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菸者
」 肺癌 癌症 吸菸 肺腺癌 抽菸喜迎聖誕和跨年! 國健署示警「禁菸區域擴大」:違規吸菸最高罰1萬
聖誕佳節、跨年夜即將到來,不少民眾會出門參加各式活動,國民健康署就提醒,應該拒菸、離菸,以擁有健康快樂的過節氣氛。「菸害防制法」自112年3月22日修正施行後,禁菸範圍擴大到學校、餐廳、幼兒園、托嬰中心等等,酒吧、夜店除於獨立空調及隔間之室內吸菸室外,均不得吸菸,違規者最高可處1萬元罰鍰。國健署指出,菸害防制法自自112年3月22日修正施行後,陸續擴大室內外禁菸場所範圍,包括大專院校、幼兒園、托嬰中心及居家式托育場所全面禁菸;酒吧、夜店除於獨立空調及隔間之室內吸菸室外,不得吸菸等。此外,衛生福利部也公告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風景特定區及森林遊樂區與公園綠地等除吸菸區外,不得吸菸;未設吸菸區,全面禁止吸菸。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二手菸會導致嚴重的疾病,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和肺癌,而接觸二手菸草煙霧的兒童,患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更會增加50~100%。除此之外,二手菸還會對個人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國健署表示,無菸公共場所不僅能保護不吸菸者免受二手菸的危害,還能激勵吸菸者提高戒菸的動力,企業若落實無菸公共場所,會對員工及其家人帶來正面好處,「不僅非吸菸者,許多吸菸者也更喜好無菸環境」。國健署接著說到,台灣已參考其他國家管理制度,規範校園、藝文場所、餐飲場所、商場、運動場館、國家公園、風景區及公園綠地等為禁菸場所,且多數民眾皆支持持續擴大禁菸場所範圍,並關切自身及兒少周遭之二手菸害問題。另外,國健署統計,113年截至11月30日,菸害防制申訴專線「0800-531-531」共受理197件違規檢舉案,並移交地方政府依法查處。若場所負責人未於禁菸場所設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之器物,處最高新台幣5萬元罰鍰;於禁菸場所吸菸者,則處最高1萬元罰鍰。今年截至11月30日,各地方衛生局已裁罰違規1067件場所負責人,共計1376萬8000元,也針對2874件違規吸菸者,裁罰556萬7000元。對此,國健署呼籲民眾,莫心存僥倖於禁菸場所違規吸菸,以免受罰。國健署亦鼓勵民眾勇於檢舉,如發現身邊有違規情事,可檢附具體事證,就近向所在地衛生局檢舉,或以市內電話撥打菸害諮詢及檢舉免付費專線(0800-531531)予以檢舉,讓菸害「菸」消雲散。針對想戒菸的民眾,可利用國健署提供的多元戒菸服務,免收戒菸輔助用藥部分負擔費用,由全國約2700家醫事機構的專業醫事人員提供量身打造的戒菸服務,或撥打戒菸專線(0800-636363)、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透過方便、隱密的戒菸諮詢,一同討論並制定個人化的戒菸計畫。
最新十大癌症排行出爐!「肺癌」連2年蟬聯癌王 新發癌症年增逾8000人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罹癌人數增加,肺癌連續2年為首位,大腸癌則排第2位。由於癌症初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讓人忽略,政府目前提供5項免費癌症篩檢服務,國民健康署提醒符合條件的國人應積極參加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23.3人,較110年增加16.8人。11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10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提早1歲,其餘與110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的癌別,口腔癌為59歲、子宮體癌為56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新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子宮體癌,與110年相比,除了(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序位互換、(10)子宮體癌與(11)胰臟癌序位互換(110年胰臟癌第10名),其餘排序與110年相同。111年十大癌症排序,男性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女性胃癌往後1個名次、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其餘與110年序位相同。 111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11.5人,男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5位之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至第3位,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11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299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311.2人,較110年增加22.8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11位之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胃癌下降1個名次 (110年胃癌第9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第10名、子宮頸癌第11名),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男性食道癌與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2.5倍與9.9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
近5成青少年使用電子煙 國健署籲業者勿心存僥倖以免受罰
根據國健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112年青少年紙菸使用比率雖然有下降,但電子煙使用率仍有4.8%,推估約有5萬多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國健署提醒,《菸害防制法》已全面禁止電子煙,保護兒少免於菸(煙)害,呼籲業者切勿心存僥倖以免違法受罰。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近5% 販賣、廣告、使用皆違法國健署112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國中生吸菸率為2.0%,高中職吸菸率為6.7%;在電子煙的部分,青少年使用率為4.8%,其中國中生電子煙使用率為3.2%,高中職生為6.3%。青少年紙菸使用比率雖然呈下降趨勢,但仍有不少人使用電子煙。國健署表示,電子煙和紙菸其實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多數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同樣容易導致成癮問題,而且它會影響大腦發育,使青少年注意力下降、影響學習及記憶,這樣的影響甚至會持續到成年,還會增加憂鬱、焦慮、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風險。自112年3月22日起國內修正施行《菸害防制法》新法,全面禁止包含電子煙在內之類菸品的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電子煙不僅違法又傷身,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健署將會持續與22縣市衛生局合作,加強稽查違法者並依法開罰,再次呼籲業者或賣家不要心存僥倖違反《菸害防制法》相關規定。青少年加味菸使用也須注意 每10人就有4人使用而除了青少年電子煙使用問題需要關注外,青少年加味菸的使用也需要特別注意。根據國健署112年調查顯示,國中生吸菸者中加味菸的使用比率為39.0%,高中職生為44.5%,約每10位青少年吸菸者中就有4人使用加味菸,而且女性使用比率比男性高,國中、高中職女生使用比率分別為43.8%、61.2%,國中、高中職男生分別為36.7%、37.2%。國健署發現,雖然青少年紙菸使用比率呈下降趨勢,但近年來業者鎖定青少年族群,使用各種行銷手法,如:在菸品中添加花香、果香,或加入巧克力、薄荷口味等添加物於傳統菸品中,以及設計新穎造型的產品等,試圖吸引青少年使用。為強化保護各階段兒少健康,《菸害防制法》除了全面禁止包含電子煙在內之各式類菸品外,也同時將禁止吸菸年齡提高至未滿20歲,並結合跨部會合作。國健署期望透過多項管制策略保護下一代,避免青少年落入菸商行銷圈套。每4人就1人暴露家庭二手菸 戒菸共同打造無菸家庭另外,根據112年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校園二手菸暴露率國中生為5.7%,高中職生為11.1%;而家庭二手菸暴露率國中生為25.9%,高中職生為26.0%,約每4名學生就有1人暴露於家庭二手菸中。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民眾應一起為愛戒菸,共同守護青少年,創造幸福的無菸家庭。目前國健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全國約2,700家醫事機構可量身打造戒菸服務,也可撥打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戒菸諮詢。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餐廳、酒吧員工是暴露二手菸高風險族群 聚餐3行動打造無菸環境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顯示,即使不抽菸,短暫接觸二手菸也有可能讓身體產生危害。國健署表示,年末將近許多民眾會在年終聚餐與親友、同事聯繫感情,但二手菸卻有可能成為聚會時的健康隱藏殺手,建議民眾透過3行動一起打造「無菸聚餐」,不僅能保護自己與親朋好友,也能進而守護聚會場所工作人員的健康。二手菸每年致130萬人死亡 短暫接觸有「這些」影響二手菸目前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二手菸每年會造成全球130萬非吸菸者死亡。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更指出,即使只有短暫接觸二手菸,血管內壁也會因此而受到損害,若接觸二手菸1小時,身體會產生發炎反應並導致肺部功能下降,而且影響時間將持續至少3個小時。對於孕婦、孩童,二手菸還會構成更大的健康威脅,國健署表示,孕婦若暴露於二手菸之下,胎兒的健康會受到影響,可能會生下低體重的嬰兒,而暴露於二手菸的嬰兒,其大腦、呼吸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相較於未暴露者,這些暴露於二手菸的嬰兒死於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的風險也會更高。年末聚餐別讓菸味壞了氣氛 3行動共同打造無菸環境年末聚餐的快樂時光,二手菸可能會成為潛在的健康威脅,而且聚餐場合聞到菸味往往也會影響到未抽菸者的心情,並讓氣氛變得相當尷尬。國健署建議,民眾在聚會時可採取以下3行動,共同打造無菸的聚會環境,讓歡聚時光更加盡興與健康:遵守禁菸區規定:留意禁菸區域標示,避免在禁菸範圍內抽菸,或使用吸菸區/吸菸室。另外也要避免在餐廳門口或騎樓抽菸,以免菸味飄散至餐廳內,影響用餐的賓客。提前協議無菸規則:與親友、同事事先約定聚餐期間不抽菸。給予愛與關懷、分享戒菸資源:在團聚的時刻,給予吸菸者戒菸支持與鼓勵,將會對成功戒菸有很大的幫助,而聚會中也可以適時地介紹戒菸的好處及相關戒菸資訊,幫助吸菸者踏出戒菸的第一步。餐廳、酒吧員工是暴露高風險 戒菸守護自己與他人戒菸除了能保護一同聚餐的親朋好友們,也能守護聚會現場的工作人員。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出,餐廳、酒吧的員工其實是二手菸暴露的高風險族群,在禁菸政策實施後,這些員工的呼吸道症狀、肺功能測試結果確實都有明顯的改善。目前,全台有近2,700家合約醫事機構可提供專業的戒菸服務,民眾也可撥打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利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由專業諮詢人員協助量身打造個人戒菸計畫,並提供戒菸相關資訊。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民眾一同營造無菸環境,保護自己與家人健康,讓聚餐氣氛更和諧。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徵收菸蒂處理費? 環境部調查:8成民眾支持菸商負責
菸又要變貴了?據環境部調查,每年約有360億根廢菸蒂,其中約1/4被隨意棄置,環境部5日公布「環保施政意向調查」,有86%民眾認為菸品製造者及進口商應負菸蒂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且應被徵收處理費用。環管署官員表示,目前西班牙等國已有類似機制,會蒐集更多意見。環保施政意向調查指出,65%民眾知道被丟棄的菸蒂含很多有害化學物質,78%民眾認為亂丟菸蒂嚴重影響市容,民眾認為應以「提高罰鍰金額」、「公共場所增設菸蒂回收裝置」及「推動可分解濾嘴研發及使用」來解決菸蒂亂丟問題。同時也有86%民眾贊成菸品製造者及進口商應負起菸蒂回收清除處理責任,應向其徵收費用,對於徵收費用的用途,有41.9%民眾認為可用於「稽查取締亂丟菸蒂行為」、40.4%則同意可以用在「設置菸蒂收集設施」。環管署副署長劉瑞祥表示,自7月9日至11月20日強化亂丟菸蒂稽查作為,共稽查7380次、裁罰6492次,依法可處1200至6000元,也有部分地方政府提高裁罰下限至3600元,也已在全台設置9000餘個熄菸桶盼減少菸蒂亂丟。劉瑞祥說,如西班牙已公告菸商應善盡回收及處理工作,汙染者應提供處理費用協助解決去化等,針對菸蒂課徵清除處理費會蒐集更多意見。「支持課徵菸蒂處理費」,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執行長黃之揚表示,過去向菸商課徵如菸捐等主要用於菸害防制,難用於廢棄物處理及再利用,加重亂丟菸蒂罰鍰則要更多稽查,否則以現行作為難以找到行為人、遑論裁罰,而課徵處理費也是給菸商及吸菸者責任,至於後續用途可以再規畫。
劉家昌肺腺癌離世!吸菸者容易忽視「1症狀」 蘇一峰:定期篩檢很重要
84歲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昨(3日)驚傳因為肺腺癌離世,而罹癌的主因則是長期吸菸。對此,知名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今(4日)也發文解釋,劉家昌是很典型的肺癌晚期,發現時肺癌已經轉移出去,肺癌常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腦部,腎上腺,肝臟等等,因此呼籲要定期肺癌篩檢。曾提攜鳳飛飛、林青霞、費玉清、鄧麗君等名歌手的劉家昌,生病後鮮少在螢光幕出現,由於發現罹癌時已是後期,劉家昌起初不願住院醫治,最終在眾人鼓勵下才接受治療,雖然治療後癌症所引發的疼痛一度好轉,但劉家昌還是不願待在醫院,最終決定返家休養。對此,蘇一峰今在臉書發文解釋,劉家昌摸到脖子腫塊,進一步檢查後來才發現是肺癌轉移到脖子,後來又轉移到腦部,「這就是很典型的肺癌晚發現,發現時候肺癌已經轉移出去,肺癌常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腦部,腎上腺,肝臟等等。」他也強調,沒有定期肺癌篩檢,等到有症狀才來,十之八九都是肺癌末期,因此呼籲要定期篩檢。尤其肺腺癌若在早期治療,仍有治癒的可能,部分患者除了化療外,也可使用標靶藥物。蘇一峰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也表示,肺癌中有8成為肺腺癌,常見的危險因子除了空污和基因外,還有抽菸的習慣。由於劉家昌經常抽菸,因此也是高危族群,而且抽菸者常伴隨咳嗽現象,所以容易忽視肺癌的咳嗽症狀,延誤醫療黃金期。尤其肺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蘇一峰解釋,患者通常都是等到癌細胞轉移頸部、鎖骨淋巴、腦部、骨骼等其它地方,導致這些部位出現不適和異狀後,才會就醫,甚至有患者曾經因為骨折做檢查,才發現肺腺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
劉家昌病逝/友人曝劉家昌「腦跟肺部有腫瘤」不願積極治療 醫揭預防4重點
「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今(3)日驚傳病逝,據劉家昌的香港友人透露,「他的腦和肺部有腫瘤,但不願積極治療」,引發外界揣測劉家昌是否為「罹患肺癌病轉移至腦部」;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肺癌初期毫無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都是晚期」。根據《NOWnews 今日新聞》引述賴基銘說法,肺癌「抽煙」是主要的因素,其實國人常會忽略其它風險因子,包括廚房油煙,尤其女性在家庭角色裡的關係,常常身處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致癌因子的環境,造成許多女性和非吸菸者近年來肺癌發生率攀高。除此之外,包括路上的廢氣、PM2.5和致癌工作環境等,讓人防不勝防。賴基銘也提醒,若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治療最重要,肺癌在1公分內透過手術切除,治癒率高達95%,因此必須定期做肺部篩檢,此外,平時不吸菸、遠離二手菸,並養成規律運動,其中,有氧運動最有助於維持肺部健康,像是快跑、快速騎自行車、拿重物爬樓梯和登山等,至於飲食部分則要「少紅肉、高纖、低脂」的原則。另外,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則指出,肺癌病患很容易伴隨「顱內轉移」,癌細胞若影響到腦部功能,後果非常嚴重。蔡俊明表示,肺癌是最容易發生腦部轉移的癌症之一,每3位晚期肺癌患者「一確診就有腦轉移」,原本追蹤穩定的病人,突然發生頭暈、嘔吐、吞嚥困難、意識錯亂、甚至抽搐、癲癇或中風症狀,代表可能有腦轉移。據《壹蘋新聞網》報導,1962年出道的劉家昌年初就得知自己腦部和肺部有腫瘤,不過因沒有積極治療,友人證實他已經在2日離世,但目前劉家昌經紀人、家人皆尚未證實死因,詳細情況還有待釐清。
搭捷運吞雲吐霧!高捷哈菸男被盯上了 衛生局氣炸出手:加重裁罰
有民眾昨(11月30日)拍下一名男子在高雄捷運車廂內抽菸,甚至將菸頭直接丟在車廂地板,直呼「超扯欸!在捷運抽菸,無言了。」對此,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獲報後高度重視,將主動聯繫高雄捷運公司,並清查該名男子身分,若相關行為屬實,將加重裁罰新台幣1萬元,呼籲癮君子們切勿以身試法。據了解,一名戴著耳機的男子日前大喇喇在捷運車廂內哈菸,誇張一幕被其他乘客拍下,引發外界撻伐。畫面曝光後,一名網友在留言區自稱是當事人的朋友,並要求原PO刪除影片,稱「雖然你碼掉臉,但這應該是我朋友XX或XX,他們菸癮常常會壓不住,請刪掉不然就提告。」對此,高市衛生局表示,有關11月30日有民眾在高雄捷運內吸菸一事,儘管衛生局尚未接獲檢舉,後續仍將主動與高雄捷運公司聯繫,同時清查該名男子身分,待接獲影片及相關證據後,若違法行為屬實,將加重裁罰。高市衛生局指出,捷運車廂及相關場域屬於全面禁菸場所,根據《菸害防制法》第18條規定,任何人不得於大眾運輸工具、計程車、遊覽車、車站及旅客等候室吸菸,違者依同法第40條規定處新臺幣2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衛生局強調,捷運是市民日常重要的大眾運輸工具,亦為公眾共享空間,吸菸行為不僅對其他乘客的健康造成影響,更破壞城市的無菸環境形象,提醒吸菸者切勿以身試法。另外,衛生局持續推動公共場域禁菸,強化禁菸宣導與吸菸禮節,未來將持續加強禁菸場所稽查,以維護不吸菸者及民眾身體健康權益。
男子捷運上吞雲吐霧「煙頭丟車廂」 畫面曝光遭嗆:刪掉不然提告
太誇張!有民眾昨(30)日拍下一名男子在高雄捷運車廂內抽菸,並指出這名男子後續還將煙頭直接丟在車廂地板;另一名目擊者則說,該男子很快就被警察抓下車。一名網友拍下男子在捷運上抽菸的畫面,直呼「超扯欸!在捷運抽菸,無言了。」並指出地點是在高雄捷運車廂內,後續男子還將煙頭丟在地板上。網友見狀表示,「現在坐捷運也要隨身攜帶滅火器了嗎」、「很明顯故意來鬧事的,按車上的通話檢舉」、「竟然沒任何人利用車廂裡的緊急通話器通報嗎」、「高雄人真的很糟糕,有人在捷運上抽菸已經很過份,居然還一個個袖手旁觀。」畫面曝光後,有一名網友在留言區自稱是該男子的朋友,並要求原PO刪除影片,「雖然你碼掉臉,但這應該是我朋友XX或XX,他們菸癮常常會壓不住,請刪掉不然就提告。」此外,有不少網友質疑為何當下乘客都沒通報高捷,另一名目擊者在留言區表示,「我在對面超傻眼,還好很快(男子)就被警察押下車了,警察還問他是不是有吃會精神恍惚的東西。」衛福部曾宣導過,請吸菸者不要在禁菸場所吸菸。依菸害防制法第15條規定,不得於大眾運輸工具、計程車、遊覽車、捷運系統、車站及旅客等候室吸菸,違者,可處新台幣2千元至1萬元罰鍰。「大眾捷運法」第50條亦規定,於大眾捷運系統禁菸區內吸菸;或於禁止飲食區內飲食,嚼食口香糖或檳榔經勸阻不聽,或隨地吐痰、檳榔汁、檳榔渣,拋棄紙屑、煙蒂、口香糖、瓜果或其皮、核、汁、渣或其他一般廢棄物,可處新臺幣1500元以上7500元以下罰鍰。因此,違反「菸害防制法」及「大眾捷運法」於捷運系統內吸菸,應依菸害防制法規定,裁處2千元至1萬元罰款。
不吸菸肺癌2/空汙傷害不輸香菸 2時段勿戶外運動「機車族要戴口罩」
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已取代肝癌成為新國病。根據台大公衛學院研究,若持續30年暴露在一定濃度以上的空汙細懸浮微粒(PM2.5)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比每天抽一包菸還高,這或許是近來不吸菸肺癌患者激增的原因之一,醫師建議上下班時間最好別進行戶外運動,以免吸入大量空汙,而機車族也要佩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才能過濾廢氣裡的微粒與道路揚塵。「不只是台灣,全世界不吸菸的肺癌患者都增加!」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告訴CTWANT記者,肺癌是全球及台灣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9,700人死於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近五分之一。雖然台灣近十年來肺癌的標準化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但其發生率仍在增加,尤其是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比例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空汙正是原因之一,台大公衛學院今年5月發表研究發現,若持續30年暴露於PM2.5(懸浮微粒直徑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的粒子)空汙環境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會比每天吸超過一包菸的人風險高出1.044倍。此研究利用環境部2005至2020年全國PM2.5監測資料,再以空汙能見度、PM10推測1968至2004年各地區空汙PM2.5濃度,比對國內1997至2020年肺癌登記資料,此為全球首篇分析30年空汙與肺腺癌相關性研究,研究刊登於《環境研究》國際期刊。根據環境部統計,2023年各項空氣污染指標,PM2.5年平均濃度以雲林縣19.3微克/立方公尺(μg/m3)最高,主要是少雨、弱風天數多。其次為嘉義縣市及金門的18.8μg/m3,離環境部所訂中南部年平均值15μg/m3仍有一段差距。PM 2.5 已被證實是致癌物,肺部自然是首當其衝、最先受害的器官。長期關注空污的北醫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曾建議,民眾可先自我審視,平常最容易暴露到髒空氣的來源是什麼?例如鄰近工業區的居民須注意工業排放空氣污染物,都會區居民則受交通廢氣影響較多,因此必須從住家環境開始了解可能的污染物質,再以適當的方法排除或減少空氣污染物的來源,例如簡單的把窗戶關上、減少揮發性化學產品的使用、烹調習慣的改變、室內植物的擺設、空氣清淨設備的裝設等方法。至於交通,為了方便逼不得一定得騎摩托車時,莊凱任強調「口罩絕對是必備!」國健署建議機車族配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符合 CNS14756),除了吸附車輛廢氣中的有害氣體,也能過濾掉混合在廢氣裡的微粒和道路揚塵。由於這類口罩的活性碳會吸附污染物,長期使用後可能失效,因此不建議長時間重複使用。戶外運動的地點很重要,研究顯示公園比馬路旁更好,比較不會影響肺功能。(圖/記者方萬民攝)在《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一書中,台大公衛學院陳保中教授提到自身的運動方法,「我通常早上6點多到醫院,避開高空汙時段;下班時我會走比較少空汙的『路線』,盡量避開大馬路,改走小巷弄」。運動也是同樣道理,盡量避開交通尖峰的上、下班時段,避免吸到廢氣。對於場地,陳保中教授也有一番見解,「河濱公園是蠻好的運動場地,車少、空曠,河道旁風大,有風流動能加速改善空汙;另外,台灣山林豐富,不必特別去挑戰大山岳,鄰近的小山丘也不錯,像台北近郊就有很多條親山步道,也是假日運動的好選擇。」「英國曾有一項研究顯示,長期在馬路附近運動的人肺功能較差,而公園運動的人則較好。」方昱宏認為空汙是長時間的影響,雖能「趨吉避凶」,但很難靠著短時間的措施,如空氣清淨機、口罩來達到完全預防的效果,還是必須由政府來改善空汙問題,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不過,方昱宏建議若要進行戶外運動,可到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查詢空氣品質狀態,若出現紅色警報、甚至紫爆,就不要外出活動,才可以較有效的避免空汙危害。若必須外出上班或上學,國健署則建議配戴防霾(PM2.5)口罩(符合 CNS15980),以濾除空氣中的 PM2.5 微粒。
不吸菸肺癌1/別再冤枉橄欖油! 「關鍵2成分」不易製造有毒油煙
不吸菸的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辭世,56歲的他從確診到過世僅9個月,死亡來得猝不及防更加深大眾對肺腺癌的恐懼。許多民眾都想問:「不吸菸的我,到底該如何預防肺腺癌?」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萬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位,今年最新報告即將於11月宣布,預估發生人數將突破1.7萬;此外,肺癌的死亡率19.5%、晚期發現比例50.2%都是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過去認為吸菸者較容易得肺癌,現在新增肺癌大多是與吸菸關係相對小的肺腺癌。根據衛福部資料,2010年時肺腺癌占整體肺癌的55%,但到了2019年竟暴增至71%,短短近10年增加24%。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蕭萬長、舞者羅曼菲、藝人鳳飛飛等,都是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其中女性肺癌中,更是高達9成不吸菸。那為何會罹癌?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團隊在2020年7月發表研究成果,宣布找到台灣肺腺癌的癌細胞突變印記,以APOBEC酵素突變為最大宗,高達74%從未抽菸的年輕女性(小於60歲),體內APOBEC突變印記程度高,可能是早期觸發癌症的因素。中研院與台大2020年的共同研究也指出,除了基因之外,廚房油煙也是肺腺癌原因之一。國家衛生研究院2014年的研究指出,每年暴露於廚房油煙環境超過144次,罹患肺癌風險達1.78倍,其中關鍵在高溫烹調時,油品加熱超過發煙點之後,會出現氧化、劣化等變質情形,進而產生有毒物質,提高致癌風險。「以烹調溫度來說,一般炒菜約120°C~160°C,油炸160~180°C,烘烤則是200 °C。」營養師程涵宇告訴CTWANT記者,所有油脂都有一個特定溫度的「發煙點」。當油脂達到「發煙點」時,油會開始分解,此時會出現具有致癌性的化學煙霧,裡面的脂肪酸與甘油游離出來並且氧化變質揮發到空氣中,油煙中的丙烯醛Acrolein是造成肺癌的原因之一,油的溫度越高,丙烯醛產生的速度也越高。根據美國農業部建議,以下這些油具有較高的「發煙點」,適合用於油炸,包括橄欖油、花生油、芥花油、玉米油、葡萄籽油、紅花籽油、葵花油。程涵宇說,除了油脂種類之外,游離脂肪酸、脂肪酸鍊的長度、油品營養成分也會影響發煙點,通常精煉過的油品發煙點較高。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而驟逝,震撼許多民眾,也對日益增加的肺癌案例感到恐懼。(圖/記者焦正德攝)「除了發煙點,其實油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很重要!」程涵宇說,若是油炸食物180°C,就要選擇比180°C稍高發煙點的油品;另外,油品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易氧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較不易氧化,所以要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這樣的油品氧化穩定性較好,不易產生有毒物質。程涵宇最建議選擇橄欖油,尤其是特級初榨橄欖油,不僅符合上述條件,抗氧化劑含量也最高。「許多謠言說初榨橄欖油不能炒菜,其實它發煙點高達210°C,完全沒問題!」其他如苦茶油、芥花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高,也都不易產生有毒物質。程涵宇說,每種油都有不同的特性、風味、最適合的用法,價格成本也是考量之一,大家也可以多元選擇,例如涼拌優先用亞麻仁油、橄欖油,一般中高溫可以用苦茶油、橄欖油、芥花油來烹調,部分料理像是麻油雞、三杯雞等就很需要芝麻油的香氣。程涵宇提醒,未精煉芝麻油發煙點較低,所以她自己料理三杯雞時,會先用橄欖油小火炒薑片大蒜,放入雞肉小火煎至上色後,再放入芝麻油簡單炒炒後就可以加入米酒、醬油、糖等。另外,切記不要把油加熱到發煙點才把食材下鍋,如果鍋子已經開始冒煙請即刻停止加熱;也要盡量少高溫烹調,同時縮短食物接觸高溫的時間,較能保留食物營養、也能減少油煙。
不吸菸肺癌3/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篩檢方式 濫用恐增加輻射量與風險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驟逝,引發外界震撼,也讓更多民眾迫切想知道「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低劑量電腦斷層被視為早期檢測肺癌的最有效方式,國健署也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只要是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若想自費篩檢,價格大約5000元左右,並不便宜,但近年來自費篩檢人數持續增加。「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肺癌病變,特別對於重度吸菸者能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然而,篩檢並非沒有風險,若不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會引發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問題。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LDCT檢查,建議有相關風險再進一步考慮。(圖/長庚提供)方昱宏說,為了知道結節到底是否為惡性腫瘤,就必須切片或進一步做正子攝影。「有些民眾可能有服用某些藥物或身體條件不好,切片手術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而正子攝影雖可進一步看清楚,卻有更強的輻射。」更何況許多肺結節非常小,甚至只有0.4公分,按照常理來看根本無需切片。「但許多民眾已經自費做LDCT檢查了,發現有結節一定會堅持除掉,這麼執著的例子不少,也看得出民眾對肺癌的恐懼。」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表示,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太太陳佩琪醫師都因LDCT檢查,而找到小於1公分且無症狀的早期肺癌,進而手術切除痊癒。不過,熊佩韋也認為LDCT的確有偽陽性高、過度診斷等疑慮,非危險族群無醫學證據應做篩檢。至於輻射量,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仍然是利大於弊。另外,熊佩韋建議LDCT檢查宜在篩檢經驗豐富、且有多專科肺癌診治的醫療機構進行,較能精準判斷篩檢結果。
42歲男起床「左手發麻」竟是心肌梗塞 醫示警3症狀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而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的廖茂芳醫師也提醒,近年來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民眾只要感覺到「胸悶、胸痛、喘」就可能是警訊,千萬不能輕忽。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廖茂芳醫師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台中一名42歲的林先生某天早上起床時,發現左手發麻,雖然當時仍能正常行走和對話,但仍家人的勸說下就診。廖茂芳表示,雖然林男沒有明顯的胸悶或胸痛,但自左胸延伸至肩膀和手臂的刺痛感,讓醫師不敢大意,經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中風,所幸治療後沒有大礙。不過廖茂芳也指出,其實患者在一週前就曾感到輕微胸悶和喘,但並未重視。廖茂芳解釋,心肌梗塞並不一定會像電視劇中那樣劇烈發作,只要出現胸悶、胸痛或喘的症狀,就應提高警覺,特別是吸菸者和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的人更需注意。隨著心肌梗塞年輕化的趨勢,廖醫師呼籲年滿40歲的中壯年人應定期測量血壓,並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追蹤血脂和膽固醇,以預防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生。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表示,每當氣溫驟降與濕冷時,因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可能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日夜溫差大時,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務必注意三高控制及低溫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並且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中風徵兆,一定要儘速就醫。衛福部提醒,如發生疑似心肌梗塞的急性發作,須牢記保命兩要訣,第一點是搶時間,第二點是打119正確就醫。一旦懷疑是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急性發作,應該打119,並以最快速到達醫院,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急救處理,有助於搶回寶貴性命及減少後遺症。此外,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以及早發現身體異常,俾能及早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威脅。
15歲少年開車釀3死2傷 蘇一峰示警「它毒害腦子」:不是好東西
台北市內湖區昨(17日)發生少年撞死3人的嚴重車禍,15歲曾姓少年無照駕駛偷開祖父的車出門找朋友,結果在行經東湖市場附近時,高速撞擊盧姓機車騎士,並導致車輛失控撞進安康路上的臭豆腐攤位,最終釀成3死2傷。事後警方在車上搜出電子煙彈,也讓胸腔科名醫蘇一峰表示,尼古丁毒害青少年的腦子,造成衝動的人格,以及認知思考能力下降,直言「電子煙真的不是好東西」。據悉,曾姓少年自小父母離異,因此原本是祖父母隔代教養家庭,直到高中後,父親才把他接回來住在新北市。同學透露,曾男在事發3天前曾表示想學開車,但同學勸他,沒有駕照最好不要輕易嘗試,殊不知昨晚5點2人碰面分開後,曾男就趁祖父出國時,從永和搭捷運跑到東湖的家偷開休旅車,並因此鑄下大錯。曾男事後也供稱,是因為自己駕駛技術不純熟,「會車太緊張」,才會錯把油門當煞車踩,釀起意外。警方搜查後在曾男包包內,找到電子煙彈,酒測值為0,也沒有毒品反應。對此,蘇一峰醫師今(18日)也在臉書發文指出,台北15歲少年衝動偷開阿公的車,上路撞死三人,車上查出電子煙彈,並警告「發育中的青少年過早接觸尼古丁,會影響腦部的發育,尼古丁毒害青少年的腦子,造成衝動的人格,認知思考能力也會因為尼古丁而下降。」他也直言,電子煙真的不是好東西!另根據衛生福利部官網顯示,9成以上的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尼古丁容易導致成癮,會影響正值青春期少年的大腦發育,對大腦前額葉皮層中會產生神經毒性作用,干擾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執行功能和抑制控制能力,導致對尼古丁產生更高的依賴。國外研究顯示,學生使用電子煙後,會導致氣喘盛行率上升及上學缺課率增加。另根據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工程與醫學研究院報告發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年輕人會增加使用菸品的風險,成為持續吸菸者。
50歲以上「血糖異常」恐是罹癌王 醫示警3類人注意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由於症狀隱匿,早期發現困難,常在診斷時已屬晚期,存活率偏低。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目前胰臟癌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可以透過2預兆來發現,血糖升高與體重減輕是早期胰臟癌的重要徵兆。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胰臟癌是一個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在診斷時有近80%至85%的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魏士航日前在YouTube影片中提到,50歲以上才診斷糖尿病的人,應該關注胰臟癌風險,因為血糖異常和體重減輕往往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雖然胰臟癌預防措施有限,魏士航指出,若能早期發現,仍有7到8成的胰臟癌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他建議,屬於高風險族群的人應定期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機率,進而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魏士航也特別提醒3類高風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包括50歲以上才首次確診糖尿病者、有遺傳性胰臟炎患者、以及家族有胰臟病史者。若這些人還伴隨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期徵兆,應儘早就醫檢查。事實上,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曾在官網衛教說明,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比較深層,胰臟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異常,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因此陳醫師建議,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不吸菸肺癌患者大增 女性占比高!醫勸「別買太便宜化妝品」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病逝,再度喚起大眾對於肺癌的重視,肺癌已連續43年為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像汪建民這樣不抽菸卻罹肺癌的例子愈來愈多,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受訪時表示,不抽菸肺癌在國人相當常見,且大約一半患者發現時都已是第4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大幅增加,不僅多數未抽菸,也少煮飯,卻依舊罹患肺癌。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醫師受訪時透露,可能與化妝品常須使用滑石粉,而滑石粉常摻雜一級致癌物「石綿」有關。他表示,由於將滑石粉中的石綿移除,成本相當高昂,不含石綿的化妝品售價會是市售的10倍,「雖然尚無明確研究證明因果關係,但女性要謹慎使用化妝品,勿買太便宜的化妝品。」陳晉興表示,有些先進國家對於化粧品的規範較為嚴格,會檢測是否含有石綿等有害物質,「國內的主管機關尚未能徹底落實此部分,所以,民眾應努力確保自身健康。」國內肺癌中佔比最高、達80%為肺腺癌,肺腺癌患者不吸菸者多於吸菸者。目前已知,肺腺癌與一種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基因(EFGR)的突變有關,當突變發生時,易出現細胞癌變,甚至轉移到其他部位,導致病人死亡。」肺癌目前唯一確定的風險因子,是一等親、二等親內有肺癌病史者,罹患肺癌比率上升,建議符合資格的民眾,女性滿45歲、男性滿50歲,應接受國健署補助的LDCT篩檢,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才能讓預後更良好。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世!醫示警「把握3個月治療黃金期」:未吸菸者小心了
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多次化療後,身體狀況一度好轉,他便努力復出工作。怎料,他的妹妹在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對此,醫師就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且診斷後3至4個月為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據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不論台灣和世界,肺部惡性腫瘤都比其它的惡性腫瘤更容易造成病人死亡。高雄長庚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像是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的7至8倍,台灣僅1.8倍,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肺癌患者中,有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王金洲接著說到,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太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時間。因此就算早或晚幾周、幾個月,可能並不會影響整個疾病的癒後,但仍建議患者要把握診斷後3至4個月左右的黃金治療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灣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主,佔近9成;非小細胞肺癌又有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肺腺癌約佔8成,台灣的肺癌患者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以女性居多。陳育民解釋,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1,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依據文獻,約有20至30%的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更有50至60%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 陳育民補充,如今的肺腺癌已走向採用精準治療,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有不同的標靶藥物,患者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哪個基因突變,再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延長生命。他說,晚期或復發的肺腺癌患者,可先進行基因檢測,有驅動基因突變時,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可以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可以進行免疫治療,表現量低則採取化療或是合併免疫治療等。衛福部過去曾於官網衛教,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也提醒,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潛在的肺癌患者;而LDCT便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力篩檢工具,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據了解,目前國健署已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族群,提供2年1次之免費LDCT篩檢。
汪建民病逝/不吸菸也可能得肺腺癌 汪建民化療7個月不敵「最惡霸癌王」
56歲男星汪建民近日患肺腺癌第四期,病情惡化到頸椎、腦部,7日病逝,他妹也在社群感謝醫護人員和朋友的支持。而「肺腺癌」被稱為「最惡霸癌王」,初期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不抽菸也考能會罹患肺腺癌。據悉,去年10月汪因為背部劇痛,就醫發現肺部惡性腫瘤,而癌細胞已擴散,他不菸不酒,還是得了肺腺癌,接受了9次化療跟逾60次電療,而他9月住到加護病房,7日病逝。據了解,肺腺癌算肺癌的一種,是一種出現在肺臟或支氣管的惡性腫瘤,目前肺腺癌的成因還待研究,但跟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環境污染等有關,腫瘤擴大後會侵襲淋巴管、血管和其他器官。據台北榮總的衛教資訊表示,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而如果惡化到晚期,可能會咳嗽、胸痛等。而雖然吸菸易罹患肺癌,但是不吸菸者也可能患肺腺癌,除了不吸菸,也要遠離二手菸,也要定期檢查保持健康生活習慣。據悉,妹妹8日證實汪過世,「隨著建民哥的離世,一切煙消雲散!」也感謝朋友們在最後時刻幫忙,「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也懇求各位高抬貴手,給家人們一個空間。」
注意柚子與藥物交互作用 衛福部:吸煙同樣有影響
隨著中秋佳節將至,衛生福利部提醒民眾,除了注意柚子與藥物的交互作用之外,許多民眾不清楚吸菸也會影響藥物效果。吸菸不僅會使藥物的效果降低,進而影響疾病的控制,甚至增加危害健康的副作用,且抽菸所產生的二、三手菸害,也會影響他人健康。衛福部指出,菸草在燃燒不完全時,會產生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AHs),這些物質不僅具致癌性,也是肝臟代謝酵素的誘導劑,會促進肝臟內代謝酵素如CYP 1A1、CYP 1A2及CYP 2E1等的代謝作用。研究指出,吸菸者服用透過前述CYP酵素代謝的藥物,會比非吸菸者更快被身體清除,導致藥物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常見可能受影響的藥物有抗精神病藥物(如:Clozapine、Olanzapine、Haloperidol)、抗憂鬱藥物(如:Fluvoxamine)、支氣管擴張劑(如:Theophylline、Aminophylline) 1及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鎮靜安眠藥(如:Alprazolam、Lorazepam、Oxazepam)等。衛福部表示,吸菸者不僅影響自身健康,也會透過二手菸影響他人體內的藥物代謝。研究顯示,每天使用超過20支菸的父母,其二手菸會使服用支氣管擴張劑Theophylline的孩子體內Theophylline清除率上升51%,這將影響藥物發揮作用,可能使病情更加難以控制。吸菸也可能會直接影響藥物的藥效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衛福部說明,菸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可能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吸菸者服用苯二氮平類藥品(Benzodiazepines)的鎮靜安眠效果。尼古丁也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及心跳速率增加,使吸菸者服用高血壓及心臟病常用藥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的效果降低。另外,研究中也發現,吸菸還會降低服用吸入性類固醇藥物的效果,並增加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罹患中風、心肌梗塞及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中秋佳節與親朋好友團聚之際,除了注意吃柚子可能會和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外,也請隨時留意自身用藥是否會與菸品產生交互作用,建議主動諮詢專業醫事人員,並在就診時告知是否有抽菸習慣或近期戒菸情形,以便醫事人員提供適切的醫療及用藥服務。
戒菸靠意志力成功率低 制定個人化計畫!成功率提升至少3倍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菸草中的尼古丁不但危害健康且具有高度成癮性,導致全球每年有超過 800 萬人死亡,死於二手菸暴露也達120 萬人。為此,國民健康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並免收戒菸輔助用藥的部分負擔,透過專業協助,讓戒菸成功率可大幅提升至少3倍。擺脫菸癮好幫手 戒菸服務機構吸菸者停止吸菸後的4~24小時可能會出現身體不適的「戒斷症狀」,包括煩躁、憤怒、焦慮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及食慾增加、變胖等,伴隨戒斷症狀會導致頭痛、頭暈、噁心、胸悶和喉嚨痛等情形,症狀在大約戒菸後第3天達到高峰。年近30歲的陳先生住在社區藥局附近,得知有戒菸治療服務,決定尋求戒菸幫助。最初選擇尼古丁咀嚼錠幫助戒菸,但藥師在衛教過程中了解陳先生職業是廚師,使用咀嚼錠來控制菸癮在他的工作環境中並不適合。於是藥師重新評估情況,建議陳先生改用戒菸貼片。經三個多月的治療,陳先生成功戒菸,這段戒菸旅程不僅展示他的堅定決心,也突顯專業醫療團隊的重要作用。專業藥物及心理支持 有助成功戒除菸癮尼古丁成癮若僅靠個人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約5%~10%,反之,若有專業的服務人員從旁協助,透過藥物控制及心理支持,可提高至30%的戒菸成功率。王先生30歲且菸齡約10年,曾經靠自己戒菸10次以上,但總是事與願違,不吸菸天數最長僅維持5天。他後來接受戒菸機構的專業協助,經過衛教師及醫師諮詢,開始使用戒菸藥物治療,逐步減少吸菸量,結果發現戒菸過程變得意外「輕鬆」,經過2次回診總共3次看診與衛教諮詢完成8週療程,至今仍未再復吸,成功戒菸。專業評估提供適量戒菸藥物 降低戒斷症狀不適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目前全台有約2,700家專業的戒菸服務醫事機構,包括醫療院所、各縣市衛生局(所)及社區藥局等,皆有提供戒菸服務,呼籲民眾可透過具合格戒菸服務醫事人員專業評估,提供適切適量的戒菸藥物,幫助降低戒菸時戒斷症狀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