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麥斯
」 腎臟病欲擺脫「洗腎王國」!台灣洗腎發生率5年來首降 這種病是洗腎大宗原因
台灣素有「洗腎王國」稱號,據統計有9萬名透析患者,人數位居全球第一。但根據最新出版《台灣腎病年報》,2020年台灣洗腎發生率是近5年首度降低,較2019年下降0.6%,醫師預估明年還會續降,歸功於「早篩早治」策略奏效,台灣已轉變為「腎病正在消失的國家」。最新出版的台灣腎病年報顯示,國內2020年洗腎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525人,相較於2019年每百萬人口529人,下降約0.6%,40到64歲發生人數逐年下降。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尚志表示,日本洗腎發生率在6、7年前出現下降,台灣趨勢和日本類似。他分析,國內推行各項慢性病照護計畫,有助於延後病人進入洗腎的時間達1到2年;目前台灣開始洗腎年齡平均為67.5歲,預計明年數據至少會超過68歲。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過去慢性腎臟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6位,現已退居第10位,洗腎發生率也下降,可見「早篩早治」觀念已有成效。但台灣腎病人數推估高達263萬人,相當於每9名成人就有1人,腎臟病防治仍不能掉以輕心。吳麥斯指出,國內腎病照護量能持續提升,2022年共照護47.4萬名初期慢性腎病患者,末期腎病前期患者照護率也持續上升,2022年已達73.4%。糖尿病是造成洗腎的大宗原因,約4成透析患者罹患糖尿病。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透過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慢性腎臟病共同照護網,以及去年推行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幫助患者積極控制疾病,有機會讓每個器官在離開人世前都還夠用。陳宏麟提到,台灣慢性病高齡化,但病齡長期化,提醒民眾「沒有感覺不代表傷害不在」,三高者、肥胖者、吸菸族、長期服用止痛藥者,都是慢性腎病高風險族群,應提早介入治療,現在已有很多治療工具,都有助於延緩進入洗腎時間。
別忽略健檢報告「2數值」 及早挽救可避免洗腎
67歲的楊女士長期有三高問題,起初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蛋白尿卻沒有放在心上,不料隨後腎功能跟著三高控制狀況不佳而急速惡化,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3期,確診8年以來頻繁出入急診、住院治療,今年因血尿及劇烈腹痛住院,經醫師評估因為腎功能嚴重受損,必須接受洗腎治療。另一位飽受洗腎之苦的85歲汪奶奶,同時有糖尿病及心血管共病,確診兩年內因腎功能惡化而反覆住院,今年再度住院時,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5期,需要接受洗腎治療,反覆住院的生活讓她的身體機能日益衰退,多數時間只能臥病在床,仰賴家人照料,心理也因為自責成為子女負擔而終日鬱鬱寡歡。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慢性腎臟病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近6成被診斷時已是晚期(3-5期),此時腎功能已受損且不可逆;腎功能下降恐讓病人加速面臨住院、洗腎、死亡等問題。過去用於治療慢性腎臟病的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或配妥西菲林等藥物,對於延緩腎功能下降仍有侷限,值得慶幸的是,目前SGLT2抑制劑可以幫助延緩腎功能下降,進一步降低住院、洗腎或死亡的風險。全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已突破200萬,換算約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而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盛行率多年以來也高居全球之冠,在這個背景下,台灣每年新發生的洗腎人數更是超過12,000人,足足可以坐滿一座小巨蛋。當腎臟因為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就稱為慢性腎臟病,此時腎功能已不可逆。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說明,慢性腎臟病帶來的腎功能下降與住院、洗腎、死亡三大危機息息相關,不但容易引發心衰竭、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等高危險性的心血管疾病,隨著腎功能越差,將大幅增加住院與死亡的風險,根據統計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因為腎功能惡化而面臨每年平均掛2次急診、每次住院天數長達10天,且每5位患者就有1人在住院後一個月內會面對再次住院,甚至死亡的威脅。台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趙家德指出,延緩腎功能惡化,以進一步減少未來住院、洗腎與死亡風險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目標,為此,臨床上十分重視及早診斷、定期追蹤、積極治療、危險因子控管的治療策略。舉例來說,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三者密不可分,約有5成心衰竭患者、4成糖尿病患者會同時患有慢性腎臟病,所以應安排多專科團隊模式以顧及腎糖心的共病照護。在藥物治療方面,除了過往常用的藥物,國際腎臟醫學會也於2023臨床指引中,將SGLT2抑制劑列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建議使用藥物,趙家德醫師提醒,讓腎功能惡化的因素非常複雜,已知具有腎臟病危險因子病人接受篩檢比率卻只有兩成,呼籲本身具有三高、肥胖、吸菸、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藥物、高齡(65歲以上)、腎臟病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定期安排腎功能檢查,若出現「泡(泡泡尿)、水(下肢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典型症狀時,則建議儘快就醫。此外,健康檢查中抽血與尿液報告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與「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 」容易被民眾所忽略,卻是評估腎功能的2項關鍵指標,建議民眾可以對照國際腎臟醫學會推出的慢性腎臟病風險分級表,依據低風險的綠燈到非常高風險的紅燈,到腎臟科門診就醫並安排對應的腎功能追蹤與治療方案。
十大死因高居第9!確診新冠「腎臟老化恐飆3倍」 醫籲:注意「四高五狀」
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隨著人口老化、國人飲食西化以及三高慢性疾病增加等因素,腎臟病已是重大健康議題,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居第9名,且呈現上升趨勢。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腎臟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逐漸老化,若曾感染新冠病毒,老化速度恐飆3倍,意即每年下降3至4%,確診過後多留意身體變化、慎防「四高五狀」。國外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後會加速人體器官衰老,尤其腎臟、腦部、心臟等三大器官最嚴重。吳麥斯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腎臟會逐漸老化,以平均一年1%的速度下降,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話,腎臟老化速度可能將飆至3倍,意即在一年內就下降3至4%。吳麥斯提醒,確診過的民眾也應留意身體變化、慎防「四高五狀」,三高患者也應定期篩檢,留意「黃橙紅」風險燈號,如有出現「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等五症狀,應盡早就醫篩檢、早期介入。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國內每8位成人中,就有1人可能有腎臟病,盛行率長期高居全球第一。吳麥斯表示,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民眾更對於慢性腎臟病存在迷思或誤解,察覺有異時則多已演變成中重症。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卻有超過9成(9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而不自知。吳麥斯呼籲,平時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切記勿濫用藥物或誤信偏方,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高風險族群更應定期抽血及尿液檢測,透過腎絲球過濾率指數及蛋白尿分級計算自己的腎壓風險,若顯示為「黃橙紅」燈號應立即就醫治療,勿錯失早期延緩腎臟惡化的黃金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