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噁心腹瀉等不適,應先自行快篩,如為陰性,先就近診所看診;若為陽性,可先去戶外篩檢站,如症狀較明顯,可再到兒科急診就醫,「這樣才不會讓前線作戰的量能耗竭太快」!吳昌騰也分享一件昨天看診的病例,表示有個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突然昏倒,送來急診時先做快篩,結果陽性,後來的PCR也是陽性。指出:「在兒科急診上班,病毒真的隨時會跟我們擦肩而過的!個人防護還是很重要的!」
嬰幼兒確診易有哮吼症狀 醫師教爸媽5招預防
本土疫情持升溫,基隆市婦產科22日有6名新生兒確診,搞得家長人心惶惶,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上分享5點要怎麼保護嬰幼兒,因為嬰幼兒感染Omicron,患哮吼風險較高。吳昌騰25日在臉書發文,嬰幼兒感染Omicron患哮吼風險較高,因為「他們的氣道較小且相對易塌陷。一旦病情變化,容易發生呼吸道阻塞」,1歲以下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和其他年齡較大的兒童比相對不成熟,容易罹患重症。醫師吳昌騰教爸媽預防嬰幼兒確診。(圖/莊旻靜攝)吳昌騰提醒新手爸媽如何避免家中嬰幼兒受到Omicron感染,以下有5點:1.嬰幼兒的照顧者,應該要完全接種3劑疫苗。2.在照顧嬰幼兒時,建議佩戴口罩,並且要經常洗手。3.如果父母親或照顧者出現咳嗽、喉嚨痛、身體酸痛、發燒和疲倦等症狀,必須與嬰幼兒保持安全距離。4.疫情期間,請不要帶嬰幼兒去人多的地方或任何社交聚會。5.當嬰幼兒出現發燒、咳嗽和嘔吐的任何症狀,照顧者都不應忽視,請不要自行服藥,必須帶嬰幼兒就醫。
2歲童重症嚇壞全台家長 兒科醫提醒「出現這現象」代表病情嚴重
新北市2歲男童出現國內首例「兒童新冠重症個案」,引起家長們高度關注。小兒科醫師王韋力指出因幼兒的意識狀態不容易評估,因此兒科醫師多會以「活力下降」作為意識變化的參考依據,並提醒家長不能用「意識清不清楚」當作孩子活力的參考標準,直言若真的出現意識不清,就已經是很嚴重的情況!王韋力在臉書粉專「威力醫師的育兒週記-王韋力」發文指出,很多家長應該都有「孩子明明燒到39度以上,卻還是活蹦亂跳」的經驗,而兒科醫師們就常常用「活力下降」作為孩童意識變化的參考依據,表示醫生們經常碰到腦炎或腦膜炎的兒童,覺得他們活力不好,但家長卻疑惑:「可是我覺得他沒有意識不清耶!」王韋力指出,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見的迷思,「等到真的意識不清,通常都非常嚴重了啊」,他也強調,兒童一旦出現活動力下降就要小心,「應該至少先就近給兒科醫師檢查」。此外,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也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指出,研究發現兒童感染Omicron後出現熱痙攣的年紀,不限於6個月到5歲之間,且抽搐可能是兒童感染Omicron後會出現的徵兆,提醒大家注意。另據指揮中心指出,不論成人或幼童,若出現以下4大症狀與4大徵兆,就要注意可能是確診新冠肺炎:4大症狀1.喉嚨痛2.流鼻水/鼻塞3.咳嗽4.發燒警示徵兆1.喘/呼吸困難2.持續胸痛/胸悶3.意識不清/抽搐4.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
高中生喝下「阿嬤放的冰咖啡」竟中毒命危 醫曝恐怖致死劑量
不能食用的物品盡量別放冰箱。一名17歲少年先前喝下冰箱中的「瓶裝咖啡」後,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緊急就醫後發現雙側肺水腫,並出現缺氧、低血壓和心跳過緩情形,之後陸續出現吸入性肺炎與腐蝕性胃腸炎等併發症,所幸治療後少年已康復出院。沒想到,險些害他性命不保的咖啡,竟是阿嬤更換容器後的「優碘」。吳昌騰醫師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表示,這名就讀高中的17歲少年凌晨4點時覺得口渴,隨手從冰箱拿了瓶咖啡,大口喝下後覺得味道不太對勁,半小時後出現頭痛、嘔吐,5點時被送往附近醫院的急診室搶救。該院的兒科急診醫師詢問後,才知道原來咖啡的瓶子被阿嬤拿來裝優碘;雖然弄清楚了病因,但少年的情況卻急轉直下。少年因誤食優碘,每分鐘脈搏僅有40次,呼吸為每分鐘20次,且「血壓太低無法測量」,醫師進一步檢查發現,少年出現呼吸性酸中毒與雙側肺水腫,並在上午7點因呼吸困難緊急插管,後因缺氧、低血壓、心跳過緩與心電圖顯示房室傳導異常,緊急安排轉院至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住進兒科加護病房(PICU)治療。雖然少年住院期間出現吸入性肺炎與腐蝕性腸胃炎併發症,所幸經治療後,少年已復原出院。吳昌騰指出,優碘是一種氧化劑,具有腐蝕性,經人體吸收後,碘會迅速轉化成毒性較低的碘化物,其中97%由腎臟排泄,「半衰期為2天」。碘一般經由皮膚吸收、攝入或吸入後會出現碘毒性,致死劑量從200毫克到大於20克不等(平均2至4g)。小小一罐優碘,若使用不慎就可能造成健康危機。 吳昌騰強調,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真的不能輕忽家中隱藏危機!並分享預防孩童誤食異物或毒物的7要點:1、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並上鎖存放。2、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保存在原始包裝或原瓶中,不要分裝在其他容器,尤其是飲料瓶或食物容器中。3、亮麗包裝的洗衣膠囊對孩子更有吸引力,應放在孩童拿取不到的地方。4、接觸含鉛塗料物質後應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避免鉛中毒。5、應妥善回收用過的鈕扣電池,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6、孩童玩磁力珠玩具應有家長在旁陪伴,以避免誤食。7、在家中趴下用孩子的視角看房間,移除或鎖好兒童視野內可造成兒童誤食的危險物品。
女童學校突「過度換氣」…口鼻罩塑膠袋呼吸 醫急喊:別再用了
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昨(4日)收治一名過度換氣的女童,其在學校突然出現呼吸急促、頭昏、手麻、腳麻等症狀;女童到院時,拿著塑膠袋罩著口鼻呼吸,吳昌騰見狀立即請她拿開。吳昌騰示警,罩著塑膠袋的方法會有窒息的危險。吳昌騰在《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說明,兒科急診常常會見到「過度換氣症候群」的病患,發作的地點經常是學校;病患平時都很正常,但有些人會在緊張、焦慮、激動、面臨壓力及恐懼時,不由自主的開始呼吸速度變得很快。此時,病患的呼吸是「淺+快」;吳昌騰指出,快速又淺的呼吸會打壞身體裡「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呼出去的二氧化碳太多,導致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所以腦部血管會收縮,進入腦部的血流量就下降,病患就會出現手腳發麻、無力、喘不過氣或是出現難受表情。吳昌騰強調,因此治療過度換氣,要先找回呼吸的平衡節奏,旁邊的人可以引導患者放慢呼吸速度,先讓他們冷靜下來,接著用「瑜珈式的腹式呼吸」,吸氣、吐氣時在內心默數4秒,不要太快,若情況仍沒有改善,記得快送醫。他也提醒,不要再用塑膠袋了,過去有人認為罩著塑膠袋呼吸能夠治療過度換氣,但要注意,這樣的做法會有窒息的危險,甚至有些病人並不是因為純粹心理緊張而導致過度換氣,而是真正有某種身體不適,例如氣胸、心肌梗塞、肺栓塞等嚴重疾病,才引發呼吸過快,如果在這樣的狀況下,又被塑膠袋限制氧氣,會導致缺氧死亡。
新北幼兒園群聚擴大!兒科醫提6大防疫措施 示警「氣溶膠傳播」最危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6日)公布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案,共8名幼兒及1名家長染疫,引發不少家長恐慌。對此,小兒科醫師吳昌騰建議,除了學校老師教職員完成2劑疫苗接種、全體師生正確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及勤洗手外,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說話禮儀」與「改善通風」,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傳播風險。吳昌騰醫師6日在臉書發文,「面對新冠病毒,學校的策略。今天最重要的新聞是,新北幼兒園新增9例確診,其中一位為學童的母親,其他8名都是學童,感染源應為幼兒園老師。 這則新聞真的令人相當憂心,因爲擔心可能還有後續的感染病例。新冠病毒的傳染方法很多,其中最令人擔心是『氣溶膠傳播』。」貼文提到,目前學校的防疫策略為教職員須完成2劑疫苗接種、全體師生正確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良好的說話禮儀,以及改善通風,「前四項,大家都知道,但還是要好好執行。我講講後面兩項。」醫師指出,我們說話時發出的飛沫particles數目和沉默時相比,particles數目高達10 倍,大聲說話或唱歌時甚至會飆到50倍,「當你是新冠肺炎的確診者,又沒戴好口罩時,大聲講話時,傳播病毒的機會就大增了」。吳昌騰強調,「因為新冠病毒在室內的傳播率高於室外,但如果室內通風良好,這將會大大減少傳播機會。教室中,最危險的情境是,教室沒有好的通風,老師是感染者,如果老師又沒有戴好口罩。因為老師比學生說話說得更多,有時候也會提高他們的聲音音量讓別人聽到,這會加倍潛在的傳染性飛沫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