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臣
」 呂國臣 颱風 氣象 雨量 氣象局陸媒稱新颱風譯名「兩岸共同協商」 氣象署:尊重但優先採用台灣講法
中國官媒報導,颱風中文譯名是兩岸4地「共同協商形成」。氣象署今天對此指出,颱風中文譯名通常中國會透過窗口用E-mail告知氣象署,氣象署會進行參考,但如有台灣自己的講法,則會依台灣的講法優先採用命名。據《中央社》報導,中國官媒報導相關颱風中文譯名時稱「經過中國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香港天文台和台灣地區氣象部門協商。」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指出,今年有9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新的命名,包含「蜻蜓」(Jamjari)、「青馬」(Tsing-ma)、「時鐘」(Tokei)、「坡鹿」(Ong-mang)、「阿穆丘」(Amuyao)、「古莎莉」(Gosari)、「核桃」(Hodu)、「沙布爾」(Sarbul)、「布袋蓮」(Luc-Binh)。其中,「時鐘」中國譯名為「道璣」;「布袋蓮」的譯名為「浮蓮」。氣象署副署長呂國臣向媒體表示,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命名會在聯合國氣象組織的委員會檢討,造成巨大災害或劇烈颱風就會被除名,當1個舊的颱風名字被除名後,原本命名的國家就會提供1個新的颱風名字遞補。呂國臣指出,通常颱風的名字會以命名國的語言命名,而中國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香港天文台都是聯合國氣象組織的單位,當獲得訊息後就會先訂1個中文名字,並透過窗口把中文譯名提供給氣象署。氣象署會參考中國提供的訊息,以及參考這些命名,訂定台灣的颱風中文譯名,並會考慮台灣是否有自己的說法,像星座、植物的名字若和中國不一樣,就會採用台灣自己的名稱。呂國臣說,氣象署命名完後也會透過窗口告知中國,有時候中國會參考台灣的命名,所以颱風的中文譯名大部分會一至,少部分有所差異,中國也會尊重。至於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呂國臣指出,協議並沒有取消,只是有些交流沒有延續,不過過去雙方針對颱風命名方面,都是以書面形式溝通。
中強度聖嬰現象下月成型! 賈新興:台灣將迎暖冬濕春
2023年1至9月地球均溫已經比2016年同期高出0.05℃,氣象專家賈新興解釋,聖嬰現象即將成型,預估9月到11月將出現中等強度以上聖嬰現象,中央氣象署副署長呂國臣也指出,目前各國專家研判2023年地球全年氣溫,有機會再創新高。賈新興今(13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根據聖嬰現象的定義,連續5季聖嬰Niño 3.4的滑動平均都超過0.5℃,就表示整個聖嬰事件達標。根據資料顯示,Niño 3.4指標於今年4至6月的數值達到0.5℃,之後一直到7至9月的數值都超過0.5℃,且於7至9月來到1.3℃,只要在8至10月的數值都超過0.5℃,就表示聖嬰現象成形了,因此在下個月就可以正式來確認了,賈新興續稱,「從預報的資料顯示,一個超過中度強度的聖嬰現象將成型,並且持續至明年春季,一般而言,出現聖嬰現象時,冬季台灣易偏暖,明年春雨則易偏濕。」至於2023年全球年均溫,賈新興說明,在聖嬰現象的推波助瀾之下,今年1月至9月地球均溫,已經比2016年同期高出了0.05℃,也比1850-1900同期氣溫高出了1.4℃,目前各國專家研判2023年地球全年氣溫,有機會再創新高。」此外,呂國臣則表示,從數據看起來,有聖嬰現象趨勢,因為連續3季數值超過0.5℃,今年第3季數值更來到1.3℃,意味著為中度的聖嬰現象,預計聖嬰現象會在下個月成型,全球溫度有創新高的可能。至於聖嬰現象對台灣的影響,呂國臣也解釋,明年2月到4月春雨會比較多,平均雨量將比氣候值多,明年春季台灣會有較多雨量。不過,雖然春雨比較多,但還是要節約用水,因為中南部仍是枯水期。此外,由於聖嬰影響隔年春天的訊號比較強,因此今年聖嬰現象目前還看不出有對明年颱風季會造成什麼影響,要到明年才能估計。
台灣均溫不斷創新高 氣溫上升速度比全球快
天氣愈來愈熱,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近100年均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1度,近30年則每10年上升0.25度,相較全球均溫上升0.08度及0.21度,台灣增溫快速。專家預估,台灣未來極端降雨頻率將增加,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旱澇不均情況將較全球更為嚴重。近10年台灣11站年平均氣溫比較表。(圖/林良齊製表)入夏後,台灣各地飆高溫,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上半月,因熱傷害就診累計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高溫影響經濟活動,也影響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不同碳排情境,推估台灣在最壞情況下,約至2060年,中部及南部夏季日均溫幾乎都大於30度,六都中尤以台中及台南氣溫最高。根據氣象局歷年夏季6、7月高溫平均統計,台中分別為28.1度與28.9度,台南為28.9度與29.4度。氣象局以全台11處平地測站平均計算,台灣2020年均溫24.56度為史上新高,2019年為24.53度、第二高,都高出台灣百年均溫22.98度,尤其最近10年均溫已有7年排入史上前10高溫名次。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台灣增溫較快,除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外,都市化也是一大因素。台大大氣系教授羅明輝也說,台灣農地減少,影響散熱,都可能是台灣升溫較快的原因。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指出,長者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持續上升的高溫不利長者健康。陳主智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拿出相當力度,以免65歲以上長者早逝的情況加劇,這也考驗我們的社會。今年為反聖嬰轉換至聖嬰年,聖嬰現象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將提供更多熱源,學術界預估明年全球天氣將會更熱,赤道地區升溫會更明顯,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羅明輝指出,以過去資料顯示,台灣總雨量變化不大,但變異度愈來愈大,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推測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使大氣可含水量增加,強降雨將更為頻繁。呂國臣亦指出,高溫連續日數也會變多,寒流次數減少。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則說,雖然台灣溫度上升趨勢不會像高緯度或大陸地區國家那麼高,但推論暴雨頻率會較平均為高,旱澇更不均,並集中在特定季節。
春雨20年來最少 南部解渴再等等 寄望5月下旬
過去一季冷熱交替頻繁,整體氣溫為正常至偏暖,但降雨方面,除了4月下旬受到鋒面影響造成中部降雨偏多外,2月至3月間降雨偏少,春季累積雨量為史上同期第4少,也是20年來同期最少的一年,不到平均值的6成。而南部解渴則要再等等,預估夏季季風環流有機會在5月下旬建立,才會帶來大規模降雨。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今年2月至4月底這段時間,溫度變化上偏暖,主要因為今年春季北方冷空氣強度偏弱;至於降雨偏少原因,從2月1日至4月降雨來看,雖然每一次鋒面都會帶來降雨,但較為零星,較明顯春雨只有3月中旬至3月下旬,及4月中下旬因旺盛對流,才為中部以北帶來明顯降雨,而造成今年春雨偏少的原因,包括反聖嬰現象、反氣旋增強等,使台灣周邊天氣穩定、乾燥,導致少雨。呂國臣表示,梅雨季時北方高壓退縮、暖氣團往北,此時在台灣易形成滯留鋒,並帶來短時強降雨,每年梅雨季雨量變化大,如2012年曾降下史上最多的891.1毫米,但最少的1980年僅有193.4毫米。外界關注今年梅雨季帶來的大規模降雨,是否會較過去晚發生?呂國臣說,過去20年趨勢顯示,梅雨季大規模降雨的時間有往後延遲,仍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間,顯著降雨要有西南風及北方冷空氣配合,預估5月中上旬西南風建立機率較小,有機會在5月底建立,北方冷空氣適時南下,才會帶來明顯降雨,屆時南部才有機會解渴。呂國臣指出,從動力模式分月預測顯示,5月至7月氣溫為正常到偏高,5月雨量為正常至偏少,6月為正常,7月尚未有偏少或偏多訊號,預測整體雨量為正常。
64年來最晚發颱風警報 7、8月降雨量寫史上次低紀錄
今年夏季炎熱異常,颱風不來,降雨也少。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年至今仍未有颱風侵台,64年來最晚發布颱風警報紀錄已確認打破,而今年7-8月雨量為史上同期第2少,平均降雨量不及氣候平均值的4成。由於反聖嬰現象持續,加上太平洋高壓明顯偏強、夏季季風低壓槽偏弱等都不利颱風生成,氣象局表示,今年西北太平洋的夏天共有9個颱風生成,比氣候平均值11個還少2個,迄今台灣仍未發布颱風警報,已打破2010年8月30日南修颱風最晚發布颱風警報的史上紀錄。另在雨量部分,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指出,今年7-8月雨量顯著偏少,平均降雨量225.5毫米不及氣候平均值的4成,為有紀錄以來降雨量第2少,僅次於1993年同期的216.1毫米。而宜蘭、蘇澳、鞍部及成功4測站更創下7至8月同期雨量最少的紀錄,若從降雨日數來看,平均降雨日數僅15.9天,為歷史第2少;由於今年7至8月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造成台灣氣溫明顯偏高,平均氣溫部分,台北站30.7度、蘇澳29.6度、玉山9.7度,均創下歷史高溫紀錄。目前11號強烈颱風「軒嵐諾」位於台北東北東方約1200公里海面上,氣象局預報員趙竑表示,目前穩定往西南西方向前進,不過南南西方有低氣壓TD14發展中,可能和「軒嵐諾」有牽制的作用,預估最快今將升格成第12號颱風「梅花」。此外,颱風的外圍環流將在今晚起影響台灣,北部、東北部整天有不定時陣雨,基隆北海岸和北部山區甚至有局部豪雨機率,預計今天颱風附近的導引氣流減弱,移速會減慢甚至打轉;9月2日、3日將北轉遠離,這幾天將是軒嵐諾最接近台灣的時候,不過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
今年至今仍未有颱風侵台 64年來最晚發布颱風警報
今年夏季炎熱異常,大家還記得上個颱風來是什麼時候嗎?根據氣象局資料顯示,2010年8月30日的南修颱風為有記錄以來最晚發布颱風警報的颱風,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年至今仍未有颱風侵台,64年來最晚發布颱風警報紀錄「確認打破」。據氣象局紀錄顯示,最晚發布颱風警報的日期為2010年8月30日南修颱風,其次為1993年8月17日塔莎颱風、1997年8月16日溫妮颱風等。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今年西北太平洋的夏天共有9個颱風生成,少於氣候平均值11個的2個,而反聖嬰現象持續,加上太平洋高壓明顯偏強、夏季季風低壓槽偏弱等,都不利颱風的生成,迄今仍未發佈颱風警報,打破201年8月30日的南修颱風紀錄。呂國臣說,今年秋冬季颱風發生頻率預計會接近正常,影響台灣的機率也接近正常,9月後侵台的颱風預計落在1-2個。氣象局預報員劉宇其表示,今明兩天仍屬晴朗偏夏季的天氣型態,11號中度颱風「軒嵐諾」目前位於台灣東北東方約1600公里海面上,目前穩定往西南西方向前進,8月31日到9月2日時,颱風附近的導引氣流減弱,移速會減慢甚至打轉。劉宇其指出,南南西方有低氣壓發展中,相距僅800公里,路徑可能和「軒嵐諾」有牽制的現象,這也是本次颱風預報最大的變數,1-3日相對距離台灣最近,外圍環流會帶來影響,9月4日之後將逐漸北上往東北亞前進,遠離台灣。至於「軒嵐諾」是否有機會增為強颱?劉宇其說,目前軒蘭諾強度上已是中度颱風,預計一天內有增強為強颱的機會。
今年5月是22年來最冷 日照數同期最低
今年梅雨季鋒面帶來顯著降雨,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今年5月同期日照時數創有紀錄以來最少,僅78.5小時,5月均溫則是22年來最低;目前位於南海的熱帶擾動有機會在今天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不排除周四(30)升格為今年第3號颱風「芙蓉」,幸對台無直接影響。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今年5月中到6月中旬梅雨鋒面影響顯著,5月雨量為同期第6多,雨日為第4多,日照時數則為有紀錄以來同期最少,僅78.5小時,遠低於氣候平均值的148.8小時。根據氣象局統計,今年5月彭佳嶼、鞍部、基隆為設站以來同期雨日最多,基隆也創下雨量最多紀錄。5月日照時數部分,基隆、宜蘭、蘇澳、鞍部、竹子湖、淡水、新竹、花蓮、大武、恆春、蘭嶼、澎湖及東吉島均為各站設站以來日照時數最少;據全台13氣象站統計,2001到2022年氣候平均值為27度,今年5月均溫為26.2度,為2000年以來最低。氣象局預報員黃恩鴻表示,位於南海的熱帶擾動有機會在今天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最快明天增強為第3號颱風「芙蓉」,預計會朝北北西方向往香港移動。黃恩鴻指出,今明兩天受南方低壓帶外圍水氣北上影響,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周五(1)日至下周一(4)日受低壓帶影響,南部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局也針對今天發布高溫資訊,今天中午前後高雄近山區或河谷、花蓮縣縱谷有機率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屏東近山區或河谷也有機率達到36度。
預計今年侵台颱風有多少? 氣象局給「這數字」
時序即將進入7月颱風季,民眾好奇今年是否有颱風。中央氣象局28日公布今年颱風季展望預測,今年約有3到4個颱風會侵台,氣象局育預估仍在正常範圍內。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年至目前為止,西北太平洋僅有2個颱風生成,較氣候平均值4.3個為少。往年西北太平洋6至12月約有20至25個颱風生成,其中,侵台颱風個數約為3至4個;氣象局預估今年下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總數,以及侵台颱風個數仍以正常範圍的機率較大。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在氣象局直播中指出,5、6月全台都有降雨,北部降雨多於南部,5月降雨明顯多於6月,而5月的日照時數創下最少紀錄。氣象局表示,5月溫度明顯偏低,雨量偏多;6月溫度回歸正常,雨量為正常至偏少。氣象局說明,預估今年夏季反聖嬰現象偏弱,對台灣影響較小,經檢視該局及各國數值模式預報結果,預測今年7至9月氣溫以正常至偏熱的機率較大,雨量則以正常機率較大。氣象局呼籲,7月開始進入颱風季,大家要儘早做好防颱準備,也須防範夏季高溫及雷擊。該局為提早對各級防救災單位提供進行風雨衝擊評估所需之颱風風雨預報資訊,自今年起將視颱風外圍環流威脅程度,在海上颱風警報期間,比照陸上警報,滾動發布縣市風雨預報及3小時間隔的定量降水預報。
梅雨季將登場 氣象局警告:降雨時間恐更強更集中
中央氣象局今天發布梅雨季預測,今年5至6月的梅雨季總雨量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氣溫則以正常至偏暖的機率較大,氣象局提醒,梅雨季總雨量雖無明顯增減趨勢,但降雨時間有更集中、降雨強度有更強的現象,除容易造成災害外,同時也增加預報的困難度,呼籲應做好防汛準備。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今年春雨較平均值增加約2成、達391.5毫米,相較去年的少雨則約增加1倍左右。呂國臣說,梅雨季經常會有滯留鋒面常徘徊在台灣附近,並產生連日豪雨,並伴隨短時強降雨現象,但也會有冷熱交替明顯、出現極端高溫等情況,台灣梅雨季雨期發生的時間,氣候上約為5月後半月至6月前半月,預估今年5月中下旬有機會建立大尺度夏季季風環流型態,但預報不確定性高,仍需滾動性更新。呂國臣表示,預估未來一季的雨量正常至偏少機率高,且5月及6月正常偏少、7月為正常,至於未來一季的氣溫皆是正常至偏暖。呂國臣提醒,梅雨經常帶來劇烈天氣變化,發生時要注意豪雨、雷擊、強陣風、小範圍冰雹或龍捲風,而豪雨發生時應提防積水和土石流問題,也應注意中央氣象局發布的豪雨特報,嚴防災害。而近年氣候變遷情況加劇,呂國臣指出,如以百年溫度變化可以發現,過去台北35度高溫集中在6月後,但近年台北近年來5月就有35度出現的可能,甚至一直持續到9月,且出現許多極值,可以看出全球暖化過程、極端高溫日數增加且提早。
大雨一直下快發霉 日照數70年來最少
北部民眾感覺今年以來很少看到陽光,總在陰雨中度過。根據氣象局統計指出,由於接連受到鋒面、華南雲雨區東移的影響,今年初迄今,13平地站平均累積雨量達341.6mm,僅次於1983年,且超越過去同期平均的2倍,此外,基隆、宜蘭、淡水及台北等北部地區測站,自年初以來累積日照數平均為70年以來最少、不及平均4成,所幸專家指出,預估3月少雨,見到太陽的機率應會增加。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回顧本季冬天的情況,各測站氣溫正常,多為正負攝氏0.5度左右,僅有玉山高於正常值1度;降雨部分則特別偏多,全台測站從年初迄今約達同期1.5倍,其中恆春雨量達氣候值2.6倍,為設站以來同期第二多雨,蘇澳則為同期第一多雨。呂國臣指出,就基隆、宜蘭、淡水及台北等測站累積日照數觀察,竟為70年來同期日照量最少的一年,僅有45.1小時,遠低於氣候平均值的127.2小時。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原本預估受到反聖嬰影響,北方冷空氣會稍強,一般冬季是乾冷,但今年又受到印度洋、孟加拉地區出現高空槽線影響,導致印度洋、華南的水氣影響台灣,也因此成為近年來最溼的冬天,但預估3月不會如2月來得潮溼,以正常偏暖、少雨的機率較高。賈新興進一步指出,從長期趨勢來看,過去的冬天較溼冷,但近年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冬天的趨勢偏暖且少雨,今年的狀況與1980年代前的冬天其實差不多,較為溼冷。針對春季氣溫,呂國臣說,3月至4月仍受冷空氣影響,但5月將趨於正常;至於降雨部分,3月至4月受到偏東風影響,水氣傳送少,但南海的海溫偏高,受鋒面及華南水氣影響時,仍有較大雨勢發生可能,5月進入梅雨期,降雨變動性大,預估整體以正常至偏少機率大。呂國臣提醒,進入春季後,台灣的天氣系統移動快速,且常會有鋒面系統在台灣附近形成,由於受對流增強的影響,可能會帶來較大的雨勢,並有伴隨雷雨發生的機會,台灣西部地區、金門及馬祖,在春季期間常會有局部性濃霧出現,民眾也要特別留意行車與航行安全。
全球暖化台灣也有感 氣象局:台北測站均溫24.16度史上第2高
受到全球暖化等因素影響,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今年全台年均溫達24.29度、達史上平均氣溫第7高,其中北部氣溫明顯偏暖,如台北站全年年均溫達24.16度、為設站以來第2高溫。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今年的暖化排名達史上第6最高紀錄,大約上升0.8度C,尤其以亞洲及非洲等地更是有極端偏暖的狀況,但受到近2年為反聖嬰年、海洋溫度偏冷,因此溫度並未持續向上攀升。呂國臣說,但今年台灣溫度仍偏暖,全台各地人工測站高溫排名皆在歷史前20名,尤其台中及花蓮以北等測站,更是歷史前10名高溫,其中淡水站更是創下設站以來最高溫,台北及新竹則為設站以來次高溫;春季高溫也十分明顯,如玉山站創下同期最高溫紀錄。呂國臣提及,目前預估反聖嬰年的機率十分大,其中又以弱反聖嬰年機率最高,預估至春季後會漸漸減弱,而比對台灣歷史資料顯示,在反聖嬰隔年時,北邊易有強東風、西南風變弱等現象,導致水氣供應較少,因此明年春季降雨恐怕仍偏少。呂國臣說,目前預估1月至3月台灣溫度分布以「正常」的機率最大,降雨則以「正常至偏少」機率最大;他也說,因此若用過去統計發現,每年冬天會有8至12個冷氣團影響台灣,預計1至2月還是會有1至3個寒流影響台灣。
夏天還會更熱!今年反聖嬰年 氣象局估至少3個颱風侵台
台北昨(29日)出現38.9極端高溫,創下6月高溫紀錄,氣象局指出因今年反聖嬰影響,預估7月到9月維持高溫甚至會更加炎熱。7月開始進入颱風季,氣象局預估今年颱風侵台個數約3個至5個,屬於正常範圍。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今年梅雨季雨量在5月偏多,主要集中在中、下旬,6月雨量明顯偏少,5月至6月的總雨量則接近正常值。而氣溫方面,除了5月下旬降雨量明顯,溫度在正常範圍外,其他時間都處於高溫炎熱,平均氣溫創下1947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氣象局進一步分析,目前熱帶地區海氣狀態接近正常,但反聖嬰現象有發展趨勢,根據歷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夏季可能更加炎熱。時序漸進入颱風季,氣象局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西太平洋僅有2個颱風生成,往年6月至12月約有21個到25個颱風生成,侵台數為3個到5個,氣象局估今年下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正常或偏少,侵台數接近正常範圍。氣象局預估,今年7月至9月台灣氣溫偏高的機率較大;7月雨量偏少到正常,8月、9月雨量會接近正常,但因為颱風季雨量分布時間差異大,請民眾節約能源。氣象局呼籲7月進入颱風季,民眾要提早做好防颱準備,也需防範夏季高溫及雷擊,並多留意氣象預報資訊。
今年是史上最暖一年 明年春天仍有寒流、低溫可能
中央氣象局今(31)日召開年終記者會,並表示最暖年前10名都在21世紀,今年更是最暖的一年,推估明年2020也會是偏暖的一年,不過每年都最冷時期都是1、2月,因此仍要注意有寒流出現的機會。今年年均溫度高達24.56度,是73年以來最高的一年,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今年有人氣象站當中的10站,都創下均溫紀錄,其中包含台北、宜蘭、花東等地,而在高山地區的玉山的均溫提高了1.79度,是增加最多的地方。今年雨量方面屬於正常,平均雨量為2186.7mm,跟平均值2207mm相當接近,不過東南部的累積雨量明顯偏少,提醒在梅雨季來臨之前仍舊會有枯水期,要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而明年氣候預估同樣是偏溫暖的情況,不過仍要特別注意,台灣每年最冷的時候都是1、2月,因此還是會有低溫及寒流來襲的可能性,若是使用瓦斯熱水器等用品時,要注意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創72年新高!2019史上最暖年 冬季彷彿「溫水煮青蛙」
全球暖化現象正持續加劇當中,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指出,台灣地區暖年前10名都集中在2000年以後,而2019年的均溫也再創新高,從資料顯示截至12月23日,全台平地13個氣象站均溫為24.55度,創下自1947年紀錄以來,史上最暖的一年。2019年為紀錄史上最暖的一年。(圖/翻攝自臉書報氣候-中央氣象局)氣象局表示,截至今年12月23日,包含基隆、宜蘭、淡水、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花蓮、成功、台東、大武、恆春,全台共13個平地測站平均溫度為24.55度,打破72年來的紀錄,2019年為溫度最高的一年,其次依序為2016、2017年的24.4度,以及1998年24.39度。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指出,未來一週沒有太強的冷空氣出現,2019年恐為紀錄上最暖的一年;此外,呂國臣表示,雖然每年氣溫仍有起伏,但整體趨勢還是偏暖,比起夏天那種極端高溫,反而像是溫水煮青蛙,不過在全球暖化趨勢下,冬季不會消失,而是冷的頻率會降低,極端天氣還是有可能發生。